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

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

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

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

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

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3、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

(3)示范性。(4)系统性。

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理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

专业道德。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

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

(1)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

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

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

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

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

思想品德,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

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

度紧张。

2、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

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

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小学生提出要求并即使提示,

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注意培养小学生

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价

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

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

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

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

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论》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学说。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社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确立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2012题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

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概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理、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

的时代特征

前制度化教育特点

(1)教育主题确定

(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

(3)形成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课程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要适合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

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

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的依据。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

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

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和

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

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课程计划的内容: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

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2)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景

模式的可操作性程序五步骤:情境分析,目标表

达,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

评价和改进。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3)内容联系观,既课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做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法

(6)个案法

(7)历史法

(8)比较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拟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小学学校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学校管理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

领导的行为准则。

(2)科学性原则。指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

导,按照党和政府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

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的准则。

(3)民主性原则。指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与创造性,使之共同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工作的

行为准则

(4)教育性原则。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时时体

现教育性的行为准则

(5)规范性原则。指通过编制各种管理计划,

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组织、协调、控

制学校的常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的

行为准则

(6)系统性原则。是指以实现学习整体目标为

主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达到学校管理最优化

的行为准则。

(7)效益性原则。指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

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以最小代价换

取最大收益的行为准则

(8)动态性原则。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根据管

理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与方法的行

为准则。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法,法律方法,

思想教育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学生指导(身心发展)

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锐性

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标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

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

目的的品质。

(2)意志的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的采

取决定的品质。

(3)意志的坚持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

永不退缩的品质

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早期经验的影响,学龄前是人智力发展的

一个高峰阶段

(3)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

(4)个人勤奋的影响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可能性。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这种制约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管能动性是人的只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学生个体的主管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个性与社会的发展

感知觉发展特点

注意的发展特点

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认识发展特点:记忆的发展特点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思维发展的特点

语言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2)注意的发展特点。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4)记忆的发展特点

(5)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6)思维发展的特点

(7)言语发展的特点注意的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较差,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

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刺激影响时,注意力

就会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

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

(2)观察缺乏精确性,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

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

察。

(3)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

较突出的特征。

(4)观察缺乏深刻性,观察事物时,小学生主

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

观察不够深刻。

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

(1)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

骤的进行观察

(2)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促进小学

生内部智力的发展

(3)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

(4)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

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升。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

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

初步倾向。

(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

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

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

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5)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

深刻品质特征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

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3)从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

和长远利益;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4)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

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

象、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

此外,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

摘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

年龄阶段的学生没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

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

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

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

渡。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

个体射你想你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

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的关键期是指

身体或心理的某个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

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

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

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

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克服困难。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什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2)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3)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

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5)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

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

不起决定作用?

(1)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

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

也不能按着既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

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

响。

(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

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常常是

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

1、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

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

变化及其过程。

2、从学习内容来说,我国学习和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

惯的学习。

3、从学习结果说,加涅把学习分成五种类型:

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识策略、态度、动作技

能。

4、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包括:学习动机、学

习兴趣、学习态度

5、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

殊的认识活动,包括观察、注意、思维、记忆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特点

(1)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

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对需要独立

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

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一般从三年级开

始。

(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

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

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4)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

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

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

学读物。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认知过程的指导,非认知

过程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

认知过程的指导

1、观察的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

(5)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

骤的进行观察

(6)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促进小学

生内部智力的发展

(7)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

(8)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

注意的发展特点

(5)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6)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7)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8)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2、注意的指导

(1)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

品质

(2)采用生动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集

中学生的注意力

(3)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

的内容。

要扩大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教师应做到

(1)引导学生对材料有很好地理解

(2)理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3)有条理地组织学习材料

(4)知觉对象离学生近一些。

3、学习中思维的指导

(1)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

励质疑精神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各种思

维方法

(3)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

维活动

(4)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

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

4、记忆的指导。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应注意

以下几点

(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识记的自觉

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

(2)正确使用形象记忆法、图形记忆法、歌诀

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急依法等记忆方法

(3)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1)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2)对材料今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4)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5)重视复习方式,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知识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情绪情感的指导,教师要善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可采用:

(1)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血学习的情绪情感

(3)使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4)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独立性

2、意志指导,对小学生意志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5)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6)教给学生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7)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意志的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

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的类型(1)领悟式指导法(2)迁

移指导法(3)点拨式指导法(4)反馈式指导法

(5)矫正式指导法(6)对比式指导法(7)兴

趣式指导法(8)渗透式指导法

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

际问题,对症下药指导

(2)整体性原则,指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学

习方法与其他学习和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

(3)实践性原则,指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

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

(4)渗透性原则,指要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

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通

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

(1)学习计划的指导,学习计划内容包括目标

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

分配。

(2)听课方法的指导,要注意认真听,注意看,

多动脑,主动练,做笔记,善归纳。

(3)复习方法的指导,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

习。

(4)写作业方法的指导

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1)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3)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4)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5)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上,包括;智力

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

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认识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

依存型,反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

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

好坏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

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方法。

性格的特征差异: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性格差异对教育的意义

性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作

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为了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

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

性格差异。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事物本身的特征。凡是对比强烈、对比明

显、不断变化、带有强烈的新异性与刺激性的事

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一些不具有新

异性的事物,由于其与人的知识经验之间产生了

紧密的联系,并能满足人们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

要,也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一个人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的承认或内在的满足等

积极情感体验,对于其学习的稳定性而言也会起

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里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面积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有趣的

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出现,使用合适的教学方

法化难为易。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

愿望。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

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

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

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小学德育

1、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认知失调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

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教育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教育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锁房门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一、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以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二、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校外活动,是香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运用语言说服应注意:

一是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结。

事实说服法主要包括参观、反问、调查。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

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二是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工作。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

(1)选好学习的榜样。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

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

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起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

(1)创设良好的情。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普及心里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

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长的心理辅导教育。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

行为。

(2)代币将立法,象征性的强化物,可使奖励

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一致。

(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

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是学

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

替代性强化。

(5)暂时隔离法,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反不良行

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

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

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

以改善自身行为。

(7)惩罚法,负激励,其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班级对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班集体的主要任务大都来自于教师个体自

身的要求。

(2)形成阶段

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班级的凝聚力

开始显现。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干部可以协助组

织班级活动。

(3)发展阶段

班集体已经成为教育主体。教育要求已经转

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

良好的班风

(4)成熟阶段

班集体趋向成熟,集体特征得到充分的体

现,全班已经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

体。

成熟的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为组成

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的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

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的建设

(2)班级日常管理

(3)班级活动的管理

(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管教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情境感染法

(4)规范制约法

(5)舆论影响法

(6)心理疏导法

(7)行为训练法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可接受原则

(4)冷处理原则

班级突发时间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付(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

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

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

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

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实行班级管理的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小学班主任工作主要内容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

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

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

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具

体来说要做到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档案四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

守则”为基本依据。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班级活动的功能

(1)满足交往功能

(2)学习发展功能

(3)个性发展功能

(4)班集体建设功能

(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班级活动有满足交往功能

(1)班级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2)班级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3)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班级活动有个性发展功能

(1)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

提高

(2)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3)班级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律水平

(4)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特长

(5)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班级活动有班集体建设功能

(1)班级活动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

(2)班级活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

好的班风

(3)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注意精神

班级活动的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1)班级活动有利于班主任熟悉和了解学生

(2)班级活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3)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自主管理

(4)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活动指导水平

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

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互,在学

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班队活动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方式,是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个性的主要途径。

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原则

班队活动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班队活动取得良

好效果,在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

基本要求。它反映班队活动知道过程的客观规

律。包括一下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生活化原则。

七、少先队活动的特点

(1)教育性(2)自主性(3)组织性

(4)趣味性(5)实践性(6)创造性

文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教学策略的评价建议

(1)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4)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

主要研究教和学的基本规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

优化

(2)把学生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3)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帮助

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设计工作的出发点

(4)重视评价整个设计过程及教学效果

(5)使学习者都处于教学设计的优势之中

教学设计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使教学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主要途径。

教学设计的原则

(1)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中心

(2)在教学前明确学习者具有的能力

(3)教学水平应与学习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4)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构建“理想的模式”(5)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

(6)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7)创造对学习有利的环境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法。

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1、教师中心的方法。如讲授、提问、论证等。

运用这类方法时,教师最基本的责任是向全体学

生传授知识。此时,教师的语言交流是单向的,

即从教师到学生。

2、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班级讨论,小组讨

论,小组设计法和同伴教学法等,这种方法充分

利用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对于认知领域较高水平的学习和所有情感领域

的学习特别有效。

3、个体化的学习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

和计算机教学,这类方法适应学生学习的不同速

度,有规则地、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学习

进程。

4、实践的学习方法,如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

模拟和游戏,练习等,这类方法区别于前述三类

方法的唯一特征是: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或带有刺

激性的场所参与实际工作,可用于认知、情感、

技能三个领域的学习。

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

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小学生之前是否具备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

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始新学习的基础。教学要

遵循学生学习“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小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是新学习的重要资源

或途径。

1、学习新的内容,已有的知识起着“中介”作

用,“以旧引新”,通过前后的知识之间的某种联

系或逻辑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新学知识的背景。根

据新旧知识之间的某些相似性进行类比,帮助学

生迅速找到理解知识的“支撑点”。

2、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景,调用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新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

化。

3、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作为先行组织者,深

化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

4、生活经历作为新的学习内容的延伸学习资

源。

简述杜威的教育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

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

础与核心

(4)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

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

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夸美纽斯的教学观点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

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

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

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

法。

赫尔巴特的教学观点

(1)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分为清楚、

联想、系统和方法

(4)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

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

的教学

裴斯泰洛齐“教育教学化”的含义

(1)就教育目的或教育结果的意义而言,要求

教育教学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

发展

(2)就教育的活动或过程的意义而言,要求教

育教学应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协调一

致,使儿童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等

方面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

陶行知的教学观念

(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能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第一信号系统

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

2)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消退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

班杜拉把强化分成: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形成的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

1)苛勒的完整—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完

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食物关系的认识。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

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

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

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在对环境综合认知的

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地图。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发现理论又称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发现

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

知结构。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态度和方法

2提倡发现学习

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

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果都可以用动作、

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呈现

C程序原则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

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

的知识。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

——先行组织者策略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

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习

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人本主义学习

理论强调人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

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体现在:真实;尊重、

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构建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结构

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构建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

差异性

构建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

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构建主义社一般强调:

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

解释、一种假设。

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

但这并不意味这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

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

验背景而构建起来。

构建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探究学习,支架式

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

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

平,后习俗水平。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2)弗洛依德,

(3)威尔逊,“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

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

(4)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5)高尔登“优学生”代表人物

外铄论代表人物几观点

(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白班说”

(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

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

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

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加以塑造、改

变、控制或矫正。

记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论语》。

2.乐正克的《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

著。

3.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

教学法的书。

4.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

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5.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标志着社

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诞生。

6.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

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

通教育学》,他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

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

思想视为教育派的代表,是最早以教育学命

名的教育理论专

8.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与教学的统一就是要

将知识与道德感情的教育相结合。因此,这

个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结合的过程9.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此

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

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

心理学之父。

10.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法

国卢梭的《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的《论

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

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的《人的教

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赫尔巴

特的《普通教学论》、美国杜威的《民主主

义与教育》和《学校与社会》

11.夸美纽斯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杜威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12.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

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

号。

13.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14.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

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15.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6.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

17.班级授课制首先于16世纪的欧洲,由夸美

纽斯提出。中国最早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

师同文馆使用。

18.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德国,主要代表人

物有维特海默,考夫卡与苛勒。

19. 现代教育的实质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

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它的基础是现代

科学技术。

20. “随手抓来的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

领”陶行知

21. 顺序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跳一跳,摘个桃”

22. 洛仑兹发现了“关键期”理论。

23.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

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

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

质。

3.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

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 教师反思的概念,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

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

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

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再认知,

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个过程。

5. 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

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6.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一致过程密切联

系,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它是人们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

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7.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与的经验在头脑中

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

持和再现的过程。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

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

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

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8.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人们运用言语交流思

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9.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

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

10.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

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

识的最基本成分。

11. 判断,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

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在人脑中的反映。

12. 推理,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

式,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13. 观察是人的一种目的的、有计划、持久的知

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

知觉”。

14. 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

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5. 情绪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

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

相应的反应。

16. 情感的概念,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

客观事物的关系而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

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17.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

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困难和挫折,实现预

定目的心理过程

18.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

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他是人脑对生理

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19.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20. 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和诱因,

21. 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

机的外部条件。

22.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

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机机制

23.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动机产生的

条件:需要和诱因,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

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24.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求认识

或趋近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

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兴趣和好奇是内部动机最核心的成分

26. 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

兴趣

27. 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压力三要素。

28.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诱

因。

29.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感动有某

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0.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

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

31.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

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

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2. 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认知内驱力。

33. 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是学习的内部

动机

34. 自我提高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

动机

35.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

和同伴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

种需要。

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

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3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

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他是人心理活动的动

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

点。

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

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

品质。

5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

性。

7人格由能力、气质、和性格组成,性格是人格

的核心成分。

8气质的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

郁质

1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

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

领导核心及良好的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做组

成的活动共同体。班集体是班级的高级形式。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

要标志

1、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

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

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

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

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2、学校管理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

作管理、教务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3、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

对象

4、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

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

发展性。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

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实用文档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命题点一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释,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孟子.尽心上》 命题点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里,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中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实用文档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在教的活动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中,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云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开设国文科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弟子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最早的课程。此 后,《四书》、《五经》长期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古代,我国有语文教学而没有语文学科,语文是和史学、伦理学融于一体的。明清时学校课程是以习作八股文为重点内容。 我国最早的蒙学识字课本是西汉的《急就篇》,之后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影响深远,比驰名西方的夸美纽斯的课本早一千多年。 鸦片战争以后。“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小学制度。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有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1907年公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里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开始进入学校课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规定初小和高校均设国文科。

(二)五四运动以后“国文”改为“国语” 1920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小学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小学语文课程从此称“国语”科,实现“言文一体”。这是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全国教育会联合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于l92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国语教学内容包括语文、读文、作文、写字四项,要培养听、说、读、作、写五种语文能力。 (三)建国之初“国语”改为“语文”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此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而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1.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2.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3.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4.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 5.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重点 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 一、教育概论 (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 (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 (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 (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

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 (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 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的行为习惯。 (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 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二、教育历史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 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 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3、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一、考查题型、分值及内容 从近2年的初中体育真题中可以发现,一是体育笔试的总分值为150分,其中客观题约占47%,主观题约占53%(见上表),可见,在整份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都约占据一半的分值。二是从近些年的真题考查内容发现,每年的知识点考查顺序都是有章可循的。 选择题 第1-18题主要考查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保健学的知识点 第19题考查了中外体育发展史(这一题难度较大,对知识面掌握要求较广) 第20题考查了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 第21-22题考查了体育心理学 第23-2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理论 第26-31题分别从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武术等项目进行考查 第32-3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内容。 简答题 第36题考查了运动人体科学和保健学等内容 第37-38题考查点不固定 案例分析题 第39-40题分别都是给出教学中的案例,提出2-3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案例和对体育教学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回答。 教学设计题需要考生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体育教学。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田径类 1)田径运动的定义、内容及分类。

2)田径场地器材的基本知识。考生须知径赛的场地基本知识,重点识记分道宽、分道线、丈量的方法、第1、2、3、4的直曲段分界线等;田赛场地,掌握跳高、跳远、铅球的场地标准以及标准重量等考点。 3)跑、跳、投的技术原理、动作要领及教与学策略。识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项目的动作要点以及教学组织,如立定跳远、蹲距式跳远、跳高、双手头后掷实心球、快速跑等。 4)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并能结合实际组织、编排校田径运动会。竞赛组织及编排工作,该考点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应掌握竞赛规程的内容、学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田径运动会秩序册的编排(重点)以及秩序册包含的内容等。裁判工作,该考点常以客观题的形式来呈现,由于田径裁判内容较多,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但从历年的真题中发现,考查的内容以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常见比赛项目为主,另外,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去关注一下最新的田径裁判规则,如多哈室内世锦赛开始,国际田联将全面实行竞赛项目中的“零抢跑”规定。 1.跑步属于一种周期性运动项目,每一周期单腿的动作顺序是()(20XX 年上半年) A.后蹬——前摆——折叠——扒地 B.后蹬——折叠——扒地——前摆 C.后蹬——前摆——扒地——折叠 D.后蹬——折叠——前摆——扒地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2:篮球类 1)篮球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发展史。 2)掌握常见篮球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以及运球等。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考点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Word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三种形式。 A.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B.集中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C.集中授课、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D.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2.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学派。 A.人本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 3.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一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约700一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如果没有(),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无法启动。 A.教师备课 B.教师学习 C.教师说课 D.教师上课 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7.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1.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1)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