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制约_兼_增长的极限_一书介绍

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制约_兼_增长的极限_一书介绍

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制约_兼_增长的极限_一书介绍
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制约_兼_增长的极限_一书介绍

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制约——兼《增长的极限》一书介绍

林建永 汤进华

[内容提要] 工业增长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工业的支撑,服务业也将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持续发展。那么工业的增长是否有极限呢?本文从工业的定义出发,分析资源经济学与经济资源学研究的区别,揭示了局部短期内没有局限并不能说明全球整体上没有极限的事实,说明了年度工业产值持续增长并无法改变总体资源受限格局。

[关键词] 增长的极限 资源 工业

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甘地

全球工业化革命以来,经济迅速发展。1900-2000年,世界人口增加4倍,全球GDP增加了18倍。就是处在经济危机的2008年、2009年,全球的经济仍然将超过55万亿美元。但是我们经济增长能够持续吗?工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离开工业的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就失去其服务的对象;离开工业的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从物质上受到制约,从而也将影响生活性服务业。那么工业增长有极限吗?

一、工业的定义

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具体包括:(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但不

包括禽兽捕猎和水产捕捞);(2)对农

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

食品加工、轧花、缫丝、纺织、制革等;

(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

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

造、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自来水、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对工业品的

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

运输工具(包括小卧车)的修理等。从

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除了第(4)小点

外,任何物质的工业产出(而不是单

纯的价格增长),都离不开物质资源

的投入。很多介于消费者和资源粗加

工之间的工业部门,虽然其直接投入不是自然资源,但其物质投入品的最终来源也肯定是自然资源。

二、经济如何增长?

自经济学产生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经济增长的途径。早期的许多经济学家,如A.Smith、K.Marx、D.Ricarto等,均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从微观上讲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价格指引、供求关系和竞争,从宏观上讲就是凯恩斯提出的三架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

但真正建立了增长理论现代形式的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学家Harrod与Domar。Harrod与Domar 在Kenyes所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基础上,

将其进行动态化,

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现代时期。Harrod与Domar使用了里昂惕夫性质的生产函数,即F=MIN(K/G,L),并使用I=S均衡条件,得到了长期增长的均衡路径。但是,由于Harrod与Domar所使用的生产函数的非连续性,导致这种均衡是十分不稳定的,这正是Harrod—Domar模型中增长的路径被称为形成刃锋的原因。

在1956年,Solow对Harrod—Domar模型的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创立了著名的新古典增长模型。Solow的贡献在于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与劳动之间可完全替代,这种具有连续性的生产函数使经济学家可以寻找到一种稳定的持续增长路径。Solow模型的缺陷在于,其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而Solow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储蓄率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 ,长期增长率由技术进步的速率唯一地决定,因此,依Solow模型的逻辑,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假定增长来建立增长模型。

阿罗(Arrow, K.)“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的

思想,舒尔茨(Shultz, T.)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Romer (1986)提出了一个具有外溢性知识的增长模型,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函数:

人力资本具有受益递增的性质。其实这些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但对知识/科技的贡献怎么衡量,至今没有找到好的方法。

索洛(Solow, R. M.)于1956年在提出索洛模型的时候就提出了余值分析法,也就是全要素分析法:

这种做法无疑从一开始就受到广泛的质疑。因为其中的逻辑是:小偷如果不是我,不是他,就说一定是你,从而忽视了或者放弃了寻找真正小偷的努力。2008年克鲁格曼在其《美国到底怎么啦》一书中,在批判美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就直接批评将经济增长原因直接归结为科技或知识的做法,太过轻率。其实后来熊皮特创新理论,大家对创新对经济贡献的衡量,也还是采用这种做法,只不过这时候很多人把创新包括了制度创新。这时候全要素分析法更是没法说明这些剩余是来自知识资本的增加还是来自制度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全要素分析法是一种垃圾桶分析法,是对科学很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三、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资源/环境学(资源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以上关于工业如何增长的论述是从经济学来讨论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经济问题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强调的是配置的效果,而对资源形成的制约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尽管经济学定义是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满足的最大化,资源是起点,配置(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过程 ,满足是目的和结果。但经济学对于有限的资源,只是一种数学上的假设,至于如何对经济形成制约,却没有深入的研究。尽管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早就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但是通常也是把土地作为一个常量,从而侧重劳动等可变量的研究,从以上各类经济学函数中,也没有把资源、环境等变量纳入经济增长函数中去。

生物学家关注的是如何从再生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而经济学家考虑的是使长期资源的存量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但二者都没有充分考虑二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制约关系。尽管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最早是1931年的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但是他们讨论的核心并不是研究如何形成工业增长的核心,而是如何利用公共物品经济学原理对自然资源及环境效益外部化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如何以此修正原始价格。因此如果有别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工业增长的极限,要研究的与经济学正好相反,其核心问题是资源及环境如何对工业形成制约,和如何改变这种制约。因此如果要对此进行命名,可以将之命名为经济资源学及经济环境学,而不是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如果从这个角度定义本文要研究的问题,那么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就是此领域的最重要的文献,二者都应用计量的方法从资源增长的线性与资源消费的指数性出发,论证了人类发展存在的极限。另一方面从1979年加拿大计量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这一模型后来被OECD和联合

国采用,成为当前关于资源/环境研究方面定性研究的典范(框架是定性的,手段则是定量的)。而对环境的计量模型主要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测算和生态赤字计算。

四、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制约

经济学家W.W.罗斯托指出,研究经济增长有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新牛顿主义的经济学和生物学的经济学。总的看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严密的、均衡的、封闭的体系。在这一经济学的视界里看不到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制约和冲击。难怪有些学者不无讽刺地说,“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其实,早在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之前,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就已经伴随着工业化的表面繁荣而一并来临。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却对之视而不见。因此马克思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合理观点即士地和劳动是构成国民财富的源泉因素的思想,并提出自然生产力理论与劳动价值论。指出自然资源是创造财富的物质基础,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说“要消灭这种新的恶性循环,要消灭这个不断重新产生的现代工业的矛盾,又只有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

资源与环境首先必须进行定义,否则广义的资源与环境就没有讨论的必要。狭义的资源与环境的定义通常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包括:生存土地、可再生性自然资源与非再生性自然资源;环境是各种天然因素以及人工创造的人类生活的多种客观条件的总体。

(一)就国家/区域竞争力视角

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配置的过程,而不是更多强调配置的起点—资源。现实中的经济状况其实与资源的拥有权相比,支配权更显重要。在非洲很多国家尽管有金矿、砖石矿,但是至今依然贫困。而日本、温州等尽管缺乏资源,却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正因如此,资源在具体国家经济中制约作用更是受到忽视。

当然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是32岁就成为哈佛镇校之宝的迈克波特。他说:

越来越多的例证显示,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例如韩国钢铁、汽车和造船。美国尽管拥有很高的技术、杰出的科学家和充沛的资金,却在理当强势的工具机、半导体和精密电子方面节节败退(p11)。

以生产成本或政府补贴作为比较优势的弱点在于,更低的成本的生产环境会不断出现(p14)。发展中国家很容易掉入这种陷阱。他们几乎一窝蜂地生产成本与价格上竞争的产品,其开发几乎更是以成本导向的新产业为基础,无法逃脱生产成本的限制。因此这类国家时时处于失去竞争力的威胁中,年复一年地面临薪水与资本周转的问题。他们有限的利润完全仰仗国际经济的波动(p14-15)。

高科技和高水平的人力,是提供国家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关键(p9)。谁能想象黄沙遍地的以色列竟然能成为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者(p14)。当产业竞争的是质量、是产品开发的时效与特性,而不是价格时,就算政府会补贴产业,事实上也起不了多少作用(p15)。评估一个国家产业优势,已不限于它的生产出口,而是跨国企业是否以母国作为发展基地(p16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1.本国培育跨国企业的能力,而不是指引进跨国企业的能力;2.本国跨国企业发展后仍然以本国作为发展的基地,即总部等经济核心部门不会搬迁到他国)。

后来林毅夫、胡鞍钢等曾对此作出专门研究,认为资源丰富反而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陷阱。胡鞍钢认为丰富的资源,人们会倾向物质资源,而不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丰富的资源会使低效的制度得以经济上能够维持,从而限制了高效制度的发展,等等。而进入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后,后面两者的重要性反而大于物质资源。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在分国家、分地区研究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资源禀赋并不是发展的根本制约。这句话的前提是世界上还存在资源,从而资源禀赋与资源控制力之间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力差别的基础,而后者才是竞争力(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核心。因此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有些学者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即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倒U型”关系。但是局部不受制约的前提是整体受制约的情况还没有发生,而局部不受制约并不自然等于整体不受制约。当前很多发达国家能够改善环境而保持居民大量消费,其前提是消费生产地实现了跨国转移,因此从整个世界看,污染并不见得是减少了,事实上恰恰是在不断增加,只不过污染地发生了跨国转移(吴力波,2008)。

(二)就全球可持续发展视角:增长的极限

全球发展是否会受到制约?对此,《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1972年)一书展开了充分的论述,从人口和工业受到的极限进行了实证性模型研究。该书主要从资源的线形与增长的指数性出发,论证了土地对人口的制约和资源、环境对工业增长的制约。在世界上,工业产量比人口增长得更快。下图以1963年的产量作为参照基础,表示自1930年以来 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从1963年到196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 7%,或者以人均为基础每年5%。

每一种自然资源的世界利用率是按指数增长的。就许多资源来说,利用率的增长甚至比人口的增长还快,它指出每年有更多的人在消耗资源,而且也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消费量也在增长。换句话说,资源消费量的指数增长曲线是由人口增长和资本增长的正反馈回路推动的。因此工业将受到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1.不可再生资源的制约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增长的极限》指出:可利用资源会随着减少而涨价,这样一些经济因素,能够减缓资源的利用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伴随价格上升,地质学家们会探索关于找到大的、新的、富矿矿床的前景。但是从长远来看,对这样一些发展持有信心是不明智的。该书对一些矿藏以5倍于现有储藏量进行了各类可耗竭资源的消耗年份计算。得出如下表格:

以铬为例,铬的世界已知储量当

时大约是77500万公吨,每年开采大约185万公吨。因此,利用率如果不变,已知储量大约能维持420年。可是,铬的真正的世界消费率每年按 2.6%在增长。如果这种增长率继续下去,这种资源储备会怎样耗尽,不是像线性假设所指出的在 420年中耗尽,而是在95年中耗尽。如果我们假定还没有发现的储量能使现在已知的储量增加五倍,如虚线所示增加五倍,也只能把储量的寿命从95年延长到154年。即使从1970 年起,可以使铬100%再循环(水平线),因而最初的储量一点也不损失,在235年中需求也会超过供应。

最初,铬的年消费量呈指数增长,资源储备迅速耗尽。铬的价格保持低水平而且不变,因为采矿技术容许有效地利用品位越来越低的矿石。可是,需求继续增加,技术进步虽快,但不足以抵消上升着的发明、开采、加工和销售费用。价格最初是慢慢地上涨,然后很快地上涨。更高的价格促使消费者更有效地利用铬,每当可能时,就用其他金属来代替铬。在125年以后, 剩下的大约原有供应量5%的铬可用,成本高得使人不敢问津,新的供应的开采基本上已趋于零。

关于未来利用铬的比较现实的动态假定所产生的寿命可能是125年,它比根据静态假设(400年)计算出来的寿命短得多。但比根据指数增长

不变的假设计算出来的寿命要长(95 年)。利用率在这个动态模型中既不是不变也不是连续增长,而是钟形的,有增长阶段和下降阶段。

因此如果我们考虑到地球任何一

种资源的总储藏量一定不会超过整个地球的重量的话,也就是说即使技术再发达,可耗竭资源的储藏量也是有极限的话,那么历史累计使用量就不得超过这一资源的极限储藏

量,每年利用该资源越快,只能代表了该资源极限制约的更早到来。

2.可再生资源的制约

可再生资源,同样是有极限的。

如果说可耗竭资源的资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1956年统计年鉴》(Statistical Yearbook 1956)和

《1969年统计年鉴》(New York:United Nations,1957,1970)。

图1 世界工业生产

图2 工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节选部分)

a)资料来源:美国矿务局(US Bureau of Mines),《矿产的实际情况和问题,1970年)(Mineral facts and problems,1970)(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0)。

b)按目前全球的消耗率已知的全球储藏量能维持的年数。计算方法:已知全球储藏量(第2栏)除以目前每年消耗量(美国矿务局,《矿产的实际情况和问题,1970年》)。

源制约公式是:那么可再生资源每年受到制约的公式表达就是:可耗竭资源每期的净耗竭量都将使总耗竭量逼近极限存储量,而可再生资源只要当期净消耗量不超过资源的生长量,就不会形成制约。但是当可再生资源使用的速度快于其再生的速度的话,那么再生资源的绝对量同样会不断下降。对于木材就是如此,如果我们砍伐的速度快于森林增生速度,那么我们总将会有砍完所有树林的一天。

另一方面,对于像水这样一种循环性可再生资源,其自身循环是有速度的。如果我们对水的利用速度局部或总体大于其循环速度,那么它将来不及自净,从而水质将不断下降。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上海虽然处于长江入海口,按说应该是水源非常充沛的城市,但是近年来由于水源地水质受到工业污染,从而原有水源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对上海构成了水质性缺水问题。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不得超过其自身净化或自我循环的速度,否则可再生资源要么枯竭,要么质量下降,从而对发展形成制约。

3.环境的制约

关于环境方面,《增长的极限》(1972年)一书提出:支持世界经济和人口增长直到2000年必需的组成因素粗略地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维持所有生理活动和工业活动所需要的物质的必需品:粮食、原料、矿物燃料和核燃料,以及这个行星上吸收废料,并使重要的基本化学物质再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些组成因素原则上是有形的,属于可以计算的项目。例如可耕地、淡水、金属、森林、海洋,也就是环境。

对于环境,世界上人均能源消耗量在按每年1.3%的速度增加,如包括人口增长在内,则每年增加 3.4%。1972年,人类的工业能源生产大约有97%来自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当这些燃料在其他物质当中燃烧

时,释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大气。1972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每年释放的CO 2 大约是2000亿吨。

利用能源还有另一个副作用,它不取决于燃料来源。根据热力学定律,人类利用的一切能源,实质上最终必然地消散为热。如果能量来源不是与

太阳能伴随而来的某种东西 (例如,矿物燃料或原子能),不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通过为 冷却目的而利用的水的辐射,能使大气变暖。核动力还会产生另一种污染物质——放射性废料。由于核动力现在只提供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微小部分,所以对核反堆所产生的废料,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只能作些推测。可是,根据当时已建立的核动力工厂实际释放出和预期释放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得到某些概念。而从后续发生的核事故看,我们发现核利用潜在的危险性非常严重。

4.结论:增长是有极限的

针对资源与环境制约,《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几种延长增长期的模型,但能做的也只是延缓。下图表示在人口和资本品投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类将会出现的极限。

从上图可以看出粮食在2000年左右就会首先出现极限值,其他各类指标也是如此,但是其中可以有所乐观的是伴随各类消耗指标的下降,人均年污染指标也最后趋于下降。

5.如何对待历史的质疑

历史学家看待历史,尽管很多时候是宏观的,但却不一定就是真理。我们当前很多学者持有的就是技术发展的观点。技术有助于:1.降低单位产值的消耗量;2.污染控制/处理技术;3.资源替代技术。但是对于存在极限的资源,

图3 有稳定的人口和资本的世界模型

如懒汉捡到的只有一袋面粉,尽管他可以不断扩大他的蒸笼,让他每天可以吃得更多,但本身不过意味着对有限资源的更快消耗。蒸笼加大并不能带来面粉的增加。对于当前土地资源就是这种情况,尽管我们可以利用化肥增加土地的产出,但是本质却是以消耗土地的肥力为代价,加快土地产出力的消耗而已。因此《增长的极限》以捕鲸为例,说明了技术的局限。另外,技术尽管可以在可耗竭资源上拓展替代资源的容量,但是这种替代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至今还没有科学家能够证明这是经济内生的必然,也就是经济发展(资源耗竭)并不必然带来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并不能保证替代资源的发现,同样也不能保证新发现的资源消耗方式对人类的危害更小。因此我们的乐观依赖的不过是在有意忽视我们累积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着的暂时现象。

《增长的极限》预测2000年会出现人口的粮食危机,很多人认为并没有出现。其实是已经出现了,只是我们不把别人的挨饿当成危机,如果你想象一下现在世界上有10.2亿人口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

五、总结

通过本文分析,从局部看,在全球资源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资源的控制权比所有权更重要,资源的自然分布并不能决定工业经济的地区差别,也就是说从局部看,资源的贫乏并不对地方经济形成制约。但是局部不受制约的前提是全球工业不受资源、环境的制约。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前提,从而将制约状况外包,全球依靠消耗资源和环境破坏实现增长的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于可耗竭资源,其资源的存有量是伴随使用而不断下降的,不能以当期使用量不断增加来说明工业增长是不受限制的,相反却说明了工业增长将更快逼近资源极限的现实。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则必须以其使用量不超过生长量为前提,否则可再生资源同样会有被耗竭的一天。另一方面,工业增长排放的各类废物,对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目前已经远远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从而使工业增长的目的走向反面。

尽管技术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使用量和拓展资源的替代量,但是目前没有任何理论证明这是经济的内生机制,也就是说这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从而是很危险的。目前更多的技术进步是在加速资源的使用速度和对环境的破坏速度,从而带来当前经济的更快增长,对未来乐观主义者竟然以此作为增长不受制约的理由,这种逻辑是很难成立的。

因此对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增长的极限》提出必须控制人口和降低资本投入(即降低工业增长速度),发展循环利用技术,从而确保资源使用量控制在资源循环利用量的范围内(对于可耗竭资源,这是很难做到的,比如石油燃烧后要回收转化成原来的石油,几乎是不可能的),确保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

注释:

1.PSR模型是1979年由加拿大统计学家Tony Friend和David Rappor首次提出,1990年欧洲统计局和经合组织进一步开发使用的一套指标分类模型。最初用于环境影响及其政策分析,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OECE利用该模型对环境进行了很好的分析,随后得到了联合国的采用。

2.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李明轩、邱如美译

3.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15426988.html,/fwzx/hwzc/scyhy/200911/ t20091127_1257087.htm

参考文献:

[1][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李涛、王智勇译.

[2][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M].商务印书馆,1989.施以正译.

[3][美] Tom Tietenberg.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9).

[4][美]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李明轩、邱如美译.

[5]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0.

[6][英]Roger Perman,Yue Ma,James McGilvray,Michael Common.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4.侯元兆译.

[7]毕秀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提局限术——基于自然资本约束的马克思主义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08(09):12-16.

[8]H a r old H o t el li n g.T h e E c o n n o m ic s o f Exhaustible Resourc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39,No.2.(Apr.,1931).pp.137-175

[9]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7,37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 2.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陈一航)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书中说,增长的极限是“吞吐能力”的极限——维持人类、汽车、房屋和工厂维持运转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流的极限。贯穿整本书的难点是我们如何理解和描述大大超过地球承载量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增长的极限曾经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天它们已经广泛存在。崩溃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但今天它已经进入公众谈论的话题。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过冲,所谓过冲是指走过了头,意外的而不是有意的超出了界限。至于产生过冲的原因:一是因为有增长,加速或过快速的变化;二是因为有某种形式的界限或阻碍,超出这种界限或阻碍,运动中的系统就会变得不安全;三是因为在感知或反应上存在滞后或事物,无法努力将系统控制在其界限之内。 我们人类所生长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行星,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航船,虽然地球在我们人类看来是一个庞然大物,但终究是有极限的,因此,人口不能无限增长,资源也不能无限地供人类消耗浪费。书中提到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工业的增长呈现指数型增长,并提出“人越多越穷,越穷人越多”,用一系列理论加实际证明此观点。现在,不论是人口还是资源的消耗,都已经接近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并且,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物和废弃物等都已接近极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不断的增加对这些资源的需要程度,未曾注意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外,已经超越了极限。对于曾经的我们来说,增长的极限曾经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天它们已经广泛存在。 因为在看书之前,我们进行了关于全球变暖相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也提到了臭氧,而本书中用一章的内容,讲解了臭氧的故事,

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和如何克服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 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费尔巴哈说:“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黑格尔最先将异化概念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强调“异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与对立”。用我们的话说,其实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科学技术其实就是如此,它本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科技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亦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它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技术异化。例如,空调本是使人生活空间清凉的技术产品,却异化为使市民都共同生活在更热的城市之中的一个原因。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今,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异化对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反而成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统治人本身、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第二曲线创新笔记摘抄有感

第二曲线创新 创新篇 第一章第一曲线:增长的极限 1、用创新破除增长魔咒 推动企业增长的内因 红利、管理、创新 2、S曲线与连续性创新 任何产品、产业和公司随着时间推移,最后增长形态都是S曲线。 S曲线都有破局点和极限点,破局点是开始增长,极限点代表着即将衰退渐进式创新的三个特征 ①沿着技术曲线持续改善原有的产品性能 ②定位于主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 ③更好 3、识别极限点的能力价值千金 任何行业都会到达极限点,在企业逼近自己或行业的极限点时,越坚守本业,便越容易走向末路。因此,对于企业或是团队领导人,识别行业、企业极限点的能力价值千金。 4、单一要素10倍速变坏 极限点识别最简单有效的标准是单一要素10倍速变坏识别。要特别注意两类曲线,一类是以财务指标为代表的显曲线,另一类是以单一要素如技术、市场、组织和产品为代表的隐曲线,隐曲线会先于财务曲线到达极限点。当财务曲线到达极限点时,技术、产品、市场等要素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已经回天乏术了。在隐藏曲线中,某个单一要素发生10倍速变化时,就是企业达到极限点的前兆。增长速度一旦放缓,就意味着极限点的到来。 5、企业宿命 历史数据表明,大企业根本不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只有创新企业才是。很多知名企业都是主业亏损,副业赚钱。 6、传统管理扼杀创新 计划、领导、控制等智能来实现既定目标的传统管理,都会对创新在不同程度的扼杀。有时候缺乏创新,并不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恰好是因为良好管理。 第二章第二曲线10倍速增长的新物种 1、市场和企业 行业的增长是远远快于企业的增长,是因为A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中的资金、消费者、资金向A流动,但到了一定程度,市场会起破坏性作用,选择B 企业,之后各种资源流向B,A则被淘汰出局。 2、大哥吃小弟效应 在开放的破坏性思维影响下,新旧冲突之时,市场会毫不犹豫的把旧企业淘汰,而自作聪明的企业会在面对新旧业务冲突的时候,放弃充满未知风险的新型业务,这一现象就是大哥吃小弟模式、 3、第二曲线创新

科学技术异化和如何克服 作业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简言之,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 自从人们开始关注技术以来,人们对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就一直争论不休。人类发明技术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但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以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甚至反制了人类。对此,学者们通常称之为“技术异化”。对技术异化的研究一直是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技术异化在各个层面的消极作用来讨论的,而在当代如何进一步理解和探索技术异化的的影响已经弱化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使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与技术不可分割。然而,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集中表现在生态、社会和人类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在生态层面上,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增强人类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恶化,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社会层面上,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它也扩大了人们的文化差异和知识差距,还使得全球文化面临失衡的危险,极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还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人类精神领域,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使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部分地把人们从以往繁重的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但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自由,挑战了人类的本质,萎缩了人类的精神。 总之,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讲课讲稿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书报告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经过20多年的共同探讨和研究而总结出来的认识成果。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存在。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本身的影响。然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非自今日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有了人类经济活动,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古代中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的周代,这种思想就已萌芽。“易传”的作者综合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以符合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 自秦以后,历代思想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例如,扬雄的《太玄经·玄莹》、王充的《论衡》、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方面把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观和经济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此同时在周代,我国开始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法令。如周文王时期(约公元前1150年)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天赦”。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朝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如《四时之禁》规定:“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缪;缳纳置罦不敢出于门;罟不敢入于渊”,意思是不在规定的时间,不准砍伐山林;不准割草烧灰;不准滥捕鸟兽;不准下河捕鱼,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到了秦代,则有了形式更为完备、内容更为翔实具体的环境保护法令,如《秦律·田律》就有若干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文,条文规定每年春季2月至夏季7月的这段时间内,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准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鸟卵;不准用药物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鸟兽的网罟和陷阱等;并规定了对违犯禁令者的处罚措施。 二.近代马克思辨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过“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但对这个问题,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思想。 (1)人和自然密切相关的思想

科学读书笔记怎么写

科学读书笔记怎么写

科学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一:《幼儿园科学教育》读书笔记】 《幼儿园科学教育》读书笔记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本专业性比较强的书,记得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位老教师就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领域的教育很深奥、也是比较难把握的一门学科。当时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心里对科学这两个字有了点模糊的印象。 后来学校专门开设了《幼儿园科学教育》这一课程,一个学期下来,虽然从字面上理解了“儿童的科学”与“成人科学”的不一样:“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他们所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我们意义上所指的抽象的、概念化的科学知识,而是具体的科学经验,是经验层次的知识。它是直接的、具体的,而不是间接的、抽象的;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所以一旦要让幼儿说明具体事物背后的间接联系,或是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幼儿就显的无能为力。其次“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影响着他们现有知识结构,并且通过不断地同化和整合改变着知识结构,换句话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过程中的科学认识。最后,“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因为他们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如认为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很勇敢),这既是它的不成熟之处,也是其独到之处。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制定科学教育的目标,如何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并介绍了一些科学教育的方法。特别是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如观察认识型活动、实验操作性活动、科学讨论型活动、技术操作性活动都逐一做了详细的阐述并附了很多实例进去。 虽然当时“接受”了,但真的遇到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时,却仍然觉得很茫然。特别是这学期,我尝试着带了几个科学活动:小班的《水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李延荣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摘要: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非个性化、抽象化、工具化。但是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 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人的价值 科学即科学技术,其由人所创造,为人类而服务。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今天的日新月异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 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运作,媒体(电视,电脑,手机)——这个科学技术的产物, 已经由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 各种媒体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人的控制力和诱惑力是极其强大的, 它会让人丧失一定的自由, 例如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和支配;也会让人丧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然, 人类尽可能将这种丧失的自由和能力归结为自制力的低下或自身的懒惰。看过《楚门的世界》影片的都知道, 观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观看这场漫长的肥皂剧, 像吸食毒品一样已经产生心理依赖, 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失落;同时, 主人公楚门在高科技摄像机的控制下, 近乎失去自我生存的价值。以下内容就有关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所反映的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及人类应重建价值世界进行简单论述。并且作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韩剧,也叫“肥皂剧”对我们并不陌生,韩剧所塑造的男女主角,让给我们对爱情充满幻想,对爱情中的另一半产生了类似的要求,更有甚者,对我们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择偶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导向。本文中也有论述。 1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人的存在, 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 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 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1.1 人被非个性化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叶子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不同一方面在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在于人拥有自己的个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整容技术也是的得到的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盛产美女的韩国,整容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据说你很难在韩国找到纯天然美女,各种选美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分钟让人脸盲,就连毕业季剖出来的大学毕业照,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前段时间,上海虹桥机场拦住了一位乘客,因其长相酷似范冰冰,而护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 《增长的极限》最初写于1972年,曾因论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此书一版再版,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价值,低碳经济、生态足迹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更大的价值也正为人们所接受,即增长应被视为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地球和经济,我们自身的心智、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如投资等,虽然都希望不断增长,但都可能有极限和过冲。因此,此书成为挑战现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必读之书,是系统思考方面的典范之作。 此书共有三位作者,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和丹尼斯?梅多斯。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Meadows),系统思考大师之一,也是“学习型组织之父”、《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的老师。著有畅销书《增长的极限》、系统思考入门读物《系统之美》。1996年创立了可持续性发展协会。2001年辞世,生前是达特茅斯学院副教授、系统分析师。乔根?兰德斯(JorgenRanders),挪威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丹尼斯?梅多斯(DennisMeadows),新罕布什尔大学系统管理学教授、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所的所长。 全书最主要观点之一便是“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看来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作者丹尼斯·米都斯在研究过程中用world3模型预测了未来世界的人口增长、粮食增长、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中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增长与现实完全吻合。作者写书的时候正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学者都对未来的发展抱着乐观的信心。直到一年后的石油危机,那些主流学者和政治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更多人还是对有增长的极限这种说法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丹尼斯·米都斯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说明了人口、粮食、资源消耗等的增长是呈指数型增长,而非线性性增长。如果人口、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长是按照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世界将会“灾难性的崩溃”。 (一)类型和主题 《增长的极限》属于理论性书籍,它首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并且通过我国金融创新的数据对理论成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总体架构 《增长的极限》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过冲,介绍过冲的概念,即走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黑格尔在哲学中引入异化的概念,用以说明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机制。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一词用于泛指精神实体作为主体自身的分而为二即自身对立化或产生自身的对立物。他把这种对立化以及扬弃对立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作“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的过程。 费尔巴哈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批判中,他明确地宣称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异化概念,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科技异化思想。早期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是私有制背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存在的种种消极的因素。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体现了这一思考视角。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同人的异化。然而,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只是停留于发泄道德学上的义愤,而是进而揭示了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个人之间自发的必然的联系。因而,中后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应该从历史评价的维度上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是他们的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的根源、实质、表现开工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只有在一切科学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才导致异化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

《规模》读后感

《规模》读后感 企业的边界是什么,他的生长过程会遵从什么样的规律,是 什么动力和阻力在决定了他的规模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对很多项目的估值,我都希望用这种眼光去看,因为希冀企 业以百分之多少的速率增长,是不现实的,企业有它的成长曲线,和人差不多 你要投就投他在青少年时期,或者刚毕业时举目无亲,彷徨 无助,这是估值极低的时候,而不是投他到了中年危机的阶段, 这时候看似洋洋得意,估值很高,其实危机四伏 我原以为这本书可以解决我的一些困惑,然而并没有 可能问题还在于作者对于企业并不是那么的了解,他是物理 学出身,但对企业的经营认识的显然还不够 但他提到了生物体的增长规律,虽然这规律也不是他发现的。。。 比如,生物的代谢率和体重成3/4的幂次律关系,也就是对 数的斜率为3/4 也就是说,体重越大,代谢率没有呈线性的增长,而是体现 出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同等体重的代谢反而减少 这个规律是通过数据得到验证的,这也是这本书最让我觉得 为数不多的可以信服的

生物体为什么有增长的极限 好,我们想象下,是不是可以同比例放大一个生物体 在这个问题上,我耗费了一些时间,我一开始确实很难想象 同比例放大会有什么问题 到后来我才明白过来 这个问题出在, 首先,根本没有同比例放大这回事,比如你假设我们以2倍 放大,那么体积将扩张到8倍,而我们的表面积会扩张到4倍看似同比例的放大,在不同维度体现的则是完全不同的比例,甚至是指数级的差异 所以,压根就没有同比例放大一说 其次,任何一个物体,是没法脱离环境而存活的,也就是说,它永远需要和外界交互,而这个交互的维度和物体本身的维度却 是不一致的 比如一个圆,它和外界的交互界面是圆周,对一个三维物体 而言,它的体积是三维的,而它和外界交互的界面则是二维的表 面积 也就是说,物体的维度永远比它与外界交互的维度高一个 当一个物体放大2倍,表面积的增长低于体积的增长,就会 造成交互的面积所承受的压强更大以至于最后无法支撑 很典型的交互就是重力 作者实际上提到了这些道理,但我觉得实际上没有做出总结

浅谈科技异化

浅谈科技异化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和武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人类依靠科技创造了许多奇迹。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其威力日益强大,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以至于人类已变得极度依赖科技并习惯于生活在科技所创造的环境中。然而,科技异化也日趋严重,人类的科技活动及其成果成为人类难以驾驭的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和危害人,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探讨科技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我们清醒的认识科技作用的复杂性,重新确立人与科技之间的正确关系,帮助人们走出由科技异化造成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科学技术异化表现根源克服 一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科技具有空前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科技力量日益强大,科技异化随之成为人们头顶之不去的阴影,科技异化作为当代社会问题已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阈的重要部分。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然而,科技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技

术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更好地改造自然,是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在异化状态下,技术日益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手法,而成为支配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在力量,人类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是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二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同志和奴役着人自身,因此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问题进行批判,并试图探究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 (1)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极度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 下面是出guo提供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导学新概念] 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有效能量用尽,

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 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正如杯子落下打碎的过程一样,所有这一切又都和牛顿定律相吻合。……由牛顿力学推导而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时间对称的。第一定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玻璃和水,从而排除碎片聚集成杯子,并且充满水后奇迹般地跳回到桌面上的可能性。……为了聚集玻璃碎片并收回所有溅开的水,而且最后优美地跳回到桌子上,必须以 * 的精确度把它们的运动协调起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协同的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皇帝新脑》 煤比木材更难开采、加工,因此把它转化到有用状态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这一点也可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中找到答案。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

刘俊-硕士研究生政治课阅读书目2018版

课外研读推荐书目:(读书笔记只能选读必读书目部分!) 必读书目: 1.《乌托邦》,(英) 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2.《动物庄园》,(英) 乔治·奥威尔著隗静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3.《1984》,(英) 乔治·奥威尔著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高放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陈锦华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6.《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张维为,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 7.《百年潮?中国梦》,CCTV纪录片,2014年。 8.《将改革进行到底》,CCTV 纪录片,2017年。 9.《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李慎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0.中共19大报告。 11.吴晓波:《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信出版社,2017年。 选读书目: 12.《斯大林评传》,(俄)列夫·托洛斯基著,三联书店2011版(图书馆有); 13.《尚未结束的历史—戈尔巴乔夫访谈录》,(俄)戈尔巴乔夫,斯拉文著孙凌 齐等译; 14.《俄国人》,(美)赫德里克·史密斯,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 15.《彭德怀自述》,彭德怀著,电子版(南农图书馆电子资源可以下载); 16.《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薄一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年;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聂运麟等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9.《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郎咸平, 杨瑞辉著北京:东方出版 社,2012.1

u型理论读书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u型理论读书心得 通过《u型理论》学习,每个U型历程的最深处都是一个界点。针眼这个词指的是古耶路撒冷的一道窄门,商人如果想让骆驼通过这道门,就必须先把骆驼身上的货物都卸下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u型理论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u型理论读书心得篇1 《U型理论》内容简介:我们生活在一个体制化失败的时代,需要崭新的意识和集体领导能力。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奥托?夏莫邀请我们一起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探索一种革命性的领导方式。关注的对象和关注的方式是创新的关键所在,而阻碍人们有效关注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完全理解关注和意图产生的内在场境,并与之建立连接。这就是夏莫所说的盲点。穿过夏莫的U型过程,我们有意识地接近盲点,并学会了与真实的大我知识与灵感最深层的源泉建立连接。这就是在当下(presencing),是夏莫结合了当下(presence)和感知(sensing)两个概念创造的一个术语。在对150多名实践者和思想领袖长达10年的研究、行动学习和访谈的基础上,U型理论提供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例证,收录了许多练习和实践,帮助领导者以及整个组织转变意识,与未来最佳可能性建立连接,并获得创造未来的能力。 U型理论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尽管很多人都赞同爱因斯坦的观点:问题不能在其所产生的意识层面上得到解决,但是核心 1 / 19

科学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 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然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 在异化状态下,技术日益超出人类控制的范围,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而成为支配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在力量,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2、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对自然地作用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球上自然资源体系。早期空调的发明和使用本是为使人类生活空间更加清凉,最终却异化为使人类共同生活在更热的环境中的一个原因。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也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2)科学技术异化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和行为世界发生了异化。

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像凶猛的洪水铺天盖地般涌入人们的生活,人类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繁杂的信息容易使人麻木,细腻的感情变成信息后也常常为人所忽视。人类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这时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现代机器大工业中自动化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工人成为机器的零件盒奴隶。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3)科学技术异化表现出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可谓是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目前利用该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很多,但是当微生物进入自然界和人体之后所产生的长远后果,人类现在却不得而知。 人工智能的进化理论的提出和智能机器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类的某些行 为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如果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了。一些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模拟人类的特征进行犯罪行为。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失控,家居机器人和秘书机器人的恶意失灵,这些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动机器革命引发热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读书报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绿色建筑技术与方法课程编码:021018 任课教师:考试时间:2015.03.11 学号:学生姓名: 题号成绩总成绩学分 1 2 3 4 5 6 阅卷人签字 7 8 9 试题总页数 10

读书报告 原著:《绿色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兴编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绿色建筑》林宪德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摘要:建筑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改造自然环境,为人类建造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人工环境。但是传统的建筑活动在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房之外,却像其他行业一样过渡消耗自然资源,建筑垃圾、建筑灰尘、城市废热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传统的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绿色建筑的道路已经成为建筑师的共识,在读书报告中讨论了绿色建筑的方方面面及其设计方法。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气候;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task is to transfor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ilt for human to meet the need of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of artificial environment. But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activity in providing production and living rooms for people, but just like any other industry transition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waste, urban construction dust, waste heat,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ystem is unsustainable system, and the path of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architect, is discussed in the book report all aspects of the green building and its design method.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co-clima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即:“四节一环保”的建筑。 当前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产业对于环境造成的破坏超乎人们的想像,据欧洲建筑师协会的估计,全球与建筑相关的产业消耗了能源50%、水资源的50%、原材料的40%、农地损失的80%,同时产生了50%的空气污染、42%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物,显然建筑业对于全球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建筑业也曾经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直到2009年,仍有95%采用实心粘土砖的墙体构造,其带来的影响是每年由农田的取土为14.3亿立方米,烧砖6000亿块,每年因为烧砖毁田60万亩,同时消耗了7000多万吨,这对于有限的耕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耗,也造成了严重了资源浪费。 基于上述的种种数据,在如今这样一个资源日益短缺的社会有必要改变当今的建筑发展模式。现今,各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一方面还需要在建筑的设计和运行中更加注重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尚需进一步延伸,其发展特点也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需要政府职能的发挥,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绿色建筑体系的概念 “绿色”首先是指能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植物的颜色。它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象征着自然存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绿色建筑就是基于这一概念,建筑业的根本任务是要改造自然环境,为人类建造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人工环境。但在传统的建筑活动在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房之外,却像其他行业一样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建筑垃圾、建筑灰尘、城市废热等造成了

《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有兴趣看这本书。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亲身经历的20世纪的教育技术也不到十年,但的确感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所以想通过了解20世纪的教育技术,再与本世纪的教育技术做一个比较,看看是否有更大的震荡和冲击? 不出所料,本书是一本教育技术发展简史类的书籍,共有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二至六章介绍了教育技术的起源及发展;七至十一章讨论20世纪教育技术的思想,并具体分析,回答了若干问题。下面对每一章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人的发展与发展人的技术 本章主要是通过介绍教育和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日益凸显的作用来引出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在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教育的世纪和教育的危机这两个概念,作者在教育的世纪这部分中主要是介绍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不甘落后。正如文中引用的英国历史学家Aronold Joseph Toynbee 的话“在教育和灾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国家都不愿意自己因此而陷入灾难,因此都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育。面对世界教育的迅速发展,并非人人为此高兴。其原因是有些人发现了教育存在的危机。作者引用了“增长的极限理论“,该理论认为,物质增长的可能性由于外部极限而缩小了。在我们这个有限的星球上,能源将被耗尽,而人的增长、污染增加却与日俱增。教育之所以存在危机,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一是传统教育占统治地位。传统的惯性强,不易改,尤其是在落后国家和落后地区。二是人的复杂性。人们对大脑的认识和起步很晚,难以发掘其无穷的潜力。在这部分,作者提到落后国家忙于发展经济,急于办马上能挣钱的“实业“,不愿意把人的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让文盲发财同时让学者受穷,也是一般人看不到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作者还提到,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人们进行任何活动都希望的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效果来的稍微迟一点,人们就缺乏为之努力的兴趣,不幸的是,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速效性,倒是有教育活动的后显性。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我们中国人们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教育存在这样的危机,人们就寄希望与教育技术,尤其是利用科学技术的教育技术。作者在这里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并将其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 第二章漫长的史前史 所谓史前史,是指公认的教育技术学诞生之前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从远古时代追溯到20师姐60年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了教育,产生了孔夫子的教育技术,以及后人运用针灸铜人像、浑天仪、地动仪等进行教育的技术。这些古老的教育技术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并在历史上推动了教育的前进。作者在本章主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从作者介绍的这些教育技术的内容来看,其描述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教育技术,并将图腾崇拜和成年礼等也看作是一种教育技术·· 第三章工业革命与教育技术 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教育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工业革命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大的能量,是教育技术能够有这样大的发展,使我们不得不看看工业革命的大体情况。作者在

科技异化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如何为我所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不得不反思,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究竟是福祉还是梦魇。科技本来是人们创造的为人们服务的工具,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伦理道德的失范,科技逐渐把它阴霾的一面表现了出来。科技虽然是为人所创造,然而一旦人们不受约束地把科技创造出来,那么科技也就不再受控制,走上了异化之路,使人失去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类作为科技的主人,并没有使科技人性化,反而使人变得机械化。科技不再为我所用,正相反,我逐渐为科技所奴役。 在现代社会,科技具有空前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科技力量日益强大,科技异化随之成为人们头顶之不去的阴影,科技异化作为当代社会问题已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阈的重要部分。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1]。然而,科技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更好地改造自然,是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在异化状态下,技术日益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手法,而成为支配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在力量,人类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是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简言之,就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在近两个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前提,但是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给人带来全面的自由和解放,相反,却使人陷入了深刻的,全面的异化之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科技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劳动的价值,沦丧了生存的意义,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需要的工具。小朋友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青年人被电子设备奴役成为低头族,老年人不会用手机打不到出租车等等身边的例子表明,解决科技异化现象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其实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 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中国在正需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科技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遇到了源于西 方的科技异化,这使得我们在一开始真正重视科技时就不得不十分慎重。同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