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中)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中)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中)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中)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

(中)

孙竟耘著

在“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上)”一文中,我们讨论了生命的五个维度,将本我、自然生命和物质;自我、社会生命和信息;超我、精神生命和能量联系起来。并将潜意识和空间,道德和时间联系起来,从而为我们将现代心理学纳入五行理论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讨论良心问题。

读者或许对我的叙述难以适应,也可能会怀疑我的观点的正确性,认为那是我的主观臆想,是我在借五行理论故弄玄虚。其实,笔者只是想借助此文藐视世俗的一切权威,让大家回归心的本来,从而树立起一个现代公民的根本自信。

本文之所以要讨论良心,其实是为了《五行人格》一书,因为笔者计划在今年(2010年)完成《五行人格》一书。该书企图从心理学的维度来重塑现代公民的人格,并借此来检讨所谓的国学,因为这些国学导致了中国的积弱积贫,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对于现在重新兴起的国学热,如果不加修理的话,中国必将再次停滞不前。

一、良心的定义

什么是良心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者们的观点:

●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

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论辩集》。

●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内心体认。所以义务是主体良心体认的对象而非良心本身。

良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一旦义务转化为良心,则义务对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良心具有主体自由的特质,而义务则具有相对强制的特征。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

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卢梭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

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

●包尔生认为,良心是从习俗中获得的,可以“把良心定义为对风俗的意识或风

俗在个人意识中的存在。”

●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

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

●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

●一些伦理学家曾经拒绝对良心进行历史和心理学等科学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

的危险在于剥夺了良心的神圣性。

●包尔生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格的“完善形象”。“这些形象占据了个人的

意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意志。他按照理想衡量自己的行为,当他没有达到它时感到痛苦,他接近它时则感到快乐。”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

耻、恭敬等情感。《孟子》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

●朱熹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

●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

●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

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

●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

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

●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

切的联系。良心以公正与仁慈为基本准则,又对公正与仁慈原则的落实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

之心”。良心可以视为公正、仁慈原则等等的内化。良心不仅包容正义感,也含有仁慈的驱动存在。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马克思说:“理性把我们的良心牢附在它的身上”。

●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

心理愉悦感受;相反,当他的行动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自责、愧疚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同理,当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他会发自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相反则会产生鄙夷、轻蔑和厌恶的情感。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良心的情感作用机制的作用,良心才能成为道德秩序的保证。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有了一定的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情感,就

必然会对行为起心理的动机引导作用,更进一步,还会产生一定要如此的意志力。许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所谓的“天理良心”的体认克服艰难险阻去努力践行道德的。不过,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其次才是“意志” 的“意”。

这是因为许多情况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而且,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感受上的差异。

●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

尤其是涉及利益与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

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程颢干脆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马克思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包尔生所言,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

●“良心从根源上说是风俗或客观道德在个人意识中的表现,它本质上是作为一种

对偏离常规的特殊意志冲动的阻止物而活动的。但是这并不是它的最后和最高的形式。它还执行一种更为积极的功能,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

●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这一理想核准自身。

●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天

良” 。“天良”——“ 天”对“良”有佐证和核准的作用。所以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即使良心能够形成,

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良心可以理解为道德实践中道德核准机制不断作用的沉积物。

●用中国传统的伦理语言来说,良心最易使人“慎独”。

●良心是一种人心中的据以赞成或反对他的欲望和行动的支配原则。

●康德认为良心是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本来就具有的,是天赋的,绝对的,良心实等

于善良意志、义务意识、内心法则,是对普遍道德律的绝对尊重,因此普遍的道德法则就处于更优先的地位。

●叔本华则较强调良心的主观一面,认为良心是“道德的自我决定”。

●费尔巴哈强调良心与幸福、利益的关系,认为良心受人际利益关系的制约,“良

心是在我自身中的他我”。

●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积极追求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善的东西的伦理意识。

●在一些价值论哲学家那里,良心被看作或是依据于价值情感,或是指向某种超越

权威,这意味着良心并不自律地创造价值,而是以价值为先决条件。

●海德格尔认为良心是从“此在”(人)中发出的对“本然的自己存在”的呼声。

●雅斯贝尔斯认为良心是对善恶的辨别力和决断心,良心只有在个人与个人的存在

交往中,才能敞开。

●在弗洛伊德看来,良心是个人的"超我",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人那里被内在化了。

●良心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主要是对义务的认识和尊重

●良心是直觉,是呈现。

二、良心的五行思考

在学者们的意识流里,我们的大脑极易随波逐流。我们是否需要“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勇气与魄力,是否需要“钻木取火,薪尽火传1”的大智慧呢?

学者们的观点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呢?如果有的话,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这种内在联系已被揭示出来了。

其实,这也不完全是研究的结果,而是内心的直接呈现。

下面就让我把这种呈现描述给大家。

(一)、竟耘五行思想简介

由于该套理论体系的创建从1999年1月便开始了,研究过程其实也是进化过程。这

1两截木头相互摩擦生火,喻不同的观点相互摩擦、冲突。最后产生火(智慧),不同的观点燃尽了,但是火(智慧、正知、正见)却留下来了。

套体系是如此的庞大,以致每一阶段的文章都不能表达思想的全貌,因此,文章被单元化了,由于每位读者不能同时看到全部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竟耘的五行理论,将认知方式依现代的物理学术语分为五个维度,即:时间、物质、能量、信息、空间。并且将五个维度划入传统的中国五行“金、木、水、火、土”,借助于传统五行理论中的生克制化关系,认知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从而实现五行理论这一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化。

见图一:

竟耘五行理论合理性的论述部分,已在“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的三篇文章中完成。读者可以自己在网上查找,或向笔者索取(QQ :292440902 孙竟耘)。

(二)、阴阳、五行与八卦等观念的准备

在描述良心的五行思考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个准备是方法论的,是逻辑方式的。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性质是由其联系方式决定的。如果用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缘起。用矛盾论来说,事物的性质是由内部的矛盾决定的。

2、五行在本质上就是阴阳,而阴阳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2。

3、八卦、五行、阴阳、太极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比如说中国,八卦是将中国描述为多少个县,五行是将中国描述为多少个省,阴阳是将中国描述为南北两个区,而太极说的是一个整体的中国。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在说中国,中国不会因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多一分土地,或少一分土地。

4、太极相当于中心思想,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语言来说叫整合。

5、这样表述的目的在于我们要从一个整体上来看良心,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6、看到整体的良心,并不妨碍我们从局部来把握良心。就像我们知道整体的中国,

2 该观点的论述见“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

但并妨碍我们在某个县上居住一样。

7、学者们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在太极、阴阳、五行中是统一的。

好了,在做好上述方法论或观念的准备后,就让我们将“良心”视为太极,来进行描述。

(三)、良心的全貌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周易》对世界的描述,如果以良心为太极,按竟耘的五行理论来说,则可以推衍出下图:

图二:

八卦

这个推衍过程分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太极生两仪

把良心视为太极。其所生的两仪:一是良心,二是道德—神和自我理想。此二仪共同构成时间的维度。

2、第二阶段是二仪生四象

所谓的四象是“空间”、“信息”、“能量”和“物质”四个维度。以及四个维度中所包含的“内省、精进”、“真与假、博学”、“美与丑、宽容”和“善与恶、富有”。

3、 第三阶段是四象生八卦

所谓的八卦实质是四象各为太极,又各生两仪。它们的关系分别是:

空间——“精进”生“敬畏”和“忏悔”;信息——“博学”生“静虑”和“技巧”;能量——“宽容”生“仁慈”和“忍辱”;物质——“富有”生“布施”和“感恩”3。

(四)、良心五行思考的内在逻辑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三个阶段的内在逻辑: 首先,我们先将时间设为太极,见下图:

图三:

图二与图三的区别在于:图二是以空间为太极,而图三是以时间为太极。下面就让我们以时间为太极来梳理良心的要素。

1、太极生两仪阶段的逻辑

(1)、活在当下与良心

佛家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主张“活在当下”,这便是良心的基本原理。静默的观是良心发现的开始,故而学者们会认为: ● 良心是直觉,是呈现。

● 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

● 海德格尔认为良心是从“此在”(人)中发出的对“本然的自己存在”的呼声。

所以,笔者认为良心首先是现在的,当下的。

(2)、良心的对立存在——道德和自我理想

3 为什么这样“生”,在“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一文中已说得很清楚。

如果没有“过去”与“未来”,现在是无法存在的,“过去”与“未来”是与“现在”相对立而存在的。如果“现在”是“阳”,那么“过去”与“未来”便合称为“阴”。

“孤阳不生,孤阴不起”,所以,我们讨论“良心”(现在),必须结合“道德”(过去)和“自我理想”(未来)。

①、良心与道德

有学者这样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构成了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构成了文化”。文化是由历史构成的,正是文化承载了道德的规则系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三岁以前是没有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通过听故事,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与思想而形成的。这说明良心是历史的产物,这意味着良心在时间轴上,具有过去的性质。

依哈耶克的观点来说,道德是人类进化的规则系统,它是人类理性进化的结果。人们或许并不明白规则中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只要遵守即可。换言之,人的理性只要认识到规则需要遵守就可以了,而不需理解规则背后的全部知识。这也说明道德是历史性的、传统性的。在这一点上良心与道德是相同的。

学者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

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

●包尔生认为,良心是从习俗中获得的,可以“把良心定义为对风俗的意识或风俗在

个人意识中的存在。”

●包尔生所言,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

②、良心与自我理想

时间似乎很自然的从过去走向现在,并从现在走向未来,但是在心智上却不是这样的。因为这取决去人的心“念”。如果人的“念”不存在,则时间不一定能够从“过去”去向“现在”,“现在”也不一定能够走向“未来”。也就是说,时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绝对的时间,就是我们人为设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比如:格林威治时间。所谓相对的时间,则是不同人的不同感受。比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人们之所以遵从道德的规则系统,是因为人的理性不及性,能力不及性,资源不及性。就像负隅顽抗一样,背后的墙体能够减少人被攻击的可能性。反过来说,遵从

道德的规则系统,能够有效地增加自己的理性、能力和资源。

当我们获得了这些理性、能力和资源后,我们将干什么呢?这正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人们总是要追求快乐,什么会使我们快乐呢?

人通常会有需求,当需求被意识到时,便成为了欲望,当欲望被固定(客观化)后便成为了目标,成为了理想。所以,人的理想状态,人们内心所向往的状态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尤其是这种理想正在被实现的时候,快乐就产生了。

学者们亦赞同此观点:

●包尔生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格的“完善形象”。“这些形象占据了个人的

意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意志。他按照理想衡量自己的行为,当他没有达到它时感到痛苦,他接近它时则感到快乐。”

●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这一理想核准自身。

良心能够发生作用,不仅需要静默地观照;亦不仅需要对历史进化的规则系统的遵从,同时还须基于未来的自我理想。

(3)、良心、神4与信仰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科学水平的发展,神的领地越来越小。以至于到后来,尼采甚至宣布“上帝死了”,但是最后尼采疯了,看来神还是需要存在的。

所有的神都是随着历史与传统一同来到人类世界的,我们现在不可能造神,未来同样不可能造神。虽然,佛教中的弥勒佛是未来之佛,但它也是在过去由释加牟尼佛创造的。

所有的神都是永恒的,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切信仰在本质上都是在追求生命的永恒性。学者们正是基于对神的信仰,为良心确立了如下的定义:

●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

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

●卢梭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

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

●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

●一些伦理学家曾经拒绝对良心进行历史和心理学等科学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

的危险在于剥夺了良心的神圣性。

●朱熹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

●程颢干脆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天

良” 。“天良”——“ 天”对“良”有佐证和核准的作用。所以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即使良心能够形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良心可以理解为道德实践中道德核准机制不断作用的沉积物。

神是道德的守护者,人正是用良心与神对接,才确保了良心与道德连结起来,如果没有神的存在,人的良心是不可能和道德对接的。不论是《圣经》,还是佛经;不论是《易经》,还是《道德经》。它们所讲的,其实都是讲的做人的道理,讲的是人与人交往的规则。这些经典都不会去论证道德规则系统的经济学原理,也不从理性的角度来论证其存在的意义。只是会说:你信我5,你就这样做。而且,你必信我。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必将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所以一切最终都会归结到神那里去,这也是信仰之必然存在的原因。

良心借助神的威力与道德联系起来,道德通常意味着义务,意味着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人为什么在遵从道德的时候会感到快乐呢?这是因为神不仅将道德与良心联系起来,神同样将自我理想与良心联系了起来。神是一切人类美好事物的化身,人的自我理想越远大,就与神越接近。正是因为神的这一功用,使人在遵从道德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离自我理想更近了,所以快乐也就产生了。

小结: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神的存在,所谓的良心不过是一种自我感知。正是因为神的存在,良心、道德和自我理想才能统一起来。

图四:

如果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了永恒。一个人相信生命是永恒的,他死后必将在上帝那里得到永生。凡有信仰者,都相信自己的生命是永恒的,正是这种永恒性造就了良心。

2、两仪生四象阶段的逻辑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

这一定义看似平淡无奇,仁义、恻隐、羞耻、恭敬仿佛是信手拈来,可有可无的。但如果不这样表述,意思似乎并没有表达清楚。如果我们将其放入“两仪生四象”的模型中,则可以发现,此四者是缺一不可的。因为它们是良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五:

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说,E=MC2,其中C=S/T。故此公式可换算为:T=S×C×M÷E 从这个公式可以知道“时间”是由空间、信息、能量和物质决定的。同理,良心也是由恻隐、仁义、恭敬和羞耻之心决定的(是四者的均衡状态)。

读者一定会觉得恻隐、仁义、恭敬、羞耻四者归入上图并与物质、能量、空间和信息相对应有些牵强附会。其实不然,这正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这是因为本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思考。

文章从阅读的习惯上来说,是要考虑韵律的,是要考虑文采的。而且文章的内容是受读者的水平和意愿决定的。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说,作者是要解决当时的历史问题的,就像笔者现在写文章要解决现在的问题一样。

为什么要将恻隐、仁义、恭敬和羞耻之心做图五所示的划分,当读者看完成下面的内容时,便会明白。

要将此事阐述清楚,让我们将图五化入图二中的“两仪生四象”:

图六:

我们通常通过空间才能认知(看到)事物的运动。只有在事物是运动状态中,我们才能够发现到时间的存在,也才能够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我们说空间——生——时间。

时间的长短会决定能量的大小,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运动着的事物来说,如果时间越短,在相同的空间距离、相同的物质的情况下,需要更大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有信仰的人通常会更有力量(能量)一样,这是因为信仰使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间距更短。所以说时间——生——能量。

信息克时间,为什么这样说呢?说白了,信息是人的心智对客观世界加工的结果。信息发展的结果,往往是使人无法集中思想(精神),这便使时间被延长了。即对于同一事物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间距被拉长了。

时间克物质,为什么这样说呢?任何物质都是有寿命的,时间会改变一切。正是时间限制了物质的存在。

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只不过我为读者换了一个视角,用五行理论来解释罢了。

(1)、真假、美丑、善恶、内省

前面我们介绍了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生克关系。这一小节,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真假、美丑、善恶和内省”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上图六所示,“真假、美丑、善恶和内省”与信息、能量、物质和空间被一一对应起来。为什么做这种对应呢?

①、真与假

真与假是针对信息来说的,延伸开来,讲的是真理与谬误,故而划入信息的维度。

②、美与丑

能量的均衡状态,往往是美的,而非均衡状态往往是丑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美女与帅哥的五官通常是均衡,对称的。而丑鬼的五官,通常都是非均衡的。大自然是美的,因为它是能量自然分布的结果。所以,将其划入能量的维度。

③、善与恶

如果我们以物权为界限,将侵犯他人的权利的视为恶,将自己的权利赋予他人视为善。那么我们便找到了善恶的本质。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便找到了结论。人性本无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规范,是人们后天加上去的。

在法学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若知道自己的权利,他将至善”。物权(人权)是善恶的分界线,人们知道善恶的分界线,并尊重这一条分界线,便找到了通往“善”的道路。

我们这里的善恶是狭义的,因为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仁慈被归结为善,这是一种广义的“善”。

本文将仁慈归结在能量的维度6,以厘清人们混沌的思维。

④、内省、自觉

承接“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上)”一文(以下简称:“前文”),空间维度对应的是“潜意识、无意识”。而内省,即是人们向潜意识中去探索。是人们反观自己的内心,使内心处于和谐的状态,得到内心的安宁。

(2)、博学、宽容、富有、精进

正如孔子将《易经》的阴阳五行原理引入传统的中国社会一样,笔者也想效法古人,将“信息、能量、物质、空间和时间”中的五行原理引入现代的市民社会。

人对于信息来说,自然的结果便是理性的思维,这要求人必须博学。人对于能量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让能量更好的通过,更快地达到均衡状态,这便提出了宽容的要求。所谓的宽,是为了让能量更容易通过,就像河道一样,宽能使水更容易通过。所谓的容,是指阻力小,同样是为了能量,以更低的代价通过。

富有,则是指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物权既然是善恶的分界线,那么,富有则6见“人格的均衡”一文。此处不展开论述,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区分不重要,而是要专章论述。

意味着善恶分界线的增长。

空间是巨大的,这要求我们只有精进,才能进入更多的未开垦领域。同时,在有限的空间中,若要更好的发展,亦要求人们做到精进。

(3)、恻隐、仁义、恭敬、羞耻

将“恻隐、仁义、恭敬、羞耻”与“信息、能量、空间和物质联系起来,似乎是有点难,这需要很强的联想能力和领悟能力。但对于一个将《金刚经》读了一千遍的修行者来说却并不难。

佛教将修行者分为小乘和大乘。小乘修道者(罗汉)完善自我,而大乘修者(菩萨)通过完善他人来完善自我。佛教要求大乘修道者必须具备四无量心,并通过四无量心的具备来证得菩提心。

所谓的四无量心是指“慈、悲、喜、舍”。如果将它们与恻隐、仁义、恭敬、羞耻一并纳入竟耘五行图:

图七:

在佛家那里,所谓的“慈”是指不害弱小,“悲”是指不弃痴愚。“舍”是指将自

己所有的布施给他人,“喜”是指快乐和高兴。

将“慈”与“能量”联系起来,是指当自己的力量(能量)很强大的时候,不要去伤害比自己力量(能量)弱小的人。

将“悲”与“信息”联系起来,是指当他人痴愚不知时,自己不借助自己的信息优

势,去夺取对方的利益。而是以“悲”心来使对方变得聪明起来。

将“喜”与“时间”联系起来,是指人生的意义在于快乐的生活。

将“舍”与“物质”联系起来,是指将物布施出去,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

回到儒家思想这里:

将“仁义”与“能量”联系起来,是考虑到“仁者爱人”,仁与慈一样在本质上就是不害弱小。当然,现代汉语已将“仁”和“慈”合成为一个词语——仁慈。

将“恻隐”与“信息”联系起来,是考虑到所谓的恻隐之心是指同情之心,同情心的原理与“悲”心具有一致性,否则佛家不会说同体大悲,主张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将“羞耻”与“物质”联系起来,其实质是与“物权”联系起来。是指自己损害了他人的权利时,应生起羞耻之心。

将“恭敬”与“空间”联系起来,是考虑到空间通常是指“长、宽、高”,人在站立时是头上脚下的,因此人往高处走,人们都希望被尊敬,被高看一眼。故而将恭敬与空间联系起来。

虽然,有“慈悲喜舍”作为参照系,但是这种联系似乎仍然不好理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需要我们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来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四象生八卦”的阶段来讨论。

3、四象生八卦阶段的逻辑

以“信息、空间、能量、物质”各为太极,又各生两仪。

图八:

(1)、信息——“博学”生两仪(静虑—技巧)

从认知论的角度来说,信息是人们的感性认识,当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时,信息变成了知识,知识的积累便是博学。知识转化为技术时,便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外显的知识,变成了内隐的知识。换一个词语来说,就是技巧。一切知识和理论,都是

有前提假设的,静虑的意义在于直觉,在于使认知行为脱离开思维的桎梏,脱离开前提假设的桎梏,在内心中直呈事物(世界)的真相。

(2)、空间——精进生两仪(敬畏—忏悔)

空间意味着运动,这就像汽车一样,汽车需要的不仅是动力强劲,速度快,还需要刹车灵,同时需要有方向盘,不断修正运动的方向。对应到本段文字,则是精进意味着速度,敬畏意味着刹车系统,而忏悔意味着方向盘。用在人的身上,也是如此,人要精进,因为世界很大,人要对规则保持敬畏,这就好比是人前进时的刹车系统,人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是忏悔。

(3)、能量——宽容生两仪(仁慈—忍辱)

能量总是从高能级向低能级扩散,这一规律运用到人类行为中,宽容意味着让能量迅速的通过,换言之,是让与自己能量相当的竞争者有效地通过,快速的成长。仁慈意味着,将自己多余的能量用于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忍辱意味着,当自己的能量弱小时,在与人相处中所应采取的态度。因为忍辱时,能量正在注入自己的系统中。

(4)、物质——富有生两仪(布施—感恩)

物质进入到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便是物权。富有意味着物权的清楚界定。布施意味着将自己的物权进行让渡,从而形成债权;而感恩意味着,对于别人让渡给自己的物权,应当回报他人,这便是清偿债务。

小结:

在四象生八卦的阶段,我们以“信息、空间、能量和物质”的属性为依据,来推导博学、精进、宽容和富有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以及由此反映进一步的推导出了静虑、技巧、敬畏、忏悔、仁慈、忍辱、布施和感恩。并以此“四象八卦”来表现良心推衍第三阶段的内在逻辑。

第三阶段的推衍看似与传统学者们关于良心的定义大相径庭,其实它们在内涵上是统一的。

三、良心的正见

一切理论都是为道之一隅,不能穷尽良心的本意。因此,笔者更愿意用直呈的方式来表达良心。见下图:

图九:

我理想—自信),两仪生四象(宽容、富有、博学、精进),四象生八卦(宽容生仁慈

和忍辱;富有生布施和感恩;博学生静虑和技巧;精进生敬畏和忏悔)。

而这一切构成了良心的全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孙竟耘

2010/3/21

成都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阅读附答案-.doc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2016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六)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

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2016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六)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最新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精品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 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长《春秋》之学,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春秋繁露》考辨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董仲舒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和理论家,专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期间为《春秋》博士,“下帏讲诵”,以课徒讲学为业。汉武帝时期,上着名的“天人三策”,为汉代“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指明了方向。对策之后,董仲舒先后出任江都、胶西地方诸侯国的国相,尝试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落实到地方的治理上。晚年的董仲舒致力于讲学着书,学生中着名者有褚大、吕步舒、殷忠等,后来大多数成为西汉王朝的一些重要管理人才。 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长《春秋》之学,为两汉最着名的公羊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东汉后期的何休),“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的思想,对于两汉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作用于后世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我们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正确评说其地位与价值,就离不开对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 一、《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 董仲舒的着述,除了传世的《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中有阙篇)之外,只有《汉书》本传所收录的着名“天人三策”以及《汉书·食货志》所载的《限民名田说》等等(后人曾依据上述的内容,编成《董胶西集》二卷)。他们是董仲舒学说的集中反映,也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和评述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根本依据。“天人三策”与“限民名田议”的内容比较可靠,而对《春秋繁露》一书的重要性与真实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争论。直到今天,学术界仍有人表示自己的怀疑观点,认为《汉书》中有关董仲舒的记载应该打上折扣,而《春秋繁露》则是一部“存在疑问的着作”,唯有《史记》才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信史料(参见张志康《董仲舒建立新儒学质疑》,刊《中国史研究》1991 年第 3 期)。笔者认为,要充分论证董仲舒儒学理论的内容与意义,首先要对《春秋繁露》一书作比较深入的考证,从各方面证实他确实是董仲舒思想的集粹,然后方可进一步讨论其他问题。 我们认为,《春秋繁露》的体例和内容虽然存在着经过后人整理的某些痕迹,但是总的说来,它的确是董仲舒本人的作品,是研究其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第一,从其着录的情况来看,它的基本内容在汉代即已存世并流传,而正式冠以今天的书名,则最迟于初唐时就为公私目录书以及正史有关志典所着录了。考《汉书·艺文志》,其《六艺略·春秋类》着录“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又《诸子略·儒家类》着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这充分表明,在东汉中叶,《春秋繁露》一书的名称虽尚未正式出现,但是董仲舒本人有着述传世,而且规模不小,却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 ——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第13卷 第5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3, No. 5 收稿日期:2011-07-10 作者简介:冯蔚宁(1964-),男,福建上杭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 《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冯 蔚 宁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董仲舒《春秋繁露》20多篇称引《诗经》,篇目主要涉及《大雅》、《小雅》、《邶风》、《卫风》、《魏 风》、《周颂》、《商颂》、逸诗;多引用《诗经》原来诗句,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引用《诗经》的一些诗句,进行阴阳灾异观点的阐释;客观上使严肃的论说文章增加了诗意和文采。 关键词:《春秋繁露》;称引;《诗经》;义理论述 中图分类号:(请自行查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1)05-0001-03 董仲舒治《春秋繁露》,“把春秋公羊学推向高峰,在当时被尊奉为‘一代儒宗’”[1]47。在汉武帝、汉宣帝之世朝廷“决大疑”、大臣呈奏议乃至“决大狱”,都以《春秋》大义为断,以《春秋繁露》对《春秋》的释义为准的[1]49。“董仲舒对《春秋》经传的阐释,主要包括:突出《春秋》具有纲纪天下的神圣法典的意义;‘大一统’的政治观;‘张三世’的变异观;‘通三统’的改制观;‘德刑相兼’;天人感应和谴告说;经权之说”[1]54。《春秋繁露》81篇(其中有3篇阙文),约22篇引用《诗经》30余处诗句作为阐释经文的材料,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和文采。 《春秋繁露》引用《诗经》的篇目,根据刘毓庆、郭万金统计,涉及的有:《国风》3篇,即《邶风·谷风》、《卫风·氓》、《魏风·伐檀》;《小雅》8篇,即《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小宛》、《巧言》、《小明》、《大田》、《绵蛮》;《大雅》10篇,即《文王》、《大明》、《棫朴》、《皇矣》、《文王有声》、《假乐》、《抑》、《云汉》、《烝民》、《江汉》;《周颂》3篇,即《我将》、《武》、《敬之》;《商颂》1篇,即《长发》;逸诗1篇,同时强调“《诗》道志,故长于质”和“《诗》无达诂”的诗学观点[2]228-234。 一、《春秋繁露》多引用《诗经》原句,内容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 为巩固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维护君权,《春秋 繁露·玉杯》提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3]31,君王必须受天道和道德制约,接受“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熏陶。所谓“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诗》道志,故长于质”[3]35-36。有很强的经世致用意味。周桂钿认为,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的欣赏,主要是因为有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的也是汉武帝关切的问题”[4]356。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春秋繁露》就是“借阐发《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来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4]357。苏舆解释:“《诗》言志,志不可伪,故质[3]36。” 《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赵孟“《诗》以言志”的话[5]1997,他说的是“赋诗言志”,是从用诗角度说的,而不是指诗的本质是言志的[2]155。刘毓庆采纳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认为《孔子诗论》中“诗亡隐志”,是孔子对诗的人伦道德和政治教化意义进行了开掘,使得“人们开始由对外加于诗上的‘志’的关注,转而为对诗自身所藏之‘志’的关注。……《毛诗序》的美、刺说,就是在‘诗亡隐志’观点的基础上,强化‘志’的政治性、目的性意义而形成的”[2]156。 钱穆先生认为,“汉代儒家之盛,与夫博士之限于儒生经师,其事始武帝,而其议则创自董仲舒[6]195。”董仲舒引《诗》时亦较多关注诗的本意。苏舆《董子年表》曰:“《汉书》本传云:‘少治《春秋》。’知仲舒治《春秋》在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西方文艺理论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1、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分为“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的社会功用说”和“灵感说”三个部分。 ①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由神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现实是和天上的理式世界相对应的。;“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自然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把画家叫做“摹仿者”或者“影像制造者”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a、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再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b、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分的要求。 ②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理想国》——柏拉 图所设想的建立和治理公家的政治纲领,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人的灵魂——理智、意志和情欲,意志和情欲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B、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第一条: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第二条: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第三条: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的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③灵感说: A、灵感的基本含义(热情的磅礴):柏拉图式古希 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把“灵感”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获得灵感。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 忆):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阵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四库全书总目》云: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此书篇名与《汉书·艺文志》及《双书·董仲舒传》的记载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只言《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皆为所著书名,数十篇,十余万言;今存《玉杯》、《竹林》则为《春秋繁露》中之篇名,因此,后人疑其不尽出董仲舒一人之手,宋儒程大昌攻之尤力,但《四库全书总目》却认为,书虽未必全出仲舒,但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仲舒在书中极力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同时,又以阴阳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神密化,理论化,作出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如仲舒创造的“人副天数”说,将人身的骨节、五脏、四肢等等,比附为一年的日数、月数,以至五行、四时之数,人身五脏与五行符、外有四肢与四时符,从而得出“为人者,天也”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的一切都由天所给予。用天有阴阳来比附人性,谓“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意即天道兼备着阴阳两种作用,人身也兼备着贪仁两种本性等等。概括而言,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诸说。在《基义》篇里,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综合前论,即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把“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比附,则为“五常”。“三统”与“三正”实际上是仲舒的历史观。秦汉以前古书记载有夏、商、周三代,仲舒遂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三统”的依次循环,只是“改正朔,易服色”,在历法和礼仪上作形式上的改换。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历法上规定不同,故被其称作“三正”,在仲舒看来,一个新王朝出现,无非在历法上有所改变,衣服旗号有所变化,此即为“新王必改制”,表示一新个王朝重新享有天命。从“三统”、“三正”论中不难看出,仲舒否认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却是绝对不变的。所谓的“性三品”,即是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善可恶,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之性”,只能接受圣人的统治。总之,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春秋繁露·深察名第三十五注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注 展开全文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者别也;辨者治之条理,大者治之纲要。)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着,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古之圣人,謞(音笑,与嗃同,大噑也。)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

深观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螟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委曲者,详情也。旧注谓下一“曲”字为“各”字误,非也。曲即委曲。《礼记·曲礼·释文》:“曲礼,委曲说礼之事。”得其委曲,然后可以称其名也。)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凡,《说文》:最括也。)目者,徧辨其事也。(目者,要也。辨事之要也。徧者,辨也。《史記·五帝紀》:“辨于羣神。”《書·舜典》作徧。徧辨即辨。)凡者,独举其大也。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蒐,冬狩,夏狝。(《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经]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传]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苗者奈何?曰苗者毛也,取之不围泽,不揜群,取禽不麛卵,不杀孕重者。蒐者奈何?曰蒐者聚也,百姓皆出,不失其驰,不抵禽,不诡遇,逐不出防。狩者奈何?曰狩者圍守也,冬物畢成,獲則取之,無所擇也。夏不田,何也?曰,天地阴阳盛长之时,猛兽不攫,鸷鸟不搏,蝮虿不螫,鸟兽虫蛇且知应天,而况人乎哉?旧注引《说苑·修文》,杂取《公羊》《左传》,其说多误,故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八个:构造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下面将分别介绍各派及其主要观点。 ㈠构造心理学派 构造心理学堪称是科学心理学派的第一学派,其奠基人是冯特。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经验,包含感觉.意象.情感三种状态。感觉是知觉的要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构成的。研究方法上,倡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的方法,强调实验内省法。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研究的意识经验是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立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的经验的观察的描述,因而该学派有被称为“元素主义”。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简称行为主义。其根本的特点是排斥意识,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内省的方法研究主观的意识行为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间断:(1)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放弃意识而改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法。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映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接学习,环境决定论。(2)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映之间的中介变量,用语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义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结实中介变量。(3)新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认为给予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看作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㈢皮亚杰心理学派 皮亚杰心理学派是西方心理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他从生物角度出发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应该以来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的逻辑它勾画了一副完整的而动的认知发展蓝图,对而动思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㈣机能主义 它起源于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机能主义的先驱,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为基础,认为人就是认识社会中成长,所以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其在1890年发表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机能主义概念,他反对把意识分割为元素,认为意识是个整体,是一套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其继承者杜威和安吉尔于20世纪处在芝加哥大学速立起了机能主义学派也称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有所为”的科学。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活动的研究在于获得,保持,组织和评价人的经验,以指导行动.这一学派主张应对注意,学习,智能等对人的适应行为有用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㈤人本主义心理学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 孟凯韬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哲理数学”中“主导属明晰度”的概念,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且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七大规律,与之共计十大规律,即对立统一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分浑交逆转换规律、物极必反规律、三五生成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可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进行探索。 学的概念 今为止,已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四次革命,而哲理数学被称为数学史革命。传统数学只看到了对立,而忽略了统一,只看到了一分为二,二为一,哲理数学则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排中律”的桎梏,指出事此亦彼的,指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将哲学与数学联系起来。 说,哲理数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征在于,实现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逻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功能也与传统数学有统数学主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哲理数学则主要给人问题的思想方法,给人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学证实和发现十大规律 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由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所以首先引入主导属性明晰度这一定义。

是任意一个事物,x、y是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y的隶属度分别为A(x)和A(y),且A(x)+A(y)=1,则称Dx )-A(y)为A的以x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称Dy(A)=A )为A的以y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证法三大规律 属度介于0与1之间,所以主导属性明晰度介于-1与1之间,而以为下极限和上极限。为了表示在任意时刻t的主导属性明晰度,我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单调减少至0.5,从而Dx(A)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和右下半圆所构成所示;当x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y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和右上半圆所构成的s形弧线所示。 中显而易见,不论是Dx(A)还是Dy(A),位于时间轴上方的弧线,位于时间轴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这意味着人们所谓“一分为种大体的、粗略的划分,且只在极限情况下,即只有当主导属性明-1时,A对x和y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A对x和y的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这就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意味着量变,主导属性明晰度由负变正意味着质变,所以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质变是由量变引发的,之必然。这就是所谓量变质变规律。主导属性明晰度从0开始,经和下极限-1,最后复归于0,则刻画出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 (A)=-Dy(A),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图形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任意一个时刻,它们的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而主导属性明晰度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所以上图表称的,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对于时点t,Dx(A)和Dy(A)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而其和恒等于0。“正反相抵规律”。 换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 和t2是任意两个时刻,t1D(t2)时,称A顺势变化;当D(t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