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助人为乐阳光少年

助人为乐阳光少年

勤奋刻苦、助人为乐阳光少年

——松山区哈拉道口学区中学李明涵同学事迹材料

李明涵同学,是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学区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她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多年来,各方面表现一直优秀,特别在助人为乐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将她的事迹材料汇报如下:

学习刻苦成绩突出

李明涵同学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异。她上课认真听讲,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她善于思考,对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举一反三。她爱看书,知道很多课外知识。她的各科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在小学学习的过程中,曾被赤峰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尊敬长辈学会感恩

李明涵同学从小立志读好书,做好人,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诺言,以此报答父母和老师精心养育与培育之恩。在家里,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亲情其乐融融。对待邻里,她文明礼貌、与人为善,邻居的奶奶都夸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对老师,她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每每以优异成绩报答老师的精心培育之恩,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真诚待人助人为乐

李明涵同学从初一年级开始就担任班长,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她倍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爱,在班级这个小集体里她倍感光荣和任重。李明涵同学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在学校,她对待同学,总爱伸出援手,真诚付出,助人为乐。班级有一个让所有老师都感到头疼的学生,她不仅学习不好,还不讲卫生,还经常迟到,同学们大多不愿与他同桌。

李明涵同学主动要求和他同桌,每当他犯毛病时,李明涵就耐心开导,没想到,没过多久该同学的毛病还真改掉不少,学习有了进步、也不经常迟到了,还讲究卫生了。老师同学们都觉得奇怪。后来李明涵同学说出了一句让大家都佩服的话:“我一直把同桌当作好伙伴,

只有同桌把我当成他的朋友后,我讲的话他才听得进去。现在我们是好朋友了,她当然听话了,自然有进步了”。没想到,李明涵同学小小的心灵里不仅装满真、善、美,而且充满智慧。

快乐做人愉快做事

李明涵同学有一颗执著的与同学共同进步的责任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于是,她不仅事事争先,事事以身作则,而且,心系班集体,心系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有一次学校组织集体活动,放学后该值日的同学都跑了,李明涵就组织几个同学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结果当天学校组织检查卫生,她们班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回答得很干脆也很响亮:“为了班集体,为了班级的每一个同学!”

李明涵同学自从当上班长那天起,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一份重任。她亲自管着教室钥匙,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提前进教室,她总是比其他同学提前到校。有一天早上到校后看见有3各同学在教室外等着,很内疚。第二天又提前十几分钟到校,从此,同学们再也没有在教室外边等过。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她总是积极响应,热心组织、动员、鼓励同学勇于参加,大胆表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多项荣誉。

乐于助人也是有利益的,当然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的利益,是一种高尚的利益,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自我实现、寻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被人需要等。现代人也强调"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通过服务认识自我,吸取人生经验,增长见识才干,使人的性格均衡成长。助人活动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化程度越高,调动群众的内在积极性就越重要。与此同时,要加强助人者之间的联谊和交流,让这些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们互相激励,携手共进,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阳光总在风雨后,梦想总在憧憬中。这个追梦的好少年,像一只雄鹰向着自己的理想执着地起飞!让我们真诚地祝福她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关注弱势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学区中学扶贫助困工作汇报材料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并采取有力措施,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并通过向外拓展、向内挖掘,广开渠道,筹措资金,使在校的156人次获得了资助,资助人数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32%,资助金额达20多万元。学校扶贫助困工作举措多样,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一、扶助政策解了贫困生“痛结”

洁静绿海,也有浮尘,也有流沙。大千世界,也有贫困,也有悲凉。我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农户。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我校高度重视“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今年春季学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两免一补”学生进行了公示。开学第一天,学校专门举行了免费教科书的发放仪式,校长马金华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勉励全体学生厉志奋发,勇当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并组织全体教师,在开学第一天下到村屯,对未返校学生进行家访,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动员家长尽快帮助学生返校上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初二学生刘超,父亲去世,母亲弃其改嫁,只能和叔婶一起生活。家境十分困难,学校领导亲自上门送上党扶助政策的温暖,使两位家长十分感动,当即表示要把孩子送回学校。另一位学生周艳,父母因发生车祸,造成一亡一残惨境。该生为了摆脱困境,准备辍学打工,为了帮助这位学生完成学业,学校不但为该生全免学杂费用和课本费,还发动师生乐捐,为其支付了全期的生活费用,使该学生感动不已,表示安心就读,继续完成学业。

二、爱心圆了贫困生求学梦

我校是典型农村型学校,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挣钱”成为广大农村家庭的希望。作为寒门学子,一般很难跨越这个“门槛”,以圆自己的求学梦。

学校为帮助这批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制订了可行的控辍计划,建立了与家庭密切联系的家访制度,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

作,并利用村委、村屯广播网进行“两免一补”的宣传动员,使农村义务教育广泛深入人心。我校女生葛春艳是个孤儿,家中唯一亲人只有年迈的老奶奶,生活十分困难,每学期只能交上20斤大米。面对此状,学校领导和团委,多次上门慰问,使该生得以圆了求学梦。贫困生王超,品学兼优,鉴于贫困的阻扰,使其在初一后即被迫辍学到广东打工。为使其续完9年义务教育,学校有意安排其父亲到校作临工,使这位同学在打工两个后回到学校,去年还考上了高中就学。

快乐做人愉快做事

——记唐昊助人为乐事迹

唐昊,男,汉族,大专学历。“快乐做人,愉快做事”,是现年28岁唐昊老师的座右铭。该教师自2000年任教以来,潜心教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赞扬。

一、快乐助人

“你幸福,我快乐!”他认为助人为乐就是能够从物质上、精神上来关心一切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并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得到快乐。

年轻的他憧憬着美好未来。2000年刚任教之初,他在一所农村单小任教,虽山高路险,但却阻不断他执教的执着和助人热情。开学之初,他听到其他教师说邓丽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没有书费钱。家长不准备送子女上学的消息后,忙碌了一天的他顾不上吃口饭、喝口水,就匆匆忙忙直奔该学生家,经过耐心的劝导,该家长最终只是无奈地说:“老师,我都想送她去上学,只是没钱……”“没关系,只要送她上学就行!书费,文具费我给她垫付,只要他能学到知识,就够了。”家长拉住他的手,泪眼婆娑的连说谢谢!2000年秋期至2002年春期,短短的2年时间里,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的他,一共为学生垫付书费480多元。

对学生如此深情大义,对其他人,他也是满腔热情,竭尽所能去帮助。家住芭蕉村大竹社的廖成香老人,家境贫寒。每逢过节或做好吃的时候,唐昊老师总忘不了叫上老人,还不时为她添衣置物,老人逢人便说“唐老师真好!瞧得起我们农村人,比亲儿子对我还好呢!”

自2002年秋期调入黄葛槽小学工作以来,唐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时刻感染着别人,温暖着别人。“唐老师,来帮我一下”、“唐老师,来打印一篇作文”、“唐老师,帮我制作一下课件”。这样的声音,在办公室此起彼伏,每一次他都笑着一一回应,并加班加点的尽快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他说,他看到同事们的眉头舒展了,是他最大的快乐,也因为如此,他简直就成了学校里的一盒“万金油”,哪儿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儿,尽力的为全体师生排忧解难。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去年普洱冷水村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时,唐昊老师的家也随着无情的泥石流毁于一旦。看着被泥石流掩埋的房屋、财产时,他的心碎了。看着年迈的双亲,因失去了一辈子勤劳拼博所构建积累的房屋、财产时,所表现的那空洞眼神和无助的神态时,在想着自己年幼的儿子,他眉头紧锁,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又沉了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心中装着别人,捐资捐物,多方化缘。先帮助其他灾民解决吃穿问题。他忍住悲痛,把欢笑留在灾区。

二、用心做事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教育教学上。在2005届和2007届小学六年级统测中,都名列全县前茅,所带班级于05年获得县级文明班级,学生陈雯萧获得县级文明学生,所指导的学生,作文在比赛中获得了较好名次,如刘金星的作文《如此文明》获省级征文大赛二等奖等;该教师在教科研方面也较为出色。所写的论文获省级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市级二等奖1篇。

他回想从教的8年里,唐老师心中不时涌出阵阵喜悦,看着一个个懵懂的儿童在自己精心教导下,已学会振翅高飞,看着一个个玩皮少年重拿书本,探幽寻胜。看着一双眼迷蒙的眼睛充满求知的渴望时,他就觉得今生足矣。

三、春色满园

有一种爱,从有限到无限经过无数的心手相牵而继续延伸,有一群人,将这种爱扩大到无限,无时无刻不让人觉得温暖。唐昊老师他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一个普通教师,他乐于为他人排忧解难,共享喜悲,善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鼓励他人,去温暖他人心田。惯于用他教师的独特优势去感染别人,去影响别人。

他针对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和爱心两大弱点,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助人为乐”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只会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在持久的,有意识的引导下“多给别人留方便,我为别人多做点。”成了班上同学的自觉行为,使得班级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他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首先做到。在他所任教班级里,龙云同学家庭贫寒,他带头捐款,全班一共捐了200多元,原三(2)班邓群英同学母亲双手被机器绞断时,他也带头捐款,并和学校老师一同去看望。汶川大地震,他在多个场合下多次捐款,是为了奉献自己的爱心,唤起民众良心。当他看到人们纷纷解囊,连年幼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把自己的零用钱毫不犹豫的投进捐款箱时,伴着那“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歌声时,他流下了泪水,那是欣慰之泪,那是感动之泪。

四、情义征途

他已经做了很多,但他认为还不够,他说还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做得更多。做为教师,他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人,更有责任让爱心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萌芽、开花、结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为和谐社会奏响了一曲曲动人之歌!

这个世界有很多遇上困难的人是需要我们伸出手去帮助的,但有些人会坐事不理,而有些人则会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有很多小事让人们不足为道所以不去做,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也许在我们看来是很小的事情但如果在此时帮一把手,也许对于别人来说却可以称得上是解除了燃眉之急?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比如公车上主动让座位给老、弱、病、残;再比如看见别人有什么困难的时候问一声,帮把手;下雪天把门口的雪扫干净,免得老人和小孩子滑倒……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雷锋精神还可贵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是让整个中国感动的精神。无论你是信奉天主教、佛教还是共产主义,相通都是一种博爱、助人的精神。从小我们就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光荣传统和美德,所以不要让这些好的习惯都变成空头大话,只有付诸于行动才是真正使之升华的途径,更是使我们继续发扬礼仪之邦美德的载体。不要让若干年后的孩子们只能在课本上看到"助人为乐"而现实生活中却感受不到、不知其意,这是最尴尬的事情也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从飞的事迹,他支援了很多贵州的贫困的学生直到读完大学,到去世前还支援着很多贫困的小学生。他自己并不富裕,为了帮助别人,不惜卖掉家里的唯一值钱的沙发,借钱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甚至自己欠下十多万元的债务。面对亲人的不理解、朋友的反对、世俗的讥讽,从飞他仍然以一颗超乎常人的心态积极地面对这一切,即便在医院,他也同样在感化着周围的一切,让大家快乐!

乐于助人也是有利益的,当然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的利益,是一种高尚的利益,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自我实现、寻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被人需要等。现代人也强调"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通过服务认识自我,吸取人生经验,增长见识才干,使人的性格均衡成长。助人活动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化程度越高,调动群众的内在积极性就越重要。与此同时,要加强助人者之间的联谊和交流,让这些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们互相激励,携手共进,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帮到别人我很开心,别人帮助了我,我感到幸福,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啊!拉布吕耶尔曾经说过"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当把助人为乐看作为一种和穿衣、吃饭一样的习惯之时,我想我们的社会变成为了世人一直所向往的"大同世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并采取有力措施,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在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并通过向外拓展、向内挖掘,广开渠道,筹措资金,使在校的11000多人次获得了资助,资助人数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9%,资助金额达2400多万元。据统计,本年度我校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资金总额与2004、2005、2006三年资助金额总和相比,超过一倍之多。学校扶贫助困工作举措多样,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着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学校积极与市政府和市财政局、教育局联系,解决了地方财政承担的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和贴息问题,使这两项资金列入了市财政预算。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我校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办法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评选原则,积极、慎重、稳妥地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工作。通过评审、认定,9829名学生获得了奖、助学金,相当于并校以来的3倍,建立了近万名贫困生档案,三万多份的评审材料亦已全部整理归档。

——建立扶贫助困工作长效机制。为确保我校更多贫困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根据国家扶贫助困的有关政策,专门成立了资助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出台了《九江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和《勤工助学管理实施细则》等办法,我校扶贫助困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

——广泛争取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学校分别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江西省青少年基金会、九江慈善总会、九江新华书店、爱心书报亭等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我校贫困生的资助,该笔助学金额较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

——努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在学校后勤、图书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安排校内固定勤工助学岗位250多个,同时,在暑期向贫困学生推荐校外勤工助学岗位350多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

——继续开展师生“结对帮扶”。学校教职员工以一对一或二对一、三对一等形式,使每一位贫困学生每月得到100元的生活资助。目前已有680余名困难学生受益。

——积极关注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学校借助新长城项目自强社这一平台,组织贫困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多次召开贫困生座谈会,进行心理帮扶和心灵抚慰,缓解他们因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精神减困,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念,帮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一对一”扶助贫困生

本报讯(通讯员黄二甫)日前,通城县隽水寄宿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明从班主任李老师手里接过50元资助金,并和李老师结成帮扶对子。像陈明这样和老师结成帮扶对子受到老师资助的学生,在该校有一百多人。

本期,为了让贫困学生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通城县隽水寄宿小学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与一名贫困生结成对子,在品德、学习、心理和学生发展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培养贫困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向贫困生至少资助50元,帮学生解决部分杂费和书本费,保证一名贫困生完成学业。通过这次活动,形成全民重教、扶贫助学的良好氛围,弘扬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载楚天声屏报)

云表镇邓圩,三面环山,面向平原,是当地有名的桑蚕之乡。

这里,一片绿海。山上,青松碧翠。田野,桑园连片。邓圩宛如一个绿色的港湾。而地处该处的云表镇三中,更如镶在绿海中的一颗泛光的明珠。去年,该校初中毕业班参加中考119人,参考率达到84.9%,考上县重点高中、普通高中、高完中、中专、职高70余人,升学率达63%。近年来,从该校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已有多名考上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成为这个绿色港湾里飞出的“金凤凰”。

扶助政策解了贫困生“痛结”

一座绿海深处的乡间学校,出现如此奇迹,是何缘故?用校长刘在机的话来说,是“学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是阳光工程的巨大作用。”用当地农民朴实的话来说,是“孩子能读书,不用交粮晌!”以此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洁静绿海,也有浮尘,也有流沙。大千世界,也有贫困,也有悲凉。该校学生,大多来自富裕农户,但也有不少来自贫穷家庭。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业,该校高度重视“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今年春季学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两免一补”学生进行了公示。开学第一天,学校专门举行了免费教科书的发放仪式,校长刘在机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勉励全体学生厉志奋发,勇当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并组织全体教师,在开学第一天下到村屯,对未返校学生进行家访,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动员家长尽快帮助学生返校上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初二学生黄煌、黄新颜,父母体弱患病,无法从事

劳动,家境十分困难,学校领导亲自上门送上党扶助政策的温暖,使两位家长十分感动,当即表示要把孩子送回学校。另一位学生黄家航,父母因发生车祸,造成一亡一残惨境。该生为了摆脱困境,准备辍学打工,为了帮助这位学生完成学业,学校不但为该生全免学杂费用和课本费,还发动师生乐捐,为其支付了全期的生活费用,使该学生感动不已,表示安心就读,继续完成学业。

爱心圆了贫困生求学梦

云表镇三中属典型农村型学校,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挣钱”成为广大农村家庭的希望。作为寒门学子,一般很难跨越这个“门槛”,以圆自己的求学梦。

学校为帮助这批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制订了可行的控辍计划,建立了与家庭密切联系的家访制度,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利用村委、村屯广播网进行“两免一补”的宣传动员,使农村义务教育广泛深入人心。该校女生何黎明是个孤儿,家中唯一亲人只有年迈的老奶奶,生活十分困难,每学期只能交上20斤大米。面对此状,学校领导和团委,多次上门慰问,使该生得以圆了求学梦。贫困生梁晓兰,品学兼优,鉴于贫困的阻扰,使其在初一后即被迫辍学到广东打工。为使其续完9年义务教育,学校有意安排其父亲到校作临工,使这位同学在打工两个后回到学校,去年还考上了高中就学。

本学期,已有两位辍学生回校就读,还接收了4位家长在外地务工的子女人学,学生返校率达到99.8%。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完善各项办学条件,使广大贫困学生在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黄家传)

本报讯(记者吕啸天通讯员邹永榆摄影报道)从农村狭窄的旧房子住进城区宽敞并装修好的新房子,手里拿着佛山一中中考录取通知书,狮山镇官窑潘振兴姐弟有种晃如梦中的感觉。但这惊喜昨日实实在在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为让姐弟俩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帮扶他们姐弟上学的狮山行政执法分局官窑中队又协助潘振兴家里廉价在当地城区租下并装修好一处新房子。

结对学子苦学改变命运

“这个新家,我是三天前从桂华中学放假回来才知道的。”住进新房子的潘振兴感激地说,这房子凝聚了官窑中队叔叔阿姨们一番心血和一片关爱。

这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狮山行政执法分局官窑中队的前身是官窑行政执法分局,自2003年成立后,与因家庭困难而差点失学的学生潘振兴结成扶贫助学对子。

潘振兴姐弟最令官窑中队的哥哥姐姐牵挂,潘振兴家生活非常困难,父亲常年患病在家不能工作,惟一有点收入的是在一家小厂打工的妈妈。潘妈妈尽管生活压力巨大,但勤劳、坚强、乐观,时刻鼓励孩子要努力读书。2003年,当时的官窑执法分局与潘振兴结成助学对子的时候,潘振兴姐弟都还在上学,大姐在西南财经大学读财税本科,她和弟弟在读初中。或许是应验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古话,潘振兴姐弟都非常乐观地面对人生,学习非常勤奋用功,学习成绩都很优异。

改善环境帮助学子圆梦

由于生活非常困难,潘振兴姐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一直很差,官窑中队的党团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今年春节前,官窑中队党团员到他们家慰问后,就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尽快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尽快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春节过后,中队领导与当地房管部门联系,请求房管部门支持,找两套面积不大、租金便宜的住房给结对子家庭租用,这得到了狮山镇房管所的高度重视。当时在官窑城区,刚好有两套空置的公有房,面积70平方米左右,鉴于租用对象是扶贫助困家庭,房管所领导马上拍板,每月仅收不足100元的租金。

昨日,记者来到潘振兴的新家里,姐弟俩非常喜欢这个新家。潘振兴说,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更要发奋,晚上我们都不出门,正好潜心读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