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届东芝杯教案(化学)

第四届东芝杯教案(化学)

第四届东芝杯教案(化学)
第四届东芝杯教案(化学)

美丽的氨气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8级本科生 ****

【教材】人教版化学必修① 4.4硫酸、硝酸和氨【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教材分析】本节课时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展开教学,明确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选择合理的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结合游戏的趣味性、互动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氨气制备和性质的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氨气与水的反应,以及在水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氨气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氨气制备和性质检验的方案的选择和设计,初步掌握对多个实验的整合策略,比较全面理解氨气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增加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氨气与水、硫酸铜、硝酸银等物质反应的过程,体验化学变化之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检验的实验改进

【教学难点、关键】氨气制备的原料选择以及性质检验的装置改进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黑板、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附: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1.教学创新:

⑴药品用量少操作简单氨气的产生更方便,喷泉实验效果更好,从而彻底消除老师课前收集好氨气,同时又担心氨气易扩散,上课演示实验效果受影响,甚至实验失败的担忧和顾虑。

(2)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使氨的产生和喷泉实验绿色一体化,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3)该实验方法操作简便、时间短、成功率高,是一种无污染、经济易行的绿学实验。

(4)以CaO 既做反应物又做干燥剂的条件下,可以大大加快氨气生成的速率。

2. 教法创新:

(1)通过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2)……

3. 教学目标创新:通过实验整合和装置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向学生展示了普通人难以领会的化学变化之美,即:

化学的魅力在于,

她能展示绚丽多彩的世界!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数学与统计学院选拔赛 策 划 书 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二〇一三年九月 一、活动目的 为全面深刻地阐释我校师范院校的人文特色,在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同时达到培养我院学生从教技能,并全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为在我院选拔代表我院前往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的选手,现举办“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数学与统计学院选拔赛。 二、活动对象:2019、2019级师范生 三、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 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四、活动时间:2019年9月24日14:30—17:30(预赛) 2019年9月27日(决赛) 五、活动地点:田家炳606(预赛) 待定(决赛) 六、活动内容及形式: (一)预赛:采用模拟授课的形式,时间为每人六分钟,内容范围为高中数学课题(课题由参赛选手自定)。评委组将对选手表现评分,根据比赛成绩从中选出优胜者参加院级决赛。

(二)决赛:决赛内容包括教案设计、即席演讲、模拟授课及现场提问四个单项比赛。比赛总分数为200分,其中教案设计项目比赛满分30分,即席演讲项目比赛满分40分, 模拟授课项目比赛满分100分,现场提问项目比赛满分30分。具体如下, 1.教案设计:内容选择范围为高中数学课题,具体课题自定。参赛学生提 交2000字左右教案。教案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性,可以附其他图片、 照片或独特的教材作为具体说明材料。 2.即席演讲:学生在决赛会场抽题后进行即席演讲,每位学生准备时间为3分钟,演 讲时间为3分钟; 3.模拟授课:学生在决赛会场抽题后进行模拟授课,每位学生规定时间为15分钟; 4.现场提问:评委根据学生教案设计、即兴演讲及模拟授课情况进行提问,每位学生 规定时间为2分钟。 七、评分细则:见附表二(预赛)、附表三(决赛) 八、活动流程 (一)预赛 1.参赛选手于22日下午5:30—6:00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并提交授课名称和PPT (由于本次“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数学与统计学院选拔赛 与我院粉笔字大赛时间上发生了冲突,粉笔字大赛于9月24日下午3:00开始,已和宣 传部部长沟通好,学习部与学术时间部将努力与参赛选手沟通,将即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又 参加粉笔字大赛的选手的顺序安排在前面); 2.参赛选手签到,领选手号码牌,并在候场区上等待上场; 3.主持人开场白,介绍评委老师; 4.参赛选手依次上台展示6分钟现场授课,评委老师打分; 5.评委老师点评; 6.本次比赛原则上将于24日 17:30结束,根据当日具体情况而定,参赛 选手展示完毕为止。 (二)决赛 待定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教案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参赛教案 2011年10月·武汉

《动量定理》教案 【教材版本】 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的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定理内容和公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动量定理; (3)能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中,体会物理学的演绎推理方法; (2)通过对变力作用下动量改变的研究,感受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分析生活实例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培养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 (2)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与实验探究 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变力冲量的研究 【教学资源】 DIS实验系统,铁锤一个,充气锤一个;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从比赛分析入手,在引导学生体会“缓冲”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自主探索、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教学策略探究冲量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和动手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提高其探究学习的兴趣,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钉钉子比赛中感知缓冲的作用,到理论推导出冲量与动量变化量的关系,产生定性认识到DIS实验定量研究,然后从图像分析得出变力冲量与动量变化量的关系,最终得到动量定理,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东芝杯物理教案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光的偏振》 2010年10月

《光的偏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光的偏振》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模块3-4中第三主题“光”中的内容,其基本内容要求是“观察光的偏振现象”,活动建议是“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光的偏振现象应用实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7年版《物理》选修3-4第13章第6节。教材首先根据机械波通过带有狭缝的木板时,机械横波和纵波的不同现象,类比介绍“偏振片”及阳光或灯光通过偏振片后光的强度的变化,介绍“自然光” 和“偏振光”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横波,进而介绍偏振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参考其他版本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从偏振光入手介绍偏振现象的应用。 光的偏振的知识点是在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衍射和干涉、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课通过介绍光波作为横波具有偏振现象,及光的偏振在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特别是对光是横波的理解。 2.学情分析 教学主体——学生是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衍射和干涉、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基础知识,知道光是一种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类比和分析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见到过光的偏振现象,但对于光的偏振知识仍是比较陌生的。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处于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新课程实施中,要求他们对物理选修课程做出选择,将影响到他们人生发展方向。本节教学内容既有物理基础知识,又联系实际生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动手实践及实验探究过程可以体会光的偏振现象及其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的科学美,这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 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

“﹙□+△﹚﹙□–△﹚”→“□2 –△2”.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速算王的设计意图:根据着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的“准备律”,运用该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动机上做好准备,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产 动手操作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体验性”,强调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感悟。让学生从听老师讲推导转向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数学表 抽象概括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通过三个不 同的刺激模式,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抽象

第二节东芝杯教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韩黎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本科2006级韩黎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2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 2.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物理电磁学是由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五部分组成。其中电场、电路、磁场等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同时,电磁感应知识又是学习交变电流的起点,因此,《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承上启下的一章,是电磁学中的重点。本章教材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到进一步认识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最后是感应电动势在实际中的应用,全章以“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始终,结构非常严谨有序。另外,本章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首先有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这恰好为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要通过实验来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及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所遵守的规律的目的。楞次定律就是俄国物理学家楞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它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普遍适用的法则,因此,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学情分析】 高中生智力已有很好的发展,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还需要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且他们思维活跃。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已经能够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判定感应电流的有无,但不会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学生已掌握了安培力的计算,也能够熟悉地应用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的方向。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因此,本节课教学的目标锁定为“如何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通过观察、激疑、尝试、验证、归纳、否定、再探究等一系列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主动表达、敢于交流、不断提升探究能力。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综述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6级本科生 (510631) 黄泽君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司与师范司,以及东芝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2009年11月15日在上海落下帷幕。经过紧张的数学模拟授课、教案评比、即席演讲三项总决赛,最终华南师范大学的黄泽君夺得冠军,南京师范大学的向坤获亚军,陕西师范大学的金涛获季军。三名获奖选手每人除了获奖励高级笔记本电脑一台之外,并获得免费赴日进行短期访学。本刊刊登获得第一名的教案,以飨读者。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 【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 (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 (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

苯-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2)

《苯》 教材:苏教版必修2:专题3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设计 课题:苯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是必修II第3章第2节的第2部分——煤的干馏、苯。 必修II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有机物,加深对机化学的理解。芳香烃是高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高考中许多大题都涉及到芳香烃的内容。苯作为芳香烃的典型化合物,通过笨的学习,为以后的芳香烃化合物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组成,掌握苯的结构; 2、通过对苯的结构,对环状结构有基本的了解,对芳香烃有基本 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总结归

纳苯的物理性质,还有推导苯的结构,同时对学生给予穿插化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归纳、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提高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 实际相联系的意识。 学情分析年龄特点:高一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 思维特点:高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离严密的逻辑思维还有一定 的距离。 知识基础:他们通过对化学1和化学2 的学习,已经构建了基本 的化学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对化学2第三章的学习,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及其对应的性质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苯的结构 解决措施:教师引导及点拨讲解。 重点:苯的结构 解决措施: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小组交 流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教学 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 指导 探究学习法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获奖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 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 “﹙□+△﹚﹙□–△﹚”→“□2 –△2”.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纠正片面观点: “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 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讨论交流。【教学手段】计算机、PPT 、flash 。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学流程设计 速算王的 设计意图:根据着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 误学习理论中的“准备律”,运用该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动机上做好准备,对所 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体验性”,强调学生亲身去经历、通过不同类别的典型例题强化所学的知识,例题安排合理,有层次感,符合学 该环节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A 、B 、C 三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会做抽象概括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通过三个不同的刺激模式,从特殊到一般,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

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黄泽君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数学的魅力在于,

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 (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 (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 (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教案.doc

最新课件 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黄泽君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数学的魅力在于, 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 (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 (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 (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参赛教案(东芝杯)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人教A版)第29-31页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参赛选手:***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指导教师:***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 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主题】 二项式定理的发现 【教材内容】 1.3.1二项式定理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识记二项式定理,能够正确写出简单情况下的二项式的展开式;掌握二项展开式的特征(项数,结构,系数等);了解二项展开式系数的几何排列规律(杨辉三角);理解二项式定理是乘法公式的推广。 ?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特殊化的分析方法,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二项式展开的基本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数学表达的学习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欣赏二项式定理内在的结构之美,体验杨辉三角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32)(,)(b a b a ++的展开式,归纳得出二项式定理。了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式32)(,)(b a b a ++的特征,得出n b a )(+展开式猜想。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引导探究 数学交流 理念之一:基于情境的数学认知。 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引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在情境中认知,对情 境中的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并 超越具体的情境,理解情境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在学生感兴趣的 情境中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满足 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思起于 疑,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 才能使得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扎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更 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观察归纳 形成猜想 理念之二:关注过程的教学策略。 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火热的思考”之中欣赏数学知识“冰凉的美丽”,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式。在数学交流中组织各种观念,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掌握并理解所学知识,并促进数学参与的意识,丰富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理念之三: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也要让学生掌握、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符号表示、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中,学会分析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并掌握解决数学的策略,不断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具有一个善于思考的“数学头脑”,一双善于发现的“数学眼睛”,不断提高数学认知水平,提升数学思维层次。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讲解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5级本科生 (510631) 林佳佳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司与师范司,以及东芝公司共同举办的首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2008年11月30日在北京落下帷幕。在参加数学模拟授课、教案评比、即席演讲三项决赛的12所师范大学中,华南师范大学的林佳佳夺得冠军(三项均列第一),北京师范大学的郗鹏获亚军,南京师范大学的朱嘉隽获季军。三名获奖选手每人除了获奖励高级笔记本电脑一台之外,并获得免费赴日进行短期访学。本刊刊登获得第一名的教案,以飨读者. 【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 “﹙□+△﹚﹙□–△﹚”→“□2–△2”.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

值。 【教学重点】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教学过程设计】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

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黄泽君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数学的魅力在于, 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

【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 【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而“ 3 . 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 (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 (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 (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苏打兄弟的鉴别_修改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苏打兄弟的鉴别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本节作用和地位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是学习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的继续。本节安排在学习了钠的性质及用途之后,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物质的丰富多彩,也为学生学习正盐和酸式盐的有关知识提供了基础及典例。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验的引探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对比的方法,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等章节,具备了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二元弱酸、电离、水解等概念及原理基础,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以鉴别苏打兄弟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知识网络,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突出实验的定量性、科学性,强调控制变量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定性地分析化学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定量地分析、处理化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Na2CO3与NaHCO3的俗名、物理性质。 (2)、掌握Na2CO3与NaHCO3 的化学性质,明确两者的异同点(水溶液、与酸的反应、与碱的反应、热稳定性)及相互转化。 (3)、能根据Na2CO3与NaHCO3 性质的异同,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别两者,并推广到一类物质。 (4)、了解Na2CO3与NaHCO3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不同方法鉴别Na2CO3与NaHCO3 的过程,学习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Na2CO3与NaHCO3性质的对比学习,明确控制变量的思想,学习比较、归类、概括等加工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Na2CO3与NaHCO3性质的对比学习,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鉴别Na2CO3与NaHCO3方法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解决化学问题的多样性。 (3)、通过对Na2CO3与NaHCO3的应用的了解,明确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赞赏化学对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本节重、难点 重点: 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探究及鉴别 难点: NaHCO3与碱的反应、NaHCO3 的热不稳定性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主线统领:设计鉴别Na2CO3与NaHCO3的方案 思路贯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策略: 情景设置→应用举例→性质预测→实验探究→比较学习→小组讨论→知识同化五、教学设计

东芝杯 指数函数教案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决赛教案 数学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材:人教版数学高中数学必修1 页数 授课对象:高一全体学生 参赛选手: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雒雪娇 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我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且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函数及函数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简单的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了函数的意义。指数函数是在学习了函数的

现代定义及其图象、性质,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并将幂指数从整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之后,学习的第一个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是《函数》一章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第二、三课时为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本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通过学习研究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函数,熟悉函数的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应用意识,使学生逐步获得较系统的函数知识。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函数研究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的作用,前面有一般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作知识铺垫,后面对于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学习也有比较类推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中还蕴含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培养学生的函数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外,指数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如细胞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放射性物质的剩留量等都与指数函数有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底数变化图像的变化规律、中介值)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第四届东芝杯教案(化学)

美丽的氨气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8级本科生 **** 【教材】人教版化学必修① 4.4硫酸、硝酸和氨【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教材分析】本节课时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展开教学,明确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选择合理的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结合游戏的趣味性、互动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氨气制备和性质的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氨气与水的反应,以及在水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氨气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氨气制备和性质检验的方案的选择和设计,初步掌握对多个实验的整合策略,比较全面理解氨气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增加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氨气与水、硫酸铜、硝酸银等物质反应的过程,体验化学变化之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检验的实验改进 【教学难点、关键】氨气制备的原料选择以及性质检验的装置改进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黑板、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附: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1.教学创新: ⑴药品用量少操作简单氨气的产生更方便,喷泉实验效果更好,从而彻底消除老师课前收集好氨气,同时又担心氨气易扩散,上课演示实验效果受影响,甚至实验失败的担忧和顾虑。 (2)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使氨的产生和喷泉实验绿色一体化,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3)该实验方法操作简便、时间短、成功率高,是一种无污染、经济易行的绿学实验。 (4)以CaO 既做反应物又做干燥剂的条件下,可以大大加快氨气生成的速率。 2. 教法创新: (1)通过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2)…… 3. 教学目标创新:通过实验整合和装置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向学生展示了普通人难以领会的化学变化之美,即: 化学的魅力在于, 她能展示绚丽多彩的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