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4——1)姓名班

课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间:2016年9月22日

设计人:陆希奎审搞人: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自主学习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1)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指的是从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年。(2)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时期,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社会状况

(1)战争特点:七国之间战争的________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________广,持续________长。

(2)著名战役: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战例。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地处西部的________,实力逐渐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_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______年,______任用______变法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⑴废除,允许自由买卖;⑵鼓励;⑶统一。

政治:⑴确立;⑵废除贵族的。⑶改革,加强对让人民的管理。

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使秦国的大为增强,提高了战斗力,为以后秦奠定了基础。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________年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_(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

4.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5.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水运。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__”。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二、问题探究

1.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

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3.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三、课堂反馈

1.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提高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A.秦穆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5.2012年春,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宁夏等多个省市再次发生持续重大干旱,凸显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水利工程修建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6.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9. 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B.公元前3世纪后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元前2世纪后期12. 《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3.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四、能力提升

1、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2、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一1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 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学准备: 战国形势图;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有关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它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铜壶上的一组刻画来欣赏。从这组刻画中我们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场面?(战争的场面)21教育网 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人拿着弓和矛之类的武器,他们站在城墙上,还有人在攀登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其中有人已经掉了下来,身首异处,这是陆战。我们看下面,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战争场面是非常激烈

的,是惊心动魄的。铜壶上的刻画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感知理解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1)讲解:春秋时期,晋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把晋国瓜分,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而齐国也于公元前391年发生重大变化,姜姓国君为大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2)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战国七雄”一目的内容,从中找出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战役名称以及参与国家。主要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前两次战役发生在魏齐之间,长平之战发生在秦赵之间。(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学生从图上找出战役位置) (3)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它们有什么不同特点? 同学们可以从军队规模、持续时间、用兵谋略、战况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 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是为争夺霸权而发动的一场战争,战胜国以取得霸主地位为主要目标。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是一场吞并对方的战争,秦,国不仅要打败赵国,而且彻底把对方吞并,进而统一中国。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及特点。 讲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战争本身的过程不同,而且战争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体现在战争中,就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以“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以“兼并”为主。历史在争霸过程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3.过渡: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都是生产发展的表现。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尤为显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商鞅变法”部分,找出它的内容和作用。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又称卫鞅,又叫公孙鞅,卫国贵族。年轻有为,博学多才。商鞅听说秦孝公诚意招贤,便去了秦国,三次面见秦孝公,畅谈政治主张,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以左庶长身份开始进行改革。先用“立木取信”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后即开始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郎位,就是秦惠文王。同年,秦惠文王以谋反罪名将商鞅车裂而死,他的亲眷也一起被处死。但商鞅变法的事业却被继承了下来,最终促使秦国变成七国中最强的一国。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作业设计

第7课 1.下列能准确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3.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 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 丢。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6.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 食打得更多了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战国时期赵国 B.战国时期齐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10.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角色扮演】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_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 农业 工具 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 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 冶铁 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铸铜 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纺织 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 酿酒

已能用曲造酒 专著 《考工记》商业 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 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变革 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 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二)手工业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三)商业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 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练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练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练习 巩固强化 1.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 ( ) A.商朝 B.春秋后期 C.西周 D.战国初期 2.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负责这一工程的是 ( ) A.李冰 B.郑国 C.禹 D.范蠡 3.都江堰建成后,受益最大的地区是 ( ) A.江汉平原地区 B.关中地区 C.川西平原地区 D.中原地区 4.战国时期,煮盐业兴旺,主要产盐地区是 ( ) A.齐、赵、魏 B.齐、燕、魏 C.齐、燕、楚 D.燕、魏、赵 5.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原因是 ( ) A.实行商鞅变法 B.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6.农民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7.任用商鞅变法的君主是 ( ) A.秦穆公 B.秦始皇 C.秦孝公 D.秦二世 8.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 ( ) A.1700年 B.1900年 C.1000年 D.1200年 9.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巴比伦 10.下列内容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 ) ①奖励耕战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③建立县制④受封的贵族传到第三代,就收回爵位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________时期,铁器在_______和_______生产上开始被使用。 12.战国时期,手工业方面,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显著进步。其中,国的丝织品最出名。

13.在各国的变法运动中,________是其中比较彻底的。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__________逐步确立起来。 迁移拓展 14.以下属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表现的是 ( ) ①牛耕得到推广②会因地制宜施肥③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④开始掌握 人工灌溉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铁中心有 ( ) ①邯郸②临淄③棠溪④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举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三件史事。 17.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应用创新 18.阅读下面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商鞅语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它表明了什么态度?结果如何? 19.试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A 6.D 7.C 8.B 9.A 10.C 11.春秋农业手工业 12.煮盐业纺织业漆器制造业齐 13.商鞅变法封建制度 14.B 15.D 16.①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早欧洲1900年;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③丝绸纺织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

新课标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学生: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教师: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 学生: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多媒体出示主要战役图。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图片 教师: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她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人民长时间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在这种环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有何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 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和平统一,过安定的生活。) 过渡:列国君主们明白,实力最强说了算,于是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兼并弱国,一统天下。要想实现此目标,必须改变治国之策。“以变求存”成为时代需求。 二、商鞅变法 师:指名读《商鞅变法》部分。 思考: 1、秦国为何要实施变法? 2、师:通过“徙木立信”的故事介绍“商鞅”其人。 3、出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学生说出变法的历史作用。 合作探究一:《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汇报展示成果,师及时简评) 师总结:理由: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之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启示:1、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2、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 合作探究二:商鞅变法为何能取得成功?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汇报展示成果,师及时简评) 过渡: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引出下一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情景导入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 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 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 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解析:选D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3.《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 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解析:选B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D项错误。 4.《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解析:选A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使宗法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务凭才能获取,且与材料主旨无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 个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七年历史上教学设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 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 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 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 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 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 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 势。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1.图片展示:商鞅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 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 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 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 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作用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 加强中央集权革户籍;严明法度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结合地图演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形势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并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归纳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重难点) 目标3:结合微课、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理解记忆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目标4:结合微课、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识记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分析归纳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PPT展示 《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乱”和“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剧变年代、进取年代、发展年代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七上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变化教案

备课教师 谢茂晶备课组长审阅签名学科组长审阅签名 教学内容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年级七编号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 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1.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 精神。 2.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 同感。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5700789.html,]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札记一【多媒体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图文,参与成语游戏,结合视频展示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一)社会背景 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2.总结当时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 统治彻底崩溃。 (2)赵韩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

1.【图片展示】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时空分布。 [来源:学科网]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教师帮助学生阅读P33面至P34面内容,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 提示:(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 先后崛起。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四)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特点 1.【图片展示】,展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概况,设问:战国时期有哪些战争?战争有何特点? 2.提示: 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来源:学|科|网Z|X|X|K]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1.[图片展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纺织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

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2、战国时期的改革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是高县月江中学历史老师刘亭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说一说这战国之变。 一、因材施教,说教材 地位: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教学内容。教材讲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作用: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从此进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历史长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课的题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的中心主要体现在一个“变”字上。学习本课内容,要把握战国时期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因此我把本课的三个内容体现在三个变化上。 一变军事篇:兼并战争;命名为新旧更替强生梦——战国七雄 二变政治篇:变法运动;命名为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三变经济篇:兴修水利;命名为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四是课后活动:自强不息中国梦——我做什么 (在课后完成课本上的问题思考)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能力与理解: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铜冰鉴》、《战国铜壶》和《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的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七年级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了如指掌,说学情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因此,我将着重引导他们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背景资料,掌握辩论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020七上历史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0七上历史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南门立杆》图] 教师讲解“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就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了解那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战国七雄 师:春秋时期的近300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了战国时期只有七雄了。这说明了什么? 对照地图,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回答: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师:观察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说一说战国七雄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在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师:阅读课本第33页战国七雄一目中第二段内容,问:战国时期的战争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战争的旗号、规模、兵力、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重点介绍长平之战,分析秦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而重点引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作用。由此可以直接引入学习下一框内容——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师:阅读课文第35页商鞅变法中第一段内容,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师:公元前356年,一代英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由于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人虽死,但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旧贵族、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价。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然后请学生发表看法。 [角色表演] 生(新兴地主阶级组):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维护了我的权益。 生(新兴地主阶级组):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我就能得到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增强了我的实力,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生(旧贵族组):我非常不满意。按照军功授爵制,我失去了我的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生(农民组):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耕织,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师总结:商鞅变法使得农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得到实惠,但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师讲解:《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讨论,商鞅死了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师总结:成功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已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而,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阅读课文第36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中正文部分,回答: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有何设计特点? 生:李冰。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