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_教案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_教案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_教案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_教案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9~110页。

教学目标

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能进行适当的简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对《运算律》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一、汇报交流运算律和运用运算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谈话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运算律和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运算律和简便计算进行整理和复习。揭示课题《运算律与简便计算复习课》

昨天的回家作业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对《运算律》这一单元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就同学们的整理情况我们一起对运算律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2、复习运算律及性质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及运算性质,用字母怎么表示这些运算律和性质,怎么用文字表述?你用了哪些实例来证明。现在哪位同学把你整理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①加法交换律 a+b=b+a(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③乘法交换律 a×b=b×a(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④乘法结合律(a×b)×c =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⑤减法的性质:a-b-c= 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是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⑥除法的性质:a÷b÷c =a÷ (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是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

积)

⑦小结:

2、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运算律及运算性质整理的非常详细,那怎么利用运算律和性质进行简

便计算呢?你能把自己整理的题目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②汇报交流: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使用。(学生举例说明)

84+75+16 25×17×4 700―56―44 810÷(81×5)

③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你举了哪些例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呢?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呢?(一名学生两个运算律)

④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自己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对运算律和性质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能

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那是不是所有的简便计算都需要运用运算律呢?接下来我们就

这些知识点一起来整理和复习。

二、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1:拆分凑整

25×32×125 232+199 614-402 450÷18 ①出示一个式子157+201,能不能运用加法交换律来进行简算,如果不能你会怎们算,学生

汇报,看来通过拆也能达到简便计算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在昨天的过程

中一定要看清楚数据,想好规律。

②学生独立完成。 232+199 614-402 25×32×125 450÷18

③学生汇报交流。232+199 =232+200—1,

④小结:看来拆分也是简算当中一项重要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不

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

2、综合练习2:拓展延伸(智力大考验)

547+ (132-47) 768 -(68 - 39) 348-36+48 630×5÷63

①观察这几道算式,能不能用拆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呢?如果不能改怎么进行计算呢?

②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完成这些题目。

③汇报交流方法:特别是348-56+48,提别要提醒学生不要一味的凑整

④师:通过这几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呢?

⑤学生回答:在进行简便计算时,不仅要看两个数是否能够凑整,还要看两个数的运算符号;

如果没有简便计算的,就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去掉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括号里面

的符号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括号里面的符号要变号……

⑥总结归纳简便计算的四个步骤:读内容、审顺序、看数据、想规律。

过渡:同学们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我们已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去进行简便计算,那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复习情况了。

3、综合练习3:准确快速辨析。(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9+42+68=29+100 ()

35×16=35×2×8 ()

102+56=56+100+2 ()

345-199=345-200-1 ()

123-68+32=123-(68+32)()

①小结:通过这几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呢?

②在进行简便计算时,不仅要看两个数是否能够凑整,还要看两个数的运算符号;如果没有简便计算的,就按照运算顺序计算;不是所有的数都能凑成整百数的,所以在简便计算时还是要读内容、审顺序、看数据、想规律。

4、综合练习4: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那你们能灵活运用简便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下面是某工人文化宫2003~2005年参加“书法比赛”获奖人数统计

(1)这三年获一等奖的一共有多少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写下来,在解答。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那些内容?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小结:几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整理复习了运算律和简便算法,通过复习,我们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各类运算律,计算时能准确地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教案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9~110页。 教学目标 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能进行适当的简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对《运算律》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一、汇报交流运算律和运用运算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谈话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运算律和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运算律和简便计算进行整理和复习。揭示课题《运算律与简便计算复习课》 昨天的回家作业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对《运算律》这一单元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就同学们的整理情况我们一起对运算律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2、复习运算律及性质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及运算性质,用字母怎么表示这些运算律和性质,怎么用文字表述?你用了哪些实例来证明。现在哪位同学把你整理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①加法交换律a+b=b+a(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②加法结合律(a+b)+c=a+(b+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③乘法交换律a×b=b×a(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④乘法结合律(a×b)×c =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⑤减法的性质:a-b-c= 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是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⑥除法的性质:a÷b÷c =a÷ (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是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教材第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 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数100以内的数。 ?我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学会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我学会了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怎样又快又准地完成计算呢? ?怎样正确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对于你们的问题,咱们结合具体事例大家一起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一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瞧,精彩的杂技表演开始了。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正在表演的是小猫和小象,它们在表演顶盘子。 生2:小象顶着15个盘子,小猫顶着6个盘子。 师:小猫比小象少顶几个盘子?你能画图说明你的想法吗?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我用15个圆形表示小象顶的15个盘子,下面一行我用6个三角形表示小猫顶的6个盘子,这样一比,发现小猫比小象少顶了9个盘子。可以列式为15-6=9(个)。 ?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画的图形不一样。我先画了15根小棒表示小象顶的15个盘子,然后从里面划去小猫顶的6个盘子,剩下的9个盘子就是小猫比小象少顶的9个盘子,也可以说是小象比小猫多顶了9个盘子。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虽然画的图形不同,但是并不影响大家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可见画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进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分析。】 2.连一连。(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二课件) 师:精彩的顶盘子表演结束了,现在上场的是小猴骑车。你看,小松鼠、小狗和小兔子看的多起劲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吗? 生1:小松鼠看到的应该是小猴的背影,因为小松鼠在小猴的后面。 生2:小狗看到的应该是小猴的侧面,因为小狗就站在小猴的旁边。 生3:小兔子看到的应该是小猴的前面,因为它们是面对面站着的,所以小兔子看到了小猴的正面。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还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根据刚才的回答,我们来连线吧! 学生连线,教师巡视指导仍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3.说一说。 师:对于表现非常好的同学,我们给他打分的时候可以给100分吗?(可以) 师:你能不能换个说法表示100呢? 生1:10个十是100。 生2:比99多1是100。 生3:2个50是100。 生4:100个一是100。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告诉老师这个数是100。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找一个比20大的数,像刚才这样说一说。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适时给出评价。

(完整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让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让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 ×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6. 类似于乘法分配律的简便公式; (a-b)×c=a×c-b×c (a+b)÷c=a÷c+b÷c (a-b)÷c=a÷c-b÷c 7.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另两个数的和。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8.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a+(b-c)=a+b-c 9.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变化,“+”变“-”,“-”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a-(b-c)=a-b+c 10.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另两个数的积。这是除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11. 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a×(b÷c)=a×b÷c 12.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改变。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a÷(b÷c)=a÷b×c 13. 另两种简便方法: (1)把一个因数改写成 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例如:25×12 =25×(4×3) =(25×4)×3 =100×3 =300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教学的重点内容。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能灵活运用计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而且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教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出各定律和性质并用字母表示公式,使本章学过的内容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整节课主要分为两大板块:1、通过几道计算题的练习,让学生回忆运算定律,采用框架式板书,对整个单元做一个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2、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全方面的习题巩固。包括基础题型、经典例题、错例分析。 一、加强基础练习 本节课翁老师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通过各种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在练习中翁老师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在交流过程中他还要求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二、注重经典例题分析 在练习中翁老师出示了很多学生容易搞混、出错的一些经典例题提高学生对运算定律与性质的灵活运用能力。如出示102×99 、 12×125针对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题型,进行重点讲解,并注重解法多样化。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得出102×99可以把102拆成100+2再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把99拆成100-1;还可以拆成102×100-102再计算。 三、错例分析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简便计算中学生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治病又防

病的目的。课堂上翁老师出示12×125,拆成4×8×125,让学生辨析,学生明白了如果将12拆成4×8就改变了原数的大小,应该拆成4+8,然后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完整版)比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比》整理和复习 石桥二小张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地解答。 2.进一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区分求比值与化简比,会计算。 2. 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熟练解答此类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按比分配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都学会了哪些有关“比”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比”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二、复习知识点

1、你能把比的知识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吗? 2、你认为哪个知识点比较重要,为什么? 3、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的吗?说说看。 三、知识应用 1.填空。 (1)8:10= =40÷()=()(填小数)。 (2)学校电脑小组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倍,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3)20kg:0.2t的比值是()。 2.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出这些量之间的比。 今年我12岁,爸爸38岁。爸爸一年的工资是36000元,妈妈每月的工资是2000元。 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信息?会用比来表示这些信息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3.化简比并求比值。 (1)24:36 0.75:1 (2)某仓库里储存了150t大米、60t面粉和15t杂粮,求这个仓库里储存的大米、面粉和杂粮的比。并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1500本图书,按3:7分配给五、六年级。五、六年级各分到多少本图书?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教案知识讲解

运算律整理与练习 第1课时 连云港市新城实验小学刘昌萍 222100 【教材简解】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课,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 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具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计算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能进行适当的简算。 【设计理念】 之前已经学习过加法,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这个单元学习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所以说本节复习课内容是一个过渡,既要复习我们学过的运算律,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主要解决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更深层次的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学会灵活应用,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运算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从练习中体验运算律带给我们的好处。运算律首先告诉学生学习原因,帮助学生探索运算律获得的原因,其次告诉学生运算律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运算律来解决。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2、群体心理与行为 3、领导心理与行为 4、组织心理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情景性 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3.系统性 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4.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5.科学性 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 多层次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运算》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运算》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运算》知识点汇总 含义 加法: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3、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算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每次所乘得的积相加。(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商起,除的时候,除数有几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几位不够除,再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上商;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4、小数乘法的

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补零,再继续除。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先看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用零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 5、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小数乘除法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不同点:小数乘除法还要在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6、分数乘法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7、分数除法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乘乙的倒数。 8、0加上任何数得0,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0不能作除数,1乘任何数得原数,任何数除以1得原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进行。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运算顺序是先

3-13《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13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找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二、师生互动回顾枯理 1、呈现问题。 出示以下问题: 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单元梳理 对照教材第42 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示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2、全班反馈 教师适时做好补充,最后整理完成下图:

3 .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 4 .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 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其计算公式为S长方体=(ab + bh + ah ) ×2 ,S 正方体=6a2。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V长方体=abh . V正方体=a3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关键要知道长、宽、高;

分数混合运算知识点整理

分数混合运算知识点整理 1、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再 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定律:乘法交换律:a x b=b x a 乘法结合律:a x b x c=a x (b x c) 乘法分配律:(a+b)x c=a x c+b x c 或a x c+b x c= (a+b)x c 减法定律:减法的性质a-b-c=a-(b+c)或a-(b+c) =a-b-c 除法的特性:a* b*c=a* (b x c)或a* (b x c)= a 宁b*c 3、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并把它设为未知数,再找出等量关系计算。 4、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分数 的大小不变。 5、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为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二、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 1、打折计算方法:现价*原价二折扣 2、一件商品打几折,求现价。计算方法:原价x折数 3、一件商品打几折,求原价。计算方法:现价*折数 4、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解答方法 解答方法: 1、找准单位1——并在题目的文字下面标注 ①总数量是单位“T 例如:小红看完整本书的,那么单位“1”是整本书的页码。 ②原价就是单位“T

例如:笔记本电脑原价是300元,现在降价了,那么单位“1”是原价3000元 ③分数比率之前的“的”字前面的量是单位“1” 例如:全校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那么单位“1”是女生人数。 ④一个东西比另一个东西多几分之几中“比”后面的东西是单位“1” 例如:商店卖的苹果比橘子多,那么单位“1”是橘子数量。 2、确定乘或除 (1)已知单位“1”,用乘法(2)未知单位“1”,用除法或方程 3、对应量和对应分率 (1)单位“1”x对应分率 (2)对应量十对应分率二单位“1” 若用方程:一般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 4、如何根据分率句来写等量关系 找出关键性的字和词,“是”字、“占”字、“相当于”、“正好是”等字、词, 相当于等量关系式中的等于号,分率前面的“的”字相当于等量关系式中的乘号。 如:(1)公鸡的只数是(“是”可以改为“占”或“相当于”、或“正好是” 等字词)母鸡的。 等量关系式是:母鸡的只数X =公鸡的只数 (2)五年级有男生15人,相当于(“相当于”可以改为“是”或、“占”或“正好是”等字、词)。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数量关系式是:全班人数X几分之几=男生人数

(完整版)有理数及其运算知识点汇总

?????????有理数?????)3,2,1:()3,2,1:(ΛΛ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8.4,3.2,31,21:(Λ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Λ如正分数有理数及其运算知识点汇总 1、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4、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5、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6、绝对值的定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7、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数;0的绝对值是0。 ?????<-=>)0()0(0)0(||a a a a a a 或 ???<-≥)0()0(||a a a a a 8、绝对值的性质:除0外,绝对值为一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除0外)的绝对值相等; 任何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即|a|≥0 9、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的步骤如下: ①先求出两个数负数的绝对值; ②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③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做出正确的判断。 10、绝对值的性质: ①对任何有理数a ,都有|a|≥0 ②若|a|=0,则|a|=0,反之亦然 ③若|a|=b ,则a=±b ④对任何有理数a,都有|a|=|-a| 1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 用较大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数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2、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越来越大

整理和复习(教案)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整理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投影,补充算式的加法表、减法表,数字卡片等。 【情景导入】 1.知识回顾。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组回顾、整理,交流。 小结:本单元我们学习了6~10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2.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整理和复习) 【进行新课】 1.整理复习6~10各数的认识。 (1)出示数字卡片。 ①回答:上面的数字第3张是( ),第7张是( )。从右边数,第3 张是( ),第( )张是8,第( )张是卡片1。 ②把上面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③找一找,哪些数比5大,哪些数比6小。 ④对一对,填一填。 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快速地说出桃子后面的数是几? 2.复习整理10以内的加法算式。 (1)投影出示如下加法表: (2)引导学生观察此表,发现排列规律。 师:此表中还有许多算式没填好,请你仔细观察表中已有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填表的任务。 (4)汇报。 (5)引导学生归纳: ①指导学生横看加法表。 师:“第一行有几道算式?得几?第二行有几道算式?它们的得数是几?第六行算式得数是几?有几道算式?第八行呢?” 小结:横看加法表,共9行,每行的算式得数都一样。第一行得2,第二行得3……第九行得10。 让学生按横行顺序很快地读算式说得数。问:“看横行最左边的一个算式和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 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 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 。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 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

初一数学下册《 整式的运算》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下册《整式的运算》知识点归 纳 初一数学下册《整式的运算》知识点归纳 一、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a)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b)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a)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b)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

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 a)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b)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二、同底数幂的乘法 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d)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e)公式还可以逆用: a)幂的乘方法则: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b)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3化成-a3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执教:张昌煜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我们已经学第三单元有三个星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2、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教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出示板书) 二、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适当评点。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整理有关表面积、体积、容积的知识 (1)小组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征?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适当评点。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三、理解应用走进生活 1、判断辨析 (1)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三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2)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都是2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那么它的长是3分米。() (3)容积与体积的意义不同,但计算方法相同。( ) (4)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一个长方形铁皮,长30厘米,宽25厘米,从四个角切掉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表面积、容积各是多少?

一年级整理与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P112、113《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系统地整理,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加法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小朋友,我们最近一直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谁能说说哪些算式的得数是11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有什么好办法整理一下这些算式,让别人看了能很快记住?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 (1)按照这样的顺序排:2+9、3+8 、4+7、5+6、6+5、7+4、8+3、9+2。 (2)按照这样的顺序排:9+2、8+3 、7+4、6+5、5+6、4+7、3+8、2+9。 (3)按照这样的顺序排:9+2、2+9;8+3、3+8;7+4、4+7;6+5、5+6。)(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点击“引入”、“和是11”、“进位加法算式”,媒体依次出示这3种排法。) 师:这些算式的排列都有自己的规律,有的按一个加数依次增加1,另一个加数依次减少1,和不变的规律排列;有的依据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一组一组的排列;这都可以让别人很快的根据规律,不重复、不遗漏地记住所有和是11的进位加法的算式。 2、师: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还蕴藏着很多小秘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其中的秘密。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表) [设计意图说明:以运用一定的规律排列所有和是11的进位加法为引,复习旧知,紧扣新课学习的主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新授

《组织行为学》教案设计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1章组织行为导论 现场阅读“信息系统”案例,思考和讨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只要组织行为能力强,即使不是某一职能领域的行或专家,也可能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 ——作者剑锋 第1节组织行为核心概念 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构成要素: 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 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管理(高层管理、职位管理) 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什么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 一、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分为: 1、微观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等)和群体行为(沟通、领导、 冲突等)。 2、宏观组织行为: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 二、根据组织目标的关系,可分为: 1、正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 遵守规章、组织公民行为等。 2、反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 偷窃欺骗等。 组织行为技能举例:(看短片) 一、如何表扬员工? 1、表扬要及时 2、表扬要具体 3、表扬要讨论相关事件 4、表扬要公布于众 5、表扬要转达相关表扬信息

6、表扬要善始善终 7、要寻找机会表扬员工 8、要存入员工档案,为什么事而被表扬 二、如何批评员工? 1、态度要平和、客观、严肃 2、具体指明问题 3、不针对具体人 4、允许员工述自己的看法 5、保持对讨论的控制 6、对今后如何防错误达成共识 7、逐步选择惩戒程序,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2节组织行为研究与管理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能力、动机、态度、认知、学习、压力、情绪 社会学:群体动力、权利、冲突、组织理论、组织变革 社会心理学:态度、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动力、社会知觉 人类学:价值观、组织文化、跨文化分析 政治学:冲突、组织政治活动、权利 管理学:领导、激励、控制、组织设计、国际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案)

《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案 课前谈话: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关键? “沟通从心开始”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知道今天这节课学习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可真会观察。如果让你给我们今天这节课设计一个广告语,你有什么好主意?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今天咱们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要温故而知新。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一、揭示课题,提出任务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五年级了,五年的数学学习中一直在与数打交道,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以及正负数,其他的数我们以后再研究。 师:课前请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预习,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通过交流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扎实的,同学们还想对这些数有更深入的认识吗? 二、借助数轴深入理解意义及分类。 (1)师:其实呀,我们学过的这些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把它们表示出来。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如果我们用这个点表示0,这个点表示1,后面这个点又该表示几呢?接下来的点

呢?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0左边的这个点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为什么?也就是说负数表示的意义与正数相反。接下来的点又表示几呢? 师:看着数轴上的0、1、2、3、4、-1、-2、-3、-4这些数,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种数? 如果我们给这些整数分分类,你会怎么分?说出你的理由。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到位,也就是说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我们把这个重要的发现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起说。 刚才还有同学联想到了自然数?哪些数是自然数?自然数 的分布区域在哪儿?这个区域包括0吗? 什么叫自然数?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观察数轴上自然数的分布区域与整数的分布区域,你认为自然数与整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到位,也就是说整数里面包含着自然数,也可以说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师: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数轴上这个点表示什么数?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十分之七这个分数的? 接着往后看,这个点又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你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分数的? 看到这两个数,你又联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种数?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我们小学阶段研究的分数一般是在正数范围内的分数,

运算律》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第四单元《运算律》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乘法结合律 1、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是: (a×b)×c=a×(b×c). 使用时机: 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加法运算时也有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表示为:(a+b)+c=a+(b+c) 2、认识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他们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如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1)上述规律可推广到更多个数相乘。如:125×4×8×25=(125×8)×(25×4)=1000×100=100000 2)加法运算时也有交换律,如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那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得一些运算简便。50+7+40+9=(50+40)+(7+9)=90+16=106 练习题: 73×25×4 125×63×8 4×(25×93) 12×125×5×8 32×125×25 48×125×5 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 (a+b)×c=a×c+b×c或(a-b)×c=a×c-b×c 1、式子的特点: 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逆运算)

整理与复习教案

整理与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2、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