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天文图

古代天文图

民间传统造物考察报告—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品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传统造物考察报告 专业工业设计 班别(2)班 姓名张光伟 时间 2014-3-28

思考传统造物文化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具考察 我国古代有许多诸如“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此即为“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也以“天人合一”、“情景合一”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曲辕犁 曲辕犁是古代一种耕作工具,又称江东犁。曲辕犁不仅设计巧妙,而且给人一种柔美之感。犁辕以流畅的曲线呈现,给人一种审美情趣。通过张奶奶的口述,我了解到早期的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此曲辕犁主要以铁质材料为主,其制成工艺主要靠螺丝固定的方式将各部件组合在一起。虽然铁质曲辕犁在使用材料上与木质曲辕犁不同,但其形状、结构及功能都没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犁鏆(guan)头, 可翻土 犁评

二、槽犁 槽犁不同于曲辕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呈锥形的槽齿,20根槽齿在槽棒芯上整齐排列,给人一种庄重之感。槽犁主要通过榫接的方式将各个木头部件结合,不仅牢固,而且木头是人类在历史上最长用的材料,使人倍感亲切。人的双手只需扶在槽把手上,便可通过畜力的方式在田地里轻松耕作。

三、石滚和滚架 呈圆台形的石滚乍眼看去,会觉得非常笨重。其实不然,当它与滚架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变得非常灵活。通过石滚与麦谷之间的相互摩擦与挤压,麦粒会很容易脱落出来。将轭头与滚架绑在一起,便可让牛带动石滚在麦地上来回滚压麦子了。 石 滚 和 滚 架

轭头并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农具,它需要与其他农具(一般是犁)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辅助作用。拉车或农具时为了能让牛好使劲,在其脖子上套上轭头,下面用绳子栓紧,牛使劲时,用肩推轭头,再由绳索把里传到农具上去,这样就人力的作用, 使人能轻松方便地在田地里工作。 六、木钻子 木钻子在以前很常用,因为它是木工手中很重要的一件钻孔利器。它并不只局限于钻木 头,它也可修理锅、碗。盆等器物。它包括钻头,钻身,手拉柄,连绳四大部分。

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散见于古代贤人的文化思想中.尽管不成体系.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工匠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规范着古代工匠的造物形制。因此,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形制以及材料的使用等形而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造物思想与观念,比如形成了~器’与。道’的关系“、”整体意识”、”亲和力”、”活性”、…有’与‘无‘的关系”等造物意识与观念。这种“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 一、“器”与“道” 《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庄子阐明了”造物”的主体是人本身。既然是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造物”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显现的是单纯的”器”.它隐藏了中国古代对“道”的认同。晋代的司马彪注《庄子》云”造物谓道也。”就是说通过造物的”器”体现“道”的观念.把造物的行为体升到对“道”的意识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意识中体现了十分普遍的造物观念,有的十分突出。《老子》仅五千言总结了宇宙万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道“与“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老子以”道”来概括宇宙的根本规律与原理.以“名”来归纳世界的所有创造之器物。“道”是宇宙的总体规律,“名”是宗教与巫术等相关的盛物之“神器”,是通往“天”与”神”的神器,因此不是一般的器物。所以”名”的自身意义就是指”器”。《庄子?天运》引老聃对孔丘所言.其云:“名.公器也,不可多取……”郭象注日:“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管子?枢言》云:“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畜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房玄龄注日:“全无不通,智无遗策.二者可操以成事.故日’器…。又《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则”器”与”名”皆可言“圣”.而“名“与”器”在其本源意义上就是可以相通的。《老子》书中.所谓“圣人”者.就是合“道”也,而“名”与”器”正离“道”不远也。o”道”与“器”这两个概念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的。道,理也。是事物一定之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说.“理”体现了具体某种事物的一般规律。“器”正是体现了造物的一般原“理”.从而由“器”进“道”。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观念是以“道“这一观念为基础也是为目的的.所以中国的”造物”观念总是围绕”道”、“器“这两个理念展开.又以”道”为核心。即以“道”为内在规定性.以”器”为外在规定性。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从“器“与“道”的关系中,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造物观念。 二、整体意识的体现 首先.中国造物观念体现在造物的整体意识上。道家思想中对“道”与“器”的解说.显示了造物的整体观念。传统造物观念在整体观念上以自身生命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不但受老子关于“道”与“器”的影响,也受到庄子的影响。关注“生”之前的“未生”.而非“创生”。这就引发了老子对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解说.即“未生”状态下的“混沌”。因为”混沌”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庄子讲到的“未生“一词。《庄子?杂篇t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王先谦集解:”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在老子看来,”浑沌”是在“生“之前有“生”的”可能”的时刻.其重要性远大于”创生”这个”生”的行为和”生”的过程。因而在”生”这个动作之前的行为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老子?第一章》)有现代学者解释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刨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此种解说颇有道理.因为在老子看来.”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状态.”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定形“的既成的状态。老子对“未生”的解释还有一点与生相关.《老子?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意识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可以把这个始源看着万事万物的根本。”母”为“道”,《老子?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认为混沌为是可以成为“天下母”的.母即能孕者.是始.但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可见老子关注的不是“生“,而是生的“可能”。老子说的“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更进一步说明”道”有成就天下万物的可能。这个“可能“最重要.是创造新事物的前提.因此,作为始与母的“道”.具有了一种潜在地对”天下万物“的规定与滋养.同时也是造物之母。最重要的是老子后面的话:“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五十二章》j意识是既然知道了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与特性,就要回来坚守这一根本。从母体中“创生”的事物,又必须回到“道”这个规定性中。实际就是要创生的事物再回到混沌的整体之中.这才是老子最为关心的问题。说明了“道”、“器”不单是一个“始”与“生”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再由”生”回到“始“的整体关系中去,即完成由”器”进”道”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道“与“器”的关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个.”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整体造物观念。 三、亲和力的体现 其次,是造物观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所以.传统造物观念注重自然界性能与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租力。中国古人似乎与生俱来地讲究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这种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造物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在造物的主体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质材料。例如.中国传统喜爱用木质材料作为造物的基本元素。木材品种不但丰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又有地域的土质、风水、气候所造就木质的密度、韧性、色泽各不相同等特点。而且,木材在造物实践活动的运用中.还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普遍情结。《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的诗句.@显现了这种亲和的情结。”椅”即”梓”.以及“桐“都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中国古人尚木的情结.1可能与传统哲学思考的”金、木、水、火、土”等观念的文化因素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再生系统。《白虎通义?五行大义?论相生》疏证:”木生火者.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择木的传统造物观念显露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木材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质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同,它与人之间显示了一种隐喻性的结构.因而具有与人的亲和力的种种性质.奠定了造物的物质基础。这种观念与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相弥合.使古代工匠对木的感情偏好情有独钟。漫长的耕作实践,又使得人们对木的品质有了更深刻、更细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的审美评价。将木质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 等品性.如肌理、木纹、密度、韧性、色泽、气味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的取向,建立起了对事 万方数据 ⑧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0152150441张露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 姓名:张露 学号:0152150441 班级:艺术设计学 年级:2015级

作业一: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文化精神 ——论中国古代建筑与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融汇贯通,行程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君王尊崇道教,二道交友提倡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思想,勤劳智慧的古代祖先们在这一文化精神的引导下, 创造出不少文化中的精品。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品类众多, 成就辉煌。彩陶、青铜器、瓷器、服装、建筑园林、雕塑等造物艺术, 独具特色,但是在这其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到最多的,除了万里长城,各种寺庙之外,建筑里最令人欣赏叹服的就是故宫了。 关键词:故宫,古建筑,人文,道教,等级制 一天人合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设冠服制,称自己为皇帝,二者也不天人合一息息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当时政治密不可分。影响建筑发展的诸 多因素中,天代表上天,是决定人类的主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 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 最高主宰。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 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紫禁城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的,从外城看,设为天地日月四坛, 四坛的方向位居正北正南正东正西,沿着外城厢里走去,两边建筑都十分对称,从正北进,再从正南出,中国古代有四大神兽,南青龙右白虎,左玄武,右朱雀, 四大神兽守护者古代帝王的地位不受侵犯,因为还有得到上天的保护。整个北京 城为中规中矩的对称结构,天上有多少星宿,北京城里就有多少宫殿,而且津津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1)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先进思想考工记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的设计思想--l设计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先进思想考工记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由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证实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2]。 2《考工记》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又名《冬官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和一些具体的工艺制造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流[3-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古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奴隶社会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交之际的剧烈社会变革,为知识分子和工匠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自由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为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学术地位,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说:“凡是从事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考工记》。它不仅记录了2500年前的一些主要的造物活动,

(小学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第二段:观舞 第三段:宴毕休息 第四段:听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 想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 设计 先进思想 考工记 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

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

的指导意义。 1造物的含义 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

先秦造物观

先秦造物观 作者:田星 前言: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独特传统的美学智慧和艺术精神。他们的理论学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追求和谐的造物思想。基础我们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大体离不开先秦诸子,儒、道等古代文化。下面先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说起。 正文: 一、道家造物——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古代先人提倡人为物本,物因人用。这种观点到现在仍然适用在设计教育当中。这是我们应当加以提倡和推广的“人为物本、物因人用”体现了古代农业造物的价值观和设计原则,是古人最基本的造物哲学思想。哲学上把世界分为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唯有人,才是这三大领域的结合点和最终的归宿。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的最基本和最难把握的问题。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表明,自先秦以来,我国造物思想即主张人第一、器第二的观点,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一种有人性的关系和处在一种亲切的互换交流的感觉之中,即天人合一,也是现代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讨论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可以参考庄子最早提出“天人一也”的说法,“天人一也”即“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就是试图说明天、地、人之间法则的相通,主张天道自然,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无疑蕴含了他们探究和谐社会与天人之际的智慧。“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有我为一”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观相融合。老子主张天道融入人道,人类应该按自然法则去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他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他认为最美的艺术是脱尽人为因素的天然艺术,所谓“自然无为”。其实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系统观,也奠定了“师法天地”这一古代古典设计理论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先秦文献《考工记》中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指的是,自然界的“时间”,人类社会的“时间”,一年四季的变化,应时而兴,因时而衰,不正对是天人合一的有力解读吗?而“地气”指的是区域的地理条件,造成社会人文的不同,造物设计也随之凸现出地域性特征。北方中原的造物设计基于复杂的伦理宗教情绪,庄严雄浑绮丽是中原强权政治的缩影。西南荆楚的造物设计追求奇谲诡丽的怪异之美,是楚人意识行为和审美观的折射。南方滇池地区的造物设计,显现出奇巧的构思,丰富的想像,精细而不腻,是百越文化及其综合特性的结晶。这也同样表现在顺应了天——这一自然条件,才会有各式各样的优秀古典设计作品。材美是指材是造物借助的中介媒体,最终形态的具体表达。关注原材料的特性与质量,也包括材质本身所能体现的美感。而这句话说明造物一面受到天,地,材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造物设计对外界,自然的顺应倾向。另一方面,工匠受到种种限定的主体性又具备一定主观能动性。工之“巧”就“巧”在对种种限定的协调与突破。在于人与物的统一也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家造物观不仅对古代古典设计典籍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在古代古典的园林艺术发展同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园林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因为它既是对自然的模仿,力图于方寸之间显露出自然的意趣,又是对自然的加工,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秋江渔隐图 轴,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众所周知,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下,古代的中国民众创造了灿烂瞩目文明。那时的劳动实践与原始信仰、巫术活动、审美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常常是混沌统一的,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造物活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 然而,不知何时,物质技术的成熟进步和迅速发展将原始劳动中的巫术、信仰,连同审美化的人文精神一同抛弃了。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具备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物质产品生产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也被唤醒,严重地扭曲和扼杀着人性,吞噬着人的心灵。 出现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等诸多社会现象,相应之下的人也变得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机械片面、枯燥无味。当今的世界,到处矗立钢铁、水泥的森林,山野已被城市的碉堡所吞噬,大自然受到严重污染,美好的环境遭到人为的灾难性破坏。 对自然环境、大地母亲的破坏践踏,是对美的践踏,也是人对自身人性的践踏和破坏。大工业劳动过程中对高技术和高效率无限追求变成了对身心愉悦的桎梏,而人的本质——自身的肉体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却无法实现。 于是人们重新呼唤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也是对人类本性的回归。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即将忽视对人类心灵世界和丰富多彩生活的研究,也即停止了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的追求。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高扬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然而在高度的科学理性之下,想要追寻这种人文情感关怀是十分不易的,对此从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活动中或许能得到些启示。

本文把造物艺术与人的精神观念、与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力图探索潜藏于造物艺术深层的人文精神,力图寻找出本民族艺术背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性要素,使造物艺术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得到更深刻的解释。文章的研究思路从礼制人文、信仰人文、情理人文、科技人文四个方向展开论述,分别研究其对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作用:藏礼于器是造物艺术的人文环境,多元信仰是造物丰富性的内在趋动力,情理相和是造物人文的审美情思,顺天致用是造物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紧扣红线,即由需求——功能——审美——人文。人类几百万年的造物历史证明,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因而新的人造物无限地被发明制造出来,以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 不断地超越,追求完美,是造物艺术发展的趋动力。人文精神再提高也不能取代物质的第一性,对于造物艺术而言它的从属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人们在制造或使用各种器物时总是将功能之外的许多观念都加进去,如礼制、信仰、情理、科技,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上生出了许多旁枝,这些旁枝与主干互生互长,互相吸取养料,从而形成了古代造物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传统造物观之于我的启示

中国古代传统造物观设计思想之于我的启示 在当今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如何认识我国古代传统造物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对现代设计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众所周知,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现代设计艺术也必然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如果我们的设计只有传统而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么必然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无设计可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深深植根于传统的造物文化中,这种传统的造物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左右着现代设计的理念、原则。不论情愿与否,我们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继承着传统造物思想中先进的,超现实的造物思想。下面,本文就传统造物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崇尚自然的生态设计观、实用、节俭、惜用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天人合一”观 “天一和人”的设计哲学观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核心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哲们就十分重视造物的天人合一性。《考工记》在第一段就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髹饰录·乾集》开篇就提出了“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百物生焉,四善合,五彩备而工巧成焉”,强调了达到利器、美材要注重天时条件的重要性。宋应星——《天工开物》,四字本身就诠释了著作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性:只有在人的工巧和天然物质条件相协调、适应,相互配合作用下,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都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观的影响。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也处处流露出中国“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观。如1982年落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思想融合其中,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北京的四合院、江南古典园林照搬照抄地安置在现代建筑中,而是追求一种神韵,一种精神理念,一个片断,一种元素。北京香山饭店,将苏州园林的许多装饰元素、格调、气质与现代形式融为一体。讲究阴阳开合,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将人、建筑、自然有机的统一在环境中。 “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也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俗话讲,没有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气短的民族,是一个无根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设计不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且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现代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新。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创意概念是“天、地、人”的概念,外形是上方下圆,意为“天圆地方”,人立于天地之间,寓意着自古以来,人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遵循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是一个成功的采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来创作现代设计的例子,随着中国设计的逐步成熟,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将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和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之更高水准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优秀的现代设计充满了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明了古代造物设计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方向,而当代的生态设计理念与其一脉相承。生态设计首先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的基本方向。“它在观察世界、解释和和改造世界时,不是单纯的以人为尺度,也不是单纯以自然为尺度,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即“依据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性观察,即从人考察自然,又从自然考察人”。生态设计的整体性设计观,将设计的价值至于“人与自然”关系兼顾的基础之上,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为设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及著名画家

发展史 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秦汉王朝与相邻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触,这时期的绘画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这时期的主的绘画形式是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秦代为了宣扬秦始皇统一大业及其拥有的无上权威,而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内部,绘制有许多壁画。汉代,从宫室殿堂到贵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豪强地主的宅院,几乎无不以绘画进行装饰。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画像石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美术作品。因以刀代笔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绘画,因此称石刻画。其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陕北等地区,江苏、陕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