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解题指导(1):常用术语

历史解题指导(1):常用术语

历史解题指导(1):常用术语
历史解题指导(1):常用术语

历史解题指导(1):常用术语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

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

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

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

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

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

(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

(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

(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

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

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

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

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

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

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

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

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

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

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

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

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

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

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

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

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

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

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

→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

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

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

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

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

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

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

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

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

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

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

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

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

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

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

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

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

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

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

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

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

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

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

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

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

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

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

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

盾等等。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

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

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

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

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

特点与特征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

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

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

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

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

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

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

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

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

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

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

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

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

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如:俄国1861

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

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

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

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

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

侵略集团。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

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三、经过内容

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

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

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

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

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

(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

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

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

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

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

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

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

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

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

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

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

+……)(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

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

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

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

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

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

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

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

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

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

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

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

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

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

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

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

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

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

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

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

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

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

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

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

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

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

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

争等。

三、效果、结果、后果、意义、影响、作

用、教训、启示:

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

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

应该加以考虑.

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

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四、其他常用术语:

1、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

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

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

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

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

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

程。

2、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

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

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

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

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

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

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

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

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

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所

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

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

方法。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

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

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

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

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

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

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

合。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

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

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

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

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

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

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3、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

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

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

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

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

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

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

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

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

不赘。

4、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

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

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

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

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

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

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

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

(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

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

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

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

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

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

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

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

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

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

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

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

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

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

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

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5、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

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

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

30、32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

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

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6、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7、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

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

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

而言。

“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

深层而言。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

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

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

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

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项“金融贵

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

“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

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

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

9、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

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

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关键在于抓

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

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

是庞杂了。

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

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

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

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

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如此精炼的水平,

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

程度,又何容易!

10、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

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

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

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

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

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

情况。

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

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

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

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

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

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二是相当于名

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

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

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

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

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

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

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

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怎样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

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

个疑问句子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

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

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例如,人民

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

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

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

的经过和结果。

12、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

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

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13、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

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

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

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

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例如,日本古代

和近代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

如果和“几”相结合,出现在一个疑问句

里,那就不仅要答出数目,而且还得把各

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写清楚,

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几个国家是通过资

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这

就应该答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

高中历史试卷答题技巧、规

范要求及示例

高密市实验中学张庆君 2009

年10月12日

一、关于选择题的答题

从近几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看,选择

包含了很多信息,例如:题组要的考查的时间跨度、时间段、具体的专题及核心内容等。

选择题的审题。审题是最关键的环节,正确审题可以保证答题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如果审题错误,那么就会做无用功。审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题干的内容,对于

可以用笔做标记(如、、⊿、、∞、○、?等符号)提醒自己注意关键信息。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集群式(或称专题式、整合式)选择题,都要审清四个要素,即:时间、答题主体内容、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

时间限制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19世纪中期、唐代等等;二是有下限,隐上限,如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情况);三是有上限,隐下限,如自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教育的发展);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蒸汽时代”、“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等等。遇到这里所讲的第二、三、四种情况,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来文综试卷中的集群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答题主体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

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

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选择题考查的主体

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

性质、结果、影响等等。

选择题同样有条件限制,即题设条件,

涉及时间、角度、对象等多方面,一定要

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限制帮助答题的切入

点。

审清楚题干的主要的考查内容要求。

做完选择题要认真检查,检查无误后

要及时把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工整的填

写好答题卡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规范的涂

二、关于材料题的答题

第Ⅱ卷是非选择题,即材料题。解析

题:要注意材料题的3个特点和3个类型。

材料解析题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图

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广泛

丰富,这反映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二

是材料与填空、选择、问答各种题型融合;

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

解答非选择题即解析题的技巧必须注

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两个充分、三个

步骤。

一个前提是,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

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

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

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

课本。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

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

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

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

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

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

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

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

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三个步骤。首先,仔细阅读每一问题,

找出做每一小题的依据(即依据材料几,

是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所要回答的

核心内容。其次,仔细阅读材料,充分挖

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最后,依据材料有

效信息组织整合问题答案。

Ⅰ、历史文献型

文献型材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以致

用的能力,如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

归纳的综合能力,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

和广度。考查资料多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的史籍文书等。

对策: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

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

(充分注意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因为出处

往往隐含着时间、人物、内容等重要信息

提示。)。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

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请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切忌断章取义,导致文不对题;二是

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全写完,二、

三问便无话可说;可以适当多写几句,但

前后答案不能矛盾。答题语言组织上应努

力做到言简意赅、简介概要、条理清楚。

Ⅱ、图画型

图画型简释题是以直观的图画代替文

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图画可以是人物、

文物。

(1)人物类

对策:做题时,要把题目信息、人物

图片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一些

古代人物的绘画图,还要能从其服饰、发

式、容貌等进行全方位的判定和提取信息。

做题时要注意:要看大不看小,注重重大

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不要因小失

大;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特别是考纲范

围内的知识,不要考虑没学过的内容;要

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

(2)文物类

对策:历史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

体,正确理解历史文物,寻找有效信息,

建立其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方式,是考查考

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解答此类试

题,一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要求;二要从设

问角度出发解读图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

息,尤其是题中标注的时间和出处;三是

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解

答。

Ⅲ、图表型

图表型简释题的材料是以图表形式出

现的,主要考查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

力,要求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二维表格表、柱状图表等。

三、答题规范示例

组织答案时,应尽自己最高水平书写认真、工整。书写应以题干的题号为基准对齐。整个题的答案应该左对齐,因为试

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例如:

3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各洲选举人应具备该洲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洲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洲,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独立宣言》阐明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一在哪些方面相抵触?它说明了什么?(8分)

答案组织示例:

(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答案要言简意赅,用词恰当。)

(2)<<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自由平等,但1787年宪法却规定了选举人应具有的资格,不承认广大黑

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

利,打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说明了

1787年美国宪法有局限性。(答案要

有得分点,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用词

恰当。)

或者用以下形式(前面空两格

对齐):

(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2)《<<独立宣言>>:宣称一切

人生来自由平等,但1787年宪法却

规定了选举人应具有的资格,不承认

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

的权利,打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说

明了1787年美国宪法有局限性。

三有效记忆历史意义方法

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或历史功绩

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大难点。笔者在平时

的历史学习和教学中总结了一套“点—面

—链”的记忆方法,现介绍给大家。

“点” 是指分析某一事件历史意义或

功绩的基准点,具体而言,就是抓住历史

事件的性质。事件的历史意义一般是从性

质出发进行分析的。这也是我们分析历史

意义的立足点。譬如:商鞅变法是一次封

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

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

民运动;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戊戌变法运动是近

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爱

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

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些性质在

书上是隐性的,需要我们把它显性化。如:

法国大革命,书上没有明显地表述其性质,

但我们很容易从它的革命过程得出它是一

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面” 是指分析意义的多个方面。具

体而言,运动类事件一般从时间、阶级属

性、任务、方式出发,而会议类事件则一

般从背景、会议各项内容出发,从而找出

意义分析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此外,

作为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都与世界其

他各国的历史事件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也都具有世界(国际)历史意义。还有,有

些历史事件具有某些特色性的东西,如

“第一次”“大革命”等也是分析历史意

义的一个方面。譬如:陈胜、吴广起义的

历史意义可从“农民战争”“第一次”等

方面分析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可从“农民运动”“反封建”“反侵

略”“近代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几个方面

去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可以从“资产

阶级改良”“爱国救亡”“思想解放”等

方面去分析理解; 辛亥革命则可从“资产

阶级”“民主”“对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

动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理解。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封建

地主阶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废除奴隶社会

的旧制度,为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发

展封建经济铺平道路。在封建时代,封建

地主阶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维护统治阶级

的封建统治,而农民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摆

脱封建制度的剥削和压迫。资产阶级革命

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为资产阶级掌握政权铺平道路,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扫除障碍。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

任务是反对外国(或外民族)的侵略,获得

民族的独立。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农民

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一般都肩负民族和

民主两方面的任务。

“链” 是指在具体表述历史意义的各

个方面时连接各语句的关键词,在历史意

义的表述中起着“链接”作用。常用的表

述有“是……”“使……”“有利

于……”“起了……”“打击

了……”“对……有……作用”等。记住

这些关键词,能把冗长的表述化繁为简,

并起到提示的作用,从而加强记忆。如: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解体。它

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是亚洲革

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亚洲其他各国

反封建反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相互影

响、相互推动。

把握了历史意义的“点—面—链”,我

们就很容易把它记准、记牢,从而更深刻

地理解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功

绩。“点”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

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面”

为:民主、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的地位。

“链”为:给封建专制制度致命一击,推

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政府,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

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侵略势力,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

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然,记忆历史意义,理解是前提,只

有从背景、经过、内容等方面较全面地理

解了历史事件,才能避免机械记忆,避免

出现“死读书”的现象。同时,我们不能

停留在只为记忆而记忆的层面,要不断分

析和总结历史意义的一般方法,来指导今

后的学习。

高中历史六种题型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六种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六种题型分析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

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 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 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 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 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 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居安思危,形成对和平的追求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 进而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权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设计的试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 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是对他们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还是作为高中历史教育传授历史知识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考历史试题选做题发展变化趋势 (1)变化: ①、考查目标在变。试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和“目标立意”的变化。 ②、试题与课本的关系在变。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用“渐行渐远”来概括。 (2)“不变”: ①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答题术语总汇

2015届高三备考资料——历史答题术语总汇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3)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条件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经济 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原因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 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 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思想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 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组织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中国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美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7)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社会根源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掀起了疯狂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 可能性主观条件 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 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 客观条件 内部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外部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航海 2、影响类 (1)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积极(次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主要)使中国日益封闭,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在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清明时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从长远角度看这既不利于农业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进步性,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3)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进步(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大家复习得如何?高考越临近,就越需要历史试卷的答题技巧来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复习历史。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

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详细有例题)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详细有例题) 高考历史学科试题中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是历史高考取胜的重要手段。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一).审清条件限制: 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二).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例: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在这个专题式选择中,“近代”是时间限制,“实业强国”是主题;在小题中“洋务派”是条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题限制。审清了这些限制和主题就不难做答。 (三).识破“陷阱”巧解题 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因此,提高审题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造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解析:历史选择题,有时由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较多,考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本题题干中的限定词有“近代中国”、“制度层面”和“较早”三个。根据“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排除a、b,根据“较早”可排除d,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正确答案是c。 2.辩别“似是而非”,增强再现能力 历史试题的命题者通常针对考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掌握。扎实的基础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掌握;其次,注意保质保量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在解题时要对题干和选项中的主干成分进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奖励和保护实业,鼓励人民举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这些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高中历史术语

历史答题术语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 济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治 社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会 理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论 础 地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

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理 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 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 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经济明清统治者仍 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 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3)中国近代 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原因

前提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条件 1

内部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根源 客观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因素瓦解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从世界潮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流看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经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济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doc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的试卷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

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

(完整版)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万能答题模式及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万能答题模式及答题思路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和技巧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专题十三意义、影响类非选择题【题型特征:】 1.影响类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答题模板:】 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2.意义类 (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2018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

2018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程序式读题、分析题。 ①读题干(粗读抓重点,精读抓细节)。 小声读或唇读,找到出题人和自己对话的感觉,不支离破碎的看句子,就像出题者说了一段话,自己需要思考他要表达什么,有什么目的。 ②分层,圈关键词(圈出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特别是转折递进的词语) 一个句子或逗号一层,画“/”分层。根据阅读,读题干,分析内容层次。 ③抓主旨(关键词)。 把一大堆文字用几个字概括,中心抓准。从落脚点:“这主要是因为……”“反映出”“这有利于”“变化意味着”“由此可知”反过来体味题干材料。 ④比较选项。 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不符合时间,程度词绝对化…… 剩下两个纠结的需要比较选项的异同点、差别点,以“A,B”为例。 (1)如果A包含了B情况,选范围大的“A”。但不能范围过大,必须符合题干范围。 (2)如果“A”是“破”:摧毁了…;打破了…格局;…旧的…; “B”是“立”:建立了…新制度;开创了…格局;…新的…; 选“立”不选“破”。 (3)如果A选项符合一段话的中心主旨,表达了出题者意思,选“A”. 如果B仅符合部分题干,或部分内容的意思,无法与题干每一层对应,片面不选B。即使 B本身对,史实无误,找不出错来,也不选B。 (4)如果A史实无误,但片面,无法概括解释全部材料,而B史实有误,选A不选B。 (5)如果A出现了“快速”、“确立”一类程度词,慎选,“速度”可以选,“程度”上慎选。 但B选项片面或不符主旨,则选A不选B。(注意:一般“开始了”也不能选,但推动可以)如果纠结2个选项:①再次审题;②换角度;③主干知识优选(最能概括材料);④与题干可连 成一句通顺的话;⑤比较选项。 ⑤将选项代回题干、检验。 (二)、注意点 1、主语,题干的主语,与选项主语要一致,不能范围过大,或过少。 例(1)苏格拉底…行为;选项:“希腊人维护法律”,错误;原因:苏格拉底≠希腊人。 例(2)毛泽东认为…;选项:“党中央做出了…决定”,错误;原因:毛泽东不是自始至终代表党中央,要看时间。 2、材料优先,结合所学。(“材料第一,书本第二”原则) 例(1)“据此…”中的“此”。选项:课本的表述,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最先考虑的,因为“此” 是材料。材料题主要考查解读史料能力,可能材料已经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所以需要我们认 真分析材料。 例(2)“所以,他认为…”;选项:课本的表述错误,个人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要看见熟悉的课本知识就选。因为,大家知道材料题,一切从材料出发,要认真分析材料。 3、有年号(多个),有朝代(多个)…变化(数据) 例(1):从1840年到1894年,…由10%增到16%。…;选项:体现促成变化的关键词(原因)

(完整版)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 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01异同型(比较型)试题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X分)”。【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指出……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02目的型试题

学好高中历史基本方法

学好高中历史的基本方法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文科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首先是要学会读书。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要看目录,看正文,看小字,看注释。看书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在反复中提高。课本是最根本的,离开课本谈提高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模块去想。我认为,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历史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高考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材料解析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材料解析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材料。通过读材料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尽可能与课本的知识挂靠起来,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表述释最关键是要用学科语言,切莫空发议论,语言累赘。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

2021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最新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最新 很快2021年高考就要来临了,高考将近,那么高考历史怎么才能得高分?答题有什么技巧? 2021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1 因果型历史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

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021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2 1.排除法 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2.简化法 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3.作记号法 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4.替换法 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2021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3 选择题的分类 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 在做历史练习试卷的时候,要运用正确的答题技巧,因为它会让你的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

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由于此类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

高中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一、粗审材料 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明确材料指向的是哪个知识板块。 二、审准设问 首先,审出问题的条件限制词语:即解题的范围。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根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a跟材料b”“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作答时则要紧扣材料。 2、注意问题中的形容词。 其次,审出问题的中心词:即解题的对象或内容,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比如问题“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中心词即为“根本原因”,那你就知道应该怎么作答了吧 最后,审分值:注意问题后面的分值,一般“分值大,答案详尽一点;分值小,答案简略一点”,切不可因问题正是自己擅长的便进行长篇大论的分析。 三、二审材料,这一步主要做到两点: 1、审材料出处,即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特别是材料末尾下划线后紧跟着的书名号:例 如——1914年袁世凯《祭孔令》,便可得出人物、事件、时间等有效信息。 2、划中心词和中心句,提炼材料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一般中心句置于材料的开头或是结尾; 而中心词的则主要与课本结合起来,即自己平时经常在课本、习题、试卷中碰到的词语, 往往就为材料的中心词;根据中心句和中心词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这一步尤为关键, 同学们只要在平时多加强训练,火眼金睛,指日可待。 四、三审材料: 带着审准的问题再仔细好审材料,一一对应好每一个问题的材料所在,开始给出答案 的雏形,即可在草稿本上列出答案的小提纲,把握答案的大方向,防止在正式作答时 出现偏误。 五、组织答案: 指导思想——材料第一,教材第二(即答题时紧扣材料,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根据自己所划的条件限制词和中心词进行作答)。作答主要分三步 1、按问按分列,答好第一问,分多详写,分少简写。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 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 答案前面;同时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 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2、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全面性。即对于“评价”“启示”“说明”“经 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 叙述或分析,当然对于共产党这种总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一般只出示它好的一面; 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 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 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3、语言要精简,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 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 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 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 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