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语的形合特征和汉语的意合特点

英语的形合特征和汉语的意合特点

英语的形合特征和汉语的意合特点
英语的形合特征和汉语的意合特点

英语句形合的特征与汉语句意合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与形式的差异,源于它们两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无疑是造成语际之间信息转换的主要障碍之一。就语言与思维两者关系而言,语言是承载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的形式与思维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者(陈宏薇2004;叶嘉莹1997;刘英凯1994;伍雅清1994;申小龙1988;)认为,英文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主张用“形合”和“意合”来概括英汉语言的差异,他们称英语是“形合”语言,叫汉语为“意合”语言。陈宏薇(2004)指出,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强调形式与功能,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英语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与语态,主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词,都行使其语法功能并起着纽带作用,将句子各成分衔接在一起。伍雅清对所谓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有引人注目的论述,他(1994)指出:“所谓意合,指的是语言中词与词、句子和句子的组合主要是凭着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词与句子的结构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志,交际双方能够在一定语境下依据自己的语感,对语句做出正确的语义解码。形合与意合不同,它指的是词与句子的组合主要是通过显性的形态标志体现出来的,当形态标志不充分的时候,还可以用其他语法手段来显示词组、句子、句群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1997)对汉英语言差异的认识更为直截了当,她说:“中国语言的组合在文法上乃是极为自由的,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态的区分,没有主动与被动的语气,也没有阳性与阴性及单数与复数的区分,而且对一些连结字句的词语如前置词、接续词、关系代名词等也都不加重视,一切都有着绝大的自由。因此在组成一句话时,主语、述语与宾语以及形容词或副词等都可以互相颠倒或竞而完全省略。”叶嘉莹这番话鲜明地概括了汉语同英语的本质区别。

本文对照英语和汉语的典型例句,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讨论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表现特征,并且指出英语句呈现的是一种以主句为中心向空间层层搭建,形成一个逐渐向外扩展的空间结构体。英语句的视点移动轨迹往往呈现一种由近及远,由里向外延伸扩展的空间图式。汉语句表现为以小句为单位按时间排列组合,构成一种缓慢向前流淌的时间线性图。汉语句的视野焦点通常落在动词语义上,只要事理明白,就可不顾及语序与名词粘连在一起,展现出潺潺流水图式。

英语句注重形式联系;汉语句强调语义达意

英语句非常看重形式,主谓一定要齐全,句子里若不出现主语(祈使句除外)被视为错句。英语的连词的使用频度很高,省略是不可以的。但是,汉语句重事理逻辑,轻句子形式,只要上下文逻辑清楚,句子里往往不出现主语。对于连词的使

用,也同英语有着很大的差别,可用可隐。我们就连词可以作个比较,例如:“你不说,我说”,这句话可以视上下文将其定为多种逻辑关系。

a.因果关系:(因为)你不说,我(来)说;

b.假设关系:(如果)你不说,我(会)说(的):

c.让步关系:(即使)你不说(的话),我(也会)说;

d.转折关系:你不说,(但是)我(会)说。

如果定为因果关系,就可以说得更加逻辑性一点儿,“因为你不说,我来说。”然而,英语只有一种说法,Because you refuse to say, I’ll tell (them).

上述汉语例句说明,汉语句的连结关系既可借助于连词,也可隐去连词。因为汉语文法自古有崇尚简洁之说,故视为“隐去”还是比“借助”为好。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例3. Motion is absolute while stagnation is relative.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例2. Six years have slipped by since I came from the country to the capital.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例3. When Trau Wirth had left, all beautifully waved and pleased with her looks in

the mirror, Emil’s mother went into the bedroom.

沃斯太太的头发烫得漂漂亮亮的,她照了照镜子,满意地走了。艾米尔的妈妈走进了卧室。

英语句的连词一定不能省的,换言之,由连词引导出的句子形式是不可改变的,否则主从复合句的形式不能成立。正因为如此,在汉译英时必须要依据上下文思量译法。

英语具有强势形式逻辑的特征;汉语具有灵活和能动的特性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的组织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的根源在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从语言的表现形式上看,汉语句强调语义达意,其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时而许可一些不受语法形式制约的句子的使用。但是,英语句注重形式联系,在语法上极度注重句子的结构形式的完整性和形式逻辑的合理性,主语、宾语的形式;主动、被动语态;句型强调、位移强调的手段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决不允许任何违反语法的现象出现。英语强势形式逻辑的特征从三个方面说明。

2.1由于英语句有众多的形态变化可用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还有各类连词和

从句可以用来扩展句子,形成了英语句常常以主谓宾结构作为核心框架来拓展句子。这种强势形式逻辑的特征处处可见。而汉语句无形态变化,仅靠的是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趋向于把问题逐一逐点地铺开加以论述。例如:

You must have understood from my convers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I was upset and also very disappointed in you, and that nothing that you could say could help in the least ——because what are all those words if what they say isn’t enough for a little sacrifice on our part to do what is really the right thing for all concerned.

译文:我和你第一次谈话时,你就应该理解到,我是很难受的,对你也感到失望,你无论说什么都毫无作用。因为他们会说,你所说的那番话根本抵不上我们真正为了大家作出的那些牺牲。

英语原文一个整句,含有一个主句,八个从句;汉语译文却是两个整句,或七个小句。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差别在于:英语用了很多的关联词(有下划线的词),汉语用了许多的标点符号。英语标点符号用法分明,用逗号之处,是绝不能用句号来替代的,反之亦然,越俎代庖,断然不可。而汉语使用这两个标点符号没有英语那么较真,何处用逗号,或以句号代之,要求不甚严格,时常可以互换取代,在语法上和语义上也不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汉语叙事依照时间顺序,故省去了英语必不可少的引导时间、条件、原因、让步、方式等状语从句的关联词,用简洁的标点符号代之。再看一段汉译英:

它(枯叶蝴蝶)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色彩,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译文:When it gathers its wings full of exquisite patterns, it conceals its beautiful colors. When it flutters out from a cluster of blooming flowers and alights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of its graceful fight, it turns into a dried leaf, not even of a withering yellow, but of a deathly grey.

汉语用“收敛了”“隐藏了”“逸出了”“停止了”“变成了”五个动词作谓语,用相似的结构,平稳的调子,对枯叶蝴蝶的描述层层递进,按照其变化的顺序安排句子,胜似小溪流水的感觉。英语虽然不能说不重视平衡对仗的语言美,却不及汉语这样讲究,通常要让位于句子结构。因此,英语首先要考虑的是句式构建(主从结构,由两个When引导的从句),其次才是平衡对仗、词语选择等其它因素。英语重形式在此可见一斑。

2.2 英语句为了保证形式逻辑的需要,通常不能随意变更词序。汉语的语词活动能量大,弹性也大。句却有极其灵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词的弹性上。所谓语词弹性,从形式上说,是指语词的分合伸缩的灵活性,利用词序变换的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时常用以强调句义。如:

例8 1. a) 应该通知陈兰开董事会的日期。= b) 陈兰应该通知她开董事会的日期。(“她”与“陈兰”共指)

a) Chenlan should be informed of the date of the board meeting.

b) It is Chenlan that should be informed of the date of the board meeting.)

2. a) 早该换个经理了。= b) 经理早该换下他了。(“他”与“经理”共指)

a) The manager should have been replaced earlier.

b) It was the manager that should have been replaced earlier.)

上面两组句子中,b) 与a) 的意思是一样的。为了加重语义和加强语气,汉语可将“陈兰”、“经理”都提到句首,其原来位置分别由“她”、“他”来替补。这说明汉语是一种形式制约比较弱的语言,可以直接按靠思维程序来组合句子。“陈兰”和“经理”提到句首,既不是动词“通知”和“换下”的施事主语,也不是动词的受事对象,变成了一个话题(topic)。这种“随意”变换词序的现象说明汉语的主谓搭配关系远没有英语那么“牢固”,其句子的语法结构偏隐性状态。相比之下,英语句的形式逻辑特征显著:主谓结构严谨有序,主动被动语态分明。在处理此种现象时,借用强调句型“It is … that …”来强调语义,句子层次结构依然清晰易辩。英语以“形”统“意”的特征十分明显。

2.3 英语作为一种形态语言,视“语法关系框架”为“生命之躯”,(申小龙,1988);汉语却允许“违反”语法结构的现象存在,因为“汉语一个个词像一个个具有多面功能的螺丝钉,可以左转右转,以达意为主。只要语义上配搭,事理上明白,就可以粘连在一起,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申小龙,1988)。例如:“吃东西”;“吃饭”可以理解正常的语义组合关系,但是,“吃食堂”;“吃得肥头大耳”;“一桌吃八个人”说明了汉语为达意所具有的灵活和能动的特性。

a) 他星期天吃食堂。= b) 他星期天在食堂吃饭。

例13.a) 天天好菜好饭吃得他肥头大耳。= b) 他天天吃好菜好饭,长得肥头大耳。

例14a) 一桌酒席吃八个人。= b) 八个人吃一桌酒席。

汉语只要能够达意,就允许对句子做出违反语法形式的编码。两个例句中,位

于动词前的“好菜好饭”和“酒席”不具有通常施事名词应有的语义特征,因为它们不能作为动词“吃”的施事名词,“吃”作为动词支配名词时,该名词必须具有“可吃性”的语义特征,然而“好菜好饭”、“酒席”具有此种特征。“人吃酒席、饭菜”的思维概念构成了汉语习以为常的词语搭配,即使把它们“左转右转”或前后位移,生成了不符合逻辑的“错误信息”,以凸现语义为主的意合语言也能起到一种“纠偏”的作用。由此可见,汉语意合可以释为是更多地依赖语义的搭配来反映语词的各种组合;英语形合可以认为是较多地运用语法规则来制约语词的组合方式。

3. 英语句形合的特征是构建空间搭架;汉语句意合的特点是呈现流水图式

英语句以动词为中心控制句子,以主谓宾结构作为核心框架来拓展关系格局,构建一种空间架式,各类从句的词序在这种空间框架下可以灵活多变的排列,例如:Yesterday I read a morning paper for an hour after I had breakfast.与Yesterday after I had breakfast I read a morning paper for an hour 意思完全相同,汉语却只能说“昨天我用过早餐后看了一小时的晨报”而不宜说“昨天我看了一小时的晨报用过早餐后”。显而易见,汉语句习惯于按事理先后顺序推移的方法,将事情一件件叙述清楚,呈现的是多个动词连用的线性排列图式。又如:

例15她谈了半小时,告诉了他一切,然后起身走出了办公室。

如果将语序调整,事理顺序变了,句意也随之改变。(试比较:她起身走

出了办公室,然后谈了半小时,告诉了他一切。)汉语的线性流水图式的特征从分地显露出来了。但是,英语有了空间搭架的优势,可以随意调整主从句的位置,而语义丝毫不受影响。

例16She talked for half an hour, telling him all she knew before she rose,and walked out of the office.(= Before she rose and walked out of the office, she talked for half an hour, telling him all she knew.)

汉语小句之所以不能灵活地改变词序是因为在行文时受到一种“按逻辑顺序展开的心理时间流”(申小龙,1988)的支配,其动作行为通常按先后或因果次序列位,形成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这种流程图式不可错位,更不能逆转。由于汉语是以这种“意”来合其“形”的,所以一旦次序列位异动,汉语“流动”之势随之消失,其神韵亦受到损害。就这一点可以作一个英汉比较:

The lightly regarded Swede, in becoming the first native-born Scandinavian ever to win the title, floored Patterson seven times before the referee halted the fight in the third round.

英语句式是以动词floored为中心搭建的句子,内含一个动名词短语(becoming 引出)、一个不定式短语(to win)、一个状语从句(before the referee halted)。如果译成“这位不太被人看得起的瑞典人成了第一个获得此项冠军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他是在第三个回合里,裁判员叫停之前,七次将帕特森打倒在地。”,译文句式使人

总觉得过于“气紧”,失去了汉语的一种“流转”之感的特点,因为英语的“空间框架”结构堵住了汉语的“时间流”特征所蕴涵的“流动”之势。如果译文按汉语的行文方式,即按行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时间流”图式,一一描述过来:第一个动作“打倒在地”,第二个动作“叫停比赛”第三个动作“获得冠军”,汉译才能“气顺”,才具有“流转”之势。这句话应译成:

在第三个回合里,这位不太被人看得起的瑞典人七次将帕特森打倒在地。

裁判员叫停比赛,于是他成了第一个获得此项冠军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英语句空间搭架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连词、关系词及非谓语动词等把其它各个句子成分层层构建,往往呈现一种由近及远,由里向外延伸扩展的空间图式。试分析下例句子:

例18. It is my hope that such contacts on a routine and continuous basis will be established at a high level with all our immediate neighbors in the very

near future so that together we might build a sound edifice of understand-

ing and cooperation for our mutual benefit for the future.(英帆,1990)译: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与所有的近邻国家建立起经常性的、定期的高级官员的接触,以便共同为未来建立起互利的谅解与合作的牢固

大厦。

英语句例18是一种运用句子结构层层搭架,将层次逐渐向外扩展的空间结构体,整句以“It is my hope that … so that …”的框架形式搭建,支撑着两个从句“such contacts… in the very near future”和“together we might build … for t he future”, 其中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状语从句。英语句以“hope”为思绪的出发点,穿过“near future”的空间通道,飞往“for the future”的彼岸,空间构架展示得一清二楚。

例19.He flew back a few hours ago from Hawaii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on the beach with his wif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negotiation

with the Japanese businessmen in Tokyo.

译:他先在东京与日本商人谈生意,结束后去了夏威夷的海滩与妻子一起度假,几个小时前才坐飞机回来。

例19英语句的视点移动轨迹是一种典型的英语式空间发散性思维方式。说话者站在返回目的地,回首刚结束的美好时光,思绪的触角由近及远,穿越时空,触探令人难忘的“Hawaii”和“Tokyo”之旅。这种开放式外扩型的视点与汉语通常依顺时间先后,逐一道事的线性表述法相比较,实在大相径庭。如果将汉语译文反译成英语,极有可能转换成下列英文的行文方式,其文脉更加清楚地显露出

汉语“时间流”思维方式的特征:

译:He had the negotiation with the Japanese businessmen in Tokyo. After that he went to Hawaiian beach to spend his vacation with his wife. He flew

back a few hours ago.

申小龙(1988)就语言的句子脉络问题曾说过:“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脉络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那么汉语句子的脉络是一种具有逻辑天籁的心理时间流”。汉语不像西方语言那样以动词为中心搭建起固定框架,以“形”

役“意”,而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用一个个语言板块(句读段),按逻辑事理的流动、铺排的局势来完成内容表达的要求”。申小龙所言深刻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形合和意合的特征。

我们认为,英语的空间搭架就像一株枝叶茂盛的大树,主谓结构恰似树干,各个子句尤如树杈层层迭架而起,展示出立体框架形态。欲看清“树干”,须将“枝叶”拨开,辩明“主杈”与“枝杈”的逻辑关系和“老杈”与“新杈”的时间关系,以及它们与树干的内在联系。英语重视语法分析恐怕与这种空间搭架不无关系,因为唯有借用此法才能正确有效地捕获复合长句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王还, 1986, 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伍雅清, 1994,论英语与汉语的形合和意合的差异,《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王力, 1985,《王力文集》V ol. 1. P.52。山东教育出版社。

英帆, 1990,《外国领导人访华讲话选编北京》。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英凯, 1994, 英语形合传统观照下的汉语意合传统,《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张今、陈云清, 1981,《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

申小龙, 1988, 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学习与探索》第3期。

申小龙 2004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叶嘉莹,1997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判河北教育出版社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一)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一): 《再寄小读者》英译文赏析 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4册)(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一直作为我翻译学习使用的精读教材。此前,我曾写了该书第四册中《美国的男女》和《斯诺精神》两篇文章英译文赏析,只是时间已过了修改的期限,无法把那两篇文章收录到此系列中来。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系列是以我赏析的文章开始的,并无章节的先后顺序,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有时并不完全按照页码或文章编排顺序来读。 该书收入的汉语文章皆出自名人大家之手,原汁原味,汉语言文化浓厚;英译文出自张培基教授,地道精确,淋漓尽致,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我一路拉杂写来,读到哪,写到哪,并无一定的顺序,而且汉语与英语的区别也无一定的编排,只是从所选的文章中来看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说还是英译文的赏析。 本期的赏析是冰心的《再寄小读者》的英译文。 一、汉语多用主动,英语多用被动 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将这些小岛上的一簇一簇的楼屋,穿连了起来。 And clusters of buildings on the small islands are linked by some 400 bridges of various sizes.

这种热切的呼声,是我们到处可以听到的。 The same urgent voice is hear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二、汉语的迂回绕弯,英语的直抒胸臆 夜间一行行一串串的灯火,倒影在颤摇的水光里,真是静美极了! What a wonderful sight it is when strings of their lights are reflected in the quivering water at nights! 在雪光之中,看到融融的春景,在我还是第一次!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see a warm snow-covered spring scene. 这两个汉语句子的重点都在最后一句——“美极了”、“第一次”,是在描述、感慨了一番后,最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如同汉语写文章时,写了一大通周边的环境,无非就是引出一个人物。而英语就不是这样的表达,先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观点,然后再描述说明。 三、汉语的咬文爵字,英语的避虚就实 昨天在帕都瓦城,遇见大雪,那里本已是桃红似锦,柳碧如茵,而天空中的雪片,确是错棉扯絮一般,纷纷落下。 Yesterday,snow fell in large flakes on Padova when the city was at the height of its beauty with pink peach blossoms and green willows. 桃红似锦,柳碧如茵。这种四字成语是我们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无非就是红的桃花和绿的柳枝。译成英语时,往往只取

英语翻译法与直接法的比较与结合(2)

英语知识 2.2 直接法的主要特征 直接法着重口头表达和自然交际,语言学习始于日常表达,而非古老的语言文学。课堂行为用目的语以口头形式展开,强调模仿,培养语言习惯。大部分时间用于提问和回答,练习包括替换、听写和叙述等形式,课堂上还会涉及听力理解,听力不是游离于口语之外的技巧。而是其基础,听力知识也会转化为口语知识,一其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技能的训练。在直接法中,通过已知的外语词汇或其他辅助手段,直接学习新词语和表达法,具体词汇用物体或图画示范,抽象词汇则用意义联系讲授,不采用母语作参照,教师采用外语授课,充分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讲解避免翻译和语法阐释,将新语言直接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通过直接法,目的语在语内习得,意旨在第二语言(外语)内部,将其作为惟一参考的教学方式,不借助翻译是这一方法的一大特点,仅用外语进行传授,不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单语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二语内部建立言辞关联,使学习者能够在没有母语辅助的情况下驾驭二语系统,同样,通过语内策略,口头表达直接与物体、情境以及思想直接相连。这种论点是直接法的基石,基于此,二语的学习更接近于第一语言(母语)似的直觉学习,语法规则的教学采取归纳式,学习者的错误被容忍,课堂上,教师须激励学生直接、自觉地使用外语,再归纳出语法规则,由于学习者需自己总结语言点,难免会犯错,如果交流中犯错,教师不会打断、纠正,以免影响其兴趣,相反,鼓励他们用外语思考,积极使用二语,重在理解和交际。 2.3 直接法的目标 直接法强调口语优先于其他方面,以保证交流,口头表述

作为初期教学目标,有别于前者。口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法和课堂表现上,听说先于写作,小班集中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回答逐步训练口头表达技巧。 2.4 直接法的优势和劣势 外语能力的一大特征是能够口头表达,有效地进行交际,直接法倡导的口语,是交际中最受欢迎的外语使用形式。课堂上,教师创造气氛使学习者在会话中运用新语言,熟悉语音、语调以及如何断句,从最常使用的日常习惯表达人手,以增强、维持兴趣和自信,学习者自如流畅地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也会促进理解和感悟,学习者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外语环境中,使得二语学习似母语般自然。仅使用外语的教学手段使得外语信息集中输入学习者脑中,只要输入的信息无误,学习者可以自动地、不费力地掌握二语,自然会从这一方法中获益,加快学习进度,此外,高级阶段用外语思考,会促使其不断接近二语水准。 但是,直接法过分强调和歪曲了自然的母语学习与课堂外语习得间的相似性,把课堂与外部现实世界等同起来,因其缺乏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根据,对许多语言现象缺乏科学、系统阐释,屡遭抨击。直接法要求教师的母语即为目标语,或具有类似语言水平的专业人士。并非所有教师都可以依靠其自身能力和技巧掌控课堂。主要问题在于,直接法是用外语授课,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3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结合 对于英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采用哪一种方法,这与教学目标有关。我们通常把熟练运用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或目标,将其界定为听、说、读、写四种技巧,或日交际能力。听说与读写同样重要,两种教学法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不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翻译学》 二、著者:谭载喜 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四、页数:357页 五、內容概要 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翻译学的研究途径。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主要介绍了比较译学的学科属性,目的和任务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九章:中西译论的比较。本章分析了中西译论的异同并从深层次挖掘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烙印。 其中第二至四章是从宏观方面为翻译学定位,指路。第五和第六章是翻译学对具体翻译实践所提出问题的一种解释。第七至九章是通过中西译论比较来明确翻译学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六、读后心得 1 诗歌是否可译 书中在介绍翻译的文艺学解释时,提到了英国诗人德南姆(Denham,1615—1669)有

浅析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现象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1) 一、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1) (一)何为中式英语 (1)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2) 二、中式英语的相关理论论述及成因 (2) (一)中式英语相关语言理论论述 (3) 1.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 (3) 2.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理论 (3) 3.错误分析(EA)理论 (3) (二)中式英语的成因 (4) 三、跨文化及思维模式影响 (4) 四、交际策略的运用 (6) 五、中式英语特征在写作中的主要表现 (7) (一)词法方面 (7) (二)用词不当 (7) (三)词汇搭配不当 (8) (四)累赘词的使用 (8) 1.多余名词 (9) 2.多余动词 (9) 3.多余修饰语 (10) (五)句法方面 (11) 1.词序错误 (11) 2.语态错误 (12) 3.句式结构问题 (12) 4.语篇方面 (13) 六、避免写作中出现中式英语的方法 (14) (一)有效借助词典等辅助工具 (14) (二)注重句式结构,正确使用被动语态 (14) (三)吸收西方文化元素,摆脱汉语思维模式 (14) 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浅析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现象 摘要:"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现象,同时也是困扰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难题。本文基于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CLEC),研究从中抽取出的大学生英语作文,分析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然后运用相关的写作理论,提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消除"中式英语"的对策。 关键词:中式英语,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Chinglish in English Writing Abstract:"Chinglish" (Chinglish) is very easy to appear China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phenomenon, also is troubled by the problem China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hina students English Corpus (CLEC), College English composition studies draw ou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writing errors,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cause of "Chinglish", and then use the relevant writing theories,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our university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and eliminate "Chinglish"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hinese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errors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词汇特点的比较知识讲解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 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特点的比较 2012级学科英语:王忠文随着世界性汉语热的影响,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在交际交流中,中、英文的交叉使用现象也越来越多,那么对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做一个比较也显得尤其必要。 一、语音即语言的声音,它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是通过语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现代汉语语音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的总体特点是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现代汉语语音的音乐性较强,具体表现为: 1.汉语音节中没有复辅音,都是一个辅音,而且不会出现在音节开始,即使是在词尾也只限辅音[n]和辅音群[ng],如[an]案和[hong]红。而英语中的辅音或辅音群是常见的,他们可以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常常两三个辅音放在一起。 2. 元音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可以没有辅音,但元音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并且是乐音,听起来比较悦耳。而英语的音节中最少须有一个元音,最多可以有8个元音。闭音节多,开音节少;音节中以辅音占优势,而且在元音的前或后都可以有辅音

群出现。 3.音节有声调。语音中超音段表达的主要手段是音高、音强和音长。而音高的使用又最为广泛,它的语音物质表现形式为旋律(melody),当旋律以单个的音节或词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声调(tone);当旋律以短语和句子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语调(intonation)。声调或语调是体现音高变化的单位。 汉语是声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字,即音节上,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是由声,调和韵组成,一个汉字即一个音节。不仅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还可以使汉语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语音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而英语是语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短语和句子上。英语句子语调由句子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即语调核心表现出来,句子中的语调由语调群表现出来。而语调群分为调头、调体和调尾组成。英语中语调的特点如下:一般地说,低调冠,高调头,调身用平调且依次渐变滑动降低。语调核心接受句子语调,有调的变化,或升调或降调。由此,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对比,主要是音高变化的对比。 二、语汇是语言中语词的总汇。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语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汇,指的地语言中的语和词(简称语词)的总汇;狭义的语汇,指的是语言中的语的总汇。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汇,其含义是广义的,即指的是语言中语和词的总汇,与传统的包括语和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一、英语重形合(句子间通过连接词,比如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进行有形连接),汉语重意合(不注重句子外在的有形连接,而是靠内在结构和语义来连接) 随手找一些例子我们来阐述一下。 爱情也罢,灾难也罢,无论影片会拍成何样,能触及到那样一场夹杂在家国情仇动荡年代的“旧事”,已经是对悲情历史的一次打捞与情绪,甚至是反省,就像那艘被命名为“太平”的轮船,永远承载着中国人对太平的巨大渴望。 这段话的句与句之间,除了“无论”以外,没有其他有形的外在连接,可以说相当松散,但其内在的语义仍然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句式。 那我们来看看典型的英文句式是怎么写的:

The feeling of affinity, the participation in a common culture and traditions, the awareness of a common destiny, which are of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sentiment and patriotism, are transformed by nationalism into a political mysticism in which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state become super human entities, apart from and superior to their individual members, entitled to absolute loyalty and, like the idols of old, deserving of the sacrifice of men and goods. 上面句子中出现了大量的连接词,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很难想象一句英文句子能够成立。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英汉翻译 之 合译法

英汉翻译之合译法 合译法多用于英语简单句的翻译,特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文句子共用相同的主语的时候,汉语一般不喜欢重复某一名词,或重复使用某一代词作主语,这这种情况下,往往将原文数句合译为一句。 This novel is of no great literary merit. It is merely a pot-boiler. 这部小说纯属胡编乱造,没有多大文学价值。 I wasn’t an enemy, in fact or in feeling, I was an ally. 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情感上,我都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他们的盟友。 Confucius was a believer in moral action and in what we today call human development. He advo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y within the social order. 孔子信仰道德的行为,信仰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的发展,提倡在社会秩序内建立和谐。 Young people don’t hesitate to attempt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Eager to experiment, they welcome new ideas. They are restless and alive and never satisfied. They seek perfection. 年轻人总是不停地探索,急于实验,乐于接受新的思想。他们充满活力,永不满足,追求尽善尽美。 有时候是为了行文紧凑、简练的原则而将两句或数句合并为一句来翻译; I was slow to understand the deep grievance of women. This was because, as a boy, I had envied them. 我迟迟未能理解女人的深切苦楚,因为我小时候曾羡慕过她们。 A man in a newish suburb feels that he has one foot in the city and one in the country. As this is the kind of compromise he likes, he is happy. 住在新郊区的人,觉得一只脚在城里,一只脚在乡下,非常开心,因为这种城乡妥协之地是他喜欢的。 Towards evening, the attack of the French slackened in its fury. They had other foes besides the British to engage, or were preparing for a final onset. 将近傍晚,法军的攻势逐渐松懈,或许因为它们除了英国人之外还有别的交战敌人,或许正在准备发动最后的一次总攻击。 Although the size of the task waiting to be carried out is daunting and there are many hurdles to be overcome, it would be wrong to end my address on a note of pessimism. Many countries have already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is regard. 尽管等待我们去完成的任务规模之大令人畏惧,尽管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但是以悲观的调子来结束我的发言是错误的,因为许多国家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合译时,可充分发挥汉语标点符号的作用; Nine of the 13 children have never held a meaningful job, nor do they care to. Only one of

中式英语之鉴50句,让你的英语不再被人取笑

中式英语之鉴50句,让你的英语不再被 人取笑 01. 有他这颗扫帚星,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误] With a comet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正] With a jinx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注:“扫帚星”是中国人对“慧星”(comet)的俗称,因其后面象拖着的一条像扫帚一样的长尾巴而得名。在中国古代,“扫帚星”被认为是灾难的预兆,并被用来比喻不吉利的人或事;祸根:(person or thing that is thought to bring)bad luck(to sb/sth);curse。英语的comet 虽然没有这层含义,但却有一个对应的说法,即jinx。例:There's a jinx on/Someone's put a jinx on this car: it's always giving me trouble. “这辆汽车上有什么妨人的东西,总给我找麻烦”。 02.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误] Some prefer radish but others prefer cabbage. [正] Tastes differ. 注:Tastes differ/vary 是句英语谚语,除此以外,原句还可翻译成No dish suits all tastes 或You can never make everyone happy 等。总之,应采取意译。 03.他一向嘴硬,从不认错。 [误] He has always got a hard mouth and never admit a fault. [正] He never says uncle. 注:say (cry) uncle: to give up or in; to surrender; to admit defeat. Mainly used by boys, as when fighting。主要是男孩们打架时的用语,当一方想制服另一方时,就用命令的口气说:“Say uncle!”这时,有的孩子为了表示不服输,就是不说。后来,say uncle 就成了“服输”的代名词,而not say uncle 就相当于“嘴硬”了。 04.老师很喜欢这个嘴甜的小姑娘。 [误] The teacher likes this sweet-mouthed little girl very much. [正] The teacher likes this honey-lipped little girl very much. 注:中国人喜欢说“嘴甜”,但honey-lipped 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 05.同学们都很讨厌他,因为他经常拍老师的马屁。 [误] The student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pats the teacher's ass. [正] The students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licks the teacher's boots. 注:以前在欧洲,臣民见到国王与王后往往要葡匐到在,亲吻他们的靴子。后来,人们将lick the boots 引申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某人”,它与汉语的“拍马屁”含义一样。在美国英语中,“拍马屁”还有另一种说法,即polish the apple,它典出以前的学生用擦亮的苹果来讨好老师。 06.你听说了吗?迈克把他的女朋友给甩了。 [误] 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Mike broke up with his girlfriend. [正] 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Mike dumped his girlfriend.

中式英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中式英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在英语交际中产 生的不符合英语规范的英语。它是一种错误的语言形式,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英语写 作中。中国英语(ChinaEnglish)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它是一种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比较规范的英语, 是有别于中式英语的。本文以大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出现的中式英语以及近年来逐渐进 入英语的中国热词为例子,分析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对他们写作的影响。 一、引言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 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 解或不可接受。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特别 是大学生,他们没有一个地道的英语学习环境,所以在使用英语造句或写文章时,很 难做到完全用英语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已经有少数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中国英语的发展趋 势问题,并且发表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汪榕培先生同意把中国英语称 为ChinaEnglish,以便区别于Chinglish,他说,“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或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 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1】在当今新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应当把具有中华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特点的,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比较规 范的英语称为中国英语,以区别于不规范的中式英语。 二、英语写作中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中式英语 邓炎昌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的第十二章开头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中 国学生的英语作文读起来很像从汉语翻译过去的?为什么很容易看出一篇文章是中国 人写的还是讲英语的人写的?是否因为多数中国学生还没有掌握英语?是否因为中国 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法两样?是否因为汉英文体不同?”然后他给的答案是:“这三 方面的原因大概都有。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些,可能写得更像讲英语的人写的东西。西方人和中国人看问题的方法在很多方面确实不同。英语和汉语的文体也确有差别。”【2】下面就以RuralandCityLife这篇作文为例列举我所教的大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一 些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中式英语(CE),以此来说明它和英美标准英语(SE)的不同。 1.There are big distance from rurallife and city life.(CE)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篇思维模式 ?作者:韩红梅王京华杨馥卿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语句表达的差异1.指称——人称与物称在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汉语语句表达主观性较强,多采用第一人称,且习惯上用人做主语。英国人倾向于进行客体思维,语句表达注重客观性,因此以物做主语的情况比较多。例如: ?(1)Recognition and sadness flooded her face. ?(2)His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习惯影响,将同样的意思表达为:(3)She recognized me and her face was filled with sadness.(他认出我了,于是一脸悲伤。) ?(4)He was tired and it‘s getting increasingly hot,so he decided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他于是下了决心,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样的表达客观性意味较弱,句式缺少变化和起伏,在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不及(1)和(2)生动形象。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汉语受整体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先表达信息中心(话题),然后进行对话体的阐述、说明、铺叙等。赵元任先生认为,50%以上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属于典型的话题型语言。 ?而西方人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因此英语语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一般遵循主语+谓语(主谓型)的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构成层层搭架的语句结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容易受到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话题+述题结构去构建英语句子。 ? ?例如:(1)Our policies 0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won great success. ?(2)To make good impressions on the interviewer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job interview. ?这两个句子是以主语作为话题为中心构建的,其他成分用来进一步阐述话题的内容。 如果按照英语的写作思维模式来进行分析。会发现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真正的主语被省略掉了,造成句子结构错误,概念表述含混不清。 二、语篇铺排的差异1.段落发展方式——螺旋式与直线式“汉语的篇章发展往往采用迂回的方式,不直截了当地阐述主题,而是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暗示逐步引出主题。”西方人习惯于抽象思维,因此英语语篇“在写作手法上就注重开宗明义,有的放矢,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般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明确设定论述的主题;阐述和证明论点时毫不旁顾,或解释原因,或举例论证;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戛然而止,或重申主题,或提出建议,语言简明扼要,决不拖泥带水。有些中国学生在写作时,总是不自觉地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通过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中国学生写的一篇以The key to Success为题的文章的开头段: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a success.Winning a great success bring us a

翻译方法和技巧之分译法、合译法

翻译方法和技巧之分译法、合译法翻译方法和技巧之分译法、合译法 Division & Combination * 翻译英语句子时,有时我们可把原文的句子结构整个保存下来或只稍加改变即可,但在不少情况下则必须将原来的句子结构作较大的改变。 * 分译法和合译法是改变原文句子结构的两种重要方法。 * 所谓分译法是指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 所谓合译法是指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在译文中用一个单句来表达。 * 一、分译法 * (一)把原文中的一个单词译成句子,使原文的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 1.副词 They, *not surprisingly, did not respond at all. 他们根本不回答,这是不足为怪的。 * 2.形容词 * Chairman Mao might have spoken with understandable pride of his policy of “self-reliance”. * 毛主席在谈到他的“自力更生”政策时,也许有些自豪感,这是可以理解的。 * That region was the most identifiable trouble place. 那个地区是个麻烦的地方,这是大家很容易看到的。 * 3.名词

* A movie of me leaving that place would look like a shell leaving a rifle. * 我离开那个地方的速度之快,要是拍成电影的话,会像出膛的子弹一样。 * He shook his head and his eyes were wide, then narrowed in indignation. 他摇了摇头,双目瞪地圆圆的。 * (二)把原文中的一个短语译成句子,使原文的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 1.分词短语 * She sat with her hands cupping her chin, staring at a corner of the little kitchen. * 她坐在那儿双手托着下巴,眼睛凝视着小厨房的一角。 *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 the shadows 阳光射到它所能透过的所有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 2.名词短语 * I wrote four books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a record never touched before. * 我头三年写了四本书,打破了以往的记录。 * Energy can neither be created nor destroyed, a universal accepted law. * 能量既不能被消除也不能被创造,这是一条普遍公认的规律。 * 3.前置词短语

高中英语作文:解决中式英语绝招:“三块五步式”语篇处理原理

高中英语新高考-英语作文:解决中式英语绝招:“三块五步式”语篇处理原理 写作十二字:思维个词、左右拓展、抽象结尾。这里面主要还是和平时积累词块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虽然思维非常重要(这是我列在第一位的原因),但词块是根基。原因很简单,高中学生很难用正确地道的的语言表达思维。于是,我们会尽可能下很大功夫做词块积累。但随后又发现另外一个问题:词块的准确运用。学生写的句子看起来那么别扭,因为很多词块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般而言,大家都会想到成熟的句型的套用。我认为这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句型不具备张力,也就成了语法翻译题。我们要问:学生难道就是在做语法题吗?这也是我的理论里的一个缺憾:我终究还是没有解决词块的准确运用,只是解决了语法上的机械练习。 好在功夫没有白费,孙三五老师在研究名家英语教学著作时,有了灵感。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的,概括起来就是3块: 第一:语篇阅读 第二:语言聚焦 第三:语篇输出 其中细节涉及到单词或词块和句型建模的联动。具体步骤是6步: 语篇理解和建模——句型建模——词块识别——句型和词块的联动——语篇输出 至此形成了我的阅读处理:三块五步。 读者可能说,这看起来是和普通阅读处理没有区别啊。其实,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的本质是固定的,只是形式上会有变化,所以看起来长着同样的一副面孔罢了。 不同点在于细节的处理,我具体来解释: 语篇理解部分,着重整体阅读,也就是我的六个字方针:列点、衔接、建模。 语言聚焦部分,除了我之前的词块识别外,我加了一个句型。读者应该培养从文章中提取具有张力的句型。它应该符合以下特征:美;变。 美,即具有欣赏性;变,即谓语动词和主语、宾语的名词可以有多个替换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具有张力的佳句就像一个美人。真正美的人,穿不同的衣服都依旧是美的。 词汇和句型联动原理举例

二级笔译翻译参考书

1、百度经验 你好,我于今年5月份通过了CATTI二级笔译,我觉得综合能力基本上不是很难,而实务是重中之重。既然你还没有通过专八,建议你综合能力看一本词汇——《英语备考词汇全攻略2级》,一本语法——《薄冰高级英语语法》。实务只要看中国石化出版社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命题研究组编《笔译实务测试高分突破2级》足矣,这本书比官方指定教材要新一些,错误也要少一些。 自己尝试实务的时候感觉时间很紧,实务考试的时候大概要达到怎样的翻译速度比较好呢?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能够在考试时尽可能减少翻词典的次数,再加上平时训练手写的速度,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第一点是需要充分扩大词汇量,即把《英语备考词汇全攻略2级》里面上万个词汇记得很熟练才能做到的。根据考试大纲,英译汉速度要达到每小时500-600个单词,汉译英速度要达到每小时300-400个汉字。我想这就是实务考试时大概要达到的翻译速度。 2、个人经验 CATTI二级笔译考试主要考察个人双语基础能力,所以只要基础扎实、尽量不犯小错、语言得体流畅,考生们应该是可以通过的,下面说说个人的一些经验: 1. 语言基础 首先不能将二笔考试和四六级或专业四八级考试相比较。翻译考试不同于一般的应试考试,翻译考试考查的是平时的积累和语言基础,我认为就CATTI笔译的两门考试科目《综合能力》和《实务》来说,语言基础大体要求如下: 难度水平: 三笔:综合接近专四或六级;实务难度接近专八翻译; 二笔:综合接近专八及GRE;实务难度难于专八,而且篇幅,时间要求远高于专八翻译题。 词汇要求: 三笔:扎实掌握5000以上词汇 二笔:扎实掌握8000以上词汇(注意:是扎实掌握,而且是以上) 知识面:对各中常见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词汇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知识面对于做翻译非常重要,一方面是要积累英语文化知识,多看看英美概况的书籍,多读跨文化交际的文章,对文学、语言学都要有浅显了解;另一方面还要扩充专业知识,多看看各门类的基础书籍(如经济,同学们最起码就应该知道什么叫无形的手)。多看书还要多看看新闻,沪江上的有各种素材的双语新闻(沪江原创双语翻译阅读>>>),各种知识的文章每天抽空多看看,积累对我们做翻译有用处。 2. 综合部分准备 CATTI笔译考试的《综合能力》科目,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英语基础。如果学生本身已经通过了英语六级和专业八级考试,这部分做真题和模拟题完全可以应付。若只是通过四级或六级分数不高,可以考虑认真做一下综合教材和真题。 3. 实务部分准备 CATTI笔译考试的《笔译实务》科目无疑是备考的重中之重。推荐方法:翻译教材+翻译实践+日积月累。翻译教材: 除了官方教材外,平时还应该多看一下翻译相关的其他教材拓展翻译专项能力,因为CATTI考试主要考察能力,所以考生们要注重平时打好基础。个人推荐: (1)上海中高级口译考试的《中级翻译教程》和《高级翻译教程》; (2)冯庆华,陈宏薇,叶子南,李长栓,杨士焯,张培基、陈德彰等几位翻译名师的著作; (3)推荐《中式英语之鉴》和《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4)双语版政府工作报告和各种双语版报告演讲; (5)各类外刊的双语文章,如经济学人网站就有专门的佳译赏析专栏(英美报刊杂志大全专题>>>)关于官方教材,听们学有时间就一定要动手翻翻看实务教材和真题及模拟题,按照考试时间自己练习。考二笔的同学也最好看看三笔的实务教材,因为二笔教材有点过难。每天按考试时间翻译一单元,对照答案,查单词,查百科,举一反三。 翻译实践: 二级笔译考试我个人感觉最好有一定的翻译经验之后再考比较好,起码要强求应是独立翻译过万字以上材料才会有所体悟。即使没有实践机会,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平台。每个单元约为3000-5000字

大学生英语写作存在中式英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英语写作存在中式英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中式英语”是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普遍现象,文章分析了其成因,最后给出了应对“中式英语”的对策。 【关键词】中式英语;大学英语写作;原因分析;教学对策 一、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到了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具体要求:“能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按规定的题目和提示,在半小时内写出100—120个词的短文(专科三级英语写作为80—100个词),内容连贯,无重大语法错误。”这个要求对于大学学习英语的同学来说,应该是不难达到的。然而,从历年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结果看,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整体写作水平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作文中存在大量“词不达意”、“句子表达不清”、“文章结构混乱”等现象。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习惯性喜欢先用汉语构思,然后再把汉语译成英语,无论是在字词句的选择和使用,还是在谋篇布局方面,不符合英语习惯的“中式英语”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将就这种“中式英语”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试探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式英语存在的原因分析 中式英语现象是中国学生学英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受汉语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地道的英语。中国学生因为受中英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会产生符合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的不太标准的语言形式,对于这种语言形式,人们把它称为中式英语(Chinglish)。 对于中式英语的成因,庄绎传把“中式英语”的产生归咎为对原文理解不透和对英语的特点不熟,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王初明提出的“补缺假说”从语境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式英语形成机制,认为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形式与汉语语境相结合的产物。马庆林、季建芬从认知角度分析了中国式英语的成因,提出学习者由于过多同化汉语语言规则而导致中国式英语产生的观点。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困惑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所谓负迁移,即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消极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 1、语言迁移是写作中重要的认知因素。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为表意文字系统,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属于字母文字系统。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许多方面都与汉语有差异,比如在语言结构,修辞方式,学习策略上都有不同,在英语写作当中汉语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出来,这就是汉语的负迁移,上面所说的中式英语就是汉语负迁移的典型代表。汉语在英语习得中起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