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婚姻礼俗变迁

婚姻礼俗变迁

婚姻礼俗变迁
婚姻礼俗变迁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婚姻礼俗变迁研究

——以河南省M村为例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体现在农村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而且渗透到了农村社会文化价值层面,其中就包括农村婚姻习俗的变化。本文选取河南省一个村庄M村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观察、访谈等实地调查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建国以来M村婚姻习俗变迁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婚姻习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当前农村婚姻良好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农村婚姻礼俗变迁

一、婚姻习俗研究综述

关于婚姻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论成果颇丰。首先在国内研究中主要对婚姻的概念性质、婚姻的礼俗程序和婚姻的社会意义以及婚姻礼俗变迁的表现、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例如陈顾远先生认为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则是另一种婚姻形式——礼仪婚。费孝通认为婚礼的功能是亲属会集的场合,通过婚礼仪式,亲属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李银河的《婚礼的变迁》、刘中一的《乡村社会变迁场景中的婚嫁习俗》等学者的文章中都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农村婚姻习俗的变迁。在国外的研究中,吉尔伯特在《美国阶级结构》一书中从阶级的角度指出婚姻的选择倾向于在相等或相近的声望阶级之间发生,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古德在《家庭》中,系统地阐述了婚姻所涉及的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认为婚姻不完全是私人的事情。此外还有许

多学者着重研究某个宗教或者国家的婚姻礼俗。

二、M村概况

M村是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马楼镇的一个村庄,位于马楼镇的东南部,距离镇上大约7公里,距离县城大约6公里。M村有两个相邻的自然村,两个村把M村夹在中间,三个村紧密相连,没有很严格的分界线,若是对村庄不熟悉的外人很难分辨。M村属于黄河中下游的滩区,母亲河——黄河横穿与村落最南部,村庄依托黄河而发展,成扇形状。该村与山东省的梁山县仅一河之隔,村庄东部大约1公里处就是京九铁路和京九浮桥。村庄现有常住人口约4000人,大约有950户。

该村庄历年来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和玉米。80年代以后,村里的收入来源明显地由单一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外出打工、外出创业和在家创业多种。尤其是近些年来,外出创业和在家创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据村里人介绍,在外创业的主要从事汽车零件和买卖鹅毛,也就是村里人说的“卖件”和“收鹅毛”。在家创业的主要是框业,在自己家购买机器设备,雇几个村里的人(一般是在家闲着的妇女)生产相框,再出售给各大影楼。村内基础设施较好,据调查,村内柏油马路覆盖率在95%以上,有卫生所3个,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该村现有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购物设施也较齐全,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M村地处黄河中下游,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是中原文化之地。中原——礼仪之邦,这里自古就重视礼俗文化,凡事讲究“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原文化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受到了

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增添了许多新时代的气息。因此,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M村村民由于受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俗和思想观念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外来文化逐渐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局面。其中,M村的婚姻礼俗也出现了既传统又时尚的现象。

三、建国以来M村婚姻礼俗变迁的主要表现

婚姻礼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婚姻缔结与解除等相关内容的地方性民间风俗习惯和规范。广义上的婚俗,包括法律制度规定、思想道德观念、社会礼仪、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特征,并在择偶、订婚以及结婚仪式在内的一系列以婚姻缔结为目的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狭义的婚俗,就是指在举行结婚仪式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风俗习惯。本文中所指的婚姻习俗是广义上的婚俗。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M村婚姻礼俗访谈记录的整理与统计,并对其建国以来婚姻礼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M村婚姻礼俗变迁的主要表现。

1、婚姻程序的变迁

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俗即是通常所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六礼”规定了结婚完整的和必备的礼仪,至今还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男女的婚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中的这些礼仪程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该村男女年龄分别达到18岁和16岁便开始操办婚事。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说到:俺那时候结个婚不兴(流行)这么多,结婚就是图过日子,但必要的程序不能省(省略)。俺当时要由媒人或者亲戚介绍才能进行相亲,要是听谁自己联系男里(男的),那传出去

名声会不好。相亲时也不会过多说话,看两眼就行,相中了就给介绍的人说一声,就开始商量订婚的事儿了。订婚前还要算算日子,图个吉利,之后就定个结婚的日子,然后就来把我接回他家,就算嫁过去了。20世纪70年代,基本沿袭50年代的传统,但是农村中男女的自主性开始显露,出现了男女恋爱,私自订婚的现象。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现如今农村的婚姻程序呈现出多样性。据村里人介绍,现在村里也兴自由恋爱结婚,这样的情况基本上男女双方都是同学,或者经同学介绍,要不就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他们两人相中了,有的找个时间就把婚结了,都不用相亲订婚的,甚至有些没结婚都住在了一块,结不结婚更是个形式,有的更是在民政局领个证就算完了。但是一般的还要经过相亲、订婚和结婚这三个程序。可见,M村的结婚程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大体上还是由相亲、订婚和结婚三个程序组成。

2、彩礼的变迁

20 世纪50 年代,彩礼一般是些实物,以衣服、布料、被褥等床上用品为主,很少有现金。到20世纪70年代,彩礼开始由实物和金钱两个部分组成,实物也是以床上用品为主,带些许日用家具,并附带上一些现金,因此M村人也把彩礼叫做“买衣裳钱”。在当地,“双方约定时日,女子与其嫂、姐、媒人和男子一同到城镇串商店,购买结婚用品……如购不到称心物品,则折款给女方”。20 世纪 90 年代,彩礼逐渐由实物化向单一货币化趋势转变,除了自己缝制被褥等生活必备品外,大部分男方家庭把实物与现金捆绑在一起,折合成货币交付给女方家庭。“我们那个时候可没现在的闺女值钱,当时都行(流行)‘一老包’,婆家直接给了五六百块钱,自己拿着钱去买东西,人家(男方家)不管你买啥,就给你这么多钱。” 90 年代初期的彩礼流行“六六大顺”(即 660 元)或“八八大发”(即 880 元),到 90 年代末期,彩礼快速上

升到6000元至8000 元。

进入 21 世纪以来,该村彩礼中增加了项链、戒指、耳坠等奢侈品,当地人称之为“三金”(即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尤其是 2008 年以来,现金部分每年不断飙升,由前几年的一两万变为现在的六万甚至八万,给广大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农村男青年面临严峻的择偶困境。“现在娶个媳妇可真不容易,人家(女方家)一张嘴光彩礼钱就是六万八万的,还不带车子和房子,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谁叫现在村子里的闺女少了,为了给儿子娶上媳妇,当爹娘的五六十岁了还得去外头打工挣钱,实在不容易啊!家里有两个儿子的,就更不用说了。”一位大爷介绍说。由此可见,建国以来M村彩礼实现了由实物向金钱的转变,彩礼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东西也越来越奢侈。

3、婚礼仪式的变迁

结婚当天的婚礼仪式是婚姻当中最繁琐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无论是合法婚姻还是事实婚姻都会举办婚礼,以向外人表明家中喜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多,婚礼仪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迎亲的变迁

迎亲也叫娶亲、接新娘子。迎亲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20世纪50年代,该村娶媳妇都用马车,可是马很少,多数都是牛车。上边搭着席棚,前后挂着门帘,披红挂彩,算是头车,里边坐着新媳妇和两个伴娘,一个押轿(或者压轿,有镇压、压实的意思,寓意稳妥)的小男孩。婆家去一挂头车,娘家一般还会跟一挂车,拉着吃宴席的娘家客人。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M村的迎亲工具换成了拖拉机,稍微有钱的人家用吉普车或者是大头的面包车。村里一位大娘介绍说:当时俺结婚的时候,就用了一辆大拖拉机,机头上挂着个大红花,车延(车的四周)用红布包着,车上坐着我和

俺的两个大娘,还有一些东西和家具。那时候结婚简单,一辆拖拉机就足够了。进入21世纪之后村里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村里年轻人结婚也讲究排场。一般来讲,婚车的数量一般是 6 辆、8 辆、10 辆、12 辆不等。并且有的人家还用相对豪华的名牌轿车,如奥迪、奔驰等。大多数情况下,头车(即新娘坐的车)一般都要比后面的车还要好,档次还要高,一般以白色(取“白头偕老”之意)、黑色、红色居多。在迎亲车临近新郎家之前,新郎家会将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增加喜庆气氛。新郎家那边有专门接新娘子的人(一般是没结婚的女孩)要把准备好的下车礼钱给新娘,新娘才会下车。当地的标准是600一800不等,以前会发生因为下车礼钱少,新娘不下车的尴尬局面,现在很少出现,因为下车礼钱会在结婚前都商量好。

(2)拜堂仪式的变迁

据村里一位大娘介绍说:在新媳妇娶进门之前,新郎家会做好拜堂的准备。准备的内容一般有:在墙上面挂上一个红布,上面写上个或者粘个双喜字,在红布前面放置一张大桌子,放上一对红烛和一个香炉,香炉中点上三柱香。另外桌子上还会摆有一盘红枣、一盘花生、一盘桂圆、一盘荔枝或者栗子,寓意“早生贵子”。拜天地(拜堂)一般要在中午12点之前进行,(这个不管在啥年代都不能省,不拜天地就不算正式结婚呢,她补充说到)。我们那个时候拜堂的主持人一般由村里有名望的人主持,也很简单,基本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就入洞房了。现在不同了,村里25岁左右的年轻人结婚的时候都很讲究,他们现在都请婚庆公司,把家里布置的很喜庆,还带录像,整个婚礼都由婚庆公司策划,很时尚。还有的一些年轻人直接在酒店按照外国人的那一套办,啥样都有。不过,经调查发现,M村中拜堂仪式的变迁一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习俗,现代化的婚礼仪式在M村婚礼发展中虽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还没被广泛接受。

(3)婚宴的变迁

20 世纪 70 年代,M村的婚宴比较简单节俭,雇佣大厨到男方家里做饭,一般只在婚礼的当天中午举办,参加婚宴的除男女双方的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外,还有一些街坊邻居,一般每家只派一人或两人作为代表参加,人数较少,约二十至三十人,摆五六桌酒席即可。“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生活条件好,一家只去一个人吃人家的酒宴,也只是结婚当天中午吃一顿罢了,可不比现在。”到 20 世纪90 年代,参加婚宴的人数不断增加,一方面由于男女双方的自己家、亲戚朋友不再是只派一两名代表,几乎是全家人都来参加;另一方面,这时期街坊邻居送礼的逐渐增多,大约为五十至六十人,婚宴的规模随之不断扩大,要摆一二十桌来招待。进入 21 世纪以来,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越来越现代化,再加上互相攀比、爱面子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人们更加注重婚宴的规模和排场。婚宴不在家中举行,而是到邻近镇上或者县城里的饭店里举行,饭店档次不同,宴请人数骤增,摆桌数增加到三四十桌,同时更加注重饭菜、烟酒、糖果、饮料等的档次品牌,这种大操大办的风气促使婚宴消费骤然上升。

4、夫妻关系的变迁

夫妻双方是婚姻中的主角,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国以来,我国破除了封建的婚姻陋习,妇女地位逐渐得到提高,与男人的地位差别越来越小。经过调查与观察发现,M村里,在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主要还是围绕丈夫、子女和繁琐的家务活以及农活等,他们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来照顾孩子和丈夫,在家中大事上根本没有发言权。20世纪80年代,村中妇女除了家务活和农活之外,在闲暇时间也可以承担一些手工活,有

的还跟随丈夫出去打工,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而进入21世纪的今天的当代很多女性不再是家庭主妇,而是走出厨房,走出家门,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这不仅仅带给了女性经济上的独立,还带给女性人格上的独立,成为了贡献社会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除非一些对家庭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外,家庭中的日常事件女性可以直接做主。村里人说:现在男多女少,娶个媳妇不容易。现在俺这怕媳妇的男的很多,家里的钱都归媳妇管,家务活男的也干些。

四、当前农村婚姻礼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婚姻礼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婚礼在一生中只有一次,按理说应该办的风风光光,面子十足才对。然而,现如今农村婚姻礼俗中由于太过于看重面子而造成了许多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聘礼过重。现如今男方的聘礼也由六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逐渐演变为八九十年代“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再后来直接发展为“万里挑一”、“万里挑七”即男方送女方 10001 元、10007 元见面礼甚至更多,而现在则直接演变为除见面礼外还要男方买车买房,否则女方绝口不提结婚事宜。于是男方父母只能求亲告友,多方筹措聘金,无形中增加了父母压力,更加重了家庭负担。有的女方父母甚至给男方列出的“结婚标配清单”:一套新房,冰箱、空调等家电要一应俱全,小汽车要 10 万元以上的,结婚彩礼九万九,婚礼喜宴每桌不低于 1000 元,另外还有订婚、答谢媒人、烟酒、红包等花费。据粗略估算,这个婚结下来得 50 万元以上。第二,在婚礼的仪式上,大摆酒席,花重金请乐队,租车队,请专业的礼仪公司全权策划包办等。一场婚礼仪式外

人看的是热闹,可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第三,婚宴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现象。据调查,目前办婚宴好多都在饭店,每桌酒席都得近千元。参加婚宴的客人一般都吃不了多少,大部分饭菜都浪费了。

2、出现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

农村是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大家交往比较密切。在农村的婚礼中,结婚不是一家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族的事情。因此,“面子”问题总是刺激着人们大操大办,有钱的要办,没钱的借钱也要办,决不能背后让人戳脊梁骨。村里人说到:“现在结婚都比,都想着自己家的婚礼得比别人家的风光,比别人家的好。前些天村上就有两家闺女结婚的,听说别人家要彩礼4万,其中一家人非得跟男方家要5万不行,要不然不愿意,说必须比人家要的多。另一家听说这家人要5万,那肯定不能少啊,最后也要了5万。娶媳妇也一样,吸的烟、喝的酒也比。不论是彩礼、婚宴还是送礼上都要和别人作比较,已显示自己家庭的面子。”

3、离婚现象增多

现在农村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他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较高,加之现在年轻人的自我中心观念以及社会舆论等传统约束逐渐丧失,而新的责任和约束又没有很好地建立,甚至有的男女双方整日为事业忙于奔波,而忽略了与伴侣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农村中离婚现象逐渐增多。“以前俺那时候都没听说过谁家离婚了,凑合着过就行。现在村里的年轻小夫妻动不动的就拿离婚当儿戏,现在村里离婚的也很常见,大家也不会议论啥了。光今年这半年,听说俺村里离婚的就有3家。其中一家大家伙传的真搞笑,他媳妇嫌他睡觉呼噜打的太响,非离婚不行,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村里的一位大婶说到。

(二)当前农村婚姻礼俗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地区,结婚消费是家庭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结婚费用大幅度高涨与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日常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节省各部分的开支,使结婚费用降低到一个最低水平,以保证日常的生活生产消费。只有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农民才有能力加大对结婚消费的投入强度。在M村访问人们近几年来结婚费用如此高的原因时,大家都讲到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主要是现在村里人的收入比以前多多了,生活好了,办事(结婚办喜事)的开支也就跟着多了”。

2、农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急功近利现象,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严重失衡,文化建设较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乡风文明建设不健全、不完善,严重阻碍农民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现代化进程。广大农村居民难以自觉克服封建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难以主动抵制现代都市消费主义的不良渗透与干扰。在面对结婚问题上,大部分农民受传统直观型思维方式、保守狭隘价值观念以及“面子”观念、从众意识等心理的束缚,缺乏自主、独立和创新的精神,在结婚上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炫耀,不能理性地对待,这将严重阻碍我国新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和崭新精神风貌的形成与发展。

3、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较差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相对匮

乏,难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蚀腐化和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违背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优良传统和生活作风,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攀比炫耀,在人民群众中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与发展。在对M村婚俗状况进行调查访谈时发现该村也存在这一现象。“去年,村长的儿子结婚,那可真叫气派,咱普通老百姓可比不上人家。婚礼当天专门请歌舞队进行表演,租的婚车有 16 辆,都是奔驰、宝马牌子的。晚上放烟花,光这就花了一千多块钱,普通老百姓过年都舍不得花这么多钱放烟花。”M村有位党员儿子的婚礼更是标新立异,“红地毯从家门口一直铺到胡同口,算算有 200 多米长呢,除了结婚用还有啥用呢,真是浪费,不过,反正人家有钱,不在乎”。农村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相对薄弱,受传统面子观念等的影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很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在结婚上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在很大程度上放纵、助长了当地盲目攀比、炫耀摆阔、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致使婚姻礼俗出现了许多问题。

五、促进当前农村婚姻良好发展的主要对策

1、倡导文明婚俗,树立文明婚俗新风

首先要反对趣味低下、封建迷信的旧婚俗,形成的新风气,引导年轻人更新观念、敢于打破旧传统和旧习俗,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倡导喜事新办、喜事俭办,文明、健康、节俭办婚事。教育夫妻互相忠诚、互相尊重、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积极向上的婚姻制度,推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2、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促进消费良性发展

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相关民间监管组织,引导、鼓励、支持人们改革婚俗陋习,提倡新办简办;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严格要求自己,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厉行节约,带领、团结广大农民群众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良文化传统,坚决反对与杜绝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奢靡炫耀等不良社会风气。此外,要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消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引导、教育农民群众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婚恋观念和消费观念,养成健康、文明、合理的消费行为与习惯,促进农村婚姻健康良好发展。

3、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村规

婚姻法是用于调节社会婚姻关系的法律,作用是促进社会婚姻的合理化。完善我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和规定,使其用易于被接受和广泛传播的约束机制,来指导和规范我国农村的婚姻家庭观念和婚姻行为方式,有利于消除当前在农村仍然存在的各种封建婚姻形式,促进新式法定婚姻形式在农村的广泛传播。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依法行政,根治婚俗陋习上下功夫,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制定倡导晚婚规定,出台相应制止大操大办婚事的措施。此外,村中要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总之,我国农村婚姻礼俗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发生着变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变迁所带来的结果,分析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农村婚姻习俗变迁中出现问题的途径,使当前农村婚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

婚姻礼俗中的“茶”与“酒”

婚姻礼俗中的“茶”与“酒” (一)茶篇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然而,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 男娶女嫁时,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或买过来。 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数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和更多的还是那些消灾祐福的吉祥之物。茶在我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七修类稿》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一部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彩礼中的茶叶,已非像米、酒一样,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列选,而是赋予了封建婚姻中的“从一”意义,从而作为整个婚礼或彩礼的象征而存在了。也如《茶经》所说,我国古人只是认为茶树“植而罕茂”,并不认为茶树不可移植。道学者们为了把“从一”思想也贯穿在婚礼之中,就把当时种茶采取直播的习惯说为“不可移植”,并在众多的婚礼用品中,把茶叶列为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以致使茶获得象征或代表整个婚礼的含义了。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等,即是我国旧时婚礼的遗迹。下面,列举一些我国各族婚礼中应用茶叶的习俗。 订婚,也叫订亲、定亲、送定、小聘、送酒和过茶等等,民间称法很多,差不多一地一个说法。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婚约才算成立。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以把亲事定下来。如京津和河北一带农村,订婚也称“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与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礼之后,过一定时间,还要送大礼(有些地方送大礼和结婚合并进行),也称“送彩礼”。大礼送的衣料、首饰、钱财比小礼多;视家境情况,多的可到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 但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礼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茶叶当然还带有“从一”的含义。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礼以后,随即也要送嫁妆和陪奁,经过这些程序以后,才算完聘。女方的嫁妆也随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省不掉的。 茶叶在婚礼中作为“从一”的象征,过去主要流行于汉族中间。但是,我国多数民族,都有尚茶的习惯,所以,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如云南佤族订婚,要送三次“都帕”(订婚礼):第一次送“氏族酒”六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再送些茶叶、芭蕉之类,数量不限。第二次送“邻居酒”,也是六瓶,表示邻居已同意并可证明这桩婚事。第三次送“开门酒”,只一瓶,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云南西北纳西族称订婚为“送酒”,送酒时除送一罐酒外,还要送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云南白族订婚多数和汉族一样,礼物中少不了茶。如大理区洱海边西山白族“送八字”的仪式中,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中就都有茶。例如住在洱源的白族男女合过“八字”可以成婚的话,男方要向女家送“布一件,猪肉三块(一块带尾),火腿一只,羊一只(宰好),茶叶二两,银圈一个,耳环一对和现金若干,并附‘八字贴’一张”。女方把礼物收下,婚事也就算定了下来。居住在云龙的白族订婚的礼物为“衣料四包,茶二斤,猪肉半爿或一只腿”等。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的情况,有作礼物的,但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称结婚为“吃茶”。汉族“吃茶”和订婚的以茶为礼一样,茶在这里都带有“从一”的意思;

婚姻调查报告3篇

婚姻调查报告3篇 *目录婚姻调查报告关于80后婚姻家庭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婚姻观调查报告我对**县**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二、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近几

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对家庭暴力这种既反对又犹豫,与传统观念有关,也有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不闹散家庭的现实考虑。这说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XX年至今,该镇妇联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 件,占信访总数的29 %;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尤其是妇女。它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一位妇女长期处于受暴状态,但由于受害人受传统的“妇道”影响,被丈夫打了,却不敢说、不敢讲,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担,直到被打伤了,才开始反应。这一例很有代表性,这是农村家庭暴力长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开始就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会大大减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为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XX年至今,在妇联接待的上访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 28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岁年龄段;女性占20%,大多数在30-40岁年龄段。这类问题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方。有一例上访妇女,明知自己的丈夫与第三者非法同居,却不敢提出

广州婚嫁习俗

广州婚嫁习俗 虽然我地都是时尚新人,但是到左结婚的时候,就吾再系同lg两个人既事啦,爸爸妈妈老爷奶奶一辈,好多都仍然相信属于我地广州的一些婚礼礼仪、习俗、顾忌,吾好话我地迷信,有好多习俗虽然比较繁琐,但是为左比所有我地身边既人一个美好既回忆,麻烦就麻烦D啦!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所谓《六礼》则是娶妻必须办妥的六项手续。每段婚姻均须完成这六个步骤,才算得到正式承认。 《三书》[聘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用作确定婚约。[礼书]:男家在过大礼时女家的书信,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迎书]:迎亲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柬。这三书是整个婚礼程序中男女互相致敬的书柬。 《六礼》 [纳采]是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便会请媒人做媒[提亲]。 [问名]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会将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即年庚八字)交给媒人,媒人会将准新娘的八字、姓名、籍贯及三代资料等写在红纸上(称为“庚贴”)交给男家以占卜吉凶,目的在于防止近亲婚姻,以及占卜其婚姻是否适宜,亦即*夹八字*。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如果男女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冲相克,便可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议婚可以进行并商量订亲条件。所以以前算命先生对婚事掌有最大的权柄,亲事成与不成全凭他的一句话,有人称这种仪式叫[小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较完整,同时也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此举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爱护与尊敬,亦显示着财势。这种习俗延至现在仍是婚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点收大礼的工作一定要由女家长辈代办。男家备礼金和多种礼物送到女家,作为订亲仪式。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除送赠聘礼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于过大礼当日请女家决定大婚之期。男家聘礼送到后,男家的女宾会打开礼盒挑选几件金饰为新娘戴上,边说吉祥话,之后大家互相祝贺道喜,过大礼的仪式便算完成。 [请期] 亦即[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当吉期择定后,再通知女家为女儿出嫁作好准备,便是请期。 [搬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及分工:设计调查表: 问卷调查: 写调查报告: 班级:21班 一.调查的计划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受现在家庭婚姻剧的热播,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相亲类的节目也非常的丰富,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对家长的意见还是会听从的,并且现代人婚姻的经济基础总要从长辈那里获得,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上,49%的人都会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是两人结婚的基本礼仪,都要见家长后才会举行婚礼,有46%的人会较少考虑,而完全不听从的只有1%。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就像一位调查者所说,我们也看重婚姻,但是不会固守一份没有感情的婚姻,人生并不漫长,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由于新婚姻法的出台,这个问题更加的的到大家讨论。作为80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有着一些方面的不成熟,但是对待婚姻观念,91%的人都认为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非常慎重的决定。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新的时代,女性也不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了,49%的人认为家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古代婚嫁礼仪.doc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下面我就为带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婚嫁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 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古代婚嫁流程 古代男女的婚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七个步骤: 一、说媒 在古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有一句俗语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在男女婚嫁中起重要作用,"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

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名 学号08051153 院系(部所)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类 任课教师陈琳 完成日期2009年 10月 8 日

礼仪之光 ————石桥镇婚姻习俗调查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视不得也小看不得,过了这道坎,就步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漫长的等待期,等待着新生命的诞生,等待一个崭新世界的来临,等待他们以后也会像我们一样的继续这样使命下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石桥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在广西最东面,此地处于两广交界地,位于苍梧县东北部,距梧州市57公里,属亚热带、半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优质稻谷,俗称苍梧县北部粮仓,虽然本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石桥镇却是全国小康示范镇和广西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市、县文明圩镇和文明市场,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去广东打工为生,本镇以及附近几个镇的婚姻习俗大体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这边地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婚姻习俗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汉族婚姻仪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在此给大家分析一下。 在此先说一下我们这里婚姻习俗的历史,据我在村里面问老人得

出的结果,在九几年以前,我们这的婚姻习俗还是非常传统与保守的,基本上都是通过说媒来定婚情的,根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就拿我的爷爷奶奶来讲,我爷爷也是到了结婚年龄就叫媒人找了一个也是待嫁的女生,基本上是双方见过一面之后就开始订婚了,根本没有拍拖的这么一个阶段,我爷爷说那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空谈感情,因为那时才五几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搞大生产。还有一种情况是叫“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这个在清朝流行的习惯在我们村也有发生,我采访了一下这个童养媳老婆婆,她说那时是因为家里面孩子太多,家里面没有经济能力供养起这么多个小孩,结果是她们最小的两个姊妹(另一个是她妹妹)被家人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婿婚,招赘婚大多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他们希望招赘女婿来照顾他们,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二叔就是,因为女方那边没有男丁,所以他们两结婚的时候是男方“嫁”到女方去,这样就我二叔名义上就成了岳父的儿子了。 跟这几种传统保守情况不同的恋爱自由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事,下面重点讲这种情况。 现在我所见的恋爱比较少说媒这一情况了,当然也是存在的,但不细说,现在一般的恋人之间都是彼此自愿相识自愿交往恋爱自由,跟基本的谈婚论嫁的习惯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个方面:说亲,在择亲的基础上,男家则备办一篮糯米饭,几斤肉,一壶酒,几斤米糕(或饼子)等,于吉日良辰正式托媒人将礼物送往女家

潮汕婚嫁风俗

潮汕婚嫁习俗==最为传统的婚嫁习俗 潮汕婚俗大抵效古六礼:潮俗称纳采为“提亲”,问名呼为“合婚”或“合八字”,纳吉称为“定亲”或“(扌克)定”,纳征呼为“送聘”、“行聘”,请期呼为“择日”、“择吉”,亲迎呼为“迎亲”。 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扌克)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汕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汕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事,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送给新娘礼物,这叫“送花粉”。 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潮汕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 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花水 临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种花草泡水沐浴,浴后穿上“五裾齐”的上衣,也称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 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满月后,回娘家探亲。“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

婚姻调查报告文档3篇

婚姻调查报告文档3篇Marriage survey report document

婚姻调查报告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婚姻调查报告文档 2、篇章2:关于80后婚姻家庭现状的文档 3、篇章3:关于大学生婚姻观调查报告文档 篇章1:婚姻调查报告文档 我对**县**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 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 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 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二、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 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 近几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 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

结题报告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郑州十一中 班级:1105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陕北婚嫁礼俗(1)

婚嫁礼俗 媒人 媒人在传统的婚姻中确实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古语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足以说明旧时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有的自己“主动揽活”,有的则是“受人之托”。 在农村说成一桩媒事,媒人可以得到不少的钱和物。专以说媒为生的人,在说媒前就向男女双方说定了酬金;不以说媒为生的,也可以得到男女双方可观的烟、酒、肉食、衣料布匹等酬谢。酬谢时,有的媒人还说上几句风趣的话:好吃媒人爱说媒,两家里跑了几十回,青山跑成白路了,一双鞋底磨透了,大功小功成就了,媒人的寒言寒语也挨够了。 相亲 旧时的女子,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身处深闺,世人难睹芳容。经媒人说合,双方才能会面,这种会面俗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要双方父母通过媒人商定,确定时间地方后通知男女双方,到时男方要带最亲近的人一起来当参谋的角色。如果地方选在男方的家里,那就是相亲看家一起进行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的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亲睐。如果女方被男方父母留下款待,这一般说明他已经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认可。若女方不肯上座吃饭就告辞出门,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男方当然不可

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的。 现在的社会也进步了,婚姻也自由化了,所以相亲的方式也是简单灵活多了,很多恋爱婚姻都不要媒人了。 迎亲 陕北迎亲人员讲究“迎单”“回双”,就是男方迎亲人数必须为单数,加女方送亲人数须双数,迎亲人员出发前,都要喝红豆米汤,米代表“金”、豆代表“玉”,视为“金玉良缘”。 迎送亲人员讲究的是姑不迎、姨不送、妗子迎的“黑枣棍”、嫂子迎的浑身俊,迎亲队伍主要成员是房头和媒人,不可缺的是拉驴娃娃(必须是男娃)。迎亲人员要从洞房出发,女前男后排成队,鸣炮鼓乐后方可出外,走时要给新娘带上“离母”糕、“谢母”被、压岁钱、彩礼钱、红裤带、红头绳以备拴鱼之用,大红袄以备新娘换妆之用。迎亲女士陪着新娘之母给新娘在炕头上完成“围儿女”礼节。新人出闺房,鼓乐要鸣号,一路还要贴红纸纸。迎亲回来后,亲朋好友要耍热闹,撤着新娘和新郎还有哥嫂等相互背媳妇,进新房后,新郎新娘用梳子完成结发礼、压炕边、压箱底、等礼节。

明代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明代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第二节婚丧与敬老养老习俗 一、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明朝建立后,朝廷虽然按照封建礼制的要求,对天子的纳后、皇太子的纳妃、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官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都做了详尽的规定。然而就明代实际存在的婚姻制度来看,仅有宗室和诸王遵奉,而其他各个阶层的婚嫁行为并没有受到它的严格控制,法令规定形同虚设。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开始追求婚姻的自由、性生活的美满和个性解放,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被人们所淡忘。收婢、纳妾、重婚、嫖娼、男宠等等盛为时尚。在少数民族地区,其婚嫁习俗,亦未受到明朝廷的礼制限定,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习俗。 等级制度与婚礼明代的等级婚制主要分为帝后的婚姻及婚礼、宗室的婚姻及婚礼、品官的婚姻及婚礼和庶民百姓的婚制。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皇帝的婚姻,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品之丰厚,动用人力之浩大,都是其他阶层无法相比的。帝后婚礼的最大特色是华贵、典雅及隆重。明代天子纳后,基本上是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进行的,要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相亲阶段包括纳采和问名,定亲阶段是纳吉和纳征,成亲阶段是告期,发册奉迎。完婚之后,要拜见皇太后,还要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婚礼方告结束。 天子在行纳采、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礼部陈礼物于丹陛上和文楼下。皇帝冕服升座,百官和正副使朝服行礼,执事官举制案、节案由中门出来,礼物随后,均放置丹陛中道。这时传制官宣制日:"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关于大学生恋爱与婚姻观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恋爱及婚姻观的调查报告 作者: 暑假回家,无聊就想看看电视打发时间,然后你会发现,各个电视台中相亲节目绝对是火爆到无法再火的地步,什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爱情连连看等等。而参加这些节目的不乏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平时朋友之间开玩笑,也会说如果找不到喜欢的人,以后就只能去非诚勿扰相亲去了……难道人类已经只能靠相亲来寻找另一半么?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和朋友决定做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报告,以此来了解大学生恋爱状况,及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甚至婚姻等方面的态度。希望通过这个调查,能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原因,以期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确定调查的命题后,就开始着手调查了。调查方式采用的是很普遍的问卷调查。而调查问卷的问题及内容则是从网上下载的,是综合各种恋爱观调查问卷后自编的问卷。做好调查问卷后,我们采用的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邮箱以及各高校贴吧来分发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中的分群随机抽样方法为载体,,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甚至婚姻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希望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 调查数据与结果: 此次调查一共分发了150份儿调查问卷,一共收回117份儿,

收回率为78%。其中男生占58.97%,女生占41.03%。 你对在校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家对在大学中谈恋爱的态度,其中非常赞成的有5.13%,赞成的比重最大为79.49%,无所谓的占15.38%,不赞成的百分比为零。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 您是否正在谈恋爱? 如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已是非常正常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参与调查的的大学生中正在恋爱的为大部分,其中有64%的人谈过恋爱,以次概率推算全体大学生,说明很多人在大学里谈恋爱,而且人数还不少。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招待。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第三日送回。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东营市婚姻礼俗

旧时男婚女嫁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个人自由。择婚讲究门当户对,常“亲上结亲”、“亲上连亲”。结婚无法定年龄,男十三四岁、女十五六岁结婚为常事,“十八的大姐九岁的郎”这句民谣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早婚的状况。一般群众是一夫一妻制,有钱有势者纳妾。穷人受生活所迫,以自己的女儿换对方的女儿作儿媳,是为换亲;有的很早就给女儿找婆家,交男家收养,称“童养媳”、“团圆媳妇”,往往是男大女小。婚配讲究缘分,既已结婚,必须服从“天命”,女人须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的旧规。妇女丧夫,要为夫“守节”,倘若改嫁要受种种非难和歧视,往往被婆家以高价卖出。改嫁妇女称“回头”、“二婚头”,携带的孩子叫“带犊子”、“拖油瓶”。男子可以休妻,但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做,不然要受世俗的非议:“休前妻、毁青苗,伤天害理。”旧时婚嫁基本上沿袭古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个程序,其中一些习俗至今在民间沿用。 说媒媒人(今称“红娘”或“介绍人”)提媒前,首先探询男女双方父母的意图,再从中说合。只要门户相当,八字相合,辈份相同,双方父母同意,就可口约为婚。换号亦称“换小帖”。男女双方把家长的姓名、年龄、生辰写在红纸上,经媒人交换。富者给女家放礼。 换柬也叫“送柬”,为正式订婚。境内的换柬形式基本相同,但随柬的彩礼、什物不完全一样。在广饶一带,男方送往女方的柬书为:“谨凭媒语,以仆之子行×,与尊亲家之令嫒行×,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并放盐一小包、头发几根(意为有缘法)、大针一对、红线穗两个(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另放红麸子、香、艾等吉祥物和包柬裤、包柬袄、押柬钱,由媒人送往女方。女方回柬:“谨遵亲议,以仆之女行×、×岁、××生日,愿与亲家之令男共结丝罗。“并回衣裤等。旧时,押柬钱为铜子1~2吊,今钱数不等。境内西部,男方随柬的彩礼是首饰、衣料、裙子、大袄;女方随柬的彩礼什物是鞋帽、文房四宝、经书。并设宴招待媒人。 送日子结婚前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嫁娶的日期,然后将结婚的日子写在婚帖上,提前数月或一月,由媒人送到女家,俗称“送日子”。 婚呈又称“告礼”、“联盟帖”。帖上写明开脸、梳妆、上下轿的方向,送嫁女客的“属相”及遇庙石、井、桥用红毡遮挡等。有的是与“送日子”同时,也有的是在婚前四五天。在利津、河口一带,是在结婚的前一两天,选择双日子送婚呈。送婚呈要抬食盒。婚呈放在第一层,下面是酒两瓶(白酒、黄酒)、鲤鱼两条、肉两刀、粉条两缕(谓长留粉),并上挂喜鸡一对。食盒用大喜字封好,到女家启封。 送奁房亦称送艳房、送严房、送缘房、送圆房。在娶亲前最后一个双日,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一般是一对箱子、一对杌子、一张两抽桌、盆架、梳妆用具及被褥衣服等。男方设宴款待来人,并发赏钱。 娶亲婚礼的前一天,男家悬灯结彩,贴对联(一家当户都贴),大门门框下方贴“青龙”二字,新房糊红纸。下午请乐队“响门”,纱灯高照领前,鼓乐随行,男宾(拿毡的,又叫“红帽子”)领新郎先到祖庙拜祖,后向本族各院、亲戚、朋友家磕头,称“拜门”。晚上宴请乡里,在巷口或大门口奏乐唱戏,由亲属点戏赏钱,热闹一晚上。是夜由父辈人或兄弟陪新郎睡在新房里,俗称“压床”。在广饶一带,娶亲前一天,亲友携礼前来贺喜,俗称点茶,主家设宴招待宾客。 娶亲这天,男方备两乘花桥,鼓乐伴奏,旗、锣、伞、扇开道,到女家迎娶,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宴毕(也有的不设宴),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同时,新娘穿裙子套子,披云肩,戴霞披,盖“蒙头红”,由兄弟用椅子抬着送上花轿。在广饶一带,此时还举行简短的仪式:给新娘开脸的人用镜子先照一下轿内,然后,嫂子端一碗放有发面引子和芝麻的水,让新娘用手蘸一下,意为“引子”、“生活节节高”,然后将水泼于地上。起轿后新娘的兄弟2人或姐妹2人持茶壶、茶碗,扶轿杆跟在后面送一程,谓之“送客”。送嫁的男送客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