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麦茎秆抗倒伏数学模型设计

小麦茎秆抗倒伏数学模型设计

小麦茎秆抗倒伏数学模型设计
小麦茎秆抗倒伏数学模型设计

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施肥技术 开春后冬小麦进入返青阶段,接着是分蘖期至拔节期,这两个生育期对于高产冬小麦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春季追肥的重要时期。春季冬小麦的追肥主要是氮肥,年后冬小麦所需的磷钾肥是靠基肥、种肥和土壤库供应的。 冬小麦返青后,立即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的时期,在氮营养吸收规律上,虽然数量要求不是太多,但是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丰富或缺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这也叫氮营养临界期,氮营养不足,出现根少,苗小尤其分蘖少,群体不够,难获高产;此时如追氮肥过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消耗太多,将来必定穗粒少、粒重轻,还贪青晚熟也难获高产。因此,在正常苗情的情况下,追施氮肥的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6-8公斤/亩的范围内为宜。 至于何时追肥,追1次还是追2次,这既要看当前苗情,又要瞻前顾后。苗情的主要指标是看群体状态,按群体状态确定追氮肥的次数和数量。所谓瞻前顾后先要考虑年前的基肥施用和苗情长势,如果基肥中已经氮肥过多,造成冬前麦苗过旺,春季就少追氮肥,晚追氮肥,或者因旺苗消耗太多,也要及早施肥,否则小麦后期的穗粒和成熟期都会出问题。反之,晚播小麦、弱苗状态,就要早追肥,促进分蘖,正常苗情下起身期追一次肥,如尿素的施用量15-20公斤/亩就可以,而对于强筋小麦,则要在扬花期加1次追肥,施尿素4-5公斤/亩,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

1.重施基肥. 2.少施种肥. 3.巧施追肥. 1.重施基肥。一般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000kg。根据小麦吸肥规律,高肥水地块每667m2应施尿素4~7 kg或碳酸氢铵23~38 kg、磷酸二铵15~17 kg、氯化钾12~17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50 kg 或40%小麦专用肥50 kg。中低产肥地块每667 m2应施尿素2~5 kg或碳酸氢铵5~12 kg、磷酸二铵18~22 kg、氯化钾9~12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或40%小麦专用肥40~50 kg或36%磷酸二氢钾复合肥50 kg。缺锌地块可配施硫酸锌2 kg。 2.少施种肥。施种肥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一般每667 m2施尿素2~3 kg,或过磷酸钙8~10 kg,也可用复合肥10 kg左右。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g、硫酸锰0.5~1g,拌种后随即播种。 3.巧施追肥。追肥包括两种:⑴土壤追肥。追肥的时间一般在拔节期,追肥量看苗情而定,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盛,应适当晚施,并减少施用量,可在拔节后每667 m2尿素15~20 kg或氢铵40~50 kg。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施,并加大用量,可在返青后每667 m2施尿素20~25kg或氢铵 50~70kg。但对于地力差的土壤,氮肥用量不宜过大,以每667 m2施尿素15~17kg为宜,施用不宜太晚。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对于供钾不足的高产田,也可在冬前撒施150kg左右的草木灰。对供肥充足的麦田,切忌过量追施氮肥,且追肥时间不宜偏晚,否则,易引起贪青晚熟,招致减产。⑵根外喷肥。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间隔5~7天,可有效防治干热风危害。 营养特性 小麦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铜、锌、锰、硼等多种元素,每形成100公斤小麦籽粒需纯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4公斤。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于不同化肥当季利用率的不同,一般每亩麦田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8公斤,除中低产田外,还需施钾肥(氧化钾)3~6公斤。养分吸收率随小麦生育期而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分蘖到越冬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拔节到孕穗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 37.3%;小麦对磷、钾的吸收,随生长的推移而增多,拔节后吸收率激增,占总吸收量40%以上 的磷、钾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在分期施肥上,按小麦需肥特性,遵循“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补施微肥”的原则,合理调剂。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小麦抗倒伏论文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学校 参赛队号 队员姓名1. 2. 3.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 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题目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性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围绕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性状对倒伏性影响的问题,运用现有的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建立了小麦茎秆的力学模型,定量的得出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研究了小麦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基本规律,并给小麦育种家在育种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我们根据材料力学的知识,用物理的公式分别求出茎秆的重心高度、鲜重和机械强度,然后直接根据公式茎秆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来计算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 对于问题二,我们将问题一中得到的倒伏指数和测量得到的小麦茎秆性状等参数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小麦各性状参数和倒伏指数的相关性关系,并得出倒伏指数与小麦茎秆的株高、某一节间长度、壁厚、粗度和茎秆鲜重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判断了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的相关性,并对国信1号和智9998品种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给出解释。 对于问题三,这是一个组合优化的问题,根据已有数据和上两问的求解,通过Matlab编程分析得到小麦理想株型关于各节间长度和壁厚的最优解。 对于问题四,等效为压杆稳定问题,小麦茎秆看做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截面为圆环形细长圆杆。建立小麦茎秆抗倒伏的数学模型,通过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应力的基本规律。 对于问题五,我们将小麦茎秆等效成等截面的匀质悬臂梁,利用材料力学中的

叠加原理,分别就根倒和茎倒两种情况计算小麦抗倒伏的临界风力。 对于问题六,我们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和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对小麦的抗倒伏特性和茎秆性状参数作进一步分析,提出一些育种的建议。

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区别

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区别 很多同学对于春小麦和冬小麦难以区分,下面我们来看看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吧。 春小麦: 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 是指在9、10 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与国外的联系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 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

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 东北平原由于温度太低,所以不能种冬小麦,成为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而华北平原则成为冬小麦的一个重要分布区(47%)。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4月份,由于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因此不适宜种春小麦。 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冬麦:9、10月种,次年4、5月收(长城南);春麦:春节后种,8、9月收(长城北).冬麦是可以过冬的,春麦不能.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冬麦区,播种面积占47%,总产占53%。一般冬麦安全越冬,可供小麦两熟。黄河以北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 我国的春小麦和冬小麦大致以古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主要种植春小麦,长城以南主要种植冬小麦

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

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 作者:陈翠环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7期 许昌市魏都区农技中心陈翠环 倒伏历来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倒伏后各单茎相互挤压、相互隐蔽,严重影响 有机物的合成、运输和积累,尤其是被压在下层的小麦甚至难以接受光照,致使有效穗数减少,不孕小穗增加,减产就不可避免。事实表明,小麦抽穗前后倒伏一般会减产30%~40%,灌浆期 倒伏会减产10%~30%。 许昌市位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中心区域,是全省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小麦年 播种面积稳定在21.33万hm2左右。在这样大的种植规模中,如何防止倒伏发生,就成为小麦 高产栽培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小麦倒伏的原因 (一)品种不抗倒 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二)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 播量过大问题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一般12.5kg/667m2,有的高达20kg/667m2。“有钱买籽、无钱买苗”,农民错误认为籽多、苗多,产量也会多。遇到暖冬特别是去年许昌市冬季气 温偏高,11月份平均气温偏高0.5℃,12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1~3℃,旺苗比例比去年增长 14.7%,群体接近或超过90万,有些甚至超过110万。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 而倒伏。 (三)整地质量差 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 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四)病害 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 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五)水肥运控不科学 水肥施用不合理,使植株偏高,特别是氮肥施用偏大,容易倒伏。 (六)暴风雨 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 倒伏。

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

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 一、冬小麦的需肥规律 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一生需经历冬前出苗、分蘖、返青、拔节、孕穗、灌浆,直至成熟。冬麦区是秋季播种,需经过冬季、春季低温干旱的天气,生育期长,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100公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1-1.5公斤,氧化钾2-4公斤,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另外,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量也不相同,冬前分蘖期吸收养分较多,越冬时吸收养分较少,返青后则需吸收大量养分,拔节到开花期是冬小麦吸收养分的高峰期。 二、施肥技术要点 1、施足底肥,培育壮苗 施足底肥,对促进壮苗早发和根系的生长,冬前有一定数量的健康分蘖,并为春后生长成穗、增粒、增重打下基础。底肥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施入,干旱地块,可以将肥料深施于犁底,然后翻垡盖土;土壤粘重地块,采用先撒肥,后耕翻,将肥料翻入土中。高产田,一般亩施用春回大地45%复合肥40公斤左右或春回大地生物有机肥40公斤左右加45%复合肥15-20公斤,有条件的可以和农家肥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2、返青控制,防止倒伏 返青期小麦春季分蘖开始发生,此期的管理原则是,巩固冬前大分蘖,控制春季无效蘖,保持群体稳健发展。对于旺长田块,一般不需要追肥,以控制和推迟春生分蘖发生和茎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对于生长较弱的小麦,在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亩施用春回大地45%复合肥15公斤左右或春回大地新型尿素10公斤,以增加有效分蘖,争取足够的亩穗数。 3、拔节重施,增加穗粒 拔节期是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对养分需求量大,所以要重施拔节肥,以增加每穗粒数。对于生长较壮的高产田,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春回大地45%复合肥20~25公斤,可以减少无效分蘖,促使茎杆健壮,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争取穗大粒饱、粒多粒重。 4、根外追肥,增加粒重 抽穗灌浆期是争取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管理上的主攻目标是防止贪青、早衰,提高籽粒产量。此期一般不再土壤施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可结合小麦穗蚜防治,叶面喷施春回大地复合海藻精或植物高营养液,能有效地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矮杆抗倒伏小麦的优势

矮杆抗倒伏小麦的优势 作者(赵辉) 小麦大面积倒伏,一直是小麦生产难以解决的痛,矮杆抗倒伏小麦品种的推出,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高杆小麦(暂定把75厘米以上的小麦叫高杆小麦;70厘米以下的叫矮杆小麦)的市场仍是占有统治地位,一些专家或者可以用充足的证据来证明矮杆的小麦产量低,高杆的小麦产量高。然而事实上是,随着“矮孟牛”、“矮败小麦”等优秀矮杆小麦种质的出现,矮杆的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亦随之出现。而朝晖种业推出三抗系列矮杆小麦品种更是高产小麦品种的佼佼者,不但高抗倒伏而且高产更稳产。根据笔者比较熟悉的三抗系列小麦品种的特点,提炼出6个优势,供农民朋友和小麦推广从业者参考。 一、高抗倒伏 矮杆小麦具有抗倒伏的先天优势。65厘米高的吨麦2011面世以来,至今没有倒伏过。就更不用说三抗1号了,58厘米高的小麦,小麦抗倒伏之王,被誉为永不倒伏的小麦。什么概念呢?10级大风刮不倒,大树刮倒了它也不会倒。它只会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下理论上倒伏。 相对于高杆抗倒伏小麦,矮杆小麦风阻系数低,具有抗倒伏的先天优势。纵观历年来小麦倒伏的照片,一般都是从根部倒伏,很少有小麦的秸秆被直接刮断的。一些专家之所以坚持的高杆小麦抗倒伏的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天气大好的情况下,利用小麦秸秆的坚韧度优劣来判断它的抗倒伏能力。而小麦倒伏的情况,通常同时面临着疾风骤雨,特别是小麦即将成熟,穗头较重,遇到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再经受大风的袭击,就会承受不了,从而大面积倒伏。

二、高抗病 高产稳产小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抗病能力强。三抗1号小麦和吨麦2011在拔节期之后,植株表面附有厚厚一小层的蜡质层,不仅高抗叶斑病、条锈病、白粉病,对蚜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三抗6号小麦在2012年大灾之年,抗赤霉病的表现堪称一绝,是目前中国真正高抗赤霉病的最优秀的小麦品种之一。 三、高产稳产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5年9月 灌溉排水学报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4卷第9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5)09-0001-06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 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杨林林1,2,高阳1,申孝军1,韩敏琦2,李新强1,巩文军3,段爱旺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453002; 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3.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河南焦作454550) 摘 要: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 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 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 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关 键 词:冬小麦;灌溉;农艺性状;产量;耗水量 中图分类号:S275.3;S512.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9.001 杨林林,高阳,申孝军,等.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9):1-6. 0 引 言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年初遭受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干枯;全省除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外,其他地区的多数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给,农业灌溉已无水可用。随着极端气候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华北平原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对冬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保证冬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水分状况对作物生理生化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2]。水分亏缺会影响作物生长的许多方面,包括解剖结构学、植株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产量组成等。因此,在确定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时,都需要以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反应为基础[3]。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作物的高度、叶面积大小和产量上[4],但水分亏缺也并非一定总是会降低产量,关键在于水分亏缺发生的时间及体现的程度[5]。已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时期形成适度、限量灌溉或适度的水分胁迫,可明显降低农田耗水量,而对产量的影响十分轻微,或基本没有影响,从而会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6-7]。 播前蓄水是一项有效调控水资源季节供需矛盾、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冬小麦稳产性的措施。特别是在土壤质地黏重的区域,播前蓄水有利于出苗,并对冬小麦的分蘖、越冬过程,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产量形成、 收稿日期:2015-04-1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3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53,51309227);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YETP1834) 作者简介:杨林林(1980-),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yanglinlin19@126.com 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duanaiwang@yahoo.com.cn 1

河南省2021年冬小麦春季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河南省2021年冬小麦春季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去年麦播期间,我省大部分农田土壤墒情适宜,其中,0cm20cm、20cm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76.4%、78.2%,利于小麦播种与苗期生长。今年,越冬期小麦苗情不但好于上年,且明显好于常年,是近五年苗情最好的一年。各地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土壤墒情监测,进一步加强春季小麦水分管理,指导农民因墒因苗因水科学灌溉,充分发挥前期生长优势,确保小麦再获丰收。根据《农业与农村生活用水定额》(DB41/T 958-2020),结合小麦生产实际,特制定《河南省2021年冬小麦春季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重点任务,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优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切实浇好关键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推动小麦单产、水资源生产力和生产效益三提升。 二、土壤墒情概况 2月18日全省37个县145个墒情监测点(人工/自动)监测结果显示:0cm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46%90%、平均71.9%,其中82%的点大于60%;20cm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50%92%、平均71.5%,其中87%的点大于60%。另据中国气象局2月19日预报,河南局部地区10cm50cm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立春前,全省大部分地区无有效降水,除豫东2月13日降雨外,其他地区降雨量偏少或无,土壤缺墒状况在发展中。 三、分区灌溉建议 (一)灌溉分区 1.豫北区。包括安阳、濮阳、新乡、焦作、鹤壁、济源6市32个县(市、区)(详见附表,下同),含豫北平原、豫北山区两个亚区。豫北平原区地处沿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麦田土壤多为潮土,质地沙壤、黏壤交错分布,肥力较高;豫北山区为太行山丘陵山地,麦田土壤多为褐土,质地偏黏。全区小麦生长期蒸发量、需水量相对偏高,常年冬春旱发生频繁。 2.豫西区。包括洛阳、三门峡、郑州、平顶山4市23个县(市、区),多为丘陵山地。麦田土壤多褐土,质地偏黏。全区小麦生长期蒸发量、需水量相对偏高,干旱常年发生。 3.豫中豫东区。包括郑州、平顶山、漯河、许昌、开封、商丘、周口7市37个县(市、区),含豫中平原、豫东平原两个亚区。该区地势平坦,麦田土壤多为潮土,质地沙壤、黏壤交错分布,砂姜黑土,质地偏黏。全区小麦生长期蒸发量、需水量相对偏低,常年降雨量相对稍高。 4.豫南区。包括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信阳4市32个县(市、区),含南阳盆地、淮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 一、田间记载 (一)物候期 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 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 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

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 (四)抗逆性 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 (2)叶尖受冻发黄; (3)叶片冻死一半; (4)叶片全枯; (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2、越冬百分率:在越冬前和返青前两次调查固定样区内存活的苗数,计算越冬百分率,以“%”表示。 越冬百分率(%)=【越冬后存活苗数÷(越冬后存活苗数+冻死苗数)】×100 3、耐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目测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 (1)无受害症状; (2)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4、抗倒伏性:目测全部小区倒伏情况,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两次记载倒伏日期及累计倒伏程度、面积,以严重度和普遍率表示。严重度分五级,普遍率以“%”表示,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 (1)不倒伏; (2)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 (3)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度; (4)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度;

小麦抗倒伏

抗倒伏性是小麦高产稳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倒伏给小麦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对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也成为目前强秆育种与栽培研究的热点。小麦倒伏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两种类型,其中茎倒伏发生较为普遍。茎倒伏是茎基部机械组织不发达或由于第1、2节间伸长变细,难以负荷地上部植株重量,导致其茎秆弯曲或折断而发生倒伏。研究小麦茎秆抗倒的方法很多,大多数研究以评价茎秆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微观结构为主。 小麦倒伏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此期随着茎秆质量的恶化抗倒性逐渐减弱,因此茎秆质量较好的品种后期抗倒性较强"影响小麦抗倒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两种,地上部主要与茎秆基部茎节的特征及质量关系密切,多用茎秆倒伏指数评价小麦茎秆的抗倒性。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和茎重等性状密切相关。茎秆机械强度大、茎秆基部第二茎节短粗、秆壁较厚、次生根数量较多、株高和重心较低的品种抗倒性较强[1]。 小麦倒伏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小麦品种抗倒性差等。 小麦品种自身抗倒能力差不同品种抗倒伏性能差异很大,倒伏与株高和基部节间长度有密切关系,节间越长越易倒伏,高秆品种抗倒能力差,受到灾害易引起倒伏,品种混杂退化,植株变高使重心上移,抗倒能力下降。 茎倒伏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对实现小麦高产构成严峻威胁。研究小麦茎秆抗倒伏规律对小麦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通过对茎秆的形态、机械强度、解剖结构、生理和生化成分等特性的广泛研究, 初步揭示了小麦抗倒伏的形态学和生理机制。近年来, 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角度也开展了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 以期指导小麦抗倒品种的选育。木质素作为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填充于纤维素构架中增强植物体的机械强度, 其含量与茎秆抗倒伏性密切相关。木质素含量降低,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变弱, 易造成倒伏; 木质素含量增加, 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加。木质素具有提高细胞壁强度和增加茎秆机械强度的作用, 其含量与茎秆刚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小麦倒伏的发生是由茎秆中木质素缺乏造成的; 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茎秆的机械强度, 增加茎秆抗压和抗倒伏能力。[2]PAL、TAL、4CL 和 CAD 是禾本科植物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酶类, 在植物的抗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PAL 是莽草酸途径中的一个限速酶,它催化 L-苯丙氨酸脱氢酶转化为反式肉桂酸。研究发现, PAL 酶活性下降时, 植物体内的木质素含量降低;而 PAL 活性的过量表达后木质素含量明显增加。小麦茎秆 PAL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AL活性提高, 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增加; PAL 活性与小麦抗倒性密切相关。TAL 催化酪氨酸生成香豆酸, 其仅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中。研究发现,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的 TAL 活性变化规律与 PAL活性相似, 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 其 TAL 活性高。小麦茎秆的PAL和TAL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茎秆的抗倒伏能力。CAD 参与木质素合成的最后一步还原反应。小麦茎秆 CAD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和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5 (P<0.05)和 0.72 (P<0.05), 说明 CAD 活性也能体现小麦茎秆的抗倒伏能力。4 种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的回归分析表明,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影响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具有较高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小麦抗倒伏能力强的原因之一。茎秆木质素含量高低可作为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较高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茎秆抗倒伏能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麦抗倒指数可能受 3~4 对隐性主效基因的控制,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狭义遗传力中等。抗倒指数与基部节间长和粗、单位节间长度干物重以及

地理春冬小麦区别

春小麦: 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 是指在9、10 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与国外的联系: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 东北平原由于温度太低,所以不能种冬小麦,成为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而华北平原则成为冬小麦的一个重要分布区(47%)。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4月份,由于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因此不适宜种春小麦。 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冬麦:9、10月种,次年4、5月收(长城南);春麦:春节后种,8、9月收(长城北).冬麦是可以过冬的,春麦不能.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冬麦区,播种面积占47%,总产占53%。一般冬麦安全越冬,可供小麦两熟。黄河以北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 长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6,26(1):87~92 Jour nal of T r iticeae Cr ops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朱新开,王祥菊,郭凯泉,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小麦研究所,扬州225009) 摘 要:选用6个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倒伏条件下,研究籽粒形成期倒伏植株的茎秆性状、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基部节间较短、重心高度较低、穗下节间较长且株高构成指数大的植株有利于抗倒伏。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倒伏对产量、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产量下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有所上升,但蛋白质产量下降,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下降。 关键词:小麦;茎秆;倒伏;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12.1;S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41(2006)01-0087-06 Stem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with Stem Lodging and Effects of Lodging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ZHU Xin-kai,WANG Xiang-ju,GUO Kai-quan,GUO Wen-shan,FENG C hao-nian,PENG Yong-xin (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 ou,Jiangsu225009,Ch ina) Abstract:Lodging is one of the key lim itation factors in high yield w heat production.The stem characters of plants lodged on the10th day after anthesis and the effects of lodging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in six varieties w 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plants w ith short stem and low gravity cen-ter,short basal internodes,long peduncle and high plant height component index w ere beneficial to lodg-ing-resistance.Stem lodg ing at grain form ation stage could sig nificantly raise protein content,w et g luten content and sedimentation value,but decrease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y ield,and decrease amylose,amy-lopectin and starch content as w ell. Key words:Wheat;Stem;Lodg ing;Yield;Quality 倒伏是小麦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之一,倒伏的严重度及对产量和品质造成的损失与作物生长环境和倒伏的发生时期有关。国内外学者对作物的抗倒伏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5],提出株高、茎粗和根冠比与抗倒性呈显著相关,降低株高是提高抗倒伏性的最有效措施[2~4],基部茎粗、单位节间干重和壁厚度与倒伏性呈显著负相关[6];基部第一节间长度和单茎根重显著影响小麦品种的抗倒力[7],节间短、茎壁厚的茎秆和发达的根系是抗倒伏品种的基本形态[8],节间长、茎壁薄的茎秆抗倒性差,同时抗倒性与根系在土壤中的固定强度有关系。麦类作物抗倒伏品种维管束面积、茎组织厚度和木质化程度、直径明显大于不抗倒伏品种[9]。倒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且与倒伏时间有相关关系[10,11],一般表现为开花期发生的严重倒伏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影响较大,灌浆期发生的倒伏对穗粒数影响不大,但倒伏后造成田间郁闭、茎叶相互遮掩、通风透光差、病害发生加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灌浆,导致千粒重降低而减产。后期倒伏容易发生穗发芽现象,引起籽粒皱缩而使容重一般降低8%左右。同时倒伏后籽粒氮含量比对照提高3%~20%,对小麦的磨粉品质也有不良影响,而对烘烤品质影响不大甚至还有正向效应[6],但对其它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发生茎秆倒伏进行了研究,分析其茎秆性状特征,明确倒伏后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 收稿日期:2005-06-14 修回日期:2005-08-20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BK2002205、BC2003303);江苏省教育厅资助项目(M K0310074);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朱新开(196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麦类作物营养生理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挽救方法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挽救方法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各地皆有种植,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会因为某些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现象,这些现象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减产。那么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有哪些?倒伏后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1、品种选择不当 在种植时选择植株高、茎秆细弱、缺乏弹性和不耐肥水的品种,这种类型的品种在生长中后期,茎干承受不住麦穗的重量,从而导致倒伏。所以在选择品种时尽量选择植株较矮、茎杆粗壮、富有弹性和能耐水肥的品种,可减少倒伏现象的发生。

2、播种不当 小麦在播种时由于播种较浅,导致植株根系扎根较浅,导致中后期就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另外在播种时如果播种量过大,导致田间通透性较差,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和播种量大类似的,播种密度过大,也会造成倒伏。所以在播种时要合理的进行,播种不宜过深或过浅,也要注意播种量和播种密度。

3、肥水管理不当 在施肥时底肥施用过少,而追肥量和次数较多,而且氮肥的施用量过大,会导致植株生长旺盛,分蘖过多,缺乏其他营养,导致生长失去平衡,出现倒伏;另外田间的排水措施不当,在土壤湿度大的环境下生长,小麦的根系较细弱,极易倒伏。科学的浇水施肥,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合理的搭配氮磷钾肥,保持土壤一定的湿润度即可,不宜过湿,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防涝。

4、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小麦在生长时遭受病虫害的的危害,如果没有及时防治,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另外在种植时遇到狂风暴雨气候,也会发生倒伏,这时人为控制不了的,无可避免。所以在种植时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发病病虫害要及时处理,以免错过最佳防治时间,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 摘要:我团有效积温2600-3000℃,适宜冬小麦的生长,近几年单产较往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挖掘出最大潜力,还有提升空间。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 1、精细整地 小麦的根系比较发达,其中70%集中在距地表10—30 厘米的耕层内,播前做好精细整地工作,对于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氮、磷配合,三肥坐底 据研究表明小麦施肥实行粗、细结合,氮、磷配合,采用粗肥、氮肥、磷肥“三肥坐底”的方法,是一项显著的增产措施,也是培育冬前壮苗的有效手段。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要本着“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广辟肥源,为麦田备足底肥。一般重施底化肥的麦田,要比在年后追施同等肥量的麦田苗期生长快、长势壮,越冬死苗少、成穗率高、增产显著。一般保肥能力强的粘质土壤,可将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一半以上坐底施用;保肥能力较差的沙质土壤适当少些,约占全期氮肥总量的40%左右坐底为宜。根据大量试验证明,一般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需施优质土杂肥5000千克以上,标准氮、磷肥各5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左右。 2.1、适墒播种 水分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必要条件。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左右的水分才能发芽。水分不足,往往成为影响出苗和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我团近几处秋季雨量逐渐减少,且前茬作物灌水较少,待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所以浇足底墒水,不仅能满足小麦出苗和苗期的生长需要,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沙土地含水量若小于15%一16%;二性土含水量小于17%一18%;粘土地含水量小于20%,都应在浇足底墒水后

小麦的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小麦倒伏是夺取高产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倒伏类型,倒伏原因,倒伏征兆,倒伏预防,补救措施五个方面就小麦倒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研究小麦倒伏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生产,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麦;倒伏;防治 倒伏是小麦密植高产栽培和严重降低商品品质的重要障碍因素。据研究资料表明:小麦在孕穗期倒伏减产31%,灌浆期倒伏减产25%,籽粒成熟期倒伏减产12%,甚至麦秆弯曲亦可造成减产。所以,研究小麦倒伏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生产,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1.倒伏类型 小麦倒伏可分为根倒伏与茎倒伏,均与品种特性有关,其中根系发育较差,植株过高,基部节间过长,茎秆柔软,缺乏弹性的品种一般较易于发生倒伏,通常以茎倒伏为常见。 1.1根倒伏 根倒伏主要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住地上部分的重量而发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耕作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较差等原因,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入土较浅,或因前期未浇水,后期浇水量过大,土层湿软,再遇风雨而引起的倒伏。 1.2茎倒伏 茎倒伏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第一、二节间过长引起的。通常原因是因播种量过大,肥水充足,特别是氮肥施用过多,管理不当,而造成分蘖过多,群体过大,两极分化慢,田间郁蔽,光照极端不足,基部节间过长,秆壁薄而不实,干物质积累少,遇风雨侵袭,茎下部弯曲或折断而引起的。 2.倒伏原因 小麦倒伏原因有以下几种:品种抗倒性差,不当的栽培措施,自然灾害的影响等。 2.1品种抗倒性差 高秆品种,抗倒能力差,受到灾害易引起倒伏。例如皖麦19。据笔者调查,同等肥力、同等密度的小麦,遇到白然灾害时,高秆品种倒伏概率为80% ,而矮秆品种概率只有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