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乡愁》教学设计 (2)

《乡愁》教学设计 (2)

《乡愁》教学设计 (2)
《乡愁》教学设计 (2)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人。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基、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美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又都有整齐美。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用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乡愁》。

四、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第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筒,是没有年轮的树。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写句举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

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 ——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 ——柔和,让人安静 (2)是啊。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 “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我

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 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 生:家书。(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 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齐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 ——珍贵 (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 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 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 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最完美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乡愁教学设计 达孜县中学康昆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青春寄语(幻灯片1) 能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同学们总让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 我一直认为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美丽的,是一个如花如诗的季节,有燃烧不完的青春,释放不完的激情和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和同学们通过一个诗歌游戏来完成,算是我对逝去的时光的一个纪念吧,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游戏,懂得珍惜这如花如诗的季节,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2、引入游戏(幻灯片2) 游戏:记忆大比拼(游戏规则:准确、流畅重复)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拥有初步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学生具有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

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今天就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板书:《乡愁》) 讲授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来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蒙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 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 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 (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乡愁》(同步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2、3、4。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 .. ../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是一张/窄窄 ..的/船票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 ..的/坟墓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 ..的/海峡 ../是一湾/浅浅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横笛之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

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对诗歌深情地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3、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罗大佑谱曲并演唱。)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声念出来。(请生 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1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 票(重读“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 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而/现 在(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3、赏读。欣赏配乐朗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4把握诗歌主题。

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在课文 《乡愁 》中,余光中 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 《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丄匚□匕E W 口2 口匕E W厂厂~- \ 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 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等诗句 ,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之《乡愁》教学设计 郧县杨溪中学程国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会唱《我的中国心》吗? 师:好,请我们一起唱这首歌。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中国心”九个大字。师:同学们,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抒情歌曲。请问,此曲中抒的是什么情?明确:“中国心、爱国情” 师:(表情变得严肃)是的,是中国心、爱国情。也是归国梦。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你们知道邓小平爷爷还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吗? 明确:“台湾还没有回归” 师:是啊,台湾,和大陆仅一水相隔的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台湾人民会不会想念祖国呢? 明确:“会” 师:当然会,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证,请大家翻到书,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体会诗中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 2、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3老师指导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4、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和重音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余光中及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诗人的真挚感情。 3、体会诗歌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 2、理解诗人的真挚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难点:体会诗歌用具体形象来表达丰富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学生回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回答: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回答: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2、引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检查预习 1、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2、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朗读吟诵 1、先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听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学生回答: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学生回答: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一名学生朗读后,学生点评。 5、指导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6、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7、音画欣赏 四、研读感悟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3、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方法很巧妙,“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4、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 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 年12月22 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 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

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 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 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 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 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 一、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创设情境。 由关于乡愁的诗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并明确活动任务: 1、熟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象 3、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朗读诗歌,感知音乐美。 1、播放朗读录音,配以动画视频,调动学生情绪。 2、进行朗读指导:朗读要注意:语速缓慢,语调悲伤、惆怅、深沉。 3、生配乐进行自由朗读,指生朗读,师生评价。 活动二、研读诗歌,感受意境美。 小组合作讨论: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乡愁的?这四个意象是按什么顺序来组诗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还有什么是你欣赏的地方?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活动三、赏读诗歌,体会国人乡土情。 投影出示,补充写作背景。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那时离开大陆整整 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了,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在2010年人民日报上看到余光中说过这样的话:“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___________。” 思考:本文表现一种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活动四、拓展延伸,感受创造美。 如果你身在异地与家人分别,你觉得乡愁是什么呢?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 示例: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