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研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

研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

研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
研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6809642.html,

研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汤亚兰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年第02期

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框架》中首次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要从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化学、感受化学.生活化教学,

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更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冲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

研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提出自己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比如,欧盟提出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等.而我国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框架》中就已经提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体现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值

得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生活化教学

1.生活化教学的内涵.自古以来,生活与教育一直都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

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劳动活动达到教育目的.随着社会分化深入,教育成为脱离生产

的独立活动.然而文艺复兴的人性呼唤,使教育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是生活化教学理论的标杆,“从经验中学习”的理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了教学中生活化活动的重要性.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国际社会更加注重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框架》中强调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化学,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从教育与生活的历史关系,到教育学家的理论主张,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不难看出,生活化教学是目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学深入生活、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理论,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

2.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化学现象,如铁的生锈、加碘食盐、海水赤潮等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化

学的重要途径.(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教授知识,有些纯理论化的内容枯燥乏味.有些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许多化学实验甚至不能完成,使化学课成

为教师讲授知识点的课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将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联系起来,能够把平面化的知识点立体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精品文档 .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 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上述5项素养立足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创新,“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上述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 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

化学核心素养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 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 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 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 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 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 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 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 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 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 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 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 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 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 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 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 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 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一)立足于化学教材,高度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 第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一改传统的课堂 教学权威地位,转化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 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课堂表现时间。 第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化学教学有

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化学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物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5个方面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上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节选自2017年版课程标准 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03T14:59:59.8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作者:向绍友 [导读] 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重庆市开州中学4054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源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教育改革追问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科学奥秘的热情。教学中可以从创设实验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教材内容实验进行“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体验,培养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大量生动具体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包括生活中的物品、事件和经验,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人类文明中的事件和材料,化学史实,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与新信息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融入化学与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以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问题1:氯气是一种单质,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问题2: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氯水中含有的离子?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问题3:从实验①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问题4: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溶液中有H+和Cl-,可认为是盐酸,盐酸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问题5:从组成氯水的微粒看,使石蕊褪色的物质可能是Cl2或HClO,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取干燥与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两个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问题6: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HCl和HClO都是酸,若向氯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不断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体验探求知识的无穷乐趣。 二、重视核心知识,建构“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借助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去解决化学问题,重视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渗透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在探究的思维活动中参与知识建构,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中学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主要涵盖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原电池、电解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化学实验、工业流程问题等。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建构知识,比如依据化学实验现象、物质结构特征去总结知识,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去理解掌握知识,学会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平衡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建模思想进行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化学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简约、形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在运用中能够快速检索和提取。 如“盐类水解”知识可以进行以下建模: 本质:盐电离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形式:弱碱阳离子+H2O==弱碱+H+ 弱酸阴离子+H2O==弱酸+OH- 水解 盐+水酸+碱 中和 特征:可逆、微弱、吸热。 规律: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 通过以上建模,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三、实施探究活动,强化“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学科的特点更加强调实践性,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要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核心素养。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都是探究创新活动中鲜活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对实验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原理进行拓展挖掘,能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既可以是前人已经发现的方法和结论,也可以是前人未发现的,对学生而言都是发现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即便学生的创造性结论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都应加以肯定。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往往不够强,教师要尽量提供知识与技能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鼓励学生独创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心。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为将来在化学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化学学科还有很多学科思想,比如量变引起质变、平衡等思想。教学中只有着眼于学生长远能力的提升,用“上台阶”式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加强。 -可编辑修改-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为将来在化学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化学学科还有很多学科思想,比如量变引起质变、平衡等思想。教学中只有着眼于学生长远能力的提升,用“上台阶”式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加强。

(完整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扩展资料: 所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必备品格”主要属于非智力因素,“正确价值观念”属于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6809642.html,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杨燕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20期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种如今社会要求的学生要能够适应自身的终生发展和能够支持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和品格,初中化学是本着“能量变化守恒原理”,“微观宏观世界的结合”,“综合实验与探讨”,“绿色化学的实际运用”,以及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化学价值观。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 引言 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未来持续发展和主动学习能力;是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许多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够把学科的学习知识,学习过程,解决方法和使用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而体现出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就是一种如今社会要求的学生要能够适应自身的终生发展和能够支持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和品格[1]。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未来持续发展和 主动学习能力,是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许多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而初中化学则是中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化学的时期,是老师带领探索的关键时期,初中化学是启蒙时期,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和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翻译过来就是:读书人应该做到不仅要通晓万物所识,知晓天地间的道理,还要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百姓,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指导,以百姓的安稳为使命,能够将儒家的智慧义理发扬光大,才是读书人的立足之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终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其也是学生化学关键能力以及品格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知识、态度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保存在学生生命当中,并对推动学生生命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一种综合素养。化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高中时期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也比较好,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构建以及实验探究的实现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应该基于化学本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促使学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当代高中学生特色的化学核心素养。[1] 一、培养学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设计可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并对教学的后期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引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不断完善高中化

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通过二氧化硫溶于水这种可逆反应来设计目标,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化学当中,二氧化硫和水之间可以形成可逆的反应,高中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充分利用该理念,对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予以适当的调整,促使该目标能够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来进行,也能同时向逆反应的方向来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复杂反应。这种目标之间的转变看似只发生了很小的变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花絮思维以及迁移式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及素养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当前我国高中学校对化学知识的考核,主要通过成绩考核的考核来评断学生的能力。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过于重视成绩分数,力图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获取到高分数。虽然这样能在短时间之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是,这样实际上是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因此,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就明确指出,应该要将以往以成绩为目标的方式转变为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在教授《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如果依照以往以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在课堂之上将化学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听即可。但是,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应该在课堂上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原则,使用多媒体等创新手段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氮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了解含氮化合物的应用以

核心素养下的初三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初三化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8-06-14T11:29:24.13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4期作者:刘记华[导读] 如何在核心素养下更好地进行初三化学的教学,我有以下的几点教学策略。 安徽省宿松县趾凤初级中学246500 摘要:在现代化的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是每一门学科所需要具备的,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价值引导,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而初三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更要重视核心素养在化学学习中的有效性,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踏进化学学习的门槛,为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式有效性 初三化学对于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作为中考中的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有需要在一年内将所有课程教授玩,因此初三化学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教师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新学科的学习,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成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虽然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这十年当中,我国在初中教育教学当中已经小有成效。但是根据有关的调查却显示,虽然在这些年里面贯彻落实对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内容,也在一些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依旧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初三化学方面更是非常的明显,因此更加要重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改变,从核心素养的方面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就能够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如何在核心素养下更好地进行初三化学的教学,我有以下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初三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作为新的一门课程,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化学学习之中,加上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许多的学生对于化学不了解,没能够掌握住化学的知识含义,从而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阻碍化学学习的问题所在。 学生自身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不足。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更加重视对书本知识内容的讲解,而很少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也是非常的模糊,又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这使得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得不彻底,使得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去学,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地爱上化学学习,这些只会使得学生对化学学科认识的不足,使得学生知识置身于化学课上的“一言堂”教学,对于化学知识也只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对化学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没有办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化学的学习能力、思维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能力较低,也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不是学生自愿接受知识;对于在学习中的合作以及对化学探究学习认识不够,知识点掌握不娴熟,导致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低效。上述的教学方式只适用于培养考试型的人才,对于培养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没有可观的效果。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的相关措施 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关键所在,老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为学生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提供学习的方法,带动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认可老师,也是认可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会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做到认真、有效的学习。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时刻规范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言行举止,利用自己并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了解到教师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所学的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生活实践,巩固化学实验。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应对考试,但是更重要目标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的了解,对化学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进入更高一层的化学领域打下基础。例如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就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并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而又有在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雨水中的PH值进行测量,然后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等等。想要很好地掌握住一门学科的知识了解,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而化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初三化学的学习课堂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是通过化学展现于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这就更加要重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践,通过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理解以及对生活中种种化学现象进行一个很好的解释。 总结:初三化学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世界,是每一位学生开展未来化学研究的基础,而在面临着中考压力的前提之下,不仅学校需要对新课程教学要求贯彻实施,教师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学习环境,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化学实验演示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无形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现代化初中化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丁敬锋《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与思考》.学术期刊.《教育现代化》,2016年,32期。 [2]杨勇《熟手型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对比分析》.学术期刊.《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6期。 [3]邵秀娜《浅谈新课改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学术期刊.《考试》,2015年,5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