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恩彤

黄恩彤

黄恩彤
黄恩彤

黄恩彤(1801—1883),宁阳县蒋集镇天福庄人,又名黄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别号南雪,从小聪明过人,五岁时和哥哥黄恩桂入家塾读书,记忆力非凡,过目不忘,当时有“神童”之称。十五岁时,县里考试,名列第一,主考官又试考古,复得第一,遂补为生员(即秀才)。以后更发愤读书,清道光二年(1822年)考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考中进士,考中进士以后,用抽签的办法,分配到刑部任职,这时他专心学习法律,刑部长官陈若霖看到后,把黄恩彤视为栋材,当时正好有户部伪造银库、截饷,和农民起义军、传教活动等三案,逮捕了数百人,不好处理,审查三案的人束手无策,刑部长官特派黄恩彤审理其案,经过审查,找出了情节的原委,惩办了部分人,对无辜株连的一些人给予释放,稳定了社会,黄恩彤被调到律例馆,提为律例馆总办。自此十余年,审理了不少案件。后来曾以刑部下属长官的身份到热河省协助驻热河都统处理政务三年,并得到蒙古族人民的拥护,回朝的时候,不少人相送到很远的地方。以后经常跟随朝廷大臣到保阳、清江、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视察,对查办犯罪的地方官很有办法。道光19年(1839年)调北京任乡试同考官。(乡试即每三年一次在各省首府举行的考试,通过考试选拔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广西任乡试主考官。以后又在安微、江苏等地督销盐务,当时食盐走私严重,黄恩彤经过周密策划,委派得力人员,抽查过江船只,查获私盐数十万斤,报告了上级,给走私者以严肃处理。顿时煞住了食盐走私之风。之后黄恩彤升为江苏按察使(三品官),并管理江宁段外国商品贸易事宜。当时英国商船违犯禁令,英商寻衅罢市,接着派来兵舰数百艘,骚扰沿海,进入长江,直抵南京,要求赔偿损失,朝廷大臣虽已答应,但未解决问题。这时黄恩彤亲自接见闹事英国首领,陈说了利害关系,英国兵舰这才退回。后跟随朝廷大臣耆英、伊里布到了广东,与英国全权大使璞鼎查谈判,对关税的增减重新进行了审定,这就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黄恩彤得到满清皇帝的赏识,由按察使升为布政使,成为从二品官,仅次于总督和巡抚。并给赏戴了标志着有功之臣的三眼顶戴花翎加随带二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恩彤升为广东巡抚,成了正二品官。他根据广东地处沿海,海盗、土匪为患的情况,准备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制订了赏罚章程,逮捕了数百名大盗,给予惩治,一时农民、商人的安全得到保证,这段时间政绩颇为显著。当时广东外有因禁鸦片引起的战争余波,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军早期的活动,清王朝甚为不安,道光皇帝下旨,委派黄选拔人材,协助制定战略措施,拟成文稿交朝廷研究决策,因黄恩彤去找朝廷大员为在自己身边工作的老年武生求恩时,违犯了当时清王朝的规定,所以被举发革职留用,后来不到一年又给以同知起用(相当于省的厅级长官),而黄恩彤却以遵守国家规定,回家侍候父母为由,辞官归田,在家居住二十年,父母去世后,黄恩彤也是年纪七十岁的人了,就没再出来做官。

黄恩彤回归故里后,寄情于写作和家乡名山秀水游历之中,他的足迹游遍了泰安、宁阳、曲阜、兖州的很多名圣古迹,对家乡有名的历史掌故、名胜景点都著文予以记之,又为后世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知止堂集》十三卷;《知止堂续集》六卷;《知止堂补集》六卷;《名宦传》二卷;《离骚分段约说》一卷;《余集诗》一卷;《秋声词》一卷;《使粤诗草》一卷;《忘余诗草》一卷;《飞鸿集诗》四卷;《评别录》六十卷;《两汉史断》六卷;《三国书法》十卷;《大清律例按语根源》一百零四卷;《稀龄追忆录》四卷(续一卷);《抚远纪略》一卷;《读史漫录》二十卷等。

山东省博物馆藏有黄恩彤稿本三种。一是《蚕桑录要》五卷。该书是作者根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蚕桑”方面的材料精心整理而成。自序云:“山左徐兖旧域,自古宜蚕……厥后南北兵争,民靡安处,旧俗渐失,蚕功亦废。由是遗法传入江南,而河济之间。迄今渺焉难复,余宦游吴越。爰及岭海,所至观风问俗,野多闲闲之阴,室有扎扎之响,盖鲜不以蚕桑为。比乞归养,询诸父老,大抵置若绥图……偶有薄收,得不偿劳,良由素乏讲明,罕喻厥理,唐肆求马。洵可忾叹”。作者编写此书,意在提供一部植桑养蚕的技术资料,恢复发展家乡的养蚕事业。二是《去螣必效录》二卷。时连年旱蝗,为害甚烈。作者曾参与捕蝗,撰写了此书。自序中说:“是役也,余躬身其间,目睹情状。周咨田父野老,于利弊曲折,知之颇悉,因于暇日,条例事宜,笔之于书,厘为二卷,名曰《去螣必效录》。聊备他日仓卒之用,夫效未可必也,试之果效则必之耳。此书大旨务在劝民自捕蝗蝻,庶几简易迅速,不致迁延遣患,一切官办成法,概置勿道,虽卑之无其高论,留心民事者,或亦有取于斯乎。”作者关心农事,专重总结推广老农的治蝗经验,促进农民组织自救,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三是《河干赘语》七卷,《飞鸿集文二卷》,此书是作者叙述历代饲养鹌鹑之法及其源流之作。

民国时《宁阳县志》中也收入了他的部分诗文,宁阳县文化馆藏有他的《知止堂续集》、《余霞集》(诗)等书。作品中不乏有益之作。如:《成辨》、《宁阳龚邱两故城之说》、《汶阳说》、(见咸丰元年《宁阳县志》)、《陋地辨》(见《知止堂》续集)等文,对有关史实的考证,能“补史之缺、参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颇有力度。

他的诗,“世之斑驳以为雅,诘曲以为奇,枯寂以为平淡,简略以为高洁者”,自云“私心不以为是,往往惟取达意,率而成篇”。从看到的诗作来说,大皆平实自然,不事雕琢,诗风大抵如彼所云。诗的内容,有的写家乡的山水风光(《八景八首》、《古淄水》见咸丰元年《宁阳县志》);有的写家乡物产风貌(《沁园春·花生》、《水调歌头·姜》见咸丰元年《宁阳县志》)。虽摹景体物,惟肖自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的感情,颇能入目赏心,引人共鸣。至于他的田园杂咏,村居即事,或写躬身农事,或悯农疾苦,诗继靖节遗响,名循香山余韵,实不失为诗中的佳品。明代以后,有不少诗人也把田园生活作为歌咏的题材。但多从旁观立场来写农村风光而欣赏“田家乐趣”,而黄氏这类诗作却进入了角色。所反映的也是农民的真实感情。这与他间接或直接参与农事活动,有很大关系。诗中同情人民徭役的痛苦,怒斥猾胥的擅作威福,这类题材,是他关心民瘼之作。《余霞集》诗,是他七十岁以后的作品。自云“春蚕之丝未尽,秋蛩之吟未已……盖取小谢”。“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一句诗意”.作者以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自勉,年逾八十,不辍所好,其追求诗艺的执著精神,确是感人。

除以诗文自娱以外,作者咸丰元年、光绪五年两次任《宁阳县志》总篡,续修《宁阳县志》。咸丰七年还曾主持《滋阳县志》的编修工作。对旧志节冗整乱,补缺润,使新修县志

“事增于前,文省于旧”,面目为之一新。对修志中的陋习如攀附名流,如附会传闻,如“是非淆于毁誉,取舍决于爱憎”,也能力戒其弊,严谨从事,这于提高史志质量更是有所裨益,而且成书很快,修《滋阳县志》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且质量很高。

咸丰年间,安徽、江苏等地农民起义军——捻军,曾打到宁阳,黄恩彤两次受命办地方武装,搞联村筑堡,光绪壬午年(1882年)是黄恩彤中举六十年纪念日那一天,清朝光绪皇帝又下推恩令,赏还黄恩彤的正二品衔,亲赐给鹿鸣宴,以示褒奖,第二年(1883)年八十二岁而卒。

慈禧太后曾为黄恩彤颁下《凤诏》曰:“黄恩彤文章经济,超越群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