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科学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03)02-0014-05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盛 晓 明

(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的进展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其实质是科学观念的变迁,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宏观上对科学论的进展作出描述,提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进路,即强调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与反思性特征。

关键词: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实践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312

作者简介:盛晓明(1956-),浙江温岭人,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科学的文化研究、现代西方哲学。

1 科学论与辩证法

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962)出版以来,科学论(science studies )经过分化与重组,改变了自

身原有的格局。①科学史由内部史或学科史转向了

社会、文化史(外部史)研究;②科学哲学试图通过解释学方法来解决传统的认识论问题;③经过对默顿

主义的反思与批判,“科学知识的社会学”(SSK )逐渐成为科学的社会研究的主流。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进路似乎殊途同归,共同兑现了库恩当年的一个构想:科学史、认识论与社会学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社会、文化的过程来描述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正是这个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科学观念。如果要想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后库恩时代的

科学论的演进就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简称CSS )。我们知道,在库恩(1962)之后,

欧美科学论领域的研究者们纷纷转向相对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对传统的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观念构成严峻的挑战。为了区别默顿学派与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他们称自己的研究为“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在研究纲领上称“社会建构论者”。70年代是SSK 的酝酿期,爱丁堡学派的创导者B.巴恩斯与D.布卢尔推出了“强纲领”,要求用社会与文化因素来解释科学知识形成的动因。20世纪80年代是“强纲领”的急速扩展期,与此同时,SSK 内部关于

“强纲领”的分歧逐渐凸现。在巴斯大学出现了以H.科林斯为代表的“巴斯学派”,主张用“话语分析”

来取代布卢尔的因果性教条。而在巴黎矿业学院的技术创新社会学研究中心则兴起了B.拉图尔及其同事M.卡龙、S.沃尔伽的科学人类学(Anthropolo 2gy of Science )研究,人称“巴黎学派”。

进入90年代,SSK 从整体上已经走向衰落,但是“巴黎学派”却一枝独秀。这与拉图尔的工作不无关系,他采用了“侦探小说”式那样细致入微的描述,把科学人类学的精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渐渐厌倦了“强纲领”与无休止争论的SSK 圈内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他那种直接参与实验室活动,从内部揭示科学研究的地方性条件,从制作过程来描述“科学事实”的建构,从资源的调动来考察“弱修辞”向“强修辞”演变的研究方法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此之外,这种新型的研究还具很强的包容性,它不仅批判地兼纳了“强纲领”的优势,而且还吸纳了科林斯的“话语分析”,以及H.伽芬卡尔的“本土方法论”的种种长处,显得更大气。也正因为如此,巴黎学派的工作才更多地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接纳,并成为科学的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后库恩的科学论演进再现出了一幅辩证法的整体图景。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辩证法的三个重要的原则:一是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二是逻辑的与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原则;三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简单地说这就是实践性、历史性与具体性。令

4

1第19卷 第2期2003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9,No.2

Feb.,2003

人困惑不解的是,当我们还一味地沉迷于实证主义,乃至于表象主义那种科学观与方法论时,欧美的科学论研究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复到了历史的辩证法。他们反过来让我们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辩证地思考,究竟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实践地、历史地和具体地理解科学。

2 什么是“科学的文化研究”?

广义的“科学的文化研究”在欧美兴起已有30多年了,至今还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首先, CSS并非一个学科领域,而是一种试图打破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之传统边界并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努力。其次,CSS也不是某个特定的学派,它没有固定的研究纲领与创导者。CSS更像是一种研究思潮,体现了70年代以来科学论研究的新方向。一方面,它既体现在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乃至福柯等后结构主义者对科学的批判性的讨论中,也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尤其是巴黎学派对科学知识的建构性研究中;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后殖民”时代的科学论,CSS在建构新时代的科学观念时要求凸现“边缘”与“弱势”文化群体的立场,因此也有人将之纳入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论。

近年来,CSS渐渐演绎出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案与理论纲领(狭义的CSS)。1996年,J.劳斯在其新著《参与科学:如何哲学地理解其实践》中试图回答什么是CSS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的文化研究呢?我使用这个词语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涵盖有关实践的种种探索———通过这种探索使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具体化,使之维系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并向新的文化情境转移和扩展”〔1〕,接着他还告诉我们:“我的目的,并非是把文化研究(CS)具体化,而是要揭示,跨学科的科学论在其用语意义转换的可能性中带给我们的重大课题”。尽管这套方案轮廓还十分模糊,然而劳斯赋予CSS的使命已十分清楚:它要求在英美的语言分析传统与欧洲大陆的解释学方法之间寻找到连结点;要求在科学文化的批判性研究与建构性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要求终结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冗长的纷争,以及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人为的划界等。

CSS无疑与来自于伯明翰的“文化研究”(CS)传统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因此不能把“科学的文化研究”直接等同于对“科学文化”的研究。CSS当然也考察科学文化的活动与现象,但是这种考察属于“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是“后殖民”思潮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尽管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也研究科学文化,但是在观念上却与“文化研究”格格不入。

华勒斯坦在他主持的古本根基金会的报告《开放社会科学》中指出:尽管文化研究吸引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者,但它主要流行于下述三个群体中:①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文化研究使他们寻找到了一条介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的进路;②部分人类学家,他们试图以文化研究的视点来取代人种学研究在人类学领域中的主流地位;③现代社会中由于性别、种族、阶级等原因而“被遗忘的”文化群体〔2〕。可见,“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以“文化”为对象的研究学科,而是一组带有明显倾向的研究方案。它的倾向性体现为三个方面的主题:①强调性别研究以及各种“非欧洲中心主义”的研究对处于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系统研究的重要性;②强调地方性的、情境化的历史分析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化研究”与“解释学转向”不谋而合;③参照其他价值来评价科学技术的成就〔3〕。

真正说来,CSS的始作俑者当数托马斯?库恩。在库恩那里,所有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问题都可以置于文化史的情境中来讨论,他看到了文化史与认识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可以说,库恩在科学论中完成了“解释学转向”。“科学共同体”的构造性概念———“范式”被理解为一种“解释学的基础”〔4〕。这种解释学要求把任何一个研究行为都放到“科学共同体”的情境中来理解。但是后来在与泰勒的争论中,他意识到仅凭解释学还不足以解释自然科学。尽管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基础,但是自然科学本身却并非是一项“解释学的事业”〔5〕。对于常规科学及其“解难题”活动而言,情境性的解释是必要的,但却不充分,因为客观性知识的生成与辩护还有赖于严格的实践规范和可靠的实验手段。

现代科学的特征并非是在思想与言辞中主张什么,而在于能否在实践(尤其是实验)中把它做出来。正如马克思当年所强调的那样:实践只有被理解为感性的活动时才具有改造对象的现实力量。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对实在世界的“表象”,只有当它首先被理解成一种介入并改造对象的活动时,我们才有理由宣称:“知识就是力量”。由于“force”一词既有“力量”也有“权力”的含义,我们便能理解,为何福柯总是把知识与权力放在一起讨论;同时也能理解,为何CSS不满足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的批判。科学的力量首先体现在物质的批判中。因此,CSS既不像马尔库塞那样一味地指责科学,而是试图重新呈现

51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并估价科学自身的批判性力量;它也不像哈贝马斯那样以改造自然的“技术旨趣”与改造社会的“解放旨趣”的区分为前提,而是主张从“解放旨趣”出发来考察科学与技术的活动。

由此可见,CSS的实质是把科学作为实践,而不是作为表象(或理论)来研究。那么为何要把这种实践的研究冠以“文化”的称呼呢?“文化”原本是一个含混的术语,传统的科学论一般都不屑于用它来讨论问题。劳斯认为:“我之所以选择‘文化’这样的术语,是因为除了能表意异质的东西(文化一词既包含社会的实践、语言的传统,或认同与交往,以及连带组织,还包含‘物质文化’的意思)之外,它还蕴含着有关意义的构造和领域的意思。”〔6〕因此不用“文化”这样术语便不足以表达一种新型的、通达的科学观。CSS无意回避“文化”的含混性。劳斯承认:“科学的文化研究与其说是学院派历史的、专业化科学史的、哲学的和社会学的解释范围,不如说是科学自身的历史、文化实践,以及围绕科学知识的政治斗争。”〔7〕

3 问题与进路

CSS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寻求知识的内容与其文化情境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在这一点上,它沿袭了社会建构论者立场,拒斥一切与情境条件无关的知识内容。K.曼海姆曾把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知识排除在社会研究范围之外,因为这些知识据说可以不受任何情境条件的约束。默顿主义的科学社会学沿袭了这种观念,试图撇开知识的内容来谈科学文化的理想性规范。与之相反,社会建构论者断言知识内容与社会的生活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联。他们相信只要描述了科学活动的进程及其社会因素,也就呈现了知识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CSS 赞同社会建构论的前提,但是反对它的结论。因为生活形式与科学的文化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恰恰是考察与批判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既成事实的前提。当然,这种考察与批判不是外在的,批判者本身也是科学实践的参与者。因此考察与批判只能以反思的方式进行。

CSS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面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人们通常以为,坚持实在论就是捍卫科学理性。其实,反实在论与“反科学”、

“非理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CSS期待着第三种选择,即既拒斥为科学寻求统一的根据和整体的合法化,又不对任何反科学主义的倾向作任何让步。法因、哈金、卡特赖特、赫斯和劳斯等人都反对科学的整体的合法化(“宏大叙事”)。因为即便这种整体的合法化失败了,科学活动还会照常进行。一经放弃整体合法化的要求,我们就能发现,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分歧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大。像法因与哈金这样的实在论者其实与反实在论者共享了一些前提。

要想超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对立,首先必须认定科学实质上是一种实践,一种公共参与的事业,而不只是某种理论表象,因为任何表象都是相对于被表象的实在而言的。其次是承认科学赖以形成的文化情境既是“地方性的”,又是“开放的”。前者表明科学知识没有绝对的和终极的真或假的准则,后者表明真或假的准则必须接受公共的批判与检验。站在CSS的角度看,科学家们没有独立的判定准则。正如拉图尔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说和所做之事的命运全操在后来使用者的手中……仅凭自身,一个陈述、一种设计、一道工序将会消失。仅仅靠观察它们和它们的内部属性,你不可能判定它们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珍贵的还是廉价的,坚硬的还是脆弱的。这些特性只有当融入到别的陈述、工序和设计中去时才能获得。”〔8〕

CSS的第三个难题是寻求认识论与政治学的内在一致性。以往的科学论大体上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出发探讨科学的,一种是内在论的方向,强调科学知识的构成只受制于认识论上的自律性原则;另一种是外在论的方向,主张用社会的因素来解释科学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二战以来,科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通过国家对科学研究的介入与支持而得到发展的,因此处理好这种“外部”关系已成为决定美英等国的国家政策走向的焦点。问题的关键是,在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中如何定向、支助、协调、组织科学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剑桥的“无形学院”为代表。贝尔纳早在《科学的社会功能》(1939)中就曾指出,为了达到有益于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从政治上对科学加以严格的管理。另外,科学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需要,而不是受什么崇高的目标驱使。“贝尔纳主义”受到M.波兰尼的批判。波兰尼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技能与非语言的交往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和知识的生成是通过“个人知识”来实现的。与贝尔纳的左派激进观点相反,波兰尼的科学观导致了一种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科学能充当社会的目的这一点丝毫不会妨碍科学在认识论上的自律性。正是由于科学知识的基础还不甚明确,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家当下的活动才能理解最能促成科学进步的方法。进一步说,科学自身的无限自由与通

61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9卷 第2期

过科学精英来实现科研资源的管理,这两者并无矛盾。当他把科学活动理解为科学家内部的事情时,实际上把各种文化群体拒之于科学活动之外,从而使对科学实践及其信念的批判变得不可能了。

解决上述问题的进路就在于实践性与反思性。进入80年代,SSK内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强纲领”受到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强烈批评。1992年,A.皮克林在总结SSK近年来的演变时把“反思性”问题提到了首位,并把自己编辑的大型文集命名为:《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社会”成了实践与文化“反思”的对象,而不再是终极的、无批判的实在。其次是巴黎学派的兴起,它强调用科学人类学的方法来取代社会建构论的纲领。在《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的第二版(1986年)中,拉图尔甚至有意识地删去了副标题中的“社会”一词。原因是,“科学事实”的构造不仅有赖于社会因素,还须求助于仪器与设备等物质文化的条件。最后,D.哈拉维的《灵长类的见解》(1989)之类的著作虽说是SSK的一部经典之作,但是它一改社会建构论的讨论主题,把注意力转向了对人种与性别差异现象的反思。

随着一种新的“反思性研究”的崛起,科学论的注意力也开始从“社会研究”转向了具“后殖民”色彩的“文化研究”。沃尔伽和阿斯莫尔认为,“反思性方案”(the Reflexive Project)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的社会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9〕。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可以把“科学的社会研究”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默顿主义的科学社会学,它在科学知识问题上持实在论的立场,把科学社会学的任务限定于探讨科学活动的规范体制,并排除社会事实对科学活动的错误干扰。第二阶段是社会建构论,它主张科学社会学要直接面对科学知识的内容,并认为科学的事实实际上是凭借社会因素来构成的。尽管SSK在认识论上都是相对主义者,然而在社会研究的方法上却又是实在论者。第三阶段就是“反思性方案”,它无论在认识论还是社会研究方法上都贯彻了反实在论与相对主义的立场。如果说巴黎学派对科学实际进程的微观描述属于第一代科学人类学的话,那么“反思性方案”则进入到了第二代。哈拉维和劳斯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研究。他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的“连带性”(solidarity)如何构成并左右着科学活动,以及一种连带关系如何支配或扩展至另一种连带关系的。另外,相比于巴黎学派,他们的研究也变得更宏观。因此,劳斯他们才把这种“反思性方案”定位为“科学的文化研究”。

4 从社会建构到文化建构

我们使用“科学的文化研究”这样一种说法既不是为了划分学科之边界,也不是为了介入特定的学派阵营,而只是想描述或探讨科学论近年来的进化及其所呈现出的新的综合趋向。在“科学的社会研究”进化阶段中,拉图尔及其巴黎学派,包括德国的塞蒂娜的科学人类学研究都介于社会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他们既反对来自于爱丁堡学派的社会还原论传统,也有别于伯明翰学派的方法,但是同时又与双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想理解科学人类学还须提及伽芬卡尔的“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又译“民俗学方法论”)。后来,林奇主张把这种方法引入科学论,从而演变出了“科学的本土方法论研究”(简称ESW)〔10〕。他认为,爱丁堡学派实际上是带着社会学家的怀疑眼光打量科学,坚持把社会秩序的模式套用到科学研究中来。ESW则不同,它试图矫正社会学家那种专家式的、既成的和外在的观察立场,强调用普通人和当事者的方法与观点来考察科学活动,而不必把科学实践中的一切理性规范都毫无例外地还原到惯例、制度或利益关心等社会要素上去。社会秩序并非是实在的,它也许只是一种方便实用的“商定秩序”,是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前提。拉图尔实验室实际上就是ESW的一种演练。与“文化研究”传统不同,拉图尔他们对实验室的考察并无明确的批判志向,而只想给出一种不同于科学哲学家与默顿主义者的科学形象,拉近科学家与街坊百姓之间的距离,拆除阻隔在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屏障。在他们看来,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现场,也是科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知识生成过程中所需的设备、人际关系、操作规程,以及成为研究传统的默然之知(know2how)等因素和条件均能通过实验室得到整合。

通过描述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格列明与沙利发现促甲状腺素因子(TRF)化学序列的过程,拉图尔认为,像TRF这样的科学事实“完全是一种社会的建构”〔11〕。

但是拉图尔对CSS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对科学活动过程作微观人类学描述,而在于由微观向宏观,即对不同文化的连带性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作的描述。在《创制中的科学》(1987)一书中,他注意到,总有一部分科学家不停地在实验室“外部”活动,与学术界同行、政府官员、生产部门、用户、传媒、

71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公众交往密切。这些联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内部”的研究工作。科学知识之所以有力量并非因为它自身就是“真理”,而是因为它能从“社会”中发掘出并且调动起各种建构与辩护的资源。拉图尔还试图用他的同事卡龙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来刻画文化互动的整体图景。在“行动者网络”中不仅包含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互动,而且也包含了人与物之间的物质文化的互动。

在劳斯那里,CSS的主题产生了新的转换,首先,他更关注科学实践中物质力量所形成的支配是如何转化为权力支配的;其次,通过对科学叙事的重构,他更关注“解放”问题,即怎样才能摆脱主流文化对边缘与弱势文化的支配。影响这一转换关键人物是福柯与拉图尔。拉图尔注意到了认识论与政治学的内在同一性,而在福柯眼里压根就没有什么认识论,认识论就是政治学。拉图尔曾指出:“‘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相对于力量的考验而言的,它们能相互转化,很像两支军队之间力量较量。异议者也有可能被作者谴责为‘主观的’,如果他或她想在不被孤立、嘲笑和抛弃的情况下继续质疑的话,现在就必须进行另一场战斗”。〔12〕科学家与科学知识的力量就来自于资源调动与力量的较量。获胜者就成为“客观的”。在此基础上,劳斯进一步指出,达到拉图尔与福柯的结论尚需一个前提,即必须对表象主义的科学观加以清算。只有经历这样的批判过程,我们才能真正领会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从《知识与权力》(1987)到《参与科学》(1996),劳斯进一步把关注点中转向了科学的叙事重构问题。在他看来,科学知识的文化建构不像社会建构论所强调的那样,把一切知识都还原并归结为诸多社会因素,也不像拉图尔所描述的那样,要对等地看待自然的与社会的因素。科学的文化建构是实践过程的集合,对实践过程的描述就是“叙事”。

叙事的观念可以溯源到海德格尔那里。叙事与“途径(way)概念密切相关。一方面“途径”意味着一条通往可能性的道路,把科学实践及其作为产物的知识引向它们赖以进行和理解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途径”意味着叙事并非是已完成的行为,而是“在途中”(ongoing)的行为。劳斯说:“在我看来,我们与各种正在进行着的故事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们能够讲述它们的情境条件,或者是做其他任何可称之为行为之事的情境条件。”〔13〕所谓已完成的叙事,指那些有着单一的观点和固定框架,按一定的方式开始、发展和结局的叙事。据说通过这样的叙事,科学知识便已经完成了对自身意义的构造以及合法性的论证。新的叙事观念始终是一个“持续重构”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可理解性、意义和合法化均源自于它们所属的不断地重构着的,由持续的科学研究这种社会实践所提供的叙事情境。”〔14〕另外,叙事说到底都是“共同叙事”(common narrative),我们总是依赖于与他人共同构成的情境来叙述他人,同时也是其他人所讲述的故事中的角色。在互相讲述中,我们与他人一起又构成新的情境,并一起共享这个情境〔15〕。

科学的叙事重构不只是在作品的意义上,在写作科学论文之前,研究者就已经考虑到了受各种解读和批判的可能性。然而他对这种情境的把握并非是一次到位的。他的把握在反馈中得到修正,而情境也在修正中发生变迁。在有竞争理论参与的情况下,情境的变迁更显复杂。任何对传统的挑战,其实都是对情境的贡献。理论的竞争不像默顿学派所理解的那样是为了得到奖励、专利,这种竞争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争夺在未来研究中的方向和地位。

现在,哈贝马斯、福柯、劳斯等人都趋向认同,任何叙事都是一种权力辩护的方式,因而都从属于广义政治学的范围。劳斯认为,现代性叙事与后现代性叙事的区分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学,即现代性政治学与后现代性政治学。现代性的论题过多地与合法化叙事的企图纠缠在一起,并且也过多地受益于现代性的前提。我们首先应以批判的态度来矫正现代性的前提,正确的做法是用重构的方式来对待合法化问题,即把问题限定在科学研究自身的情境之中,而不是在情境之外去寻找解释的根据。他总结道:“我建议,要是我们不去介入理性主义者与相对主义者的两难选择,也不以社会学来取代认识论;要是我们用所参与的世界(the world engaged)概念来取代所观察的世界(the world viewed)概念,问题或许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拒斥科学的整体合法化应该是一种实质的进步,一项理性的事业可以为政治的反思科学与其他实践的互动敞开了空间。而[后现代主义的]反讽立场就如同其他合法化话语一样,关闭了这个空间。”〔17〕

5 结语:科学论的新课题

科学的文化研究还只是一场刚刚开始的运动,不少人对它过于模糊的边界深感困惑。其实笔者也有同感。科学论的进展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它既要平息“后现代科学”那种过于激进的喧嚣,以及各种

(下转第47页)

81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9卷 第2期

of the behavior requires ethics to correspond.Jonas proposes that traditional ethics cannot accommodate the new situation humanity confronting today and that K ant’s ethics of ethos which focuses only on motivations rather on consequences is powerless.The substitue should be moral standard centering on“responsibility”.The object of responsibility should include nature as well as humanity.What is more,Jonas thinks that humanity has the imperative of duty to observance,for nature has its own dignity and value just as a helpless baby-by his(her)simple existence-arouses adult’s care.The con2 crete requirements Jonas provides seem definite,but in fact,there are a lot of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hard to answer.For example,how can the prescrip2 tion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be deduced from the simple description,even description about the doomsday?Why should humanity go on surviving? How are the digrity and value of nature understood?What’s the end of it,if nature has its own value?How is the neutrality of value in scientific re2 search explained?For philosophy to answdr all these questions,some sort of metaphysics or ontology,even theology must be appealed to.So,in fact Jonas’ethics of responsibility is an ethics of noumen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ith.In the end,there is a question of practice.For this purpose it is obvious that the only theories suggested by philosophers and moralists are not enough.

K ey w ords:Hans Jonas;responsibility;ethics of technolgy;metaphysics(本文责任编辑 刘孝廷)

(上接第18页)

“反科学”的杂音,又要求在创新经济的背景下避免向传统知识观念倒退。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科学论的最新进展似乎回复到了辩证法,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它不是简单地重复一种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而是一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复,科学的文化研究更关注新时代所面临的一些新课题。诸如:

①“非本质主义”的课题。科学的实践活动始终受制于历史给定的条件和规范,因此,任何对统一、终极之“科学性”的追求都是“不自然的”。学科间的可交往性其实根本不需要以它们共享的本质为前提。②实践性的参与的课题。③科学实践的“地方性”与“物质性”的课题。科学是以物质的工具为媒介的实践。科学知识的论证首先不是以逻辑,而是以实验工具为媒介的论证。④科学文化的开放性课题。CSS应该超越科学共同体与其他文化部分之间的界线。科学文化只有在开放并接受来自其他文化形式的参与和批判时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⑤反实在论与反价值中立的课题。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无需以实在的本体论承诺为前提,其实科学文化也不必用“客观性”与“中立性”来维系自身的特权地位。⑥科学知识的认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的课题。

从这些课题中不难看出,科学论的研究说到底是一项实践的任务,它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解决理论上的分歧,而是要为科学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当代科学活动几乎把所有文化群体都卷入到这项公共事业中来了,作为参与者,我们有责任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反思与批判。当我们这样去做时,也许就已经在从事科学的文化研究了。

参考文献

〔1〕J Rause.E ngaging Science[M].Cornell Uni.Press,1996.238.

〔2〕〔3〕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三联书店, 1997.69-70.

〔4〕〔5〕T Kuhn.The Natural and Human Science[A].in:David R Hiley(eds).The Interpretive Turn:Philosophy,Science,Cul2

ture[M].Cornell Uni.Press,1991.22,23.

〔6〕〔7〕〔8〕〔12〕B Latour.Science in Action[M].Harvard Uni.

Press,1987.238,241,29,78-79.

〔9〕〔10〕Pickering(eds).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M].

Chicago Uni.Press,1992.7,216.

〔12〕B Latour,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7246197.html,boratory Life[M].Princeton Uni.

Press,1979.159.

〔13〕〔14〕〔15〕〔16〕J Rouse.The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Sci2 ence[J].Inquiry,Vol.33,1990.181,183-185,195.

〔18〕J Rouse.K noledge and Pow er[M],Cornell Uni.Press,1987.

From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to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SHEN G Xiao-m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28,China)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post-Kuhnian science studies is from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to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Its essence is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ion of science,that is,replacing representism’s conception of science with practical one.The paper macroscopically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sci2 ence studies,presents its problems that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face and its approaches,and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and reflexive characters of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K ey w ords: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practice

(本文责任编辑 缪音征)

74 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1 1 1 1 1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1121SS07078 北京奥运会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

课题负责人:盛淑英单位: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 二○○九年一月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1121SS07078 北京奥运会档案管理研究 1 档案工作 档案是历史文明的产物,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卷帙、金册铁卷、纸墨文件,都是人们进行生产和从事政治以及科学文化活动等社会实践的纪录。 1.1档案的定义(略) 1.2档案的特点 1.2.1原始记录性; 1.2.2知识属性; 1.2.3信息属性。 1.3档案的功能 1.3.1我们了解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 1.3.2我们认识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角色和作用; 1.3.3我们感悟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情结。 2.北京奥运会档案管理研究基础 2.1工作背景 2.1.1北京奥运会概况 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至24日举行,进行28个大项、38个分项、302个小项的比赛;报名参赛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共计204个,参赛运动员共计11194人,创历届奥运会之最。 北京残奥会于2008年9月6日至17日举行,进行20个大项、21个分项、472个小项的比赛;报名参赛的国家和地区残奥委会共计147个,参赛运动员约计4000人,创历届残奥会之最。 2.1.2特点分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1896年诞生到今天走过了100多年的历

程,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奥运会具有广泛的、多元的社会功能,是当今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政见者会聚一堂、放弃偏见、停止冲突、同场竞技、公平竞争的唯一舞台。 2.1.2.1北京奥运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2.1.2.2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2.1.2.3百年奥运圆梦中华 2.2课题目标 课题组成员为不辱使命,以北京奥运会档案管理工作为平台,以真实记录奥运筹办工作全部历程所面对的挑战与对策选择为研究和实践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 档案管理工作目标是:收集全面,整理规范,归档及时,移交到位。 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分析法、调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课题目标是:综合借鉴项目总体规划、项目时间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方法,力求构建大型运动会档案管理工作模型。 2.2.1特点分析 2.2.1.1收集范围广 2.2.1.2协办城市多 2.2.1.3载体类别多 2.2.2风险识别 2.2.2.1档案管理人员均为兼职——专职人员少 2.2.2.2筹办工作阶段紧凑——收集工作精力少 2.2.2.3赛时工作任务密集——赛事期间时间少 为全面收集、永久保存2008年北京奥运会档案,真实记录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运行的全部历程,将长达7年之久的奥运筹办工作系统的载入史册,课题组及其档案工作人员必须面对档案收集范围广、协办城市多、档案载体和数量多的严峻挑战,在奥运筹办工作期间,为丰富主办城市档案馆藏,构建举办国家奥林匹克运动记忆工程而努力工作。 3 国内大型运动会档案工作调研 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奥运档案工作的背景和挑战之后,首先对国内大型运动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调研。 3.1调研目的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结项审核要点 一、一般项目结项形式审核要点 1.报送的论文、著作类成果须在显著位置标注“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含题名、项目号); 2.结项成果的复印件须按要求复印齐全; 3.所有项目研究成果须在项目研究期间内完成; 4.项目结项《审批书》及其他材料中要求加盖单位公章的,须经学校社科管理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 二、一般项目结项材料审核要点 通用免鉴定条件:著作已正式出版;或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成果奖励;或提出的理论观点、对策建议等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领导机关采纳(以正式文件为准);或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且质量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鉴定结项的项目须有3位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同行专家出具的《专家鉴定意见表》,其中至少2位专家不得是项目承担单位人员。《专家鉴定意见表》须专家本人签字,同时盖专家所在单位(院系、科研处或者学校)的红章。 1.成果形式为著作的项目:重点项目著作(负责人为第一作者)必须正式出版,规划、青年、自筹项目书稿若完成须鉴定结项。 2.成果形式为论文的项目:重点项目发表论文2(含)篇以上,其中

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北大核心期刊至少发表论文1篇的须鉴定结项(若为CSSCI来源期刊的免鉴定);规划、青年、自筹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CN论文1(含)篇以上的须鉴定结项(若为北大核心期刊及以上的免鉴定)。 3.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的项目,要求研究报告不少于1万字,检测查重率符合要求(低于30%,二次查重须附权威部门出具的查重结果且盖红章),且有实际应用部门采纳证明。采纳证明单位包括高等学校(非本校,不含院系和校行政部门)、地厅级以上行政部门或大中型企业。以研究报告结项的重点项目须有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CN论文1篇。 三、一般项目上报材料形式要求 1. 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结项汇总统计表》1份。 2.《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审批书》2份; 3. 结项附件材料“合订本”及证明材料原件各一套,“合订本”装订顺序为:申请评审书,论文、著作、成果奖励复印件或研究报告打印稿及采纳证明,专家鉴定意见表(免鉴定不需),重大事项变更申请表(无变更不需)。 备注:二次查重须附权威部门出具的查重结果且盖红章指的是教育部授权的查新工作站,河南省内目前知道的授权的查新工作站有: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科学社会学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 ------刘延达 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比于其他社会学学科起步较晚,根据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一书,科学社会学逐渐于科学的发展之中形成,最早并逐渐成为一门被独立切分出来的社会学科。其将科学社会学视作一种包含特定成员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性,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也更受到社会学家们的重视。此时,科学社会学的提出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为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默顿,他在1938年发表的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确立了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使得科学社会学出现在社会学研究的面前,标志着科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科学社会学的主要体系包括两部分:科学制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制度的运行。在他的著作《论科学与民主》中,他对科学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主要包含四条制度性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普遍主义指的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及科学界的准入规范。当一个主张被提出之后,是否将该主张划归科学界,与提出该主张的个人品质或社会属性无关,与其相关的是其是否能够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观察是否和以前被证明的知识相一致。即使处于各种压力或与其他主义相冲突时,作为科学研究者,也应坚持普遍主义的标准。在评价科学家是否能够进入在科学社会体系中时,也应该以他们的才能作为制度等级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条件进行非民主的政治调节,在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精神的专业组织来维护普遍主义标准,以此保证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进入科学家体系,以人才的准入制度来促进科技的发展。 按照公有主义的表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那些用名字命名的定律与理论并不是被发现者与其后代独占,它们属于整个社会所有。默顿认为承认和尊重是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唯一的权利,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是用来表示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而关于科学的优先权的关注引发的争论也会促进科技发现的公有化,其并不会与这些发现属于整个社会的关系相悖。在整个社会规则中,科技的发现者应当将其发现进行充分与公开的交流,这应成为一种科学界的道德要求,而敝帚自珍的科学家,因其违反了科学财富共享的社会道德准则,则应受到科学界的谴责。公有主义的标准有助于科学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得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不断发展。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该规则益处的体现。 那么无私利性指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科学活动进行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既不是利己主义也是利他主义,从事科学研发活动的人不应以科学为谋取个人或群体的私利的手段。默顿认为制度标准与动机标准是不同的,不论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具有何种的个人动机,当其处于无私利规范性的制度要求之下时,遵守相应的规范同时也是符合科学家的利益的,用这种制度去约束科学家们的心理欲望是有效地。科学研究成果的证实需要经过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这样的科学社会环境会使得科学家对其同行更加负责,有利于制度的稳定。因此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声誉更多的来自于同行业科学家的评价,而不会由外行人对一位科学家的见识、依赖作为其在科学社会中地位的评价标准。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指的是在科学的领域内应保持一种怀疑精神,不论事实问题来源何处,也不论其与任何特定的组织或领域相关,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时要用科学的精神去判断,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进行公平的审视。因为这样的怀疑精神对于权力分配是不利

社科人文类课题

关于申报2011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院部: 山东省社科规划办于2011年 10月10日至10月17日受理2011年度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报,现将我校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我校申报限额为12项,学校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推荐。学校集中受理时间为10月8日,请以学院为单位统一申报,个人材料不受理。材料报送至四方校区图书科技楼1503室或黄岛校区1号办公楼370室。 二、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情况统计表电子版、审查合格的《活页》和《申请书》(各一式7份)、自筹经费研究项目经费来源证明书。项目申报情况统计表内容依次为:项目类别(重点、一般、青年和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学科分类(一级学科)、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主管单位、成果形式、完成时间、申请经费、联系电话等。山东商业服务业发展研究、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及莒国历史与莒文化研究专项分别单独提交申报情况统计表电子版。 三、按省社科规划办文件要求,承担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中央各部委、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报;省社科规划项目尚未完成的,不能作为负责人申报新的项目。 四、未尽事宜,详见附件。 附件:1、关于做好2011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2、2011年度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申报推荐指标分配表 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请书 4、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设计论证》活页 5、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自筹经费)研究项目经费来源证明 科技处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关于申报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的通知 各位老师: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已经开始(详见附件)。因为学校要先进行材料的网上审核,再经过教育厅报到教育部,所以学校要做预留时间,请各位老师9月27日前完成网上提交,各学院在9月28日上午将纸质材料送至四方科技楼1510。 联系人:岳丽宏,电话:85071133,86876959。 附件1:关于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附件2: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项的通知 科技处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关于申报2012年度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各学院: 2012年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已经开始申报,请准备申报的老师认真阅读申报指南,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进行申请。 一、申报范围: 1.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3.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 二、申报方式 1.本次申报采取网上申请的方式,已注册申请人请使用原帐户和密码登录,未注册申请人须登录市科技局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7246197.html,)或青岛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网站

(完整word)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说明 一、定位与适用对象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简称《指南》),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人员关于学术规范的共同约定,同时也是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指导性用书。 《指南》适用于在我国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教师与学生。 二、目的和任务 《指南》的目的是为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提供基本规范的指引。 《指南》的任务是介绍、说明和解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伦理、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 三、编写思路 《指南》以引导与劝诫为原则,注重操作与实践,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阐释学术研究规范的共同性问题。 就学术伦理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已有的共识,着重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和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促使研究者提高修养、加强自律。 就纪律和法律约束而言,《指南》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着重阐释其中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并针对现实情况预先说明违法和违规行为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与不良影响,引起学者的戒惧心,增强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就技术规范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的共识和惯例,着重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技术标准和规则。 四、框架结构 《指南》正文共八节,第一节说明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阐述学术伦理,第三节至第七节以学术研究的环节为纲,介绍和解释相关的学术规范,第八节着重介绍了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的知识。正文之后附有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

1 基本概念 1.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研究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更概括地说,它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也就是学术共同体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它来源于实践,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它的成果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以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领域。社会科学是以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的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由于“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而在实际中,不可能对它们做出本质上的分别。所谓的社会现象,主要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而脱离社会的人是没有的,人文学科必然具有社会性,因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 人文学科,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学科不仅要寻求普遍的、共同的规律,也要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有些学科还要特别关注个性;它 们既是事实科学又是价值科学,是客观和主观、真理和价值、事实和规律相汇通、相统一的科学。 1.2学术共同体 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通常以学科与领域来划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学科领域会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从而延伸出新学科。 学术共同体是有共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学术研究群体,是一个以民主的、合作的方式探索真理、自我纠错的群体,也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自律与他律为保障的科学活动群体。 学术共同体包含不同学科的学者群体。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作者,通常被称为某一或某些学科的学者、专家或专业人员。 1.3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 学术规范是为了防范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和谐。 1.4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 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 1.5学风 学风是学术风气的简称,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风气。 学风不正指以下现象: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作风和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在学术批评中互相吹捧或互相攻汗的庸俗作风。这些风气不仅表现为个体行为,而且整体性地存在于某些单位、领域和时段,成为社会不正之风的一部分。端正学风、开展学风建设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任务。 1.6学术失范 学术失范指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如:数据核实不足、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全等,其动机与情节较学术不端行为为轻。 1.7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行为也称不正当的研究行为,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例如;(l)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4)伪造注释;(5)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8)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等。 1.8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是一种极端的学术不端行为,指学术权力的行使者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例如;利用学术权力不正当获取名利,不正当地获取学术资源、侵占或剥夺他人的学术资源,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2 学术伦理 2.1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基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填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必须经过严密的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晋教科[2012]8号 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的实施,省教育厅决定继续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2、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 3、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汇总表 4、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汇总表 5、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书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的实施,加强对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主要用于资助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单位或个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更好地为山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基地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每年集中申报一次。 基地项目要在凝练研究方向,整合队伍的基础上,围绕重点研究基地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申报,并要求特色突出,有预期的标志性成果。基地项目所在高校须根据省教育厅的资助经费额度,按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科研经费。 一般项目分为资助经费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资助经费项目主要用于支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应用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提供,学校适当配套,并鼓励合作单位提供经费。自筹经费项目由教师根据自己的

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分类标准.doc

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分类标准 一、项目类别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纵向项目按类别分为国家项目、部级 项目、省市项目、其他项目。 国家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教育 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部级项目:教育部、中央其他部委规划或专项任务项目。 省市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吉林省 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长春市社 科规划基金项目、长春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经学校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审批确认的其他省市政府部门项 目。 其他项目:除上述项目之外的其他纵向项目。 二、项目等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项目级 别及经费额度等因素,分为A、B、 C、 D、 E 五类。 A类项目: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②教育 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④可支配经费达 30 万元及以上的纵 向项目⑤年度到款达 50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 项目 B类项目:①国家社科基 金重点项目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获项目经费20 万元及

以上) ③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及其他重大研究项目 ④可支配经费达20 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⑤年度到款达30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C类项目:①国家社科基 金其他项目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获项目经费20 万元以下) ③教育部社科研究其他项目④可支配经费达 5 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⑤年度到款达 10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D类项目:①吉林省社 科基金项目②吉林省软 科学项目 ③可支配经费达 2 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④年度到款达 5 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E类项目: 其他校外项目及学校项目 国际合作及港澳台项目按项目来源渠道及所获得的经 费额度分别按纵向项目、横向项目确定类别。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申请人: 起止时间: 所在学校:(盖章) 申请日期:年月日 山西省教育厅制

一、简表 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最高学位职称行政职务所在学科名称依托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名称 主要研究方向 合作单位名称 项目研究类别A基地项目□ B 一般项目:资助经费项目□自筹经费项目□负责人简介(300字以内) 参加研究项目的主要人员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从事专业主要任务本人签名

二、项目申请书提纲 须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者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主要包括:发表文章(国外或国内核心刊物)的题目、时间、刊登文章的刊物名称、代表性文章的复印件。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文件、成果获得奖励证书的复印件。成果被有关部门、单位采纳的证明复印件。出版专著需附封面的复印件,并注明出版社、出版时间。自选项目获得校外合作部门经费资助的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立项依据 主要包括:立项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研究方案及可行性 主要包括:现有研究基础,项目的特色、难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方法,拟采取的研究工作方案和调研计划,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4、资料准备情况及年度计划内容

三、项目的经费预算 单位:万元 经费来源预算经费支出预算科目预算数科目预算数项目经费合计支出预算合计 一、省教育厅拨款一、人员费 二、合作单位提供其中:项目负责人 三、单位自筹主要研究人员 四、其他二、仪器设备费 三、学术交流费 四、试验外协费 五、资料及印刷费 六、会议差旅费 ⒈会议费 ⒉差旅费 七、调研费 八、项目管理费 九、其他相关费 说明:不得编制赤字预算,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的不得在资助项目经费中列支。

科学社会学

什么是科学社会学? 19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H.斯宾塞在其《社会学原理》(1876~1896)一书中就将科学列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于1919年发表了《作为一种职业的科学》的论文,突出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自主性,论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该文被看作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有其独特的价值观的观点,并对科学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 科学社会学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宏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探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的控制,以及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后果;微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科学家们知识生产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内部运动规律。具体说,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造成的问题,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要素对科学的影响。②对科学本身的研究。研究构成科学的基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科学的作用、科学的动员和奖励制度4个要素。③对科学界的研究,包括科学共同体、科学界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等。④对科学技术政策研究。 中国大陆社会学的重建自酝酿实施至今已20 年,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历近15 年。与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等一些成熟的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发展有所不同,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前后受到了不同学科的推动、渗透以及挑战。直接从反映学界、学者的动向和成果最为迅捷的相关专业学术刊物入手,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地厘清科学社会学既往的历程,包括其内容特质,当有助于人们明确这一学科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尤其社会学家在其中的任务和作用。 中国社会学自1979 年得以恢复重建之后,从一开始即顺应本土社会的现实需求,重视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的经验研究,如小城镇研究、城市婚姻家庭研究、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等等,取得了一系列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申报书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 目申报书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申报书课题名称:申报学科:项目申报人:所在学校:申报日期:江苏省教育厅制填表说明 1.本表请认真如实填写。 2.项目名称一般不加副标题,关键词控制在三个以内。 3. 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预期成果形式必须包含研究报告,其他类需在划线处填写具体成果形式。 4.本表中近三年时间从xx年1月1日起算。 5.本表请用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 项目承诺书 1.本表填写的各项内容属实,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2.如获准立项,同意在本表基础上,以项目任务书作为协议开展研究工作,并按填报的研究内容、完成时间和经费预算如期完成研究任务。 3.遵守省教育厅项目管理规定,自觉接受项目检查与监督管理。

4.同意结项时将本项目研究与调查的原始数据、资料等提交省教育厅,并由省教育厅在成果介绍和推广时无偿使用。 申报人(签章):年月日一、数据表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关键词研究类型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其他研究(请在相应类型处打“√”)是否为思政重大项目 A.是 B.否(请在相应类型处打“√”)申请资助金额万元预期完成时间预期成果形式 A研究报告B专著 C系列论文 D其他(请注明)项目负责人概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研究专长手机号码电子邮箱所在院系行政职务通讯地址项目组成员概况姓名职称工作单位研究专长签名项目负责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成果名称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或出版时间社会反响项目负责人近三年来主持课题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及立项时间项目经费(万元)进展或完成情况二、项目论证(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超过2页A4纸)(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限2000字)(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计划进度、预期成果等(限1500字)三、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证(一)前期研究基础(限800字)(二)项目组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及已发表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获奖和被采纳情况);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申报常见问题释疑 .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评审周期安排是怎样的? ——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定于年月日启动网上申报,年月日结束网上申报,月日截止纸质材料报送;计划于月完成材料审核并组织评审。 . 一般项目面向哪些学校申报? ——除专项任务项目另有规定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都可以申报(普通高校名单可登录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查询) 。上述高校系统外的人员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但可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项目。 .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及西藏、新疆项目面向哪些省市普通高等学校?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资助范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海南十一个省(区、市),以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上述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新疆、西藏项目专门资助新疆与西藏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 .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及新疆、西藏项目如何申报?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及新疆、西藏项目不单独组织申报,申请评审书、申报时间、申报条件、评审标准、评审程序与其他一般项目相同,只是在评审结果中单独划线,面向西部和边疆地区、新疆西藏地区高校择优确定。西部和边疆地区、新疆、西藏地区高校教师在申报时,统一按照《关于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申报办法申报。 . 一般项目有申报指南吗? ——除专项任务项目另有规定外,一般项目不设申报指南,申请者应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扣学术前沿,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自行拟定研究课题。 . 一般项目是否实行限额申报? ——除专项任务项目另有规定外,一般项目不实行限额申报,但各申报单位应严格把关,提高申报质量。未经申报单位审核并统一报送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 连续申报一般项目是否有限制? ——连续年(本次指、年)申请一般项目(含专项任务项目)未获资助的申请人,暂停年一般项目申请资格,即、年连续两次申请项目未获资助,暂停年申请资格。 .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能否作为负责人申报教育部一般项目? ——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教育部一般项目(含专项任务项目)。同一申请者以不同题目、不同内容也不能同时两边申报。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可以同时申报教育部一般项目,但在教育部一般项目批准立项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者视为在研项目,将取消教育部立项资格。 . 对同时申报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者如何处理? ——查实同一申请者同时申报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我部将取消其此次申报资格。

科学知识社会学

劳丹的“不合理性假定”与科学知识社会学 摘要:迪昂—奎因论题的提出暴露了传统科学哲学的重大缺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是传统科学哲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劳丹理论虽然顺应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但仍有保守性的一面,他用“不合理性假定”试图来规范科学知识社会学,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根本没有顾及到这条戒令,并显示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迪昂—奎因论题;科学知识社会学;不合理假定;2+2=4 Abstract: Duhem-Quine’s argument exposed the defects lying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birth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 is necessary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Laudan’s theory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but his theory is conservative. He tried to bind SSK by his irrationality assumption, but he was defeated. On the contrary, SSK shows a good future little by little. Key Words: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uhem-Quine’s argument; irrationality assumption, 2+2=4 20世纪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对社会的巨大影响给社会学家提供了新的任务——研究科学中的社会问题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就了一个新的学科——科学社会学。20世纪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旧的心理发生学的认识论模式被抛弃,认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科学哲学。 科学社会学想要说明的是诸如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有哪些?科学的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等问题。后来科学社会学进了一步,它试图根据社会(特别是某些特殊的社会结构)原因来说明为什么某一理论被发现、接收或被拒绝。这样,它研究的主旨和科学哲学一样:“说明科学家对于自然界的信念”。[1]而科学社会学的这种认知转向主要得益于库恩思想的推动。 1. 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库恩之前的科学哲学家走的均是经验主义的路线。在他们看来,科学家对自然信念的取舍完全受经验证据的决定。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理论的优劣取决于哪一个获得了更多的经验证据支持。后来波普指出有限的证据相对于无限的证据总量是零概率,决定理论取舍的是看这个理论是否经受了高证伪度预言的检验。两者虽然意见不一,不过都认为科学家对理论的取舍由经验来决定。但是后来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指出,理论的评价单元应该是整个科学,科学理论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科学家取舍理论时,经验证据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陈述都能够被决定是真的,如果我们在系统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够剧烈的调 整的话。”[2]由于物理学家迪昂早于奎因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因此上述观点后来被科学哲学界称为“迪昂—奎因论题”。[3] 既然经验证据在理论评价中不起决定作用,那么影响科学家取舍自然信念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2006年修订) 目录 一、总则 二、管理体制 三、人员管理 四、项目管理 五、人才培养 六、成果管理 七、学术交流 八、经费管理 九、科研设施与图书资料、网络建设 十、档案管理 十一、报告制度 十二、检查评估 十三、附则

一、总则 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科学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是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在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高校要在巩固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力度,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211”、“985”工程平台建设的核心和支撑,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建设标准:(一)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的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二)人才培养: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三)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通过参与制订全国性研究发展规划,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

科学社会学结业论文

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学科建制的理论贡献概述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科学社会学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专注于研究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社会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在其创立之处,作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学科建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以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学科建制的理论贡献加以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默顿;理论贡献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此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带动了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了。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一批学者开始研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开始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最终以此建立了一门新学科——科学社会学,其中作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默顿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20世纪30年代,默顿开始从社会学和科学史的视角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概念, 他从科学与其他社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近代科学首先在英格兰制度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使科学社会学成为社会学新的分支学科 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创立者,他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学成为了社会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这位社会学的研究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默顿的学术兴趣广泛,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各种社会学主题中,只有一个特别的领域——科学社会学持续地吸引着我的兴趣”。[1]他于1938年发表了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科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2]虽然在当时科学社会学还并不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才被认可,但默顿一直在研究相关理论,始终处于 [1] George Ritzer,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M]. McGw - Hill,2004,109.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一、总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二、基本规范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三、学术引文规范 (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八)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 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四、学术成果规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应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一)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 (十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十三)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 (十四)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五)凡接受合法资助的研究项目,其最终成果应与资助申请和立项通知相一致;若需修改,应事先与资助方协商,并征得其同意。 (十六)研究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方式向提供过指导、建议、帮助或资助的 个人或机构致谢。 五、学术评价规范 (十七)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十八)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十九)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建立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 评审意见应措辞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次”、“国内领先”、“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词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