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课内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初中物理课内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初中物理课内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初中物理课内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初中物理课内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一、探究的不同水平

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区别,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人的特点区别,不同教师背景特长的区别,不同地区学校条件环境资源的区别等,因此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是灵活多样的.应当认识,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又由于有些探究活动的指导和开放程度不同,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有些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等.因此探究活动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应该而且可以分层次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探究教学时,必须知道每一个要素目标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对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能达到的目标层次做到心中有数.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科学研究的专著中,对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进行了分类研究,对每一类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分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从探究水平看,可分为下面5种不同的探究级别:

表:探究的不同水平

以上分类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参考,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为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的灵活的选择.

下面介绍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指导程度的多少的角度去划分,为开放型、指导型和循环探究教学模式.

二、探究教学模式

(一)开放型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1.开放型探究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教师参与程度最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探究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开放型探究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基本特征:(1)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具有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3)学生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具科学性的问题做出解释;(4)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学生交流和修正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具体结构见下图)

2.开放型探究教学案例解析

【教学案例一】

苏科版初中物理8年级下册第九章.三、《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

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创设情景:

学生活动: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师说明: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即大气。

提出问题:大气有压强吗?你能根据日常经验和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吗?

给出器材:热水、盐水瓶、雪碧瓶、吸管、气球、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玻璃杯、吸盘、纸片、细线、钩码

学生先独立思考,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教师观察情况,如果学生提不出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代表性实验为突破口,适当解释后,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

交流实验与想法。

教师补充实验。

提出问题:这些实验是怎样显示大气压存在的?

引导总结实验的基本思想:大气压虽然普遍存在,但由于研究对象在平时两侧同时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平衡,不能表现出来。逆向思维,只要使研究对象一侧的气压减少,另一侧将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显示出效果。

2.解释现象

3.估测大气压的数值

引导学生能否以实验设计为载体,估测大气压的数值(先个人思考发表意见,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方案通常有:利用覆杯实验、利用排除空气的注射器下挂钩码、用吸盘、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排除空气的注射器等等,老师要充分肯定并因势利导,比较这些实验的优越性与不足。

在覆杯实验的基础上介绍或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在吸盘实验的基础上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知道大气压不仅存在且较大。

4.大气压的产生原因及大气压的变化

由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引导分析气体压强的产生原因,猜想大气压的变化。介

绍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介绍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5.思考总结大气压的应用

二、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创设情景:针筒里装一些冷水。

提出问题:不加热,能让这些水沸腾吗?

教师演示,学生小组配合模仿:封住小孔,向后拉动活塞,发现水沸腾。讨论交流沸腾的原因,得到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演示课本实验并解释。

思考高压锅的原理,解释高压锅为什么能更快地煮熟饭菜。

应用(这里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可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道理。)

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创设情景:汽车过后,尘土飞扬,树叶向路中间移动。

提出问题:汽车过后,为什么尘土飞扬,树叶向路中间移动?

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可能是空气流速的影响。

教师指出:这是流体的流速对压强的影响。

提出问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验设计:利用纸片、水、水槽、吸管、纸船等设计实验交流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现象并说明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应用。

教师补充。

四、本堂课回顾

五、巩固训练

[点评]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宜采用先现象后理论,在比较中得结论的教法。因为抽象,更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

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探究型教学模式一改常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教学案例二】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14.4《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从半导体收音机入手,事先取出一只限流电阻,内部引出两根线,置于实物投影仪上,开始接上原来的电阻,后换接一只阻值较大的电阻,让学生明显感到半导体收音机音量的变化,说明电阻起的作用.

二、提出问题:有一只标号不明的电阻器,如何才能知道它的电阻值?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同组异质,异组同质)4—6人探究

1.研究课题:探究测量电阻大小的多种方法

2.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已知阻值的电阻器、开关、待测电阻、导线若干.

3.教师引导:

①类似于测量某一物体的密度,想一想要测量电阻器的电阻该怎么办?

②测量电阻的原理是什么?要依据原理画出电路图,再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

③设计出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后,再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点评]

开放式探究方法看起来像放羊式教育,教师像甩手掌柜一样,没有事干,其实不然.关键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能否达到自己设计、操作、验证的水平?应该不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一节课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学会了

连接串、并联电路,也曾测量过物体的密度,因此应该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探究.还有就是在巡回过程中干什么?像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在巡回时要注意每一组学生,若哪一组学生在实验技能上有错,如电流表、电压表接错就应立即指正.而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一下子将已知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都接入电路中,这种错误则可让其自己去发现.我们应该明白: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的探究过程中,难免不出错,不走弯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动脑筋.如果他们自己能找出错误,不仅能够很好的理解测量电阻的方法,而且使自己思维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果他们自己不能找出错误,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另外教师在巡回过程中,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发现各个小组探究测量电阻方法的思路,以便在交流过程中有所选择.

四、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将实验的设计原理、电路图和实验记录的数据与全班同学交流.

小组代表在交流的时候,教师通过“这种设计方案好,能测量出电阻器的电阻.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种设计方案已经能测量出电阻器的电阻,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呢”?“想想如果实验中只有一只表会怎样?还能测出电阻器的阻值吗”?这一类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小组的其他学生或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补充、完善.[点评]

交流过程是这种方法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节课探究所能达到的深度(掌握测量电阻的多种方法)与广度(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人数)取决于这个环节,应该精心准备.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请学生小结一下,一共探究出几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六、应用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进一步提出:如只用一个表测电阻时,能否只连接一次,就可以测出电阻器的阻值呢?如果将滑动变阻器换成变阻箱又会怎样呢?等等.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新的问题走出教室.[点评]测定未知电阻的实验,以往的教学总是不敢打破教材中的固定格局,都是先讲“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并要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然后再从改变实验器材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的测定未知电阻的方法.尽管这样的教学安排看上去顺理成章,似乎也考虑了学生参与.但实际上学生仍旧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寻求答案,甚至有时不得不设计好相关的步骤,而学生只不过操作一下.这样一来,就光这个实验的几个电路图学生都很难掌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

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并放探究型教学模式一改常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二)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1.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

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旨在将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它可以很好地用于建立某些特定的概念和规律.这种模式在操作时的难度,体现在教师参与度的控制上.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教师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不必要、不应该,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此时显得指导不够充分,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成功实施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学生适时指导.

具体程序见下图

2.指导型探究教学案例解析

【教学案例】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8.3《摩擦力》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教师:《市民守则》的第七条内容还记得吗?

学生:不乱扔杂物.

教师:乱扔瓜果壳不但不卫生,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请同学们看一段录象.播放录象: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这一飞来之祸与摩擦有关……

发现问题:脚踩在西瓜皮上为什么会滑倒呢?

教师:脚踩在西瓜皮上容易滑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有哪些类似的感受?

学生:在结冰的路面上走路容易滑倒.

学生活动:

1.夹球比赛.每个小组配有一盒玻璃球、一只纸杯、一双筷子,每组出一人,用筷子将球从盒中夹送到杯中,看哪一组快.

2.两人拔河:让力气最小的学生与力气最大的学生拔河,力气小的获胜.(在讲台后放一块光滑的装饰板,适度抹些润滑油,让体重大力气大的学生站在上面,体重小力气小的学生站在地面上.)

3.每个小组配有木块,上面钉有钉子,让学生徒手拔,拔不动.

4.播放录象:大力士拖动大汽车.画外音:若汽车无轮子,大力士拖得动吗?

[点评]

高密度呈现“摩擦”的信息,让学生强烈感受到摩擦现象处处存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设计使学生从“熟视无睹、司空不觉”中顿悟到研究“摩擦”很有价值,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目标上达成共识.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入什么叫滑动摩擦力后,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猜想很活跃,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点评]学生在观看录象前,教师结合“五城同创”有机的渗透情感教育.然后教师

通过观看录像和活动安排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无论其猜想的是“真因素”还是“伪因素”,都要“平等”的对待,因为猜想3与4与猜想1与2同样的可贵.教师指导:怎样测定滑动摩擦力.

[实验设计、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上述四个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确定方案:

方案一:先在桌面上匀速拉动木块,再分别在木块上加1个和2个砝码,再以同样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匀速拉动木块,观察三种情况下的弹簧秤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方案二:将同一木块先后放在木板面、玻璃面和毛巾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匀速拉动,观察两种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方案三:在同一桌面上,沿同一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动同一木块,观察两种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方案四:将木块侧放、平放在同一桌面上,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匀速拉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过程略)

[点评]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指导.问题是指导什么?如何引导?如怎样测定摩擦力?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采用直接讲授测定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实验方案的设计由学生讨论完成,尽管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一下子设计完整而严谨的实验方案,但可以在讨论中不断补充、完善.

“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能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的合作者.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证实,而且有证伪.在科学探究的历程中,证伪要比证实多.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证实的同时,也进行证伪,不仅能有效的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建立滑动摩擦力的科学概念.而且还能使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科学形象.

(三)循环教学模式设计及案例解析

1.循环教学模式设计

循环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应用该知识或理论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循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及概念系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该教学法对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持久的作用.

循环教学模式的一般顺序可以典型地被描述为层层递进.即:

问题情景→探究交流→新问题情景→再探究交流→……→应用提高

循环教学模式特征是,探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层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跳跃或断层的难度,关键处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生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对阿基米德原理理解就有多个层次:从感受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引入阿基米德定理.层与层之间有时就需要教师指点.

循环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见下图.

2.循环型探究教学案例解析

【教学案例】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14.2《变阻器》教学设计

实验器材:干电池3节、小灯泡(灯座)、开关各1只、导线若干共若干套(滑动变阻器每组1只,另发) .演示用:调光灯一台、电位器、滑动变阻器.

设计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问题的解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和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再进行探究.具体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交流演示提出新问题创设新方案探究交流归纳总结、实际应用.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引言:(边演示调光台灯边叙述)台灯可以调节亮暗,舞台的灯光有时会渐明渐暗,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根据学过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控制?请同学们分小组设计,看哪一组设计得又好又多.

二、设计方案、交流分析

学生活动一:分小组设计

小组交流:

方案1:如图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与触点a、b、c接触时,电灯会依次变暗,反之依次变亮.

方案2:开关S由a到c依次接触时,电灯会依次变亮,反之依次变暗.

方案3:将导线线头c由B向A移动,电灯会变亮.

总结评价:1.上述3个方案都达到了改变灯光亮度的目的;

2.方案1、2中灯光亮度的变化是跳跃性的;

3.方案3中灯光亮度虽然连续变化,但亮暗变化太小不明显.(设计意图:学生对调光台灯并不陌生,课堂演示是为了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了解这一节课探究内容的实用价值,激发其兴趣,引起其注意.学生设计的方案和电路,让各小组派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显示分析)

三、提出新问题、认识新器材

教师引言:如果想使灯光连续变化且亮暗变化较为明显一点,应该怎么办呢?

全班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归纳.

(学生在肯定方案3的优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不足之处就是,灯光的亮度变化范围不太大,如果增加铅笔芯的长度,铅笔芯又容易折断.能否用电阻丝代替铅笔芯呢?)

教师归纳:从同学们刚才的设计的方案和发表的看法来看,关键是需要一个电阻可以像铅笔芯一样,连入电路中电阻的阻值能够连续变化,且变化范围大一些的器材.

教师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示意图和铭牌上电阻、电流的数值的含义.板书:14.2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与结构示意图

四个接线柱:A、B、C、D;金属杆CD;电阻丝AB;金属滑片P;瓷筒、

支架等.

2.滑动变阻器的铭牌

1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的最大电阻;

1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和最大安全电流.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实物仅仅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示意图和铭牌上电阻、电流的数值的含义.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及原理让学生去探究).

四、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二:分小组探究

提出问题:用滑动变阻器如何改变电路中电流…滑动变阻器有哪几种连接方法?.

用滑动变阻器如何改变灯光的亮度…滑动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电路中

的电流的?.

教师友情提醒: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电流是怎样通过的,用了哪段电阻丝?

小组探究:略

小组交流:

1.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共有6种接法---AB、AC、AD、BC、BD、CD:2.要改变电路中电流,滑动变阻器有4种接法--AC、AD、BC、BD:

3.滑动变阻器连接在电路中,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则可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同时将上面金属杆两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则相当于接了一根电阻不计的导线;同时将下面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则相当于接了一个定值电阻;

4.滑动变阻器连接AC、AD两接线柱时,效果一样,电流都是通过电阻丝AP.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路中的电阻增大,电流减小,灯光变暗;滑动变阻器连接BC、BD 两接线柱时,效果一样,电流都是通过电阻丝BP.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路中的电阻减小,电流增大,灯光变亮.

5.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流的.(设计意图: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以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方法,虽然有一些难度,但只要稍许提醒或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摸索,学生之间交流探究滑动变阻器连接的方法和规律,最后在小组交流时归纳整理.即使这样让学生走一些弯路,也是值得的.)

五、引导迁移、应用提高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滑动变阻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应用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其实滑动变阻器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如同学们所说的如音量开关、调光电灯、电冰箱上温度控制开关等有滑动变阻器,像汽车上的油量表,商店里的电子秤等也有滑动变阻器的身影.利用滑动变阻器还可制作风速测定仪.

出示习题: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风力测定仪如图所示,

O是转动轴,OC是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个受风板,无风

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

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弧形电阻相接触的点,电

路中接有一个灯泡,测风力时,闭合开关S.通过分析可知:

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观察___________可以粗略地反映风力的大小.若要提高该装置反映风力大小的性能,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学生解答:略

教师总结:变阻器的优点是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可以连续变化,但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不知道.而生活、生产中有时候需要知道连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变阻器,应该怎么办呢?

[点评]

这节课首先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改变电路中电流的电路图,通过实验现象的评价,寻找出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探究“新器材——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再

次设计改变灯泡亮度的方法.最后应用于生活:用滑动变阻器测量风的速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了滑动变阻器以后,了解变阻器有很多应用,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持续保持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思考,就不会有研究探究.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学后记]:

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课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学到串联电路的电阻之间的关系,但有一位学生提出的创造性思想却令教师振奋.他说电阻丝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只要知道电阻丝的总电阻和长度,在滑动变阻器贴上一条标尺不就可以读出读数了吗.想法虽略嫌幼稚,却闪烁着其创造的天赋.

三、几种教学模式的异同比较

以上三种探究教学模式的划分标准主要来自教师对科学探究的指导程度,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能够比较明确、简洁地展示其异同,现已下表进行说明.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得出欧姆定律I=U/R。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通过观察花粉证明水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阿基米德原理) 2.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3.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 4.在研究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时,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判断热量的多少。 5.通过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等, 四、累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 寻求其共同效果。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 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即多次实验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演示实验,它们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增强课堂效果。下面就如何设计好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反复调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要反复操作调试,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从而使实验做得规范、熟练、成功,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电磁铁”,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教师课前必须经过试验找到合适的电流范围,以便达到实验效果。讲解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改变液体密度让学生发现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这个实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水变成盐水,使鸡蛋下沉到水底的状态变为悬浮的临界状态,这样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的过程明显、节省时间。讲解“压力压强”,教师要选择有弹性的海绵和质量合适的物体。在演示热机原理的实验时,经过反复的调试,得出在试管中加入水的体积为试管的四分之一,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大约2分钟,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2 演示实验装置设备,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

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并可巧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时,可利用粉笔做导轨演示很是方便。具体做法:将七八支粉笔平行摆好,然后将两条形磁铁拉开或靠近来演示相吸或相斥。此实验还可用在力学部分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例如顺手拿过学生的铅笔,将两环形磁铁套在铅笔上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还能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另外,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不足或者现有仪器演示效果不明显而设计 制作的,实验结果会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如讲解“浮与沉”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效果会很明显。 再如在演示“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首先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夹子夹紧橡皮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 ℃和105 ℃。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裴家堡初级中学刘明 摘要:我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不断进步。从2012年11月立项伊始,历经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通过严密的课题论证,理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课改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仍然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课堂教学中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表现。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 国内近期对于学生有效学习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张承凯在《赤子》期刊上发表了《学生有效参与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研究》、何基生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上发表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等等,各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都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态度、兴趣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确,对导致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及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涉及较少,期待研究解决。 课题创新要点: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形成策略体系,力求使有效教学理论校本化、个性化。把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策略研究定位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参与三方面,着重探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氛围营造、问题解决、知识应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 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寻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形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与发展,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及案例说明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及案例说明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 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 看到瓶塞跳得很高, 对真正需要看的现象———塑料瓶口出现的酒精烟雾却视而不见,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交待, 提醒学生, 然后再进行分析。 2.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如学习密度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区分铜块、铁块、铝块、石块、酒精、水等物体, 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软硬来辨认。然后出示用纸包住的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 怎样区分它们?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它们的质量不同, 因而得出相同体积的物体质量不同, 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3.正、反对比观察, 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 拓宽思路。如探究声音的产生, 即无声又有声;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 即增大气压, 沸点升高, 减小气压, 沸点降低。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 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通过学生实验, 得出欧姆定律I=U/R。另外,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液体压强的大小、浮力大小、动能和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supervise and inspect th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plans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1.4 the objective fixed: according to market 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called special topic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trategy session on ... 2.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improve the pay and benefits system and develop payroll and staff benefits in a timely manner; 2.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staff, to improve their employees ' work, and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quality; 2.8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eds,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nee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goals, according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to modify employee development goals; 2.9 archives: archiv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human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 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

初中物理课教学模式.doc

初中物理课教学模式 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上,应该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深入探索 探索是问题产生的基础,是进步之源,推理是探究式学习的后继。问题产生,启动思维,深入探索,让学生先寻求,学习"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这段课程,我先让学生预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探索。学生不断总结诸如: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闭合与否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的快慢和运行的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就是深入探索的收获。 二、巧妙的课堂提问 提问会刺激大脑皮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南宋张载说过:"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提问要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让学生波澜起伏,教师做好引领工作,物理就是一个钻研和提出疑问与解疑的过程,要善于激发兴趣,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及时与适当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保持不竭的热情,乐此不疲,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想学、爱学、会学",能够"学会、学巧"。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具备合作意识,这是"探究"性教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总之,物理教学要知机识变,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经验,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不断推陈出新,挖掘学生潜质,让课堂春光熠熠、灵性闪烁,到处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才能够在教育天地中愈行愈远、不断提升。 篇二 一、教师要将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了结合在一起 物理教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是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实验过程来加深印象、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原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效地将实践课程联系在一起。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当然也能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物理教师要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 1、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设疑教学情境,在学习沪科版初二物理"光的折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杯水和一根筷子,然后将筷子插进水里面让学生观察筷子的变化,那么学生就会发现筷子进入水里面竟然变弯曲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筷子为什么变弯曲了吗?是老师变的戏法?还是?"通过这种设疑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那么相信他们一定会有强烈的欲望要通过学习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那么老师再

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王海军主任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理科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七大环节、如何备课评课、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实验与探究的考查目标; 2、会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3、熟悉常见实验的操作过程 4、掌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微课讲解、ppt展示、网络云盘。 三、情感与价值观:有效克服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低效,激发学生复习热情。 复习内容: 1、初中物理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 2、重温课本实验过程,夯实实验基础; 3、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4、回归课本,整合教材资源,加强实验训练。 熟悉测量仪器、牢记仪器规则 复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ppt展示):解答测量型实验,要了解各种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特点、 读数,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PPT展示初中常见测量仪器。 1、实物演示:刻度尺。 2、思考:刻度尺的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看教师演示并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汇总ppt展示。 3、思考:刻度尺应该怎样读数?重点提醒:记录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4、读数练习:(ppt出示习题) 5、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2013·黄冈中考)图中小球的直径是cm。

三、教师引导看《温度计微课视频》 1、ppt播放视频。 让学生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归纳总结。 2、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四、学生自由观看微课视频《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五、典型示例: 1、PPT展示:(2016.黄冈中考)请按要求填空 (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应取出最小砝码,并,使天平横梁. (2)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 (3)要估测人上楼的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人的体重、上楼的时间以及. 2、【考点】天平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功率的测量实验. 3、【分析】(1)调节横梁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 (2)寒暑表的示数是玻璃管内液柱液面显示的位置的刻线数值,同时注意它的分度值. (3)测量功率的实验,首先要看清是克服什么力做功,然后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 而w=Gh,再根据公式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 答案:(1)向左移动游码、平衡(2)36℃(3)楼高h 六、巩固提升(微型试卷:近几年黄冈中考测量题汇集) 七、课外练习:云盘 重温实验过程、夯实基础知识 一、导入: 1、(ppt再现2016.黄冈中考实验与探究真题) 题目:为了测量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峰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与学的方法,也是物理思想。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可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掌握。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真实有趣便捷的特点,给学生创设—个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作业直观的印象。学生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他们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会—定的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学习研究物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十个方面来理解物理实验的学习要领: 一、三种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1、对比观察法 2、归纳总结法 3、反证法 二、物理实验常用的测量仪器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秒表、温度计、量筒、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会看仪器说明书并操作,物理测量仪器要熟悉其名称、用途、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如何读数,不当操作的现象后果。认识仪器规格的三方面(量程校零分度值) 三、物理实验分类 1、按知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实验,其中力学、光学、电学是中考的重点实验。 2、按实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物理作用、条件、性质类和相互关系类(定量关系类:成正比、成反比、其他关系,定性关系类) 3、按相互影响关系的表达形式不同可分为:物理量公式类和非物理量文字类,定量类和定性类。 4、按实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测量性、测定性、探究性实验 测量性实验: 序号物理量仪器 1 长度刻度尺 2 体积刻度尺,量筒 3 时间秒表 4 温度温度计 5 质量天平 6 力弹簧测力计 7 电流电流表 8 电压电压表 9 电功电能表 测定性实验: 序号实验名称原理 1 测什么的平均速度V=S/t 2 测金属(植物油)的密度(06) P=m/v 3 测浮力的大小(称重法、排液法) 4 测人(或搬东西)上楼做功的功率(07) P=W/t=mgh/t 5 估测大气压强的值 6 怎样测未知电阻(多种方法)(06等效替代) R=U/I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试行)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配合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特制定初中物理学科高效课堂模式,仅供本学科教师试用。 一、课前预习(明确目标、以标导学) 1、根据上一节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示,建议以学案形式呈现。 2、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并作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 3、在自学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此环节建议在课下进行,也可以课上进行,但时间不可过长。 二、交流质疑(情境导学,唤醒思维) 1、小组内或全班面前展示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2、在学生交流(或展示)过程中教师注意对本节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与分类,以便于教师在新授课中集中讲解。 三、典型讲解:(精讲适练、突出探究;) 1、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精选的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如可以利用实验进行的探究性问题应该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推理和验证)。对于展示情况展开质疑释疑,注意捕捉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2、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或实验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 四、自主学习(及时反馈,分层巡批) 1、下发《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综合与分类(分组进行)。

2、每四人一组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注意:生教生,生帮生,生查生,由小组长调控管理。 3、教师巡堂指导。 五、课堂巩固:(规范作业、强化监控) 练题导思:分层次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题目,要求: 1、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点 2、交流讨论完成综合点、难点 3、对所做的题目反思:思考并找出所做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做到“做有所为”——知道教师出这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并记录于反思本。 六、知识检测与矫正:(有效反思,提升自我) 1、检测:下发本节分层次的检测题目,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自己的题目作答。 2、矫正:教师查组长,组长查组员;教师教组长,组长教组员,组员教组员——师生互动。 3、教师订正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注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要根据实际内容进行安排。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正如魏书生所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

最新初中物理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辩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3、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4、能在实际中能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5、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6、了解光的反射也有不利之处,知道光污染。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这些问题。受生活中视觉的影响,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程理念 1、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四、课时课型 二课时新授课 五、教法 实验、交流与讨论 六、教具 激光电筒、半杯淡茶叶水上方充有淡香烟雾、一面毛边的玻璃砖、平面镜、玻璃、蜡烛、白纸板、量角器等。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将室外的太阳光搬到室内吗?你见过图4—14的情景吗?(这些实际上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了? (三)、进行新课:

光的反射规律 1、定义: 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几个物理名称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入射 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 角。 3、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让激光电筒射出的光沿毛玻璃入射到镜面上的O 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实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 线。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写在小黑板或投影仪的胶片上)。(1)画出下图的入射 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 大?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理论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要对教学环境进行全面的开放,但是在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做到这一點,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模式,改进传统的做法,提高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质量。 标签:初中教学;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物理教学也就必须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教学方法,成功的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教师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就能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是物理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环节,现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效果探讨如下。 一、改变授课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讲授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把所有教学内容都讲得清清楚楚,不给学生留一点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其实,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将学生的头脑当作一个容器,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没有回味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应尽可能地掌握相关的背景材料,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过程,认真改变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现象时,按实验要求让学生亲自试验观察结果:“当水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像这样的通过实验结论引出了折射定律,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并牢牢记住的。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知识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动力,这样才能产生教学艺术的效果。 二、摒弃传统模式,大胆尝试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讨论恰恰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较典型解法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例如判断球的空、实心问题,就可通过比较密度、质量、体积等多角度、多思维去解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各种方法,在讨论中,通过对一道题多解法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妙处,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回答问题以解惑,是教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欢迎学生提出疑问,热情解答这些疑问,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是物理发展的一个动力,是创造意识的具体体现。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黄洋小学 胡江何正兴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与频率。振幅就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就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就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实验次数伸出桌子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的高低 第一次 第二次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9-03-15T16:00:55.38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作者:龙昌山 [导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形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锲而不舍,顽强探索的良好作风,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龙昌山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教育局 561400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形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锲而不舍,顽强探索的良好作风,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143-01 物理是一门初中基础学科,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对这门学科教学的一点初浅认识。 一、物理老师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独立学习的本领,一旦学会,便会终身受益,且受益无穷。那么,什么是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指的是学生离开教师、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大课堂中也能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教师,是“抱着”学生学习,还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呢?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也许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要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掌握钓鱼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他们独立的学习本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句至理名言,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就是主动求知,而在求知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教师最关键的是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积极学习、积极探索,并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地建立起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去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双边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 二、物理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讲究“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就是指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处处以学生为本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不一味照搬书本上的内容,不只是拿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验证课本上的结论;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如哪些知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星半点,哪些知识学生还完全没有掌握,必须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快而准地确定下节课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多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预习的知识也要给学生划定内容与范围。如果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了一些难题,要告诉学生这是很正常的,这些难题恰恰就是在下节课堂上要注意听讲的,带着问题听课的效果,远比盲目地听课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也许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比教师还好,还高明。 三、物理老师要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会有些“前科学概念”。这些“前科学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在现实的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的学习所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所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这些印象与概念有一些是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比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现象时,我就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实验场景:在一玻璃槽中装满水,在水中插上一个用塑料泡沫制成的片,在片上将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粘上。准备完毕,再选几个爱出“风头”的学生上讲台用我事先准备好的钢丝猛刺水中的鱼。因为学生总认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跟在空气中的相同,很容易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者直觉而形成的错误判断。接着,我把泡沫从水中提起来,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的结果是有好几根钢丝都刺到了鱼的上方。这时,我轻轻地问学生:“你们明明看得那么准确,为什么会刺偏?”“假如你是用鱼叉叉鱼的渔民,你又能叉到几条鱼?”“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一个个都显得急不可耐,尤其是那几个爱出“风头”的学生。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教学。如此可操作性强、设计又简单的实验,将光学原理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融入到了渔民叉鱼的情景中,不仅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很快地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还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教师肯下功夫精心创设物理情景,就一定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活、更美,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使学生对物理学的情感转移为学习的动力,如此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无可比拟的。 四、物理老师要运用好多媒体资源来整合学科教学。 在中学众多的学科中,物理是唯一一门与信息技术最为邻近的学科。所以,物理教师本就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我们看到,如今有为数不少的物理教师将自己的专门网站建立在了因特网上,并且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都以网页浏览的形式放进了自己的专门网站中。他们中甚至还有将在其他网站搜索到的与自己的教学课件相关的课件,通过因特网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了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制作的每一个课件有机地链接起来。慢慢地,便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如此这般,其他的教学同仁在教学中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共享自己的课件。这样,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一下子得到了克服,其课件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可见,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并不局限于学校中或课堂上,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都通过因特网上的网站进行物理知识的探讨和巩固性练习。所以,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学会运用“积件”思想,创出一条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其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情境的不同需要,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让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更加普遍与便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广阔方向大踏步前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新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教学策略运用得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