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大全

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3分)

2、错误。(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3分)

3、错误。(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1、错误。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错理由: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2错理由:偶然性则事物联系中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科学研究正是通过偶然现象研究其中的必然规律。

3、错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以及调控和运转的功能。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社会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政治结构。

1、正确。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

2、错误。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

3、正确。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4、错误。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政治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人是机器。

2有用就是真理。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回事。

1错误。(2)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是有着复杂联系的生命有机体。(3分)

2错误。(2分)这是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真理是客观的。(3分)3错误。(2分)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3分)

4错误。(2分)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也叫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基础关系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包括除了逻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3分)

1.零碎的、偶然的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2.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l、错误。(2分)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一是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二是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三是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4分)

2、错误。(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但是真理总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一元论。(4分)

3、正确。(2)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有时会预见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4分)

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误。(2分)理由: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面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

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4分)

2.错误。(2分)理由: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4分)

3.错误。(2分)理由: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4分)

1、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

1、判断:命题正确。(2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1分)(2)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的形式还是理性的形式都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所以,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2分)

2、判断:命题错误。(2分)理由:(1)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1分)(2)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原因,因此,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前途。(3)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原因,因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所以,该命题是片面的。(1分)

3、判断:命题错误。(2分)理由:(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分)(2)真理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1分)(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这一命题属于主观真理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该命题是错误的。(1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假象是主观的,与本质无关。

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分)(1)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1分)(2)实践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1分)(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主义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1分)

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2分)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1分)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它与人们的感知过程中产生的错觉不同。错觉是主观的,假象是客观的。(1分)本质与现象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1分)

3、这个论断是正确的。(2分)

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1分)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1分)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1分)

1.未有竹椅之前,先有竹椅的一般。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错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错误。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偶然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3、错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不可能产生。

4、错误。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2.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1.错误。(2分)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1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1分)(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1分)

2.正确。(2分)(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1分)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其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的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1分)(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1分)

3.正确。(2分)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1分)(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它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2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正确。(2分)理由:(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2分)(2)具体表现在: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2分)

2.错误。(2分)(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2分)(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3.错误。(2分)(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正确。(2分)(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2分)(2)具体表现在: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2.错误。(2分)(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2分)

(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2分)

3.错误。(2分)(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简述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答案要点: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分)

(2)表现:(4分)

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2.答案要点: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分)

(2)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1分)

(3)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1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1分)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1分)

3.答案要点: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有两层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够检验人们的一切认识的真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2.5分)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也有两层含义:实践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实践检验的真理也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2.5分)

1.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

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它回击了唯心主义与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捏卫了唯物义哲学路线;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中心线索,根本的认识方法,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岐。

3、第一,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含义: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绝大数成员的总和。

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

)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1分)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分)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1分)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1分)③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1分)④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1分)

3.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环节:④辩证否定是既克服义保留,其实质就是扬弃。(3分)意义: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对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要吸收精华,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分)4.区别: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3分)联系: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另一方面,政体为国体服务,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可以巩固或削弱国体。(2分)

5.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1分)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1分)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1分)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分)

1.什么是现象与本质?如何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3.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及二者的关系。

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辩证关系:

(1)对立性:相互区别,相互对立。①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⑧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统一性:相互联系。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2、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被动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是复杂的、能动的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真理的绝对性指: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关系:

(1)从真理的两重性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2)从真理的发展看,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

4、社会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自我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和个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标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人的本质的含义。

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意识活动性则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作用。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3.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4.什么是国体与政体?二者的关系如何?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

线。

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3、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什么阶级、压迫什么阶级。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实行自己的专政,管理自己的国家,属于政体问题。

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人的本质的含义。

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意识活动性则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作用。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体中,为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1分)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1分)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1分)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1分)②突破极限,实现质变(1)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1分)②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认识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1分)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①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1分)②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1分)

二者辩证统一。(1分)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产生和变革。(2分)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1分)

1.简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和特点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4.简述理性认识向实际飞跃的必要性及条件

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则属于唯物主义。(2分)

唯物主义第一形态是占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的第二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的第三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世界的本原。(3分)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开始新的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的量的特征。(3分)

意义:第一,应注意量的积累反对庸俗进化论。第二,抓住机遇,促进飞跃。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产生的原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各有其特点。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统一的,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离不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3分)

意义:一是探索必然性,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一切偶然性和“机遇”。(2分)

4、必要性: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完善和发展。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3分)

条件: 1.下确的理性认识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前提。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通过实践变为现实。4.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2分)

1.简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简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其条件。

1.(1)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1分)现象和本质有别、是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不能为感官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了;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2分)(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同一性一面:没有现象,无所谓本质;没有本质,也无所谓现象。任何现象背后必有本质,无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任何本质都必须得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通过现象表现的纯本质也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的地位又不是并列的,其中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本质。(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分)(1)两者是有区别的,即有对立的一面。普遍性也称共性、一般,它是个性中共同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所以,共性决不能完全地包含个性。而个性、特殊性则含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因而它比共性要丰富具体得多,它总会有共性不能包含和表达的特点。(2

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即统一的,表现为:第一,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没有特殊性,也无所谓普遍性。第二,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特殊性的纯粹的普遍性;同时,普遍性就是各个特殊性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没有不在普遍性统摄下的纯粹的特殊性。第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不是绝对的,随着事物范围的扩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此一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就成为特殊性,反过来也一样。(2分)

3(1)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发展。(2分)

(2)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为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群众掌握了理论,理论才能化为创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分)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

(2)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3)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

(4)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分)(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分)(3)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变革与现实的关系。(2分)

3、(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合时,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2分)

1.简述意识对物质能动反作用的表现。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辩证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④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2、从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二者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4、人民群众主要指劳动群众、劳动人民,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是一个具有相对确定内涵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

3.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分)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1分)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1分)

2、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3分)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2分)

3、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2分)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分)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分)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分)

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体中,为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②突破极限,实现质变。

2、辩证关系

对立性:A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 B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C 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服务的方向:

“保护自己,排除异己”。②服务的方式:强制性、非强制性方式。③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第一。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2分)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物质、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3分)

①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②对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2.答案要点:

(1)质变指事物质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事物的量的变化,包括数量增减、场所变更、以及内部构成成分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2分)

(2)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积累,就

不可能有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临界点),必定会引起质变。第三,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分)。3.答案要点:

(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1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2分)(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效果。(2分)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简述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答案要点: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分)

(2)表现:(4分)

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2.答案要点: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分)

(2)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1分)

(3)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1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1分)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1分)

3.答案要点: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有两层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够检验人们的一切认识的真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2.5分)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也有两层含义:实践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实践检验的真理也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2.5分)

1.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包括个别;任何个别都不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之中包含有普遍性。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6分)

意义:①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②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1分)

③是我们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理论武器。(1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论述“三个代表”思想的现实意义

2.“三个代表”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二是代表先进的文化;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进行论述可酌情给分。(5分)

3.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你对防治“非典”的认识。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规律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人只能认识和尊重规律,按规律想问题,办事情,而不能违背它,更不能制造和消灭它。但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5分)

“非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十分不利,但是,我们也不要过于担忧,甚至恐惧,只要我们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非典”是完全可以防治的。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建立公共卫生预警和防治制度,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5分)

4.试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理论依据及其实际意义。

理论依据:人民群众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人的本质。

实际意义:有利于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理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实际:一方面成绩是主要的,表现在农业、企业、科技、教育、医疗等改革与发展,举世瞩目。另一方面矛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腐败问题,假冒伪劣等问题。党中央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努力实践。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理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实际:一方面成绩是主要的,表现在农业、企业、科技、教育、医疗等改革与发展,举世瞩目。另一方面矛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腐败问题,假冒伪劣等问题。

党中央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努力实践。

6.“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哲学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理论依据: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7.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论述思想观念现代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复杂的、能动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2分)

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1分)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分)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1分)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价值观念、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联系实际部分,请酌情考虑给分。(8)

8.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形式和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阻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方向、形式和效果)。(8分)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社会主义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9分)

9.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我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人与自然的

矛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7分)

(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分)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1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的关系、人的本质;(2)以人为本。(3)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6分)

2、现实意义:(1)社会发展应当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2)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3)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4)有利于构造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6分)

1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3分)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真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②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分)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3分)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1分)

13.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即有对立的一面。(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6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样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6分)

14.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意义。

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2分)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5分)

3.江泽民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于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守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6分)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主要表现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4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明: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应该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适当的

改革。(3分)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实际进行论述,酌情考虑给分。(8分)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如下:

材料1:牛顿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材料2: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认为:“目前的大阳系起源于一团原始星云的不断旋转与断裂,而旋转断裂的原因在于内部引力、斥力的矛盾运动”。

材料3:柳宗元认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也。自动自休,自将自流”。

材料 4:僧肇认为万事万物动与不动的根本原因皆在于心。如果心能“即动而求静”,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4说明其哲学观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

(2)比较材料2、3说明其哲学观点的相同处。(3分)

(3)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被誉为“在形而上学僵化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试简

要说明理由(4分)。

(1)材料l、4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不同点是 l 是客观唯心主义4是主观唯心主义。(3分)

(2)材料2、3都是辩证法观点,它们都强调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分)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牛顿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最后导致了唯心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用运动、变化、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解释太阳系和与宇宙的生成、发展,从而用辩证法的观点在形而上学僵化的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4分)

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

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1)材料1中的合理思想是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老百姓的力量,适当照顾老百姓的利益。局限性在于还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4分)

(2)材料2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材料3中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共同本质是认为精神决定了社会存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4分)

(3)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5分)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05-21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个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03-10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水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共50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 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2分)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标准答案:A 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④.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标准答案:D 3. 马克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分)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标准答案:C 4. 白天和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是()(2分) A.因果联系 B.偶然联系 C.非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标准答案:C 5. 一对兄弟到公园游玩,回来后讲述各自的感受。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2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见仁见智现象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标准答案:B 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分)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标准答案:A 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2分)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标准答案:C 8.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2分)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标准答案:C 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2分) 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标准答案:B 10.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2分)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标准答案:A 11. 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2分) 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

作业二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 A.科学性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3、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D )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 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8、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二、辨析题: 1、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答:观点正确。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二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科你学以及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由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 4.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7.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化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3.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运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14.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16.共产主义:它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它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她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知道下,以建立这种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基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性质和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动因与后果? 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B.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01 10:1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反映论的观点 ? B. 可知论的观点 ? C. 实践的观点 ? D. 辩证法的观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B.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 C.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D.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B.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2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展开解析

解析 4. (5分) ? A.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B.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D.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B. 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 C. 对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 ? 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真理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20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完整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邓小平指出:“(),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求真务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层次。 A、低级 B、中级 C、高级 D、中高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 将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从()角度来划分的。 A、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 B、对经济基础的关系 C、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 D、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属于地理环境中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