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

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护理常规

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饮食、排泄睡眠等情况。 ③专科评估:疼痛、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腰部活动受限、 会阴感觉及二便控制力改变、性功能改变、严重时截瘫。 ③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④既往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 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等。 ⑥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⑦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体(血)、镇痛泵等。 ③特殊评估:a、患者的活动能力,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并与术 前作比较。 b、观察切口疼痛、下肢放射痛情况。 c、腰椎前路手术后观察腹部体征、肠鸣音、排气排便 时间。 ④重点评估:a、切口敷料、引流管通畅及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 切口愈合情况等。 b、留置导尿,尿液的量、颜色、性状;拔除尿管后排尿 的情况。 ⑤营养状况: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 ⑥患者心理状态:有无焦虑、失眠、对活动的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及配

合情况。 ⑦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⑧特殊检查结果: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等。 ⑨自理能力评估。 ⑩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二、术前护理: 1、体位与活动:①腰突症或腰椎滑脱患者适当行走,注意安全,防 坠床跌倒。 ②腰椎结核、腰椎肿瘤需按医嘱卧床休息。 ③腰椎骨折绝对卧床,轴线翻身,搬运时腰部固定 制动,保持躯体不扭曲。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和水果,糖尿病者控制饮食及水果,多饮水。 3、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4、呼吸道护理:劝服戒烟戒酒,有肺部疾病尽早治疗。指导作深呼 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5、疼痛护理:评估疼痛,密切观察,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腰部制 动,理疗,必要时尽早给药,观察止痛效果。有效控制 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 6、安全护理:患者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等须注意安 全,防坠床防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根据风险评 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7、排便护理:①截瘫患者排尿障碍给予留置导尿,注意预防尿路感 染。 ②如有便秘,可使用开塞露纳肛。 ③大便失禁,注意保护肛周皮肤。 8、做好术前准备及指导,完善常规检查 ①练习轴线翻身运动及功能锻炼方法。 ②床上练习大小便。 ③腰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晚需灌肠。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通道下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护理常规

通道下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饮食、排泄睡眠等情况。 ③专科评估:疼痛、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腰部活动受限、会阴感觉及二便控制力改变、性功能改变、严重时截瘫。 ③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④既往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 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等。 ⑥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⑦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体(血)、镇痛泵等。 ③特殊评估:a、患者的活动能力,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并与术前作比较。 b、观察切口疼痛、下肢放射痛情况。 c、腰椎前路手术后观察腹部体征、肠鸣音、排气排便时间。 ④重点评估:a、切口敷料、引流管通畅及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切口愈合情况等。 b、留置导尿,尿液的量、颜色、性状;拔除尿管后排尿的情况。 ⑤营养状况: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 ⑥患者心理状态:有无焦虑、失眠、对活动的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及配二、术前护理: 1、体位与活动: ①腰突症或腰椎滑脱患者适当行走,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 ②腰椎结核、腰椎肿瘤需按医嘱卧床休息。 ③腰椎骨折绝对卧床,轴线翻身,搬运时腰部固定 制动,保持躯体不扭曲。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和水果,糖尿病者控制饮食及水果,多饮水。 3、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4、呼吸道护理:劝服戒烟戒酒,有肺部疾病尽早治疗。指导作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5、疼痛护理:评估疼痛,密切观察,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腰部制 动,理疗,必要时尽早给药,观察止痛效果。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 6、安全护理:患者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等须注意安全,防坠床防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根据风险评 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7、排便护理: ①截瘫患者排尿障碍给予留置导尿,注意预防尿路感染。 ②如有便秘,可使用开塞露纳肛。 ③大便失禁,注意保护肛周皮肤。 8、做好术前准备及指导,完善常规检查 ①练习轴线翻身运动及功能锻炼方法。 ②床上练习大小便。 ③腰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晚需灌肠。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体位:根据麻醉和手术部位安置合适体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TLIF介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 术:M I S T L I F介绍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时间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但是手术的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开放腰椎后路T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的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远期疗效。 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S。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 1.症; 2.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3.症; 4.腰椎退变性侧、后凸。 经过在国内外脊柱中心的学习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究了相关资料,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技术的基础上,对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器械和技术作出改良,使得学习曲线大大降低,在保留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减低了手术时间和费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 :全麻。 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 手术技术 1.减压 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2.椎间隙准备和椎间融合

腰椎融合入路

一、传统手术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经横突间腰椎椎体间融合术(intertransvers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ILIF) 二、微创手术 LISS:脊柱微创手术(在传统脊柱手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技术达到微创目的,如在特制的管道或撑开 器等器械或新技术的辅助下小切口完成传统手术)(less invasive spine surgery,LISS) MISS:脊柱微创手术(在内窥镜辅助下的脊柱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 microscopic resection ,PELD)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 TLIF) 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 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DLIF 轴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LI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价值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14:53:12.8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李剑 [导读]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效果较好,能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脊柱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成都军区总医院脊柱外科;610085)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各项治疗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各项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肿瘤椎体转移瘤临床价值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05-02 脊柱肿瘤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的肿瘤,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临床研究表明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根据临床研究,椎体内松质骨血供十分丰富且血流速度较慢,脊柱转移瘤最容易累及椎体转移的部位,其中以胸椎和腰椎较为常见,颈椎受累的几率则相对较小[1]。本研究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20~72岁,平均(42.18±6.94)岁。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42.56±6.87)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实施前路手术时经前房将椎体显露,然后各处椎体肿瘤部分,之后使用人工椎体或钛笼重建板钉进行固定处理。实施后路手术时先将椎弓根钉从冰锥上下椎体拧入,将后方的椎弓和小关节或部分泪骨切除后,完成对椎体肿瘤的全部刮除或部分刮除处理,然后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 试验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之后让患者保持俯卧位,常规消毒后使用经双侧或单侧椎弓根入路,于患者棘突旁完成穿刺处理,使用椎弓根在患者上胸椎采取外入路方式,沿着肋骨使用克氏针钝头滑向椎体,感觉到触及椎体时停止,然后采用11号骨针完成穿刺并实施灌注,每次灌注的椎体数量一般控制在3个以内。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疗效,并统计两组治疗指标。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肿瘤组织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治疗指标统计主要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症状消失时间和脊柱功能恢复时间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百分率和()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组间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例/%) 2.2治疗指标 试验组各项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见表2。 表2 治疗指标() 3.讨论 脊柱肿瘤是指发生于脊柱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其中原发性脊柱肿瘤的发生率较低,且绝大多数青少年脊柱肿瘤为良性,而中青年患者的恶性几率较高[2]。良性肿瘤多累及后方结构,恶性肿瘤则多累及椎体。其中原发性良性肿瘤进展一般较慢,病程相对较长,恶性脊柱肿瘤则进展较快且病程较短。患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较多,其中疼痛和局部肿块最为常见,患者还会有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根据临床实践,在患者肿瘤发生转移后,可产生破骨细胞刺激因子,导致破骨细胞的活性不断上升,骨质吸收因此而不断增加,对骨质造成严重破坏[3]。患者发生转移后通常会有难以忍受的腰背疼痛,并且会导致患者发生椎体病理性骨质的几率上升。 临床上对脊柱肿瘤椎体转移瘤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手术方式,通过手术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清除,一般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开放手术是以往治疗脊柱肿瘤椎体转移瘤的常见方式,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手术时间较长且患者治疗后恢复较慢,不利于患者预后效果的提升[4]。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指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生物材料,从而有效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作用,让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并促使其椎体高度恢复。同时,椎体成形术还能有效完成对微小骨折的固定,避免其在活动是受到挤压和摩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另外,相对于开放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还能有效缩短手术室加你,促使患者脊柱功能尽快恢复,对提升患者预后效果有很大帮助[5]。 本研究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

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原则

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原则 Algorithms and Planning in Metastatic Spine Tumors (Page 53-61) 脊柱转移瘤通过椎体破坏或侵略和压迫脊髓马尾引起脊柱支撑功能损伤。因而转移性脊柱肿瘤能引起剧烈疼痛,瘫痪,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降低。同样,因为在脊椎发现转移灶提示患者存在全身疾病,其预期寿命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疼痛,防止瘫痪和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在各种治疗策略中,在治疗初始就要考虑是否要进行手术。在一些特定患者中,手术能实现患者疾病的长期局部控制。本文讨论了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指征的掌控和选择。 转移性脊柱肿瘤治疗策略的原则 如果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发现有转移性脊髓损伤,则应该怀疑原肿瘤复发,但必须经病理确认。对脊柱转移性瘤需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可能的话,患者先前肿瘤治疗的医师也应参与制定其治疗方案。即使症状可能暂时改善,治疗的目标应该着眼于长期,应结合考虑肿瘤进展以及一般情况恶化等情况。 如果原发灶不明,则对疼痛和瘫痪进行治疗的同时,应及时明确原发病灶性质。引发脊柱转移瘤的原发肿瘤依发病率排序为:在男性中为-肺癌,前列腺癌,肾癌,肝癌,胃癌,女性中为-乳腺癌、肺癌、子宫癌、甲状腺癌、结肠癌、胃癌。脊柱转移瘤的原发病灶为消化道癌时,大多数患者已有相应癌症治疗史。而有的转移癌相应的原发肿瘤有时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予行胸部,腹部和骨盆CT,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是很重要的,以寻找可能存在的肿瘤,如男性的肺癌和肾癌,老年男性的前列腺癌,女性的乳腺癌和肺癌。同时,也应排除一些可能的血液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如果原发癌未知,则需对新的病灶进行单个或多个部位活检。当原发病灶性质明确,医师应评估其治疗方式。转移性脊柱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或化疗作为全身治疗,以及放疗,支持治疗,或局部手术治疗。治疗肿瘤学家和放射师共同评估肿瘤病理,判断肿瘤辅助治疗的敏感性,结合病人的一般状况及预期生存,结合这些情况选择相应治疗方式。治疗处理应及时给予。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指征 目前,常见的手术指征有: 脊柱不稳定引起的疼痛和/或瘫痪 脊髓侵犯引起的疼痛和/或瘫痪 对辐射抵抗的癌症引起的疼痛 持续抗痛无法保守治疗 病变位于局部,至少1年预期寿命患者,为病变局部的长期控制予手术 哈林顿(Harrington)的分类评估手术指征是众所周知的。分类包括五类:一期:无明显的神经受累 二期:椎骨受累但无明显的椎体塌陷或脊柱不稳定 三期: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但椎骨无明显受侵 四期:椎体塌陷并伴有不稳定造成的疼痛,但无严重神经功能损害 五期:椎体塌陷并伴有严重神经功能损害 哈林顿认为,1,2和3期应进行保守治疗,4或5期需要手术干预。3期的患者当神经系统可能进一步退化或瘫痪无改善的情况下,有时需接受手术治疗。因此,骨受累是评估手术指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时间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但是手术的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开放腰椎后路T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的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远期疗效。 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S。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 1.腰椎滑脱症; 2.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管狭窄症; 4.腰椎退变性侧、后凸。 经过在国内外脊柱中心的学习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究了相关资料,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技术的基础上,对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器械和技术作出改良,使得学习曲线大大降低,在保留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减低了手术时间和费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麻醉:全麻。 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 手术技术 1.减压 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骨赘,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2.椎间隙准备和椎间融合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癌症是人类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年新发癌症病例1,444,920人,死亡人数559,650。在国内,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国人第一杀手。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国人中男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则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患者死亡人数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平均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的15%、87%、95%和64%。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骨骼是恶性肿瘤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肺和肝。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癌,少数为肉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所产生的继发肿瘤。尸检结果显示总体发病率为32.5%,90%以上的骨转移肿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五种肿瘤类型。骨转移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原发恶性骨肿瘤的35-40倍,因此骨肿瘤医生面临着艰巨的诊治任务。 临床特点 如果没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早期诊断骨转移癌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临床医生应当熟悉骨转移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随时警惕中老年骨科病人中的骨转移癌病例,缩短骨转移癌由怀疑到明确的时间。同时应认真鉴别除外肉瘤、骨髓瘤、淋巴瘤、老年性骨质疏松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骨转移癌好发于中老年,40岁以上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原发灶常在骨转移癌被诊断以后查出,部分患者早年有肿瘤手术病史。有时原发肿瘤非常隐蔽,骨转移癌可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应用现代仪器仍无法发现原发肿瘤。 骨转移癌一般是由血行播散而来,多见于扁骨,因为成年后仍保留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能够提供肿瘤栓子生长的适当条件。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好发部位。躯干骨多于四肢骨,下肢多于上肢,膝、肘以远各骨少见。骨转移癌常为多发,极少为单发。 骨转移的人群发病率非常高,但是仅一半左右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疼痛(50%-90%) 病理性骨折(5%-40%) 高钙血症(10%-20%) 脊柱不稳和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0%) 骨髓抑制(<10%) 晚期出现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烧等恶液质表现 脊柱是转移癌发生率最高的部位,这其中存在特殊的转移机制:脊椎静脉系统位于硬脊膜和脊椎周围。本身无静脉瓣,它既与上下腔静脉有直接关系,又能独立成为系统,当胸腔腹腔压力增加时,就会出现血流缓慢、停滞或逆流,为通过的癌细胞制造停留和繁殖的机会。脊柱转移癌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一旦发生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盆和骶骨区域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很高,因周围毗邻重要器官,肿瘤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此外,该区域手术难度和风险非常高,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四肢长骨转移癌症状隐匿,一旦出现病理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癌的致死原因之一,但在亚裔人群中相对少见。血钙增高的原因有:①病人极度衰弱,蛋白降低,血中游离钙增高。②骨折与肿瘤病灶可以释放钙离子。③长期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摘要]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外侧融合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056-0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需要积极治疗[1-2]。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之一,临床工作者一直积极探求最佳的手术方式,笔者借助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将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选标准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MRI正中矢状位图像显示椎间盘明显脱出且椎管受压>3/4;腰椎节段不稳定义为屈曲位X 线片上椎间相对位移>3 mm 或不稳椎节间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间成角之差>22°),椎间盘突出物较大或伴有节段不稳。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A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5~72岁,平均(49.2±4.3)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16.2±3.7)个月。B组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4~70岁,平均(49.0±4.5)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15.9±4.0)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患者采用全麻,取俯卧位,依靠C臂X线透视确定腰椎病变节段,于后正中做皮肤切口,直达棘突,分离筋膜牵向两侧,常规拍摄X线侧位影像确认解剖节段,分离外侧沟槽软组织,并将融合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切除,注意保护头侧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需要进行融合的节段小关节内的所有软骨都必须去除。准备钉道准,之后应用高速磨钻去除横突、椎弓峡部以及小关节外侧面的皮质,选择合适大小的椎弓根螺钉旋入,接下来根据其具体的受压部位进行个体化的减压,减压过程中尽量保留关节突关节,对于减压融合节段置入椎弓根钉,安装预弯生理弯曲的钛棒,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清理术野,可吸收线通过先间断再连续的缝合方式封闭筋膜层,然后再在浅层软组织下放置引流管,可吸收线先进行间断缝合,再行连续缝合皮下层的缝合。B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矩形或者环形切开椎间盘的后部,髓核钳夹除部分髓核组织,椎间隙撑开,确保硬模囊及神经根都不在受损伤的情况下,将椎间盘组织及相邻椎体终板的软骨板完全去除、椎间盘切除、终板软骨的绞除及植骨Cage的植入依次完成,当椎体间隙的高度因撑开、植骨或者Cage置放而达到预定要求时可将固定棒松动后再轻轻压缩,保证植骨面与椎体终板的密切接触,安装椎间融合器,作后路椎弓根固定,闭合手术操作切口情况同A组。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治疗,并进行腰背肌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对患者均进行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07-23T11:28:18.2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谢芳宋丽菁 [导读] 临床治疗中,腰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导致患者腰腿出现疼痛。 (江苏省南京医学院附属昆山医院脊柱骨科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本文将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结论: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297-01 临床治疗中,腰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导致患者腰腿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对患者的运动生理功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降低生活能力,近几年,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经我院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腰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患者男51例,女31例;年龄为39~71岁,平均年龄为(52.46±1.53)岁。两组患者均知情,自愿加入实验。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第一,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因为自身疾病,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担心术后恢复。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耐心为患者讲解知识。第二,体位护理。将患者处于平卧位,2h翻身一次,左右侧卧交替。第三,疼痛护理。清楚患者的疼痛发作原因,详细记录疼痛的位置、性质、程度、节律性等[1]。(2)术后护理。第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电以及血氧等。第二,要注重观察患者伤口渗血、渗液情况,确保伤口敷料处整洁、干燥。术后进行翻身护理。对患者进行合理翻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规定每天翻身时间。第三,饮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患者机体创伤与消耗,容易胃肠功能出现紊乱,导致腹胀、呕吐、恶心及腹痛等问题。护理人员要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使患者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3)康复护理。术后3d,锻炼患者抬高直腿,避免神经根粘连。起始为30°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抬腿幅度。术后5d,引导患者主动抬高直腿,树立患者自信心。逐渐在基本抬腿基础上,增加屈膝、屈髋的活动,从而增加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在术后7d,可以引导患者锻炼腰背部,提升腰背肌的力量,保证脊柱的稳定性[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效果判定 判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主要包括生理职能、情绪职能、运动职能,对患者进行评分,评分在0~100分之间,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判定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1.5 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通过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开展χ2检验,并以(%)表示,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开展t值检验,并以(x-±s)表示,当P<0.05时,两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两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实验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知,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因此,针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脊柱转移瘤Tomita评分及是否手术评估word精品

脊柱转移瘤的Tomita 评分 脊柱转移瘤的修正Tokuhashi 评分 姓名: 诊断: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合计 Tomita评分2-3分者,预期寿命较长,外科治疗以长期局部控制脊柱转移瘤为目的,对肿瘤椎体采取广泛性或边缘性肿瘤切除术;4-5分者,以中期局部控制肿瘤为目的,可行边缘性或囊内肿瘤 切除术;6-7分者,以短期姑息为目的,可行姑息减压稳定手术;8-10分者,以临终关怀支持治疗为主,不宜手术。在Tokuhash i修正评分系统中,总分0?8分、9?11分、12?15分,预示着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以下、6?12月、12月以上。 ECOG Performance Status :—Minimum requirernent: or Karnofsky Perfarmance Scale : 三 4 point = slow growth: Breast ca.F Thyroid ca.. Prostatic ca., Testicular ca. 2 points = inothF扒申growth: Renal cell ca.h Uterus ca.h Ovarian ca* Colorectal ca. 4 points = rapid growth: ex吕mple s: Lung ca.. Gastric ca.F Esophageal ca“ Nasopharyngeal ca.. Hepatocellular ca., Pancreas Ga., Bladder Mdanoma, Sarcoma (ostecsarcoma, Ewing sarcoma, Leicmyosarccma, etc), Other rare ca.. Primary jnknown metastasis Rare types of the follcwirig ca. should be given 4 points as a rapidly growing cancer: 3?Breast ca.; inflammatory type,② Thyroid ca.: undifferentiated type. Renal cell ca.; inflammatory type 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日期 美国东岸癌症临床研究合作组织体能状态评价表(Eastern Cooperative 肿瘤学组绩效状况,ECOG-PS 等级描述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 -Primary tumor I Mets. to vital argan Bone met 罠 1slew growth ^no met? X so att J 2moderat e growth oontrull^Ol e mult oh 4rapid growrth un controllabl e X Total R Score 10 Lile Treatment Aim 2y

脊柱转移瘤是脊柱最常见的肿瘤,也是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死于肿瘤的患者中40%-80%有骨转移

脊柱转移瘤是脊柱最常见的肿瘤,也是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死于肿瘤的患者中40%-80%有骨转移 脊柱转移瘤是脊柱最常见的肿瘤,也是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死于肿瘤的患者中 40%-80%有骨转移。脊柱转移的患者20%以上有神经损害。75%的骨转移发生于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 学术术语来源--- 胸腰段椎体转移瘤行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后的稳定性 文章亮点: 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的治疗以控制疼痛、恢复和保持脊柱稳定性、 保留神经功能为主要目的,可以通过临床影像学检查来早期诊断。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积极切除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与可靠的内固定物置入可以为患者解 除临床症状,重建椎体功能,并获得良好的椎体稳定性。 3 临床应用的意义: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可以通过神经或脊髓减压、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 置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类型及其适当的综合治疗措施。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骨与关节学术探讨;人工椎体;内固定物;脊柱转移瘤;胸椎;腰椎;稳定性;并发症;省级基金 摘要 背景:脊柱骨转移瘤好发于胸腰段,由于解剖部位复杂给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带来难度。 目的:评价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后的稳定性。 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2岁。治疗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5例,E级3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给予X射线平片检查、核素全身骨扫描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以评估患者椎体情况。经胸前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1椎体转移瘤,经胸膜外和腹膜外间隙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2-L2椎体转移瘤。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2个月,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大于12个月。治疗后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8例。目测类比评分其平均分由治疗前的(6.22

腰椎椎间孔外口(借鉴参照)

腰椎椎间孔外口的解剖学研究对腰腿痛治疗的临床 意义 作者顾彐忠 脊神经出椎管,及供应椎管内软组织和骨结构血运的血管及神经分支进入椎管的门户。上下界为椎弓根,前界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后外侧面,后界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外侧缘亦构成部分椎间孔后界。正常情况下,椎间孔要比通过它的所有神经血管宽大,剩余空隙被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填充,以适应这些结构的轻度相对运动。 椎间孔 是脊神经根离开脊髓通过的孔道,其上下壁是椎弓根的切迹;前方为椎体外侧缘、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后方为小关节的关节囊及部分黄韧带。神经通过椎间孔的管道中,被一些蜂窝组织和小血管所包绕。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到出椎间孔的一段路程的总称为“神经根管”。它的外侧份为椎间孔,内侧份为侧隐窝。侧隐窝的前壁是椎体和纤维环的后外侧,外壁为弓根内侧面,内侧为硬膜外脂肪及马尾神经囊,后壁为上关节突和黄韧带的侧份。侧隐窝向外下续为椎间孔。椎管狭窄一般分为先天(原发)、后天(继发)两种因素所造成,实际上这两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胎生时腰椎椎管呈卵圆形.但随着人体的发育、负重、退行性变和各种超负荷的增加,则促使其向增加力学强度的方向发展。至成年时腰;至骶。和腰4~5大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并使腰骶关节承受60%~75%的伸屈活动量。腰。、腰。为15%~20%。此种椎管虽然力学程度增加,但矢状径减少。加之小关节部骨质增生、肥大,.或上关节突过长以及椎体间关节的退行性变,不仅椎管矢状径变短,容积明显减少而且神经根管也相应地细而短。由于管内有效容积的缩小,致使马尾与神经根处于临界状态。任何可以增加管内压力的病理与生理因素,如骨刺、关节囊和黄韧带的松弛与肥厚、椎板、关节突增生肥大.纤维环的膨出等退行性变.增加了狭窄程度,直接压迫或刺激马尾和脊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根据椎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分中

脊柱转移瘤评分 Tomita Tokuhashi ECOG-PS Karnofsky WBB分型 SINS

脊柱转移瘤的 Tomita 评分 脊柱转移瘤的修正 Tokuhashi 评分

Tomita 评分2-3分者, 预期寿命较长, 外科治疗以长期局部控制脊柱转移瘤为目的,对肿瘤椎体采取广泛性或边缘性肿瘤切除术;4-5分者, 以中期局部控制肿瘤为目的, 可行边缘性或囊内肿瘤切除术;6-7分者, 以短期姑息为目的, 可行姑息减压稳定手术; 8-10 分者, 以临终关怀支持治疗为主, 不宜手术。 在Tokuhash i 修正评分系统中, 总分0~8 分、9~11 分、12~15 分, 预示着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以下、6~12 月、12月以上。 Frankel 神经功能分级:A级,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消失;B级,损伤平面以下无运动功能,仅存某些感觉功能;C级,损伤平面以下仅存一些无用的运动功能;D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有用的运动功能,但不完全;E级,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正常。该分级比较简单,只需要做一般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检查就可以完成。

美国东岸癌症临床研究合作组织体能状态评价表(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PS) Grade Description 0 Fully active, able to carry on all pre-disease performance without restriction(正常活动) 1 Restricted in physically strenuous activity but ambulatory and able to carry out work of a light or sedentary nature, e.g., light house work, office work(症状轻,生活自在,能从事轻体力活动)

第六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六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X线检查在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并可能推测为良性或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参考意义。但有的难以定性,甚至不能判断为原发或继发骨肿瘤。因此,骨肿瘤的诊断必须遵循临床、X线和病理三结合的原则。 骨肿瘤可良性及恶性,而恶性肿瘤又可分为原发性及转移性。现将较常见者简述如下: 一、良性骨肿瘤(Benign tumors of bone) (一)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为最常见良性的骨肿瘤。在组织结构上由松质骨、软骨及纤维包膜组成。该瘤顶端为分化程度及含量不一的软骨帽。有完整的骨皮质,与主骨相联。瘤蒂可细可宽。 X线表现(图2-61): 图2-61 股骨下端,干骺端骨软骨瘤有蒂型 1.部位多见于股骨及肱骨等长骨干骺端。肿瘤自骺端斜向骨干方向生长,基部可为一窄蒂或为宽柄,前者为有蒂型,后者为无蒂型。 2.结构肿瘤顶端软骨含量及钙化程度变异大,多者可为不规则钙化如菜花状。骨皮质向远端逐渐变薄甚至消失。骨松质内,有时可有软骨所致不规则的透光区。

3.此肿瘤于附近骺线融合后即停止生长,如继续生长则应警惕恶性变。 (二)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起源于非成骨性间叶组织,肿瘤主要由富有血管的圆形或卵圆形实质细胞及分布于其间的多核巨细胞组成。数为良性,有复发及恶变倾向(约15%)。 多为20-40岁左右的青壮年。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约占60-70%。其X线表现(图2-62): 1.常见于长骨的骨端,多呈偏心性膨胀性生长,局部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生长缓慢者,边缘因有肌质硬化而清楚,发展迅速者,边缘常不清楚及不规整。周围一般无骨膜反应。 2.在骨肿瘤中可有数量不等,方向不一,互相交错的骨性间隔出现,而形成“肥皂泡”状或蜂窝状透光区。此种征象以往认为是骨巨细胞瘤典型特征,实际上,此征在骨巨细胞瘤中并不多见,也非特征性改变。这些骨性间隔随着病变的发展,又可相继遭到破坏。 3. 在X线片上若出现骨皮质多处被肿瘤穿破,软组织肿块形成并迅速增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周围骨质无硬化;骨膜反应增多,增生的骨膜新骨又很快被破坏时,应考虑有恶性变的可能,必要时可作血管造影进一步确定。 图2-62 股骨下端巨细胞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