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当代文学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概要

绪论

一、关于“当代文学”的命名

二、当代文学的渊源

左翼文学,尤其是解放区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主要渊源。三、当代文学的分期:

一、1949——1978:用权威意识形态逐步规范文学的时期。

二、1978——1989:文学努力挣脱权威意识形态束缚的时期。

1989——今:

四、教学目的及参考书

掌握当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过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对重大的文学现象、思潮及主要的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

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人民文学

洪子诚《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

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

陆贵山《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

当代文学作品选

《文学评论》、《小说评论》、《当代文坛》、《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

第一编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文化制度与文学思潮

一、文代会、文学组织与“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1949.7.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总结五四以来的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新时代的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成立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

1953年9月23至10月7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文代会

1960年7月22至8月13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文代会

二、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一)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4年对《红梦楼》研究思想的批判。这次批判的核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学术研究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文艺观取代的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影响。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

还有一些其他的批判运动。

(二)对文学批判运动的分析

对电影《武训传》和对胡适的批判,仍是为了消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大部分批判还是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继读。

周扬和胡风文艺理论的异同。

三、文艺政策的不断调整

1956年6月,经过毛泽东修改定稿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表。1957年4月开始整风,大规模“反右”。文艺界的“反右”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丁陈反党集团”的批判,二是批判“百花”文学。1960——1962,文艺政策也有所调整。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次文代会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4年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被正式列入苏联作家协会章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象。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局限:1、把社会主义实现主义作为整个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必然挤压其他创作方法的自然存在。2、强调歌颂英雄人物,不可必免地将英雄人物拔高和神化。3、强化了对文学和政治的关系的简单化和绝对化的理解。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确立。革命浪漫主义被直接解释成革命理想主义,被理解为随意抒发超越历史的狂热和幻想,脱离了现实主义。

第二章诗歌

一、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

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为当代新诗确立艺术规范。一是对新诗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区分不同诗人、流派和艺术构成的不同位置。

藏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

有关新诗艺术道路的选择上,个体、自我与公众生活、集体意识的关系,是核心问题。

二、诗人的类型分析

按“年龄”、“世代”分,有“老诗人”、“青年诗人”等说法,从40年代生活区域形成了一种模糊却重要的是个群体现象,有“国统区诗人”和“解放区诗人”的区分,还有“工农兵诗人”(相对于专业的知识分子的)、“少数民族诗人”(相对于汉族诗人)。

三、新诗的“当代形态”

(一)、叙事诗的繁荣。(二)、政治抒情诗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是个潮流。(三)、“半自由体”(半格律体)成为主要的形式。

四、“老诗人”的艺术困境

郭沫若在当代的新诗创作已不再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他的政治、文学地位,对当代诗歌仍保持一定的影响。五六十年代写了大量配合现实政治和社会运动的诗。《新华颂》

《百花齐放》1958年、10天、101首《百花诗》

藏克家在当代诗歌写作并未有值得重视的成绩,却在诗界有重要地位。1、编选了50年代最早的中国新诗选集,并对前30

年新诗发展过程做出符合当时文学“规范”的系统评述。2、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毛泽东诗词阐释者。3、《有的人》冯至当代的诗,诗意显然变得平淡、稀薄。这一趋向与他自我诗歌道路的不断“忏悔”互为因果。

卡之琳虽有面对当前“重大事态”的热情,却缺乏对“重大事态”的体验和处理“重大事态”的艺术准备,面对陌生的艺术领域,虽费力琢磨,但无法弥补其根本性缺陷。

何其芳

(二)“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三)艾青和田间的“危机”

五、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的创作

李季:50—70年代,油田、石油工人的劳动是其创作的主要内容。特点、重视生活事实和细节,较少空泛和浮华,但对事实和细节的“屈服”,又削弱了必要的发现和超越。

闻捷:1、写新疆少数民族的特殊风情,来表现这一地区的历史变化。《天山牧歌》

2、紧密联系现实政治的抒情诗。

《复仇的火焰》

蔡其矫:50年代初的作品,大都与海有关,是献给保卫海疆的士兵、水手和渔夫的歌。其诗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心灵、情感的健全、美和纯洁,重视创作主体在感知、体验和思考方面的能动性。1957年冬天,由于《川江号子》《雾中汉水》受

批评。

六、政治抒情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二)主要诗人

郭小川:1、自我剖析的抒情方式。2、强烈的政治意识,具有思考、评论生活的特征。《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历的爱》、《一个和八个》表现了对复杂生活的思考。

《一个和八个》、《望星空》在当时受到激烈非议。

贺敬之:在当代的诗,从“体制”看,大体分为两类:

1、篇幅相对比较短小,更多从民歌、古典诗词借鉴艺术形式:《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

2、政治性的抒情长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七、50年代的青年诗人

(一)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二)主要诗人:

李瑛:1、具有细致的感受能力,自然界的色彩、音响、情态在诗中,虽也是达到社会性主题的路径,但由于细微感觉,增加了诗的感性内容。

2、单纯、和谐而又意旨确定的风格

《戈壁日出》

邵燕祥:

流沙河

公刘

八、新民歌运动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王老九的诗:《想起毛主席》

民间诗歌的搜集和整理

《嘎达梅林》(蒙古)、《阿诗玛》(撒尼)、《召树屯》(傣族)等。

第三章50—70年代小说概况

一、题材和体载

二、形态单一化倾向

三、分类

第四章革命历史小说

一、三个特征:

1、强烈的政治目的;

2、英雄乐观主义的审美模式;

3、艺术形态各有差异。

二、、《保卫延安》和《红日》

《保卫延安》的艺术特色:

1、艺术概括力;

2、以单一意识形态视角和持续的紧张节奏,来塑造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红日》和《保卫延安》之比较

三、《红旗谱》

梁斌简介

1、主题:

2、成功地塑造了各阶级各阶层的众多人物形象。

地主形象:第一代:冯老兰,第二代:冯贵堂

农民形象: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第三代,江涛,运涛,

3、在小说民族化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具有民俗色彩和地域色彩。民俗是生活模式。

四、《青春之歌》

杨沫简介

小说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该小说。

五、革命浪漫主义传奇小说《林海雪原》

浓厚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故事传奇曲折,险峻的环境描写,传奇英雄。

六、茹志娟和孙犁

七、峻青和王愿坚

第五章革命现实小说

一、总体特征:

二、赵树理的小说

(一)《登记》、《锻炼锻炼》、《卖烟叶》《三里湾》、《套不住

的手》、《实干家潘永福》,60年代的创作不及以前。

(二)赵树理的“评价史”。

三、《山乡巨变》

虽然主题、结构、人物设置与其他作品相似,但用自然、明净、朴素的日常生活写作,开拓出一个与严峻的政治空间不同的艺术空间。

小说中有大量的民俗书写,民俗是有传承的生活模式,所以,写民俗就是写生活本身。

四、《创业史》

柳青的生平和创作简介

(一)主题、题材重大

(二)人物形象

梁生宝:有质朴、踏实的一面,也有作者有意拨高的一面。这个形象在左翼小说中有极其长远的源渊:从普罗小说中的先进型农民到多多头、立秋到小二黑、赵玉林、郭全海,终于形成了梁生宝,是作家们长期追求的最先进,最自觉的革命农民形象。李杨认为,梁生宝是真正具有社会主义品质的新人,无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怎么发展,都不可能超越梁生宝的这种现代本质,萧长春、高大泉也只是现代本质的多元化形式而已。(《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梁三老汉:普遍认为是最成功、最出色、最深厚的形象

郭振山: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的非大众化。

五、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六、其他

李准《李双双》

第六章非主流小说

一、“干预生活”的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理想主义的陶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谐性。刘世吾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

二、描写日常生活和人性人情的小说

《我们夫妇之间》涉及两个问题:执政党干部接管城市后根深蒂固的农民意识和城市文明间的冲突,知识分子和工农的关系及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

《洼地上的“战役”》作者在革命战争“宏大叙事”的间隙,花很大笔力去关注个人命运,关注个体鲜活的感性经验。

《红豆》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时艰难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但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优美高雅炙热的爱情,《在悬崖上》邓友梅

三、历史题材的小说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在对世事的厌倦中流露出孤独的精神状态,对死亡的豁达中表现出无奈苍凉的心情。《广陵散》有鲜明的现实指涉。

第七章散文

一、概述

50—70年代,“散文”是一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文学等。

二、抒情散文

杨朔散文的总主题是赞颂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和新生活,自觉地追求散文的诗化。善于从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中寄寓发现宏大意义,从细小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政治意义,曾产生过广泛、长期的影响。

秦牧散文取材广泛,兼具思想性和知识性

刘白羽散文激越壮美

三、杂文

杂文的特性

徐懋庸的杂文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特权思想、不尊重科学的蛮干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

邓拓其人及散文《燕山夜话》:邓拓忠于党的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张关注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具有讽刺与批判力量的杂文主要有两个内容:1、批评党内的不良工作作风和现象。《废弃“庸人政治”》《智谋是可靠的吗?》《王道和霸道》。2、尖锐批评日益严重的好说大话、假话、空话的浮夸风和左倾社会思潮。《一个鸡蛋的家当》《伟大的空话》

四、报告文学

开国之初到1956年报告文学第一次繁荣,《谁是最可爱的人》

1960年前后再次勃兴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参照“批评特写”进行了新的尝试,突破对真人真事的“报告”,强调对现实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加入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判断,突出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第八章戏剧

一、概述

戏剧在左翼文学中,一直受到特别关注。

50年代以后、戏剧的编写、演出等各方面越来越规范,成立了属于国家的学院、剧团,建立“观摩”、“会演”制度,将戏剧纳入国家统一的文化体制中。

二、《茶馆》

(一)以北京“裕泰大茶馆”在三个时代的不同变化,反映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北京五十多年间的社会风貌。

(二)结构大胆创新

(三)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四)话剧语言不仅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又非常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

(五)既是悲剧又是喜剧,作者对三个黑暗时期有极强的悲剧感受,又对那个社会的病态畸形、丑类的腐朽荒唐有强烈讽刺的喜剧激情。作品以辛辣的讽刺手法,把丑陋的事物撕破给人看,赋予荒唐人物的无耻人品以某些喜剧因素,又把笔锋向深处探索,揭示出喜剧深处的悲剧。

三、历史剧及其讨论

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都是翻案之作。

曹禹的《胆剑篇》。

田汉的《关汉卿》表现了左翼知识分子的自我想象、自我认同,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知识分子形象。

关于历史剧的讨论。

四、关注现实生活的话剧

《霓虹灯下的哨兵》(陈静执笔)、《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

五、“第四种剧本”

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更贴近日常生活,相对来说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形态。

六、戏曲改革

《十五贯》况钟、过于执、周忱

第九章文革文学

一、不断发展的文学激进思想

1、“两结合”创作方法

2、激进文化思潮与《纪要》

二、压制文学的强制性戒律

1、根本任务论

2、“三突出”理论

3、“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论”

4、“三结合”原则

三、文革文学的特征

四、戏剧

1、“革命样板戏”的产生及特征

2、“样板”的内在矛盾

五、小说:

公开的小说: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

地下小说:张扬的手抄小说《第二次握手》

六、诗歌:

公开的诗界:红卫兵诗歌、小靳庄民歌

地下诗歌:穆旦、绿原、曾卓、牛汉的诗

“白洋淀诗群”

食指,他的诗体和艺术方式,其实与五六十年代的当代抒情诗并无根本不同:多是四行一段的“半格律体”。真正的不同在于:拒绝按照统一的意识形态指令写作,而回到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在脚下土地发生漂移时的困惑、惊恐和抗争,在其时的社会和文学语境中具有强烈的叛逆性。

天安门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A.孙犁 B.赵树理 C.丁玲 D.刘白羽 2.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了著名的: 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3.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欧阳山 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A.谢小山 B.叶和甫 C.杨显之 D.王和卿 5.在20世纪60年代坚持用十四行诗写作诗歌的诗人是: A.牛汉 B.绿原 C.曾卓 D.唐浞 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7.《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8.中国“西部文学”的代表诗人是:

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 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 lO.《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 A.沈从文 B.郁达夫 C.张爱玲 D.朱光潜 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 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4.孙甘露语言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 A.《访问梦境》 B.《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C.《信使之函》 D.《我是少年酒坛子》 15.王安忆90年代以后表现现代都市现实与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纪实与虚构》 B.《香港的情与爱》 C.《叔叔的故事》 D.《岗上的世纪》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一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 ___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少数民族叙述诗代表作近现代蒙古英雄叙事诗的代表作是《陶克陶胡》和《嘎达梅林》。居于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的叙事诗也异常丰富。在其叙事诗中,英雄叙事诗特别引人注目。如著名的“四个四十”系列长诗中的《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以及《英雄塔尔根》、《骑海骝马的射手》、《好汉康巴尔》、《霍布兰德》等等。 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代表作 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 文革时期的文学现象由于文革时期对文人的迫害,所以好多在文革时期出现的作品都 没有正式发表或者保全。样板戏是特定政治话语的产物。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固然有艺术方面的特点,但其政治功能较为突出。娱乐媒介最容易传播思想,也最容易使人们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隐藏在其结构和内容之间的意识相态或政治立场。样板戏至少有4至5年垄断了中国的娱乐媒介,因此它对人民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 1968年底,“上山下乡”在这些文字中间,数量最多的是诗歌,这意味着,“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其主干是“地下诗歌”。因此,诗歌一经完成,很快便在知青中间传抄。 文艺无条件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容得基本构成。 朦胧诗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

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食指、《疯狗》 北岛、《回答》 顾城《远与近》 、舒婷、《致橡树》 文化寻根小说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特点:1.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郑义:《老井》 贾平凹:《商州系列》 王安忆《小鲍庄》 李锐《厚土系列》 莫言《红高粱系列》 先锋小说的兴起、代表作家作品 兴起所谓先锋精神,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形成强烈的冲击。世纪翻新,中国文坛上,丛林般地生长起了一批先锋派青年作家。人们通常叫他们为新生代,他们近乎于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他们丝毫无意于挑战“专业作家” ,他们仅仅在挑战生活,挑战自我。他们没有经历过“英雄”的席卷,没有经受过“颂歌”的洗礼,他们用自己的脚走着自己的路 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1]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池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中国当代文学题目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名词解释(20分) 1、茶馆戏 答:《茶馆》就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得经典之作,作者老舍就是“人民艺术家”与“文艺界得劳动模范”。戏剧运用侧面透露得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得变迁与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得主题。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得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得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得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得主题。 2、寻根小说 答: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就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得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得概念与公认得范畴。它得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得“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得可能性;作品题材与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得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得手法,又运用现代派得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与加深作品得文化意蕴。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得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寻根文学提倡广义得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得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就是小说中可有可无得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得主题。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得根甚至于民族得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这种文化寻根就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得觉醒,也就是“重铸与度亮”民族自我形象得努力。传统文化得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得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就是对民间得发现过程。 3、“双百”方针 答:在1956年5月召开得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方针。指“艺术上不同得形式与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得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得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得自由,有辩论得自由,有创作与批判得自由,有发表自己得意见、坚持自己意见与保留自己意见得自由”;双百方针得提出,活跃了当时得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得新局面。 4、文化散文 答: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就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得学者,她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与个人感性表达得文章,这类随笔式得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得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与理性思考融入散文得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得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得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得幽默来平衡情感得因素,学理知识得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得思想深度与情感厚度。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 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 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 4吸取群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 伤痕文学 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 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文学史意义及评价 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缺点:对“文革”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第1页 共3页 聊城大学 级《中国当代文学》函授试题( A 卷) 一、填空题( 共20空,每空 1 分,共20分) 1 、 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 、 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 _ 、 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 2 、《创业史》的作者是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 )。 3 、“三突出”原则是指___ 、__ 、__ 。 4 、《随想录》的作者是__ 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 5 、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 2 分,共10分) 1 、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公刘的《哎,大森林》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3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4 、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 A 、冰糖葫芦式 B 、一人一事式 C 、人像展览式 D 、锁闭式 5 、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 写作的是( )。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共4题,每题 4 分,共16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2页 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1、闻一多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诗要有大致相同的音顿和押韵 建筑美:诗行排列方面,要做到“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绘画美:在词藻的选择和应用上,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特点,即:讲究词的形象性和色彩感 2、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品便细微,体物察真,显示了对人事、景致的独到观察 (2)描写细腻,注重创造自然和谐,诗画俱美的意境 (3)结构严谨而赋予变化 (4)语言洗练,挚朴清晰,具有清秀隽永的风格 3、矛盾小说中人物形象系列: (1)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 (2)时代知识女性形象系列 4、矛盾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必考简答或论述论述要结合《子夜》的内容)(1)有着明确的创作动机 (2)要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 (3)在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结构布局 (4)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5、海派小说: 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30年代的小说流派,用快节奏的笔触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病态文明,代表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欧 6、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的要求,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7、第一个十年杂文创作丰收原因: 大致方面:(1)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关 (2)杂文体式短小,灵活多变,便于及时迅速的对社会现实做出反响 (3)深受鲁迅杂文的影响 8、巴金《家》的思想意义: (1)控诉了旧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2)批判了向旧制度妥协、屈服的思想 (3)揭示了旧制度、旧家庭没落崩溃的必然性 (4)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新思潮影响下的反封建斗争 9、田汉早期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1)强烈的主观抒情性(2)传奇色彩 (3)开放式的结构(4)诗化的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 70分) 1.《春之声》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 答:首先,作品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感受、联想、会议来组织材料,形成了一种放射式的心理结构;其次,作品还改变了传统小说从人物外貌、语言、行动来写人物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运用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感觉、联想、回忆、幻觉,甚至梦境等活动,以“主观镜头”折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以主观感受的形式出现,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统一起来,体现了王蒙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的创作思想;第三,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作品的含义更深远、更令人思考。 2. 陈奂生的形象。 答: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书海夜航〉二集序》的艺术特色。 答:一、本文作为一篇序文,而又兼具随笔散文的特点,作者在评述所序著作的同时,借机引申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典故中翻出新意,以现代人的眼光阐释对读书问学的应有态度,使文章的立意富于特色;二、本文构思也体现出收放自如的特点;三,善于从古事旧典中加以引申发挥,表达出更新颖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另外,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偏重知识掌故的叙述,同时间以议论和抒情,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4.《拣麦穗》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为了突出偏僻乡村固有的、本色化的人性与人情,并强调其至美。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 8O 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七个发展阶段。 2 、《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林道静是小说《青春之歌》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杨沫)。 3 、“三突出”原则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4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文化苦旅》的作者是余秋雨;《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5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6、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7、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8、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9、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10、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11、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12、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13、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4、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5、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6、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7、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8、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9、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20、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21、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三个崛起 2、先锋精神 3、市井小说 二、写出下列作品的故事梗概(任选其一,共16分) 1、《陈奂生上城》 2、《受戒》 3、《哦,香雪》 4、《北方的河》 三、赏析题(共20分) 请赏析舒婷的诗歌《致橡树》 四、论述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 1、试分析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的精神心理内涵。 2、谈谈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中的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批判意义。 试卷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三只报春的燕子”的是的《曙光》、的《班主任》、的 《哥德巴赫猜想》。 2、“乡土小说”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有等。 3、“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 、等。 4、马原在他创作的顶峰时期先后创作了、

、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 5、王蒙的小说创作运用了的写作技巧。 6、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有、、、、。 7、探索戏剧的代表作家是。 二、写出对应的作家:(每题1分,共10分) 1、《一地鸡毛》 6、《我是少年酒坛子》 、《山上的小屋》 7、《受戒》 2 3、《哦,香雪》 8、《白鹿原》 4、《内陆高迥》 9、《爸爸爸》 5、《你别无选择》 10、《北方的河》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三个崛起 2、女性写作 3、文化寻根小说 四、写出下列作品的故事梗概:(10分,任选其一) 1、《妻妾成群》 2、《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2、《海的梦》 4、《风景》 五、赏析题:(第1小题7分,第2小题8分,共15分) 1( 《远和近》 2。《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你迅速转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1.《沉沦》 作者:郁达夫 内容推荐:郁达夫的小说虽然饱含抒情,但在那些浓烈的抒情氛围中你还能触碰出主人翁的灵魂与脉搏。阴郁而压抑,在绝望中甚至有了一种彻底毁灭的冲动。这些想为而不能为的“知识分子”成了作者笔下无奈的“零余者”的形象,在彷徨与迷茫中堕落。 2.《伤逝》 作者:鲁迅 内容推荐: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估计都会想到中学时期语文阅读题那种标准答案“批判了人吃人的社会…在黑暗中需找光明”,对周先生俨然有了一种“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其实现实中周先生也没见得活得那么阴郁。这本《伤逝》是他写的一部爱情小说,用现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说,就是刻画了一部属于“五四时期一代年轻人的小时代”。 小说既浪漫又现实。那些勇于冲破重重旧制的青年人,秉持着想追求自我幸福的乌托邦式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各种碾压中,无处屏息,最终爱情也失去原本觊觎的颜色,回到旧有的无奈中。 3.《子夜》 作者:矛盾

内容推荐:“本书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校指导委员会指派用书……” 好吧,说实话。我也是中学时期要参加个什么语文竞赛才“被迫”非常粗糙地浏览完这部小说的。依稀现在还记得,但是对这本书的标准性答题范句是“阐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落后中国无法实现的根源,以及批判了买办阶级”(好吧…看似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 先撇开这些旧有的偏见,再去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在试图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现象(或许又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咯)。期间刻画主人翁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还算入木三分,故事的精彩更在于人物对抗意识之间的搏斗。 4.《家》 作者:巴金 内容推荐:总觉得巴金笔下的这个上世纪的“家”依然存活着我们这个世纪中,至少潮汕地区或出于传统保留的程度更深,所以读完这本小说自身也颇有感受。《家》整体的风格也蛮热血青春的,爱恨鲜明,大喜大悲。 5.《边城》 作者:沈从文 内容推荐:在这篇小说的读书笔记上我写这样的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湘西安静地住上几天。”实话说,我并没被翠翠的那段纯净的爱恋有多大的触动,反倒对作者笔下那带有诗画般的湘西乡村心向往之。 以乡村文学中的质朴批评都市,对民族品德的消逝产生了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