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徐红 赵玉凤 许景伟
(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250014 济南,第一作者 女,42,教授,
第三作者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要: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山东省作为农业强省,在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但仍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基于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卫生现状差、环境污染转移、文化生活单一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设施 环境污染 农民社会保障 生活配套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方向。山东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没有农村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因此,新农村建设对于山东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近年来山东省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有了长足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次新农村建设调查,采用随机布点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面覆盖山东省17地市64个县区的120个自然村。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住环境、生活配套条件、农民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休闲娱乐方式等方面,问卷设计有四个大项,17个小项,共43个问题。
1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
1.1农业生产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先进省份。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粮食、棉花、花生、蔬菜生产基地,又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梨、桃、杏、枣等,产量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农业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07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509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3倍,年递增5.9%[1]。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粮食、棉花总产排第二位,连续6年粮食增产。蔬菜、水果、水产、肉类排第一位,为保障全国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山东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享誉全国的优质农产品,如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肥城的佛桃、大泽山的葡萄、乐陵的金丝枣、昌乐的西瓜、章丘的大葱等等。畜牧业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拥有一大批像鲁西黄牛、渤海黑牛、莱芜猪、青山羊、寿光鸡等地方良种,尤其是小尾寒羊被誉为“国宝”,是我国农区

畜牧业大省。2007年,山东省肉类总产量618.7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一位和第四位[1]。
1.2农村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农民的收入状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至2007年底,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985.3元,比200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659.2元约翻了一番;与2007年全国平均农村人均纯收入4140.4元相比高出20.4%,列全国第六位。2007年山东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达到715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为5863.2元,恩格尔系数降低至37.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居全国前列。(见表1)
表1. 2007年山东省与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支情况对比表
地区 总收入(元) 纯收入(元) 总支出(元) 恩格尔系数(%)
全国总计 5791.1 4140.4 5137.7 43.1
山东 7150.3 4985.3 5863.2 37.8
注:数据来源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从调查中得知,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种植,副业养殖,打工,且不同地市农村呈现不同的收入方式。如烟台调查的8个农村中有6个村庄以种植果树为主要收入来源,潍坊地区农村以种植蔬菜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村经济收入较高的淄博、威海等地的农村则以在村办企业上班创收为主,家庭收入较低的聊城、德州、菏泽等地农民主要以外出打工和农业收入为主。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山东省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进步的标志,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备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山东省实施了乡间道路、电话、有线电视及自来水的“村村通”工程,调查数据也验证了这一工程目标的完满实现。据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所有村庄安上了电话,有线电视的普及率达到95%,引用自来水和深井水的农户达到95%。农村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如空调、暖气、火炕等取暖设备的安装,每百户中有3.21户安装了空调,19.55户通上了暖气,19.31户使用火炕取暖。网络、燃气、太阳能及农村休闲锻炼设施的建设的普及率约10%~42%之间。2007年,山东省农村人均年末生活用房面积为31.69m2,高于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29.8m2。据调查统计,全省农村人均宅基地面积为67 m2,户均建筑面积达到153 m2,其中约8%的村庄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如烟台的北官庄村的户均建筑面积达到320 m2。
1.4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2],山东省政府推广施行了以完善养老、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农村保障制

度。山东省2008年统计年鉴中调查的4200户农村常住户资料显示,农村住户家庭常住人口为15204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是153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5045人,而7-15
岁以下非在校学生仅为18人。从数字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的最有成效,养老保险参加人数约为常住人口的10%,而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大于农村住户家庭人口61岁及以上人口数1080人,即年老者均参与了养老保险。本次调查中所有村庄都实行了合作医疗,97.5%的村庄实行了义务教育,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已覆盖了约52%的村庄。
1.5生活配套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农村生活配套设施配备齐全,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3]。据调查,农村日常用品购物都在村内超市、商店、农村集市,家用电器在乡镇的电器专卖店可以购得,图书和服装用品可以在集市或乡镇服装专卖挑选,距离仅在5km以内。农民日常就医的医院都是村里的卫生所,最近的大型医院是临近的乡镇医院。截止2007年底,山东省卫生机构总数是15337所,其中医院、卫生院共3075所,农村乡镇卫生院1487所。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升级,建立起了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并覆盖全省农村。农村孩子上学越来越方便,据调查,幼儿园、小学多分布在村内或距离1km的外村或乡镇上,可以保证小学生的上学步行到达;中学大多分布在距离3km以内的范围内,基本是一个行政镇必有一所初级中学,一个行政县至少三所高级中学。现在农村地区的生活配套条件与城市的生活配套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小,如就医、就学和购物的的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备越来越齐全,享受的服务种类也越来越多,农村生活也越来越方便。
2 山东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村内绿化率低,卫生现状差
村容整洁成为各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山东省农村绿化除了绿色的农田和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绿化。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绿化主要以庭院种植树木为主,以葡萄、石榴等见效快收益高的树种为主,甚至有些家庭因为迷信,在院内不种植树木。村内街道基本没有绿化,村镇干部和居民绿化意识淡薄,更不必说对农村聚落进行科学的绿色规划。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垃圾的随意堆放,可分解与不可分解、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物品与无害物品的垃圾混为一体,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了村容村貌[4]。尤其是夏天,臭气熏天,蚊蝇飞舞,给附近村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靠掩埋或者扔到河湖

进行天然净化已行不通。全省仅有少数的村庄有垃圾收集车将垃圾集中处理,垃圾的问题已影响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厕所——“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捏着鼻子踮脚尖,蝇蛆成群臭熏天”的脏、乱、差,简易的露天式厕所,缺乏排污措施,造成粪便四溢,导致蚊蝇孳生,肠道传染病流行传播,严重危害农民健康。据统计,农村使用水冲式厕所仅为7.76户/百户,92.21%的农户仍使用旱厕。当前新农村建设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垃圾排放和厕所建设,加之由此造成的污染具有污染面广、污染源分散、污染时间连续等特点。因此,农村环境现状亟待进一步改善,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财力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2.2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经济收入提高同时也出现了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城市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新一代的产业出现了布局转移,特别是很多污染性的企业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转移[5],给当地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由于农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薄弱,再加上维权意识较差,使得农村成为污染性企业逃避环境检查的避风港。山东农村住户人均工业收入逐年增多,且速度加快。至2007年,农村住户人均工业收入达到232.38元,比2006年的人均工业收入198.88元增长了16.84%。但是带来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如淄博博兴县、桓台区的农村,特别是分洪河流域,分布有皮革厂、化工厂等高污染型企业。污水排放、垃圾随意丢弃河中严重污染了分洪河,并导致沿岸的农村饮用水严重污染。如2006年春,桓台区起凤镇穆寨村的深250米的水井的饮用水成为飘着油花、沉淀黄泥的黄水,村庄800多亩麦苗因污染河水灌溉而死亡。
2.3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消费方式仍以基本消费为主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途径,农民收入途径的多样化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山东省农民人均总收入中,54%的收入仍然是农业收入,其次是在本乡或外地打工的收入。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常住户农民的消费方式仍以吃穿、孩子教育、建房为主。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621.57元,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62%。生活消费状况不仅能够说明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而且也能反映农民收入状况。因此当前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要任务。
2.4文化娱乐项目不多,休闲活动设施少
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村民闲暇时间文化娱乐项目少,主要是看电视、打牌、聊天,在本次调查中所占比重

为47%;其次是读书看报,看电影(见图1)。村里有健身广场和小游园的仅占本次调查村庄的12%,建有村民休息多功能房的更少,仅占8%。从数据看出,农村的休闲娱乐设施远不能满足村民的休闲娱乐需要,农村在文化娱乐方面还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6]。由于村民普遍素质低,文化生活单一,因此,赌博盛行,治安事件频繁,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纠纷等不文明现象在农村时常出现。赡养父母、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以及尚未成年的孩子,成年人缺乏应有的关爱,遗弃老人,不关心孩子的成长时有发生,成为和谐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图1.山东省农村主要休闲活动方式
3 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几点对策
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扩大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加强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促
进农民增收,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以繁荣农业为基础。一方面政府应提高粮食收购价,同时加快提高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收益高、见效快的高效农业。同时也要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有机统一,促进农民创业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如养狐狸、养苍蝇等一些创新养殖。在农民收入增加的条件下,政府应加大投资,完善农民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如硬化道路、增加小学布点、统一使用燃气、有线电视和网络,使农村生活越来越方便。
3.2制定污染性企业的准入制度,保护农村地区脆弱的自然环境
一些高污染性企业的转入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和高收入,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垃圾,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污染,造成饮用水的污染、河流湖泊的水变质、洁净空气的污染、土壤的毁坏、疾病频发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村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地方政府一定要严格污染性企业的准入制度,不能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盲目上马;严格制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严把标准实施大关,未达标的污物不准排入自然界,违者给予严重的财政惩罚或取消运营资格;建立监督监察体制,让企业和农民一起来维护环境的安全;加大环保宣传,从政府、企业到农民都要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3.3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农村卫生条件差,村民绿化美化环境的意识不强,要想改变现状,应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做起,发动村民自己动手美化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垃圾处理问题,应首先将农村垃圾处理

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结合实际学习城市处理垃圾的理念;根据城市垃圾处理的经验,总结、提炼适合在农村推广普及的可借鉴方法;建立固定的垃圾场所,由过去堆积到不能再堆积才搬运改为每周搬运一次(也可以每半月、每天一次);将垃圾处理产业化,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
改善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保障他们的健康生活,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村容整洁这一方面应学习其他省份的一些做法,如实施农厕改造工程。根据当地情况灵活变通,有条件的先上卫生厕所,条件稍差的搞无害化农厕[7]。做好充分的卫生宣传工作,发动农民群众从自身做起,自己动手净化美化、维护整洁舒适的村容村貌。
3.4健全农民保障制度,建设乡风文明的村庄
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是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山东新农村建设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保障制度,在完善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普及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减少农村家庭矛盾。用新文化塑造农民,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降低文化消费门槛,鼓励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财政上每级拨一点,为每个村建立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 集村民红白喜事、 图书阅览、 休闲健身、 卫生保健、 事务受理、 小型广场等设施于一体, 实现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8]。并为农民定期开展培训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文化素质,从而为形成良好的乡风、村风奠定基础。
4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齐行福.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15.
[3]李彬,黄伯勇.我国农业垂直一体化经营组织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2:6-7.
[4]石丽敏,王忠良.新农村建设加快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J].三农问题研究,2008,24(2).
[5]刘兴慧,姜西海等.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农问题,2008,5.
[6]闫占定,郭采星.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27).
[7]彭维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探索[J].研究报告,2008,4:39-42.
[8]李树勋,王蕾.破解突出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J].新农村建设,2008,6:4-5.
Analysis on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XU Hong ZHAO Yufeng XU Jinwei
College of Population?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250014,Jinan
Abstract:To accelerat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y of enhancing

agriculture,averaging up the peasants’ income,ensuring the peasants’ rights and benefits,boosting the harmony of the contryside,and advancing the rural economy.Shandong,as an agricultural province,has some subsistent problems,although it acquired many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rural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onstructing the rural area,and promotes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environment pollution,social security for peasants,living facilitie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