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

鄭伯克段于鄢

一、用字情況

1.謂之京城大叔(大:古今字,后来写作“太”)

2.莊公寤生(寤:通假字,通“啎”,逆,倒着)

3.佗邑唯命(佗:异体字,同“他”)

4.姜氏欲之,焉辟害(辟:古今字,后来写作“避”)

5.無使滋蔓;無生民心;無相見也(無:通假字,通“毋”,不要)

6.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通假字,通“率”)

7.食舍肉(舍:放着,后来写作“捨”)

8.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赐,给與)

二、詞義分析

1.公弗許;公弗與——弗,不。

2.都城過百雉——都,都会的城墙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贰,两属,属二主。

4.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奈何,怎么办。

5.請京,使居之;——请,请求。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请,请求某人做某事。

若弗與,則請除之——请,请求除掉他。

6.具卒乘——乘,兵车。

7.將襲鄭——襲,乘人不备而进攻。

8.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伐,公开宣战。

公伐諸鄢

三、語法

1.驚姜氏。(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2.虢叔死焉;君何患焉?

3.謂之京城大叔。(双宾语,称他为京城大叔)

4.今京[不]度。

5.姜氏何厭之有?(宾语前置,姜氏有什么满足?厌,满足。)

6.不如早爲之所。

(双宾语,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

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7.[無]生民心。(使动+双宾语,不要使民生二心)

8.夫人[將]啟之。(为动用法,为共叔段开城门)

9.公伐諸鄢

10.公賜之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双宾语,把缘故告诉他,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

11.敢問何謂也?君何患焉?(宾语前置,这话怎么讲?)

12.隧而[相]見。

13.[其]是之謂乎?(宾语前置,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是,这个,作“谓”的宾语。之,代词,複指“是”。)

齊桓公伐楚

一、用字情況

1.五侯九伯,女實征之(女,你,后写作“汝”。)

2.王祭不共(共,供给,后来写作“供”,古今字)

二、詞義分析

1.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侵入

2.楚子使與師言曰;——派使者,名词活用作动词

楚子使屈完如師——派遣,名词作动词

3.寡人是征——谦辞,君王自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4.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臣子对别国人谦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5.豈不穀是爲

三、語法

1.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虞君之涉吾地也。(判断句)

== —

3.賜我先君履。(双宾语)

4.爾貢包茅[不]入。(同位语)

5.寡人是徵;寡人是問。(宾语前置句,我来索取它;我来责问他)

6.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判断句)

7.[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宾语前置,不穀,不善,诸侯的谦

称。难道为了我?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宾语前置,以方城为城,以

汉水为池。)

9.唯是(判断句)

齊晉鞌之戰

一、用字情況

1.師陳于鞌。(陈,摆开阵列)

2.旦辟左右。(辟,避开,后来写作“避开”)

3.韓厥俛定其右。(俛,同“俯”,低下身子)

4.驂絓於木而止。(絓,通“挂”,后来写作“掛”)

5.無令輿師陷入君地。(無,通“毋”,不要)

二、詞義分析

1.邴夏御齊侯,逢醜父爲右。——给齐侯赶车;车右,又称驂乘

2.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姑,姑且。

3.余病矣。——等于现在说的重、病厉害了。这里指受伤很重。

4.自始合。——

5.而矢貫余手及肘。——

6.余折以御,左輪朱殷。——朱,红色;殷,红中带黑。深红色,这里指被血染的。

7.苟有險。——这里指难走的路。

8.左并轡,右援枹而鼓。——拽过来

9.射其左,越于車下。——坠

10.射其右,斃于車中。——仆倒

11.綦毋張喪車。——

12.故不能推車而及。——被赶上

13.寡君使群臣爲魯衛請。——请求

14.且懼奔辟而忝兩君。——辱

15.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动词活用作名词,指水

16.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从现在追溯到以前

17.赦之,以勸事君者。——鼓励

三、語法

1.不介馬而馳之。(使动用法,不给马披上甲,使劲赶马,指驱马进击)

2.郤克傷〈於矢〉。(被动句)

[皆]肘之。(名词用作动词,用肘部制止)

4.人[不]難以死免其君。(不把“以死免其君”看作难事。)

趙威后問齊使

一、用字情況

1.使者不說。(説,同悦,开心的意思)

二、詞義分析

1.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聘问,是指当时诸侯之间的一种礼节

威后問使者。——询问

2.歲亦無恙耶?——忧患,灾难

3.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凭借。何以,靠什么。

何以至今不業也?——因为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派遣

臣奉使使威后。——使命出使

5.是其爲人也。——指示代词,指钟离子,这里当这个人讲。

是助王養其民也。——代词,这

6.有衣者亦衣。——衣服穿衣

7.振困窮,補不足。——救济

三、語法

1.[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使动用法,贱,指民众。使民众先,使尊贵后。难道把贱的搁在前头,把尊贵的搁在后头吗?)

2.[何以]有民?(宾语前置,以何,凭借什么)

3.是其爲人也。(判断句)

[至今][不]業也?(宾语前置,何以,因为什么。不业,不使他成就功业。业,用如动词)

5.是(判断句)

6.[胡爲][至今][不]朝也?(宾语前置,胡为,为什么,“胡”是疑问代词,当“什么”讲)

7.[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意动用法,当齐国的王,把万民当作子女)

8.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臣,用作动词,当称臣讲)被动句

9.[何爲][至今][不]殺乎?(宾语前置,何为,因为什么)

江乙對荊宣王

一、詞義分析

1.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

的意思)

2.群臣莫對。(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3.子以我爲不信。(言语真实)

4.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

5.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地”和“方”不是一个词。方五千里,

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五千里)

6.其實畏王之甲兵也。(这件事的实情)

7.而專屬之昭奚恤。(委托)

二、語法

1.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判断句)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猶百獸之畏虎也。(判断句)

2.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宾语前置,何如,怎么样)

3.天帝使我長百獸。(长,首领,这里用作动词。长百兽,做群兽的首领)

===

4.而[專]屬之昭奚恤。(双宾语)

5.羣臣莫對。

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判断句)

7.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判断句)

觸讋說趙太后

一、用字情況

1.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2.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官,沒死以聞。(没死,就是昧死,昧通冒)

3.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反,回来,后来写作“返”)

4.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奉,通“俸”,指俸禄)

二、詞義分析

1.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抵押

2.左師觸讋願見太后。——

3.太后盛氣而揖之。——生气的样子

4.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实在确实,“曾”字放在“不”前,加强

否定语气。

5.日食飲得無衰乎?——类似现代汉语的“该不会”

6.老臣今者殊不欲食。——很

7.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不贤,不才

8.而臣衰,竊愛憐之。——爱。古汉语中,“憐”和“爱”在亲爱这一意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义上是同义词

9.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特别厉害

10.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胜,超过

11.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而爲之泣。——脚后跟

12.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13.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爲趙。——赵氏赵国

14.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不仅,不但

15.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贵重的宝物,指金玉

珍宝钟鼎。

三、語法

1.[沒死][以(之)]聞。(闻,使闻)

2.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

========= —〈〉

3.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繼,继承人)

4.微獨趙,諸侯(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5.[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判断句)

6.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双宾语)

7.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状语后置)

《论语》

陽貨

一、用字情況

1.歸孔子豚。(歸,通“馈”赠送)

2.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诸,之于)

3.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知,有智慧,聪明,后来写作“智”)

4.鄉原,德之賊也。(原,通“愿”,忠厚。乡原,等于说好好先生)

二、詞義分析

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使···拜见;拜见

?見,《說文》:“見,視也。”

?①本義:看見。

?②謁見,拜見。(古讀xiàn)

a.不及物動詞(現代漢語讀jiàn)

例: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b.使動用法(現代漢語一般不用,讀xiàn)

例:陽貨欲見孔子;見其二子焉。

?③顯現,出現。現代漢語寫作“現”(讀xiàn)

2.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时,伺,窥探。亡,不在

三、語法

1.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疑问句)

2.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宾语前置)

微子

一、用字情況

1.以杖荷蓧。(荷,扛)

2.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二、詞義分析

1.鳳兮!鳳兮!何德之衰?——这样

2.見其二子焉。——使见

三、語法

1.長沮桀溺[耦]而耕。(判断句)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宾语前置)

3.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宾语前置)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判断句)

子張

一、用字情況

1.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蚀,后来写作“蚀”)

二、詞義分析

1.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记住

三、語法

1.[於人]何所不容?

於人所不容者爲何?/於人所不容者何也?

2.而[亦]何常師之有?(宾语前置)

《禮記》:

一、用字情況

1.選賢與能。(通“举”)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鳏”,老而无妻。寡,寡妇)

3.以賢勇知。(后来写作“智”)

4.在執者去。(势力,权力,后来写作“势”)

二、詞義分析

1.昔者仲尼與於蜡賓。——参加。蜡,古代国君年终祭祀叫蜡。賓,指陪

祭者。

2.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3.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赶上

4.男有分,女有歸。——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

5.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谋,指奸诈之心。盜竊亂賊,盗

窃造反害人的事。

6.大人世及以爲禮。——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

7.城郭溝池以爲固。——城墙护城河

8.禮義以爲紀。——纲纪,准则。

9.以立田里。——指有关田里的制度

10.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用,由。兵,指战乱

11.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用

三、語法

1.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判断句)

2.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宾语前置)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判断句)

4.故外戶而[不]閉(宾语前置)

5.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宾语前

6.以(禮)正君臣,以(禮)篤父子,以(禮)睦兄弟,以(禮)和夫婦

7.以(禮)賢勇知。

8.以(禮)著其義,以(禮)考其信,著有過(以著其有過)。

9.刑仁講讓,示民有常(以示民有常)。(判断句)

教學相長

一、詞義分析

1.雖有嘉肴。(本指成块的带骨头的熟肉,这里指鱼肉)

2.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

3.雖有至道。(好到极致)

4.教然後知困。(然后,这样之后。困,不通)

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反求之于自己)

6.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自己监督自己)

7.學學半。(前一个学,指教人,后一个学指向人学)

博學(中庸)

一、詞義分析

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宽广。审,详细。

慎,慎重的。明,明确的。笃,踏踏实实的)

2.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二、語法

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判断句)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寡人之於國也

一、用字情況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通“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通“斑”斑白,头发花白)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通“敛”收集,储藏)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通“途”,莩,通“殍”。饿殍,饿死的人)

二、詞義分析

1.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更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用作动词,击鼓。

4.棄甲曳兵而走。——跑,这里指奔逃。

5.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有人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不过

7.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尽

8.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密

9.非我也,歲也。——年成

10.申之以孝悌之義。——重复,反复进行

三、語法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判断句)

2.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判断句)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判断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5.王[無]罪歲。(判断句)

齊桓晉文之事

一、用字情況

1.無以,則王乎?(停止)

2.王說。(古今字,后来写作“悦”开心)

3.爲長者折枝。(通“肢”)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通“型”用作动词,示范)

二、詞義分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安

2.牛何之?——到······去

3.百姓皆以王爲愛也。——吝啬,吝惜

4.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动词,奇怪

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区别

5.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心里难过,可怜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思想

7.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心动的样子

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9.今恩足以及禽獸。——胜过

10.權,然後知輕重。——秤砣,用作动词,称东西

三、語法

1.臣[未]之聞也。(宾语前置)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3.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判断句)

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判断句)

5.夫子之謂也。(判断句)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抑王興甲兵,危士臣。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学习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不君:言行不符合为君之道。厚敛:重税。雕:刻画。辟:避。宰夫:厨师。胹(ér):煮。熊蹯(fān):熊掌。畚:以草索制造的容器。载:戴,以头顶物。士季:春秋晋国大夫。士之孙,名会。因先后受随邑(今山西介休东南)、范邑(今山东梁山西北),又称随会、随季、随武子、范会、范季、范武子。襄公卒,他与先蔑受赵盾命,入秦迎公子雍归国为君。灵公立,盾拒公子雍,士季奔秦。他为秦谋划,晋国畏惧,设计迎回。景公三年(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惟他所率上军不败而退。七年,率师灭赤狄之甲氏(在今河北永年东北)、留吁(今山西屯留南)、铎辰(在今长治)。归,升任中军。后聘周,修改法律。八年,致仕退休。入:采纳、接受。谏而不入:士季此话的主语是“赵盾”。莫之继:无人可继续进谏。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溜:即霤,屋檐下接水长槽。而后视之:按照《燕礼》规定,士会始进入门后,晋灵公要“降立阼阶之东南”,面朝南,迎接士会来到。〔51〕引自《诗经·大雅·荡》。〔52〕固:保障。〔53〕引自《诗经·大雅·民》。衮(ɡǔn):天子及上公的礼服。职:适,恰。阙:同“缺”。仲山甫:即仲山父,西周宣王时大臣。受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故又称樊侯、樊仲甫、樊穆仲。〔54〕衮:以衮服比喻晋国政权。〔55〕鉏麑(chúní):又名鉏麛、沮麛、鉏之弥,晋国武士。贼:刺杀。〔56〕辟:开。〔57〕盛服将朝:穿戴好朝衣朝冠将朝见晋君并参与朝议。〔58〕假寐:闭目养神。〔59〕槐:赵盾家庭中之槐树。〔60〕提弥明:又作祁弥明、示眯明,赵盾的车右。〔61〕爵:饮酒器。三爵:往爵中三次注酒。过三爵非礼:古代国君设宴款臣,其中的小饮酒礼即小燕礼,饮酒不过三杯。〔62〕嗾(sǒu):使唤犬。獒(áo):长四尺的猛犬。〔63〕田:田猎。首山:即首阳山,又名雷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不?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不?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就是君子不?”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就是否敬业?交友就是否守信?知识就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二)为政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三)里仁、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就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就是。”孔子走后,其她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她瞧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就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她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她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瞧人,她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瞧人,听她说,再 瞧她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与裘衣与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点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07历史1班编辑部获月(六月)继续奉献,预祝各位同学期末考一帆风顺,无人肥佬! 本资料主编:林荣举、于笛 郑伯克段于鄢 0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当初) 0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生:逆生,足先出,“寤”通“啎”,不顺。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恶:憎恶,讨厌) 03.亟请於武公,公弗许。(亟:多次弗:不) 0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请制:请以制为封邑) 05.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严:险要佗:“佗”通“他”,别的) 06.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07.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都:都邑,城镇城:都城的围墙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通“三”。 五之一:五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 不度:不合乎法度不堪:不胜,不任,受不了) 08.姜氏欲之,焉辟害。(焉:何。辟:避) 09.姜氏厌之有?(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之: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厌:满足) 10.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为之所:为他安排地方为:动词。之:间接宾语。 所:处所,直接宾语难图:难以对付) 1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该句是一个前用“犹”推宕,后用“况······乎” 逼问的进曾复句。宠:地位尊贵) 1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跌倒,比喻失败姑:姑且) 13.既而大叔西鄙北贰於己。 (既而:副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为“不久”贰:益,附益) 14.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之何:对它怎么办) 15.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 使······生) 16.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将自及:将自己于 祸) 17.可矣!厚将得众。(厚:指势力雄厚,多) 18.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 将启之。(启之:开城门) 1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以:连词) 20.段入于鄢,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之 代大叔) 21.称郑伯,讥失教也。(讥:讥刺) 22.不言出奔,难之也。(难之:对这感到为难) 23.遂置姜氏于城(遂:表顺接的副词,就置:通 置,安置) 24.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 翳我独无:唯我一个人没有。翳:语气词) 2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何谓:谓何) 2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该句是一个双宾语句,“之” 都是间接宾语。“故”“悔”都是直接宾语) 2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君何患焉:国君您担心什么呢?若:如果 阙:通掘隧:名词作状语,在隧道里。其:表反 诘的语气副词) 28.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融融:形容暖和舒适) 29.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泄泄:形容舒畅愉快) 30.爱其母,施(yi)及庄公(施:延及) 3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注意:该句用典,见《诗经·大雅·既醉) 32.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之:结构 助词,助宾语前置) 1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00536古代汉语

00536《古代汉语》自考学习笔记 绪论 1、汉语发展四个时期: (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 (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 (四)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2、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所使用并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 古代文献语言。分为,文言和古白话。 3、文言的两大特点:超方言性和仿古性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1、世界文字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汉字属于构意文字。 2、许慎作《说文解字》。 3、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象形:“象形者,書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字也有表示实物性质或状态的,作形容词。 5、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为数最少。 6、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两种类型:形合会意字、义合会意字。 7、形声:“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最早是增加声符构成,后是增加义符构成 8、转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非结构类型。

六书 例字 会意 9、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非結構類型。各类型例字: 形象 人 大 女 又 目 耳 口 齒 日 月 草 木 水 戈 戶 門 牛 羊 犬 豕 馬 鹿 弓 矢 高 向 眉 栗 血 指事 上 下 一 二 刃 亦 形合 从 牧 莫 舂 义合 臭 息 法(灋) 明 形声 江 河 星 雞 項 題 顏 顛 產 转注 考 老 假借 令 長 其 莫 10、古文字时期汉字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系小篆。小篆以后,汉字进入今文字时期。 11、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字体扁方平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鼠头燕尾,有波势挑法。 12、楷书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文选译文 1) 夫子至于是邦也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2) 贫而无谄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 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 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 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 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我国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与考核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 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

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一)《左传》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 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 其南陵,夏后之墓也; 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译:(赵盾)将要直言劝谏,士季说:劝谏却不被接受,那么没有谁能在您之后了.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