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酶法制备核桃多肽研究进展

酶法制备核桃多肽研究进展

酶法制备核桃多肽研究进展
酶法制备核桃多肽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菲律宾蛤仔酶解多肽的分离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药学 菲律宾蛤仔酶解多肽的分离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一、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科(Veneridae)的海洋生物,俗称花蛤,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花蛤肉组织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功能。中医认为,蛤肉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近代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提取物具有提高免疫力、抑制细胞微核形成、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等作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研究均证实了菲律宾蛤仔的医疗保健作用,但是至今还没有将其开发成产品投入市场。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向海洋进军,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已经成为21世纪海洋研究开发的重要领域。当前世界各国对开发海洋药物和功能特殊的海洋生活活性物质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浙江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项目研究为促进浙江省的十一五规划建设、加快实现海洋经济大省的步伐、成为“海上浙江”,打破资源限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功能性产品开发和海洋药物产业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菲律宾蛤仔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将其进行药物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不但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将会为它的高值化利用寻找新的出路。 超氧化物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自由基(ROO)和羟自由基(-OH)等自由基是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的抗氧化酶及非酶类因子可以将自由基有效地清除,从而维持自由基产生与消除的平衡状态,但自由基多数不稳定,在病理情况下,可以迅速引起脂质的过氧化。自由基通过造成细胞膜、DNA和蛋白活性的损伤,并与动脉硬化、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肥胖、白内障以及肝脏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相关。人体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脂质,尤其脑细胞膜含有许多易被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质的过氧化通过破坏细胞膜而造成细胞损伤,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体内自由基的清除是防御机体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合成的抗氧化剂多数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目前关于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了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来源于多种蛋白的活性肽都具有抗氧化活性,这些多肽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发展异常迅猛。从组织培养的原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景和展望这3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的新研究。 关键词: 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措施;发展 20 世纪后半叶,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十分迅速,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并可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1]。因此,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分支,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并广泛应用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 1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1.1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尖、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等,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2]。 1.2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Haberlanclt根据细胞学理论[3],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培养中, 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 证实了GHaberlanclt的论点[4]。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培养基的选择 组织培养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SH、White等[5]。由于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会对培养基做一些不同的处理,一般采用较多的是MS。组织培养采用固体培养基的较多,但只有在植物周围的营养物和激素被吸收,如果其他残留的培养基也能被利用,对工厂化生产的成本减少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董雁等[6]利用回收转换后废弃的继代培养基,加入原继代培养基30 %浓度母液的培养基,培养效果与原继代培养基的基本相同,说明继代培养基再利用是可行的,这为规模化组培育苗开辟了新的途径。杜勤[7]等在无外源激素条件下,研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用液体培养基直接诱导花芽率更高,分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更早,说明液体培养基对外植体的生长更有利,只是固体培养基更易操作而被较广泛应用。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包括内因污染和外因污染。内因污染指由于外植体的表面或者内部带菌而引起的污染;外因污染则是主要由环境污染和操作不当引起,是指在接种或培养过程中病菌入侵,例如培养基、接种工具和接种室消毒不严格以及操作不规范等[8]。 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2个方而着手来控制污染。一是控制外植体自身带菌,外植体的表而带菌可以经过一系列的杀菌处理来减少;而外植体的内部带菌是不

在有机介质中酶法合成小肽的研究进展

在有机介质中酶法合成小肽的研究进展 张学忠① (吉林大学酶工程实验室 长春130023) 提要:就利用蛋白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小肽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方法学上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了讨论和评述,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肽键合成体系。 一、引 言 近20年来,随着非水酶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酶促合成法较化学合成法显示了许多优越性。在有机介质中酶促肽键的合成,其中包括较大肽段间的缩合,尤其是合成只含几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较传统的化学合成法占有明显的优势。它的主要优点表现在反应条件温和,立体专一性强,不用侧链保护基和几无副反应等。最近几年,利用各种来源的蛋白水解酶,在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各种功能短肽或其前体,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营养功能的二肽和三肽,低热量高甜度的甜味剂二肽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脑啡肽五肽等。利用酶反应器,连续合成某些功能短肽已接近生产规模[1]。 目前,国际上,酶法合成疏水二肽的最高收率已接近100%。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天然的或人工设计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短肽含有亲水性的氨基酸残基或D2型氨基酸残基。由于亲水氨基酸在疏水性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以及大多数蛋白酶仅能利用L2型氨基酸,因而用酶法合成含亲水性氨基酸或D2型氨基酸残基的短肽,在方法学上需要有所突破。近年来,国际上都在致力于方法学的改进,本文将就利用蛋白水解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短肽的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说明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反应体系,从而提高肽产物的收率。 二、方法原理 K libanov[2]对在有机介质中酶促有机合成的原理进行过详细的讨论。对于肽合成来说,肽键的生成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A+B K C+D(1) (1)式中C代表产物,即肽,D代表水。在反应达到平衡时,有 [C]=K[A][B] [D](2) (2)式中K为平衡常数。由(2)式可知,通过从平衡中移去产物D,可以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改变有效平衡常数,也可以使反应向生成产物C的方向移动。假定(1)式在水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w,那么,在水2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中,有效平衡常数K与Kw的关系有下面形式[3]: K=Kw (1+Α?P c)(1+Α?P d) (1+Α?P a)(1+Α?P b) (3) (3)式中Α为有机相对水相的体积比,P a,P b, P c和P d为相应组分在有机相和水相间的分配系数。假如A和B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小,例如,P a≈P b≈100,又假定Α≈100,那么,由(3)式可知K>2500Kw。因此,在有机双相体系中的平衡常数要比在水中的平衡常数大三个数量级。在有蛋白酶存在时,生成肽键的反应可以加速达到平衡。这是在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肽键的理论依据。利用蛋白水解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小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肽产物的收率。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 — 5 5 — ①男,1942年生,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极端环境酶催化;联系人。

南极磷虾酶解多肽的抑菌活性

第32卷第4期 渔 业 科 学 进 展 Vol.32,N o.4 2011年8月 PROGRESS IN FISH ERY SCIENCES Aug.,2011 南极磷虾酶解多肽的抑菌活性 赵 玲1,2 曹 荣2 刘 淇2* 魏玉西1* 薛 勇2 (1青岛大学生物系,266071)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 要 选用复合酶酶解南极磷虾,对酶解多肽进行多肽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采用滤纸片法筛选南极磷虾酶解多肽及各分级级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四联微球菌、大肠杆菌、啤酒酵母和副溶血弧菌6种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法所得的南极磷虾酶解多肽的含量达 81.44%,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254~10000;酶解多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且分级 级分Ⅲ(1.0×103

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的组织培养 一、茎尖 1.概述通过对草莓茎尖离体培养的试验研究表明:取草莓茎尖为外植体,以0.35 mm大小为宜;用MS+0.5 mg/L 6-BA+O.2 mg/L NAA培养基. 不定芽再生率高;以1/2 MS+O.1 mg/L IBA 生根效果最好。 2.结论(1)再生途径:草莓刚抽出的匍匐茎的茎尖 (2)灭菌方法:洗去泥土、灰尘,再用自来水冲淋2~3h,置超净工作台上进行75 ﹪乙醇和0.1 升汞不同时间的灭菌处理,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8次,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6一BA+0.2mg/L NAA+3 蔗糖(w/v)+0.5﹪卡拉胶,pH值为5.6~5.8。每个灭菌处理接种2O枚外植体,l5d后观察记录外植体的污染、死亡、无菌成活生长等情况。 (3)培养基: ①芽诱导试验,于MS培养基附加0.2 mg/L NAA、IAA、IBA不同种类生长素的培养基中,20d后调查记录幼芽分化情况。 ②继代培养与扩大繁殖,MS培养基附加0.5 mg/L6-BA、0.01 mg/L NAA。 ③根诱导试验, 用1/2 MS附加不同浓度(mg/I )IBA 有0.05、0.1、0.2、0.5及不加IBA的5个处理. (3)条件:培养基均在1~ 1.1大气压下热压灭菌20min。培养温度(25± 2)℃。每日光照12h,光强2 000Lux。 (1)再生途径:用其花药、花蕾、叶、叶柄、子叶、下胚轴等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2)灭菌方法:洗去泥土、灰尘,再用自来水冲淋2~3h,置超净工作台上进行75 ﹪乙醇和0.1 升汞不同时间的灭菌处理. (3)培养基:①MS+BA 1.0 mg/L+NAA 0.5 mg/L(浓度单位,下同);②MS+6一BA0.5+KT 0.5;③MS+BA2.0+IAA 1.0;④MS+BA2.0+NAA0.5+2,4-D0.1;⑤MS+BA2.0+IBA0.1。以上培养基各加CH 100 mg/L,蔗糖20g/ L(①为30g/ L)。 ①用于花药诱导培养基; ②用于花药幺伤组织分化培养; ③、④用于其余5种外植体(叶盘、叶柄、下胚轴、子叶、花蕾)诱导培养;⑤仅用于花蕾培养。 (4)条件:培养条件均为12 h光照12 h黑暗。光强度1200-1500lx、温度(25 ±2)℃。 三、叶片以红颊、章姬、丰香草莓叶片为试材,对影响草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草莓离体叶片的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基因型、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直接影响了草莓叶片再生芽的发生。基因型是影响草莓叶片再生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同激素配比是不定芽产生的关键因素。 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以MS+TDZ 2~3mg/1较理想, 芽伸长的理想培养基为MS+6一BA 0.3~O.5mg/l, 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0.3mg/1较适宜,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2.结论(1)再生途径:先采取当年生匍匐茎茎尖培养繁殖,建立起三个品种的无性繁殖系;再从继代3周的无菌苗上剪取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不同的处理,每瓶接10片叶盘,每处理重复5瓶。 (2)灭菌方法:于121℃下高温高压蒸汽灭菌20min。

阿托伐他汀酶法生产工艺

阿托伐他汀酶法生产工艺 本生物法制备阿托伐他汀原料药,为目前国内最新工艺,仅有两家运用,一家为生产,另一家处于中试阶段。可直接购买A6或A5开始,国内A6或A5已经规模生产,因此成本较自己再合成成本更低。三种酶在国内苏州汉酶有限公司有商品出售,酶代号为供应商代号,若进行战略合作,则全程技术服务可与之深谈。 ATS-6生产工序 一.配比 ATS-5 146.6kG 苯乙烯212.5L (在冷库存放)温度高会聚合 THF 173+104kg 二异丙胺381kg 乙酸叔丁酯406kg 甲基叔丁基醚170+920+1900kg 金属锂26kg 15%盐酸1900+(150-360)L 碳酸氢钠0.5kg 水450+260 ATS-7酶法工艺 一.配比

1.碳酸钠 50kg 2.纯化水 400+400+20L 3.三乙醇胺 8kg 4.15%盐酸适量 5.硅藻土 40kg 6.活性炭 60kg 7.乙酸乙酯 800+400+400+400L 8.饱和盐水 200+200 9.ATS-6 250-300kg(相对146kgATS-5) 10.酶YK 260*1/催化率*0.8 11.酶YM 260*1/催化率*0.9 12.酶YN 260*1/催化率*0.9 ATS-8制备工艺 一.配比 1.ATS-7 一整批(240-280) 2.甲苯 330+460+900L 3.丙烷 260kg 4.甲基磺酸 1.35-2.7L 5.碳酸氢钠 3.3kg 6.水 320+400+400 7.己烷 750L

ATS-8一精 一.配比 1.ATS-8粗品 4批约620-880kg 2.己烷 1400-1500L 3.乙醇 -1 160kg(套用母液加40-80kg) 4.活性炭 9kg 5.己烷乙醇混合液 20L(3:1) ATS-8二精 一.配比 1.AT S-8一精物一整批约600kg 2.己烷-1 1000-1100L 3.乙醇-1 60-120kg 4.乙醇-2 20kg 5.己烷-2 20L 套用母液总收率可以达到100%,按以上投料量月正常生产可以产出9t成品;二异丙胺,乙酸叔丁酯,甲基叔丁基醚可以上塔回收,乙酸乙酯,甲苯,己烷可以套用。 卢红生 2014年3月2日

酶法多肽的作用

酶法多肽的作用 基本信息: 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的方法称为酶法,用酶法获得的多肽叫做"酶法多肽"。酶法多肽一词最早起源于1996年,是由邹远东创立的酶法多肽。酶法多肽服食进入循环系统和人体组织后,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酶法多肽的应用: 酶法多肽现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三九蛋白肽口服液,三九蛋白肽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辐射的两大主要功能,适用于减缓各类癌症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例如针对化疗后呕吐,掉头发,白细胞低等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怎么办?免疫力低怎么增强?身体不好如何治疗?等问题提供了一个辅助恢复的作用。 放化疗手术后的副作用 ●免疫功能下降:化疗药物可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 ●身体衰弱:化疗患者会出现周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出虚汗、嗜睡等不良反应。 ●炎症反应:发热、头晕、头痛、口干、口舌生疮等。还有可能引起静脉炎,膀胱炎等并发炎症。 ●器官毒性:有些化疗药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心脏功能、肝功能损害。导致器官的衰竭和损伤,以及头发的大量脱落等等。 ●消化障碍:很多化疗药物通过刺激胃肠道粘膜都会引发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白细胞水平下降:放化疗的目的就是杀死癌细胞,但是它是“无差别攻击”,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白细胞也会死亡,当白细胞水平过低时,人就会死亡。 这些副作用也让广大医患人员意识到:单一的化疗并不能减轻病人的病痛,需要配合其他产品来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从而才能延长病人的生命。 放化疗期间常见问题解答

1、放化疗后白细胞低怎么治疗? 可将专业的抗放化疗药物搭配三九蛋白肽一起服用。三九蛋白肽能促进放化疗病人白细胞增值,提升白血球含量,提高白细胞水平,同时增强病人免疫功能。此外,放化疗人群应多吃些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如鱼类、瘦肉、大枣等。 2、放化疗后免疫力低下怎么办? 服用三九蛋白肽口服液能修复病人整体的身体内系统,从根本上增强体质,三九蛋白肽还是一种新型的肽类免疫剂,病人不需要消化就可直接吸收,为病人补充少而精的蛋白营养物质。 3、化疗后恶心呕吐怎么办? 请记住病人在接受放射或化学治疗前2小时内,应避免进食,以防止呕吐。服用三九蛋白肽可以修复病人的胃肠道功能,帮助恢复饮食情况,为病人提供可以直接吸收的营养蛋白物质,恢复病人的身体机能状况。饮食方面也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空腹或腹胀。 4、如何减轻放化疗副作用? 除了成分输血、骨髓移植等方式外,三九蛋白肽能够全方位的缓解放化疗病人的毒副作用,尤其在抗辐射,提高免疫力方面,效果更为明显。服用三九蛋白肽还能缩短病人放化疗间隔时间,减少病人放化疗期间的痛苦,延长病人寿命。 5、放化疗期间掉头发怎么办? 防治放化疗脱发的办法较多,如药物治疗和物理降温,饮食方面需注意多补充维生素E,在营养品方面可选择服用三九蛋白肽口服液,能减轻放化疗副作用,预防脱发。 三九蛋白肽抗放化疗的六大自然优势 1、科技酶法萃取,天然无激素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需要多肽的参与,三九蛋白肽是运用蛋白质工程的分离技术,对全卵蛋白粉进行分离,运用生物工程的酶解技术,将大分子蛋白质直接酶解成小分子活性多肽,富含人体极易吸收的小分子活性多肽及20多种氨基酸。 2、不需消化,直接吸收 三九蛋白肽是合成小肽,不需降解,直接吸收,进入renti血液循环系统、器官及细胞组织、迅速发挥其生理作用和生物学功能。

一步酶法生产 7-ACA

一步酶法生产7-ACA的优点 7-氨基头孢烷酸(7-ACA)是生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母核,头孢菌素分子中由于都含有β-内酰胺结构。它能抑制肽转肽酶所催化的转肽反应,使线性高聚物不能交联成网状结构,抑制粘肽的台成,从而阻止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胞的死亡。 目前7-ACA生产采用新型酶法工艺,国内已成功开发出新型酶法7-ACA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对一步酶法生产7-ACA 技术的垄断。而目前国内的生产厂家采用的双酶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成本与化学法不相上下。通过本项目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7-ACA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新型酶法较好解决了旧酶法技术生产7-ACA在质量、色泽上劣于化学法的问题,同时在生产上的使用批次也大幅度增加,从而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7-ACA和头孢菌素的合成工艺主要有化学法和酶法两种。化学半合成技术主要包括酰氯法和混酐法,化学法合成存在着活化、缩合、保护和去保护的过程;合成过程长、步骤多反应条件苛刻产生大量的三废等弊端,而酶法合成工艺与化学法相比,由于具有许多优点,如:生产工艺简单,周期短;反应条件温和,pH接近中性;高度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以及无需保护和去保护过程,割除了化学合成中所需的毒害物质;劳动环境得到改善,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因此,用

酶法实现7-ACA及头孢菌素的半合成体现了绿色环保工艺的各种优势。

一步酶法和两步酶法制备7-ACA优势对比分析 对比项一步酶法(CPCA)两步酶法(DAO 与GAC)生物酶NRB—103 D—氨基酸氧化酶 GL—7ACA酰化酶 设备投资减少30% 较大 操作步骤4步6步 操作周期每批90min 每批150min 同等设备条件产量增大一倍较小 7-ACA转化率/% ≥95 ≥93 收率/% 46—50 44—45 7-ACA含量/% ≥98.5 ≥97 技术安全特性优优 技术环保特性优优 技术发展空间非常大有 优点高转化率,高纯度,高经济性,环境保 护。生产成本低, 减少有机溶媒用量,利于环保。 缺点转化率低,酶解路线长、氧化条件 控制难度大、设备条件高。 一步酶法工艺技术指标: 底物浓度:2.0-3.0% 转化率:不低于98% 得率:不低于95% 反应时间: 90 分钟 固定化头孢菌素酰化酶( immoblized CPC acylase) 酶活:80-100U/g 使用寿命:100 次

酶法合成阿莫西林原理

酶法合成阿莫西林介绍 β-内酰胺抗生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己成为抗生素中的最主要类型之一。由于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较低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发展非常迅速。现全世界耗用量已过万吨,预计今后还会增长。其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为最重要的两大类β-内酰胺抗生素。酶法合成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全球著名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DSM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由于酶法应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不仅可减少反应步骤,而且还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优异,所含杂质极少。因此,21世纪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酶法合成研究起步并不晚,但至今仍未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国外先进厂家差距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绿色化学制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加快工业化生产的推进进程。 酶法产品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产品含量稳定、变化小,可降低制剂在有效期内的检测风险,并且杂质低,降解速度慢,对制剂的安全性,尤其是特殊制剂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二是酶法产品生产批量能够达到化学法产品的2~3倍,这既能够大幅度节省制剂生产商的检验成本,粗略估算原料检测成本能够节约人民币9元/kg;同时,也便于物流、仓储和生产管理。 三是酶法产品是通过生物酶一步到位生产而得,以纯净水为介质,不使用传统化学工艺中的特殊化工原料,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90%,废水排放减少80%,品质更纯净。 1 青霉素酰化酶的发展 青霉素酰化酶是从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特定活性的蛋白质。能够产生青霉素酰化酶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细菌、放线菌、真菌和酵母中,如:醋酸杆菌、假单胞菌、粪产碱菌、黄单胞菌、产气单胞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枝状杆菌、克氏梭菌( Kluyvera) 等,其中常用的有巴氏醋酸杆菌、粪产碱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十种常见的酶制剂

十种常见的酶制剂 (1)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由多种水解酶组成的一个复杂酶系,自然界中很多真菌都能分泌纤维素酶。习惯上,将纤维素酶分成三类:C1酶、Cx酶和β葡糖苷酶。C1酶是对纤维素最初起作用的酶,破坏纤维素链的结晶结构。Cx酶是作用于经C1酶活化的纤维素、分解β-1,4-糖苷键的纤维素酶。β葡糖苷酶可以将纤维二糖、纤维三糖及其他低分子纤维糊精分解为葡萄糖。自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了,随着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工业、能源工业上的应用,纤维素酶已成为最近十几年酶工程研究的一个焦点。近年来有关纤维素酶的基础研究,包括酶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酶蛋白的基因调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到目前为止,登记在Swiss2Protein数据库的纤维素酶的氨基酸序列有649条,基因序列有433条。我国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纤维素酶的菌种开发、发酵培养、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以及纤维素酶在纺织、能源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较大进展. 进入21世纪,利用纤维素酶转化纤维素物质产生葡萄糖进而发酵获得生物乙醇,可以避免对粮食作物的大量损耗,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这其中的关键是纤维素酶的成本问题。由于纤维素酶发酵活力较低,因此其应用成本也较高。同时纤维素酶相比其他糖苷水解酶类,比活力至少要低1~2个数量级,如滤纸酶的比活力为1IU/mg左右,CMC的比活力约为 10IU/mg[7],从而造成酶的作用效率较低。这是两个限制纤维素酶应用的瓶颈问题,也是纤维素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目前通过传统的菌种诱变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提高酶的发酵水平.还可以通过改善发酵条件和工艺,如采用固体发酵来 大幅度降低发酵成本。但是提高酶降解天然纤维素的效率则需要,深入研究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方式,进而对其进行有效改造;或者通过筛选新的产酶菌种,发现具有开发潜 力的新酶源. (2)脂肪酶 脂肪酶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它催化天然底物油脂水解,生成脂肪酸、甘油和甘油单酯或二酯。脂肪酶基本组成单位仅为氨基酸,通常只有一条多肽链。它的催化活性仅仅决定于它的蛋白质结构。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酶的活性,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胆固醇酯酶、酰肽水解酶活性等(Hara;Schmid)。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如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脂肪酶是最早的发现的酶之一,早在1834年就发现了脂肪酶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1834年就发现兔胰脂肪酶;1854年发现胃脂肪酶活性;1871年发现植物种子脂肪酶;微生物脂肪酶则在上世纪初才发现。目前,工业生产用脂肪酶高产菌株主要通过诱 变获得。以黏质沙雷菌8000为初发菌株,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得到高产突变菌株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草莓组织培养 [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0.6g,糖4~12g,酸0.8~2g,无机盐0.6g,粗纤维1.5g,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 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常见的草莓组织培养主要的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叶片和叶柄组织培养、

酶法加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

酶法加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尤新 概述 麦芽糊精的生产工艺大致可分为3种:酸法工艺、酶法工艺、酸酶法工艺。目前,酸法工艺已基本被淘汰,国内外生产麦芽糊精均采用酶法工艺。酶法产品聚合度在1—6的产物的水解率比值均在2以上,产品透明度高,溶解性强,室温储存不变浑浊。 利用α-淀粉酶对于淀粉的催化水解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即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式水解一定种类和一定部位的葡萄糖苷键,仅水解淀粉,不分解蛋白质、纤维素等。因此,麦芽糊精是以玉米、大米等粗粮直接投料(不是以精制淀粉为原料),经酶法控制部分水解、脱色提纯、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而成。 为了便于叙述,在此以大米作原料为例,并按优级品质生产工艺说明。 麦芽糊精系列产品的生产按酶法工艺要求可分为6个工序:原料预处理、液化、过滤、浓缩、干燥、包装等。 1原料预处理工序 预处理包括计量投料、热水浸泡、淘洗杂质、粉碎磨浆4个内容,计量投料是为了保证投料准确,便于操作和管理。热水浸泡可使水分渗透到米的内部组织,促进米粒组织膨胀软化,便于淘洗和粉碎。淘洗是为了除去米糠和其他杂质,保障食品卫生和产品质量。粉碎磨浆是为了保证淀粉粒的细度和粉浆的流动性能,使淀粉易于糊化,并为酶能均匀地水解淀粉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米预处理工序技术要求如下: 浸洗后的米,应该色白无米糠,无酸败味,米粒用两手指轻捏即成粉末状。 粉浆细度,60目以上粉粒应占80%以上,手感无粗粒,不允许在粉浆中混有米粒。 粉浆浓度控制在22—24°Bé,1t米磨成的粉浆相当于2.2m3左右。 粉浆不发酵,pH不低于5.2。 淘洗去杂

一般淘洗米采用机械淘洗,通常用压缩空气来翻动淘洗,在特制的洗米罐中进行。 淘洗操作时,将米按规定量送到洗米罐,放入清水,待水浸没米层后,通入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冲击使米粒在水中翻动和相互摩擦,把附着于米粒上的米糠和杂质洗掉,悬浮物从溢流口溢出。当悬浮物基本溢净,可关闭进水阀和空气阀,放出米泔水。如此反复洗米2—3次,可使米粒洗净。 热水浸泡 热水浸泡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吸收水分,促进米粒组织软化。米粒吸水程度和下列因素有关。 (1)与米粒吸水和浸米时间有关。一般说来,浸泡时间不能少于2h,否则米粒中心部分的水分浸入不足,这样就不利于米的粉碎和糊化。 (2)米粒吸水程度还决定于米的品质。非糯性米要相对延长浸泡时间。 (3)米粒吸水还和浸泡水温度有关。提高水温可加速米粒吸水,缩短浸泡时间。在冬季,浸泡水可利用生产中冷却水代替冷水,但水温不宜高于45℃,若再提高温度,会使米粒表面糊化,淀粉流失。 在浸泡过程中还要注意米粒发酵情况,虽浸泡2h不会很快受到微生物侵入而发酵。若在洗米时没有将米糠洗净,往往也会引起米粒发酵,如此将米磨成粉浆后,会造成液化中途pH下降,致使发生液化困难。凡发酵米粒必须要重新洗米才能粉碎。 米粒和粉浆发酵经常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在此期间生产,更应重视环境卫生和设备清洗消毒工作,以减少微生物污染机会。 粉碎磨浆 将米粉碎磨成粉浆,要注意细度和浓度两个质量要求。 粉浆细度影响着液化程度和过滤速度。从糊化角度考虑,粒度细的粉浆溶解性好,容易糊化。从过滤性看,粉浆太细,则不利于过滤。根据工业化规模生产结果表明,粉浆细度以70目为宜,这样液化性和过滤性均好。 粉浆浓度关系到糊化液的流动性和蒸发量,粉浆浓度低,黏度小,流动性好,容易糊化,有利于加热和过滤。但降低液化浓度,增加了蒸发负荷,经济上不合算。高浓度粉浆则流动性差,且糊化困难。所以,粉浆最适宜浓度应在22—24°Bé。 砂盘磨工艺操作 开车:接通电源,先空载运转1—2min,检查有无异常振动和噪音,再调节上下磨盘间距到发出有轻微的摩擦声止。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多肽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多肽的制备及其功能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科学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活性。人体摄入的蛋白质经酶水解后,主要以肽的形式被消化吸收。几乎所有细胞都受多肽调节,它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和为机体提供营养的双重功效。人们已从包括人、植物、动物在内的各种生物体中分离出各类活性多肽,并且对多肽的性质、制备方法、分离纯化方法、鉴定技术、功能活性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介绍了活性多肽的制备方法及其活性研究现状,对多肽的多种功能活性进行了介绍,概述了不同来源多肽的制备方法和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多肽;功能活性;分离纯化 前言 近年来,多肽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由于其分子量大,结构复杂,摄人人体后不易被消化吸收,从而影响了其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的有效发挥。多肽是比蛋白质结构简单,分子量小,由2~16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的一类化合物,按氨基酸组成数目可人为分为短肽(2~5个氨基酸),多肽(6~16个氨基酸)。多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科学发现,几乎所有细胞都受多肽调节,如:细胞分化、神经激素递质调节、免疫调节等均与活性多肽密切相关,它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和为机体提供营养的双重功效。由于多肽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活化细胞免疫机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和抗衰老等生理活性,这为

开发肽药物、肽类保健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进行多肽的研究和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1】。 一,多肽的制备方法 目前,国内外制备多肽的方法主要有:蛋白酶水解法、化学合成法、基因重组法、分离提取法等。酶法生产功能性多肽应用较为普遍[2]。龚吉军等人[3]利用茶籽蛋白酶酶解制备菜籽多肽,确定了最佳条件,此条件下氨基酸态氮生成率可达34.64%,制备的茶籽多肽对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具有强烈的清除作用;李书国等人[4]研究了酶法生产大豆多肽的加工工艺,分离得到纯净的酸性水解物溶液,水解率高达95%;班玉凤等人[5]研究了Alcalase水解大豆蛋白制备大豆蛋白寡肽的方法,确定了酶解的最佳条件,其水解液的水解度达到了24.1%;刘大川等[6]也利用碱性蛋白酶对富硒菜籽分离蛋白酶解制备蛋白肽,水解度达32.51%,制得的富硒菜籽蛋白肽分子量分布较好,几乎完全是小分子多肽,分子量均在1500D以下。以下是几种方法优缺点的概述。 1,化学水解:酸解,碱解, 酸解法水解度不易控制,容易使氨基酸遭到破坏;碱解法能使L-氨基酸形成D-氨基酸,可能存在营养和毒理方面有害的效应,对于食品多肽的生产不足取。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很少被使用破坏L型氨基酸,2,酶法水解: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定位水解产生特定的肽,且易于控制水解进程,并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般不会导致营养方面的损失,也不会产生毒理学上的问题,同时酶作用具有特异性,可在温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