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竹林七贤对陶渊明_谢灵运诗词的影响

试论竹林七贤对陶渊明_谢灵运诗词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9-08-13

[作者简介]朱立新(1967-),女,河北宁晋县人,毕业于河北师大,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电话:(0319)3650726

试论竹林七贤对陶渊明、谢灵运诗词的影响

朱立新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要: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在思想上崇尚玄学,在行为上违反礼教,对陶和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在田园诗和

山水诗的创作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0)01-0102-02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

常激烈,经济衰落,民不聊生。这一点从曹操的《蒿里行》诗中可见一斑,“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建安文学的成就,但这时期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到后来,由于司马氏的黑暗统治,由于生活的灾难,人

命危浅、

朝不保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开放,

儒家经学逐渐衰落,道家的玄学异常盛行,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逸隐之风大盛。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这种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深深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和文学创作。这时出现的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都是在道家崇尚自然的人生精神和艺

术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

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风尚。文人士大夫亲近自然、崇尚隐逸、标榜山林

的生活情趣,为山水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基础。首先出现的是“竹林七贤”,主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

礼法而崇放达。”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

纵歌。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

象征、神话等手法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时的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阮籍、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

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寄言之德,托意玄珠”的玄言诗,其触发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

自然风物为阐发玄理的契机。阮籍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还是赋作者,他的诗歌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咏怀》三十二:“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

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咏怀》

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

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咏怀诗在艺术方面有两个极为显著的特色即蕴藉含蓄和自然飘逸。钟嵘《诗品》谓

其“《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

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阮籍的咏怀诗在反映重大社会现实方面是不如建安诗歌的,但它在个人抒情的深度

上,

在描写内心曲折的活动上,以及运用比兴的手法上,则又有超越前人的建树。它堪称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代

表性的优秀五言诗之一,

对于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嵇康的诗《酒会诗》其二“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櫂投竿,优游卒岁。

”这种境界进入诗歌创作,就为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的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到了晋宋时代,田园山水诗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陶、谢作为田园山水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东晋士人清虚恬淡玄学思潮的影响。但比起“竹林七贤”

等士人的隐匿山林,逃避现实,求得心灵的安逸,陶·

201·第25卷第1期邢台学院学报Vol.25.No.12010年3月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Mar.2010

渊明则更加放达,更为彻底,表现在思想上,他甘心成为一介农民,这在封建等级制度严密的晋宋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在当时文人普遍鄙视劳动生产的风气中,他却在诗里赞美了普通农民可贵的品质和邻里乡亲之间深厚的友谊。表现在生活上,他完全放弃了与官场的纠拌,躬耕垄亩,身自稼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安心作一布衣老农,不慕荣利,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终享晚年。他继承了阮籍《咏怀诗》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内容主要是抒写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或者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途思慕归隐的内容。他的成就主要是在他的田园诗上,描写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田园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看似平淡无奇,却创造了意蕴深远的艺术境界。且把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中,更表现在把那种玄旨和理趣渗透在诗中诗情画意的田园画面上。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追求的是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是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后世的诗仙李白也佩服之至。谢灵运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谢灵运一方面隐逸泉林、纵情山水,在山水林野中去探寻、追求独立于黑暗现实之外的人生理想,一方面又还苦恋着昔日的荣华,对过去的特权难以忘怀。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谢灵运的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而是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钟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酬从弟惠连》)则是描写山水的佳句。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有济苍生的远大报复,担任过几任小官,他清高耿介、洒脱恬淡、淳朴善良、反感于政治腐败和官场斗争,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其耿介孤傲的个人秉性与迎合官场的习气格格不入,是在官场上不得适应的情况下回归自然的必然结果。而谢灵运出身士族,刘宋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为了回避政治迫害,也为了平衡内心的激烈冲突,他只得采取隐于官的处世哲学,身在官场,情归山水,既求得心境的一时安宁,又达到远祸全身的目的。可见,谢灵运一时也未曾忘记官场。与陶渊明的彻底决裂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诗作中,陶渊明以一个农夫的形象亲自溶入田园中,表现其中的乐趣,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而谢灵运则以游览田园山水来消遣政治上的苦闷,如诗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驱南径,愉悦掩东扉。澹物虑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正是他这一行动的写照。

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在他们各自的诗篇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穷途多厄的陶渊明最终能平心静气的把自我融入田园,在理想化的田园中完成自身的审美追求,因而诗歌情感平淡自然,并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富贵多难的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功名的诱惑,总是把自身置于山水之外,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作者的身影也时时出现在诗篇中。陶渊明的崇尚自然一直在他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多次由仕而隐,以至最后长期隐居农村,如果说谢灵运的时仕时隐是现实社会和上层统治者给他施加压力的结果,是一种被动的接受,那么,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大都是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然反映,是主动追求。

·

301

·

朱立新:试论竹林七贤对陶渊明、谢灵运诗词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