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
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

新语文学习渭南市下吉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

渭南市下吉中学语文教研组

执笔王满仓

目录

前言:养趣以沟通,乐学而享受(自序) (2)

一、多识鸟兽虫木之名,滋养和谐融通之性——语文与自然 (4)

二、文史互养,乐趣无疆——语文与历史 (5)

三、无声的旋律,悦耳的节奏——语文与音乐 (6)

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与地理 (9)

五、语言的魅力,思想的力量——语文与哲学 (11)

六、文字的魅力,情感的海洋——语文与情感 (12)

七、道德之磁场,人文之苍穹——语文与道德、人文 (13)

八、文化的大地,知识的天空——语文与文化、知识 (15)

九、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融今一副联——语文与对联 (18)

十、沉默的文本,生动的镜头——语文与影视 (20)

十一、形台声导表,语言为本;说学逗唱演,话语是根——语文与相声 (21)

十二、一本剧描写民风物理,几个人表演世态人情——语文与小品 (24)

十三、生旦净丑演故事,唱念做打表人情——语文与戏曲 (29)

十四、自然、社会、艺术,形体、道德、诗情——语文与美学 (30)

十五、凝练含蓄的文字,崇高优美的意境——语文与诗歌 (34)

十六、叙事跌宕起伏,写人生动传神——语文与小说 (35)

十七、自由潇洒的文字,亲切灵动的诗情——语文与散文 (38)

十八、矛盾的集合体,冲突的发生地——语文与戏剧 (39)

十九、亲切似春风化雨,犀利如匕首投枪——语文与杂文 (42)

二十、日新月异事,稀奇古怪词——语文与生活 (47)

二十一、草木无悲喜,山河寄欢愉——语文与心灵 (50)

二十二、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语文与网络 (51)

二十三、文从字顺之美,气通脉连之妙——语文与逻辑 (53)

后记:广阔的人生,无尽的语文 (55)

养趣以沟通,乐学而享受(自序)

亲爱的同学们,大多数同学都知道高尔基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但是,大家在求知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培养自己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而是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觉得很累,或者觉得学习就是“受罪”。于是乎,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起初还有兴趣,摸着新发下来的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渴望着讲台上语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启发,两三篇课文学下来,也尝到了语文的乐趣;可往后不知怎么的就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或者因为自己对课文没有感悟或感悟不深,或者因为老师的讲解不是很生动,或者由于一些琐碎的东西需要下功夫;再往后,成绩下滑,兴趣顿减;最后以至于对语文彻彻底底地丧失了本来就有的那么一点兴趣,敬而远之了。

大家看看,我说得对不对?这是不是你学习语文的真切感受?(我已经看见了你的愁眉苦脸)这可真是——

我深深地爱着你呀,

真想一睹你的芳华!

可我——

什么时候才能撩开你的面纱?

什么时候才能触摸你的秀发?

其实,每个同学对语文课都有一种原始的兴趣,这就是语文课得天独厚的天然禀赋。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承担着启发同学们认识美、探索美、鉴赏美的重要任务;她负载着启迪同学们在一篇篇美文中认识人生、探索人生、创造人生的重要责任;她还承载着启发同学们感悟语言艺术之妙、探究语言艺术魅力并进而习得语言艺术以表现活泼生命状态的重要职责。这就是你总在不远处深爱着她,追求着她,她却“美人兮一方”,不容易接近的原因。

那么,怎么才能打动她的芳心呢?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关键在于培养自己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我这样说,有些同学可能会说:“你说的地球人都知道哇!”其实,你并不明白。任何学科,起初都会有一些兴趣,但那是一种原始的“好奇心”,待到这种“好奇心”失去了,你的兴趣便会悄然消失,剩下的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恶性循环,甚者会破罐子破摔,放纵自己,干脆不学了。这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劝同学们千万可不能这样,相反,你要千方百计寻找方法,把自己对某个学科本有的那一份强烈的“好奇心”找回来,并且让这种“好奇心”放大,真正成为你的兴趣——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同学们不禁要问,那怎样才能养成这种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呢?

在这里,我不想给学们教授更多的方法,也不可能,主要讲一种最切近的对大家最有用的办法。医学家证明,动脑越多,大脑的沟回就越多,人就越聪明。再者,学科之间是互补的,理科(自然科学)侧重于为“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但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辅助,有时还是“形象思维”在起关键作用;而文科(社会科学)则侧重于“形象思维”,但也离不开“抽象思维”,离开“抽象思维”有可能会乱了套。比如,爱因斯坦就说:“音乐能够开发人的想象力。”工作的间隙,他经常拉小提琴,以此来推动自己的科学研究。毛泽东也曾在科学家还未把原子核切分成质子、中子和电

子时,就以自己高深的哲学修养预言:物质可以无限地切分下去。事实证明他的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作科学报告《物理的挑战》时,也引用了古奥的文言文和杜甫的诗句。毋庸赘言,各种学科和思维类型是互相沟通的,善学乐学的人,总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结点,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从而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决不是孤立的,何况,语文还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之基础。数学老师讲到简单逻辑时,向我咨询过“关联词语”的问题;化学老师阅读教材序言时,感觉到自己对教材中的一段话把握不准,觉得有两层含义,也向我咨询过;政治试题和历史试题往往采用古诗文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遇到这些古诗文时候,政治老师、历史老师向我询问问题的更多。比如,现在的物理新教材中就有一个新词语——佯谬,字典、辞典里也查不到,怎么理解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对物理老师做了解释——佯谬就是归谬,是写作议论文时不常采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基本思路是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正确,最后根据对方的观点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其实,这种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运用很多,只是现在才在教材里反映出来。同学们看看,不认真阅读各科教材行么?学科之间不相互配合行么?

最起码,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相关联,这些科目之间应该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开来。新课程、新教材强调自主、探索、互动学习,我想同学们首先应该培养这种学科之间相互沟通、思维互补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培养你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永远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需要跟那些科目横向联合呢?刚才我已经说过了,最起码,应该文史哲不分家,也就是与历史、政治相联合。其实,与语文学习相互关联的科目和艺术门类很多,这里我简要谈谈,在以后的各章里面,我会作出详细的说明。首先语文学习离不开音乐,诗词原本就是和乐歌唱的“歌词”,不懂得一点行么?再说了,好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好在现在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新了,课本中选了一些歌词,这大家已经非常明白了。

其次看看对联,这种体现中华民族审美个性的缩微文学样式,既实用又艺术,是学习语文的“短平快”。我记得,我给同学们上对联课时,高考试卷中还没有出现有关对联的考查题目呢,那已经是1998—1999年的事情了,这几年高考试卷不是有了么?课本里不是也选了么?年年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可是你注意从中学习语文了么?

再次,语文学习离不开历史、地理。不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怎能深刻理解《离骚》中诗人那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大胸怀呢?不晓得战国时期纵横家纵横捭阖的议论风气,我们又怎能深刻领悟贾谊《过秦论》的文风和气质呢?清楚了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的地理形势,我们不就能直观的感受到烛之武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形下,抛弃个人恩怨,为了郑国的利益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的勇气和沉着冷静的机智了么?

还有,语文学习离不开文学、电影、电视、戏曲、相声、小品等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品种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且不说各自的特点,单说他们的语言表达,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神医喜来乐》中运用了很多的歇后语,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张德福责问师傅喜来乐没有做好榜样:“师傅,你这是拎着尺子上街——光量别人,不量自己!”电视剧里,女主角徐帆的一句台词非常生动形象:我对你的爱,就像十层楼那样倒塌了!你

看——绝不绝?漂亮不漂亮?

毋庸赘言,横向联合一定会对你的语文学习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我的聪明的同学,你准备怎么办呢?你是不是还觉得语文很难接近呢?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养趣以沟通,乐学而享受!

一、多识鸟兽虫木之名,滋养和谐融通之性

——语文与自然

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文学的社会功用:诗歌可以用来感发人心,使人由此及彼联想到其他事物(兴);又能用来考察政事得失(观),还可以使人养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群),也可以用来指斥时政善恶(怨);从切身之事来看,可以用来侍奉父母亲戚(侍父);从大的方面来看,还可以用来侍奉国君(侍君)。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并没有翻译、解说最后一句话。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我疏忽了,而是另有原因。历来对孔子阐述文学功用的认识大都拘囿于它的社会功用,而忽视了文学对于人们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进而由自然感发人心的美学功用。而对于先秦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认识,大都把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归于庄子,这是事实,但并不客观。其实呢,孔子早在庄子之前就发现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而且孔子认为这种审美作用是起着决定的和基础性的作用的。所以孔子先表述了“可以兴”,又以“多识于鸟兽虫木之名”收束。由此可见,孔子对文学的审美作用的表述,确确实实是早于庄子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辨明谁对文学的审美作用阐述得最早,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明白:多识鸟兽虫木之名,对于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诗经》里的植物就达135中之多,既反映了先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又的确起到了学诗“多识于鸟兽虫木之名”的目的;而且《诗经》里的篇章大都以物比兴,如首篇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雎鸠鸟相和鸣来比喻青年男女互相倾慕之情,含蓄而耐人寻味。屈原的《离骚》《橘颂》更是将比兴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关系,于此另开一新的传统。

《诗经》《离骚》以降,这种文学表现手法更是蔚为大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汉代的五言诗(有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两大类)直接继承了“风骚”传统,如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整首诗都以孔雀鸟来比兴,营造了一种凄凉、悲哀的艺术氛围,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浓重的抒情色彩;再如文人五言诗中的《迢迢牵牛星》以星宿来比喻夫妻,也营造了一种凄美、哀伤、中和的意境。

曹氏父子横空出世,为“建安文学”增添了巨大的声誉。曹操感于“百草丰茂……星汉灿烂……”,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北方的“刚健博大”之胸怀。

东晋时期,陶渊明特立独行,隐居田园,开我国田园诗之先河。他寄情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情景当中,比兴寄托可谓丰矣!

南北朝时期,对唐代文学影响深远的庾信和鲍照,依然承袭这一传统,兴寄遥深。如庾信《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托

依依惜别之情于大雁,比兴深挚,抒情自然而委婉。鲍照诗歌亦复如此,请看其《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水乃常见之物,但诗人就在这一常见之物中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漂泊之愁,恰切自然。

隋唐以及隋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都承继了这一传统并且不断丰富,虽总体上不如前代,亦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文学中因此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象”(或曰“形象”),最著名的当数“松竹梅兰”四君子,皆喻人之品格德操。其他诸如:什么春恨、秋悲,什么夏日困聊;什么大雁叫游子,什么鹧鸪鸣兴替;什么明月千里寄相思,什么白云悠闲隐逸士;什么黍离荒凉亡国哀,什么寒蝉凄切忧思来……实在是难以尽数!

不仅仅是古诗文里面蕴含着这么多的审美意象和艺术传统,就是现代诗文亦不脱此审美习惯,我们学过的舒婷的《致橡树》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橡树与木棉,一者阳刚,一者柔美,恰好比兴男女,自然圆通而又内涵深蕴地发抒了诗人对于爱情和独立人格的深刻思考。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评论古今,雄视百代,寄兴于“雪”及“雪景”,张目眺远,“抚四海于一瞬”;驰思飞绪,“观古今于须臾”:实在是古今词作中的精品。

古今一脉,这种由鸟兽虫木以至于自然万物的感兴(xīng),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审美个性。这是中华文学,也是华夏文化。不明乎此,阅读古诗文便觉隔膜,便觉生涩。但愿这篇千把字的文章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并进而激发起同学们亲近自然、感应万物的兴趣,为你的语文学习带来别样的身心体验!是为结尾。

二、文史互养,乐趣无疆——语文与历史

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与历史课横向联合。中国古代的学问中,原本就是“文史哲不分家”,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传入我国,这才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学问。

同学们也都清楚,我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既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倘若你到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去的话,你一定要恭恭敬敬地拜谒一下“太史祠”,在那里你会看到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文史祖宗”。什么意思呢?这是对司马迁的伟大文学才华和历史才华的称诵。其实,几乎一切伟大的历史著作都是文学著作。班固的《汉书》不是么?《左传》《战国策》不是么?《东周列国志》不是么?还有那么多的评书,比如单前芳的《隋唐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袁阔成的《水浒传》等等,不都是历史么,其实也是文学、文艺、曲艺,说不定你还很喜欢呢。

再说了,在语文课学习当中,老师竟经常会提到一个说法,特别是学习古典诗词时,老师经常会说“要知人论世”。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要深入的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这首诗词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了解这些就是了解历史。反过来说,历史课本里还有我们很多要记忆的名人名言,比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是语文课里要求记忆的内容么?大家也非常清楚,历史课本里往往引用很多文言文,作为历史佐证。比如,讲述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时,就引用了《韩非子》里的一段话:“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段话不理解怎么

学习?高中同学更觉得棘手的还有历史科高考,往往引用文言文或者诗词,让大家分析材料,看看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问题。你的文言文功底差,怎样去分析?怎样去确认?倘若当初学习历史课认认真真地记忆,认认真真地理解的话,学习历史,回答问题不是很容易么?学习语文不也省了一些力气么?

写作文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没有材料,殊不知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呀!无论翻开高考满分作文,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虽说这样作文还有些欠缺,但毕竟是一种为文之法呀!虽然我不主张甚至反对那种花里胡哨引用历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认为只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并进入其内心,领会其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学习历史会加深我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作结论。比如关于曾国藩,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怎样认识,这就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少年儿童时期,我们大概会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同样也会把世间的事情分为两类——好事和坏事。作为一个少年儿童,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对于一个系统学习各科知识的人来说,我们就不能这样简单地评价一个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历史唯物主义”,动态地看待一切人和事。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无疑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但是《曾国藩家书》是不是就要随着他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而一律归为反动呢?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现代史上,中共产党不是多次与中国民党进行合作么?世界著名的100篇演讲中,不是还有一篇蒋介石的么?你看学习历史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它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复杂丰富,使我们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一切人和事,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具有思想深度的结论。

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化,而广泛的“文化”是包括“历史”在内的。总之一句话:语文离不开“历史”!亲爱的同学们,希望大家能够尽快的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飞向更加广阔的历史天空,去收获一份从未有过的、新奇的学习快乐!

三、无声的旋律,悦耳的节奏——语文与音乐

写下这个题目,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学习语文要懂点音乐呢?语文就是语文,干嘛非要懂点音乐呢?其实呀,语文学习须臾不可离开音乐!

首先,语文课本里有大量的古诗文,尤其是古诗词,而诗词本身就非常讲究音乐的,音乐性就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古时候,诗歌、音乐和舞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诗经》作序的大毛苌(cháng)有段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的前一层说明诗歌的主要任务是用来抒情言志的,后一层意思是说“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紧密关联。

作为三贤故里(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的莘莘学子更应该了解的是,三贤之一的白居易有段话也道出了诗歌的这个特征: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意思是说:诗这个东西呀,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这里用树来比喻诗中各要素(情感、语言、语音节奏和思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其中的“华”通“花”。

由此可见,不懂得一点音乐,学习语文就少了一个支撑,最起码对诗文的理解就会肤浅一些、隔膜一些。从诗文与人体的生理特点来看,诗文是人类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产生出来的一种活动样式,它必然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除了诗歌,一般的文章也是有节律的。因此学习语文就必然离不开音乐,特别是会学习语文的同学,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暗合着这个规律。会学习语文的同学,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其次,语文学习离不开音乐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乐坛关系密切。质量上乘的歌曲,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诗歌诗歌嘛,歌词原本就应该是诗!这里,我们不用多举例,仅就阎维文的代表作品《母亲》这首歌的歌词作以简单的赏析,我们就会发现,歌词的创作原来与我们语文学习中的诗文作法紧密相关。请看《母亲》歌词: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这首歌词,分成两个段落,每段有分成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集中笔墨着力渲染母亲日常生活中爱恋子女、关怀后辈的生动细节,在娓娓的叙述中已经渗透着浓浓的感激之情,这就为第二个层次的抒情做好了铺垫;第二个层次在上个层次的铺垫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直抒胸臆”的议论抒情之中。

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个层次母亲的形象只是“点”,而不是“面”,不同于小说中的描写刻画,目的在于塑造好形象,让读者在形象里去体验作者的情思;而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主要在于“铺叙”,目的在于抒情,即使稍作展开,也只是人物形象的一

个侧面。当然了,如果是叙事诗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我们刚刚学过的新教材的第一单元的诗歌是不是都是这种作法?或者说,是不是这种写法的变形呢?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湘江两岸壮丽的秋景,归结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邃诘问;下阕则回忆青年时期的读书成长经历,凝结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自信乐观。同学们请看是不是跟《母亲》这首歌词的结构基本一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结尾抒情,中间是铺叙景物,当然同时也在融情于景。唯独戴望舒的《雨巷》全篇都在铺叙意象(想象中的带有喻意的意象),实际也是在抒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开首两节、第十节和结尾一节都在直抒胸臆,但是光靠这些,这首诗就实在太单薄了,但是诗人在其他诗节里汪洋恣肆地铺叙生活细节,把对大堰河的深深眷恋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这样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原来诗歌与歌词创作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手法上又是极其相似的。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触类旁通地掌握创作诗歌、歌词的一种通法:直接抒情(或曰“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铺叙景物或者意象、形象)相结合。如此说来,语文学习与音乐的关系是不是很大呢?聪明的同学,我想你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的。

再次,我们还应该注意优秀的歌词在语言方面给予我们的启发。歌词作为和乐歌唱的特殊的诗词,它的语言除了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性之外,也很凝练、含蓄,活泼,自由,接近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富于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请看八十年代优秀的农村题材系列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中的一首歌词:

生活是一团麻

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

生活是一根线

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

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喔哦哦

生活像七彩缎

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

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是一条藤

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

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哦哦哦哦哦哦

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

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喔哦哦

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歌词把生活做了方方面面地的比喻: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一根线,疙疙瘩瘩总相连;一条路,总有一些坑坑洼洼;一杯酒,啜饮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七彩缎,色彩绚烂,却难描画;一片霞,日子火红,却有寒风苦雨洒;一条藤,葱绿可人,却总结着几颗苦瓜;一首歌,本可唱喜悦,却总唱着苦辣年华。这些比喻,既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恰切地表达了以主人公茂元老汉为核心的剧中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无奈,流泻着抗争。

毋庸赘言,歌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活泼自由已可见一斑。聪明的同学,你是不是已经发现,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呢?但愿我们能够从广阔无垠的生活中去寻觅语文学习的宝藏,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

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与地理

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不假。多多读书的确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更多的人类文化,掌握更多的间接经验,对于智力开发和思维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写文章的巨大作用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这话只道出了一半真理,就像这篇短文的标题,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同样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好重要的是,行万里路可以让我们了解时代和社会实情,激发我们对于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热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更多的直接经验。

倘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我主要想讲讲“行万里路”。让我们遍游天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地理课中了解各地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风土人情、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信息极为灵通、人类社会已经成了一个地球村的今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在完全可以做得到了。而地理知识是我们了解世界以及我们所处宇宙空间的最为切近的一门课,我们不好好学习,不把它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行么?

地理从来都与语文、文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古代的《山海经》既是一部地理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还有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如此。我们在课文里学到的课文,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姚鼐的《登泰山记》,《大自然的语言》和《神奇的激光》等等,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课文内容,不了解地理知识就无法理解清楚,或者说理解不够透彻,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腾王阁序》)这一句,不明白“翼、轸”是“星宿”就不知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再看看祖国的山水名胜,大多都有诗文、对联点缀其间,与景物共荣,为山川增胜;游历其间,既能游目骋怀,又可助兴添雅。目睹北国雪景,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伫立黄河岸边,我们又能自然联想到“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诗句;恒山巍巍,置身于悬空寺中,我们怎能不吟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句;长城如巨龙一般逶迤于北国崇山峻岭之间,不用踏上它,我们就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诗文:“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驻足武侯祠,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凭吊诸葛武侯,诗词、对联皆能来它一番回顾,又可生发一番怀古之幽情,这是何等雅兴!

步入岳武穆祠庙,我们又能吟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凭吊抗金名将岳飞之际,吟赏联语,回顾历史,敬仰先贤,知辨忠奸,这又是何等快意!

登上杭州飞来峰,我们自会吟诵王安石的诗歌:“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同时,我们还会看到冷泉亭上的几副对联,吟咏这些对联,既可开发思维,又能启迪心智,自然雅兴大增。请看: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清代著名学者余樾回答董其昌联)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余樾妻子改余樾联)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余樾女儿改余樾妻子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左宗棠)

董其昌的对联给游人留下了一个谜,不断引起游人的作答兴趣,几百年来,人们各执其词,众说纷纭。在不断猜测作答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得到了活跃,雅兴得到了提高。

毋庸赘言,地理知识对于学习语文,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作用已经很清楚了。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读万卷书,又能“行”万里路,与大自然交朋友,同地理课结婚姻,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我们感知事物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思想更加深刻。

五、语言的魅力,思想的力量——语文与哲学

同学们,语文学习离不开思想的涵养和提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动脑子、没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的学习,必然会像孔老夫子说的那样,陷入一种迷茫困惑的境地。但是,我要向同学们强调的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只是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和最基本的态度。

我要说的是什么呢?标题中已经写得明明白白的了,那就是“思想的力量”。

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说、听、写四种能力的养成,这四种能力都是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其实比这还要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听”和“读”,特别是“读”,大量阅读经典、典范文章,养成一种辩证思维的习惯,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邃。

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文质兼美,思想含量极高。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或深或浅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仅以《论语》为证,即可说明。上面提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孔老夫子把学习和思考紧紧结合起来,强调了两者须臾不可分离的紧密辩证关系。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进而提高学习质量;思考需要载体,光思考而不去扩大思考的范围,也就是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思考就没有了意义。看来,我们只有着眼于深刻理解其中的哲理,才能顺畅的翻译它,理解它;反之,则会像这句名言所说的那样,陷入迷茫、困惑的泥潭。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很多同学学了这句名言,不做深入的理解和揣摩,就会轻描淡写地理解成“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他们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这样理解错了吗?没有。但是,这样理解难免有些幼稚、稚嫩。孔老夫子不仅仅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还为我们敲了警钟:为人处世,要辨别真伪高下善恶,选择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不仅仅是找个老师,这里的“师”更多的是一种比喻),而不要选择那些低俗的人做榜样。

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仅仅依靠自己弟子的记载,留下一本仅有20篇的《论语》,就支撑起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核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思甚深”。一部《论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处世等几乎社会科学的的各个门类。难怪宋代命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此言有些夸大,但也道出了《论语》思想丰富、深湛的特点。

再说说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或者叫做“存在决定精神”。从哲学上来理解,很多同学能够背诵出这句话的含意,但未必有融会贯通的理解和体悟。

语文学习中,我们往往要了解作家(知人论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目的是为了更为深入地理解和体味作家所描写的艺术世界。曹雪芹没有经历那种世家子弟从“饮甘鬻肥”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变故,怎么能写出感情深挚、打动我们心灵的《红楼梦》?鲁迅先生亲历了“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生活,又接触到农村的种种情形,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病态,这才将如椽巨笔投向广阔的农村,从写出了《阿Q正传》《药》《故乡》等经典著作。郭老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又在抗战的洪流中感受着全体军民抗战决死的信心,这使他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战国时期的屈原,于是五幕诗剧《屈原》横空出世,极大的鼓舞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唤醒了人们心

底的爱国激情。一时间主人公屈原的一大段独白,回响在山城的上空,回荡在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驱逐日寇出中国。史铁生经历着一般人不可能经历的残疾生活,孤独、寂寞、苦闷长期陪伴着他,但正是在这种生活中,在地坛逡巡、思考、体悟的过程中,他才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母爱,于是当代文学便多了传诵一时的名篇《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长期在陕北体验生活,下煤窑,挖煤炭,与煤炭工人生活在一起。贾平凹的多数小说离不开他的家乡商州,初期的小说基本采自商州,形成了“商州系列”小说,就是他新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也来自商州。

毋庸多举例,同学们也会从中清清楚楚地看出门道来。作家没有经历或间接经历生活,就不可能把它反映在自己的笔下,创造出经典的文艺作品。这还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吗?你哪里会想到,语文里面竟然暗藏着“血肉丰满”的哲学!倘若你能这样横向沟通地学习,哲学就不仅仅是枯燥的“理”了,语文世界也不仅仅是生动的“象”了。

读经典吧,把哲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吧!在经典中,我们才会真正吸取高明的语言表达,才能受到深邃思想的不断滋养。让语言变得富于魅力,让思想给予我们力量,这就是语文学习的两翼。藉乎此,我们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六、文字的魅力,情感的海洋——语文与情感

语文学习究竟学些什么?有的同学经常这样问。老师大概都如此回答——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所谓语文学习的八字宪法。这是从建国初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的一种说法,也是一种现代语文教学的成功探索之结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也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一大批语文教育名家(如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程红兵、韩军等),语文教学和学习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时至20世纪90年代末,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语文课的“人文性”不断加强。于是催生了本世纪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观念、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大讨论的延续和深化。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这次课程改革,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变革,突出了探究、合作,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第一位的是“情感”,可见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情感”的陶冶和历练,重视情感体验和品味。其实,一切写作、阅读活动都是“心灵的健美操”,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的情感得到一次次的唤醒、整合和提高,我们的情感也得到一次次的升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也得到了巩固、丰富和深化。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篇目,其实也是人类情感浓缩的范例,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包容了人类的七情六欲。我们要在老师的带领下,用这些情感的酵母催化我们的情感基因,努力开发情感的土壤,丰富我们的情感仓库,让我们的情感家园美不胜收,做一个情感丰富、细腻、圆融的人。

课文中我们钟爱的篇目有很多,而这些篇目基本上都是富含情感的文章。比如莫怀戚的《散步》,融融的春意中包容着多么动人的人间真情哪!骨肉爱浓,写下心中美诗篇;母子情深,撑起人伦大天空。什么是诗?这就是人间最美的诗篇,这就是心底里最动人的道德人伦大乐章!读之,久久不能释怀;味之,字字皆是饴糖(最甜的糖类)。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察母爱之深微,感悟生命之神秘,又给我们以哲理的启示,让人猛醒,犹如当头棒喝,原来我们对生命和母爱的认识是何等的浅薄!感谢史铁生,感谢命运对史铁生的“不公”,这些遭遇造就了一道生命的光彩,成就了体察母爱至微至细的敏感心灵。李乐微的《我的空中楼阁》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艺术的心灵图画,而不仅仅是“小屋”各个角度的描写、比喻。倘若没有作者那种艺术的心灵和修养,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屋怎能如此动人呢?其实,动人的不只是那些精妙的比喻和高明的语言表达技巧,关键还在于作者丰富细腻的艺术化的生命视角。学习中若能抓住这个牛鼻子,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朱自清的《春》不就是描写了春天的各种景物吗?其实,很多同学都这样认为,倘若学习、朗诵之后,只能达到这种程度,只注意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如何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而不去细细感知、体味,这样就与文章的“核”离得太远,只能学些皮毛,学些技巧。岂不知,要想做出类似的文章就非得具有一种热爱生活、关注人类的人文情怀不可。

课内的经典文章是这样,课外阅读中碰到的时鲜、经典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样如此。风传网络的《疯娘》,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能够触动我们已经钝化的心灵触角的经典文章。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宽广,即使是神智不清,“疯娘”对儿子的爱依然是那样清醒、那样深厚;即使是失去生命,“疯娘”也要到悬崖边为儿子采摘野山桃。倘若不是“仁爱”的情怀驱使着作者,他又怎能把一件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生活事实艺术化地呈现在我们钝化了的心灵触角边,让我们感喟不已,唏嘘无尽呢。读读或者听听《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这首散文诗吧,你定然会在阅读或聆听中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幸福、温馨、真诚和善良,诗人把关爱生活、牵挂朋友、宽容他人的情怀,用经典的诗句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和圣洁。诗人倘若不是这样的人,又怎能写出如此清澈、明净的诗句?读一读巴蜀鬼才魏明伦的系列赋文吧,《中华世纪坛赋》寥寥千字文,浓浓爱国情;《饭店铭》嬉笑怒骂,麻辣酸甜;《盖世金牛赋》讴歌深圳速度,爱我华夏窗口……一篇篇赋文宣泄出黄钟大吕般的情感乐章,不由人不击节称赏。读一读“中国文坛的独行侠”贾平凹的散文吧,《笑口常开》里的每件事都让你捧腹,可细细思忖,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苦涩和无奈;《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中流淌者质朴无华的情感,饱含着作者发自内心的人生感慨,寄托着作者对小妹和小妹一样的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毋庸多举例,课内外的经典文章无不是人类情感凝结、积淀、升华的结晶,我们必须用心去体悟,去品味,做好“心灵的健美操”,让自己的情感触角更加敏感、更加容易触发。

七、道德之磁场,人文之苍穹——语文与道德、人文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文章家都强调文章的道德功用、人文滋养。道德者,人生之基也;人文者,人生之骨也。人之生于世也,必以道德立其身;人之行于世也,必以人文固其体。道德、人文之于文也,犹魂魄、神明之于人也。无道德、人文之文者,必无练达人情之功用,必无存于世间之价值。要之,善为文者,必以道德、人文充斥其间,以醒世人之耳目,以明是非、美丑、善恶之分野。

何者使诸葛亮之《出师表》百数年来以成至忠之文?“忠”也。忠字既表篇章内外,岂不因之流传于后,而令志士仁人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高格?何者使李密之《陈情表》千古以降而为至孝之文?“孝”也。孝情既塞字里行间,焉能不使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感喟,为之唏嘘?何者使贾谊之《过秦论》穿透历史云烟而为震古烁今之辉煌政论?“职”也。其守臣子之职分,发治国守业之箴言,一气呵成,情凝聚而气流转,职分重而忠义现,岂能不载之史册,耀之汗青?何者使《六国论》出乎简牍断章以成振聋发聩之个性观点?“责”也。其负臣子之责任,忧理政固国之弊端,一脉呼出,意拳拳而胸沉沉,患深深而声重重,焉能不著之竹帛,传之后世?忠、孝、职、责,何也?道德之根本,人文之底蕴。亮、密、谊、洵四子,能尽忠尽孝尽职尽责于其君,其文屡屡朗声于志士仁人之口,回回重敲于爱国兴邦者之心,自然之事哉!

人文者,何也?人之为人之根本,尊人道而爱人忧人之谓也。使人生,使人活,使人顺,使人利……凡此种种,皆人文之属也;反之,害人、损人、难人、困人之事,皆非人文之类也。君请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天籁之声,回荡阴山,爱家乡之情厚,美地域之意深。读之,似置身于广袤草原;未之,如展画于宽阔山川。美哉妙哉奇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人望万物于阳春,感生命之短促,忧己忧人,物我两融。读之,物与我尽归一瞬之慨兴于心头,短与长共刺一处之苦系之眉梢。既感生命之短促,顿生努力之念头,奋之力,行之实,获之多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出川,仗剑天下,吟哦此诗,望月观水,思乡之情厚,恋家之意深,情景交融兮人寓其间,物我不分也月解斯情。游子思乡题材之所以绵延不绝,人类寻根反本原动力之所由也。诗中之“君”谁耶?月也,家也,乡也,情怀也!

《一碗阳春面》(小说,日本作家壶井荣,沪教版选修),碗中所盛者,其非面条也?其非亲情也?其非仁爱也?年夜饭,母子三人共食一碗一份;北海道,老板两口同忧一年一回。碗中泪水和,面馆人情多;一碗阳春面,千条仁爱河;母子坚强,食客热肠,三载奋斗,龙虎成双。壶井荣感叹人世良善,春秋笔丹青人文短长!

《散步》斯文,世道人心。一家四口,两代踏春。母亲已年迈,儿子正孩童;走大路平顺,趋羊肠有趣。顺母顺儿,一时语塞。奉养长辈,情切切兮意长;慈爱后人,亲拳拳也怜厚。一字千金,两人双背:前面儿子背母亲,后头母亲背儿子。扶老爱幼,中华传统,千字文里,大吕黄钟!

《陈毅市长》,爱民乐章,老帅做官,世之榜样。访化学家,心系普通百姓;述共产党,肠暖迂腐大儒。灯熄黄浦江,身显发电厂;柜台热情小姑娘,药店刁钻陈市长;严部下之严,和百姓之和;坦荡慰亲说事理,无私握权系炎凉。一部戏,千般情,道德磁场引众生,人文乐章奏心灵!

美哉语文,道德烟云;奇哉语文,人文乐音。道德人文共轮回,语文园地四季春!惟愿诸君,亲近语文,浴道德,近人文,砥砺品行,铸炼文采,天长日久,庶乎近哉!

八、文化的大地,知识的天空——语文与文化、知识

语文包括说话(语)、写字(文)、文学(文)、文章(文)、文化(文)、知识(文)等。学习语文,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知识者,说话、写字、作文、读文等之法;文化者,从古到今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生活积累的人伦、经济、教育、政治、风俗、器物等之规。不懂文化之深厚,无法领悟特定语境中文章的”魂魄”;不懂知识,难以参透特定背景下文章的支撑。小到字词,大到篇章,语文学习都离不开文化知识的长期积累。

为什么余光中的小诗《乡愁》怎么如此经典,这般打动人心?为什么这首诗在同类题材中就能断章胜出,独占鳌头?一者,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形成的民族向心力所瞩望的历史大趋势。崇尚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音。二者,中国文学的特征,特别是诗歌的特征,推重那种来自民间、质朴本色、通俗易懂、善于比兴的断章。三者,余光中深谙海峡两岸民众之心理,善歌世纪交融之乐章,巧笔指点,满纸云烟,断章立就,浓情斯出。其浓厚的民歌风,足以打动每一个普通读者的心灵;其精巧的赋比兴,足以拨动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神经。此诗成为传唱不朽的经典诗篇,实在是自自然然的事!

无独有偶,同样是余老先生的诗作,《乡愁四韵》亦然如此,唯更加文化,更加艺术。诸位同学请看: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艺术吧,同学们?你看这首诗的韵律,“水”字仄声,“红”字平声,“白”字仄声(古韵),“香”字平声,先仄后平,仄平相间,益于思绪的收放,合乎感情的起伏。这是声韵方面的艺术。其次,“给我……”四句,排比成篇,首尾反复,不断呼告,情感浓郁,沁人心脾;每节中间又都有比喻,但无论如何比喻,又都紧紧围绕“乡愁”二字;从总体上看,全篇以“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物象来起兴,寄托了浓浓的中国情,哪个不是乡情的象征?哪个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所有这些都是表达上的艺术。

如此佳篇美什,味之醇香满口,读之情感萦胸,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那种发自内心渴盼统一、渴望振兴的情怀,蕴藉在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中,自然就会拨动你我他的感情琴弦。

仅仅读这两首小诗,我们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文化之于诗文的理解、感悟、体味,是多么重要。我们要明白,诗文的产生总有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总有它生长的文化环境。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感悟和体味就会大打折扣。

读《腾王阁序》,更是如此!若只求在声韵的抑扬顿挫中去体会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文气”,还不足以领会作者激荡悲慨之情怀。只有把蕴含在文中的诸多典故知识和相关修辞知识理解掌握了,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作者的用意。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文中的几个典故,看看是不是这样。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当时徐稚已年过五旬,当陈蕃派人将他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文章是想通过陈蕃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子。顺便说一下,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和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梁王经常在这里狩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说在座的宾客就像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朱华冒绿池”之句。朱华,字面意思即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以其官职称谢灵运,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有所不同。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更显工整。);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有深层含义。教学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起源、开端之意)。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

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视野开阔,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云一样少年才高,而又同时流露出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上仅就文中四个典故为例,就让我们重新感受了一下王勃寓于文中的难言之隐。然仅此就足可明了文化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至关重要性。让我们行走在文化的大地上,飞翔于知识的天空中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

九、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融今一副联

——语文与对联

中国特色的语文,离不开五千年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对联”!对联是汉语文化的结晶,是汉语表达的精粹。它整齐对称,是我们祖先在观察万事万物的过程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客观之美,同时又是汉语表达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艺术之美。它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它深深地扎根在华夏大地,又高高地俯瞰着绵延无尽的中华文明。

古今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无不对这种最富华夏民族审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精粹艺术形式情有独钟。青年毛泽东面对湘江,高声吟诵“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联句抒情,击水发志,何等豪迈!青年周恩来,自书联语“与有肝胆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表达了高尚的人生志趣和非凡的人生境界。朱德总司令临易水,思叶挺,写下了“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的刚健之句,风格沉郁,铿锵有力。江泽民总书记视我省宝鸡市时,题联曰“开发古陈仓,建设新宝鸡”,表达了殷殷之情、拳拳之意。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读私塾时,寿敬吾老先生出一上联“独角兽”,让小学生们对句,众生对曰“六耳猴”“三角蟾”等,先生摇摇头,皆不中意。这时候,少年鲁迅对曰“比目鱼”,老先生啧啧称赞,连连点头。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面伟大旗帜郭沫若先生小的时候对私塾教育很反感,一日,先生出游,告诫众生,要求大家认真做功课。私塾先生刚刚出去,少年郭沫若便带领小伙伴们到邻居家偷摘桃子吃。先生回来后,邻居便向先生告了状。先生知道是聪明的郭沫若领头干的,但是并不想惩罚他,就故意对大家说:“我今天出一上联,若是有人能对得出,就免去戒尺。”接着便摇头晃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究竟是谁?”少年郭沫若不假思索,上前一步,对

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私塾先生手捋(luō)胡须,不停地点头微笑:“好哇,对得好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书联明志,表达了富于自我特色的教育思想,联语云:“以天地为教室,奉宇宙做宗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多么简洁明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写下一联自勉,联语云:“板凳不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其治学严谨之精神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很多俗谚、俚语、格言、警句,都是对联或者对句,大家请看:言必信==行必果谦受益==满招损吃一堑==长一智丹凤眼==柳叶眉

刀子嘴==豆腐心吃谁饭==砸谁锅人不人==鬼不鬼不穿金==不戴银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福无双降==祸不单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前不着村==后不挨店

脚底生疮==头顶流脓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打狗支桌子==吆鸡关后门

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亲子不怕试验==真金不怕火炼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对联还是概括典故的最好最精粹的语言形式,因此好多对联都蕴含中华文化,包含我们祖先的智慧,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请大家看看下面的对联:

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副对联讲的是韩信的故事。韩信落魄时,曾经被漂母(一位在河边漂洗衣裳的妇人)所救,这就是“一饭千金”的成语典故。后来,汉高祖夫人吕后设计杀了韩信。因此联语云“存亡两妇人”。韩信到刘邦帐下效力,是萧何举荐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而韩信被杀,也与萧何有关,因此联语云“成败一知己”。

两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这副对联概括了文学和政治方面的三位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司马相如和诸葛亮。东、西汉两朝,文章圣手自然是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一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者“妙手著锦绣文章,贤才开大赋先河”。诸葛亮治理蜀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颇为后人称道。(注意,此处的“经济”并非今天的“生产、分配、销售、贸易”之经济活动!)

函谷关中思古圣==大成殿里忆先贤

这副对联概括了成就中华民族性格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上联指的是老子出函谷关东去而不知所终之事,大成殿指的是今曲阜孔庙供奉孔子的正殿。联语发思古之幽情,感先贤之伟大,用语典雅,对仗自然,堪称妙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先生采用诗圣杜甫的诗句,为蜀相诸葛亮祠庙所题的一副佳联,前一句是诗圣杜甫的律诗《蜀相》中的一句,后一句是郭老自己对的。联语恰如其分地

部编版本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材解读

【导语】语文作为最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科目,其包含的东西不是寥寥几个汉字可以概括的。学好语文,将对你的一生有莫大的好处。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部编本"教材的特点 (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选文:营养与趣味并重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 一下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经典老课文,也有新选编的、内涵与语言皆美的新课文。新课文中,有表现自然之美的《春夏秋冬》,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怎么都快乐》,有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介绍传统节日的《端午粽》,有培养好习惯的《文具的家》,等等。 (四)弹性: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这类题目,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有借鉴课文语言表达的,如,"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有指向生活的,如,"说一说班里的同学都有哪些姓。""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和同学说一说。""一分钟能做什么?"有开展游戏活动的,如,"我们也来猜字谜吧!""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二、"部编本"教材的各部分学习目标 1、识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第一部分 柳条,学名白杞柳, 当地俗名簸箕柳、南 柳。把柳条剥去皮,通 体呈白色,就叫白柳 条。我镇的农民擅于把 柳条、白柳条编成上千 种筐、篮等制品。 我镇的柳编师出有 名,相传它始于鲁班的徒弟泰山。泰山系今沭河岸边人,起初跟鲁班学木匠,但很不专心,总是偷着跑到河边柳条丛中练柳编。鲁班看他不长进,很生气,于是就辞掉了他。而泰山不久却成了一个出色的编匠,做出的柳编制品比木制品还精致,鲁班知道泰山的情况后,很内疚,并且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受到师傅的鼓励,泰山越发努力,技艺不断提高,品种花样也日渐增多。不久,皇帝要庆寿,当地的县官便请泰山用柳条编几样东西献给皇帝。泰山命徒弟挑选出质量最好的柳条,褪皮熏白,自己亲自动手把篾编得薄薄的,刮得亮亮的,使出最好的技艺编织出一只精致的高脚盘,盘内几只大寿桃,只只青里透红,光彩夺目。旁边还放着几串紫葡萄,晶莹透明,令人馋涎欲滴。县官一看,连连叫绝,他看着看着,突然发现盘里还放着两枚钱币,觉得很奇怪,就伸手去拿。结果连盘

子也一起拿起来了。原来那两枚钱币也是柳编的。后来,皇帝见了这件珍宝也连声称赞。从此,沭河柳编名声大震。泰山死后,徒弟们继承他的手艺编织了篮子、簸箕、筐子和各种用品,畅销大江南北。现在用柳条编织的工艺品远销国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陶醉于这个美丽动 人的传说,我们去寻访 临沭县的柳编之乡— —白旄镇。走进柳编之 乡,看到的是一方方、 一片片嫩绿的柳条。微 风吹拂下,万亩柳田那绿色的波浪此伏彼起,景致煞是壮观。更引人入胜的还要数坐落在十多个村庄的柳编制品贸易货栈或加工厂。一溜摆开的10多间宽敞明亮的大仓库,库房里盛满了上千个品种的柳编制品。其中有供观赏用的各式花盆外套、花篮、吊花篮等;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纸篓、洗衣筐、提篮、挎篮。一件件玲珑剔透,各自错落有致,静动结合,栩栩如生。走进农户,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编着柳条。不知是谁家传出悠扬的《柳条歌》:“涝洼湿地可发芽,青枝绿叶不奢华……”歌词唱出了这里的劳动人民对柳条的赞美。其实,这里的农民也正如柳条一样勤劳、质朴、率真。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以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教材教法(40%) 一、根据部分更新大纲内容填空(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是重要组成部分。(2分) 2、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培养爱美的,发展健康的,养成良好的。(6分)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和。(2分) 二、简答题(10分)联系实际简述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笔者曾化用陶渊明“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的名言,对学生说:“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借此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可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认识不到积累的重要性。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了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谈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一、积累的重要性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不少大师对此都有过精辟的阐述。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共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仪而为君子。”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一个人积累的基础积识越广博深厚,所成就的学问也就越大。宋代理学家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一条河流,那积累就是开源。开源,才能浚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这一基础环节。可以说,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地位。古语“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离开了积累,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的高楼大厦就难以稳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形成。 二、积累的三个层面 积累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我们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要重视积累,合理而又充分地运用积累的策略。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积累绝不是单一的、简单的。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积累因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下面简述其概: 1.积累字、词、句、段、篇,这是积累的第一个层面。字、词,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可以说,如果不积累字、词,我们就可能张嘴说错话,提笔写错字。积累句、段、篇,既是表达的前提,也是写作的准备。积累的仓库中少了句、段、篇,我们表达就可能言之无物,言之无文。 2.积累语感,是积累的第二个层面。语感,是指言语交流中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语感,是一种通过阅读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反过来它对阅读学习很重要。平常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同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读几遍也不知所云,有的学生读一遍就知道这一段文字的内容。这种结果就是语感差异造成的。语感的积累,要靠阅读获得。 3.积累感悟或情感,这是积累的第三个层面。积累不仅是知识才能的量的增加过程,还应在此基础上有一个到质变的过程,正如荀子说的“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因此本质意义上的积累是用生命、用心灵来完成的。学生通过感悟不仅能沉淀和丰富语文学习的内蕴,而且能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生命,有了感悟和情感的积累,我们的写作才可能会言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析精编版

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 ——2017初中语文”部编本”新教材培训 全称: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二、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 三、教材的体系结构 五、教学建议 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建设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融合在整套教材的设计之中,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德树人-语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制教育(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2. 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新教材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教材的编写也是对课改的总结与支持,注意吸收课改的经验,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 具体做法:少做题,多读书,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 3.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新教材特别注重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 教材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整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对学生未来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部容要求的调整等)。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评估 (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 (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 社区发展需要评估 2、资源分析 课程容资源分析 课程人力资源分析 课程经费资源分析 课程政策资源分析 3、确定开发目标 (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 (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 A.纯应用学科B.理论学科C.应用理论学科D.纯知识学科 2.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从产生以来经历了以下名称的变化【】 A.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教材教法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等多种名称并用B.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C.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教材教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学论D.国文教学法一国语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育学 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苟子D.子思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 A.信息传递的过程B.人格构建的过程C.特殊的认识过程D.美感体验的过程 5.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材变成儿童的经验的教育家是【】A.莱茵B.布鲁纳C.杜威D.赞可夫 6.提出联结理论一试误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姆D.布鲁纳 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 A.快速读书法B.提纲挈领法C.联想求异法D.SQ3R学习法 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A.阅读法B.讲授法C.议论法D.练习法 9.幻灯机、投影仪属于【】 A.视觉型媒体B.听觉型媒体C.视听型媒体D.综合型媒体 l0.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响等手段,展开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倡导者是【】A.钱梦龙B.李吉林C.魏书生D.于漪 11.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 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 12.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 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 l3.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 A.启发式提问B.疏导式提问C.质疑式提问D.探究式提问 l4.对评估对象某个侧面进行的评价是【】 A.单项评估B.综合评估C.定性评估D.定量评估 15.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 A.随时测试B.综合测试C.阶段测试D.选拔测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中国现代语文教学法教材史上有代表性的教材是【

2017部编人教版语文一下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一下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习俗。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

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高中英语听说指导 本册主编:沈亚君 参编人员:高一英语备课组

课程目录 第一章:高中英语听力指导 第二章:英语听力分类及答题技巧 第三章:英语口语 一:Greetings 问候 二;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赞成不赞成 三:like and dislike 喜欢/讨厌 四:congratulations 庆祝 五:advice 建议 六:apologize 道歉 第四章:走遍美国 EPISODE 1 46 Linden Street 第五章:走遍美国 EPISODE 2 The Blind Date 第六章:走遍美国 EPISODE 3 Grandpa's Trunk

高中英语听力指导 一、“考试大纲”、“课标”与“教学大纲”对听力的要求 1.《考试大纲》对高考听力的具体要求如下: 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 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 (3)对所听内容做出简单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国家课程标准》对八级听力能力的描述: (1)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 (3)能抓住简单语段中的观点; (4)能基本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 (5)能听懂委婉的建议、劝告等。 3.《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听力要求: (1)能听懂课堂用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2)能听懂教师用学生已学的英语解释新的语言现象和教学内容。 (3)能听懂对方基本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偶尔需要对方重复。 (4)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难度略低于所学材料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120个词。 (5)能听懂广播、电视及其它音像制品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语言材料或教学内容。除教材外,泛听总量应达到40小时左右。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新教材解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新教材解读 新教材解读 马龙县旧县小学罗聪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本学期,历时近五个年头的部编新教材终于在热切期盼中显出真面目。为引领一年级语文教师准确把握这套教材的特点,切实使用好新教材,我通过研读新课标,将新、旧教材进行对比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对新教材进行了解读。 一、部编一年级语文新教材的几点变化 部编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采用大开本排版、水墨画插图,显得大气优雅,赏心悦目。新教材有哪些变化呢? (一)、调 1、教材板块调整 原版教材第一单元是拼音教学,新版教材第一单元是识字教学。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拼音教学的定位是工具——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识字难度低于学拼音的难度,这样编排便于和儿童的学前生活相连接。 2、识字与拼音比重调整 新版教材的拼音教学由原来的4单元减少到目前的2单元;识字由原来的8课调整为现在的10课。目的:体现了新课标中“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要求;体现了拼音为识字服务的定位。 3、选文调整 新版本教材共有14篇课文,保留了原来5篇课文,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去远足》、《大还是小》、《项链》、《乌鸦喝水》、《小蜗牛》等9篇课文。选文突出了经典性、时代性,选用文质兼美、

适宜教学的内容,一些经典课文又恢复了。 选文按照“双线”组织单元教学:一条线是“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4、字种调换 新教材将字种调换为儿童使用的高频字。例如:《小小的船》,原版本要求会写“见、白、田、电”,新版本要求会写“月、儿、白、里”。《画》,原版要求会写“人、火、文、六”,新版本要求会写“水、去、来、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高频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写高频字,容易而有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能够带动后面的学习。 (二)、减 1、内容减少 和原版本相比,新版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了,由原来的20课减少到14课,拼音由原来的4单元减少到2单元。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内容的调整和融合,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2、识字量减少 由原来的400个减少到300个。目的:降低初入学的难度,放缓坡度,减轻负担,呵护孩子爱学习的天性。 (三)、增 1、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新增的《金木水火土》、《江南》、《春节童谣》、《剪窗花》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考词语汇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考词语汇总 七年级上 1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2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3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 淋淋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5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也形容一次又一次。 6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7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8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9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10 油然而生:很自然的产生。 11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12 疲倦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13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14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现多含贬义,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5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6 恍然大悟: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或顿时醒悟过来。 17 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18 美不胜收:胜:尽,完。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19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20 漠不关心:漠:冷淡。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21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22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23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情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24 沉默寡言:深沉而少言语。 25 刨根问底: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26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27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28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29 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失措,失去常态。 30 畏罪潜逃: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31 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yì, 主观地,缺乏客观依据的)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2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经,不正常。 33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 34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35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药:治疗。 36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震惊。 37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和:声音相应。 38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39 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说明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欢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个系统。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本套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反三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 4.凸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如,关于词语的练习活动,多是创设具体情境,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科书还努力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六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家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自然之美”“连续观察”“神话故事”“成长故事”“家国情怀”“历史传说故事”。另外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二单元“提问"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是围绕阅读策略的学习编排的;第五单元“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是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提纲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是语文教育专业(专科)必修课之一。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动态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应考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提高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整体素质的提高。学习本课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结合语文新课程的实践,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本课程在考试方面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以理解为主。 1、识记:主要考核学生对重要的名次术语、时间、人名、著作、事件、法规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了解、识记的能力。主要以“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题型出现。 2、理解: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把握、领悟能力。依不同要求分为三种类型: (1)能概括要点或辨别正误,不展开论述; (2)能作简要的阐述、分析; (3)能作综合性分析或论述。 其中(1)(2)主要以“判断”“简答”“分析”题型呈现,(3)主要一“论述”题型呈现。 3、应用:主要考核学生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策略、简要的方案设计等。主要以“综述”“应用”或“案例分析”等题型呈现。 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将在考试内容中标明,其中了“理解”部分只以字母标注,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是,应根据考纲要求,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还要把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材的学习结合起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要点,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考试内容 绪论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三、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中学语文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中学语文科的性质(1课时) 一、“语文”的含义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三、正确认识中学语文科性质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任务(1课时) 一、语文基本素材(字、词、句、语感) 二、语文基础知识 三、语文基本能力 四、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课文 第二章中学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 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大纲的地位二、大纲的作用三、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简介四、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简介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整体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整体分析 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木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通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三)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内容分析 1.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的安排,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出现频率高的生活口语常用字;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字形简单、构字能力或构词能力强的独体字、也适当选择持别常用的合体字,大体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要求认识的字,只要能够在语境中认识、能够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不要求书写也不需要对字形作过细的分析。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复现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识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可以将生字组成学生理解的常用词语或句子,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教学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字形分析,以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果新学的汉字中某一部分是已经认过的独体字,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但是,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对每个字都进行分析,尤其是要避免对汉字中某些不认识的部件字形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有些汉字适合渗透字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字的演变过程,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汉字。 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提供机会让学生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 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 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范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迦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内部内容要求的调整等)。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评估 (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 (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 社区发展需要评估 2、资源分析 课程内容资源分析 课程人力资源分析 课程经费资源分析 课程政策资源分析 3、确定开发目标 (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 (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4、组织项目申报 (1)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申请开发的课程项目,提供《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要说明想开发什么课程,教学哪些内容,大约需要多少课时,采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篇幅大约200字宜。 (2)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审议,编制《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向学生、家长公布各年级想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说明各门课程师资配备、教 学条件设施情况,并附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小学最好召开家长会当面向学生、家长介绍说明。 (3)学生在教师指导、家长帮助下自主选课,淘汰不受欢迎的课程项目(选修学生低于10人者淘汰)。 (4)审议委员会再次进行课程项目审议,根据课程选报情况最终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5、制定开发方案 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公布学校最终确定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意见。此方案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政策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和特点,资源条件,办学理念和思路。 (2)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不宜太复杂,3―― 5条即可。 (3)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包括课程门类,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和限制性条件等。 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结构(共开设校本课程60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最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2019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 2019春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 “品味经典寓言” “体会传统文化” “关注精彩发现” “发挥无限想象” “追忆幸福童年” “探索自然奥秘” “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口语交际,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中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每个语文园地包括以下版块: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词句段运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书写提示——重视汉字书写,强调写好汉字。日积月累——安排经典名句,集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还有快乐读书吧,这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的重要枢纽,以这个活动为平台,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享受阅读,体现了大语文观。 第三单元第12课之后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这与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五单元为作文单元,集中学写想象作文。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认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250个。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重点(精)

填空、简答: 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追求下列课程理念:①教育民主;②国际理解;③回归生活;④关爱自然;⑤个性发展 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①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②新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③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4.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①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②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 5.课程基本理念有以下四条: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7.语文课程目标与语文课程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离开了课程功能,目标的制定就缺乏内在的依据。 8.中外母语课程的独特功能:①培植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母语课程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④母语课程奠定个体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9.语文课程目标也称语文教育目标,它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并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方向。 10.三个维度:“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1.立足三个“统一”,把握“三维”目标:①过程与结果的统一;②认知与情意的统一;③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12.教学阅读转型的表现:①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②从普适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③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④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 13.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的表现:①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的转换;②从教师“肢解”到学生“体验”的转换;③从预设性教学到生成性教学的转换; ④从倾听型学习到言说型学习的转换;⑤从结构型教学到后结构教学的转换 14.阅读教学转型存在问题解析:①防止阅读教学中的浅体验;②防止阅读教学中的假对话;③防止阅读教学中的伪生成;④防止阅读教学中的乱言说;⑤防止阅读教学中的无结构 15.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①与教科 书的对话;②与教师的对话——垂直 性互动;③与伙伴的对话——水平性 互动;④与环境的对话——发散性互 动 16.阅读教学要坚持四个主体性的统 一:①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②语 文教师的施教主体性;③教材编者的 编辑主体性;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7.我国中学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