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选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选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选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选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学者是()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革命的影响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A.第一个星期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

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A.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

B.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C.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增长科学知识B.增强语言能力

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C.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D.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

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

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

A.物质B.运动 C.意识 D.实践

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2、“万物皆备于我”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A.不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

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B.运动的绝对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 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

A.夸克理论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 D.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客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

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进化论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63、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67、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二元论观点

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的源泉C.思维的物质器官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

A.主观性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 )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的创造规律 C.能动的改造规律 D.能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

A.创造客观规律 B.改造历史规律 C.反映客观世界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

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A.宿命论的观点B.唯物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解放思想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当前说法)

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观点A.唯物论 B.唯心论 C.辩证法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

A.客观性B.主观性 C.多样性 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创造的 D.完全与人无关的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99、“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10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

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106、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量变

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09、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的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A.绝对的一致B.完全的平衡C.无差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1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两者是()关系

A.个别与一般 B.现象与本质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D.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B.绝对的对立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相互依存

114、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1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A.事物的相对性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的变化D.人的自觉能动性11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118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 B.主要和次要 C .多数和少数 D.决定与被决定

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循环和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121、新事物是指()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 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D.符合发展规律

1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125、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同一性所设定的)特定条件的限制

12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29、爆发式飞跃是(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13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131、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32、决定事物的质的是()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事物之间的联系D.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133、一事物的质,只有通过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才能()

A.产生出来B.表现出来C.发展出来D.转化出来

13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135、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36、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说()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B.质与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属性是通过质表现出来的D.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13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区别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138、质变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更替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139、部分质变是指()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40、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A.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渗透着量变 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

141、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D.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142、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

A.事物根本的、全局的质变的开始B.不包含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

C.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143、新生事物是指()

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44、事物的量是()

A.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形式B.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C.一事物与它事物互相区别的界限D.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规定性

145、量变是指()

A.事物对原有度的突破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C.统一体的分解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

146、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147、作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的度是指()

A.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B.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C.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14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是否显著、激烈

B.是否迅速明显

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14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5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D.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151、否定之否定规律(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152、“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这是一种()观点

A.折中主义B.唯物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15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坚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54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要特点是()

A.强调否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肯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D.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155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一切都是鬼话。”这是()观点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 C.折中主义 D.相对主义

156、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 .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15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158、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

159、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

A、既保留又发扬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160 、下列成语中包含辩证否定原理的有( )

A.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古为今用,洋为今用D.厚今薄古,厚古非今

16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16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3、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64 、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16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规律

A.质量互变B.对立统一C.世界普遍联系 D.否定之否定

166、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6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168、人类对森林过度的砍伐,对草原和湿地的破坏,工业和汽车排放大量的CO2,使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冰峰不断消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同果异因 D.一果多因

169、“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

170、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决定性作用

17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172、或然率是指()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7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

A .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 .本质决定现象

C .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 .内容决定形式

174、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

A .偶然性

B .必然性

C .现实性

D .可能性

175.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 .抽象的可能性 D .微小的可能性

176、现实性范畴是指( )

A .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 .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 .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177、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 )

A.科学发展观高于辩证的发展观

B.科学发展观包括辩证的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

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第第二二二章章章 认认认识识识世世世界界界和和改改造造世世界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是否承认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是否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 .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3、古代西方的“回忆说”、近代的“天赋观念论”以及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的认识思想是(

) A .唯物主义反映论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C .经验论 D .可知论

4、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或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

A .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 .指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D .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E.辩证的观点

6、所谓实践,指的是( )

A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 .一切客观物质活动

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以上都不是

8、洛克说:“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 )

A .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B.这是感觉论的思想

C.这是认识论中辩证法思想

D.这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思想

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反映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反映论观点 E.唯物主义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D .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 .反映论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

A.人脑的主观创造

B.人脑的客观反映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4、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主观认识

B.客观对象

C.人的大脑 D .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

15、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体决定客体

B.客体反映主体

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

16、认识的主体是指()

A.客观事物的主要部分

B.物质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D.主要的客体

17、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认识属性C.社会属性 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

18、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追求,认识主体最本质的特征是()

A.自主性

B.社会性C.创造性 D.适应性

19、认识的客体是指()

A.客观事物B.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 C.自然界和社会 D.绝对精神

20、认识的客体具有的属性是()

A.主观性B.对象性 C.社会性 D.选择性

21、主体要和客体发生关系是通过()

A.认识

B.反映C.实践 D.领悟

2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C.社会实践 D.科学兴趣

26、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28、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现存在的事物

3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概念—感觉

D.实践—认识—实践

33、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B.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C.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D.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4、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5、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C.感觉 D.理性认识

36、在认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B.概念是认识的起点

C.表象是认识的起点D.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37、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

3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3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40、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41、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4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44、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45、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6、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47、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 .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49、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 .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50、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物辩证法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5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

A.唯物论 B .辩论论 C.二元论 D.诡辩论

5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53、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 .相对性 D .有用性

5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 .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55、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5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5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

A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8、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 .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59、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是( )

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之一

B.唯心主义特有的思维方法之一

C.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思维方法 D .辩正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60、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 .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61、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是( )

A .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 .演绎方法

第第第三三三章章章 人人人类类类社社社会会会及及及其其发发展展规规律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规律是()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B.革命阶级能够加以改变的

C.偶然事件的堆积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C.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D.它们都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起作用的

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支配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8、人的活动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规律性的制约,这种制约性表现在()

A.人们的思想动机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规律制约人们思想实现的程度

B.人们的自觉活动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

C.人们的企图与其活动的结果是一致的

D.人们的主观愿望不可能超越现实的历史条件

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 )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宿命论D.英雄史观

10、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生活方式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中的钥匙,因为劳动是()

A.人的本质B.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C.一切财富的源泉

D.全部人类社会的内容

1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A.人

B.社会活动C.社会劳动 D.地理环境

14、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

A.人们可以改造和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超越主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15、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

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1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始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17、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1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19、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20、下列各项中,全面表述社会存在含义的是()

A.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人类自身的生产及其条件的总和

2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社会运动的领导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国家元首

2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2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上层建筑D.生产方式

2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2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6、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7、地理环境要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

B.对人的生理结构产生影响

C.对民族气质产生影响D.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28、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

A.生物圈 B.大气层 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

29、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

A.绿色植物 B.人类 C.动物 D.微生物

30、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

A.不起作用

B.起核心作用C.有很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D.起决定作用

3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决定社会能否存在

3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

3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A.它同自然规律没有区别B、它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

C.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D、它不依人的活动而存在

3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生活D.信息交流

35、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36、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3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形式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38、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 )

A.生产关系

B.家庭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3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0、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 )

A.生产力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1、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42、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

A.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B.它决定着各个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C.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

D.它规定了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43、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之间的关系B.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C.物和物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45、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

C.各种知识之和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46、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D.生产管理

4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48、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商品和产品

4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 C.控制系统 D.能源系统

50、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

A.唯一标准B.根本标准 C.普遍标准 D.特殊标准

5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5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54、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主要是因为()

A.它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它可以使生产力各要素合理结合

B.它可以直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D.它在当代的物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5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关键是( )

A.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B.正确调整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D.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

56、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D.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5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或起决定作用的内容)的关系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5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9、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6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 )

A.封建社会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2、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

A.政治原因引起的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6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64、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动力

65、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66、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的科学技术

C.社会的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67、国家属于( )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6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69、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0、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7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7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7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先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74、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

B.哲学和宗教

C.政治思想

D.道德和艺术

75、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76、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C.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D.道德、艺术、哲学

7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上层建筑

78、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哲学

B.道德

C.宗教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79、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贯彻主要是通过()

A.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B.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来维护

党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党知识竞赛决赛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几年举行一次C A、二 B、三 C、五 2. 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什么教育活动?A A、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B、发挥共产党员模范作用 C、发挥共产党员积极性 3.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B A、组织者和实践者 B、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C、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4.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__B____年。 A、一 B、二 C、三 5.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____B_____不动摇。 A.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 B.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

C.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6.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B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执行为民 7.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什么?A A、密切联系群众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8. 坚持____A____,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A、改革开放 B、与时俱进 C、开拓创新 9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_____A____相结合。 A.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B.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C.法治和德治 1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什么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A、改革 B、创新 C、发展 11. 党执政后最大危险是—B A、骄傲自满 B、脱离群众 C、不思进取

12. 党组织如果在维护党的纪律方面失职,必须受到__A ___。 A 、追究 B、批 评 C、处分 1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_____C_____和执政水平。 A.理论水平 B.执政能力 C.领导水平 14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___A____。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15. 开创__A___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社会主义事 业 C.现代化建设 二、问答题 1、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党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党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德孝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以人为本 D、执政为民 参考答案:B 2、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 A、学习

B、教育 C、引导 D、监督 参考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 )的社会主义公民。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参考答案:ABCD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爱祖国、()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A、爱人民 B、爱劳动 C、爱科学 D、爱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参考答案:对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参考答案:对 3、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参考答案:对 4、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答案:对 5、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对 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答案:错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1、“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请默写出一首有关方面的古诗词(包括题目、作者) 答:指松、竹、梅。 2、七大艺术是指什么啊? 绘画、音乐、文学、雕塑、戏剧、建筑、电影。 3、五彩是指: 青、黄、赤、白、黑 4、元代四大戏剧是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有害生物防治》教学大纲

GDOU-B-11-213《有害生物防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有害生物防治学是园艺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综合起来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昆虫基础知识和园艺等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植物病害基础知识和多种园艺植物病害防治知识。总学时50 理论35学时实验15学时。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有害生物防治学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病虫害防治防治基础知识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为学好林业科学与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好植物保护理论基础,掌握各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讲授、实验和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和防治通过实验和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求学生采集昆虫标本50种以上,病害标本30种以上。 三、面向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四、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气象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有害生物防治学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习植物保护学要有上面的课程的基础知识作依托。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6学时) 1.1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A 1.2 昆虫头部 A 1.头部的基本构造 2.昆虫的触角 3.昆虫的眼 4.昆虫的口器 1.3昆虫的胸部 A

1.胸部的基本构造 2.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3.昆虫的翅 1.4 昆虫的腹部 A 1.腹部的基本构造 2.外生殖器的构造 3.尾须 4.幼虫的腹足 1.5 昆虫的体壁 B 1.体壁构造与特性 2.体壁的衍生物 3.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A 1.6 昆虫的体腔和内部器官 C 作业:认识昆虫各部位名称。 第二章昆虫生物学(6学时) 2.1 昆虫的生殖方式 A 1.两性生殖 2.孤雌生殖 3.卵胎生和幼体生殖 4.多胚生殖 2.2 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A 1.昆虫变态类型 2.昆虫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性 2.3昆虫的进代和年生活史 A 2.4 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A 2.5昆虫的习惯 A 1.食性 2.假死性 3.趋性 4.昆虫的本能 5.保护色及拟态 6.群集、扩散和迁飞 作业:把本章名词用作业本抄下来并背熟。 第三章昆虫分类(4学时) 3.1分类阶元 B 3.2种一亚种和学名 B

党员基本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党的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 年7 月23日。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请问“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和政务院(国务院)总理分别是毛泽东和周恩来 4、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党的组织原则是_民主集中制。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主集中制是(C )。 A.民主基础上的集中B.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C.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2.党员的党龄,从(C )之日算起。 A.从递交入党志愿书B.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 3.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C )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生产力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 4.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A)原则。

A、少数服从多数; B、成员服从领导; C、下级服从上级; D、个人服从集体 5.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B)不交纳党费,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三、判断题(在括号里填“√”或“×”,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直接的、主要的阶级基础,因此,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变也不会变。(√ ) 2.主要是从非公有制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是说只要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都可以入党。(×) 4、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二年。(×)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健康科普知识

每天六个一提高免疫力 睡一个好觉:睡眠不良和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有关。体内的T细胞负责对付病毒和肿瘤,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T细胞的数目会减少,生病几率随之增加。不一定要睡足8小时,只要早上醒来觉得精神舒畅就可以。 做一番运动:每天运动30到45分钟,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会相对增加。不过,运动如果太过激烈或时间超过1小时,身体反而会制造一些荷尔蒙,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做一次按摩:按摩使身体放松,减少压力。每天接受45分钟的按摩,1个月后,免疫功能会有明显改善。 做一回白日梦:每天做5分钟的白日梦,一边深呼吸,一边做做白日梦,让愉快的画面从脑中飘过,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数目和活动能力。 参加一次艺术活动:笑能使干扰素明显增加,免疫细胞变得更活跃。如果自认缺乏幽默感,可以多看喜剧片、好笑的漫画。音乐可以增加对抗感染及癌症的抗体,不管喜欢哪一种音乐,聆听时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应。 与知己交流一次:朋友多的人,不但不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也比性格孤僻的人好。有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助于对抗压力,减少压力,影响免疫细胞功能。 灰尘的作用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生,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它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它们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有趣的是,尘粒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它色光。由於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乾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於这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20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完整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邓小平指出:“(),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求真务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层次。 A、低级 B、中级 C、高级 D、中高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 将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从()角度来划分的。 A、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 B、对经济基础的关系 C、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 D、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属于地理环境中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