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使用天然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于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原始人类,位于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并知道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位于黄河流域。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制工具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体质特征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山顶洞人的生活已经进入氏族社会。★注意: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一、半坡氏族村落:(是我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典型的原始农耕文化代表)

1、发现地点:今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2、生活年代及所属阶段:距今约六千余年属于母系氏族

3、主要粮食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4、生活简况: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用耒耜耕地,用石镰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打猎,用鱼钩、鱼钗捕鱼。住半地穴式房屋,过定居生活,会制造彩陶(人面鱼纹盆和四鹿纹盆是这一时期彩陶的代表作),会纺线、织布、制衣。

二、河姆渡氏族村落:(是我国远古时代长江流域典型的原始农耕文化代表)

1、发现地点:在今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

2、生活年代及所属阶段:距今约1万年属于母系氏族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之一)

4、生活简况: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掌握掘井技术,会饲养家畜,会制陶器、玉器、乐器。

三、大汶口氏族村落:(是我国远古时代黄河下游氏族村落的代表)

1、发现地点:在今山东泰安大汶口

2、生活年代及所属阶段:距今约5000—4000年属父系氏族文化

3、生活简况:原始农业有更大发展,使用磨制石镰、石锄;原始手工业有更大进步,能制造黑陶白陶。

4、私有制出现:大汶口氏族生活的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别较大,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已处于阶级社会的边缘。(处于原始社会晚期)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1、炎帝、黄帝:(部落联盟的首领)

①、生活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间

②、活动区域及所属阶段:黄河流域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③、贡献:A、炎帝改进农具,教人种田,发明制陶技术,组织集市交易;尝遍百草,发明医术,号称“神农氏”。

B、黄帝发明修盖房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挖井汲水,制造车、船、兵器、衣裳;还发明了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人称“轩辕氏”。

2、蚩尤:(部落联盟的首领)

①、生活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间(约与黄帝同时)

②、活动区域:长江和淮河流域

3、华夏族的逐步形成:(伴随着战争与融合)

①、阪泉大战:

A、交战双方:炎帝和黄帝

B、结果及影响: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两部合并后,不断繁衍发展,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后代尊奉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人文始祖)。

②、涿鹿之战:

A、交战双方:黄帝和蚩尤

B、结果及影响:蚩尤战败,促进华夏族与东夷相互交融,为华夏族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二、禅让制:

1、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当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表现为“公天下”。

2、制度的体现:尧、舜、禹之间的政事交接采用的就是禅让制。

3、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必须具备的条件:品格高尚,贤明能干,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治理天下有方等。【例如:大禹治水: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品质使其在部落联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禅让制的终结:禹治水虽然治水有功,但他又是“禅让制”和原始社会的终结者,是阶级社会的开创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者”。(禹做部落联盟首领时期,部落内贫富分化在加剧,阶级在产生,与之相应的政治、军事等权力机构也在建立,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奴隶制国家。从此,我国古代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开始,也就是我国古代由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及发展:

①、时间、建立者及都城: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②、历史地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③、巩固政权措施:创建军队,颁布刑法,设置监狱,完善了国家机构。

④、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结束,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2、夏朝的衰亡:

①、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jié)

②、原因:穷奢极欲,无休止的征发劳役等。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及发展:

①、时间、建立者及都城: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Bó今河南郑州】

②、历史地位: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③、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殷是指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称殷朝。

④、商朝的发展:A、商朝的疆域:东到今山东西部,北到河北中部,南至长江流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B、经济状况: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较快。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更加迅速,创造出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商朝的衰亡:

①、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纣(Zhòu)

②、原因:荒淫无道,修筑豪华宫殿,“酒池肉林”,刑法严酷等。

三、西周的兴衰:

1、西周的建立和发展:

①、背景:周文王励精图治,国力迅速壮大。(周文王重用姜尚)

②、时间、建立者: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③、都城: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

④、重要战役: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⑤、巩固政权措施:实行分封制

A、目的:为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B、分封制下各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向周天子朝觐、纳贡,平时治理封国、守卫疆土,战时要为周天子出兵作战。

C、严格的等级制度示意图: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D、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2、西周的衰亡:①、原因:西周后期,政治黑暗。其主要表现为:

A、周厉王暴虐无道,贪财好利,天下怨声载道,引发国人暴动。

B、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贪念美色,重用小人,国势更加衰弱。

②、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四、东周的建立:

①、时间、建立者、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今河南洛阳】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一、甲骨文:

1、含义: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或“卜辞”。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一些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二、青铜工艺:【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铸造而成】

1、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三、青铜文化:

1、“金文”(又名“钟鼎文”或“铭文”)

①、含义: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代表是:毛公鼎)。

②、历史意义: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2、“三星堆文化”:

①、出现时间、地点: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四川成都平原

②、代表: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③、历史意义: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春秋争霸战争:

①、齐桓公称霸:【春秋第一位霸主】

A、原因(条件):a、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使得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战乱四起。b、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扩充军队,国力迅速强大。

B、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②、晋文公称霸:【中原霸主】

A、原因: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后,任用贤能,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使晋国成为中原强国。

B、标志: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③、楚庄王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中原霸主】

④、秦穆公称霸:【西部霸主】

A、原因: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国力强盛。

⑤、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一、秦始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时间、都城:公元前221年咸阳

2、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

A、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总管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C、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政治措施的影响:正式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

②、经济上:

A、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后代称“秦半两”)

B、统一车轨(车同轨)。修筑驰道。

C、统一度量衡;

【经济措施的影响:促进秦朝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书同文”,小篆→隶书)

④、思想上:焚书坑儒。(丞相李斯的建议)

A、影响: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摧残了中国的文化。

B、启示:珍惜书本,珍惜读书机会,重视人才培养等。

⑤、军事上:

A、北伐匈奴。【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南定南越。(秦始皇派史禄兴修灵渠;统一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

3、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南到南海和越南北部,北到长城一带,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记忆方位口诀: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

4、评价秦始皇:

①、完成统一,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大一统封建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及文字,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压制了人民。

⑤、焚书坑儒,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中国文化。

⑥、大兴土木、赋税沉重、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速亡。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一、秦朝速亡的原因:徭役沉重;赋税日益加重;法律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暴虐。

二、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原因:A、直接原因:戍守渔阳(边关)遇雨误期。B、根本原因:秦朝的暴虐统治。

3、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三、秦朝的灭亡:

1、时间:公元前207年

2、事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

1、时间、交战双方: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

2、结果: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五、“文景之治”: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富裕,史称“文景之治”。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①、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②、客观原因:汉初三位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出现“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3、措施:

①、政治上:

A、推恩削藩。(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中央的监察权【各州设刺史,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经济上:加强中央的经济权。(把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

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

⑤、对外关系上:

A、在西部,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后来在今新疆设使者校尉。(公元前60年,汉宣帝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B、在南部,设置郡县,经略西南夷。(汉武帝铲除了当地的割据势力,设置了会稽郡及南海九郡;汉武帝又经略西南夷,在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也设置了郡县)

【汉武帝对边疆地区积极经营的历史意义: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4、评价汉武帝:

①、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汉武帝好大喜功,其统治后期,连年征战,国力消耗过大,赋税沉重,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农民暴动不断,使西汉社会动荡。

③、做为一位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有为的皇帝,面对社会动荡局面,敢于对自己下“罪己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一、两汉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二、分裂结束,又归统一:263年,魏灭蜀汉;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孙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全国又归于统一。

第16课两晋与南朝

一、西晋灭亡:

1、时间:316年

2、重大事件:“八王之乱”(发生在晋惠帝时期,持续了16年)

二、东晋的兴衰:

1、东晋的建立:

①、时间、建立者:317年司马睿

②、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2、东晋的衰亡:420年,东晋权臣刘裕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三,南朝:东晋灭亡后,南方又经历了齐、梁、陈三朝。宋、齐、梁、陈四朝都城都是在建康,合称“南朝”。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开发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④、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

2、重大事件:“永嘉南渡”(发生在西晋末年永嘉年间,“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

3、影响:使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1、“五胡”:匈奴、羯(jié)、氐(dī)、羌(qiāng)、鲜卑

二、前秦的兴衰:

1、前秦的建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

2、主要领导人:苻(Fú)坚

3、巩固政权措施: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使前秦迅速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北方。

4、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①、时间及交战双方:383年前秦与东晋

②、结果及影响:前秦遭到惨败。苻坚逃回北方后,境内各族首领反叛,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剧状态。

三、北魏的建立及改革: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4世纪后期(386),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达120余年的纷乱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措施:A、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受贿者一律严惩;B、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多少分给田地,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C、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D、迁都洛阳(494年;平城→洛阳);E、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③、影响:加速了北方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互相认同与融合,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北朝: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0年,北齐建立;557年,北周建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第18、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及文化艺术

1、数学:祖冲之,南朝宋时期著名数学家。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人(祖率),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代表作是《缀术》。祖冲之曾经制定了大明历,制造“千里船”等。

2、农学:贾思勰,北魏时期的农学家。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专门著作。

3、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代表作《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且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4、宗教:

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所寺院。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②、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于东汉中期。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道教的基本特征。

5、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为有名。

6、书法:“书圣”王羲之,精通各种书体,东晋人,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子王献之书法成就也很高,父子二人被称为书法艺术中的“二王”或“二圣”。

7、绘画:顾恺之,东晋人,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代表作有《女史箴(zhēn)图》、《洛神赋图》。

8、田园诗: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代表作《归园田居》等,通过描写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来表达他对安静淳朴的农家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1课隋朝的统一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灭南朝的陈,实现南北统一。

3、隋朝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隋文帝的措施:

A、政治上: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B、经济上:清理户口,整理户籍;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隋炀帝的措施:开凿大运河

A、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基本情况:隋朝大运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中心在洛阳,分为四段,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程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C、沟通的水系: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D、历史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二、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杀死。贵族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迅速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的统治(“贞观之治”):

1、确立:626年,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承皇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表现(巩固政权措施):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重视州县长官的人选,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④、唐太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长于谋略,杜如晦善于断决大事,唐太

宗就任用他们做宰相。魏征为人刚正,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200多次,深受太

宗器重。(“房谋杜断魏直谏”)

3、历史意义: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出现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太景象,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二、文成公主入藏:

1、简况: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松赞干布仰慕唐朝的文化,几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2、历史意义: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第3课盛唐气象

一、武则天的统治:

1、建立:690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周。

2、政绩: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重视农业生产,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制度,提拔、重用庶族出身的官吏(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

3、历史意义:武则天的统治,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社会秩序进一步安定,为唐朝的繁盛准备了必要条件。人称其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

4、历史地位: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开元之治):

①、措施:整顿吏治,裁剪官僚机构和多余人员,注重地方官吏考核,执法严格;重视农业生产,大兴屯田,加强农田水利的管理;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减轻百姓负担。

②、历史意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2、唐玄宗后期的统治:

①、简况: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沉湎酒色,怠于政事,造成奸臣掌权,朝政混乱。

②、“安史之乱”:

A、简况:755年,边城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B、影响:“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三、唐朝的灭亡:9世纪后期,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朝受到致命打击。907年,唐朝灭亡。

四、长安的繁荣:

1、长安城布局特点:棋盘式布局,宫殿、街署、坊(官民居住区)、市(商业区)分置,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坊、市对称。

2、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唐朝的都城长安,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1、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主要表现为:①、尽量减少民族之间的战争,努力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②、积极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问题的能力,加试文史方面的知识。明经科主要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考中进士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此更受世人看重。)

2、影响: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多年。

第5课唐朝的对外关系

一、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1、以留学生为主的文化交流(在唐朝的所有留学生中,新罗学生人数最多),同时派出大量使节。

2、新罗同唐朝的贸易繁盛。

3、新罗的天文、历法、医学、艺术、服饰等深受唐朝影响,各项制度多模仿唐朝。

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与唐朝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

2、除派遣唐使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空海、吉备真备)。

3、鉴真东渡:鉴真是唐玄宗时期的高僧,应日本僧人邀请,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10多年间,5次东渡失败,第六次才成功。

4、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在中国生活50年,擅长写诗,担任过唐朝官员。逝世于长安。

三、唐朝与天竺(古印度)的交往:

1、唐朝与天竺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围绕着佛教进行的。影响最大的是玄奘。

①、玄奘取经(玄奘西游):

A、简况: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新疆、中亚,访问了天竺等南亚国家,在天竺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等地研习佛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B、贡献:带回大量佛经;根据途中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此书为后世研究新疆、中亚及天竺等南亚国家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历时最长、贡献最大的王朝之一。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

一、赵州桥(安济桥):

1、时间、设计者:隋朝李春

2、历史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石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同类桥梁的出现早了1000多年,被誉为“天下之雄胜。”

3、历史意义: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它的建成,极大地三、“药圣”孙思邈:

1、生活年代、代表作:隋朝时期《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2、后世尊称:“药圣”

四、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烧制的陶器,是唐代陶器中精品。因其基本釉色是绿、赭、蓝三色,故称“唐三彩。”

第7课隋唐的文化艺术

卿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而柳公权书法体势劲媚、骨力劲键,因此在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之称。

物衣带具有随风而动之势,因而有“吴带当风”之说。

第二单元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辽宋夏金元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一、北宋的建立及巩固: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①、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分别对

皇帝直接负责,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

②、“杯酒释兵权”将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的政策,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③、地方长官都用文臣。

二、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的兴起与辽宋和战:

1、契丹族政权的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又称“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契丹南下:辽太宗时,契丹南下,借助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之机,割占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

3、辽宋交战:澶渊之战(1004年,宋真宗在寇准督促下亲往澶州城,宋军时期大振,取得初步胜利。)

4、辽宋议和──“澶渊之盟”:1005年,辽提出议和。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①、评价“澶渊之盟”:

A、“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否定。

B、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密切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应予以肯定。

三、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1、元昊称帝: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立为帝,国号夏,以兴庆(今宁夏银川)为都城,史称西夏。

2、宋夏议和: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后,双方贸易十分兴盛,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但这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第9课南宋和金的对峙

一、金的兴起:(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1、金政权的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都城为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

2、金灭辽:1125年,辽灭亡。

二、北宋的灭亡:

1、开封保卫战:金灭辽后,继续南下,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直逼北宋都城开封,开封军民在主战派大臣李钢的领导下,打退了金军的进攻。

2、时间及标志:1127年“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再次南下,攻破开封,俘虏徽宗、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3、根本原因:北宋统治阶级的怯懦。

4、影响:使中原文化遭到一次重击,给北方人民带来了长久的不安定局面。

三、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南方重建了宋政权,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岳飞。

★注意岳飞抗金事迹:

①、“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爱戴;②、“岳家军”打的著名战役:郾城大战

③、金军对岳家军的评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④、岳飞遇害: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不惜向金朝屈膝求和,他们一再命令岳飞等将领班师回朝,不久,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时年39岁的爱国名将岳飞。

3、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纳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民众纷纷南迁,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圩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2、表现:(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①、农业方面:

A、在宋代,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使水稻成为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南宋时,苏州,湖州是主要的稻米产区,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宋代农耕技术非常发达,田间技术日趋精细。【使用耖(chào)和“秧马”等】

②、手工业方面:

A、纺织业:a、丝织业:宋代丝织业非常发达,宋锦、云锦、蜀锦精美绝伦,杭州、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b、棉织业:宋代棉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棉织业成为宋代产棉区主要的农村副业。

B、制瓷业: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最繁荣时期(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定窑最为有名),景德镇成为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有“瓷都”之称。

C、造船业:宋代东南沿海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居世界首位,当时以广州、泉州造船技术最为精良。

③、商业方面:

A、商业城市:宋代商业城市中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农村集市也发展迅速)

B、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十分兴盛,与5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广州、杭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C、纸币的出现: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政府大量印行纸币,流通于四川地区的叫钱引;流通于东南地区的叫会子。(作用:纸币的产生和发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城市的发展:在宋代城市中,坊、市交错,生活丰富多彩。

①、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形象的再现了开封的繁荣景象。

②、南宋都城杭州商业十分发达,有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小贩货郎走街串巷。二、衣食住行的变化:

①、衣(服饰):北宋和南宋初年,服饰崇尚节俭,对服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比如普通百

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到两宋后期,逐渐趋于奢侈,奇装异服不断出现(穿胡服现象十分普遍)。

②、食(饮食):宋代饮食十分丰富,北方时的粮食以粟麦为主,南方人以稻米为主;宋代的肉食,北方以羊肉为主,其次是猪肉;南方人吃鱼较多。茶和酒则是当时最重要的饮料。

③、住(居住):宋代城市百姓的住所以瓦房为主,农村以简陋的草房为主。

④、行(出行):宋代的交通工具有:马、驴、轿子、车子、舟、船等。

三、市民文化的发展和热闹的节日:

1、“瓦子”和“勾栏”: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日趋繁荣。大城市中出现了“瓦子”(是综合性文艺演出场地,又是商业中心),还有“勾栏”(“瓦子”里圈出的演出场地),瓦子勾拦里的文娱活动是适应中下阶层百姓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

2、宋代的节日:宋朝的节日非常多,今天的大多数节日,在当时已经出现,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当时百姓最重视元旦、上元、寒食等传统节日。而元旦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第12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1、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斡难河源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忽必烈继承汗位: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即汗位,首次采用中原王朝的年号纪年,建元中统。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元朝统一全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的残余武装,统一全国,实现了唐末以来国家空前的大一统。

★注意:元朝统一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元朝的统一实现了唐末以来国家空前的大一统,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加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此,中华民族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长时期的民族大分裂,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4、元世祖忽必烈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政事、军事、监察;(元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西南和西部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

④、重视农业生产,开凿和疏浚大运河,开辟海运航线。

三、元朝的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1、原因:元朝国家统一,为各族人民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元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往来频繁,和平共处。

2、回族的形成: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并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长期与其他各族杂居,互通婚姻,到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

1、简况:元朝将全国居民分作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目的:为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3、实质: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五、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版图空前辽阔,北至漠北,南到海南,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背景:雕版印刷存在许多弊端,满足不了文化发展的需要。

2、时间、发明者: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

3、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此后又传入日本、欧洲。

4、历史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发展和西传:

1、指南针:

①、发明: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司南。宋代,人们发明了便于使用的指南针。

②、应用: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和军事中。

③、传播: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把它传入欧洲。

2、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

①、发明:唐朝时发明火药。

②、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中。

③、传播: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

④、火药武器的发明:

A、宋元时期,人们发明了火球、火箭、火枪等各类火药武器。

B、南宋时期,出现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

C、元朝时,出现了用金属制作的火铳(chòng)和火炮。

三、沈括、郭守敬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1、沈括: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他创制的“十二气历”十分先进。他是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词并意识到石油的用途与价值的科学家。

2、郭守敬: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编成的《授时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推算一回归年长度是365.242日,和地球实际线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差26秒。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

一、宋元文化领域代表:

1、史学代表:司马光

①、简况: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②、代表作:《资治通鉴》

A、体裁:编年体通史

B、内容记载:该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C、地位(意义):是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2、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在隋唐时已萌芽,到宋代达到高峰。

①、代表人物:北宋的柳永、苏轼,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和南宋的辛弃疾。

A、柳永: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人,代表作有《乐章集》。

B、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豪迈奔放的新词风,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C、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际。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其词前期以描写生活情趣、相思离愁为主,清新自然。后期因经历国破家亡变故,词作多深沉哀婉。代表作有《醉花阴》、《声声慢》、《如梦令》等。

D、辛弃疾:南宋杰出豪放派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他以悲壮慷慨的词,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悒(yì)郁不平之气。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语以寄之》等。

3、元曲:元曲以杂剧为主。

①、代表人物: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其中关汉卿最为著名,他一生写过60多种杂剧,其中《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二、艺术领域代表:

1、北宋著名“书画皇帝”宋徽宗,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花鸟画细致传神,绘画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瘦金体”书法自成一家。

2、张择端(北宋),擅长画风俗画。他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北宋开封市民活动的现实场景,展现了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和宋代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

3、宋代的书法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号称为“北宋四大家”。

4、赵孟頫(fǔ),元代书法巨匠。赵书用笔圆润,骨力秀劲,世称“赵体”。赵孟頫也是元代绘画界的泰斗,画如神品。

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明朝的建立:

1、时间、建立者: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

2、都城、年号:应天府(今南京)洪武

二、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皇权。

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对中央负责。【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三司互不相属,直接对中央负责。】②、在中央,取消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制定法律,完善司法制度。【制定和颁布《大明律》和《大诰(gào)》,完善司法制度。】

④、完善学校制度,实行科举,以八股取士。

A、八股取士的目的:控制人们的思想。

B、八股取士的命题范围:四书五经(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C、八股取士的影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⑤、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A、职能:对臣民监视侦察。

B、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三、明成祖(朱棣)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明成祖于1421年迁都北京。

①、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作用:有利于控制全国政局,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民的南侵,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2、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3、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在皇帝指挥下协助办理政事。)

4、设立特务机构:东厂(东厂由皇帝信任的宦官统领)

第16课明朝经营边疆与中外交流

一、明朝经营边疆:

1、明朝经营蒙古的措施:

①、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有效的控制了蒙古势力的南侵,保障了边境的安全)

②、修筑长城

③、设置“九边”(在北方的边疆设置九个军事重镇,派驻重兵)

2、明朝经营东北地区的措施:

①、1409年,明成祖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东北地区。

②、明成祖和明宣宗派遣钦差大臣多次巡视东北地区。

③、修建永宁寺,先后立碑两座。【《敕修永宁寺记》、《重建永宁寺记》】

二、明朝对外交往:

1、戚继光抗倭(冲突交往)

①、背景:嘉庆年间,沿海一些奸商勾结倭寇,共同走私,无所不为,给沿海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②、经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人民群众和明军的配合下,先后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③、历史意义: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2、郑和下西洋(和平交往)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主要目的)

②、时间: 1405年──1433年(明朝)

③、经过:郑和率领明朝庞大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⑤、条件(原因):明朝国力强盛,能够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与航海;郑和个人的才识和胆略。

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一、努尔哈赤的功绩(满洲的兴起):

1、创建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

3、起兵反抗明朝民族压迫,迁都沈阳,并改称盛京。

二、清朝的建立及统治:

1、皇太极的历史活动: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不久,顺治帝迁都北京(沈阳→北京),开始统治全国。

3、清初的统治: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百余年间,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

三、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1、入关前的措施:清朝曾模仿明制建立中央政府机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议政王大臣会议:由统帅八旗的王公贵族组成,握有重兵,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情,皇帝也无可奈何。)

2、入关后的措施:

①、顺治设置内阁,并设翰林院。

②、康熙帝设南书房

③、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

④、大兴文字狱【A、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B、文字狱的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2、原因:经济上没有迫切的需要;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具体表现:从海禁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载重量。

4、影响:清朝的闭关政策虽然带有一定的自卫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不能真正阻止外国侵略势力,反而严重损坏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从而使中国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防御侵略;限制发展,阻碍交流)

5、启示:开放的今天我们要重视科学、政治的民主与平等;要对当前及未来的世界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制定政策要以国情为根本;开放的同时要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第18课清朝对边疆的经营

一、清朝经营蒙古:

1、蒙古各部简况:

①、早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顺清朝。

②、康熙初年,噶尔丹在内争中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大权,此后不断向外扩张,企图吞并蒙古喀尔喀蒙古,和清朝对抗。

③、1688年,噶尔丹东迁喀尔喀,喀尔喀首领率部众南归附清朝。

2、康熙帝三次亲征,粉碎噶尔丹叛乱。(意义:巩固北部边疆,维护了国家统一。)

二、清朝经营西藏:

1、表现:

①、确立册封制度(1652年,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

②、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进驻拉萨,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③、乾隆帝时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确立“金瓶掣(chè)签”制度。

2、历史意义: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效地防止地方与中央分裂,有助于稳定西藏政局。

三、清朝经营新疆:

1、乾隆时,平定准噶尔部,并在伊犁设将军,巩固了对天山北路蒙古等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2、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随后清廷在喀什卡尔设置参赞大臣,节制天山南路各城,统属于伊犁将军。)

3、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全境。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原因:土尔扈特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明末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长期遭受东迁的俄罗斯的残酷迫害。

2、时间、领导人:1771年渥巴锡

3、结果:乾隆帝对回归部众妥善安置。

4、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第19课保卫国土奠定疆域

一、清朝保卫国土:

1、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

①、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攻打雅克萨,重创俄军。

②、结果:中俄于1689年达成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为两国边境地区居民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

2、台湾回归祖国:

①、1662年,郑成功大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历史38年的统治,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②、1683年,清廷派施琅攻打台湾,郑成功子孙投降,清军进驻台湾。

③、1684年,清廷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④、1685年,清政府设台湾省。

二、清朝疆域:清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经营,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清朝幅员广大,清朝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规模。

第20课明清的科学技术

一、明长城:

1、修建目的:为抵抗北方蒙古族进攻。(明代的长城是明王朝与北方民族冲突的产物)

2、起止点: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300多千米,被世人称为“万里长城”。

3、价值: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象征。

二、明清紫禁城:

1、明清时期,北京成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是一组设计严谨、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2、价值:紫禁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三、《本草纲目》:

1、作者、成书时间:李时珍明代

2、评价:《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的学术地位。

四、《天工开物》:

1、作者、成书时间:宋应星明朝后期

2、评价:《天工开物》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五、《农政全书》:

1、作者、成书时间:徐光启明末

2、评价:《农政全书》是一部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21课明清的文化艺术

一、明清小说:

二、绘画和戏剧:

1、绘画:

①、明朝,绘画有浙派和吴派之分。【浙派(专业派):戴进、吴伟;吴派(业余派):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

②、清初,画坛以石涛和朱耷为代表的“四僧”最有创意。

③、清朝中期,以郑燮、金农等人最有影响,号称“扬州八怪”。

2、戏剧:明清时期,戏剧创作日渐繁荣,最有名的戏剧作品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三、图书整理:

1、《永乐大典》修成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2、《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类。

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课中英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爆发的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开辟市场、牟取暴利)

2、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统治机构更加腐败。④、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⑤、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严拿烟贩;限令外国烟贩交出鸦片;虎门销烟。(1839年;这一事件将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5、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1840年──1842年。

6、鸦片战争的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①、签订时间:1842年;②、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鸦片战争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②、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8、鸦片战争影响: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起止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这是近代史上北京第一次遭受洗劫。)

②、沙俄趁火打劫,割占我国北方(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沙俄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5、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发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1862年9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表: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藏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3、新疆危机: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并建立政权;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4、“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却倒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5、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③、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6、收复伊犁:1881年,通过外交努力(中国外交官:曾纪泽),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损失了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和900万卢布(折合白银500万两)赔款。

7、新疆行省的建立: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建立新疆行省。

8、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挫败了外国侵略者分割中国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边疆、开发西北都有重大意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

2、主要战役及爱国将领:

黄海海战:中国失去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牺牲于黄海海战)

3、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签订时间:1895年4月

②、双方代表:李鸿章(中)和伊藤博文(日)

③、内容:中国让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一条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

④、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三国干涉还辽”:是指俄、法、德逼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而日本向中国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①、实质:维护列强自身在华利益。

②、影响: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①、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④、旗号:“扶清灭洋”。⑤、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⑥、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

2、西摩(联军统帅)率领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3、主要侵略罪行:①、攻占天津、北京(这是近代史上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②、镇压义和团运动。

4、结果: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①、签订时间:1901年;②、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③、影响:《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6课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近代化探索)

一、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至90 年代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有奕 ;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4、开始的标志: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洋务运动的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其代表有:

A、安庆内军械所(由曾国藩创办,这是洋务派建立军事工业的开始)

B、江南制造总局(由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是洋务运动时期规模最大的军事工厂。)

C、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中国人创建的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D、金陵制造局。

E、湖北枪炮厂。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

A、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也是第一个民用企业)

B、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由张之洞创办,其中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厂)

③、筹建海防(组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⑤、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设立翻译馆。

7、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根本原因)

②、洋务派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9、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产生)

2、近代最早的商办民族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1869)、广东继昌隆缫丝厂(1872)

第7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近代化探索)

1、戊戌变法:

①、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

③、开始的标志: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新做的努力的表现: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创办报刊,学会、学堂(京师大学堂──今北大的前身),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例如:①、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②、强学会的机关报:《中外纪闻》)

3、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①、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②、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③、内容:参见课本39页

④、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4、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维新变法失败。

5、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其名言主要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

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7、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8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近代化探索)

一、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兴中会,并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兴中会的性质: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的性质: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阐释为:民族主义),建立民国(阐释为:民权主义),平均地权(阐释为:民生主义)。

②、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

3、“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辛亥革命:

1、开始标志: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结果:占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初步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①、时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元年)

②、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积极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制度结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消极意义: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9课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民主主义派掀起的近代化探索)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资产阶级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的时间:1915年

3、开始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4、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口号):“民主”与“科学”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新青年》

7、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大都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①、前期:(第一阶段)

A、时间:1919年5月4日──6月3日

B、地点:北京

C、主力:学生

②、后期:(第二阶段)

A、时间:1919年6月3日以后

B、地点:上海

C、主力:工人

3、高潮: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运动全面展开。

4、口号:“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誓死力争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其胜利的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⑥、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

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第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表现:A、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B、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2、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①、表现:A、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先后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B、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的留学生中间也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成熟与壮大。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来国家把每年的7月1日定为中国的建党节)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中共一大的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地点: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4、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陈潭秋等13人。

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三、中共二大:

1、时间和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内容:大会制定了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民主革命)和任务(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统一的民主的共和国)。

3、历史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12课国民革命

一、国民一大召开:

1、时间和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标志:国民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也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二、黄埔军校:(又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建校时间和地点:1924年5月广州黄埔

2、建校者:孙中山

3、建校目的: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过的危亡

4、领导人物: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

5、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地位,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6、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进军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

4、北伐开始时间和事件: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广州誓师北伐

5、北伐总司令:蒋介石

6、战场:①、主战场: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孚主力。

②、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③、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7、北伐初步胜利表现:①、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②、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③、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8、北伐的失败(国民革命的失败):

①、事件: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②、失败原因:A、主观原因:年幼的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国民革命后期中共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国主义势力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③、影响:北伐的失败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四、南京国民政府:

1、成立时间、地点及领导人物:1927年4月南京蒋介石

2、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由国民党一党专政)

注意:北伐战争虽然打垮了旧的封建军阀,但却出现了新的反动势力,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2、时间及领导人物: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3、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在中国人们面前树立了坚决斗争的旗帜。(注: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为此,1933年,中央研究决定,南昌起义的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也就是今天的“八一”建军节)

二、八七会议:

1、召开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确立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起秋收起义。

3、作用:为秋收起义奠定基础。

三、秋收起义:

1、时间、地点及领导人: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毛泽东

2、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攻占县城,损失严重,因此而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进军(文家市决策是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最终到达井冈山。

3、历史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四、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事件: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起义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以江西瑞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五、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3、出发地: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4、红军长征路线: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渡过乌江、解放遵义(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注意:红一方面军又名中央红军

①、遵义会议:

A、召开时间:1935年1月

B、内容: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C、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借口: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占领沈阳城)

3、九一八事发生后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①、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影响: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陷;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

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官兵组成抗日义勇军,进行顽强抵抗。

③、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先后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建立抗日游击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4、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一二九”运动:

1、时间:1935年12月9日

2、影响:把抗日救亡斗争推向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上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②、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的大力争取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2、时间和地点:1936年12月12日西安

3、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4、事件: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陪同蒋介石到西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5、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在周恩来等人的调停下和平解决。

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前提。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形成时间:1937年2月

2、形成标志: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第15课八年抗战

一、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借口:日军谎称军事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绝。

3、影响: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了。(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重大战役:

1、平型关战斗(在太原会战中):①、时间:1937年9月

②、经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日军成功。

③、影响: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打击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和士气。

2、台儿庄战役(在徐州会战中):①、时间:1938年春

②、总指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③、影响: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①、原因(目的):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时间、地点及总指挥:1940年8月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彭德怀

③、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④、历史意义:抗战以来在敌后战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16课侵华日军的暴行

一、国民政府迁都:

1、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二、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①、时间:1937年12月

②、事件: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无辜同胞惨遭杀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2、发动罪恶的细菌战、化学战。

★注意:

3、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战争,你对此有何看法(感想)?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教训)是什么?

答:目的:掩盖真相,抹杀战争罪行,企图为军国主义翻案。

看法(感想):①应该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②对日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表示强烈愤慨,日本应正视历史,真诚道歉;③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我们应努力学习,时刻准备报效祖国;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启示:珍惜生命、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第17课抗战胜利与中共七大的召开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

1、提出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坚持抗战到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主要内容:①、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历史意义: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递交投降书。

2、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抗战的胜利,使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18课重庆谈判与内战的爆发

一、重庆谈判:

1、历史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

①、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

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B、为了欺骗人民

②、中共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毛泽东飞抵重庆的时间:1945年8月28日)

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的时间:1946年6月

2、爆发的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公然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3、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前8个月作战方针和结果:

①、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②、结果: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4、转战陕北:①、时间:1947年3月。

②、事件: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③、历史意义:奠定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由守转攻的基础。

5、千里跃进大别山:①、时间:1947年6月。

②、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③、参战部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④、历史意义: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19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战。其中的“门”:指锦州)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总指挥: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④、经过:首先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⑤、作用: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华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总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③、参战部队: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④、作战中心:以徐州为中心作战

⑤、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瓮中捉鳖战)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总指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

③、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④、作战方针:先用“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接着“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⑤、事件:1949年1月,北平在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结束。

⑥、作用: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三大战役的影响: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江渡战役:

1、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下达进军命令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留下了直到今天尚未解决的台湾问题。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课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企业主要有:大生纱厂),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①、初步发展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允许民间办厂。

②、初步发展受到阻碍的因素:外国资本的冲击: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

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①、时间:一战期间(一战前后)

②、原因:辛亥革命的胜利,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工商的措施,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给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机会)。一战期间,群众性的爱国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近代民族工业的衰落:

①、时间:一战后

②、原因:帝国主义变本加厉的经济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毁灭性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的压制政策。

5、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交通工具的变革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开始。

②、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③、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最早出现。

2、近代通讯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最早的有线电报。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

3、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4、1897年,商务印书馆(近代民营出版)在上海创办,这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1912年,中华书局(近代民营出版)在上海诞生,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出版机构。

6、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是在1844年。

7、1896年,电影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1934年拍摄的《渔光曲》。

8、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是在辛亥革命后。

第七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的进步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教育

1、1905年,詹天佑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1909年,冯如驾驶自己研究的莱特式飞机试飞成功,在西方世界引起震惊。

3、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他还撰写《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4、戊戌变法时期(1898),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

5、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

6、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第23课思想与文学艺术

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及风土人情的著作。

2、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天演论》是他译著的书中影响最大的。书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天演论》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打击封建势力,对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

3、美术家徐悲鸿是民国画坛杰出代表,擅长油画和中国画,尤精素描,以画马驰名中外。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

4、人民音乐家聂耳,1933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不到两年时间创作37首歌曲。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

5、冼星海是近代著名作曲家,代表作主要是《黄河大合唱》。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

2、内容: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3、历史意义:开辟了西藏历史的新时代,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一、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0月

2、总司令:彭德怀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等

5、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6、结束时间及事件:1953年7月,美国被迫同朝中方面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7、意义: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的独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8、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答:①、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鸭绿江沿岸;②、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③、美国海军在公海上炮击中国商船,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④、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抗美援朝精神:是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忠诚主义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进行)

1、原因:①、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重要根源);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时间及法律文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注意: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改革后,个体经济成为农村的主要经济成分)。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

4、基本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影响(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1、和平解放西藏;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4、追歼残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国家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2、目的:发展国民经济,尽快改变工业水平落后的状况。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等。

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5、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3年12月)

②、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4年)

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956年)

④、开始兴建包兰、兰新、宝成等铁路线。

⑤、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57年)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⑦、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主要内容: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宪法的历史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宪法。

3、历史意义(影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三、三大改造:

1、开始时间:1953年

2、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