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

简述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

简述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
简述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

5世界民族61997年第2期

简论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

杨兴礼

内容提要库尔德族是中东的第四大民族,库尔德民族问题已经对中东有关国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可能成为继阿、以冲突后中东最严重的民族冲

突。本文论述和分析了库尔德民族问题的表现、影响、根源、实质及其发展前景,阐述

了/民族运动0与/国家统一0的辩证关系,进而指出,坚持主权国家内部的多民族的权

利平等、和睦相处,应是解决库尔德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

库尔德民族问题的有效措施。

库尔德族是中东的古老民族之一,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其传统的经济活动是游牧与耕作,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部落是其重要的社会-生产单位。库尔德语属印欧语系波斯语族,文字借用波斯文字母或俄文字母拼写,库尔德语中方言众多,可分为南、北两个方言群和库尔德语、库尔曼吉亚语、巴巴尼亚语3个语支。大多数库尔德人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有关库尔德人的数量及其集中分布的地区,迄今缺乏准确的统计资料。一般认为,库尔德人口总数共约2000~2500万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共约40万平方公里。库尔德人集中分布的地区称为库尔德斯坦(Kurdistan,意为库尔德人的家园),主要指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4国交界处的亚美尼亚高原)托罗斯山区)扎格罗斯山区(见下表)。

库尔德人口与库尔德斯坦分布状况

合计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高加索地区x其他数量(万人)200090050040080103080人口

占库尔德人总数(%)10010451025102010410015115 4.0

面积(万平方公里)40.919.412.57.2 1.8))地区

占库尔德斯坦总面积(%)100.047.430.617.6 4.4))

资料来源:1人口资料引自Kurdistan,Th e Centre for Security and Conflict Studies,Lon don,1988,p.4.

o面积资料引自彭树智主编:5中东国家和中东问题6,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7页。其中伊朗的面

积引自5西亚非洲6,1994年第5期,第56页。

x指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

一、库尔德民族问题的特征和影响

库尔德民族问题主要存在于中东北部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以及叙利亚等国,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政府与本国的库尔德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

国家的政府否认国内(现在伊拉克已经承认)存在一个单独的/库尔德民族0,对库尔德民族运动和极端民族主义都斥之为/分裂国家的反叛行为0、/恐怖活动0,并对其实行取缔和镇压的政策。库尔德人则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库尔德极端民族主义者坚持/既是民族则必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0,向政府提出过高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要求,并以武力相要挟,对抗政府。

第二,库尔德人已经组成为数众多的政党和武装,但是政治主张分歧大,合理的与不合理的要求相互混杂,使得正当的民族运动和分裂国家的民族背叛活动难以区分,既显示了库尔德民族存在的客观性、民族运动的成熟性,又反映出库尔德民族内部的不团结性和民族运动既定目标的不现实性。目前影响较大的库尔德人政党有:要求建立独立的库尔德国家的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PKK),主张实行库尔德自治或自决的伊拉克库尔德民主党(PDK)、伊拉克库尔德爱国联盟(PU K)、伊朗库尔德民主党(KDPI),主张与政府合作的伊朗库尔德逊尼派组织,主张/无产阶级长期不懈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0的伊朗库尔德劳动革命者组织1伊朗称之为科马拉(Komalay)2等。

第三,中东的库尔德人问题普遍表现为有关国家的内政问题,但其实质是个国际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它。在政府和库尔德人之间或中东国家之间关系紧张的时候,它还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相邻国家的库尔德人或库尔德人很少、地域上也不相邻的国家。1991年4月,在英、法、美等国的倡导下,由联合国授权,在伊拉克境内北纬36度以北的地区建立了受多国部队保护的库尔德人安全区。在此基础上,库尔德人于1992年以民选方式成立了库尔德联邦国家(KFSI),成为事实上的库尔德人自治区。

第四,中东库尔德人分布较多的国家在处理库尔德人问题上,大都采取强行同化或武力镇压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形势的演变,伊拉克政府已承认库尔德民族并有条件地给予其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土耳其、伊朗政府的政策也有过类似的变化。目前和将来,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有可能经常相互协调,共同对付库尔德人的自治、自决和独立要求。

库尔德民族问题给战后中东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政治影响:库尔德人问题经常是造成中东有关国家政局动荡、国家分裂的一大隐患,60年代伊拉克政权的3次更迭,1979年伊朗国王的倒台,都有库尔德反政府势力的参与。一个国家在有关库尔德人的地位和政府对库尔德人的政策上,既反映了该国民族政策的合理程度以及法律制度的公正与完善程度,也反映了库尔德人政治目标的成功程度。特别是当军事镇压政策和极端民族主义的/独立0要求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居于突出地位的时候,往往影响到国内其他民族和其他政治组织,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并引起整个中东政局的动荡和各派势力的重新组会。

经济影响:库尔德人问题直接破坏或拖延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给库尔德人地区的经济造成了灾难。在库尔德武装力量和政府军发生冲突的地区,村庄被夷平,农田遭毁灭,人、畜大量伤亡和失散。在伊拉克,60年代政府军与库尔德武装力量之间的战争造成6万人伤亡、30万人无家可归;1974~1975年的战争则使5万人伤亡、60万人流离失所;政府为此消耗40多亿美元,投入8万人的军队、8个中队的米格-17和米格-21飞机;库尔德游击队炸毁了基尔库克油田。在土耳其,自1984年政府与PKK发生武装冲突以来,政府军伤亡1万多人; 1993~1994年,土耳其用于这场战争的开支每年近100亿美元,约占全年预算的31%,政府的

债务累计达600亿美元;土耳其在库尔德人地区的驻军达25万人之多;冲突还使大量外国资本撤出,外国游客也大大减少,单是旅游外汇收入的损失每年即达10亿美元。如果库尔德斯坦实现独立,还意味着伊拉克将失去大量的石油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和淡水资源;在土耳其、伊朗和叙利亚,也将出现类似的情况,这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将造成极大影响。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库尔德人问题经常被某些国家所利用。在中东,当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时,库尔德人问题便被挑唆、鼓动起来;当国家关系正常时,各国便会携手镇压库尔德人。早在1937年,土耳其就与英国控制下的/两伊0签定过对库尔德反叛武装力量采取军事合作的协议,战后这类相互利用、相互协调的事例一直存在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外,政府对库尔德人的政策还影响着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导致国际社会发出/践踏民族权利、违反人权0等指责。对于像土耳其这样与欧洲关系密切的国家来说,库尔德人问题更成了它进入欧共体的障碍。

二、库尔德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库尔德民族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和内政问题,又是一个以民族矛盾和冲突为表现方式的复杂的现实问题和国际问题。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背景和复杂的根源。

第一,历史根源。库尔德民族问题始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波斯帝国于1623年和1847年两次签定的5埃尔祖鲁姆条约6。1847年,库尔德斯坦正式被分割到土耳其、波斯两国的版图中。19世纪欧洲强权势力进入中东后,库尔德民族问题开始尖锐化和复杂化;1920年的5塞夫勒条约6许诺库尔德人建立独立国家;1923年的5洛桑条约6却使这诺言变成了幻想,它使库尔德斯坦分割在土耳其、波斯、英属伊拉克、法属叙利亚和苏联境内。库尔德人于本世纪40年代中期建立了马哈巴德库尔德共和国,但建国11个月后,便因大国的利益交易而夭折。这些事件虽使库尔德人立国的希望破灭,却给库尔德人寻求政治权利留下了历史依据。

第二,政治和经济根源。中东有关国家的政府对库尔德人问题持强硬立场,在法律上予以否认,在政策上加以抑制,在军事上进行镇压,这固然可以使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受到一时的威慑和遏制,但是却使库尔德人加深了对自己被压迫地位的认识,并使一些温和务实的库尔德人转而同情和支持极端民族主义者,从而疏远了与政府的关系。长期以来,库尔德人地区的经济水平落后于所在国的其他地区,使库尔德人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也处于不公正或被剥削的地位,库尔德人在伊拉克北部油田的开发与利益他享就表明了这一点。战后迄今,库尔德斯坦的经济落后状况一直存在,库尔德人问题的经济根源也就不可能消除。

第三,思想、文化根源。库尔德人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有别于中东的其他民族,他们的文化传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延续至今,表现出它作为民族特征所具有的生命力。强行割断民族文化或以另一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来取代,只能成为激化矛盾、引发争端的导火索。库尔德人精神文化上的认同与排他性,显然是库尔德人问题难以解决的思想、文化根源。

第四,国际根源。首先,中东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常与否常常与库尔德人密切相关,库尔德人成为它们利用的工具。这在战后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两伊0之间从50年代开始即利用库尔德人问题向对方施压。1975年伊朗利用库尔德人问题迫使伊拉克签订5阿尔及尔协定6,在/两伊0战争中又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反对萨达姆政权。伊拉克也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伊朗,只不过伊朗的库尔德人对伊朗政府造成的麻烦较小。叙利亚利用PKK作为它与土耳其关于哈塔伊省归属争端和水资源问题的筹码,并支持库尔德人反对伊拉克政府。土耳其则

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反对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亚美尼亚和以色列支持库尔德人反对伊拉克复兴党政权。每当遇到所在国家的镇压或攻击,库尔德人可以方便地转移到邻国去躲避,等等。其次,外部势力对库尔德人问题的介入和利用也是库尔德人问题难以解决的国际根源。西方大国时而支持政府镇压库尔德人,时而又暗中支持库尔德人。1920年的5塞夫勒条约6,是英、法、希等欧洲国家希望进一步削弱奥斯曼土耳其的结果;40年代中期建立的马哈巴德共和国是苏军支持和保护库尔德人的产物;1992年宣布建立的伊拉克库尔德联邦国家更是西方国家企图搞垮萨达姆政权的一着。土耳其前总理、左翼民主党领导人阿吉维特1994年透露,早在20多年前,华盛顿就制定了在土耳其东南部建立库尔德人自治政府的计划。海湾战争以后,欧洲国家以/人权0、/人道主义援助0为旗号,对库尔德人予以更多的同情。土耳其多次越境进入伊拉克追剿PKK,都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默认和支持。

此外,库尔德斯坦处于中东诸国交界处的内陆山区,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也是库尔德人问题产生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库尔德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反映。

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往,相互包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0的和睦共处的局面。代表民族特性的民族语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深深地渗入到人们的意识和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发展成强大的向心力,从而形成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生活差异。列宁认为,这种差异/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0。1

民族意识升华的民族主义是围绕民族利益而产生的精神和行为,它常以民族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近代以来的民族运动常常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伴随,其趋势和宗旨是建立能够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民族国家0。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主义与民族运动就被赋予了政治权利的内涵,因而它通常具有反抗性、排外性特征。民族不平等和民族沙文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为民族运动首先冲击的目标。

然而,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民族运动只不过是实现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大权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新的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0既没有实现民族平等、消除民族歧视和矛盾,也不可能给予/民族国家0内部各民族建立/独立民族国家0的权利。现实世界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世界。我们的时代仍然处在阶级社会的阶段,民族不平等的消除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民族特征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而保持和发展下去。

当今世界的独立、主权国家大多是多民族国家。据对80年代末世界上132个国家的统计,发现其中120个国家是由2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有的国家民族多达100多个,单一民族国家只有12个,而且其国内仍然有少数民族存在(如日本有阿伊努人、朝鲜人;蒙古有哈萨克人、布里亚特人等)。由此可见,90年代以来的民族主义运动仍然把建立/单一民族国家0当作终极目标,这显然是走进了民族运动的误区,由此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就像在波黑所发生的那样。当今的库尔德民族运动也正在误区中徘徊,激进民族主义的分裂和扩张行为表现得很充分。

当今的库尔德人社会既不是纯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也不是地缘部落群体,它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的基本特征,因而库尔德民族运动所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运动过

15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0幼稚病6,载5列宁选集6,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6页。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性、排外性特征,实质上是库尔德民族利益的反映。

库尔德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经济生活与生存地域的民族生活在中东,这是客观事实。它不同于相邻的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库尔德人应当享有合法、平等的民族权利。如果按照伊斯兰思想体系来界定:/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只有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才属于不同的群体0,那末,库尔德人就不能被视为是一个/民族0,而是/山地土耳其人0、/不会讲波斯语的波斯人0或者/不会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0,争取库尔德民族的平等权利的运动就成了骚乱和反叛行为。这个结论与历史和现实是不相符的。

然而,影响库尔德人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不利因素也是存在的。首先,库尔德人的民族整体意识薄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0。迄今为止,库尔德人基本上没有为了全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团结战斗的历史。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某个国家发生库尔德人起义时,其他国家的库尔德人往往会按统治者的愿望去同起义者进行战斗。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92年10月,PDK和PU K都支持土耳其政府军在伊拉克北部发动一场对PKK的战役,使PKK在该地区的基础和人员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次,库尔德人的文化基础及其共同性较差,库尔德语由3种主要的方言构成,不同地区之间的语言障碍较大,影响了民族内部的交流和统一。第三,库尔德人的生活地域十分闭塞,而且处在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包围之中,分属几个国家。

综上所述,库尔德民族问题首先是争取民族地位的问题;其次是要求民族平等并得到合法、公正的民族权益的问题;第三是库尔德人的地位和权益何为平等、何为合法公正的量度标准及其实现方式的问题;第四是协调实现库尔德民族权利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之关系的问题。

三、库尔德民族问题的前景和解决途径

一般认为,库尔德民族问题的解决有4种前景:一是建立统一、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国家;二是库尔德人逐步为所在国主体民族所同化,从而不再作为一个民族单独存在;三是库尔德人与所在国主体民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库尔德人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库尔德人可以自由地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维护本民族的传统;四是在库尔德人地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库尔德人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民主,同时享有更多的社会-经济权利。

然而,第一种前景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在内的中东有关国家坚决不允许在其现有版图内分裂出一个/独立国家0。这种主张被有关国家政府理所当然地谴责为/分裂主义0,它不但威胁到上述诸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而且将改变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并对其他少数民族、教派起到分裂国家的示范效应,从而会引发更多、更大的民族矛盾、教派纷争和反政府行为,造成新的动乱。包括欧、美在内的国际社会也不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国家。同时,库尔德人也不具备建立独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对于上述4国,独立的库尔德国家预示着它们将要失去大片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宝贵的淡水资源,这是任何一国都难以接受的。而土耳其还会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如果库尔德国家建立起来,那末居住在土耳其非库尔德地区的五六百万库尔德人将何去何从?失去了东部地区,土耳其不光失去了战略水资源,还失去了在与阿拉伯国家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以及连接地中海、进入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战略通道。

关于被主体民族同化的第二种前景也几乎不存在,因为库尔德民族的历史及其民族运动

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尤其是强制性的同化措施,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

第三种前景比较容易实现,因为它既符合大多数库尔德人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符合各国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战略目标,有利于维持中东地区政治力量的稳定与平衡。多数国家已经承认库尔德人这一民族实体,并通过发展地区经济逐步实现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平等。以土耳其为例,自60年代以来,土耳其在东部修建了塔特湾)凡湖)伊朗边境铁路;制定了庞大的公路建设计划;开发了幼发拉底河水资源及水电资源,以满足东部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用电需要;还开发了东部的巴特曼油田、迪夫里吉铁矿、木尔古尔铜矿等矿藏;强制性地规定西部发达地区的助教、讲师级教学科研人员轮流到东部工作;前总理齐莱尔1993年还宣布向东南部库尔德人最多的省提供10万亿土耳其里拉的资金,以发展畜牧业等产业部门。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库尔德地区的经济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多数国家愿意并且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

第四种前景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在伊拉克已有一定基础,因而可能率先在伊拉克实现,其余国家则要到一定的时间后才能逐步实现。因为民族区域自治除了要求政治平等、发展经济和文化以外,还要求分享国家权力、参与对国家的治理,因此也容易为反政府势力所利用。目前KFSI已经创开了区域自治之先河,而KFSI也不会很快消失,因为海湾战争已经把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区域自治实体推上了有影响的地位。只要KFSI遵守条约,巴尔扎尼和塔拉巴尼保持与土耳其合作,土耳其考虑到与欧洲的经济贸易,与美国、北约和欧盟的关系及其自身的利益,它就没有理由消灭KFSI。很可能,土耳其将尽可能寻求对KFSI施加更大、更多的影响。同时,KFSI很难发展为一个/独立国家0,因为它没有经济实力和政治号召力,国际上没有一个援助国视它为/主权国家0,联合国也只限于在为库尔德人分发食品,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同它接触。

应当看到,阿、以和平实现之后,库尔德人问题可能凸现为中东的主要民族问题。但是90年代以来,库尔德人问题的发展并不能使人们对解决这个问题持乐观态度:当前库尔德人问题正处在十字路口)))或者开始进入合理解决矛盾的新时期;或者重新陷入暴力对抗和社会动荡的泥坑;或者只是表面上解决,实际上埋伏着发生更大冲突的根源。极端民族主义违背民族运动的正当宗旨而引起国家分裂与社会动荡,大民族主义和中央集权政策下的强行同化、军事镇压,这两种危险都依然存在。特别是1996年6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政府的上台,使中东和平进程的步伐放慢,国际社会仍把阿、以和平作为关注的焦点,从而使库尔德人问题处于容易被人忽视的地位,有关国家的政府对于国际舆论与西方的指责仍将不予理会,甚至公开反对。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现在或将来,多民族国家都是国家形式的主流。世界需要和平,国家谋求统一,分裂之风不可长,民族平等、自由、团结理应实现。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它应当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获得解决。所谓民族的合法地位与权利应当理解为:民族不分大小,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应当一律平等,共同享有公民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在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12月18日以第A/47/135号决议通过的5在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6中指出:/,,属于少数群体的人有权私下和公开、自由和不受干扰或任何形式的歧视地享受其文化,信奉其宗教并举行其仪式,以及使用其语言,,有权有效地参加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公共生活,,有权以与国家法

律不相抵触的方式切实参加国家一级和适当区域一级关于其所属少数群体或其所居住区域的决定,,有权成立和保持他们自己的社团,,0。对于这些权利,5宣言6指出,/,,不得解释为允许从事违反联合国宗旨和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任何活动。01因此,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民族平等、和平协商、国家统一的原则,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严格区分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与争取合法权利的民族运动,严格区分民族沙文主义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言论和行动,政府和库尔德人双方都走出对/民族0的理解误区,接受多民族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平等、自由、和睦相处的合理主张,只有这样,库尔德人问题的前景才是光明的。

主要参考文献:

11李毅夫等编著:5世界各国民族概况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

215最新世界地图集6,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31彭树智主编:5中东国家和中东问题6,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41刘竞主编:5中东手册6,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51陈才主编:5世界经济地理6(高校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61Robert Olson,T he Kurdi sh Question and Geo polilic and Geostrategic Changes in t he M iddle East after the Gulf W ar,Journal of South Asian and M iddle Eastern Studise,Vol.X×6.NO.4,Summer1994;

71G raham E.Fuller,T he Fate of the Kurds,For eign A ffairs,Spring1993;

81Jafar M ajeedr,U nder-U nder development,a r eg ional case study of the Kurdish area in T urkey,Helsinki Studies of the Social Policy Association in F inland,1976;

91Amir Hassan Pour,K urdish Studies:Or ientalist,Positivst,and Crit ical A ppr oaches,M iddle East Jour nal, Volume47,NO.1,Winter1993;

101陈鹏:5土耳其的库尔德人问题6,载5世界民族6,1995年第1期;

111吴鹏:5民族主义的发展与世界武装冲突6,载5世界民族6,1995年第1期;

121王京烈:5困扰多国的库尔德问题6,载5西亚非洲6,1994年第5期;

131魏忠译:5库尔德人6,载5民族译丛6,1994年第1期。

(杨兴礼,西南师范大学西亚研究所,重庆,630715)

1谢波华译:5在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6,载5世界民族6,1995年第1期,第74页。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学校首先让各个班级确定研究对象,即民族,然后各班主任拿出研究方案,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一学年要出研究成效。耿车小学的孩子六年下来,会至少了解六个民族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精神和知识财富。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民族文化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我们能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很深刻的。为了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我们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和实效

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更关注人文教育。并要求所讲述的道理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或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 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厚人文因素,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螺旋上升,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学教师利用数学题目中蕴涵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数据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民族文化的多元素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二、广泛开展民族教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 1民族主义的概念 1.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在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里,例如德国、日本等,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表现上往往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

浅析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

20世纪国际社会共经历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前两次的民族主义运动使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摆脱殖民压迫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而第三次民族主义运动带来的更多的是民族分裂和国家解体。同样的民族主义运动之所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中,民族分裂主义领导者将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偷梁换柱,披上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原则的外衣,实现了分裂原母国的目的。因此,掌握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关系及实质,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意义重大。 一、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界定 在分析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关系之前,需要对两者的概念进行了解。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无一确切定义。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我国学者李少军认为:“民族主义既指一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亦指一种社会运动。”尽管以上学者对民族主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他们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存在共性,即都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体现主观性的思想。和民族主义的概念具有争论性一样,分裂主义的定义至今仍无统一界定。阿伦?布坎南将分裂主义定义为,国家的一部分把国家的政治权威限制在自身群体及其控制区域以外的行为。上海合作组织将分裂主义定义为:分裂主义,是指旨在破坏国家领土完整,包括把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分裂出去或分解国家而使用暴力,以及策划、准备、共谋和教唆从事上述活动的行为。笔者在这里采用兰州大学杨恕教授对之进行的界定,将分裂主义定义为:现存国家的一部分人口在所属国家的反对下,力图将其居住的领土从现属国家脱离,建立一个新的独立国家或并入其他国家的系统思想和行为。 从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定义来看,两者在理论上并无太大关系,然而现实中,两者存在千丝万缕联系。分裂主义之所以能与民族主义产生互动,重要的原因便是分裂主义往往以民族为载体。关注当下受分裂主义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不难发现,其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往往是某一民族,如斯里兰卡的分裂势力主要是泰米尔人、西班牙的分裂势力主要是巴斯克人、塞尔维亚的分裂势力并已成功将科索沃分离出去的主要是阿尔巴尼亚人,中东地区的分裂势力主要是库尔德人、英国的主要分裂势力为爱尔兰人等,从中可以看出分裂势力往往以民族为载体。选择民族为载体,一方面是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容易被煽动,可为以后的分裂运动搭桥铺路。另一方面则是只有以民族为载体,才能利用民族自决为分裂主义合法性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民族主义是催生分裂主义的主要政治因素。民族主义的本质是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将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当民族认同在高度政治化基础上进行极端化诉求使时,则表现出排斥国家政治权威的特征,演变成分裂主义。可以说,当民族主义演变成民族分裂主义的时候,民族主义已完成其角色转变,成为分裂主义。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能够互动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两者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相似性。就民族主义来讲,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就分裂主义而言,分裂主义是文化隔离和民族对立基础上产生的政治问题,它的根本问同样是政治认同问题。可以说,催生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因素具有惊人相似性。如两者在产生过程中均包含封闭的地域环境、文化差异、民族精英的领导和煽动等因素。 二、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的差异 尽管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两者依然有很大差异。就合法性而言,民族主义是合法的,分裂主义则是非法的。民族主义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主义的重要原则民族自决权在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被确定下来,并在随后的中东欧国家重组

(九年级政治教案)弘扬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

弘扬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政治教案 1、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精神产生于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本质。民族文化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2、民族精神的含义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它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及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聚集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设国家,保卫祖国,献身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已经融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4、正确看待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不是凝固不变,它要经历一个不断弘扬、培育和发展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 崭新的水平。 5、你知道的民族精神有: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6、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族的成长壮大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弘扬和实践民族精神,才能焕发我们的进取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百倍的勇气和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我们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把这些精神素质加以凝练、提升,使之成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崭新内容;我们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

中国的崛起与民族主义

中国崛起是今天被我们提到最多的一个概念,那么中国崛起的方式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势来完成是我们乃至世界都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当前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的意义何在呢?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和扩张,这种扩张包括领土也包括文化和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既从总体上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颠峰。那么从矛盾论的立场上来看,有崛起就必然有衰落,从当前来看中国崛起谁是最大的潜在威胁?答案是,美国。从当前的世界形态来看,美国是一超独霸,任何潜在的竞争对手都会引起美国的极度担忧,因为其霸权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中国要崛起就必须要直面与美国的对抗,认清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对美国的长期外交战略。当然除了美国之外,包括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是潜在的威胁,因为他们和美国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对中国崛起同样存在着忧虑。而日本由于和中国在地缘和历史上存在着极大的渊源,所以对日本的关系是中国的另一个重大外交课题。 在内部中国崛起现在经济基础已经基本构筑了一个雏形,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仅仅依靠经济手段是不会牢固和长久的,必须有文化上的突破。比如中国在秦朝和汉朝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而唐朝又是一个高峰。在此高峰的形成前期都有文化上的突破,这种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和蓬勃向上的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奠定了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条件。尚武精神是当时最大的特色,法家和兵家当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秦朝正是凭借这些优势取得了胜利。而到了汉朝,在经过了对西域外部威胁的征伐之后,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开始培养一种相对柔弱文化,儒家开始取得了统治中国文化的地位。一直到后来的唐代都没有突破这个范畴,在经历了唐朝的顶点之后,中国整个文化体系开始进入一种极度衰落的趋势,以至在经历蒙古和金的两次灭国都不能有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在汉朝以后就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既民族主义已经处于僵化的状态。“五四”运动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从实质上来看就是一次民族主义的苏醒和爆发。此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多次革命,但终究因为积弊太深而不能完全改变文化上的病根,民族主义其实一直处于半沉睡状态。 2008年是一个特殊之年,奥运会的举办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期待。中国的民族主义需要一个机会来唤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西方对中国的担忧更加的加剧,于是针对中国奥运会西方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伤害,这些不但没有达到其目的,反而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爆发。网络由于其方便和快捷等优势,成为中国民族主义传播的一个优秀的平台。但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中国的民族主义已经走出低谷,必须要有全民的参与。当前主流媒体一直很忌讳谈民族主义,应该分清楚极端民族主义和真正的民族主义的区别。有些国外媒体更是对中国民族主义大加指责和污蔑,其实就是害怕中国民族主义觉醒对自己产生的威胁。现在中国的汉奸特色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许多要害部门都有他们的足迹,即使披着诸如“教授”“专家”之类的华丽外衣也不能掩盖其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本质。中国要想崛起首先要从内部消除这些蛀虫们,千里之堤溃与蚁穴,对这些败类绝对不能手软。任何不顾大局,损害中华民族利益者都是民族主义者的敌人。现在国际敌对势力也一直没有死心,对中华民

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的危害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刘 严 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之一。保持新疆地区的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保证,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实质是搞分裂、搞独立 众所周知,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新疆地区稳定的主要危险之一。 国内外斗争实践表明,民族分裂主义是以民族问题为借口,以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主张为纲领,以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为目的,凭借某些外国势力,内外勾结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反动政治活动。它代表了反动的社会思潮和反动的政治势力,其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人民政权,妄图分裂祖国。 非法宗教活动是指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等制度,强迫青少年入教、学经;私办经文学样;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其实质就是以宗教活动为掩护,以反动宣传为主要方式所进行的非法活动。 民族分裂主义与非法宗教活动相辅相承,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利用非法宗教活动来达到其搞分裂破坏活动的目的,非法宗教活动为其提供活动场所、政治保护和精神依托,反过来,分裂活动又为非法宗教势务给预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支持援助。两者互相依托,其实质都是要搞分裂,搞颠覆,搞独立。 二、要充分认识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复杂性、艰巨性。 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复杂性是民 利于鼓励人们学科学、学文化,从而培养更多知识分子,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政策,目前在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一些心态正是与社会上脑体的严重倒挂而引发的心理不平衡相关联。 四是给知识分子开拓尽可能多的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渠道,使其声音发于社会而非局限于个人牢骚。铁肩担道义,从来都是知识分子赋予自己的神圣社会职责。虽然目前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心态和行为,但真正大搞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毕竟为数不多。其主体仍然坚守岗位,含辛茹苦地勤奋工作,他们仍然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分忧解难。特别需指出的是,党外知识分子在我国全部知识分子中占70%,而他们正是作为我国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的主体力量。因此,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政议政,不仅是满足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自身愿望,而且还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为知识分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参政渠道,从人大、政协、各级政府,一直到群众来信来访等,要悉心听取他们通过不同渠道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汲取其中精华,“凡是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都必须认真去办,尽快解决,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对于一时难以办到的事情,要实事求是地把困难讲清楚,把建设和改革的前景讲清楚,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③,避免使知识分子的真知灼见旁逸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既是我们尊重知识和人才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一个真正民主化的社会所应当具备的民意疏导功能。 注释: ①费正清:《传大的中国革命》,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287页。 ③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1990年 5月3日)。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统战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仁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重要性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心骨”的作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加以改造与剔除,并要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与融合优秀外来文化成果。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吸收与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警惕与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思想,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3)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发展先进文化 (1) 含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B、目标---- “四有”公民

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与途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与途径学生姓名:李阳 学生学号: 01003038 所在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任课教师:赵丽华 完成日期:2011年6月7日

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与途径 内容提要:文章针对民族问题的现状,从民族团结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国家统一、繁荣昌盛六个方面论述了当下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并结合实际从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五个方面探讨了维护民族团结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民族团结;重要性;各族人民;政策。 2009年9月14日,十四根高近十四米的民族团结柱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精神抖擞地竖起。。每一根民族团结柱代表着不同的民族。在东侧已安装好的柱子中,离天安门最近的柱子代表的是汉族,其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哈萨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最引人瞩目的是柱身,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穿着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如代表汉族的龙图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图案等。这个创意寓意着五十六个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寓意着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代表大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建设民主政治、共同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近年来对民族团结问题的重视,那么民族团结究竟对我国统一与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我们又将怎样促进民族团结政策的实施呢,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一)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年。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总体发展状况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添砖加瓦。 第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发声亮剑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发声亮剑 新疆,这块在史籍中被称为西域的地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从那时起,它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接在一起。新疆人民也是中华儿女。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与内地人民历来同呼吸、共患难,共同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而携手并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疆一直存在着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近年来,全疆各地连续发生多起严重暴力恐怖案件,给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性质极其恶劣。而这些暴力恐怖案件的制造者正是一群妄图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分离出来的暴力恐怖分子。他们千方百计挑起事端、制造动乱,滥杀无辜、手段残忍,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代表任何一个民族,也不能代表任何一种宗教,也不是针对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地区,而是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挑战人类的正义、公理和良知,是反社会、反人类、反文明的,是绝不能容忍的犯罪行为,必须受到严惩。 我充分的认识到新疆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稳定,必

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新疆的稳定与发展。 反分裂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必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坚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社会稳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 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守教育这块阵地,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身体力行的说维护民族团结的话,做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为全体学生做榜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每一名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思想教育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让我们的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真正做到教好书并且育好人。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遵守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法律规定,注重捍卫中华家族整体意识,淡化族别意识,切实做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不给错误舆论和暴恐分子以空间,维护校园安定团结,守卫好校园这一方净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推动着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真正体现。试想,假若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凝聚力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命运?当一个民族真正失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许它就已经走上了衰落和灭亡的道路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支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子孙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先辈们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股民族精神一直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无论何时都要谨记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众的志气,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所以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新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基础和根源,时代精神则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飞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假若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得进一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弘扬民族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智慧和精神力量。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以德治国,同时有利于提升全公民的道德素质修养。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会建设有知道作用。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爱国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既基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捍卫统一的历史事实,也基于56个民族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浓浓血脉。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在这种文化格局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种共有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民族之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民族团结这样一种强烈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海内一家的民族心理和共同情结,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伦理要求。 解放60年以来,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30年以来,大改革、大发展、大开放更使得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新疆,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势新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内地各兄弟省市、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持、支援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下,新疆激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跨越。 一、“三个离不开”是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揭示出一条最简洁最朴素的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 大杂居、小聚居是中华56个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特点。在“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大地,生活着47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个。天山流淌的清澈雪水,绿洲捧出的丰硕果实,一同滋养了各民族的儿女。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儿女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彼此交流、彼此借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结下了亲如骨肉手足的情谊。“家是一个家,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试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试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的保障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加强团结,保持统一,才有希望和前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国际大环境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的阶段。民族团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是增强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没有民族凝聚力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国内各民族团结,则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否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经济倒退。因此,我们必须把民族团结纳入到提高综合国力的范畴,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实现建设更加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愿景。

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性 如今,现行音乐教学贫血、缺钙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重音乐知识的传播,轻音乐素养的培养;重课本音乐的被动教学,轻学生生活音乐的主动学习。音乐教师就教材而教,不去联系学生实际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补充;不去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广大农村中小学缺少专职音乐教师难以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一些音乐教师配全的学校对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认为音乐就是教会学生唱会课本上的几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了,更不可能结合本土音乐去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所以音乐教材的干瘪、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含糊、教学效益的不高等诸原因造成中小学音乐教育贫血缺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如果能将民族特色的乡土音乐如戏剧文化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补充内容,就能有效抵制外来文化对中小学音乐的冲击,就能有效治疗当前音乐教学的缺憾之处。 西方音乐的充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里,也包括在音乐语言里,并经世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正是维系我们自身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音乐文化的纽带。如今,异彩缤纷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纵观学校音乐现象,流行音乐充斥校园。谈起民族音乐就认为“没劲”,民族器乐更是无人问津,许多学生家长不顾经济实力,纷纷买钢琴、高档电子琴,千年的民族音乐文化大有被遗忘、丢弃之势。在一次音乐研讨会上,中央民族乐团宋飞说:“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于教育,最近在中日韩亚洲民族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中,我们的演奏员及领导都感觉到中国的乐器改革较多较‘科学’,但通过排练演奏感觉他们的作品保存要多得多,我们的作品已经欧化了很多。……”中国音乐学院管建华说:“我们目前学习母语音乐的语境已被‘置换’,倒像是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学中国音乐,基本听觉、音感训练、音乐演奏操作、音乐史观、美学等课程、语法规则、价值观等,都是西方的……”通过两位教育家的对白,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异彩纷呈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理论家周大风先生大声疾呼:“我们所培养的儿童如果不从民族艺术方面进行熏陶,而唱的、听的、接触的都是洋腔、洋调、洋味,那无形中会从小养成一种什么都是外国好的印象,对有千年文明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