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1)及答案

11 劝学 2 二中张军会

《劝学》学案(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张军会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

蛟()龙生焉不积跬()步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矣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生()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反思

(七)当堂检测

1.默写课文第二段。

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

课外拓展

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的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必修一——《劝学》

高考题: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5广东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05湖南卷)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006北京卷) 4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7全国卷Ⅰ)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2007安徽卷) 6 ,则知明而无过已。(2007四川卷) 7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2008全国卷Ⅱ) 8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2008广东卷)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注:《荀(xún)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y?u)坐》、《子道》、《法行》、《哀公》、《尧(yáo)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论语》、《孟子》基本是语录体、记事体的联结,到了《荀子》这里则已形成论文了。《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 1.难读字音 木直中(zh?ng)绳輮(r?u)以为轮槁暴(pù)金就砺(lì)则利 参省(xǐng)乎己须臾(yú)跂(qì)而望舆(yú)马 舟楫(jí)蛟(jiāo)龙跬(kuǐ)步骐骥(jì) 驽(nú)马锲(qia)而不舍金石可镂(l?u)蛇鳝(shàn) 2.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一、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

荀子《劝学》三课时导学案

必修四第15课《劝学》(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荀子以及作品风格。 2、正确朗读文章的疑难字词。 【学习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结合课本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担任稷下学官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自主学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 2. 熟读课文弄清字词。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2.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探究】 一、检查反馈,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

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同步练习演示教学

劝学 基础链接 1.下面选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青,取之.于蓝锲而舍之. D.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木直中.绳(zhōng 符合)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guǐ半) C.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ì用刀雕刻)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其曲中.规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下列各句中,没有形容词作名词现象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B.筋骨之强 C.登高而招 D.积善成德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车柔以为 ..轮 C. 君子 ..而思矣 ..曰:学不可以已 D. 吾尝终日 8.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变化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B. 蚓无爪牙 ..之利 C.蟹八跪.而二螯 D.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 B. 青,取之于蓝 C.时人莫之许也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尝试运用

《劝学》的导学案学生的的版.doc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 :王健 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 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 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 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 臾()跂()而望矣假( ...()步骐骥()驽( ...)规輮()以为轮知()明须..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马十驾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螯()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谢素华2009、2、18 教材说明 《劝学》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一专题的第二篇。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体现了荀子散文体制宏大、说理形象、论辩有力、逻辑性强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方法 五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四、学生读课文。(五读法)

(一)一读课文,全班齐读,检查预习。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字词积累。 (二)二读课文,小组分段读。 要求:初步把握教材内容,能够准确回答所提问题。 (三)三读课文,用心默读。要求:1、掌握、积累"劝、中、疾、致、假、绝、兴、用"8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方法:把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圈画起来,然后同桌之间互相 交流把问题解决。 (四)四读课文,快速齐读。 要求: 1、能够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 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 方法。 方法: 1、分小组分别找出二、三、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2、提问:说说作者用这些比喻句来说明什么道理?简要说说"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五读课文,背诵全文。 要求:通过反复朗读,最终能够背诵全文。 五、拓展探究。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1 劝学 教学目标 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 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 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

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通 ) 虽有槁暴( 通 , 通 )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君子生非异也( 通 ) 2.一词多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蛟龙生焉( ) ) ②用心一也( ) ①非利足也( ) ②金就砺则利(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神明自得( ) 3.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 导读: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2020届高中语文 2.1.1《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劝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理解文意,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资料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自主学习】 1、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有几层意思? 2、找出第二段最能证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作者是从哪几种生活现象进行设喻来说明君子 “善假于物”的? 3、课文的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点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证的? 四、【合作探究】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2、本文是说理主要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的,那么,文章在设喻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巩固练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 ú)闻者彰(zhāng) B. 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 C. 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 D. 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拓展阅读与识记】 文段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文段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①涅:黑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两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文段一:环境对人的影响文段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七、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测试题 2019.9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 2,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声非加疾也(快)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 3,3.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金石可镂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生 非异也⑥徐公来,孰视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A.①②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4,4.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 5,5.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6.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③用心一也 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石子铿然有声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8.《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闻者彰(显现) B.而致千里(达到) C.善假于物也(借助) D.故不积跬步(半步) 10.下列各项中“而”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导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下面是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请参考!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0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3.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4.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文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有很多,例如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例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荀子,走进《劝学》。 二.解题,作者简介 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