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化教)

第一章(化教)

第一章(化教)
第一章(化教)

第一章:气体

一、判断

1、氨的沸点是– 33℃,可将100 kPa、-20℃时的氨气看作理想气体。.....()

2、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它的体积成反比。.......()

3、质量相同的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它们的体积比为7:8。.........()

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摩尔分数与体积分数不相等。....()

5、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分体积是指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温度、相同压力时该组分气体单独存在所占有的体积。..........()

1、×

2、×

3、×

4、×

5、√

二、单选题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真实气体的条件是..............()。

(A) 低温、高压;(B) 高温、高压;(C) 低温、低压;(D) 高温、低压。

2、在温度相同、容积相等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气体 A 和B。若气体 A 的质量为气体 B 的二倍,气体 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气体 B 的0.5 倍,则p (A) : p (B) = ............()。

(A) 1/4;(B) 1/2;(C) 2;(D) 4。

3、对下列各种烃来说,使其在充有足量氧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若燃烧前后容器内的温度(120 ℃)和压力都保持不变,则此气态烃是.................()。

(A) C2H6;(B) C2H4;(C) C2H2;(D) C3H6。

4、某气体A3 按下式分解: 2 A3(g) → 3 A2 (g)

在298 K、1.0 L 容器中,1.0 mol A3 完全分解后系统的压力为................()。

(A) 3.7 ×103 kPa;(B) 2.5 ×103 kPa;(C) 1.7 ×103 kPa;(D) 101.3 kPa。

5、已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在1273 K 时,98.7 kPa 压力下,硫的蒸气密度为0.5977 g·L-1,则硫的化学式为.................()。

(A) S;(B) S8;(C) S4;(D) S2。

1、D

2、D

3、B

4、A

5、D

三、填空题

1、已知混合气体中C2H3Cl、HCl、C2H4的体积分数分别为88.0%、10.0%、2.00%。当温度保持不变时,在101 kPa 下,除掉全部HCl 后,剩余气体中p (C2H3Cl) = ____________ kPa,p (C2H4) = ____________ kPa。

2、在25℃和相同的初始压力下,将5.00 L N2 (g) 和15.0 L O2 (g) 充入容积为10.0 L 的真空容器中,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为152 kPa,则p (N2 ) = __________kPa,p (O2 ) = __________kPa,当温度升至250℃时,保持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为__________kPa,

25℃时N2 (g) 的起始压力为__________kPa。

3、27℃时,将电解水所得到的含氢、氧混合气体干燥后贮于60.0 L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6.0 g,则p(H2) = ________kPa,p (O2 ) = ________kPa,p(总) = ________kPa,氢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4、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恒压下,温度变化时,各组分的体积分数____ 变。恒温下,压缩体积,使压力变化时,各组分的分压将____ 变。

1、99.0;2.02。

2、38.0;114;267;76.0。

3、83.1;41.6;124.7;66.7。

4、不;改。

(完整word版)机电一体化课后答案

第一章 1-1.试说明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答: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7.机电一体化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分别实现哪些功能? 答:①.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计算机、动力源、传感件、机构、执行元件系统五大要素组成。 ②.对应的五大功能为:控制、动力、计测、构造、操作功能。 1-17.开发性设计、变异性设计、适应性设计有何异同? 答:1、开发性设计是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仅仅是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要求,设计出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目的要求的产品。 2、变异性设计是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现有产品的规格尺寸使之适应于量的方面有所变更的需求。 3、适应性设计是在总的设计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更改,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或为了进行微电子控制对机械结构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以使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增加某些附加价值。 所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都是为了获得用来构成事物的有用信息。 1-20.简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等的含义。 答:1、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有力工具,用来设计一般机械产品的CAD 的研究成果。 2、并行工程是把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其相关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协调的一种工作模式。 3、虚拟设计是虚拟环境中的产品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产品在虚拟环境中的映像,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一代计算机辅助设计。 4、快速响应设计是实现快速响应工程的重要环节,快速响应工程是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断迅速开发适应市场的新系统,快速响应设计的关键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系统信息资源。 5、绿色设计是从并行工程思想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绿色设计就是在新系统的开发阶段,就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使用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所产生的副作用。 反求设计是以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专业人员的工程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系统进行剖析、重构、再创造的设计。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基础(含研究方法)》2020年考研专业课复试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复试) (科目:教育技术学基础) 本科目复试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两部分。 一、考查目标 (一)教育技术学导论 1.考生对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2.考生对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3.考生对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有关方针、近期政策及其影响的熟悉程度; 4.考生对教育信息技术新领域、新发展、新动态的熟悉情况。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考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常用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 2.考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从实践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颖的、可行的研究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与常用方法分析、解决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考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途径与常用工具软件的掌握情况。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技术学导论 1.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定义与内涵; 教育技术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与媒体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等)。 2.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应用; 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与过程。 3.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特征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领域最新政策文件。 4.教育信息技术新领域、新发展、新动态 网络与在线教育、创客与STEAN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云技术等前沿发展与动态; 教育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教育技术学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章 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章 1、试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特征 ①经济全球化 ②信息化 ③改革和创新 2、信息系统在现代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对与组织活动有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综合管理,以支持组织的各级管理决策与相关的业务活动。近二十年来,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剧变,主要商品的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房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剧烈市场竞争的强烈冲击下,社会的经济运作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革。信息与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信息系统不单是用来支持组织的日常管理与作业的工具,而且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变革时代,信息系统还是促进组织变革、进行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的战略举措。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系统的期望程度与依赖程度提高了;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系统建设、维护与信息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由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管理环境与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应变能力常常成为系统建设的瓶颈问题。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仍然跟不上信息化实现的需要。因此,必须及时总结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系统建设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已经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途径。 3、现代社会组织的信息战略 ①开拓市场争取顾客 早期的信息系统规模较小,以支持企业的内部活动,如生产、财务、人事、办公事务等为主。近20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来拖市场,争取顾客成为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战略的主要方面之一。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应以支持企业市场战略为主要宗旨。 ②信息管理集中化、信息系统集成化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组织向扁平化、分散化、网络化方向以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形成竞争优势,有需要整个企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因而组织活动分散,信息管理集中成为企业信息战略的组成部分,实现一个组织的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③信息系统跨越组织和地域 竞争越是激烈,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是重要,市场竞争最终体现在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多个企业根据新的市场机会建立动态联盟(虚拟企业),已取得竞争优势。 信息系统已经跨越企业的边界,虚拟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合作商务中的信息管理是当前信息建设的新课题。 4、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融合的四个方面 ①事务处理 当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刚进入管理领域时,也是首先作为计算机工具使用的。 人们用它来进行工资、会计、统计方面的计算工作,部分代替人们的手工劳动。计算机的使用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的是单用户或批处理方式。随着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系

教学系统化设计电子版第十章

第十章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 目标 ●能够说出对教师开发的材料、教师选择的材料和教师呈现的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所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有哪几个阶段组成 ●能够说出几种形成性评价常用的评价量表 ●能够为一组教学材料或教师呈现的教学制定合适的形成性评价计划,设计评估量表 ●能够按照对教学材料或教师呈现型教学所制定的形成性评价计划搜集数据 背景 在30年前开发教学材料的情景是这样的:将你的初稿,也许是修改后的初稿,直接当作成品,发给目标人群。结果,由于初稿的不完善,在使用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被指责为不会教,学习者被批评说不好好学,而实际上是教学材料不能够很好地支持他们的教与学。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大型课程开发项目的出现,这种未经测试的教材所引起的问题更加突出。在那个时代,“评价”这个概念被定义为新产品和已有产品的有效性比较。在进行这类研究的时候,研究者们经常发现使用新课程材料的学习者成绩相对较低。在对这种情况研究之后,克罗班彻和斯克瑞温认为必须拓展“评价”的概念。他们建议开发者实施后来被称之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的活动——即在教学材料的开发过程中搜集用于改善教学效度的数据和信息。

有研究表明每年美国卖出的数千种教学产品都没有经过学习者评价,在分发前也没有做过修正。还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只找一个学习者来试用,根据其使用情况修改教学材料,也会明显改善教学材料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设计模型的这个阶段强调有必要从目标学习者那里收集与教学材料的使用及教学效度相关的数据,用这些信息使教学材料更加有效。 你应该注意到教学设计模型中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各个步骤都以理论、研究以及常识为基础。在此刻,你要作为评价人员收集你所开发的教学材料的有效性数据,按照教学设计模型,你应该已经完成了教学材料的开发,并寄希望于它能够帮助那些原先不能完成学期目标的学习者取得重大成就。你现在正处于要验证这一假设的关键时刻。 形成性评价起初是用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一个过程,在教学材料的第一稿开发出来后进行。但是,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发现,应该在设计过程的早期各阶段都进行,以防止大量的问题直到教学材料初稿完成后才被发现。 让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讲到教学情境分析的时候,曾经建议使用教学分析的结果向从目标学习者中挑选出来的一些学习者解释你将要教他们什么;在你选择好教学策略之后,我们也建议你用类似的方法——即用你选定的方法来教一些学习者,力求在使用它指导教学开发之前发现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上述这两个过程都可以视为形成性评价,因为你在从学习者那里收集信息,在进入设计过程的下一步之前修改教材。现在你要做类似的事情,以更加系统化的方式,对待你所开发的教学。 这一章和下一章的内容划分相当随意,我们一般都认为形成性评价和对教学材料的修改是同一步骤。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强调在教学材料修正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全过程进行再度审视的重要性,我们特意把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从教学材料的修正过程中分离出来单独说明。 在这一章,我们将要讨论如何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对新开发出来的教学材料、选择并修改的材料、教师传递的教学,以及这三种方式的结合体进行形成性评价。我们还将说明如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以确保教学无论是采用哪种呈现模式,都能够被恰当地实现和管理。 概念 这一章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是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改进教学。当教学的最终版本一经完成,就要由其他的评价人员来采集数据并确定其有效性,这后一种评价经常叫做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称其为“总结性”是因为这时候教学已经呈现其最终形态,而且此时也适合将它与其他类似形式的教学进行比较了。 形成性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对一评价,或称为诊断性评价阶段,在这个最初的阶段中,设计师从单个的学习者身上采集数据并修正教学材料;第二个阶段称为小组评价阶段,一个由8至20个目标人群的典型代表组成的小组,利用教学材料自行学习,然后通过对他们的测试来采集所需要的数据;第三个阶段通常称为实地试验,在实地试验阶段,有多少名学习者并不是特别重要,一般30个就足够了,关键是试验过程要有一个与“真实世界”尽可能接近的教学情境。

完整版信息化教育概论笔记

信息化教育概论总结整理 第一章 1.信息化教育的含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为: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 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五化三性: (1)五化 ①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 ②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 ③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 ④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 ⑤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2)三性 ①开放性。他能超越时空,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 ②非线性。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条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连接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他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 ③交互性。他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4.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是信息化教育萌芽起步阶段,也可以说是从视听教育到 信息化教育的过渡阶段。 1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盜系统在教育中是信息化教育迅速发展阖段。20世纪后期以后,育的主褁标志。的应用时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5. 第一层次,最里层,最直接层次,是学与教理论和传播理论。

机电一体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微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融合(有机结合)的产物。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要素及其相应的五大功能 3、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系统(产品)的附加价值,所以附加价值就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综合评价指标。 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1)开发性设计它是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仅仅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要求,设计出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目的要求的产品(系统)。(2)适应性设计它是在总的设计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更改,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或为了进行微电子控制对机械结构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以使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增加某些附加价值。(3)变异性设计它是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现有产品的规格尺寸使之适应于量的方面有所变更的需求。 5、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准则主要考虑人、机、材料、成本等因素,而产品的可靠性、适用性与完善性设计最终可归结于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 6、并行工程与串行工程的差异就在于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按并行、交互、协调的工作模式进行系统(产品)设计,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的要求要尽可能地同时进行交互式的协调。 7、简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等的含义。答:1、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有力工具,用来设计一般机械产品的CAD的研究成果。2、并行工程是把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其相关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协调的一种工作模式。3、虚拟设计是虚拟环境中的产品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产品在虚拟环境中的映像,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一代计算机辅助设计。4、快速响应设计是实现快速响应工程的重要环节,快速响应工程是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断迅速开发适应市场的新系统,快速响应设计的关键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系统信息资源。5、绿色设计是从并行工程思想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绿色设计就是在新系统的开发阶段,就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使用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所产生的副作用。6、反求设计是以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专业人员的工程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系统进行剖析、重构、再创造的设计。 7、网络合作设计是现代设计最前沿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利用网络工具来汇集设计知识、资源以及知识获取的方法进行设计。 第二章 1、机械传动部件通常有螺旋传动、齿轮传动、同步带传动、高速带传动、各种非线性传动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第六章 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教学系统化设计章要点

第一章教学系统化设计概论 1、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种方法: 领域专家法(subject matter expertapproach):侧重于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的交流; 绩效技术法(performance technology approach):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计教学目的。 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即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绩效分析的目的:为了获取模型中各个成分的信息,以确定问恩提,寻求可能解决法办法。 绩效分析的结果:是根据没有大大的预期组织结果和雇员行为与预期存在的差异,对问题的精确描述,并给出所收集的引起问题原因的证据,及所提出的性价比合适的解决办法。 2、需求:所期望的表现和现在的情况之间的差距,即预想状态减现在状态的差。 克夫曼对需求分析过程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包括: (1)根据组织要做什么来区分目的和手段 (2)组织在那些方面有问题。 (3)需求评估是整个设计过程最为关键的部分,要特别重视采用前段分析、绩效分析和其他的方法更精确的确定需求。 (4)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他们为后续教学设计活动奠定基础。 3、一个完整的目标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能够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4、建立教学目的的原则(需要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及技术和教育因素): 教学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导致教学需求的那些问题 教学目的是不是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士所接受 是不是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该目的的教学开发 教学内容是否稳定 是否能够找到学习者来试用教学 设计师自己在所开发的教学领域的专业性 5、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可采用以下步骤: (1)写下教学目的 (2)列出所有学习者要做的、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行为 (3)分析所得到的行为表,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4)将所选择的行为写成一句话,或者写成多句话,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1)评价需求确定目标: 确定当学生完成你的教学内容后你希望你的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这个教学目的有多个来源,可能是目标清单、需求评估、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实践检验、对参加实际工作的人员的分析、新教学的其他要求。 (2)教学分析 确定教学目的后你需要确定学习者为完成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做什么。教学分析的最后一步是决定学习者在开始教学前要掌握那些技巧、知识和态度,这些被称为入门技能。把这些确定的技

信息化教育概论第一章

、授课题目 第1 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教学时间安排 12 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 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 2. 比较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异同; 3. 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4. 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5. 了解中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6. 阐述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异同。 五、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1 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一、信息时代引发的教育变革 (一)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时代的最显著特征知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合作/ 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二)教育观念的变革 1. 走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树立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2. 走向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 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 )从3R素养走向3T素养 3R ----- 读(reading )、写(writing)、算(arithmetic)

3T ----- 技术运用(tech no logy )、团队协作(teami ng )、迁移能力transferenee ) (2 )掌握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电子邮件、视频制作设备、数据库软件、因 特网等。 (3)具备相应的生存与发展技能 美国有学者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时代所需求的七大基本技能,如 下表: 3. 走向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目前,世界教育质量评价观念的变革特点: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1. 创新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完整版)信息化教育概论重点

信息化教育概论 第一章 1信息时代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P3-5 a.促成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树立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b.促成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成才的标准时多元的,个性化的,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多种智能。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它由传统的3r(读写算)转变为现代的3t(技术运用,合作与迁移)。 c.形成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特点有如下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②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新型学习方式?P5-6 a.创新性学习 b.自主学习 c.个性化学习 d.基于技术的学习 3师生角色的转变?P7-9 a.教师角色: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研究者和学习者; b.学生角色:主动的学习者,协作的学习者,交流的学习者。 4信息化教育的定义?P9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或: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3种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2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信息化教育的特征?P12 ①五化 a.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 b.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 c.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 d.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 e.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②三性 a.开放性 b.非线性 c.交互性 6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P14-16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信息化也是对教师能力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广大教师只有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迅速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完备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始应用到教学当中,形成了新型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随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逐渐从技术维度转向了个体、观念、组织管理和制度等方面。 教育信息化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而出现的。从一开始“教育信息化”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内涵上来说,都与信息通讯技术保持着紧密的关系。1993年,在NII报告中就专门列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按需教育、远程课堂,将提供最好的教师和教材,以及虚拟的实验环境、以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报刊、网上游戏、视频点播、交互式电视等将提供学习化社区和方便的生活。随后,受此影响,其它国家也先后制订了类似的教育信息化计划。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容被单独列为第十九章,可见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案(第一章)

教案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梁杰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及学分48学时3学分 授课班级机械07 机电方向 使用教材姜培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2003年9月第一版 系(院、部) 工程机械系教研室(实验室) 机械电子技术

课时授课计划 课次序号: 1 一、课题:1 绪论 1.1 概述 1.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概况 1.3 机电一体化应用举例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二、课型:课堂讲授 三、目的要求:通过该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定义、研究内容、产生与发展历程;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日常生活、机械制造、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应用情况;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及每一部分的功能;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四、重点、难点:本次课的重点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系统的基本组成及每一部分的功能。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本次课的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尽量多的应用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目前的普及程度及掌握该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加深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 六、参考资料: 1、张建民等编著《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梁景凯、盖玉先主编《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版。 七、作业:1-1 八、授课记录: 九、授课效果分析: 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十、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复习 2、导入课题: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现代工程机械等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及程度,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 3、教学内容: 课程说明,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1.1 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起源、研究内容,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意义。 1.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概况 1、20世纪60年代前为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2、70年代到80年代为第二阶段,“蓬勃发展阶段” 3、90年代后期开始为第三阶段,“智能化阶段” 1.3 机电一体化应用举例 家电、机械制造、机器人、汽车、工程机械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1、机械本体 2、动力源 3、检测传感装置 4、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 5、执行机构 6、驱动单元 7、接口 4、课堂总结:进一步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特别是涉及到电子或计算机硬件部分较多,需要在时间上多投入和多查阅一些参考书;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七大部分组成。 5、布置作业: 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有哪些?功能各是什么?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上) 江苏省扬州中学刘超225009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我打算分2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节课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学生互动参与交流为辅。教学内容为1.1 节信息及其特征以及1.2 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中 1.2.1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和 1.2.2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安排: 1、考试纲要对本章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单元 知识与技能要点 试题类型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概念 A 2.信息的一般特征 A 二、信息技术与社会 3.信息技术的概念 A 4.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A 5.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A 6.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A 上表中题型:A为基本选择题,B为综合分析题,C为操作题 思路说明:附该表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及应该达到的程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即:哪些知识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作为学生大致了解的。 信息技术水平测试怎么考,考什么,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课上避讳不谈考试,要知道,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决不能等同于高二突击的几个月。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从一开始就融合在教学设计中,分散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学的轻松、学有所获。 知识要求: v 信息的定义是什么?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提示学生注意,目前,对于信息的定义有很多种,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所以,书本上用词很严谨,即:信息的一种定义。 以典型、趣味事例分析信息的一般特征: v 载体依附性 奥赛金牌 我校高三(4)班同学张煜承获得第24届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清华已向其抛出“橄榄枝” 提问学生:你们有免疫听说过这个信息?如果听过,你是从哪些渠道获得的?(如果学生留心,注意观察、回忆的话,至少有以下三种渠道:开学仪式书记讲话、学校橱窗、学校官方网站等)。同时列举该例,也希望能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大家学好信息技术的热情。 v 价值性 啤酒与尿布 在美国一家沃尔玛超市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尿布和啤酒赫然摆在一起出售。但是这个奇怪的举措却使尿布和啤酒的销量双双增加了。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发生在美国沃尔玛连锁店超市的真实案例,并一直为商家所津津乐道。大家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思路说明:之所以仍举该例,是因为这个案例实在是太经典了。据我所知,很多政治老师在讲授经济生活时也会引用该案例。我们信息技术算是做了回“排头兵”了,呵呵,谁让我们是

第一章第三节 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教学设计

《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教学设计 粤教版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史实资料的分析探究,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通过案例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并理解技术设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对案例进行探究的方式,学生初步学会从技术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悟设计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技术设计过程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促进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及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理解技术设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一学生,学生在生活中已产生了一些技术的观念,但对本教材《技术与设计1》中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刚刚学习完第一章第二节《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对技术一词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明了发明和革新是技术的源泉,学生有一定的资料阅读和理解基础,乐于进行团队协作,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初中时期有很大提高,更易于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现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要着眼于学,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双边交往、互动,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资料研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提供素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探究、发现。 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分析资料,让学生在交流和协作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设计、思考等过程,达到课程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本课使用到教师所准备的素材资料,以及可连接网络的计算机,便于查找资料;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完整版)信息化教育概论总结整理

第一章 1.名词解释: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aect94定义) 2.了解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 3.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4.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5.了解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 6.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7.阐述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四种学习理论,四种教学理论,四种传播理论)8.阐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四种学习理论补充) 第二章 1.名词解释;信息、媒体、教学媒体2.了解教学媒体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 3.了解教学媒体的分类 4.了解教学媒体的符号理论 5.了解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第三章 了解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含义及应用步骤 第四章 1.名词解释:教学设计 2.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分类3.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4.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补充) 5.了解Webquest教案设计 6.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设计 第五章 1.掌握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几种分类方 法 2.了解典型的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基本情 况 第六章 1.了解录音教学软件的设计 2.了解电视教学软件的设计 3.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 4.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及评 价方法 5.了解网络课件的特点与类型 6.掌握教育网站的开发、管理、维护与评 价方法 7.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补充) 第七章 1.名词解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素养、课件、积 件(学习对象)、课程包、blog(补充) 2.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原则 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 式 4.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 5.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第八章 1.名词解释:现代远程教育、混合学习 2.了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现代 远程教育的发展 3.了解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 4.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服务体系 5.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常用教学模式 6.掌握混合学习的分类 第九章 1.名词解释: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质的 研究、叙事研究 2.掌握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对象(aect94定 义,aect2005新定义) 3.掌握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设计的基本原 则 第十章 1.名词解释:信息化教育管理 2.描述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3.分析在信息化教育管理过程中如何体现 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一章信息化教育概论 1.信息化教育的含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即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AECT94、05定义)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理论道德的实践。2.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为: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五化三性”)、功能和作用 (1)特征之五化:①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②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③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④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⑤教育信息管理智

机电一体化1-5作业解答

第一章作业解答 1、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那些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的关键技术有:机械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趋势是:1)智能化。模拟人类智慧,具有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的能力。2)网络化。利用网络将各种独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联系起来。3)微型化。4)系统化、复合集成化。 2、试列举10种常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对其中一种分析其所构成的5大要素。 常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有:数控机床,机器人,全自动洗衣机,傻瓜照相机,自动物料搬运机,自动取款机,自动售货机,智能水表,电子调速器,智能冰箱等。(一般的洗衣机、冰箱、电风扇、电子秤、电脑、空调不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为它们不包含机电一体化系统所包括的6项关键技术及5个构成要素。) 第二章作业解答 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部分的要什么? 答: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除了应具备普通机械系统的要求外,还有如下要求:1)高精度;2)快速响应性,即,机械系统从接到指令到执行指令任务的时间应短;3)稳定性要好。 2、齿轮传动为何要消除齿侧间隙? 答: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部分的要必须具备高精度,以满足自动控制的需要。消除齿轮的齿侧间隙就是为了保证双向传动精度。 3、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对传动有何影响?采用什么办法消除它? 答: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影响反向传动精度。消除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采用双螺母结构调整两螺母轴向相对位置实现预紧消除间隙。具体措施有:垫片调隙,螺纹预紧调隙,齿差预紧调隙等方式。2)采用单螺母结构用增大钢球直径的方式实现预紧以消除间隙。

《教学系统化设计》书评Dick&Carey

《教学系统化设计》书评 现代教育技术 刘张周 读完Dick&Carey的《教学系统化设计》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纠正了我对教学系统化设计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通过对本模型的学习,我对“系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对系统的理解仅仅是知道系统的基本特征(动态性)。本书对系统的解释通俗易懂,即是相关部分的相互作用的集合。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确定是否达到了目标。在教学系统化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有对教学的有效性作出评价的机制,而且还要有在教学失败时能够及时修改的机制。 迪克凯里模型介绍了一种基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教学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化方法模型,整个系统分为九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输入和输出,上一部分的输出又会成为下一部分的输入。比如,在评价需求确定目的阶段,输入信息是需求评估结果、对学习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实际做这项工作的人员分析等,输出信息则是所确定的教学目的;而这一教学目的又是教学分析、学习者和环境分析的输入信息。根据反馈信息,经过不断修改,最终输出的产品是一个能尽力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广义范畴的教学设计。书中提到,在进行这一系列步骤之前,要先确定教学目的。没有唯一适合的教学设计模型,只有更适合所处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模型。所以在真实情景中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该模型进行设计。书中的迪克凯里模型既是基于理论和研究的,也是基于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的。 经过个人分析,书中涉及到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模型中的分析学习者和环境阶段,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行为目标或学习者的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育者的目标,即学习者能够做什么。编写绩效目标,教学策略开发,修改教学等也反映了行为主义“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影响后继行为”的观点。 2. 教学目标分析中能力分类依据的是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分析从属技能的方法、教学策略设计的步骤也来自于加涅的理论。另外在分析学习者、设计教学材料等方面也体现了认知主义不仅关注学习者外在行为,还重视其内部心理过程的观点。 3. 在教学策略设计、分析入门技能、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等环节也涉及到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中的新技能的学习要建立在入门技能的基础上。另外,要创设尽可能接近事实的问题情境,对教学进行评价、修改教学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反馈精神。

机电一体化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复习要求 课程的有关内容主要按“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如下: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1.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2.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及其内容 第三节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2.掌握有关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其概念 3.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 1.掌握拟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 3.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 4.掌握系统设计的过程,现代设计方法的步骤 5.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工程路线 第二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第一节机械传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掌握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方法 第二节机械结构因素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1.掌握阻尼、摩擦、结构弹性变形、惯量及间隙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机械传动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传动的要求 2.掌握总传动比的确定 3.掌握传动链的级数和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和方法 4.掌握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特点 第四节支承部件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支承部件的要求 2.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轴承及其特点 3.掌握常用导轨及其特点 4.掌握机身的特点及结构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章伺服传动技术 第一节概述 1.掌握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 2.了解伺服电动机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各种伺服电动机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3.了解功率放大器的种类 第二节直流伺服系统 1.了解直流伺服系统的各组成环节及其工作原理 2.掌握PWM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交流伺服系统 1.掌握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及应用场合 第四节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