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介绍

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介绍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村
人,世称白沙先生。明代哲学家。

他出身于旧学世家,是遗腹子,从小受祖父、母亲的教育。

祖父好老氏之学,母亲奉浮屠之教,因此,陈献章在唯心主义的
家庭影响下,年青时就信仰宗教,直至晚年,依然不衰。

正统十三年(1448)和景泰二年(1451),陈献章两次赴礼
部考试,皆失意而归,遂对八股取士制表示极大的不满,从热衷
于功名仕进,遽而转为钦慕不求仕进、谢绝征聘的江西学者吴与
弼,27岁时乃决心放弃科试,赴临川听吴氏讲“伊洛之学”。吴
与弼淡然声利、潜心学问的气度给陈献章很大的启迪,1年后他
南返新会,筑“春阳”台,开始闭户读书以探究学问哲理。

迩来十六载,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脱俗如驱羊。隐
几一室内,兀兀同坐忘。”他在家中一住就是16年,最初欲读尽
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后来他觉得读书无用, 程朱
格物致知亦太繁琐,皆不能使“心”与“理”相吻合,于是便舍
繁求简,索性不读书,整日静坐。通过静坐,陈献章认为可以断
绝人与世界的接触,达到自我封闭,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心”
因此就不会受外物的蒙蔽,物欲随之而去净;“心”便能见到自
己的体,“心”与“理”也就吻合了。所以他主张以心去求知。
陈献章还提出“学贵知疑”,认为疑是觉悟之机,而觉悟在
于“心”与“理”相吻合;即静坐的功夫到达一定程度,就会产
生一种飞跃,达到心知,进入觉悟。他把这种以心求知之说,称
为“自然之学”。

陈献章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与统治多年的程朱客观唯心主
义理学有所不同,因此受到社会的重视。成化三年(1467 ),在
友人的劝说下,他赴京复游太学,宣讲自己的观点。京中人士闻
后,顿觉新奇,以为真儒复出。一些名士,如罗伦、贺钦等,皆
愿与他往来。但程朱理学毕竟根深蒂固,成化五年,陈献章受到
一些人的非难之后,又离京回到广东。

然而北京之行提高了陈献章的知名度,地方官吏、四方学者
来访不绝。他也以极大 的热情去宣讲自己的哲学观点,自朝至
夕,与门人宾客论道不休,乐此不疲,以致朱熹曾主讲过的庐山
白鹿洞书院,亦请他前去主持。陈献章为了表示与程朱理学分道
扬镳,因而婉言谢绝了江西人士的请求。这一举动,更赢得了学
林的赞誉。

成化十八年,经广东大吏的荐举,明宪宗下诏征聘陈献章赴
京,他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这表明陈献章倡导的心学已

开始受到
最高统治者的重视,预示着明代思想界将出现新的突变。
晚年陈献章回乡继续主讲“治心之学”,张诩、湛若水等各
地学子千里而至,向他求教,以致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明代第一
个心学学派—— 江门学派。弘治十三年(1500),明孝宗为了利
用心学去维护自己的封建思想统治,批准陈献章入阁预政,他也
为心学能受到皇帝的重视而感恩不尽。正当陈献章准备赴京时,
却因病去世,享年73岁。

陈献章一生,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问世,但他的哲学思想
却散见于诗文之中,这些思想对程朱理学大胆地加以否定,为后
来王守仁心学的发展奠下了基础。虽然科学证明他的观点属于主
观唯心主义,是一种荒谬的哲学,但是陈献章敢于疑古,敢于从
程朱理学的桎梏中另辟蹊径,为丰富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作出了
不懈的努力;同时,他的心学也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因
素,对客观唯心主义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我国哲学
史上,他是从程朱理学转向王守仁心学的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
陈献章的著作有《白沙子全集》。今广东江门市郊白沙村有
陈白沙祠、陈白沙文物陈列室,为其纪念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