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讲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第4讲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第4讲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第4讲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第4讲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一、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第三节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问题:精神分析派的艺术心理学有哪两种发展走向?

(1)一是个体创作动力学说。不少学者试图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所修正,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但实际上都不放弃弗洛伊德的基本原则;(2)群体创作动力说,试图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究创作的原初动力和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其结论更为大胆,也更难以验证。

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荣格与弗洛伊德:早期曾和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的不同,两人的关系终于破裂。

荣格与弗洛伊德:

1900年,荣格读完《梦的解释》一书后,对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产生浓厚兴趣。

1907年,在维也纳,荣格与弗洛伊德晤面,神谈13个小时。

但荣格曾有志于考古学,使他的眼光投向过去,从一开始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持有保留态度。

1912年,荣格写作《无意识心理学》(后改为《变化的象征》),陷入苦恼,如果公开发表他和弗洛伊德的分歧,可能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

1912年,两人即中断通信。

1914年,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协会副主席之职,但荣格内心依然对弗洛伊德怀有关仰慕之意,只是学术观点不同而已。

荣格和弗洛伊德观点的分歧有哪些?

首先,是对力比多概念伯解释。他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弗洛伊德关于所艺术以及灵性仅仅是被压抑的性的表达的说法,“将导致对文化判处死刑”。

第二个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期的影响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荣格著述极丰,全集共19卷。他的理论主要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

1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它并不为个体的显意识所掌握,它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其影响。

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的依据有哪些?

1)进化论证实了所有不同种族的人脑都具有相似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无意识(个体的和集体的)的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在某些宗教和信仰中共有一些怪诞的说法和图案,它们出现在意识尚未完全能够把握的阶段;

3)通过精神病学的研究发现,在意识隐退或失控的条件下,患者的错觉、幻觉(梦)等与远古的某些神话现象具有相似之处;

4)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有时似乎在以一种祖先的方式去感受与思考,等等。

总之,意识——小岛;

无意识——陆地部分

集体无意识——广大无比的海床

艺术家与集体无意识:每一个艺术家作为探索人类深邃灵魂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

“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

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与其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作品,还不如说是集体无意识成全了他们的艺术悟性,使们们有可能为艺术的历史长廊留下了《最后的晚餐》、《摩西》和《维纳斯的诞生》等。

2原型说

原型: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来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原型归属于集体无意识,它能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以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是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遍的心理要求。

譬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艺术作品中屡屡出现,其各个内在意义仍是相对统一的。

艺术家与原型:当艺术家体验和表达原型时,他就可能比较深入地面对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数,但却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原型概念与荣格:原型概念并不是荣格是首先想到的,这一名词早在(圣。奥古斯丁)时期就已出现了,甚至和柏位图的“(理念)”不无相通之处。另外,早在18世纪,维柯也阐述过“(想象的类概念)”这一越乎个人的意识现象。但这一概念的影响却是微不足道的。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第一次以资深而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的身分瞄准了艺术中一个最难以言诠的问题:集体的无意识如何通过原始意象(原型)成为艺术创造的动力以及艺术永恒魅力的组成因子。

原型举例:

在一切伟大的艺术中都潜隐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无意识心理能量,从而能够使艺术本身仿佛诉说古老的心曲,仿佛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命神秘统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它们来自无意识,又向无意识诉说。

比如,艺术中的母亲原型之所以能独立地形成,同人类寻求保护和得到养育的集体无意识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母亲原型就更具有普遍的力量。不过,由于母亲这种预先形成的心像在不同的婴儿和母亲之间的现实关系中存在,就呈现为不同的确定性形象,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变体,但是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定向。

荣格就母亲原型所列举的具体形象败几乎是五花八门的,有人间的母亲、大母神、女神阿佛洛狄忒、赫卡忒、希波吕忒、赫拉直至圣母玛丽亚;

有乐园、天堂、圣耶路撒冷;

有教堂、城市或乡村、大地、树林和海洋;

有象征丰饶的羊角、花园、犁过的田野或者洞穴、泉水、深井、洗衣礼用过的圣水盘、玫瑰和莲花状容器夏至一切子宫状的物器;

最后还有奶牛、野兔等温柔的动物,等等。

在荣格所列举中也有一些似乎扯得过远,如巫师、情妇等。

但是,在多样的变体中,有一种共同指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它们几乎意味或象征着养育、保持、帮助、献身和肥沃、丰饶等,而这些不能不说是人类有关母亲的集体无意识内容。

正是这种深层的东西成了母亲原型在艺术中成为永恒的、感人至深的、感人至深的主

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那些频频出现于视觉艺术中的“古老模式”是怎样成为文化及其象征事物而越代地“遗传”下来的。它是不是首先流淌我们的血液中,在我们的体质上留下特有的印记?

这无疑是个非常巨大的难题。至少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也还没有确证。

荣格的原型假说太晦涩、太含混了。而且在他那里那种作为一贯古今的艺术审美生命依托的原型,也多多少少是笼统而抽象的。

此外,荣格的有关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个性化思想也给艺术心理学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心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实证材料。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 课程名称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 学 号 201420069 姓 名 刘佳琦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刘佳琦 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引言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正是因为意识的发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星云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一.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

具现代心理学色彩。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

心理咨询最有效方法之一: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

心有心的语言——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过程概述 意象对话技术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说,它就象是两个人有象征的语言在交流,是心和心的交流,是自由的交流,靠的是咨询师的直觉和悟性,以及他真诚的态度和关心。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另一方面,意象对话毕竟也有一些基本的程序。

那么,我先说一下基本的程序。 第一节引入的过程 意象对话技术不象其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要求的条件那么多,有时甚至在酒桌中也可以做。不过不论在什么场合做,首先要简要说明这个方法,从而引入意象对话。 如果不告诉对方意象对话是怎么一回事,突然地就让对方闭上眼睛去想象,对方会是什么感受?我想大概对方一定会感到很迷惑而且害怕,他不知道你要做的是什么鬼把戏。 小孩子比较好办,我们只要说:“我们做一个游戏吧,我说什么,你就想象什么。然后你告诉我你想象出来的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我们一起编一个故事吧,故事的一开始是……”。 对成年人就不行了,成年人戒备心强,我们先要给对方解释一下意象对话技术。 在非正式的场合,也可以很简单的介绍说“我有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很有趣,就是通过想象,可以测出你的心理。”一般来说,人们对心理测验都很有兴趣,这样说就可以了。在正式的心理咨询中,解释可以多一点。但是也不需要太多,因为对方也并不是要来学习心理学,不是来学习意象对话技术,不必要知道太多。 解释完之后,就可以引入了。先说好让对方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想象。要说明一下,不要刻意地、努力地想象,意象的出现应该是自动浮现在意识中的。还要告诉对方在想象过程中不要询问咨询者自己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以免中断想象过程。然后要做的是先让他放松。坐的姿势要舒服些,调节一下呼吸,闭上眼睛(也可以不闭眼,但是还是闭眼比较的好),放松下来后,就可以开始想象了。 第二节来访者做想象 心理咨询和治疗者可以先设定一个内容,让患者想象。例如:“请想象你看到了一座房子,告诉我,那是什么样子的房子?”或“请想象你走进自己的头,在里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要求患者想象的内容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的,相当于投射性的测题。例如“房子”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我们平时说“心房”,也就是潜意识中把心比做一个房子。那么,当我们说“请想象你看到了一座房子”的时候,实际上对方的原始认知中,就把这话理解为“请看看自己的心房”,来访者的意象就是他内心的象征。根据来访者想象出的房子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其心理的状态。 “房子”的想象是我用的最多的,因为它最简单,而且它可以指示出人的心理的基本状态。 有一个高中生想象房子的时候,想象是这样的“房子的外面是一圈围墙,进去是一座城堡。城堡的门关着。” 从房子的状态看,这个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显然是太自我封闭了,他缺少安全感、害怕被伤害,所以他想象中的房子不仅是封闭的城堡,而且在外面还有围墙。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严就没有出现在部训之从末为个人所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主要是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

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 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 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玛丽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高岚申永荷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表示他们的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 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荣格深深敬佩于维尔海姆的“汉学”,以及他对于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荣格曾经说过,我甚至不能用“影响”一词,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维尔海姆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维尔海姆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了,被同化了。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所代表的深远的中国文化,荣格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良师益友,也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深远背景。 2、荣格心理学的秘密 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具体而生动,表现着一种实在的生活的价值。荣格和维尔海姆把他们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称之为“中国生命与生活之书”,也便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之理解的一个侧面。 而这里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理学”。Cary F·Baynes在《金花的秘密》一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心灵必须依赖于科学,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导向;而科学也必须转向心灵,来寻求生活的意义。这就是《金花的秘密》所展示的观点。通过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理解和欣赏,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东方智慧。在《金花的秘密》中,这种东方的智慧脱离了形而上学的描述,而置之于心理学的体验之中。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2007年03月17日星期六 22:07 荣格将心理治疗分为几个阶段,精神宣泄,解释,教育,个性化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心理治疗的流派有不同的侧重,最初布罗伊尔使用了宣泄的方法,而老弗则发展了解释的方法,阿德勒的疗法里有很多教育的成分(个人感觉,阿德勒的疗法蛮有认知味道的),荣格则吸纳了这些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 荣格对这写些疗法有这样的思考: "我们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特殊的终极性的东西.当我们经历了饿充分倾诉的宣泄时,一切都说了,一切都明了了,现在事情终将按照它们应该的那样发展了.解释工作后,我们知道自己的神经症是如何产生的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教育阶段,弯曲的树只有经过园丁的支撑才能获得正常的适应.而有些人则因为太正常而得上神经症",就比如说,一个到荣格那求助的女士,她具有圣徒的素质,意识中却是没有神话的人,荣格在梦中跪着递雨伞给她.明白这一点后,她的神经症症状便消失了. 而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造成偏激和固执,认为只要这一个方法便可以了. 荣格并不认为个体化便是最终的真理 "我们不是我们手中真理的创造者,而只是它们的表述者" 在荣格之后,心理治疗又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融合,认知治疗等等,心理治疗的工具越来越多了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我在开篇想说的是:“理解这一治疗并不是容易的。即使你觉得已经读懂了,因为那可能仅是概念的读懂而非实际的把握。” 荣格心理学治疗目标是个性的成熟发展——自我实现或个性化,人生充实感的获得。所以荣格心理学治疗对于接近中年以上或者反省意识较强的对象是适合的,而且治疗对象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占有较多比例。但对于儿童、青少年、贫民阶层的治疗则存在一定局限,虽然在一些方面荣格心理学治疗一些治疗技术在儿童领域也很有成效,如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自我实现的治疗目标更适合中年以下的人,而个性化目标的完整发展则更适合中年以上的人。 同时荣格心理学治疗一般是中长程的治疗,这需要患者有经济保证。 但荣格心理学治疗存在的人情味是很丰富多彩的,治疗师可能使用多种治疗方式来适应患者个体的发展,他们更多的把患者看成是一个寻求发展的个体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把患者看成一个统一诊断标准下的病人。 荣格心理学治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化、分析、教育、个性化。和经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治疗时间类似,这些阶段的发展时间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治疗,有的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是轻率进行的。 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的四个阶段则有许多具体的技术,这包括危机干预、释梦、移情技术、积极联想、沙盘技术、绘画技术、文学和诗歌阅读、艺术品的制作技术、舞蹈技术、空椅技术、象征放大技术等。 荣格心理学治疗四个阶段: 荣格心理学治疗面谈方式是面对面的,他们认为经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使用的分析椅使治疗者躲藏在患者背后,而拒绝了患者和治疗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荣格心理学治疗师更希望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进行面谈,在面谈中以彼此的多方面互动来实现患者和治疗师的同时发展。 一般的治疗是在量表测验(特别是类型量表)和面谈评估后进入的。 但如果在进入治疗前,求助者存在自杀等倾向,治疗者可能采取危机干预进行帮助。在这个时期过去后才进入治疗阶段。 一.意识化治疗阶段:在一些中文著作中也有翻译成“宣泄”、“净化”的。这和许多心理疗法学派的观点是共同的。 这是首先让求助者表达,它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会谈中的各种表达叙述,也可以是通过梦的记录、积极联想、沙盘技术、绘画技术、文学和诗歌阅读、艺术品的制作技术、舞蹈技术等。 从求助者的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引导出患者内心无意识的声音,使其相当充分的进入意识的领域,以及把心理的能量流疏导出来。这是极重要的环节。

精神分析疗法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精神分析疗法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 理咨询案例] 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它建立在这样人的一切行为、情感、思维以及心理障碍的基础上。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篇1 x夫人,通过电话要求心理治疗。她说她是位教师,且多年前曾收受过一次精神分析治疗。 x夫人60岁,有着一头金黄纤细的卷发,妆容精致,看

起来很年轻。和我在电话里对她的印象很一致。 她表现得很不安,坐在椅上也显得安宁不下来,在椅上扭来转去,似乎身上哪里有痛的样子,有时站起来象个哮喘的人大喘气。开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明白了她处于恐慌的情绪下:我可以直接感觉到她的焦虑,这种焦虑让她十分痛苦、难以忍受且饱受折磨。 从她牙逢里挤出几个词都要等上一段时间。她说让我多包涵,她十分不舒服,胸口就象被胸衣死死箍住的感觉。她看起来确实是胸口很不舒服的样子。她说全科医师给她开了些精神方面的药物,服药后她感觉有些好转,但是她这样难受的状态还是没改变。渐渐地,她平静下来,告诉我在婚姻持续了25年的时候,她与丈夫分居了。几个星期以前,丈夫和新女友同居了。她实在不能忍受孤独! x夫人说,她这种状况可能与她幼年经历有关。在她出生后6周时,比她大2岁的姐姐患猩红热死了,母亲由于姐姐的去世很长时间内都情绪抑郁。

以前接受精神分析时她做过一个梦。梦里她掉入了深渊,或粉身碎骨。现在她有自杀冲动—以前她从来没体验过想自杀的感觉!她的想法主要围绕下面的内容: 丈夫为什么要离开她?她有2个孩子没和她一起住,她 又没有知心的要好朋友,她在今后的日子里是不是会更孤单? 我和她预约了心理治疗,每周一次,但我对她说,她任何时间都可以给我打电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是必须的她就可以打电话给我,而且紧急时状态时也可能可以安排紧急访谈。我感觉患者需要坚定有力的支持。 类似她这样处在强烈且直接可见的焦虑状态的患者,我很少遇到过。当然我很熟悉精神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出现的极端焦虑表现。但她除了焦虑状态,没有任何自我结构障碍的症状。

沙盘游戏和荣格分析心理学

沙盘游戏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卡尔夫开创的沙盘游戏,融合了劳恩菲尔德世界技法的理念,也深受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涉及心理学、人类学、文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就其对沙盘游戏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原型理论、个性化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三个方面,也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看成是理解沙盘游戏的又一把钥匙。通过它们,人们才会真正走进神秘的沙盘游戏世界,感受沙盘游戏世界的魅力,体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沙盘游戏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简介 1.原型的内涵 原型一词并非荣格的创造,早在犹太人斐洛(Philo Judaeus)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便已出现。荣格之前的一些哲学家也使用过这一术语,如柏拉图(Plato)认为原型是形式,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例如世间有许多类别的事物,当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观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而美的原型或观念却只有一个。 荣格用原型来表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他认为,只有当可以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确实存在时,人们才具备了认识心理存在的条件。因此,只有当我们能够展示其内容时,才能够对其进行探讨。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谓的原型。他还认为,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就是知觉与顿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顿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式。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集无意识内容之大成的荣格原型理论,一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误解。荣格为了说明无意识的构造,假定了其中心存在着原型,他时而将其说成为“由脑的构造而传达的精神内容”,时而又将其喻为“由黑暗时代积累下来的所有人类经验的沉淀物”。他的理论给人一种“无意识似乎是由遗传而来,或者似乎有一种传达它的特殊的脑组织”的印象,由于这一切无法得到证实,因而否定荣格的人甚多。 2.原型的类型 正像荣格所说的,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铭刻,并不是以充满内容的心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作为原型的主要内容,荣格列举了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阴影(shadow)、人格面具(persona)、“太母”(grandmother)、“老圣人”(old wiseman)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存在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曼荼罗原型等。 荣格试图通过古今中外这一普遍性情感的源泉,来说明他的无意识理论。其理论的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而这种普遍情感的存在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日常经验来考虑的话,谁都可能接受这样

心理分析团体治疗操作方案

心理分析团体治疗操作方案 (1)目标 分析式团体的目标是经由潜意识冲突进入意识层次,探讨可能引起现在人格冲突的不良人格发展的根源,重建当事人的性格与人格系统。 (2)理论背景 ①SigmundFreud心理分析理论。 ②ErikErikson心理社会学说。 心理分析理论取向的团体治疗试图经由自由联想,对自由联想、抗拒、移情和梦的解释、领悟与修通等技术,在过去与现实、现实与过去之间来往穿梭,再创造、分析、讨论和解释过去的经验和解决在潜意识中发生的防卫和抗拒,正确认识心理困惑的根源,从而消除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心理冲突,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人格体系。 (3)操作程序与方法 ①个人心路历程的回顾阶段。 第一,理论依据:以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八阶段的学说、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 第二,主要任务:了解当事人生活中每一发展阶段的需要满足状况、挫折和危机状况,寻找人格冲突和心理障碍的根源。 第三,操作方法:请团体成员对照“个性心理发展历程分析表”,回顾自己过去在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的情况,并探讨现时心理问题的联系,将要点写在最右边相应的空格位置。然后,两人一组相互分享自己的分析和交换看法。领导者对每个成员的自我分析情况进行统整,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①当事人在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着哪些挫折和危机?②挫折和危机与当事人现在的心理问题有何联系?③当事人是如何处理危机的?做出了哪些抉择? ④目前当事人正顺着什么方向发展? ②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阶段。 其操作方法是:①自荐或抽签法选定某个成员作示范样本,根据上一个环节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分析或报告自己的某个梦境,先由其自己进行自由联想。②鼓励全体成员对其进行自由联想和随意讨论,讲出自己对那个人的第一印象。③示范后,鼓励全体团体成员之间彼此互相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帮助他人揭示出内在的情感,减少防卫性,激发洞察潜在心理冲突的能力,对现时的问题和过去经验之间的关系产生顿悟。 对于少数不愿意坦露内心的当事人,领导者可以使用当事人童年中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进行诱导,比如说,指导者可以问:“当你看着这些照片你产生了哪些想法和情感?” ③解释和修通阶段。 解释是指团体治疗者帮助团体成员指出和解释其自由联想、梦、抗拒和移情的潜在意义;而修通则是指当事人改变抗拒性和旧有的反应模式的艰巨过程。解释要注意下列原则:解释要针对当事人自己还没有明白,但他们已准备好去接受并能够接受的内容;解释应当在当事人情绪上能够接受的程度范围内,由浅入深地进行;解释要把握好适当的时机进行,时机不恰当的和不成熟的解释反而带来过度的焦虑或使当事人拒绝接受并采取更大的防卫;要注意解释的措辞和表达方式,用提问或假设的形式来组织解释更容易为当事人所考虑;解释既可以针对个别成员,也可以针对整个团体。梦是打开潜意识中之内容的钥匙,解释应分别对梦的表面内容和潜在内容展开,搜寻掩盖在表面内容之下的潜在含义,揭示被压抑的矛盾冲突。 (4)训练成果向替代性单元扩展阶段。 鼓励团体成员在没有指导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集会(比如在某成员的家里),这不仅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亲密气氛,发展团体凝聚力,激励成员无须掩饰的参与,而且有助于责任的

从心理方面分析宗教

从心理方面分析宗教 一般地说,宗教总是“劝人为善”的,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各种宗教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手法。例如佛教以“普度众生”为佛教要义,基督教以“爱人如己”为最高诫命,以及有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偷、不盗、不淫、不贪、不妄语”等等戒律,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的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卫生)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热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是相协调、相一致的,两者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因而,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具有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通过这种组织功能,形成一股稳定社会的力量。尽管这股社会力量曾几次受到打击,如“文革”中被严厉禁止了宗教活动,宗教组织功能有所削弱,但是宗教活动恢复以后,仍然继续发挥其团结群众,稳定社会的组织功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后,宗教活动恢复为公开、合法的活动,宗教的组织功能又有所恢复和加强。例如在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宗教界一呼百应,踊跃行动,发挥积极的组织功能和作用。 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又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詹姆斯?霍尔博士(James A. Hall, M.D. ) 译者⊙廖婉如 荣格用了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在内。这些概念源自於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包括他早期词语联想(word association)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日後多种波动描记器(polygraph testing,现今的测谎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psychological complex)这个概念的基础。(荣格首次读到佛洛伊德於一九○○年出版的《梦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时,对词语联想已有深入的研究。) 把荣格的基本概念分成几大类对理解很有帮助,不过要谨记在心的是,这样的分类多少有些武断,仅仅是为了解说和讨论方便起见;就活跃的心灵而言,它的不同层次和各个结构是整体运作的。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荣格之前用「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这个词来指称客体心灵,而集体潜意识这个词至今依然是讨论荣格心理学时使用最广泛的词汇。荣格提出客体心灵这个词,是为了避免与人类的各种群体有所混淆,因为他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人类心灵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实的」、集体意识的世界一样的客观真实。 心灵有四个层次: 一、个人意识(personal consciousness),或称日常的觉察; 二、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其之於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 三、客体心灵(objective psyche),或称集体潜意识,其显然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 四、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 在心理图谱上的这些基本区块里头,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结构。一般性结构有两类:原型形象(archetypal image)和情结。心灵中属於个人部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特殊结构有四种:自我(ego)、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以及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anima)之融合体(syzygy)(二联对应)。客体心灵里充满原型和原型形象,我们很难精确指出其数目多寡,不过当中有个原型值得一提,即是本我(Self),原型的最高核心。 一般性结构 情结是因某个寻常的情绪而凝聚在一起的一组相关形象。荣格进行词语联想的实验时,注意到受试者联想时遗漏或延宕的反应透露出一些规律,因而发现带有情绪色彩的情结存在。他发现,在每个受试者身上,这些联想都绕著特定的主题,例如,绕著母亲而来的联想──即是「母亲情结」。自此,情结一词一路松散地沿用下来,成为今日一般的文化用语。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基本内容。 原型形象则是客体心灵的基本内容。原型本身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不过,它就像磁场一般,可以从它影响所及的脑中有形内容辨识出来,也就是从原型形象,或者说拟人化的、形象化的情结来辨识。原型是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的一种倾向,原型并非形象本身。荣格谈到原型的概念时,喜欢把它比拟成饱和溶解液里的结晶凝析的过程:某个结晶体的排列结构总是依循一定的规则(原型),而真正凝析出来的结晶形态(原型形象)是没法事先预知的。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倾向,但是这些形象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普遍有形成母亲形象的倾向,不过,基於这个普遍存在於人类心灵的原型,每个人所形成的母亲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荣格分析心理学解读

一、荣格简介 荣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 1907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1912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二、荣格理论介绍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背景 当时,西方社会普遍问题就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世界大战导致人们的信念丧失,科学发展之前形成了扭曲的时代精神——惟有立于事实才是有价值的,在物质基础上解释一切。痛苦和绝望,无意义感,起源于与人格的无意识基础失去联系。荣格认为“这个时代的普遍性神经症是丧失了与我们历史的精神联系的直接结果。只教育对外界的适应,没有考虑还得适应自己,适应内心的力量。所以需要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人之本能。 荣格提出两个理论:第一是集体潜意识理论,第二是心理类型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态度:内向与外向。四个独立的功能:思维、情感、感觉以及直觉。 (一)集体潜意识理论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自祖先的集体经验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ego)”意识水平,整合心理机能(感觉、思维、感受、知觉)“个人无意识” 表层的无意识。不重要的个体经历,或被压抑的构成威胁的情结“集体无意识”深层的无意识,即本能。 个体潜意识:被特定个体压抑的幼时记忆和冲动,被遗忘的事件等。其内容叫做情结。情结是一种具情绪色彩的关连意念的聚集,大部分是个人的,也有部分是来自人类集体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有演化和遗传的经验。(文化中的习俗象征、精神生活寄托和幻想追求)。从心理学角度谈本能,提出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原型)构成。原型并非遗传的观念,而是心理显现的本能,是一种形式而非内容”。每一个人都潜存着无数的原型,且当我们的经验与原始的潜在意象接近时,原型就会被激发,影响个人的生活。 1、几个主要原型 (1)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的重要原型之一。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人格面具可看作是个体展现于社会或他人的那一面,简单说是人格的“外貌”。用荣格本人的话说人格面具就是“人们据以来和世界进行交流的适应体系及方式体系。”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好的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一定角度来看,个体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之时,人格面具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一方面,它能够保证个体与其他人,包括令自己厌烦的人友好相处。这样就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它能够换来物质方面的报酬。而这也是一个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所必需的。但正如荣格所说,人格面具“是个体和社会关于一个人应以什么面目出现的折衷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是,相对于这个人的基本个性化而言,它只不过是一个次要的现实,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形成这种人格面具时,其他人常常享有比他更大的份额。”于是这在使个体完成

荣格心理分析治疗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荣格心理分析治疗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创立了荣格 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 意识三层。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荣 格有许多经典语录,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用心感受这位心理学伟大 的先驱所说的话,我们就能真正的吸收运用,并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荣格说:对一件事情我们必先接受它,才能改变它。谴责并不 能把我们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只会使之加剧。 作为度麦学苑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 的第一感觉是“果真如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想要去改变某件事,却不接受它的现状,结果往往让我们更难以接受。实际上,只 要能确定并遵守接受与改变之间的顺序,我们就能更好的接纳别人、成长自己。下面,我为大家解析这句话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应用。 亲子咨询:要改变孩子,先接受孩子。 由于孩子厌学前来咨询的家长很多。有的孩子会跟着家长一起 过来咨询,有的孩子却直接拒绝做心理咨询。面对焦虑的家长,我 会先听他们叙述孩子的情况。我发现,所有家长在叙述的过程中, 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以及自己的付出,却从未看到孩子厌学背后 的痛苦与挣扎,无一例外。 其实,哪个孩子不愿意自己得到认可?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出 类拔萃?之所以逃避上学,封闭自己,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 的动力,又缺乏有效的引领和支持。但是,家长很难看到这一点, 只会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厌学状态感到焦虑,并不断对孩子施压。

正如荣格所说:谴责并不能把我们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只会使之加剧。对于这些焦虑的家长,我会请他们试着接受孩子当下的状态,因为只有接受孩子,孩子才会发生改变。通过心理咨询后孩子和家长的反馈不断地证实了这一点。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接受孩子当下的状态,我们就会发现:被允许的事情有了正向的意义,被接受的孩子有了积极的改变。 婚姻咨询:要改善关系,先接受对方。 在婚姻咨询中,对他人的要求和期待几乎是每段问题婚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无论是男方对女方的束缚和管制,还是女方对男方的期待和纠缠,都包含了太多的“应该”。而这些“应该”,就像孙悟空头顶的“紧箍咒”,让被期待、被要求的那个人难以接受、急欲逃离。 在做心理咨询时,面对来访者一句接一句的“为什么”,我会提醒TA:“重要吗?你是想找到原因,还是想改变结果?”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事出必有因”几乎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认定,然而,在咨询中却并非如此。当事情发生后,任何原因都已经是不容改变的事实,知道或不知道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想办法去改变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放弃对原因的“寻根究底”,就是一种积极的接受:接受双方当下的关系,接受对方目前的状态。一旦我们真的接受了这一切,改变就会发生。因为一切关系的冲突,其根源都与“不接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弄清楚接受与改变的顺序,要改善婚姻关系,甚至改变自己和对方的状态,就成为可能。 自我成长:要改变自己,先接受自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