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整理

马哲整理

马哲整理
马哲整理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尖锐。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扩大,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1.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1.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4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具体性质和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或书本条文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5.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6.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由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是相对的。②相互联系:个性体现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5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绝对统一。(2)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7.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认识处理问题掌握适度原则

7.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是科学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8.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8.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1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2)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

9.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9.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0.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英雄造时势,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唯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10.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2)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0.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11.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2)犹豫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是正确选择

1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3.2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13.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4.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2价值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15.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15.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5.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6.1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6.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7.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发展趋势: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17.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

表现:社会化的表现;私人占有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8.1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18.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实质和动因。

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实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8.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19.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19.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再认识;

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9.3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0.1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0.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0.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①生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4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是根本的方面,后者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20.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 (一)物质 物质就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得一种共性——即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性。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得就是它得客观实在性,也就就是说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又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 (1)意识产生得充分条件:人脑。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社会实践特别就是劳动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得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在人们得劳动与交往中形成得语言促进了意识得发展。 (3)意识得本质: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特有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印象,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得统一。 马克思:“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得一个基本原理。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就是统一得,世界得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得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而不就是某种“始基”得物体。 3、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得统一,不就是单一无差别得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P29)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P33) 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 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 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 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9、什么是质、量、度?(P46)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46)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6—47)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P47)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 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 1、规律及其特点。(P54)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P56—57) 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 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答案解析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新版)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 哲》(2021年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 新版) 1、单选题;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_____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A 【解析】矛盾论属于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2、单选题;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_____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3、单选题;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_____。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人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多选题;下列关于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新版) _6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最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马哲》(2021 年最新版) 1、单选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这一材料体现的哲理是_____。 A: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 B: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B【解析】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题干中生态资源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意识也由原来的发展经济转为保护生态,这说明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2、单选题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_____。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3、单选题“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体现的哲学道理是_____。 A: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 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C: 否定是自我否定 D: 否定中包含肯定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学责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

考研政治_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容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政治马哲2-4章知识点整理43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2)内容: 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何者第一性 A.唯物主义:物质第一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c.辩证唯物主义(物质) B.唯心主义:意识第一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有在本原问题上是绝对对立的。 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无同一性 A.可知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B.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二、世界如何存在 两种观点:A.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B.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三、唯物论 (一)物质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 (2)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与运动: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①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③相对静止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理解和衡量运动 的尺度。 ④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有条件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与空间: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②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长、宽、高。 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④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绝对性——不变的、无条件的;相对性——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二)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详见第3章) (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定义:①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③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④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⑤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⑥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