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问题 主题1 分封制的目的

分封制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主题2 分封制的对象与布局

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从布局上,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主题3 分封制的作用

(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二、宗法制问题 主题1 大宗与小宗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主题2 宗法制的影响

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主题1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图示: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制度???

??

皇帝称号―→皇帝至尊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皇权不可僭越

秦始皇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中央大权由皇帝一人裁决,实现了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主题2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主题3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五、综合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2

★六、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皇权与相权之争)

主题1 君主专制制度的内涵

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主题2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又设立内阁,设立厂、卫机构;清代废议政王大臣制度,设立军机

处等。

(2)明内阁首辅没有决策权,不能统率百官;清军机大臣仅具有传达皇帝政令的职能。

★七、中央集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矛盾)

主题1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及阶段

(1)内涵: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阶段: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汉至宋的郡县、州县制;元朝以后省、府、县制。

主题2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

(1)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行省制度: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主题3 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在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②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2)影响: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八、人才选拔制度和监察制度

主题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及实质、作用

(1)制度沿革:①两汉: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③隋唐以来:科举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趋势: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4)作用: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主要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基本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二、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题1 甲午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④朝鲜东学党起义是导火线。

(2)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国际形势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打破了东亚地区短暂平衡的政治格局。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

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

③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主题2 《辛丑条约》的特点

(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目的:《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它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主题3 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

(1)19世纪初至60年代:列强侵华开始的阶段,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侵略范围局限于东南沿

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以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逐步增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从“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制华”。(3)一战期间: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侵华的主要手段都是扶植代理人。

★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从主观上看: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2.从客观上看: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四、日军侵华及其犯下的罪行

主题1 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

(1)发动军事侵略战争。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等。

(2)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是正常的战争行为。重点表现为:①屠杀中国百姓。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②蹂躏妇女:慰安妇等。③践踏国际法:细菌战和化学战。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解剖试验,还在中国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等。

(3)实行殖民统治

①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

②经济上:实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③文教上: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

主题2 对待日本侵华罪行的正确态度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2)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3)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

主题3 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什么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

对日寇的暴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战争的性质看。中日双方的战争是日本策划并发动的侵略战争。

(2)从战争中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看。日本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武装人员进行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例证。

(3)从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看。日本在战争中屠杀手段残忍,还使用细菌战、毒气战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并大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破坏中国的城镇等。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主题1 国共为什么能够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抗日。这是统一战线建立的主要原因。

(2)中国共产党的努力。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积极斡旋,揭开了两党和平、合作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华北事变后,爱国民众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给国民党政府强大的压力。

(4)共产国际“七大”支持各国成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主题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战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六、全民族抗战

主题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是怎样进行全民族抗战的?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2)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3)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①平津作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派兵进攻华北,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最终北平、天津失陷。日本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华中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②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为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先后投入40万兵力,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③进行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主题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这是胜利的根本保证。(2)中共的抗战是中流砥柱。

(3)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援。(4)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是胜利的外部条件。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主题1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统治者的沉重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2)外部原因:列强的商品倾销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手工业者破产,激化了民族矛盾。

(3)直接原因:广西灾荒,人民起义不断。

主题2 应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

(1)金田起义——运动开始的标志;

(2)定都天京——初步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4)北伐、西征的胜利——达到了全盛时期;

(5)天京变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资政新篇》——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天京陷落——失败标志。

主题4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及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1)新特点

①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③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④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⑤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⑥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民主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肩负着双重使命,即反抗列强的侵略和推翻本国的封建统治。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民起义不应归属民主革命的范畴。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40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之后,不可避免地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主题5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史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无法保持内部团结,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二、辛亥革命

主题1 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五个第一”

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主题2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1)制定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主要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拥有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主题3 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

★三、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新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1.表现

(1)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2)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3)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

义。

(4)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

(1)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2)阶级力量方面: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3)民族危机方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4)思想方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已在中国广为传播。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

主题1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①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②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①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

②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③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从国民革命失败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②惨痛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城市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主题2 中共探索中国革命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主题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迁

主题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主要革命精神

(1)史论结合理解五四精神

提示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内涵:爱国主义追求民主、科学,勇于解放等。

(2)史论结合理解井冈山精神

提示“坚定信念”: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并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对革命充满信心。

“敢闯新路”:抛弃城市中心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3)长征精神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

主题1 国共关系的演变与比较

(1)史论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

同,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相同,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两党走到一起,这是合作的原因。

(3)对抗(1927~1937年和1946~1949年)

①革命力量: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力量主要是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力量包括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②发展趋势:十年对峙时期是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逐渐确立,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的统治逐渐崩溃的时期,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时期。

③结果不同:十年对峙后期国共两党结束对抗,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对立。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统一

★一、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

主题1 建国初确立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识记技巧用数字“四、三、二、一”掌握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历程。

“四”指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

“三”指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

“二”指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指一大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主题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

主题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因素。

(1)历史因素: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②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③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深厚友谊。 (2)现实因素:①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②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③《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主题1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1)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2)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国家性质: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三、“一国两制”理论及实践

主题1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意义

(1)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为实现主权完整和统一而做出的战略决策。

(2)意义:①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②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③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主题2 台湾问题

(1)两岸关系发展的几个关键点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

②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③2005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保障两岸和平统一的《反国家分裂法》。

④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2)关于台湾问题的3个易错点:①“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而首先成功运用于香

港问题的解决;②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③解决台湾问题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在于岛内外的反华敌对势力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并不是针对广大台湾人民。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

主题1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图示

(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

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主题2 新中国的外交原则

(1)根本原则——独立自主。(2)根本出发点——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3)首要目标——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

主题1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2)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的《建交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4)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主题2 重返联合国

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主题3 中美关系的发展

(1)关系正常化的促进因素

①从美国方面看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②从中国方面看

为了改善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2)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初,对中国敌视、包围、孤立、封锁。②中美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一直处于敌对状态。③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④当前中美关系基本态势:合作是主要特征,但也有曲折。

(3)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及经济因素。

(4)认识: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把握合作的大趋势;对于破坏合作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主题4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演变

①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和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新中国成立后,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③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

(2)影响因素

①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差异;领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

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

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主题1 新时期外交政策及目的

史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改革开放。

目的: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祖国统一。

主题2 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

(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

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主题1 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1)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谷地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4)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6)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动和改革。

主题2 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2)特征:①主权在民:体现在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权利以及各机构内部实行的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等。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逐渐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

②“轮番为政”:雅典“五百人会议”经过抽签选举产生,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③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五百人会议”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也受到由人民直接广泛参与的“陪审法庭”的制约。陶片放逐法也制约着官员的特权。

④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雅典人视宪法为最高法律,神圣不可侵犯。

⑤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执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

雅典人的共识。

主题3 雅典民主制的不足

(1)民主范围: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外。

(2)民主性质: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二、罗马法

主题1 罗马法的形成过程

图示

主题2 罗马法的特点、实质

(1)特点: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一个系统的法

律体系。

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

保护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渗透自然法思想。

(2)实质:不管公民法还是万民法都是维护罗马统治者的利益,保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三、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1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主题1 “光荣革命”的原因、实质、意义

(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主要原因是复辟的王朝施政措施损及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既得利益。 (2)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势力的妥协。

(3)意义:确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及资本主义发展;破坏了世袭继承规则,为限制王权奠定了基础。 主题2 《权利法案》的内容、意义

主要内容是:限制了国王立法、税收、军事、司法及其独裁专制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法律原则。从而使英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奠定了君主立宪的法律基础,君主立宪制初步确立。 主题3 英国议会选举权的演变

英国选举权的变化历程具有曲折性、长期性和斗争性的特点,这一变化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①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民人数增加,但工人阶级仍没有选举权。②历经两次议会改革后到1885

年,成年男子取得普选权。③二战前夕,实现了全民普选。 主题4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 (3)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4)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5)实行分权原则。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主题1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基本原则

(1)背景:独立后建立的邦联体制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及海外商业的发展与利益;不能征税无力偿还国内外债务;不能维持常备军无力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安全威胁;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当务之急。 (2)图示内容:

(3)1787年宪法内容中体现的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美国是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总统拥有极广泛的权力。

②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是各州中央政府,地方各州在行政上拥有部分自主权。

③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④民主原则:总统、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并对选民负责。

主题2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不足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不足之处:(1)宪法没有规定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后经人民斗争才补充。(2)承认黑人奴隶制及黑人贸易;留有种族歧视与压迫的烙印;剥夺了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奴隶的选举权。

★四、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主题1 近代法国政体的演变特点及原因

(1)政体演变: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89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0年)。

(2)特点

①曲折性②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3)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坛。

②政治原因: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人民不满。

③经济原因: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的传统浓厚。

④阶级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慢,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⑤外部原因:法国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政体,极力干涉法国大革命。

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独裁统治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精神,广大人民也越来越拥护共和制度,共和制终于战胜君主制,1875年宪法的制定,使共和制在法律上最终确立。

主题2 法国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特点

①1875年,国民议会仅以一票优势通过确立共和政体的宪法,即表明共和派势力占主流,同时也表明君主派势力仍很强大,体现在宪法中则是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

②立法权、行政权由国民议会、总统、内阁分别行使,具有分权制衡的民主特色。

③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主题3 多角度比较法国与美国共和制

(1)权力中心——美国:总统。法国:议会。

(2)总统——美国: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权力突出。法国: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3)参众两院——参议员:美国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法国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员:美国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法国众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4)政府产生办法及政党上台关键——美国:当选总统组织政府,关键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法国:由议会产生,关键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五、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成因:两国历史传统不同;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或国情不同);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和程度不同等。

★六、资产阶级代议制及其比较

主题1 代议制的特点

(1)代议制是以议会和选举、立法为突出特征的间接民主;(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各国都实行政党政治;(3)集中体现为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英国、德国)、共和制(美国、法国),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

主题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1)英国:以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特征: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2)美国: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执掌并彼此互相牵制,实现权力平衡,但总统权力相对突出。

(3)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权力受议会限制。

(4)德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专制”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主题3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古希腊民主制与代议制的区别

(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一种代议制,但在经济基础、权力主体、活动原则、根本性质方面均与西方代议制有本质差别,是一种新型社会主义民主的代议制。

(2)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代议制)是民主制的基本形式,古希腊是原始直接民主,在国家体制上间接民主是当代民主制国家的合理选择。

(3)当今主权在民思想是对希腊人民主权的继承发展,今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

议会制都能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找到原型。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主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主题2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出了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变革私有制、发展生产力、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等主张,从而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社会发展规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主题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1)对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历程,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

主题4 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主题1 关于巴黎公社的综合认识

(1)公社性质:是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

(2)两个措施:政权建设——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3)两个失败原因: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农民。客观——临时政府力量强大,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4)两大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5)两个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XX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D.国家政权 2.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B.王权与神权结合C.严格的等级差别D.君主专制独裁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4.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邮票(4枚),力求多元化地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内容最为恰当的是() ①商鞅像②秦始皇像③秦半两钱④西安兵马俑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5.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6.汉代负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的官员是() A.丞相B.太尉C.刺史D.御史大夫 7.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 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缚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取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该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9.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为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与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10.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的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1.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2.“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俱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1)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精品—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精品—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一关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的一些课件等等的资料。网在线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 =================资料简介======================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1课邢台市第一中学郑英丽一、蔚蓝色的希腊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三、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地理环境城邦体制公民素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三面环海;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1、独特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山岭沟壑平原稀少土地贫瘠 1、独特的地理环境:内陆环境:气候环境:地中海式气候,温暖湿润。合作探究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特殊的地理特征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山岭沟壑平原稀小土地贫瘠地中海式气候周边内陆气候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山岭沟壑平原稀小土地贫瘠地中海式气候2、海洋性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周边内陆气候吸收亚非文明航海和海外贸易小国寡民的城邦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粮食缺乏、农耕经济不发达民主政治有助于葡萄、橄榄航海、海外贸易人口增多资源短缺殖民活动商品经济发达平等互利的价值观念开放探索的民族性格海外贸易结论1: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例如东南亚海洋资源同古希腊相似,却没有产生像古希腊那样的文明课堂延伸 是不是有希腊那样?淖匀坏乩砘肪常鸵欢ɑ岵裰髡文兀康乩砘肪呈钦 挝拿鞯木龆ㄐ砸蛩芈穑? 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因素,只是对各地区的文明有着一定的作用,各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还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 ==================资料简介====================== 境考察古城邦地理位置特征:地貌特征一:地貌特征二:气候特征:合作探究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大家结合旅行指南分析四大地理特征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没有产生影响?如果有,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山岭沟壑农耕经济不发达海岸曲折港湾众多从事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有利于迫使考察报告一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盛产葡萄酒、橄榄油有利于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合作探究第一个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第二个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第三个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考察报告二城邦特征:①小国寡民(提供了公民直接参政的可能性) ②独立自主(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 ③实行民主政治(君主专制难以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课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