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四、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1、了解冰心及其诗集《繁星》、《春水》;

2、感受诗歌的形象,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3、学习诗句对称的特点和排比的手法,培养读诗和写诗的兴趣与能力。

课文说明冰心是中国新文学开拓时期代表作家之一。《繁星》和《春水》两本诗集,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系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吟咏自然,讴歌母爱,抒发生活的感悟。作者善于从社会生活的一个断面,自然界的一个现象,人世间的一段悲欢离合,以及人们习而不察的事物中,感受和发现人生的哲理,体会人生与自然的某些规律性的本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两本诗集在现代文学史和新诗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们为“五四”时期百花争艳的诗歌园地带来了新的色彩和气息,一时之间,许多青年诗歌爱好者争相效仿“冰心体”,形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的“小诗运动”。她所创建的“冰心体”小诗派成绩斐然,影响深远。她的小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风格细腻、清新、俏丽、淡远而又不乏深沉。

教学步骤:基础知识积累

一、根据拚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áo里di?成 pāo下惊xiàn sǎ遍nan绿

巢叠抛羡洒嫩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妄弃:轻意丢弃。2、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3、至爱:极爱,最爱。4、明艳:鲜明艳丽。5、泪泉:泪水。

三、辨字组词

躲(躲避)妄(妄想)沾(沾染)侵(侵略)

跺(跺脚)忘(忘记)粘(粘住)浸(浸透)

赏析四首诗:一、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9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省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在当时影响较大。全国解放后,1958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她的《再寄小读者》。粉碎“四人帮”后,她继续写了《三寄小读者》等。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二、内容理解 1、第一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母亲》这首小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来的。根据雨中荷叶庇护红莲的感触,冰心写成《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得更加鲜明、深刻,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2、“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此句中“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只”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心中的风雨”指的是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烦恼、困难、病痛等等。“只”字不能去掉,它强调了惟一,别无他选,更能突出母爱的力量和伟大。

3、二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包括精神和感情)如果受到了打击,总是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4、从表达方式看,本诗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表达方式看,诗歌共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本诗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和伟大无私。

5、第二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和自然,只有“童心”和“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与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远离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身边。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6、朗读课文,注意读音,朗读的节奏、停顿和所表达的感情。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7、《纸船》这首诗写了什么?

本诗写了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任何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诗句,为下面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8、作者叠纸船、抛纸船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先讲了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那么到底是去什么地方呢?诗人在第二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到了第三节我们才明白原来诗人是希望纸船能流到母亲身边去。

9、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抒情呢?你能不能也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同样的感情?

作者用叠纸船、抛纸船这些细节寄托自己对远在祖国的母亲的挚爱和无尽的思念,更形象、具体、可感。我们也可以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如:写信、画画、叠纸鹤、叠纸飞机等等。

10、同样是写母爱的抒情诗,仔细品味《母亲》和《纸船》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你能说出这种区别在哪里吗?

仔细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前者写的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在感情有交流方式上,童稚期的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则体现和表达了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前者侧重于母爱的付出,后者着力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恰好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其中的感情体验值得珍惜,内涵丰富而美好。

1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成功的花》一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2、用“惊羡”而不用“羡慕”,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惊羡”和“羡慕”是一组近义词,但前者比后者多了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也更能表现“人们”对“成功的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不够理解。这样显出了神情,自然显得形象生动,表达效果更好了。

13、本诗中“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两句诗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前句讲奋斗是艰苦的,浸透着辛酸乃至痛苦的无数泪水;后句讲牺牲是壮烈的,付出了生命的汩汩鲜血。从奋斗艰苦和付出代价的程度来看,后句比前一句更深,所以不能调换。

14、这首诗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本诗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别人的成功,而要了解这成功背后我蕴涵的艰辛劳动,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15、《嫩绿的芽儿》中,“芽儿”的“嫩绿”,“花儿”的“淡白”,“果儿”的“深红”,各有什么含义?

“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花儿”的“淡白”蕴涵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16、本诗选择了哪三个意象,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本诗选择了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三个意象。从诗中的“发展”、“贡献”和“牺牲”这三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诗的主题也在逐步升华。

17、“芽儿”、“花儿”和“果儿”三者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首先,这三节诗之间从内容来看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和“果儿”的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其次,“芽儿”、“花儿”和“果儿”说的话不能互换,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

18、请想象一下,“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她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嫩绿的芽儿”的愿望是快快成长,盛开淡白的花;

“淡白的花儿”的愿望是尽快结出饱满的果实;

“深红的果儿”的愿望是香甜可口,让人们品尝。

19、本诗给你怎样的启示?

本诗告诉我们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要把美丽的青春贡献给社会,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要无私奉献。

20、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前两首诗的主题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诗的主题是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前两首诗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抒情,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

这四首诗都出现了“物”:第一首是“鸟儿”;第二首是“纸船”;第三首是“花”;第四首是“芽儿”、“花儿”和“果儿”。诗人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这是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四首诗的语言均凝练、清丽。但第一、三、四首诗的语句短小隽永,第二首诗诗行较长,节奏稍舒缓,正与对母亲绵长的思念相协调。

三、艺术特色

四首诗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用极其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构思精巧。语言清新淡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这四首诗,有如:“在炎夏永长的中午,在绿荫如盖、芳草油油的地上,卧听那山谷中如同碎玉的清溪,安闲的和平的节奏”。

五、《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基本知识,学会根据寓言的特点分析理解寓言故事。

2、了解我国古代寓言的特征,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3、分析寓言的寓意,并能懂得如何使用,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步骤:

一、知识准备:文体知识——寓言

寓言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作者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敌人的丑恶残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强团结,打击敌人。也用讽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这些教训,讽刺一般在作品的开头点出来,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加以思索找出来。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

《郑人买履》

1、作者简介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重点字词

字音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其足忘持度(dù)

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弄清大意。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就是鞋子。

度:du?,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4、寓意分析:

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刻舟求剑》

1、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题目是后人加的。《察今篇》宣扬了法家思想,主张“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无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强调古今时世不同,统治者应该明察当前的形势来制订法令,不宜死守古法。

2、重点字词

涉(sha)遽(jù)契(qì)矣(yǐ)若(ru?)

3、课文解读

遽契:赶紧刻上。遽,急。契,刻,这里指在船上刻记号。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是,这里。之,助词。

从其所契者: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

求:寻找。

若此:如此,像这样。

不亦惑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课文分析

这则寓言分两层:

第一层从“楚人有涉江者”到“入水求之”,写楚人刻舟求剑的经过。

第二层,从“舟已行矣”到“不亦惑乎”,评论求剑方法,点明寓言的主题。

5、寓意总结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地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文学——我的挚友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

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

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

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

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1.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2.老师的展望(重读书习惯的养成)。

学会感悟——“有感而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

2.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想搞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

生:我总是感到不太满足,我看到别人穿着李宁牌的跑鞋,跟爸爸商量,也想买一双,不管我怎么好说歹说,爸爸就是不答应,一双鞋不就是几百元钱吗?为何要让我不开心呢?

师:你认为这是一种痛苦,你们大家是否都这样认为呢?有谁想评论一下吗?

生:我认为他所说的不开心,其实不能算是一种痛苦,因为有可能爸爸没有这笔钱,可能他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他家的客观条件,再说,就算这是一种痛苦,我认为,这是他自己造成的。

师:(插话)那你认为怎样才叫痛苦?

生:(继续说)我认为真正的痛苦是外加的,例如,我来到这个班级,发现我在小学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这个才算是“痛苦”。

师:(插话)你很会思考,也很注意与别人与过去比较,这是很好的品质,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畏惧?

不少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1:我的压力最近很大,因为妈妈总是说:“你一定要保证在班级前五名”,要知道,这有多难,因为我们这个班个个都是强手。

生2:你这还好,我爸爸非让我在班上跨进前三名,理由是:我小学六年级没有低于前三名过,可他哪里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小学时大多是班级前几名的。

生3:可不是,上次英语单元检测,我得了96分,回去还是捱了一顿教育,妈妈说:班上既然有人考到100分,就没有理由比别人少。你们说,我该怎么跟我妈妈说清楚,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师:你们的谈话,把痛苦集中到了生活上、学习上,还有谁想补充?

生:痛苦还应包括在思想上的。

师:(插话)能否举个例说一说。

生:我爸爸、妈妈现在都已下岗,回家看到爸妈为了找工作而无头绪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师:你小小年纪,已能注意关心父母的事,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学会分担别人的痛苦,是高尚的!

师:(继续)刚才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并且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三个方面举了例,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当怎样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这篇文章结构特点。

【发放文章,选自《读者》2002.22。全文如下:

幸福是朴实的

最近和几位女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幸福”二字。我吃惊地发现,居然有一半人觉得自己不幸福。

晶说:依我看,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所以我羡慕那些有丰厚经济基础的人,衣食无忧,不为生活所迫,可以最大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心愿。

凯说:我认为,幸福就是享福。我总是觉得很多人都比我幸福——人家自己创业成功,从此不再受老板的气;人家有份好工作,可以经常见世面;人家……

云说:我觉得,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可是你看我,①

真的吗?幸福真的这么难寻?为什么很多人眼里的幸福都在别的人身上出现?

我想起了两个月前去洛杉矶,在圣塔莫尼卡的海滩上遇到的一对韩国老夫妇。那天,天空很蓝,海面翻卷着白浪。我们注意到,在一个高山海滩的土坡上,有成群的白色海鸟起起落落。走近一看,那对老夫妇正在从小麻袋里掏出食物喂它们。看得出来,老夫妇和这些海鸟很熟,因为几乎每一只鸟他们都能叫得出名字来,还指指点点对我们说哪只鸟最调皮,哪只鸟最近刚做了妈妈。原来,老夫妇住在这里已经七年多了,七年中的每一天下午,他们都会来喂海鸟。“我们都觉得这是生命中的幸福时光。”老夫妇对我们说,“大自然这么美,我们觉得只有做点什么才能回馈。”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幸福”二字,我很想说——有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我们过于物质化,而人为地夸大了幸福的标准,把幸福当作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外表?或者是说,我们眼里的幸福,太多地与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联系在一起,以致于当我们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怨气?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的感受。

当然,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这些不如意不足以改变我们对幸福的体验。对,幸福是一种体验,是每个小小心愿的满足就能给你带来的美好感觉。好比,有人爱是一种幸福;有人分担苦恼是一种幸福;有人愿意一直等着你也是一种幸福。

想一想能够让我们感到幸福的那一刻——第一次见到大海,站在海边久久地享受着温柔的海风;又饥又累的旅行途中,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饭;燥热的夏日午后,坐在清凉的家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所以说,幸福是朴实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它不一定是物质的,也不能够量化。要获得它并不难——只需要你有一颗懂得欣赏、充满感激、安宁的心。

(摘自《女友》2002年第18期)

注:①学生根据提示自己设计一段话。

学生认真读,认真批注。】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幸福是朴实的。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3: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充满感激的安宁的心。

师:你们三位概括得真好。那么,作者是怎样让你们一下明白这些道理的呢?能否具体一点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生:这篇文章是从几位女友聊幸福开始的。

师:她们有哪些看法?

生:一位晶的女士说,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花钱,这是从经济方面来解释所谓的幸福;另一位凯的女士是认为幸福就是享福,主要是想有份好的工作,这是从工作方面来解释的,还有一位是说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这应当是从心理角度来写的吧?

师:不要用怀疑的口气,这就是从心理角度来说的,谁接着谈自己读后对这篇文章结构的理解、认识。

生:开头是写三种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其实,这三种理解看似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把幸福当作一种“接受”,正因为是要求别人给予,因此,总觉不容易得到。文章接下去写的韩国老夫妇,就是一种对幸福的不同的理解,他们是把幸福当作回馈。

师:(插话)“回馈”是什么意思?

生1:“回馈”就是“回馈”。

生2:“回馈”就是回报。

(学生议论……)

师:就是感恩图报。

师: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放在一起目的是什么呢?

生:(抢答)形成对比,让我们读者明白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幸福”的含义。

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认识幸福呢?文章怎样写的?

生1:幸福是一种体验。

生2: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3:幸福是朴素的。

师:大家谈得很好,说明大家已读懂了这篇文章。这种文章是我们平时经常读到的一种,你们能否对此类文章的写法总结一点规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

生1:先抓住一种现象,这现象又应当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最好是熟视目睹的那种。

生2:让事实来说明一种道理,应当是不知不觉的。

生3:要能在事例的叙写中,悟出一点道理,这道理应当是大家接受的,不能是空调的。

师:好!能找到不少规律,你们重在内容上的分析、归纳,其实,表达方式上也要注意。

(学生思考、讨论。)

生1:要叙议结合,重在议论。

生2:不一定,叙要具体,有情感。

生3:开头三种人并不是具体的叙,我认为叙的内容,要有代表性。

(学生争议较大。)

师:其实刚才大家在谈话时,只注意站在自己的这方面思考,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完整性。

师:思考一下,应当怎样说,学生自言自语。

【出示总结,内容如下:

学会感悟

写感悟类文章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师:能否根据我们刚才的归纳总结出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呢?大家讨论,每小组总结一个。

(小组交流、总结。)

(各小组派代表说本组总结的模式。)

生:先写一种身边的事。再进行对比,最后写出感受。

师:这是《幸福是朴实的》的结构,既然是模式,最好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普遍性。

生:一种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写一些感悟。

师:不错。

(师板书:一种现象、一点分析、一点感悟。)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还能从中找到写作的一些规律。很不简单,读书就当如此,但读书到此,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应当是“写”,你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如何?可以写一点感受,写一些认识,也可自己确立内容写,时间十五分钟,现在就开始——

(学生立刻进入思考状态,不少人开始动笔写作。)

师:(十五分钟后)谁先带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一下?

【学生自动上台,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自己朗读。学生习作四篇:

快乐其实很简单

华罗庚中学初一(2)叶圣超

不求过得奢华,但求活得充实。

充实就是有事情做,去干有价值的事和你喜爱的事。打个简单的比方,充实好比是春天播在地里的一粒种,发芽、开花、继而结果,哪怕是这世间结出的最平常的果实。

有些人常常苦叹生活中没有阳光,顶着一副发霉变质的臭皮囊虚度年华。其实不然。生活是需要填充的,如要快乐起来,充实自己则是关键。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容入集体。漫步于街心小径,感受茫茫深秋的凉意;观赏一番老者们“排兵布阵”,领略古老而深邃的精典;投入漫无边际的学海,请教“快乐”的诠释。如此充实,因而如此快乐。充实不是忙得团团转,而是忙得其所;不在于忙不忙,而在于忙什么;不在于忙多少,而在于怎么忙。快乐的生命不一定都充实,充实的生命却一定隐藏着许多快乐。

有位伟人说过:“忙是幸福的第一秘诀。”充实不仅能给于快乐,而且也能让心淡泊而宁静;充实不仅能给予自身快乐,而且他人也能被你的爱所包围、继而随之升华!

奢华的生命使生命腐烂。

充实的生命使生命绚烂。

我充实,所以我快乐。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初一(2)班袁永昌

已是深秋的一天。

许多动物都不住秋的萧杀,大都渐渐绝迹了,而我竟然还能找到一只蚂蚱,轻轻地对他说。它当然不会回答我,只是在我的掌里不停地挣扎。

我手一松,它便跳到了地上,欢快地跳来跳去,我的心微微一振……

“快回到你的草丛里去吧,小家伙。”我微笑着对它说。可我话音刚落,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过去了,似乎压到了那个小生命。我连忙跑过去,果然,蚂蚱身躯的后半段被车轮碾得粉碎,柔软的身躯和翅膀已经贴在地面上,六只小足正在不停地舞动,我知道它身体里有莫大的痛楚。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站起来。“唉,可怜的小东西,你生命就这么短暂……”我叹息道。

不过,它又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并没有死,正在努力地向前爬,一步,两步……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每一步身后都会留下碧玉般的血丝,可见它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但它的步子却又那么坚定,充满了对草丛的依恋,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充满了对生命的执着!

就这样,一步,又一步,它终于走完了草丛之间那段短暂而漫长的路程。它终于回到了草丛,在这时它也用尽了最后的体力,不再动了默默地死在了这片它所热爱的土地上。我的心又震憾了一下……

“自从被车轮压到的那一瞬息起,它就不可能再活下来……”

我自言自语道。可它多么想生活下去。

碎语心香

华罗庚实验初中一(2)班夏翠琳

(一)

站于河东,眺望河西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只是平凡的一介苍生,无法一苇渡江,心想事成。

你可以用三十年渡达彼岸,但请不要把彼岸了望成三十年。

(二)

时间好比是你掉落的头发,无法再回到你身上,但它的的确确曾是你的东西。

光阴就像是一个致命的伤口不断流出来的血一样,终有一天会凝砌成坟墓。

(三)

人生是一件易碎品,需要细心呵护。

青春那晶莹的玻璃划过心间,会使人留下伤痕。

伤口是一张草稿纸,用来书写你人生的方程。别人受伤时,你应思及自己也曾受伤,多付出一份关怀;当你受伤了,坚信无论怎样,明日破晓的东方天际,照样红日喷薄。

(四)

人心是帘幕重重,你可以让渴慕你的人进来,也可以拒之于千里之外。

生活就像帘内幕外,也许帘内风雪交加、百草凋零,幕外则大千世界、鸟语花香。

心为门。关上,一个人就是全世界;打开,世界是快乐与许多人。

有人敲你的门,请说:进来。

聆听呼吸

华罗庚实验初中初一(2)班沈琳

手捧一杯茶,静静地依偎在椅上,享受这一份宁静。

一股暖流很快涌边我的全身,顿时恢复了精力。这时,我听见一阵急促而平缓的呼吸,轻轻的,匀匀的。在这个寂静的夜,显得十分清晰;在这个安祥而和平的夜,显得十分和谐。

感到心在一次次跳动,感到血液在缓缓的流淌,感到骨骼在一点点生长。如一抹闲云,自在地飘浮,如一层薄雾,朦胧地笼罩,如一丝丝雨,深情地滋润。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顾虑,没有卑微之分,没有贫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平淡地度过生活。但在平淡中,有情感,也有思想。

静下心来,深深地呼吸,一种幽香、一种清凉、一种安慰贯通全身,好像温暖的阳光,好像清澈的湖水,好像飘逸的清风……

闭上眼,随着一呼一息,我的心飘荡在蔚蓝的天空,去汲取一份悠闲,跌荡在碧绿的草地,去索取一份清新,晃荡在一枝柔弱的枝条上,像一只轻灵的鸟儿,寻找一份乐趣……

人生有时可以暂且忘记一切烦心的事儿,像我一样,坐下来聆听自己的呼吸,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逝去的童年记忆,散不去的新鲜事儿,以及无限的遐想,都将在这一刻出现,没有旁人的打扰,一切都是自己的。

我聆听着自己的呼吸……】

师:下课。

[几点说明]

1.所选阅读材料是《读者》杂志上的,平时,除课本所选课文之外,还要增设三十篇左右的文章,大多是报刊上所选的,配套读本也是主要阅读材料。2.作文结合阅读进行,这是我一贯的做法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

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感悟两个方面,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面,这是运用阶段。因此,学语文必须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似乎总是作为一门学科单独进行,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初中阶段既没有系统教材,也没有课时安排,虽教材中每单元之后有明确的训练项目,每篇课文之后也有练笔要求,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写作量。所以,作文教学应当找一条符合教学实际,切实可行的道路。鉴于这些思考,这几年来,我取消了所谓的作文课,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中悟写,写中促读。

我以为,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指导,因为阅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从作者作文的意图上思考,才能准确地深入地理解文章;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只有在阅读的具体指导下,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领会作者的用意,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具体操作方法是:读什么,写什么。

例如读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要求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模仿,在写作内容上改变,以《致语文书》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的写作,不仅从形式上学习了作者拟人的手法,而且整体上又通读了语文书,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书的特点,感悟到了语文书的奥妙。

例如学习朱自清《春》一文后,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一种景物,可以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更提倡写秋景、秋花、秋风、秋雨或夏天之景,或冬天之景。学生有范文可欣赏,有空间自由选择,有机会展示才华,学时用心,练时积极,写作成了一种表现。

例如学习沈复《幼时记趣》一文后,要求在记叙中发挥想象,于是,要求学生回去用一只玻璃杯放入清水,然后滴入一滴

墨水,观察其变化,根据其变化发挥想像,把这一现象具体形象地描写下来。学生的有趣、有味,用心也用意。写作成了一种活动、一种实践。

例如学习沈从文《端午日》一文时,发现作者全文三个自然段落共800字,第一段560字,第二段119字,而第三段只有21字,三小节的总体结构是漏斗型,能否让这结构更合理、更美观呢?要求学生不改变文章意思,把第一小节重新整理一下,使文章结构美起来,这是一种写作训练,又是一种创新实践,是写作也是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写作中解决问题。

读是基础,是写的准备;写是拓展,是读的运用,关键要找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点。这联系点既可以是写法,也可以是相关内容,既可以是整体的模仿,也可以是局部的仿造;既可以是学习作者的创作,也可以是与作者的探讨商量。

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走进课本。细致阅读,用心体会,认真揣摩,能读得进去,读懂;走出课文,细致观察,细心体会,认真感悟,能读得出来,读活。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语文教学只有在这不断输入又不断输出之中才能顺利完成,这输入与输出才是一个学语文的完整的系统。

六、往事依依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二、查一查: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三、读一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四、想一想:

1、探寻写作思路: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一品: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二、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

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品味、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四、练一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七、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二、读一读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āo tū)

沟壑(ha)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三、译一译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四、记一记

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故:所以私:私下里

拟:比强:僵硬的意思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一词多义:观:昂首观之(看)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以:徐喷以烟(经常)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为:项为之强(因为)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字:“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六、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二、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

明确: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三、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 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四、写一写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五、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六、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八、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4、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5、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二、良好习惯从今做起: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蓦然()积攒()絮语()安恬()樯橹()

惆怅()徜徉()骤然()摒弃()迸溅()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

四、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2、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3岁:到北大读书。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

3、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4、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5、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没有自信,觉得渺小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自信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①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②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③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五、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六、深度启发激励向上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九、伟人细胞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概括贾里想成为伟人的几件事,并说出人物的特点。

2.细读课文,能说出贾里能成为伟人的具体条件,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3.能品味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推出贾里

每个人在小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总有各种美丽的梦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同学交流梦想)进入新课:可以这样说,“寒窗苦读十年载,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的想法在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有一个叫贾里的初一男生甚至把当伟人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里究竟有没有实现他的“伟人梦”呢?

二、日记品读走近贾里

①从日记里看出,贾里是个怎样的人?(很自信,很痛苦)②从哪些句子看出?该怎样读?(我敢说自己很有伟人素质……;痛苦的是……)③评价贾里(自评;他评,同学评)

三、感知情节认识贾里

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情节。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贾里)

②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概内容。(课文记叙了初中一年级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阐明了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题目中的“细胞”是何意?(素质)在贾里看来,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请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爱有恨、轰轰烈烈。)

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用四字短语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后明确:a.化敌为友b.矮个风度c.打工风波d.意外成功

四、细捋情节剖析贾里

(1)贾里为了证明自己的伟人细胞,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可他的前三次伟人计划为什么都失败了?三次失败的事理你还能不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成分。请分别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次的计划是想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伟人,可由于共同的遭遇和行动,仇人却变成了朋友,成功之处:用“大师风度”律己,运动会上反对播放软绵绵的流行音乐,有正义感。以军乐号压倒了流行音乐,振奋了运动员的竞技精神,化敌为友,被说成是初一的“两条好汉”之一。

第二次的计划是想通过改变体型变成拿破仑、马拉多那那样的引人注目的伟人,这本身就很荒谬可笑、不切实际;成功之处:胳膊硬了,腿也结实了。

第三次计划是想通过到大工厂打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其动机不当,又缺乏一定的经验,失败是必然的。其伟人计划未能成功的根源是他动机不当,不切实际,充满个人主义色彩;加上年龄小,缺乏人生阅历;成功之处:主动推荐自己,勇于实践。)(3)你觉得贾里想当伟人的想法本身有错吗?他身上有“伟人细胞”吗?

(没错。贾里身上的“伟人细胞”体现在“鲁智胜提议拿小刀划邱士力的车胎,这虽然解气,但缺乏大师风度,贾里懒得去做”,还体现在他自愿领取破书,有不怕吃亏的品质等方面。)

(4)在最后一个故事中,贾里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贾里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

(对于一心想做伟人的贾里来说,在自我评价方面又滑到了另一个极端,且仍把做小事与做伟人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但他能摆脱不切实际的追求,意识到做小事的重要,这应该是巨大进步。)

(5)你喜欢贾里吗?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用“从文中_________,我看出贾里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说话。

(贾里的优点:天真幼稚,自信心强,有远大的理想,乐于牺牲个人利益,本性善良……

贾里的缺点:喜欢炫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伟人的认识简单化……)

(6)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

请用这样的语气:贾里,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贾里,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吧,你总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伟人!如果你是贾里的朋友,当得知贾里意外成功时,你会对他怎样说呢?请把你的同桌当做贾里,对他说一番话;贾里啊,伟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努力吧;贾里呀贾里,想做伟人和造房子一样,要打好地基,你还是先打基础吧;贾里,不做小事,将来怎么能做大

事;贾里,不要灰心,这一次没有成功不要紧,下一次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五、探究主旨:

1.贾里想当伟人,遗憾的是三次“轰轰烈烈”的伟人计划都失败了,而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让他成了学校的“今日明星”。所以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贾里要实现伟人梦,还应该添加哪些伟人细胞?(小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明确:贾里想当伟人,这个目标本身并不错。但是贾里之所以想当伟人,是想“一鸣惊人”,炫耀自己,这种动机就不纯正。(动机不纯)况且,他错误处理了同学关系,错误认为伟人应该与身材有关,以赶时髦、追潮流为伟人成才之路。那么,他的“伟人计划”的失败就是必然的。(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处理同学矛盾,怎样看待身材与伟人的关系)。他之所以成为“今日明星”,正是他肯牺牲个人利益,脚踏实地做好了小事。正如贾里爸爸所说:“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小说通过贾里和他爸爸告诉大家——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举例:雷锋、徐虎……)

应该添加的细胞:

实现伟人之梦的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我相信,“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等优秀的伟人细胞一定会帮助贾里走上成功之路!

2.不做小事能成为伟人吗?做了小事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伟人吗?可结合自己搜集的名人伟人事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明确:不做小事一定不会成为伟人,贾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天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发展下去也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一番伟人的事业。当然也可能依然是普通人。实际上有很多小事本身就包含着伟大的一面,像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水电工人徐虎,他们也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普通服务员而已,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样的人,既是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人。“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

3.贾里有一个伟人梦,作为他的同龄人,你也能有伟人梦。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伟人细胞能够移植,你想移植哪个伟人的细胞,为什么?(或:

六、田贾PK 清醒定位

田晓菲从小立志进北大,13岁时这个理想就实现了,可贾里做伟人的理想却屡屡受挫,现实生活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那么,你怎样看待这两位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呢?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课后学习:

1.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还有“伟人计划”吗?还会遇到怎样的烦恼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下贾里今后的生活。

2.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

3.推荐阅读《男生贾里》。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学习步骤:

一读——读准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2.学生交流,讨论。

字音:

泾(jīnɡ) 溷(hùn)阕(qua)宝藏(zànɡ)颠簸(diānbǒ)

节奏基本上都是三拍:

示例:《少年歌》

我们/是/小羊,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

提起/嗓子/笑。

撒开/腿/来跑: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3.老师范读,学生单独读。同学,老师加以点评。

二读——读懂

结合页下注及作者、相关时代背景,初步理解课文,对有疑难的词句或者小组讨论,或者全班交流,或者询问教师。

朱湘简介:1904年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原籍安徽。1919年秋,考上清华学校。1922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废园》等五首新诗。他的第一本诗集《夏天》,收诗26首。1924年下半年,第二本诗集《草莽》,《草莽》最有特色的作品,是《采莲曲》、《催妆曲》、《晓朝曲》、《摇蓝歌》、《昭君出塞》、《婚歌》等,都写得美丽轻盈。《草莽》里那些言志抒怀的作品,被认为是“艺术上最高的作品”。朱湘于1927年9月8日抵达美国,到1929年9月11日从美国乘船回国,只留学美国两年。他先后就读于罗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俄亥阿大学。朱湘的眼光是很高的,很有些狂气,但又狂妄得严肃。朱湘的文学批评,一般都写得有才气,有独到见解,朱湘的散文《北海纪游》、《咬菜根》,文学性杂文《徒步旅行者》、《画虎》和杂感文《说说话》,以及自传体散文《我的童年》、《投考》等等,都可以称为佳作。此外还有大量的译诗和翻译小说。1933年12月4日,朱湘由上海乘吉和轮赴南京。次日清晨,船过采石矶时,他从随身携带的小皮箱里取出酒来喝,倚着船舷,读海涅的诗,然后纵身跳入长江。

何其芳简介:(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诗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这两首诗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读——赏读就诗歌的意境、抒情、语言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交流、点评。

四读——吟诵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写作

学习目标:能认识到好文章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并在作文实践中仔细体会。

课堂学习:

一、读短文明要求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怎样在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先请同学阅读课本知识,归纳出要点。

明确:第一:“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要求。”这是要求。第二,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得多,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可以有助于自己写出具有真情实感

的好文章。这是途径。

二、举实例悟技巧

这里以几篇优秀作文为例来具体谈谈说真话、抒真情的一些技巧。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3、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三、评例文明真谛

点评下面一篇学生作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件难忘的错事

在我六年的学校生活中,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但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看到老师那信任的目光时,我总想起那件事情。

那时小学五年级时的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评我们的作文。“这次作文,邓玉红同学写得非常出色。下面我给同学们念一下,同学们要注意听,多学习学习。”老师刚念完一小段,教室里便叽叽嚓嚓议论开了。“抄的,抄的!”“我早就看到过!”“好像在某作文选中。”同学们的目光都转向了我。听到这些话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脸上更是火辣辣的烧成一片。我不敢抬头,我想,这下可完了,这篇作文的确不是我写的,是我的虚荣心害了我。

前几次的作文我写得都不错,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这次作文任凭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半个字,所以干脆抄了一篇了事,谁想会这样?但老师并没有停下来,仍然声情并茂的读着。我知道老师十分信任我,她相信我能写出这样的好作文。更相信她的得意学生不会抄袭别人的作文。而我却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去跟老师说吧!改正错误还是好学生。应该做个诚实的好学生。”我心中不断的想,“可如果承认,老师会怎么看我?同学们会怎么看我?还有人相信我吗?以前写的好作文也会被别人怀疑吗?哎!还是不说吧,反正老师也相信我了,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我故作镇定地抬起头,正好看到老师那充满信任的目光,教室中一片寂静,同学们都看着我。我看看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我动摇了。还是承认吧,诚实才是最重要的。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站了起来大声的说:“这篇作文是我抄的,我犯了一个大错误,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我,我一定改正错误的,请大家相信我!”在我朦胧的泪光中,看到老师带头鼓起了掌,接着耳畔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情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虚荣心是不可有的,只有真诚的心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学生在自己点评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教师点评:小作者记录了自己一次犯错误的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的很清楚。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法,引人入胜,前后衔接自然。更可贵的是作者的心理描写相当细致,我思想上激烈的斗争写得十分精彩。

四、亲实践炼真金

文题: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会有很多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自己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

③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④字数450以上。⑤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课前准备:搜集生活或影视作品中说话不得体的现象。

课堂学习:一、情景再现导入话题

请两位同学表演:《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某人请客,见有些人没来,就说:“该来的没来。”已经来了的一些人自感不受欢迎,拂袖而去。请客者又说:“不该走的走了。”于是,其他的人也都走了。探讨:主人如何说才不得罪人,才得体呢?

导入:说话得体,是文明的表现,是素养的体现。说得体话,做文明人,是时代的需要,是交际的需要。

二、情景对话,研究话题

(一)、对象得体——说话时既要注意说话者(主体)的身份,又要看听话者(客体)的身份。不可颠倒双方的关系。

情景1:小丽请奶奶吃药——小丽的奶奶患了高血压,心理十分紧张。医生给她配了一瓶降高血压的药,标签上注着:5mg100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 mg,一日三次,待血压降下后改为一日一次。小丽如何向奶奶说明吃药的量和时间,又如何消除奶奶紧张的心理呢?

分析:说话要看对象,小丽说话的对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同时奶奶又很紧张。所以小丽说话时要通俗易懂,不能用标签上的术语说明,还要把病说得轻些,把吃药说得重要些,这样来消除奶奶的紧张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小丽可以这样说:“奶奶,您不要多想,医生说只要您按时吃药,一天三次,一次一片,吃一段时间血压自然会降下来,到那时一天只吃一片。我相信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小测试:如果你是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问岁数,该怎样问?

1.问小孩:“ ________?”(你几岁了)

2.问同年龄人和中青年人:“_____?”(你多大年纪)

3.问七八十岁的老人:“_______?”(您高寿)

(二)、身份得体——要依据说话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修养和性格特点来表述人物的语言。

情景2:四大能人碰头——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麽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本村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赶车的接过话茬:“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得去,线过得去才行”,船夫最后说:“咱们到那儿要看风使舵,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分析:这段话里人物的职业特点不同,说话也不同。厨师使用的是“刀”“碗”“锅”,他的话里就带有“刀”“碗”“锅”这些词语,赶车人离不开“车”“辙”,说话时自然也离不开“车”“辙”,同样的,裁缝离不开“针”“线”,船夫离不开“船”,他们说话自然与自己的职业有关,这样才能做到说话得体。

小测试:某中学文学社发出一封信,邀请一位作家担任顾问,用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您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我们感到无比高兴。

C.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社顾问,敬请务必应允。

D.聘请您为我社顾问,将是我们一大荣幸,特呈请柬,敬请欣然赏光。

(三)、语体得体——说话要注意语体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书面语体包含许多变体,如公文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广告语体、政论语体等。我们说话时要注意这些特点。

情景3: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分析:在这段话中,“正法“用在中国政府的命令中,自然是书面语,而中国官员与外商是在观看电影,属于公共场合,应该用口头语,自然应该用“杀头”一词。)(四)、目的得体——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根据目的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口吻,并最优化地选取最重要的信息来表达。

情景4:某电视台招聘业余记者、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激烈。假定你打算应聘,请你按照不同的目的各写一句,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受聘。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目的一:应聘记者:

目的二:应聘播音员:

分析:记者与播音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记者主要以文字(文章)与读者见面,而且文字又是记者对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和正确的见解。因而想应聘记者,须突出自己具备:一是书面表达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采访);三是观察、分析、应变等能力。播音员要以口语响听众传播信息,并且要在屏幕上与观众见面,因而欲应聘播音员,须突出自己具备:一是口齿清楚,语音响亮、标准;二是朗诵水平高;三是相貌端庄。)

(五)、称呼得体——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称呼,称呼对方要注意长幼尊卑。还要注意尊称、谦称和习惯用语。

活动:知识抢答:

1“令”字号——尊称

①对方的父亲称“”(令尊)②对方的母亲称“”(令堂)

③对方的兄弟称“”、“”(令兄、令弟)④对方的儿女称“”、“”(令郎、令爱)

2 “家”字辈——谦称

①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家尊、家君)②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③称自己的弟妹为“”、“”(舍弟、舍妹)④称自己的侄儿为“”(舍侄)

3:文明习惯语①初次见面说(久仰)②好久不见说(久违)③请人批评说(指教)④求人原谅(请包涵)

⑤请人帮忙说(劳驾)⑥请人给方便说(借光)⑦麻烦别人说(打扰)⑧向人祝贺说(恭喜)

⑨求人解答说(请问)⑩请人指点用(赐教)⑾陪伴朋友用(奉陪)⑿中途先走说(失陪)

⒀托人办事用(拜托)⒁赞人见解说(高见)⒂看望别人用(拜访)

⒃宾客来到用(光临)⒄请人勿送说(留步)⒅欢迎购买唤(光顾)

⒆归还原物说(奉还)⒇对方来信叫(惠书)(21)老人年龄称(高寿)

(22)问人姓名说(贵姓)(23)答说己姓先说(免贵)(24)称人住处叫(府上)、(贵府)(25)

称自己住处为(敝处)、(寒舍)

(六)、场合得体——不同的场合决定着不同的用语,在娱乐场所语言就生动幽默;在工作场所语言就准确简明;在生活场所就亲切自然,多用口语;在开会谈判等庄重场合用语就要规范、严肃、准确。

问题1:“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这是某中学校园里的一幅标语,它用得得体吗?

分析:这标语用在校园里十分的得体。既响亮又简洁,明确告诉同学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有具体的实际行动,去创造你的梦想。

问题2:下列标语合适吗?①山东省济宁市至汶上县公路旁某乡镇巨型横幅:“集体上访违法、越级上访可耻!”②普及义务教育:“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象养头驴!”③湖北某火葬场门口:“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④北京某远郊区:“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⑤幼儿园:“生活向低标准同志看齐,工作向高标准来要求。

(七)时间得体——在语言转述时还要注意特定时间的变化。

1、问题:把下面的句子的内容放在不同两种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不变更原意,人物、人称表达准确,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晚上不去曹老师家补课了,请你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他家补课行不行。(1)当天下午,小王在学校门口见到曹老师的女儿小雨说到这件事。小王说:

(2)第二天一早,小王到办公室把这件事告诉曹老师本人。

小王说:

分析;因有“当天”和“第二天”的区分,转述时必须扣住“时间”这一要点。时间表达要得体。答案:(1)小雨,小李明天晚上不到你家补课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补课,看曹老师有没有时间?(2)曹老师,小李说他今天晚上不去您家补课了,他还让我问您明天晚上有没有时间帮他补课?8感情得体——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要注意分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2、问题:下列各句表达不得体的项是()

A老队长为人忠厚,不幸在一次施工事故中一命呜呼。 B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C“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旧毡帽们伴着一副无可奈何的嘴脸。 D李教授德高望重,道貌岸然,在学术界很受人尊敬。分析:A题中的“一命呜呼” 是贬义词。C题中“嘴脸”是贬义,不应该用在农民的身上,可改为“神色”。D题的“道貌岸然”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也不能当褒义用。

三、结束语

愿大家都能掌握得体要点,说得体话,真正能说话,会说话,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 7 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孩子的语文成绩总是不上不下,甚至有些孩子是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让家长十分苦恼。语文不像数学,概念理清,课下多练,成绩就可以有显著的提升,想要学好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 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 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 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

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篇一:202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完整版)1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

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 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设 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一二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l)弄清诗句字词的意思。(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歌的意境。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字音。荒秽荷锄鸡黍 2.参考课后练习一,试朗诵前两首诗。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学习《归田园居(其三)》 1.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喧(xuān)腾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精品语文资料 一、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 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 1.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 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 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xx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准备教案,以达到良好的课堂生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一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二、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二、自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

的问题。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