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社评

人民社评

人民社评
人民社评

2011年9-12月《人民日报》人民社评(上)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933249.html, 2012-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体:大中小】

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

2011年09月03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些重大历史时刻,往往因其影响深远,成为一个民族的恒久记忆和人类文明的启示性资源,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这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所有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表示崇高敬意!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示深切怀念!向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在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慷慨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这场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大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这场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这场伟大胜利,拓展了民族精神的新疆界。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丰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这场伟大胜利,锤炼了民族复兴的推进者。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坚定捍卫者,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这场伟大胜利,昭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这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教训。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唯有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才能切实保障人民幸福,捍卫国家尊严。

当年,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中华民族的解放将从这个战争中得来。”今天,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挑战与使命仍在眼前。放眼全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展望前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身处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让我们携起手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为建设一个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世界继续奋斗。

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

2011年09月18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可能导致一个国家在悲惨沉沦中亡国灭种,也可能激发这个民族在危难之际觉醒和奋起。

80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样一个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的大事件,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这一事件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

纵观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这一次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实现了全民自觉的重大转折。促成实现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正是诞生于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团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在成立第二年就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新生力量,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政策。其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最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

审视80年前这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回望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浴血

奋斗的14年,上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索,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必须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必须以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为坚实基础。

历史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进步的潮头,带领人民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际,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根本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坚强领导,历史也必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历史深刻昭示,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在亡国灭种之际彻底觉醒,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捐弃前嫌,在14年抗日战争中空前地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前进的道路上,有中华儿女的坚定团结,有民族精神的自觉弘扬,必定形成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历史深刻警醒,“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近代以来的中国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善良的中华民族被奴役、被压迫,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和欺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落后。今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民富国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集中力量把中国的实力搞上去,中华民族必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80年过去,国耻在心,重任在肩,目标在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共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011年10月10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从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巨变,蕴含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

回首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历经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汇聚在民族复兴旗帜下,砥砺奋斗精神,共绘发展蓝图,共襄振兴大业,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贡献。

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011年10月19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

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次全会是一次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再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着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无论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还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是文化惠民重点工程的建设,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

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这一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按照《决定》确立的目标、谋划的战略、提出的举措,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这既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空间探索的重大跨越

--热烈祝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2011年11月18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天宫、神舟顺利对接,神舟八号安全返回,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向参加此次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表明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实现重大跨越。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重大胜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几代航天人建立的不朽功勋,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技术要求高、新技术采用多、验证难度大,对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目标飞行器研制、对接机构研制、火箭零窗口发射和高精度入轨、远距离导引控制、近距离自主导引交会、组合体飞行控制、航天器分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创新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发展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团结协作、创新进取,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团结奋斗

--热烈祝贺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11年11月22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全党全国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们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5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各文化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5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践改革,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努力推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双轮驱动,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文艺工作者增强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的自觉性,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一切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首位,赋予文艺作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学艺术创作生产的根本问题。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一切伟大的文艺工作者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一切伟大的文艺作品无不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当文艺工作者的心与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二者的律动就会发出黄钟大吕般的回响,文学艺术作品就会拥有感人至深的

力量。因此,文艺工作者要俯下身子、走进基层、融入生活,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原则,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

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在当今这个文化建设的春天里,人民呼唤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激发创作热情,成就艺术辉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也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等方面积极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与支撑。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阔背景下,文联和作协在团结和组织文艺工作者学习理论、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开展评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保护文艺家合法权益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祝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2011年9-12月《人民日报》人民社评(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933249.html, 2012-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体:大中小】

吹响新十年扶贫开发号角

2011年12月02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我国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对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伴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顺利实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到2010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减少到2688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些辉煌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有力促进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

实践表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其最高水平和平均水平,也要看其最低水平--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怎样,贫困地区的发展程度如何。从人类发展和世界范围来看,扶贫是一项永恒使命。就我国而言,扶贫开发同样是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这正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全新历史方位--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

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今后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开发可以大有作为的十年。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人口能否如期实现小康,是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作为未来十年我国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围绕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科学把握我国扶贫开发的“变”与“不变”,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扶贫开发新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

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明确了新十年扶贫开发的重心所在:“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这些新目标和新任务,符合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基本特征,吹响了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前进号角。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与发展问题,不仅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稳中求进开新局

2011年12月14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电人民日报12月15日将刊发社论:稳中求进开新局,全文如下: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科学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总揽全局,求真务实,这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面对各种矛盾与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取得发展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可喜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困难挑战不少。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

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把握好稳中求进,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把握好稳中求进,明年经济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关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加大对保障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着力增加农产品(12.65,0.00,0.00%)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增长能力,壮大实体经济,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快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扎实做好对外经济工作,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当前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促进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突出抓好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等工作。

明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统筹兼顾,狠抓工作落实,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巩固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发展中开创环境保护新局面

2011年12月21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总结“十一五”环保工作,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任务,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把环境保护事业推向前进,为科学发展奠良基,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意义十分重大。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我国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法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环保基础能力建设逐步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日益密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在两三百年内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环境违法

现象依然严重,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不加快改变这种状况,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经济难以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可以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环境保护,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国已经进入总体小康的阶段,优美的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但现实中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有不少。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重要标志。加强环境保护,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当前,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一大热点,也是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新焦点。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从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承担国际责任等多方面考虑,都需要我们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一方面,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决不能动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也存在转型不够的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双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要完善经济政策,强化环境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切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强化企业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的治理力度,同步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妥善处置环境事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让我们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征程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更为协调、更加健康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2011年12月29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8日在京闭幕。这次会议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这次会议在我国实现“十二五”顺利开局之年,也是在应对国际经济复杂严峻形势的关键时期召开,对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赢得了“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迈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大局作出突出贡献。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更应当看到,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我们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

--元旦献词

2011年12月31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网北京12月31日电2012年1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刊发社论《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元旦献词》。以下是社论全文。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形势空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房全年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兴起热潮……我们以各项建设新成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中东北非政局持续动荡的艰难时局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更为处于变动和挑战中的世界带来机遇与希望。

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最重要的是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昂首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积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我们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内外考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

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12年1-3月《人民日报》人民社评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933249.html, 2012-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体:大中小】

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更好服务经济社会新发展

2012年01月08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金融稳健运行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五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做好金融工作至关重要。过去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蔓延、深化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驾驭复杂经济金融局面的能力,积极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全面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这与国内金融稳定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充分证明,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行之有效的。

形势虽好,尤须兢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我们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将为金融业发展

把地球管起来:要上市的新华网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把地球管起来:要上市的新华网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终于是货真价实的“新华社消息”了。6月27日,新华社旗下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网”)向证监会提交首次公开招股(IPO)说明书(申报稿),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继人民网之后,第二家进行 IPO 的新闻网站国家梯队成员。 根据新华网提交的募股说明书,新华网此次拟发行新股 5190.29 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 25%,拟募资金 14.97 亿元。 “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这句话还挂在新华社总部的墙上。看看被新华社寄予厚望的新华网到底有什么能耐吧。 1. 大股东新华社,小股东也都来头不小 新华网成立于 2000 年,由新华社、信息社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 1000 万元。新华网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均为新华社,后者直接持有前者82.46%的股权。

2. 是新华社第二大赚钱公司

3. 新华网主要靠广告赚钱 新华网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网络广告、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及技术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等业务,其中网络广告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新华网公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广告价格表,最贵的是新华网顶部背景广告位,刊例价48万/天,最便宜的是非头条栏目上

方的文字链,标准为9个字,2万/天。而首页右下角弹出广告价码是22万/时。 4. 广告主都是“财大气粗” 新华网在招股书中并没有公开其主要的广告客户,但粗略数一数,新华网主页上基本都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红河、中国联通等这样“国字头”来头的广告客户。而在新华网“关于我们”条目下的合作客户中,中国邮政、中国银行、国家电网、一汽、中国太平、中国人保财险、娃哈哈、双汇蒙牛、奇瑞、习酒等 41 家“高大上”的广告金主都在列。

2017政治:最近重点时事政治热点

逐渐逼近,时政也逐渐提上考研复习的日程,想知道近期都发生了哪些重大时政热点吗?想知道这些时政热点究竟该怎么复习吗?老师根据近期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进行了总结和评析,考研政治要想拿下时政,这篇文章你不容错过! 一、时政考查内容 时政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内容,大纲规定时政内容为本年(1月-12月)的重大时政信息。但是根据每年试卷命题时间等综合因素考虑,基本上时政内容为1月-11月15日之间发生重大事件。考研政治毕竟是一门政治理论课程,因而时政内容肯定是国内的重大事件以及与中国相关的国际事件。 二、时政考查方式 时政大纲规定考查分数为6分,即2道单选(15、16),2道多选(32、33)。但是每年时政考查的分数远远不止这些。时政常常与其它四门科目紧密结合,联合出题。那么我们在关注时政内容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了解,需要匹配到各个科目的知识点当中,融会贯通。 三、时政获取途径 每天各种媒体、报纸上面都有各种新闻,而我们的考研政治相关的时政新闻大家只需要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和主流报纸即可。例如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等。当然更方便的途径是直接从老师获取。 四、近期重点时政热点评析 周年事件、领导人的系列重要讲话、当年召开的重大会议当属时政热点的重要内容,不仅容易考查时政,更容易与科目相结合,联合考查。 1.习近平关于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 时政事件: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就此发表重要讲话。 结合科目:史纲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考点链接: (1)党成立的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党成立的地点:上海 (3)党成立的意义:第一,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中国革命有了新前途;第四,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4)党的三大历史贡献:第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复习方式:习近平“七一”讲话与史纲第四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复习。 2.长征胜利80周年 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建设有着意义重大,至今长征胜利已有80周年。 结合科目:史纲、思修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考点链接:

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研究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玉树地震报道

Vol.10No.1 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之后,新闻专业网站打破固有的模式,对灾区进行全景式记录,视角的独到、观点的新颖、结构与方法的独具匠心以及表现形式的别具一格,使常规的灾情报道打破了雷同。也成为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动范例。 一、报道时间———追求零时差 时效即新闻的生命,时效性也是新闻报道的原则之一。全球化的传播竞争已经成为播出时间的竞争,报道迟缓就意味着被动,在起跑线便丢失掉读者也意味着在以后的竞争中难以引导舆论。对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要做到“快一些、更快一些”。在突发性事件一切情况皆不明晰的情况下,对国家和公众来说,时间不仅意味着财产,而且意味着生命。同时,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突然,无法提前策划,在前期报道中以时效性取胜显得尤为重要。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一个新的新闻概念开始走进中国各大媒体,这就是:“信息是决策,时效是生命。”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25分钟,中国新闻网发布消息《青海省玉树县今晨7时49分发生7.1级地震》,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专业网站在此次玉树地震中显示出“快速反应”的敏感,都在第一时间转载了中新网的快讯。人民网甚至开设了24小时滚动播报地震灾区情况频道,实现实时播报,文字播报最小时隔10秒。 突发事件报道,要以最快速度发布专题页面,最好能配以图片或视频吸引网民,必要时,可考虑采用发布“快讯”的方式随时跟进事态发展,全时报道与即时报道结合。 二、价值取向———人文关怀理念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人文关怀被称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责任所在。新闻网站对玉树地震的成功报道启示我们:在灾难报道中践行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网络媒体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关注灾难报道的及时全面 玉树地震发生后,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专业网站都设立了相关专题,高密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这次事件。媒体 的积极报道为人类战胜这场灾难提供了丰富信息和良好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二)关注灾难中真、善、美 此次报道中,各大新闻网站对人们生死相依、舍己为人事迹的大力报道,对政府、个人等对灾区的援助报道,对救灾队员舍弃所有奔赴灾区的高尚情怀的报道,这一切报道人情味十足,体现的是一种平民视角,打动了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人民网设专栏“震区动态”、“现场直击”,报道那些感动人们的人和事。通过这些报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救灾过程中所彰显的人性之真、善、美。这正是人文关怀理念对灾难报道的要求,是媒体人文关怀的最好证明。 (三)关注人的生存需求 人文关怀要求灾难报道对死难者表达深切哀悼,更要对幸存者给予热切关注。在玉树地震报道中,人民网和新华网分别设立“图片”专栏,报道了灾区残破的景象,让公众真切感受幸存者生存的艰难。此外,人民网还设有“震区面临的困难”专栏,公布灾区在医务人员、医疗物资、救援机械等方面的困难,以便各界能够及时提供给灾区最必需的援助,以这种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 三、题材择取———多层次全面报道 在玉树地震“黄金救援”的72小时里,网络媒体的报道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幸存者的营救,二是随着打通道路的进程跟踪报道灾情;三天之后,报道重心开始转向震灾损失和灾民安置与迁移情况的报道,从4月21日全国哀悼日开始,报道重心转至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又一轮赈灾高潮掀起;从4月24日开始,报道重心又适时地转移到次生灾害和灾后重建两个层次的报道上。同时,报道逐渐走向常规。和汶川地震报道一样,在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新闻专业网站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多层次报道,并且能够做到每个阶段的报道重心明确,实属不易。多层次的报道将新闻报道不断推向高潮,也引导群众理智地对待抗震救灾各个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人民网的报道非常全面、深入,通过“新闻动态”、“实时报道”、“抗震举措”、“国际反应”、“现场直击”等专题,将一个 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玉树地震报道为例 高 婷,陈八零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摘 要: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新闻专业网站突破了以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模式,充分发挥了传递信息、整合 社会情绪的作用,同时,网络媒体的玉树地震报道有着独特的表征:新闻传播主体的嬗变、融合新闻等,为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 关键词:新闻专业网站;玉树地震;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

从人民网看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

第十八章:新技术和新媒体 从人民网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媒体的发展 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在中国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短短十五年间取得了巨大发展。以人民网为例,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上线,短短的十一年,人民网由三五位初创人员发展为由编辑、记者、技术、美编、市场、经营、人力资源等专业人员组成的600人大团队,网站内容也由最初的人民日报网络版,逐步发展为拥有10种语言文字、数十种发布手段和互动手段、每日发布新闻信息数万条的主流媒体。人民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为其创造了发展的契机。 作为我国重要的网络媒体之一,人民网的发展历史代表着从普通的网络载体,发展到网友高度参与的互动平台和文化平台,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媒体的历史。 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角色的转变上: 首先是从简单的信息“传声筒”向丰富的新技术新应用转变。20世纪90年代,各大传统媒体的网站和商业网站纷纷问世,报道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图片以及简单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报道,论坛、留言、网上调查等互动形式虽已出现,但报道形式和技术相对单一。进入本世纪后,网络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报道形式报道手段上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人民网两会报道为例。1998年,人民网(当时是人民日报网络版)的两会报道,是将人民日报关于两会的报道集纳在一起,形成一个报道集,并在网站首页放置了一张照片和几条两会最新消息。这几条“最新消息”并不是来自现场的实时报道,而是当天人民日报的重要稿件。1998年也是换届之年,当年人民网抢得了一个先机,第一个报道朱镕基当选为国务院总理,是所有媒体里最快的,比中央电视台还早3分钟。当时的情况是,网站的编辑在后方做好预案,然后由前方在大会堂的人民日报记者打手机,及时通报现场情况,现场投票结果一公布,网站就抢在第一时间将原先的预发稿发布出去。 而在10年后的2008年,人民网的两会报道已今非昔比,仅是形式上就综合运用了26种网络手段来实时、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两会,包括动漫播报两会要闻的“小白闪报”、虚拟亲身体验两会的“两会有我”,还有“手机记者两会二人转”、“手机网上开两会”、“两会调查”、“我有问题问总理”、“我给总理支一招”、“有话网上说”、“听民情答民意”、“…博?在两会”、“两会掘客”等等,这些新颖的报道方式,极大丰富了我国重大事件报道,很受网民欢迎。 其次是从传统媒体的附属体向独立媒体、主流媒体角色的转变。网络媒体的初创时期,包括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在内的各大传统媒体,都陆续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新闻网站一般是传统媒体的附属体,除了发布母媒体的新闻信息,对重大新闻事件,也发布少量的原创新闻,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而没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新的第四媒体给予高度重视,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都很小,商业网站也是如此。经过短短十五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重点新闻网站为代表,开始出现大量原创新闻,成为很多新闻信息的来源地;人民网更以独立的评论和见解,在网络媒体中独树一帜。

中央八大新闻网站网页设计的对比分析(一)

中央八大新闻网站网页设计的对比分析(一)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朱长宝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向新闻传播业的渗透,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 一处独特的风景线。网络新闻的传播,翻开了新闻传播发展史上新型媒体与传统 媒体既共存互补又相互竞争的崭新一页。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对于新闻网站的研 究大都只停留在比较宽泛的层面,对于新闻网站的网页设计特点的研究还尚不多见。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就中央八大新闻网站网页设计的特点和互相 之间的不同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并对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大胆的 展望,以期能够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为我国新闻网站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 参考。 【关键词】八大新闻网站域名版面设计色彩设计 引论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巨资,重点建设了八大新闻网站,这 也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强力建设的重要工程。即: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 线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央视国际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经济网、 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青网。当前,我国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已形成“8+3”新闻网站的局面,即八大中央级新闻网站和三大门户网站。三大门户网站包括:新浪、搜狐和网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受众需求特点,掌握和利用好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 规律,用网页设计和编辑的相关理论作指导,建设和维护好这些政府新闻网站事 关重大,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意义。所以,完善和改进这些新闻网站的网页设计,使之更加及时、有效、丰富多元地传播新闻信息,满足受众需求,推动社会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 一、中央八大新闻网站域名和Logo之对比分析 网站的域名在实际使用中,就是网址的概念,是我们键入网站的入口。域名设

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访谈分析

新华网,人民网和中国网访谈分析 一、访谈页面资源利用。新华网,人民网和中国网都有专门的访谈页面,其中新华网和人民网的更新速度较快,话题和访问人物涉及面广,专门设置了访谈主题,制作成为了系列访谈人物,如新华网“解读新时代劳模精神”系列访谈”、“双百”人物时代先锋”,人民网“党委新闻发言人”系列访谈”、“激情燃烧的岁月——国际友人的红色追忆”系列。如中国网的“官员访谈”“外国大使看中国”、“中国外交官看世界”系列。 访谈的总体制作和策划层次上,人民网以强国论坛为依托,将访谈的开展成为一种长期的、系列化、资源利用的多元化。人民网除了将访谈制作成为一个专门音视频的访谈页面,并且其连接成为新闻文字页面,图片页面等,最大化的利用了一次访谈所产生的资源。 中新网的视频更新速度上较慢,大多是两会期间。对于海外的问题反映比较及时。访谈方式比较自由,不局限于访谈室。 二、关于时长。访谈视频的长度大多控制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访谈分为高端访谈和人物访谈,在高端访谈中,主要就一个主题主持人和嘉宾进行探讨,这种访谈的时长较长,大多是一个半小时左右。普通人物访谈是采访、

挖掘嘉宾本身所具有的资源,这种访谈形式较为轻松,时长大多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而每个访谈主持人提问大概在16~20个左右。(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访谈),少于一个小时的访谈主持人提问则是七到八个。嘉宾的回答字数少则四五百字,多则八九百字。如果碰到自身有见解有想法的问题,则会更多。 三、访谈结构。(1)主持人的提问的结构是总分总结构,或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最后环节或展望未来,或是期望祝福的问题。 (2)访谈的形式灵活,访谈有的是由主持人按照提纲提问,嘉宾回答,或是由主持人做好备案,按照嘉宾的回答随时加入新的提问问题。还有是嘉宾在线回答网友的提问。 (3)人民网和新华网利用媒体平台的资源优势,在访谈中穿插了很多网友提问,网友的提问更生动活泼,也能将高端访谈的氛围调节的更为轻松,也讲很多访谈策划者没有涉及的问题提问出来。而对于普通的人物访谈,网友提问则和整体的访谈气氛更为融合,将访谈进行的更为完整。 (4)访谈的问题衔接。访谈将问题衔接起来,是总分结构或是按照事件本身的时间序列进行衔接的。由浅及深或是提出纲领再分析细节,或是依照时间序列,从中挑选出有意义的问题。 四访谈的内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