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窗三

信息窗三

信息窗三
信息窗三

信息窗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26页内容。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除法应用题,共包含两部分内容。红点一是已知“单位1”的部分量和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求总量是多少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红点二是已知两个量中的其中一个量是多少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求未知量是多少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线段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一个等量关系式:全班人数×5

3 =女生人数,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画一个线段图帮助同学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仿照上面列几个等量关系式吗?

①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4

3 ②大熊猫的寿命约20年,想当于猩猩的

92 。 ③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看看布艺兴趣小组在活动中遇到那些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第一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

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整理信息,进而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画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尝试画图,指

名板书:

(2)根据线段图,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写下来,并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在等量关系式中,谁是未知的?所以这个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4)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集体交流,你是根据什么设的?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怎样检验?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的同时,尽量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数学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尝试解决第二个红点。

4.集体交流:

(1)交流分析的方法,展示画图法。

(2)交流解答的步骤:

分析数量关系(画图)----找等量关系----根据单位“1”的已知与未知确定解决方法---如果单位1未知就用方程法解答比较简便。

(3)交流答案和检验。

5.谈话: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6.比较两种解决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了两个红点的问题后,引导学生理顺解决的步骤,是学生掌握解决此种应用题的方法。还可与算术法相比较,以体会方程解决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3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2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知手骨的数量。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紧跟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正确分析题意,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发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2课时

一、复习准备,唤醒旧知

1.学生自主解决自主练习第6题。

2.交流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解决,唤起学生对刚学过知识的回忆,巩固新知,为后面的练习做准备。

二、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解决自主练习8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2.解决自主练习9

引导学生发现这道题目中的分率较大,适合用推理分析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类型不同的题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自主练习13

谈话: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4.解决自主练习14

这两道小题的解决方法不同,为什么?

5.交流:解决问题需注意的地方

谈话:解决此类应用题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独立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把握知识的关键部分,做到重点突出。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17题

这道题共3道小题,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的对比,加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2.自主练习18题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和针对性的,都渗透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有效的巩固了学习成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1.在练习过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探索,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探究方法中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机会和体验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分层次练习,并且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

4.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关爱亲人、关爱生命教育,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信息窗3 教案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信息窗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7页~69页 教学目标: 1、会解如ax +ab=c 的方程,并能正确列出这种形式的方程解应用题。 2、引导学生感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在多种方法中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4、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利用转换的思想解决ax±b=c这形式的方程 一、复习铺垫温故引新 解方程 12x=96 x÷40=14 通过解方程同学们回想一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二、情境引入探究新知 1、出示:介绍东北虎有关信息 预计到2010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03年的3倍还多100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003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 解:设2003年繁育基地有东北虎x只。 3x+100=1000

师提问:观察这个方程的形式和前面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你会计算吗? 根据学习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这个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方程。 交流算法:可以把3x看作一个数,运用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x+100=1000 3x +100-100=1000-100 即把方程转化成3x=900这类形式的方程,再运用另一个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尝试自己解方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解方程的方法和过程。 (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在解此类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疑问:X=300是方程的解吗? 我们来检验一下方程。把x=300代入原方程,检验方法跟以前的一样。 小结: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关键是要把3x看作是一个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先求出3x,再求出x得多少。 3、补充练习应用算法 根据刚才学过的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1.2x-1.4=8.2 指名板演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ax±b=c这类形式方程的解法,要先把ax看作一个数,适时运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解方程 2+4x=3.6 8x+2=4.4 3x+1.5=6 6 2.5+10x=12.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找出典型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方程?(2+4x=3.6)

信息窗二(万以上数的写法)

《万以上数的写法》微课导学单 1、万以上数的写法,先写_______ 级,再写______ 级, 最后写_____ 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 位上写_____ 。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200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六千二百零八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 六千二百零八亿写作:______________ (2)我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2002年底统计全国耕地面积为一亿二千五百九十三万公顷。 九百六十万写作:______________ 一亿二千五百九十三万写作:______________ (3)2002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一百人。 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一百写作:_________ (4)2002年1至8月份我国生产水泥五亿零九百九十七万零九百吨,生产钢一亿四千零四十万九千二百吨。 五亿零九百九十七万零九百写作:______________ 一亿四千零四十万九千二百写作: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 截至2002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一百七十 六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二万五千二百千 米,世界排名第二。 一百七十六万 写作: _______________ 二万五千二百 写作: ________________ (2) 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是每秒十万二千五 百 立方米,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十万二千五百 写作: _______________ (3) 2004年1月,到北京旅游的香港同胞有二万一 千三百八十六人次,澳门同胞有一万零五百二十四人 次。 (4) 2002年1?10月,全国共产生了九百零八万八千 零九十三辆摩托车。 九百零八万八千零九十三 写作: 4、填空。 15357=( 10000) +( 5000)+ (300) +( 50)+(7) 9503000=( )+( )+( ) 7000000063=( )+( )+( ) 8080080=( )+( )+( ) 5、写出下面各数。 (1) 6个百万、4个十万、3个千、7个百组成的数写 二万一千三百八十六 一万零五百二十四 写作: ______________ 写作: ______________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0---22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呈现了三块科普展板。三块展板分别被等分成2份、4份、8份,文字和图片部分各占整个版面的一半。通过探索“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引入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纸条、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设计意图]“展牌”是学校经常使用的宣传工具,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

律提供充分的素材。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在校组内交流时有话说,再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得出很多规律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 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板书)[设计意图]交流过程尽量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即可。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提问,既注意引导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又培养了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一年级第三单元 信息窗3 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是2的减法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信息窗3 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是2~6的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6~38页。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探索被减数是2~6的减法的算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同学们,这几天的数学课,我们一直在花果山游玩,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法知识,想不想继续我们的旅行哪?大家都想啊!想去的小朋友就要带好会听的小耳朵、能积极发言的金话筒、会仔细观察的火眼金睛,当然最重要的是你机灵的小脑袋,做好准备了吗? 2.导入情境:今天啊,让我们一起去水帘洞瞧一瞧。看,谁在欢迎我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两幅图有哪些不同? 3.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呀?先自己想一想,想不出来,可以看看图上给我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谁来试一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板书:减法。)谁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说时操作课件强调“去掉一只”) 我把这个问题写下来。板书: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说明:这两个字是“还剩”,认识吗?一般我们就这样来提问减法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问题。(齐读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动手操作,研究新知: 1.解决红点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1)下面我们就用学具来表示小猴子摆一摆,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 (2)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学具盒,拿出你喜欢的学具来。山上原来有4只小猴子,先摆几个学具?后来有一只小猴子跳进水帘洞里了,就怎么办呢?(指1人说)从几个里面去掉1个呀?从原来的4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下几个?你知道山上还剩几只小猴子了吗? 2.摆一摆,说一说。 谁想到上面来摆一摆?(指名到投影仪前摆。)其他的小朋友请把学具轻轻推到一边,来看看她是怎么摆的。 大家都是这样摆的吗?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为什么有的同学用圆片摆,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小方块摆都可以用4-1表示呢?体会: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 3.列减法算式,介绍减号。 我有问题要请教大家了,山上原来有4只小猴子,我们就用4来表示(板书:4)。跳进水帘洞里1只,用1表示(板书1)。指着板书说:这1只小猴子是从原来的4只里面跳出去的,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板书:—),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是什么符号?(板书:减号。)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板书完:4-1=3。 4.初步探究算法。 刚才我们从图上直接看出山上还剩3只小猴子,还可以怎样计算4-1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算法有:(1)因为3和1合成4,所以4-1=3。 (2)4能分成1和3,所以4-1=3。(3)我知道1+3=4,所以4-1=3。 只要算法正确即可,要充分学生的想法。 5.学会读、写算式。 这个算式怎么读?(指名说)大家一起读一读。

信息窗二

信息窗二: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教学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平行线之后,进行的“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教材创设现实情境,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教材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测量、思考、交流的过程,在直观体验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2.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青岛铁路局和湖北铁路局决定在青岛和神农架之间修建一条旅游专列铁路(课件:中国地图,连线青岛—神农架)。从地图上来看,在这两地之间有山、有水,这就给修建铁路带来了麻烦,如果我们同学是设计师,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呢? 学生讨论、猜想、分析,观察地图,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水时:(1)绕

路(2)架桥(3)海底隧道等;遇到山时:(1)绕路(2)火车爬山(3)修建隧道等。 2.谈话:老师很佩服咱同学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咱同学有没有什么意见呢? 学生再讨论、猜想、分析,得出:(1)绕路需要多费时间、费能源。(2)火车爬山也不太现实。(3)直接通过隧道或者架桥的方法好像更好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设计。提出情境中应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 (1)给学生一个简易的大山地图,在山的两侧分别标出两个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多画几条这两点的连线,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大山两侧(即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多画几条,然后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一下所画的所有线段的长度,标记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操作的感受和发现。 (2)谈话: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能够谈出连接两个点的线段是所有画的连线中最短的一条。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4)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青岛—神农架的地图中,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架桥、修隧道。 (5)尝试练习。 (课件:练习题)第61页第2题 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自主解决。 ③全班交流。 谈话:你能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之间的距离”的例子吗?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并画出两点间的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画一画、比一比、

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

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 课题:求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9—41页信息窗3及自主练习1、2、3题。 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包括求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三峡大坝的场景,以统计的形式说明了我国部分大坝的高度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除法问题,引入求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的学习。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2、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用计算器适量、自主练习第一题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许多信息,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除了三峡大坝之外,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水利工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从情境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 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

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课后再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整理信息,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185÷33 谈话:该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呢?先想一想,再算一算。 (2)将你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 (1)由于学生计算器不同,显示的小数部分位数可能不同,也有的计算器上显示字母E。 谈话:怎么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同呢?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因为除不尽,小数部分有无数位,而计算器只显示小数部分的前几位。 (2)小数部分数字总是“60、60”重复出现。 小结: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设计意图]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更要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4.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谈话:遇到商除不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呢? (可以请知道的同学讲一讲,有学生知道四舍五入法,要给予肯定。) 谈话: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结果各应是多少?自己写一写,再和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介绍四舍五入法,既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又体现同伴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求近似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尝试笔算

六下第三单元信息窗三

六下第三单元信息窗三 信息窗3:啤酒生产计划——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啤酒生产车间的一角,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每天生产啤酒的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对应数据变化规律,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学习。这部分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教师要充分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比较、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参观了啤酒的生产情况,并学习了两个量之间可以成正比例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在啤酒厂参观,看看今天我们能学到哪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 以参观啤酒厂为主线,通过复习正比例的知识来引入新知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看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仔细观察记录表,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啤酒厂一共要生产多少吨啤酒?” (2)“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的其他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红点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规律,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探索。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分析表中的两个量:分别是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需要生产的天数随着每天生产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少,需要的天数就越多。 引导学生思考:每天生产的吨数在变化,需要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量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计算: 100×60=6000(吨) 200×30=6000(吨) 300×20=6000(吨) ……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

信息窗一(平行)

《平行与相交》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观察大桥图纸入手,激起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执教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1、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之上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原则。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营 造一个学生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这节课从观察“壮观的大桥”入手,以及后面出现的黑板、电线杆、秋千的吊绳等等,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看见的,通过课件对这些图形的形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图形特征和关系的丰富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2、关注新知的生长点,体现新知动态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

活动,提出“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给分分类呢?”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相交与平行现象。 3、让知识的呈现体现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授课时,我严格遵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学习内容,处处体现层次性。我先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一组平行线,又画出给出直线的平行线,再在空白纸上画任意一组平行线,最后又在空白纸上画出给定直线的平行线,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很好的降低了知识难度。而且在教学画平行线之前,我先让学生在平移的三角形中找出平行线,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和“直线的平行”之间的关系,因而,学生就能由此考虑,画平行线时我们必须要平移三角板,从而找出了怎样才能保证平移三角板的方法。学生不仅会画了,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画。 不足: 1、数学教学对语言要求更高,更规范,所以这节课的很多语言都还需要好好推敲。 2、课堂问题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 3、教师的归纳还不够到位,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信息窗1

六下第三单元信息窗一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运输量(吨)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王化聚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24-27页,具体内容有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观光市府大楼前的街景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学生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解决一个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在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进行算法多样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最终形成算法一般性的共识。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并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你参观过咱们的市政府办公大楼吗?(学生口答)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下好吗?不过在我们坐的车上,可留有问题哦!有信心解决吗?

学生口答。 小结口算方法 二、情境展示,合作探索 谈话:解决了路上的问题,我们利地来到了市政府大楼。 (一)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 问:“请仔细观察画面,你都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口答,找出所有的数学信息 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想法一: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想法二: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想法三:新闻大厦一共有多少个房间? 想法四:市府办公大楼一共有多少个房间? …… 重点解决:(1)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2)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板书)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教学红点1,整十数乘整十数。 谈话:“怎样求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根据哪些信息列式?” 学生口答并列式。 40×20= (个)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怎样计算呢?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探索 (3)集体交流: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想法一:40×2=80 40×20=800 想法二:40×10=400 400+400=800 想法三:40×20=40×2个十=80个十=800 想法四:40×2=80 80×10=800 …… 小结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会自动选用40×2=80 80×10=800这种方法。 2、巩固: 30×20 10×60 90×10

乘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三

信息窗3——变鸽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信息窗3、自主练习1、2题。 教学要求: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有关0的乘法是本课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情景图遇到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的变魔术的主题图,这一情景使学生特别喜爱的。情境中暗示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2.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1)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原来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几只鸽子? 2.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学们问的问题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去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1.自主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原来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几只鸽子? 第二个问题: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设计意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解除了学生的思维顾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精讲点拨 1.小组代表交流方法,在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个问题:1+1+1=3(只)1×3=3(只)或3×1=3(只) 第二个问题:0+0+0=0(只)0×0=0(只) 4.引导学生总结出“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的规律。

剪纸中的数学信息窗3

三、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信息窗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38-40页,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一、5/6的分数单位是() 3/8是()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二、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

生: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 13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15. 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

信息窗一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到花果山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加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个故事,今天教师带领大家到充满生机的花果山,看一看花果山优美的风景。 二、新授 1.出示图,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讲的是什么事,都有些什么?{活泼的小猴,天上的飞鸟,云朵,游玩的学生,路边的鲜花} 2.交流:你能从这幅图上看出什么与数字有关的信息? 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找到了天上有六只小鸟,树上有3个猴子,山上有2只猴子等等数学信息。 3.看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说了一句什么话? 那么有多少只猴子呢? 你怎么知道的? 独立思考。 同伴讨论一下。 汇报讨论的结果, 问:你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的? 指名说结果: 数一数就知道了。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把3和2合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师:把3和2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法,10以内数的加法 列式:3+2=5(只) 读作:3加2等于5。 介绍加号。单位名称。 指导写算式。

信息窗二(同分母…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吴忠市朝阳小学马莉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33至3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示理解算理,发展形象思维;借助于抽象符号概括算法,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信封袋学具、合作探究单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很多的传统文化,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播放视频)。 这些剪纸的作品美吗?(美)它里面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一种。 二、动手“剪纸”,探究新知。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纸,也就是单位“1”,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

这样的一张纸,请你拿出来,我们把它对折,画斜线涂出其中的一份,打 下来,我剪了一个蝴蝶。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剪鲤鱼”用了这张纸的81,“剪蝴蝶”用了这张纸的8 3。 师: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提出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 预设:(1)剪鲤鱼和剪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剪蝴蝶比剪鲤鱼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自己读读问题。 出示问题一:剪鲤鱼和剪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请你尝试列式并计算。 预设:学生1:81+8 3=84 学生2:81+83= 16 4 两个学生打擂台,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 学生1: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剪鲤鱼用了其中的1份,剪蝴蝶用了其中的3份,一共用了其中的4份,8份中的4份就是8 4。 谁和这位同学算的一样,再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8 1是1个8 1,83是3个81,合起来就是4个81,也就是8 4。 学生2:我是分子相加1+3=4,分母相加8+8=16 老师追问:在你的算式里,4表示什么?你给大家指一指;16表示什么?

信息窗一(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素材 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个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的加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算式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还能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继续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笔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 小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继续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经常会用到。小学数学里,不是很繁的小数加、减法,一般用笔算。较繁的加、减法,提倡用计算器计算。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说出或写出得数。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相同。结合加、减计算,编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答,可以加强加、减法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常用数量关系。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笔算小数加法 例2笔算小数减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结合着一起教学的,这是由于加、减法的计算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如,怎样写竖式、按怎样的次序计算、怎样在结果里点出小数点、怎样化简得数等。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能发挥知识联系的作用,提高效率。加、减法相结合,还能体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有利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扩展到小数的加、减法上。 ,教学小数减法编排两道例题,比小数加法的例题多。这是因为小数减法的情况比加法复杂,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或者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计算会比较顺当。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则容易发生计算错误。所以,教材对小数减法的教学安排比较细致。多的一道例题,专门针对计算难点。 本单元先教学笔算,它是全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再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能避免繁琐的笔算,提升计算能力。 (一)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发展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

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8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所以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乘法分配律》课标分析 1、新课程标准倡导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本节课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现实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 2、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新课程标准强调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本节课呈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算式具有共同特点,从而进行大胆猜想,继而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验证,并最终总结出数学规律,而这一过程正是探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进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乘法分配律》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排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间的关系——写成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给出用式子表示的算律”这样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重点和关键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并不是要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信息窗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崇左市城南小学邓水莲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青岛版教材P91-92,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 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师准备圆片四张,长方形纸一张。生准 备圆形和长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动态演示关于唐僧师徒分月饼内容多媒体课件,接着出示含有4个月饼的图片。 1.把这4个月饼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几个? 2.把这2个月饼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几个? 3.把这1个月饼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几个?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折一折 让学生拿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帮八戒折出半个饼来。重点体会平均分。 (二)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1/2。 3.多媒体课件演示1个月饼不平均分成两份的情境图。问:这样能用1/2表示吗? 4.学生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你有几种折法? (三)认识1/3、1/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