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H. 劳伦斯《木马赢家》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

D.H. 劳伦斯《木马赢家》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

D.H. 劳伦斯《木马赢家》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
D.H. 劳伦斯《木马赢家》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2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3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

4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5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

6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7 运用文本分析法看中英女性婚姻观的差异

8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9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10 浅析中西方文化中会面礼仪的差异

1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12 研究网络语言的特点,影响以及其规范性

13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 黛西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作用

17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8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9 汉英叠词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20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

21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

22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23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24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2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26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27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

28 英语习语汉译方法浅析

29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

3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31 论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32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33 中美企业文化研究

34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35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

36 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研究及建议

37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38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 tranger

39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40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41 苔丝死之谜

42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43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44 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

45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46 《傲慢与偏见》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推理研究

47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48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49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50 战争留下的伤痛--《太阳照常升起》主要人物对比

51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52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53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54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55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56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57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58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

59 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

60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61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6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63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66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67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68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69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70 《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

71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

72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73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74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75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

76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

77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78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79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80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8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82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8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84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85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86 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与东方文化中的鬼形象之对比

87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88 中西方大学中第二课堂的角色研究

89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

90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91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新女性独立精神

92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93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

94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 Tragedy of The Lady with the Camellias

95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9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

97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98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广告创意对营销的影响——以聚美优品为例

99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00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01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

102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03 英文商务信函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104 《楚门的世界》中的黑色幽默

105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06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7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108 通过《生活大爆炸》分析美国情景喜剧中的文化

109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110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111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112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113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114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

115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116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

117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

118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19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

120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

121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122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

123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24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125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26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

127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

1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9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

1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1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

132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

133 美国西部文学中的牛仔形象所体现出的美国英雄主义

134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135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136 浅析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137 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分析

138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

139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管理

140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广告语的修辞特点

141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42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43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

144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45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146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

147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148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

149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

150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151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52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153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54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155 萨拉的性格魅力

156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157 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点

158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59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160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161

162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63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164 从无知到成熟:论爱玛的成长历程

165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166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167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

168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169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170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71 女性的赞歌—《愤怒的葡萄》中乔德妈和罗撒香两位女性的坚强性格分析172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73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74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75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

176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

177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178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7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180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181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18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83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84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185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

186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87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

188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189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

190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

191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192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93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194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

195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96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

197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98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199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

200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学号:1011010326 班级:文学3班姓名:马娟娟 内容提要: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俄狄浦斯情结,也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雅克?拉康和诺曼?霍兰德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俄狄浦斯情结。 二、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俄狄浦斯情结”即意为恋母妒父心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认为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小女孩的那种爱父嫌母的感情则叫做伊赖克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 在《俄狄浦斯王》中,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

劳伦斯 布洛克作品一览

劳伦斯·布洛克 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1938——),生于纽约水牛城,现居纽约,已婚,育有二女。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小说不仅在美国备受推崇,还跨越大西洋,完全征服了自诩为侦探小说故乡的欧洲。获爱伦坡终身大师奖(The Grand Master Award)、获钻石匕首奖(The CW A Cartier Diamond Dagger)、二获马耳他之鹰奖(The Maltese Falcon Award)、三获爱伦坡奖(Edgar Allen Poe Award)、四获夏姆斯奖(Shamus Award)。 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有五个系列(红色标注为国内尚未出版,带★者为本坛已有): 一、马修·史卡德系列:以一名酒鬼无牌私家侦探马修·斯卡德为主角。 1976年,The Sins of the Fathers(父之罪)★ 1976年,In the Midst of Dead(在死亡之中)★ 1977年,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谋杀与创造之时)★ 1981年,A Stab in the Dark(黑暗之刺)★ 1982年,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八百万种死法)★ 1986年,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酒店关门之后)★ 1989年,Out of the Cutting Edge(刀锋之先)★ 1990年,A Ticket to the Boneyard(到坟场的车票)★ 1991年,A Dance at the Slaughterhouse(屠宰场之舞)★ 1992年,A Walk Aong the Tombstones(行过死荫之地)★ 1993年,The Devil Knows Your Dead(恶魔预知死亡)★ 1994年,A Long Line of Dead Man(一长串的死者)★ 1997年,Even the Wicked(向邪恶追索)★ 1998年,Everybody Dies(每个人都死了) 2001年,Hope to Die(死亡的渴望)★ 2005年,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繁花将尽)★ 二、雅贼(罗登巴尔)系列:以一名中年小偷兼二手书店老板柏尼·罗登拔为主角。 1977年,Burglars Can't Be Choosers(别无选择的贼)★ 1978年,The Burglar in the Closet(衣柜里的贼)★ 1979年,The Burglar Who Liked to Quote Kipling(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211220.html,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作者:卓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本文试通过对弗洛伊德认为戏剧中的悲剧效果是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阐释、解读,由此对弗洛伊德给出的恋母情结是这部戏剧的主要悲剧根由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反思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俄狄浦斯情结,我们也称之为“恋母情结”,它的首次出现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在1900年,他在《梦的解析》中对《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进行了解析,并且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他指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是人类的一个共通点,俄狄浦斯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人。他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主要的因素是他的恋母情结所致。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读 美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过“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哦,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1]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是造成《俄狄浦斯王》悲剧根源来自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文学的创造和欣赏都得从无意识欲望——性本能这一根本动因去寻找。弗洛伊德从戏剧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倾向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效果来自于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这种情感会让儿子在母亲身上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而这些会产生无意识的爱以及爱的假想敌。会让他对异性父母持占有的欲望,期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即同性父母死亡,这些都在表明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厌恨或是排斥自己的异性父母。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中,这两个方面基本上会同时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之后会进入一段潜伏期。到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和转移它。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发展和爱的欲望倾向中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在他的另一本书《图腾与禁忌》里也有谈到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书中的第一章乱伦畏惧和第四章图腾崇拜在童年时期的再现里,想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这些具有同一图腾氏族的、贫穷的、赤身裸体的食人生番是怎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乱伦的出现。我们发现,所有存在着图腾现象的地方,几乎同时也会有这样的规定:把同一图腾当作信仰的氏族成员之间不能发生性关系,也不能通婚。而且这一定律执行的极为严格,男女一样,处罚一般

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

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 自20世纪以来劳伦斯即使备受争议,但这位文学巨匠还是凭借其伟 大的人格魅力和卓著的文学成就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出身于英国工人 家庭的他,深刻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提早体会到了社会的本质, 他的作品也所以走在时代的前列,凝聚着不凡的魅力。与同时代的其 他人不同,他终生都追求人性的解放、自然的回归和女权主义的神圣 不容侵犯,他的作品也从人性和自然的角度给人以深刻警醒。工业革 命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人们一度沉醉于这场革命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中,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暴露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工业 文明的否定也愈加严重,劳伦斯的作品就是基于对此的否定[1],他 以笔为枪,通过描写男女之间的性爱、自然的唯美,强烈地表达自己 对工业文明的不满、对物质至上的深恶痛绝,渴望解放人性、回归自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无不是一次严肃、认真的思考之后的释放。 一、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 一生都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劳伦斯,将这种思想深刻融入其创作中。出生于英国伊斯特伍德小镇的劳伦斯先生,从小就对自然的神秘 充满向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大到鲸鱼、狮虎,小到蚊子都充满神 秘色彩,它们甚至能够说是有些神圣。他不吹捧人类的高等,反而认 为自然的各种生物要比人类纯洁,他笔下的生命都反映了他对自然的 崇拜与敬畏之情。一切热爱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 也是来源于他对自然的充分了解。他对自然物种的了解之多、之细令 人瞠目结舌,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中,他描述了包括灌 木丛、乔木丛等各种草本植物,除此之外,他还描写了多达30余种的 飞禽走兽,即使从未见过这些生命的人们,读后也能够描绘出书中的 世界。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并不局限于这个本小说之中,在此之后,他还出版了《鸟、兽和花》《紫罗兰》《荨麻》和《最后的诗篇》这 四本诗歌集,在这些诗集中,他描述山川湖泊,描绘天象自然,描绘 鱼虫鸟兽,无一不形神兼备,无一不反映他对自然原始之美的赞美。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开禧元年十二月乙卯务观东篱书。 文中追述了唐大中后诗风的变化,陆游以宽广的胸襟、客观的态度从历史流变中评说倚声的功过。 诗文、别集之后的评论是陆游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论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评思路,即对于任何一种文体,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核心话语,那么它就总有了在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特定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意义。附于经籍之后的短文,记录整理、收藏、校订的情况,颇具考证风格。如《跋老子道德古文》先叙述了版本流传的情况,接着简要说明了今世罕见的原因,并对自己二十年来的苦求终于得到收获,书籍得以保存感到欣慰。文章语言严谨,文风朴实。书画、法帖、碑铭之后的文字则或考证学术问题,或记录流传情况,或阐释艺术特征,或抒发复杂感情,信手拈来,别具风味,从中可看出宋代文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陆游此类题跋作品,能将多种艺术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如《跋兰亭序》云:“观兰亭者当如禅宗堪辨,入门便了”,将书法与佛法相结合,以禅宗的妙悟指明了书法欣赏的门径。而《跋临帖》:“此书用笔,霭霭多态度,如双钩钟王遗书,可宝藏也。”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将笔法的神态活现出来,通过古今比较肯定了书的价值。 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与确立,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与其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密不可分,但更基本、更直观也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文体本身的体式特征。创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文章的指向,也是体式变化的主要因素。陆游的题跋文有的只是单纯性地记录,以做材料证据,如《跋Ν庵语》:“乾道庚寅十月入蜀,舟过公安二圣,见祖珠长老,得此书。珠自言南平军人,得法于庵云。”短短三十四字,交待了时间、地点、书的来历,叙事平实简单,如行云流水,未掺杂其他抒情、议论成份。此类只对载体记录而不生发的作品在陆游题跋文中并不多见,他大量的题跋作品都不限于对载体的解释、介绍,而是进行多面生发,力尽其变。如《跋吕侍讲岁时杂记》中将昔日与今夕对比,反 映战乱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在节物风俗,更在志气人心,“求新亭对泣者”不易,作者唯有抚卷嘘叹。对题跋文体制变化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者的创作目的。陆游的题跋文有多种写作因缘,或忧念国家时事,或追忆故人旧事,或批评文坛风气,或指引、鼓励后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自记,作者对所接触的载体进行叙述、记录或评说;一类是应他人请求而作,涉及到所托之人,为题跋文体式变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第一类在陆游的题跋文中占大多数,此类文章多是有感而作,议论、描写、抒情不拘于一处,内涵丰富,包容极广。如《跋文武两朝献替记》、 《跋云丘诗集后》、 《跋徐侍制诗稿》等。 陆游题跋文的表现手法多样,比喻、排比、对比等往往融于一体。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最见风神。大致可分为同一领域的比较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比较两种。同一领域内还有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分别。如《跋乐毅论》中写道:“《乐毅论》横纵驰骋,不似小字;《瘗鹤铭》法度森严,不似大字。此后世作者所以不可仰望也。庚申重九日陆某书。”《乐毅论》世传系王羲之亲书于石,其突出特点是起笔收笔了无痕迹,宛如天来,既各具风姿,又左右顾盼,相映成趣。于古朴中有逸趣,风雅中不失凝重。而《瘗鹤铭》相传是王羲之悼鹤而作,他以鹤舞的神韵运笔,气势宏逸,神态飞动。陆游在此以二碑文作横向比较,虽同出一人之手,却笔韵各异,神态多姿。 题跋文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促进了宋文的繁荣,而陆游的创作又代表了南宋题跋文发展的新高度。宋代散文对文体的回归,对自我的关注,对意义的追寻,对议论的爱好,都为题跋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宋代文化的全面繁荣,也为题跋文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宽广的领域。即使是在南宋偏安的状况下,文化的影响仍是巨大的。它不仅丰富了题跋的表现内容,而且赋予它深沉的时代深意。题跋文的价值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它与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它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安 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25) 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 ? 62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劳伦斯自然观解读

[收稿日期]2007-07-14 [作者简介]李佳庆(1964-),男,陕西兴平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劳伦斯自然观解读 李佳庆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戴维?赫伯特?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自然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对于劳伦斯自然观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而且对于当代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努力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本能;理性[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02 (2007)09-0113-03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第24卷 第9期2007年9月 Vol.24No.9 Sep2007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最具天赋、最多产,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劳伦斯对两性关系毫不隐讳的描写、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规范的否定以及对机器文明的憎恨,使许多与之同时代的人们把他看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极端主义者,一个愤愤不平、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物。他的小说甚至绘画作品屡遭查禁。他在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余年的人生时光,最终客死异乡。 劳伦斯所处的时代,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空前繁荣;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破坏,广大民众并没有真正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益处,社会动荡不安,列强间矛盾日益激化,冲突不断加剧。1914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各国人民以及劳伦斯本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劳伦斯认为这一切都是人们不断膨胀的贪欲所致。工业革命和机器文明使人类远离自然,过分专注于对自然的掠夺和物质财富的占有,而忽视了自然赋予人类的本性,精神世界成为一片荒漠。在劳伦斯看来,按照人类的本性去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道德的生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劳伦斯的自然观是其庞杂、深邃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于其自然观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而且对于当代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努力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 劳伦斯认为精神、肉体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自然凭借其超越一切的力量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力量控制着我们的精神和肉体,规定着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人类在自然的面前微不足道,只能遵从自然的意志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在散文《鸟鸣》中,劳伦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冬天严寒异常,鸟儿纷纷死去,一日清晨一切突然有了转机:风从海面吹来,温暖而舒适,鸟儿熬过了冬天,他们开始尽情地歌唱。于是作者感叹到: 我们不能选择世界,甚至不能选择自己。三月的严寒渐行渐远,我们只能看着冬日来去匆匆。我们无力阻止春天的脚步,也无法让鸟儿永远默不做声,更不能制止斑尾林鸽咕咕地鸣唱……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瑞香树不久就会吐露芬芳,小羊羔们会直立而舞,漫山遍野的白屈菜将绚烂开放。一个新天地将降临人间。 (朱通伯,P16) 在这段文字当中,劳伦斯表明了这样的思想:自然界孕育着超越一切的力量,人类就像其他一切生物一样被这一力量所控制,人类的意志与其相比微不足道。 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劳伦斯坚信自然的统一和神圣。对于他而言,自 113??

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

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自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一直对学术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便是将俄狄浦斯情结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本文试从俄狄浦斯情结内容本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和革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雷雨》;继承;革新 一、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妒忌、仇恨的心理。【1】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一主题也的确反复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 弗洛伊德以希腊悲剧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例,详细阐明了他提出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达的儿子,出生时,神谕预示他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随即被生父抛弃,后来他被人收养,并在异邦做了王子。当他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去求助于神谕时,神警告他要远离家乡,因为上天注定他要杀父娶母。而碰巧俄狄浦斯在离开他养父母家的途中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王,并在偶然发生的冲突中杀死了他;随后,他因解除了狮身人面像对底比斯城的围困,被百姓拥戴为王并与生母伊俄卡斯达结婚育子。直到后来底比斯城瘟疫流行,神谕告知只有把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能停止。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这一令人厌恶的罪恶行径时,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自戕双眼,远走他乡。弗洛伊德指出“这种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2】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的提出,引起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当这种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作家的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运用于作品中。《雷雨》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更有甚者将《雷雨》视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雷雨》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充分展现,但同时又不是对它的简单翻版,而是结合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一、《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 1、以杀父娶母为理论原型 《雷雨》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是因为它淋漓尽致地将以杀父娶母为原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展现出来。杀父娶母原型的主要内容为父弃子、子杀父以及子娶母,在《雷雨》中,周朴园对大儿子周萍的不关心、对二儿子鲁大海的遗弃表现了父弃子的内容;周萍对父亲的憎恨并表示“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鲁大海持枪与周朴园谈判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杀父的内容;而周萍和周蘩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则是对子娶母内容的展现。 2、浓厚的悲剧色彩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其主人公俄狄浦斯因不能挣脱命运的捉弄而自残,王后伊俄卡斯达自杀了。而《雷雨》的结尾,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跑出周公馆触电身亡并殃及周冲,周繁漪和鲁侍萍病倒、鲁大海消失,让原本好好的两家人家破人亡。 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部作品悲剧发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作品中人物的悲剧都是通过自我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韩阳 内容摘要: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 1. 《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 《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克拉拉的丈夫是一个酗酒的工人,在教育方面远逊于克拉拉,这和莫瑞尔一家的情况十分相似。虽然克拉拉希望从保罗身上得到更多,可保罗除了性的激情以外不愿做出任何的承诺。两人的恋情结束后,克拉拉回到了她的丈夫的身边。保罗虽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无意识的动机,但劳伦斯却在故事情节中默默地传达了一种信息,只有母亲的死才能解放保罗。在书的结尾,他终于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了,尽管我们仍然不确定他是否能最终战胜她的影响力。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劳伦斯自己的精神分析,一个年轻人如何竭力摆脱母亲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是劳伦斯的自传,还因为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本质的杰作。保罗是迷失于恋爱中的男人的代表。保罗不能全心全意爱一个女人,这源于他精神和肉体的分离。许多评论家分析了保罗的悲剧及其产生的原因。事实上,保罗的悲剧起因于很多原因。有些原因是外部的,来自于他人和社会; 有些原因是内部的。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或许是弗洛伊德最著名的性学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故事。在故事中,俄狄浦斯被预言会谋杀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发生关系(结果确实是如此,虽然他并不知情)。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被压抑的欲望存在于大多数年轻男孩心中。《儿子与情人》极大的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理论,即俄狄浦斯情结,其中儿子不自觉地渴望他的母亲,而憎恨他的父亲,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在小说中,莫瑞尔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打印发给朋友发布者:玄轩 热度49票浏览2516次【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07年1月10日 20:19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来源:原创作者:玄轩 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恋母情结”,指的是儿童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即儿子依恋母亲,嫉妒父亲;女儿依恋父亲,嫉妒母亲。儿童三到六岁时,里比多(Libido,性本能)集中在自己的生殖器上,受里比多的驱使,男孩要占据父亲的位置,会有与父亲争夺母亲的表现;女孩要占据母亲的位置,会有和母亲争夺父亲的表现。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性器期,也叫恋母情结的阶段。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它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故事说的是:渴望子嗣的底比斯国王拉依俄斯国王和他的妻子依俄卡斯特阿波罗的神谕说“你将有一子,但命运女神规定你将死在他之手。”拉依俄斯很震惊,于是在儿子刚出生时就把它的两脚踝刺穿,命牧羊人扔到森林里。好心的牧羊人于心不忍,就把婴儿交给为波吕波斯国王放牧的牧羊人,最终为波吕波斯的国王科任托斯收养,取名俄狄浦斯,意即“肿疼的脚”。 俄狄浦斯渐渐长大成人,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得知自己非科任托斯亲生,他对此寝食不安,于是去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阿波罗对他说:“你将杀死你父亲,娶你母亲为妻,并生下可恶的子孙留在世上。”俄狄浦斯唯恐预言实现,当即离开波吕波斯前往俾俄喜阿。路上一个驾车而过的男子盛气凌人地吆喝他让路,俄狄浦斯愤怒地杀死了他然后继续上路。他不知道这个男子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来到底比斯城下,俄狄浦斯轻而易举地破除了威胁底比斯王国的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司的关于“人”的谜语,赢得了底比斯王国和前国王的妻子依俄卡斯特为妻,他们一同治理底比斯,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可是他一直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底比斯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瘟疫,全城都被病毒和饥荒所笼罩。阿波罗的神谕告诉他:“是杀害前国王拉依俄斯的血腥罪恶使得全国人民陷于沉沦。”于是俄狄浦斯请来最受人尊崇的盲者先知提瑞西阿斯帮忙缉凶调查。在百般恳求之下,先知终于无奈地说出真相:“俄狄浦斯,那正是你呀,你的罪恶使全城遭殃!你杀害国王,和你所爱的人在罪恶中一起生活!” 真相终于大白,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依俄卡斯特受不住这一打击吊死在卧房里,俄狄浦斯也因逃不脱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悲痛万分地刺瞎了双眼,好让自己不再看见命运安排下自己所做的和所遭遇的一切。他离开了底比斯,带着狂乱的心情开始在世界各地盲目地流浪直至老态龙钟,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洗刷杀父娶母的罪恶,等待着命运女神的最后判决。俄狄浦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了杀父娶母的第一悲剧性人物。 精神分析学的泰斗弗洛伊德引用这一神话故事,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也即恋母情结。他陈述道:“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我们把它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它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异常重要的角色。”不过弗洛伊德认为,有关俄狄浦斯的传说只是以稍为和缓的方式展示了源于儿子的两种极端的愿望,即杀父娶母,真正的亲子关系还远比作这个神话故事所揭示的复杂得多。 有人说,俄狄浦斯是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杀父娶母的,弗洛伊德认为他是因恋母杀父,这就冤枉了一无所知的俄狄浦斯。其实不然,弗洛伊德正是通过俄狄浦斯这一形象揭示出恋母情结的无意识性。儿童最早接触的异性就是自己的父母,由于里比多的驱使依恋与自己异性的一方父母,嫉妒乃至怨恨另一方。然而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支持这一亲密关系,儿童必须将这一情感压抑到潜意识里而不再提及。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低而非过高估计了它的影响。恋母情结如果不受控制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杀父娶母,这就是为何弗洛伊德要借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揭示这一情结。在弗洛伊德提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一、生平与创作 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 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 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

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才能使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走出没落与衰败。艺术作品并非性本能的升华,即性本能遭到压抑之后的白日梦,而是展示人类自然本性的伟力。 作品中的性已不再是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性,劳伦

心理学: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与埃勒克特拉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在古希腊神话,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是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大略。佛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俄狄普斯情结”是男孩情结;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发现了男孩的“俄狄普斯情结”,继而联想并发现女孩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并不困难。“埃勒克特拉情结”同样普遍地在童年时代形成。它也不单是由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性的性欲本能所决定,而带有人类社会文化的诸多铸造。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埃勒克特拉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起健全理想的人格。在健全理想的人格中,虽然埃勒克特拉情结还会不同程度地潜存在女子的心灵深处,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了。 情节产生原因: 恋父恋母期,也称为俄狄浦斯期。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期是幼儿从出生到6岁时,经过的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欲期,第二个阶段肛欲期。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歌,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一般人度过一生而不晓得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因为这种认知对一般人的打击太大,常会使他不知所措。所以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别人会怎么想“。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鸟啼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第2课鸟啼(一)作者简介 生 平 经 历 劳伦斯(1885—1930),英国作家。出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 作 品 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迷途的姑娘》。 评 价 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把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作的突出特点。他是一位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 天才的劳伦斯 在成功推出第一部长篇力作《白孔雀》之后,劳伦斯乘着爱情的风帆,才思喷涌、激情奔腾、呕心沥血地潜心写作。他着笔《迷途的姑娘》,写作《普鲁士军官》,创作了《爱,我们熬过来了!》;《爱情诗集》出版了,杰作《虹》《恋爱中的女人》双双问世了,《儿子与情人》杀青了……劳伦斯这一篇篇、一部部惊世骇俗的力作,宛如一阵飓风、一场暴雨、一股洪水,铺天盖地地泼向英伦大地。一时间声名鹊起,崇拜声、追逐声、批评声一齐涌来,劳伦斯变成了英国文坛的大家,就连英国当时最有建树、最有声望的评论家案头都以摆放劳伦斯的著作为荣。 (一)背景链接 《鸟啼》是劳伦斯的一篇散文。该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对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劳伦斯希望人类像鸟儿一样向死而生。

劳伦斯哈普林代表作

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美国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之一。 1935年~1939年哈普林就读于康乃尔大学,1939年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41年~1942年,他就读于麻省的哈佛大学,并在华德葛培斯、马塞布尔和克里斯多福等人的指导下,获得景观建筑学工程学位。 1949年~1976年,哈普林和其合伙人成为旧金山当地重要的建筑师(1954年~1969年间获7次美国建筑师协会大奖)。 哈普林于1963年~1965年担任加州高速公路部门的设计顾问;于1963年~1966年担任旧金山海湾捷运地区的都市顾问。其间,哈普林还受邀到温哥华大英哥伦比亚大学、北卡罗兰纳大学、宾州大学等校访问、讲学,之后又担任加州柏克莱大学分校的讲师,并成为“哈宾夏季研习会”的董事。 1961年哈普林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Petty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对水、水泥等材质把握的准确度。 重视自然和乡土性是哈普林的设计特点。在开始设计项目之前,哈普林首先要查看区域的景观,并试图理解形成这片区域的自然过程,然后再通过设计反映出来,如著名的滨海农场住宅开发项目。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人们各种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现代园林设计为顺应这一趋势,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理论等学科的角度分析了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和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它通过定性研究人群的分布特性确定行为环境不同的规模与尺度,并根据人的行为迹象得出合理顺畅的流线类型;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的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确定不同的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以及不同的局域空间的知性特征。 哈普林认为景园设计者应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整个创作灵感,为激发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一个具艺术感召力的背景环境。他在一本工作笔记中记录了其独特的生态观—“在任何既定的背景环境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历史必然性,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它们,然后才能以之为基础决定此环境中该发生些什么”。在1962年的旧金山海滨牧场共管住宅(Sea Ranch)的设计中,哈普林先花费了两年时间调查基地,通过手绘“生态记谱”图的方法,将风、雨、阳光、自然生长的动植物、自然地貌和海滨景色等均列入设计考虑因素。而最终完成的住宅呈簇状排列,自然与建筑空间相互穿插,在不降低住宅密度的同时留出更多的空旷地,又保护了自然地貌,使新的设计成为当地长期自然变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设计广受赞誉。 为了能更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要素,哈普林对由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Gropins)创建的仅适用于部分专业人员的集体创作理论进行了改革,主张设计师应与科学家及其他专家进行广泛的合作。这对于生态设计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哈普林(L·Halprin)事务所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大市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跌水为折线型错落排列,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不失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经典之作。 代表作: (1)伊拉·凯勒水景广场(Ira Keller Fountain Plaza)。 伊拉·凯勒水景广场就是波特兰大市大会堂前的喷泉广场(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水景广场的平面近似方形,占地约0.5hm2。广场四周为道路环绕,正面向南偏东,正对着

俄狄浦斯情结概论

俄狄浦斯情结概论 徐钧 目录 引言 一.索福克勒斯:古代的《俄狄浦斯王》文本 二.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三.克莱因:客体关系克莱因学派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四.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五.日本学者:对应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阿奢世王情结 六.同理心的成熟:阿奢世王情结 七.“纳”——摩梭人:异文化的田野工作资料 八.结语 引言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时间,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最后再比较阿奢世王情结和人类学田野工作的部分资料,作为来自异文化的补充观点以扩展视野。主要目的是协助读者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获得理解。 一.索福克勒斯:古代的《俄狄浦斯王》文本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伟大悲剧之一,作为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流传于西方社会。 俄狄浦斯王贤明地统治了底比斯城十五年,底比斯的人民安居乐业。 不幸的是,有一天,瘟疫开始在底比斯城流行,许多人死去。 爱民的俄狄浦斯王为了消灭这场瘟疫,就前往神庙预言所询问预言家,关于这场瘟疫的原因和消除的方法,以挽救底比斯的居民。 神庙的预言家告诉俄狄浦斯王,这场瘟疫的原因是因为城邦隐藏一个罪人,所以奥林匹斯诸神降灾难给底比斯城。 俄狄浦斯王急于追问这个罪人是谁? 先知却说道,“你不是最善于猜谜吗?” 这一语双关,因为俄狄浦斯王的确是一位善于猜谜的人。在他到达底比斯城之前,妖魔司芬克斯——人面狮身怪正用一个谜语肆意伤人,“什么动物早晨四肢走路,中午两肢走路,下午三肢走路?” 俄狄浦斯轻松解答了谜语,“那就是人。” 司芬克斯羞愧难挡,跳崖自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