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01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的出版大大推动了西方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此书的作者是()。比尔斯

比奈儿

弗洛伊德

克雷丕林

02

对成就动机具有积极影响且能更好地预测成就的目标是()。

掌握接近目标

掌握回避目标

表现接近目标

表现回避目标

03

按照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具有表现目标的个体往往持()。

能力增长观

能力实体观

能力表现观

能力掌握观

04 某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注意如何避免不能理解或不能掌握任务的情况发生,按照成就目标理论,该生的成就目标属于()。

表现接近目标

表现回避目标

掌握接近目标

掌握回避目标

05

某大学生相信能力是不稳定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他持有的能力观是()。

实体观

增长观

表现观

掌握观

06

提升成就目标的TARGET模式中的“G”是指()。

小组安排

目标设定

群体访谈

指导发现

07

根据成就目标的3乘2模型,“个体追求比以前干得更好”属于的成就目标是()。

任务-接近

任务-接近

自我-接近

自我-回避

08

采用表现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09

阿特金森研究发现,更容易选择非常容易任务的是()。

避免失败者

追求成功者

矛盾者

所有人10

下列不属于成就目标形成过程中个体因素的是()。

个体能力

年龄因素

性别

社会文化

11

艾利奥特认为对“胜任”的评价标准应该有三个:任务参照目标、自我参照目标和()。班级参照目标

他人参照目标

回避参照目标

接近参照目标

12

个体从一个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多个角度,提出多种设想,寻找多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是()。

发散思维法

头脑风暴法

集体研究法

培养恒心法

13

头脑风暴小组成员的理想人数是()。

3人左右

6人左右

10人左右

20人左右

14

以下对创造性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创造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创造的目的是产生有价值的产品

创造的成果有大有小

创造是极少数人的天赋

15

对于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

延迟评判

自由畅想

求异创新

鼓励批评

16

关于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高智商就会有高创造性

低智商也可能有高创造性

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与智商呈线性关系

17

一段时间内对问题解决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创造性的()。

敏感性

流畅性

灵活性

独特性

18

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种类多少,这一创造性的特征是()。流畅性

变通性

新颖性

独特性

19

下面有关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

高智商一定有高创造性

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20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集中思维

辐合思维

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

21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理解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调节随后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

期望理论

认知理论

22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这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激动

羞愧

气愤惊讶

23李明期末考试没有考好,认为是自己没有努力的结果,从归因的3维度分析,该归因属于()。

内部——稳定——可控

内部——稳定——不可控

内部——不稳定——可控

内部——不稳定——不可控

24学生产生不胜任感、习得性无助感,是由于常将失败归因于()。

难度

运气

能力

努力

25人们会力图寻找导致他们行为结果的原因,这种现象被称为()。

推论

推理

归因

归纳

26

在维纳的三维的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27下面说法代表归因的内控特征是()。“老师出的怪题把我难住了”

“我不管老师如何评分”

“我不知道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我准备好了,我能对付考试”

28将学业成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下列因素中的是()。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29以合理、完善方式组成的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的方式是()。

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

练习技能

思维技能30下列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阅读

吹拉弹唱

运算

记忆

31有关技能,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称为技巧

骑车、打字等属于操作技能

阅读、解题等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技能表现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无法相互转化

32我国学者冯忠良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包括的三个阶段,不属于这三个阶段的是()。原型启发阶段

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定向阶段

33经常运用于操作技能学习的初期和后期的教师操作示范是()。

对比示范

整体示范

分解示范

错误示范

34在大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明确操作技能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给学生以正确的操作示范

促进学生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35下列不属于熟练操作技能的特征的是()。操作的意识控制程度增强

利用线索的减少

动觉控制的加强

运动图式的形成

36打字、骑自行车、开车等,当这些动作以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时,称为()。

操作技能

认知技能

智力技能

外部能力

37复杂技能的形成一般经历的阶段为()。编码阶段--识记阶段--保持阶段--再认阶段

理解阶段--再认阶段--回忆阶段--运用阶段

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再认回忆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38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操作技能

技巧

操作能力

能力

39某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情感上是热爱的,并将其看作自己的行动指南,这说明该教师所处于的角色形成阶段是()。

角色认知

角色认同

角色信念

角色实践

40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体现了对教师哪方面的职业角色期待()。

崇高的职业道德

先进的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意识

渊博的专业知识

4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凸显的是社会对教师哪一方面的职业角色期待()。崇高的职业道德

先进的教育理念

渊博的专业知识

独特的人格魅力

42它是社会对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要求,是对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但又有高于一般行为规范的预期。它指的是()。角色期待

角色认同

角色信念

角色认知

43在现代教育中,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确立,以下哪一种教师角色越来越弱化?()

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

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

学生问题的解决者

44高校教师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中,不包括()职业认同

榜样示范

生涯规划

投身实践

45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是教师威信形成的()。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认识因素

政策因素

46在“犯错误效应”实验中,最有吸引力的人是()。

能力非凡而未犯错误的人

能力非凡而犯错误的人

能力平庸而未犯错误的人

能力平庸而犯错误的人

47

由教师的卓越能力和人格魅力带来的影响力叫()。

人格威信

权力威信

职业威信

知识威信

48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有()。

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导向

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态度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49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责任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称为()。

责任感

教育信念

教学效能感

教师威信

50由于刺激过多、过强且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犯错误效应

南风效应

超限效应

分化效应

51下列选项,不属于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的是()。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教师的社会地位

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

52教师改变、控制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叫做()。

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期望

教师威信

教师人格

53教师的威信包括职业威信和()两个方面。

人格威信

社会威信

专业能力

管理威信

54融入校园文化,促进自我成长,属于()。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55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和最高形式是()。激情

亲情

友情

爱情

56按照斯滕伯格的爱情理论,只有承诺,没有激情和亲密的爱称为()。

完美之爱

空洞之爱

浪漫之爱

伴侣之爱

57

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择偶的标准中,排在最前面的是()。

经济条件

身材容貌

性格爱好

社会地位

58

恋爱最为积极的目的和结果是()。

爱情情感交流

婚姻

59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爱情是性爱和情爱组成的一种特殊感情系统,其中情爱具有的特点是()。

冲动性

排他性

互补性

直觉性

60 “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爱情。

游戏式

利他式

激情式

逻辑式

61()是恋爱最为积极的目的和结果。

爱情

情感交流

婚姻

62表征性奖励的理论根据是()。

强化原理

认知原理

观察学习原理

人本原理

63在品德形成过程中,个体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应当——不应当”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这属于()。

态度定势

道德认识

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

64人们在具有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道德信念

道德动机

道德意志

道德知识

65道德意志的过程不包括()。

形成道德观念

生成道德动机

选择道德方式

执行道德决定66它是个体确信的、根深蒂固的东西,一旦形成会使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这种品德心理要素是()。道德观念

道德信念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67在道德意志的锻炼中,针对依赖性强、易受他人暗示的学生,应着重锻炼其意志的()。

果断性

坚持性

自制性

独立性

68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如赞成与反对、喜爱与厌恶、趋向与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思维定势

心理定势

态度定势

行为定势

69做了错事之后产生愧疚或者羞耻感,这是()。

道德认识

道德判断

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

70根据皮亚杰的理论,7-12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自律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后习俗阶段

71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品德心理要素是()。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72

某学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该同学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的阶段是()。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可逆阶段

公正阶段

73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观察法

对偶故事法

两难故事法

实验室实验法

74

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75儿童只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该儿童处于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76关于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品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品德的发展受社会道德的制约

社会道德的发展受公民品德的制约

品德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道德的发展受个体因素的制约

77

人们普遍认为“挟尸要价”中的主人公的做法是违背道德规范的,这种体验属于品德结构中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动机

78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规律的方法是()。

两难故事法对偶故事法

个案法

精神分析法

79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道德

个性

品德

性格

80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是()。

合理化

投射

退化

升华

81按照艾里斯的观点,下列想法属于不合理信念的是()。

努力一定会成功

人一定会犯错

天不会塌下来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82克服拖延的毛病,最关键的方法是( )。

找出原因

立即行动

制定计划

朋友监督

83某大学生常常有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和担心。他的这种消极情绪是()。恐惧

抑郁

焦虑

沮丧

84

艾利斯的ABC理论指出,导致人们产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原因是()。

诱发性事件

个体所遇到的诱发性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信念

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外部的强化

85

外出郊游、散步、看电影、下棋等有助于平静情绪,这利用了控制情绪的()。

交往调节法自我暗示法

转移注意法

反向调节法

86对个人内部情感状态的体验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主观体验

外部行为

生理唤醒

认知解释

87()在应激过程中始终起到关键性作用。认知评价

情绪体验

生理反应

个体需求

88大学生情绪情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与大学生的哪些发展因素有关?()身体、心理、学业

生理、心理、社会性

生理、学业、品德

心理、生理、学业

89

大学生对外部刺激的情绪反应迅速,喜怒哀

乐溢于言表。这说明其情绪具有的特点是()。

波动性

丰富性

外显性

敏感性

90有时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一致,有时二者又不一致,这反映了大学生情绪情感特征的()。

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

丰富性与狭隘性并存

强烈性与敏感性并存

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

91

大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因为只考虑眼前,很难全面、长远、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容易悲观失望,难以自拔,这反映了其情绪情感的()。

波动性

狭隘性

敏感性

强烈性92主张人格实现是人性的本质,自我实现有赖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心理学家是()。马斯洛

罗杰斯

班杜拉

荣格

93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悲观失望,难以自拔;面对某些生活事件,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很难全面长远的看问题。这说明其情绪具有的特点是()。

强烈性

敏感性

狭隘性

波动性

94我们高兴的时候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这属于情绪的()。

主观体验

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

行为反应

95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来实现的。

动机

适应

表情

心境

96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体是()。

道德感

心境

理智感

应激

97学校、企业、连队等群体属于()。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

98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

从众

服从

流行

感染

99大学中的社团属于的群体类型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名义群体

网络群体

100去个性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不包括()。

匿名性以及不明确性

责任分散

主体认知

自我意识

101球迷闹事、团伙斗殴等都体现了下列群体心理现象中的()。

社会助长

去个性化

群体思维

集体舆论

102关于从众的影响因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群体凝聚力越强,越容易从众

群体规模越大,越不容易有从众

群体中地位低的人容易从众

群体的认知差距越大,越容易从众

103学生起哄、球迷闹事、团伙斗殴中都存在()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促进

社会懈怠

去个性化

社会比较

104松散群体是指个体只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之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共同语言

深厚友谊

约束力量

105

大学教育的重点是自我教育,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主要措施是促使大学生()。

营造自我教育氛围,形成自我教育意识,省思自我教育哲理

形成自我教育意向,产生自我教育行为,营造自我教育氛围

营造自我教育氛围,形成自我教育行为,省思自我教育哲理形成自我教育意向,产生自我教育行为,省思自我教育哲理

106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明了以下哪一种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家庭因素

教育因素

环境因素

自我意识

107既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能力,又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的是()。

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反省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批判能力

108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哪一种因素对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

教师期望

班级气氛

109以下不属于人格健全标准的是()。

身心和谐发展

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社会意识和谐发展

110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与挫折,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情感,也要在情绪情感冲动时适度地进行自我约束”,这体现了大学生健全人格标准中的()。

自我整合,悦纳自己

适应良好,行为有度

情绪情感安定,调控有效

独立自主,和而不同

111下列有关大学生摆脱自卑心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悦纳自己

自我激励

孤芳自赏

合理评价

112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

少年期

青年期成年期

中年期

113

“大五”人格特质所包含的五个因素是()。

适应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适应性、稳定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外倾性、稳定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114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体现的人格特征是()。

独特性

稳定性

整体性

社会性

115它代表着道德要求,给好的行为提供奖赏,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人格成分是()。

自我

超我

本我

利比多

116马斯洛认为,个体人格成长的基本动力,

也是人格成长的目的是()。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自我实现

1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成分的是()。

镜我

本我

自我

超我

118提出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心理学家是()。荣格

埃里克森

霍妮

弗洛伊德

119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常见问题是人格发展缺陷,主要表现有()。

空虚、脆弱、自卑、敌对、拖延等

空虚、悲观、脆弱、敌对、拖延等

空虚、悲观、冲动、嫉妒、脆弱等

空虚、悲观、自卑、嫉妒、拖延等120某大学生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比较孤僻多疑。其气质类型属于()。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121某大学生比较安静沉稳,老成持重,有耐心,做事比较呆板。其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122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神经过程具有强、平衡、不灵活等特点的人,其神经活动类型是()。

兴奋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123

下面有关人格发展内涵理解不恰当的是()。人格发展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人格发展是个体整体的发展

人格发展是终生的发展

人格发展到成年后基本结束

124

对于大学生嫉妒这一人格缺陷,以下处理不当的是()。

自怨自艾

培养豁达心态

发掘自身潜能

可适当采用“酸葡萄”“甜柠檬”等心理效应进行心理调试

125 “空心病”对应的人格缺陷是()。

空虚

悲观

自卑

孤僻

126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

表面特质

个人特质

根源特质

中心特质127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所包含的成分有()。

认知、情感和人格

认知、人格和行为

情感、人格和行为

认知、情感和行为

128用来衡量人际关系质量的是()。

交往频率

心理距离

社会交换

卷入程度

129在权力或权威的基础上建立与维持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哪种需要基础上的?()

包容需要

控制需要

情感需要

利益需要

130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意志成分

行为成分

13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体现的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是()。

相似吸引

互补吸引

仪表吸引

人格吸引

132人际关系走向终结的第一步是双方出现()。

冷漠

逃避

分歧

收敛

133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态度一致

行动一致

观点趋同

互相理解与扶持

134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交往双方()。修养和处世方法

身份和地位

交往方式与方法

需要满足的程度

13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在交往风格、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是由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特征所决定的。迫切性

单纯性

多样性

差异性

136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少带有功利性,主要是切磋学问、交流思想、鼓励安慰、探索人生。这说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的特点是()。

交往目的的单纯性

交往内容的多样性

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交往心理的差异性

137一个宿舍的同学之间常常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价值观以及个人心理需求与修养的不同而产生摩擦与矛盾,这主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桑代克与皮亚杰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桑代克与皮亚杰 桑代克 1、人物介绍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2、学习理论试误说 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3、学习律 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

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 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4、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桑代克反对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作者:————————————————————————————————日期: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

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之父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现代教育之父 赫尔巴特—同时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奠基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其他考点:1。《普通教育学》;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4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5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6。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2心理学之父 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3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其他考点:1迷箱实验;2尝试错误说;3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4痕迹消退说;5共同要素说。 4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 5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同时也被成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其他考点: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 6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7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之父 陈鹤琴 8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

华生:最早使用“行为主义”一词。 华生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千、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卟铄论教育思想的体现。 9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程序教学。 其他考点:1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回复“强化”,即可查看这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视频;2。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3。普雷马克原理。 10俄国教育心理之父 乌申斯基也被成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 他的着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他的名言: 1。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体现。2。“复习是学习之母”巩固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11智商之父 推孟—他修订了比奈西蒙量表,即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Stanford- Binet Scale)提出智商概念 其他考点: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12北大之父 蔡元培—1916年担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与名词解释简单题与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重点 客体永久性、最近发展区、学习、泛化、分化、消退、智慧技能的学习、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负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移除性惩罚、操作性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连续接近技术、认知示范、潜伏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结构、先行组织者、短时记忆、发现法教学模式、自我效能感、归因、正迁移、负迁移、上位学习、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教育心理学、外部动机、内部动机 二、填空题和判断重点 行动研究、描述研究和因果研究 发展的特点;教育、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阶段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尔金德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 玛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品德的心理结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学习律 强化程序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表征系统和知识获得的三个环节 奥苏贝尔有关认知结构的特点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关学习的分类 加涅有关学习的分类、信息加工模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涉及的有意义学习的不同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三、简答和论述 1.为什么说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 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研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有哪些及其各自主要观点。 6.简述桑代克的学习律。 7.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程序。 8.简述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决定论。 9.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各自主要观点是什么? 10.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顿悟的作用。 11.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12.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包含哪些部分? 13.先行组织者和“引课”的区别与联系。 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及其探索发现学习。 15.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16.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之父”大盘点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之父”大盘点 在教育综合知识的考察之中,每一年都会涉及对于人物的考察,而各科领域的创始人,自然而然的属于这一部分考察的重中之重。这部分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细碎,因此今天中公资深讲师在这里稍作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区分和记忆。 一、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 主要成就: 1.代表作: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主要理论观点: ①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②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④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⑤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二、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 主要成就: 1.代表作:1806年写成《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的标志; 2.主要理论观点: 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③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④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⑤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三、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1874年——1949年) 主要成就: 1.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主要理论观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

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起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至运算思维图式等。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是以运算思维结构为主要标志而划分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里按四个阶段简介如下。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是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在这个阶段,儿童虽然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但真正的认知过程将从这个阶段的习得中产生,因而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 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个月~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言语机能的出现,加速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九个教育学之父

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同时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奠基人”、“科学教育学之父”。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3.;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其他考点:1.《普通教育学》四段教学法:5.4.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明了、联想、系统、方法;6.社会本位论的代表。心理学之父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1879冯特——生。教育心理学之父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03桑代 克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同时也被成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他考点: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其他考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最早使用“行为主义”一词。华生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外铄论教育思想的体现。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程序教学。普3.正强化、负强化、惩罚;1.2.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其他考点:雷马克原理。俄国教育心理之父 乌申斯基——也被成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的着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他的名言: 1.“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2.“复习是学习之母”——巩固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其他考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 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 桑代克 B. 冯特 C. 班杜拉 D. 华生 2. 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 19 世纪初 B. 19 世纪中叶 C.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D. 20 世纪中叶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 实验法 B. 问卷调查法 C. 测验法 D. 文件分析法 4. 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 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 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 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 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 施测简便 B. 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 .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 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 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 个案研究法

B. 测验法 C. 教育经验总结法 D. 实验法 7.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 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 自我中心 B. 自我评价 C. 自我体验 D .自我调控 9.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 具体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形式运算阶段 D .感知运动阶段 10.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 内外 B. 内部 C. 外部 D .以上都不对 11.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 认知 B. 情感 C. 社会性 D. 兴趣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心的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教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心的一种应用。因而,几乎所有当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教心产生着影响。同时,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也一再向教心提出要求,影响着教心研究课题的变化。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当代教心研究与发展的理解:教心的独立性发展,教心的研究课题的变化以及心理学新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一、教心的独立性发展:尽管交心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出现的,但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教心不再单纯是普心原理的一种应用,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对教心这种独立性发展的认识,是把握当今教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实际上,教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必将引起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例如我国学者正在进行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的有关校本问题的研究,就有可能给教育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由于教育心理学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加之她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而教育心理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等,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稍加改动而形成的。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之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把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融合起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