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怎样认识组织行为

怎样认识组织行为

怎样认识组织行为
怎样认识组织行为

1.怎样认识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要以个体行为和和群体行为作为必要基础,它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这个问题的探讨涉及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其中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设计在提高管理成效方面有重大作用。合理的组织往往是在变革发展中逐渐完善的。而组织的变革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或压力。另外组织与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的合理性。组织气氛与领导类型。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2.组织行为学与临近科学的区别?

{1}组织行为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两者区别集中表现为心理活动是内在的,行为是外在的与管理心理学相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有着更广泛理论基础和更大应用领域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都是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来源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心理学。{2}管理学与心理学区别。两者都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但采用的方式同组织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去解释人的行为而组织行为学集各学科之大成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对人的行为进行整体分析和探讨{3}组织行为学与组织理论的区别。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的学问人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组织行为学的注重特点是研究分析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关系。

3.组织行为学研究深入的五个领域

{1}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2]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3]非正式组织与人际关系的研究{4}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的研究[5]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

4.组织的人性关

{1}人具有个体差异。人有许多共性又是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意味着要想最大限度激励人就必须区别对待不能千篇一律[2]人是完整的人。组织雇佣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种功能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进行管理要努力造就更好的雇员按照人的成长和成就来造就如果一个人在组织中得到全面发展他的作用会更大对社会的贡献就更大[3]行为有因。人的正常行为都有因与人需要和后果有关人的行为受自己的需要激励而不受别人的需要激励[4]人的尊严。人在社会中和组织中都希望得到尊重具有尊严每项工作无论轻重都代表这项工作的人独特志气和才能

5.组织行为学的组织关内容

[1]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组织不仅受心理规律限制也受社会规律限制。组织存在正式社会系统和非正式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存在告诉我们组织环境处与动态中系统中每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组织内部五部分组成目标与价值系统,技术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管理分系统,[2]共同利益组织目标包含人的目标组织是在其成员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把组织看作自己实现目标的手段同样组织也需要人来实现自己目标共同目标把各类人的目标统一起来激励人们努力避免争斗[3]组织行为因环境而异。组织行为学强调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组织是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与环境具有密切联系。

6.怎样依据气质进行管理活动?

[1]根据气质类型分配工作,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士气。气质能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环境适应性在管理中了解人的气质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当一个人具有的气质特征符合工作性质他工作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否则感到费劲[2]掌握员工的气质类型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与教育工作。人气质不同感情表达行为方式挫折容忍力对管理者管理方式适应性有差异因此要根据气质特地做工作[3]发挥气质类型在协调人际关系中作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受很多因素制约气质是其中一个因素

8.怎样把性格和管理结合?

[一]善于了解人的性格差异1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2运用性格测量方法[二]根据职工的性格差异,搞好人才的选拔和鉴别2根据不同性格品质分派工作[三]掌握职工性格特点,做好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7.怎样认识性格结构

[1]静态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根据对人态度把人分四类表现在一个人对劳动生活特征如善良诚实热情。对劳动生活特征如勤劳懒惰。对劳动产品特征勤俭挥霍。对待自己性格特征自尊自卑2性格意志特征。自觉性盲目性散漫性独立性暗示性3性格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欠暂主导心境4性格理智特征。人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稳定品质和特征[2]动态结构。动态结构是对人的动力特性的分析人各种性格特征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随环境变化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结合方式获得表现。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一点内在联系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此外性格有可塑造性9.怎样做好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1}掌握能力或限搞好人机配合。每个工作都有或限及从事某种工作只需要某种相应能力发展水平超过或不及都不会达到好效果管理者根据工作要求安排适当人去做[2]注意人才类型差异做到扬长避短。管理者根据人的特长安排适合的个人工作内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智满足个人成就需要[3]重视创造能力挖掘培养。创造能力是企业生命力所在,激励职工标新立异[4]根据能力差异实施不同培训。人能力可通过培训提高结合职工能力差异提供不同培训内容采取不同方法。

10.怎样认识知觉选择性?

人对客观纷繁复杂事物不可能全部认识清楚也不可能都做出反映要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认知对象对他们产生格外清晰的知觉而对其他事物比较模糊这叫直觉选择性。一瞬间清晰感知到的事物就是我们知觉对象模糊事物就是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11.对他人知觉的途径与方法

[1]仪表特征观察。一个人穿着打扮外部特征代表一个人身份职业等[2]面部表情观察和判断。面部表情多变表现力强[3]目光触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中眼光是最传神的效果{4}言语表情的识别人的音调语气音色等[5]身体姿态表情的观察同过身段表情来判断他人感情意图。

12.自我知觉的作用和意义

自我知觉是对自己的认识。它可以激发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事业心从而推动人们工作学习。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自我知觉有助于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充分发挥本人能力扬长避短13.怎样完善自我

1记日记,日记中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督促自己向新目标努力2进行必要自我鉴别,将别人对自己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客观准确认识自己3学会每经历一件重要事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4加强与同事同学领导朋友之间思想交流5通过读书引导自我认识的完善6通过心理咨询途径提高自我认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14.什么是晕伦效应,特点,发生的可能情况?

晕轮效应指当对他人核心品质形成鲜明印象后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的知觉。特性:1掩盖性2弥散性3定势性。发生的可能情况:当知觉者的特性在行为界定上十分模糊时如对某人了解不太深;当这些特质隐含道德意义时;当知觉者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15.态度改变的两种情况,态度形成和改变受哪些主观因素制约

态度改变分两种: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改变原来态度但方向不变。二。态度的不一致改变。新态度取代旧态度方向变啦。态度形成和改变受个性因素中个性倾向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因素制约。个性倾向因素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可分为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组成统一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因素

16.态度改变平衡理论

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种情感或评价趋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同一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向变化,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协调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和谐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心理紧张产生不满情绪

17.工作态度与绩效关系如何处理

工作态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知觉,判断,学习,工作忍耐力发挥积极影像取得良好工作绩效。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有一致性关系但消极工作态度由于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影响使工作态度与绩效之间关系复杂。

18.动机是怎样形成的?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动力,是活动的动因。当需要模糊时,反映在意识中成为意向,意向往往被忽视,随需要增强转化为愿望,愿望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可能成为活动动机促成动机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9.描述行为特征。模型。影响因素

1主动性人的行为是由人主观能动性决定的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把是被动的2因果性人的行为特征是由动机引起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自觉的劳动活动3目的性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目标的,目标是人行为的诱因是激励人行为保持活力的主要原因4持久性目标在没有实现之前本身就是一种激发人的力量可以使人持久努力直到达到目标5可塑性人的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和动机也可以发生变化

20.挫折后的理智性表现,试用辩证观点分析升华

[1]升华。是较高的替代赋予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遇挫折后将不为社会接受的动机需要加以改造以较高的境界出来以符合社会标准[2]改变行为。采取某种行为达不到目标时变换另外一种途径达到目标[3]。补偿。某种行为再三尝试未达到目标可以以其他方式活动代替以弥补因失败丧失的自信心。21.群体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群体在一个组织直至整个社会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群体每个成员也可以在群体中满足各方面需求主要表现在1群体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2群体是组织重要组成部分3群体是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之间重要桥梁。群体满足其成员以下需要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自我目标实现需要

22.试述群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因素

1群体规模{1}小群体比大群体更有凝聚力更加倾向于寻求一致性[2]随群体规模增大群体成员工作满意程度降低[3]小群体比大群体决策速度快以上表明小群体某些方面比大群体更有优势2群体结构群体结构其实是群体成员搭配问题对于群体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3角色。群体中三种角色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维护角色4地位。群体中决定成员地位因素对于提高群体行为绩效有溢处那么群体工作绩效更高5群体规范。它可以对群体成员行为形成约速力所谓群体压力6凝聚力它是维护群体存在的条件23.说明凝聚力对于群体的影响和影响凝聚力的因素

凝聚力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它是维持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凝聚力大小直接影响群体行为一致性但并不能据此说凝聚力与绩效是同向的。影响凝聚力因素有;[1]群体成员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2]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3]群体规模[4]奖惩制度[5]群体目标与工作绩效6领导方式

24. 非正式群体特征表现

[1]非正式群体不是由组织或职能部门组建的,是自然或自发形成的[2]非正式群体是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共同利益,等因素来维持的[3]非正式群体有着很强的凝聚力{4}非正式群体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5]非正式群体领袖人物与极大吸引力[6]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沟通迅速

25.影响人际关系因素

[一]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的因素。距离越近交往越方便频率越高,交往频繁了解机会多容易建立良好关系但不是人际关系决定因素[二]人际吸引与排斥因素1仪表与魅力2个性特征[三]交往互应因素1态度价值关一致或相似2需要的互补3兴趣爱好一致性4年龄地位的相似性[四]其它因素

26.改善人际关系管理者领导者应发挥的作用

[1]建立坚强领导班子{2}建立合理组织结构并制定必要的组织措施[3]创造有利的群体气氛并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4]实行参与管理[5]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6]做到细致的思想工作却因人施教27.解决群体冲突的原则

1激发建设性冲突抑制破坏性冲突,在群体内部倡导竞争提高群体效率[2]提倡民主使员工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形成生活活泼的局面增强企业活力[3]加强信息沟通提倡交流意见疏道信到减少隔阂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4]动员各方面做好心理平衡差异等工作

28.沟通的作用

{1}良好沟通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执行效果[2]良好沟通有利于进行有效激励[3]良好沟通有利于加强控制[4]良好沟通有利于协调[5]良好沟通有利于使人们认清形势6良好沟通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统一性7良好沟通是提高考评效果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29.怎样学会有效倾听

1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别人讲话2交谈轻松舒适消除拘谨不安因素3表示有交谈兴趣不要表现出冷淡不耐烦4尽可能排除外界干扰5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出对对方的同情心6要有耐性不要经常插话打断别人谈话7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8不要妄加评论和争论9提出问题以显示自己充分聆听求得了解的心境10还是少讲多听

30.管理方格理论领导模式

五种典型领导模式1。1表示低工作低关心人的虚弱型领导风格1。9低工作高关心人的俱乐部型领导风格企业内充满友善气氛但是却不关心生产任务9。1高工作低关心人任务管理只抓生产不关心人9.9高工作高关心人战斗型领导风格生产任务完成好职工关系协调利益完好结合5。5中间型领导风格慈善试集权管理者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相对稳定任务完成一般

31.领导不成熟到成熟七方面变化

不成熟到成熟,被动到主动,依赖到独立,办事方法很少到办事方法很多,错误而浅薄的兴趣到较深较强的兴趣,目光短浅到目光较远大,从属的地位到同等或优越的地位,缺乏自知之明到明白自我控制自我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管理 1.什么是管理 从功能上分析,管理是一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不外是对组织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的一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好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的现代意义: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办成。 二、管理者做些什么 1、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管理的角色观(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管理的技能观 概念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技术性技能 高层概念性技能为主 中层人际关系技能为主 基层技术性技能为主 4、管理的活动观 一般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 传统的管理最多

沟通 2 2 最多 人力资源管理 2 社交最多 结论( conclusion ): 从管理的功能观、角色观、技能观、和活动观可以看出,要想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了解被管理对象的兴趣、需要、行为特点及规律,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而激励人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完成组织目标。 OB HRM 理论基础与原理构建管理实务与理论运用 更为组织层面导向更为人员层面导向 个体群体选任培训 领导组织绩效薪酬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一。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就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合理运用所拥有的资源,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并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学完组织行为学的感想

内容摘要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学习了组织行为学,我对能力,情绪和价值观比较感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关键词:能力;情绪;价值观

目录 一、引言 (1) 二、对能力的认识 (1) 三、对情绪的认识 (2) 四、对价值观的认识 (5) 五、结束语 (6)

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 一、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它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学习一门课首先要懂得的就是它的发展历史,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中,我明白了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人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管理者的能力倾向于驾驭人际关系,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组织行为学正是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学问,因而越来越受人们重视。我从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能力,情绪和价值观知识的体会。 二、对能力的认识 能力就是对个体所能够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它分为心理能力与体质能力。心理能力共有七个维度:算术能力,言语理解能力,知觉速度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视知觉能力和记忆力。体质能力则包括力量因素和其他因素,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将能力与自己喜欢的职业匹配,从而在工作岗位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怎么样在大学期间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哪一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取决于你将来所想要从事的职业。不同类型职业人员的能力体系,不同职业对录用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一样,如今主要有科研型、管理型、事务型、文化型、工程型和社会型这几种。 如果说我将来想要从事社会型的工作,就必须先要了解社会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社会型职业包括教育人,救死扶伤,提供公共服务,协调人际关系,为人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工作,如:教师,医生,律师,法官,广播电视工作者等社会共工服务人员。社会型职业要求从事其职业的人员:在知识素质方面,应具有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职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有一定事实上的理解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身形象设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竞争的国际化,中外

组织行为学习感悟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悟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入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激励、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提高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已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对组织行为学又有了以下几点体验与认识: 一、感觉与知觉 (一)人的知觉差异与管理

知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它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取信息、组织信息。 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点: 都是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由许多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 2、知觉的恒常性 在不同的角度、距离、明暗度的情况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特征环境影响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 3、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进行直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从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 (三)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14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 (一) 张林这一辈子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 的诊断记录: 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 张林:确实是这样。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 张林:首先它很烦人。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 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我监督工人们操作制造箱子的机器设备。这些工人都是从最偏远的农村招来的,很难管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他们对工作和公司没有积极的态度,毫无感情。我的老板,那个幕后指挥者,总是要求我对他们狠一些,督促我要求他们提高工作速度。告诉你一个例子,你或许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手下有一个老年妇女,大约有50岁,生产装冰箱用的箱子,因为箱子太大,所以她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敢说,她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我看见老板站在她身后,手拿着秒表,大声叫着,呵斥她快点。我一点也不喜欢他那样做,就象我不喜欢穿着鞋磕着地走路一样。一次,老板请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出去吃饭,那些同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嘴脸极其令人厌恶。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为了提升而必须做的事”。那之后不久,老板就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我不会或不愿强迫别人努力工作。 心理医生:你对此有何反应? 张林:我十分难过。那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不能确定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因此我去一家职业介绍所去作能力测试。 心理医生:那么,测试结果怎么样?

组织行为学 从群体行为角度谈对“人多力量大”的认识

从群体行为角度谈对“人多力量大”的认识“人多力量大”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句俗语,千百年来都被人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接收的教育就是老师告诉我们,要团结互助,做什么事情,人多力量大。但是随着我们对各类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很多问题理解的不断加深,懂得了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假设,对于这些命题也开始各家细致的追寻其试用条件与前提。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我们都知道就像水滴不能离开大海一样,一个人只有充分融入一个群体,才有可能发挥自己所想不到的作用,在群体中人们最期望得到的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效应,但是一加一到底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二的结果都是存在的,并且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知道了边际需求递减定律,人们对于一个物品的需求是随着物品的增多,边际需求是降低的,而当需求数量足够大时,边际需求趋近于零,人们以对这种物品毫无需求与欲望。正如在拔河比赛中,每队8个人与每队16个人相比,平均每个人所用的力气大小,每队16个人要比每队8个人小很多。每个人都会随着总体基数的增大,每个人都会指望别的队友用劲而越来越忽视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所以“人多力量大”的前提一是,必须在每个人都能尽全力的情况下,才可能人多力量大。 其次,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要充分考虑其人多是否力量就会变大,

也就是这件事情是否需要人多。如果一件两个人就可以很好完成的事情,要四个人一起做,那么多出的两个人反而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会造成意见不一致等情况耽误事情的决断,对于公司企业而言,人多冗杂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而使其利润降低。正如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有的时候人多反而是对事情不利的,及影响效率,还增加成本。所以最好让每一个人在群体中都充分发挥其作用,让群体在最少人员最大效用的情况下达到其目的。 最后我认为,一个群体需要规范来使群体对其成员行为有一个共同愿望,这样会使群体更好的有一个赖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以免群体成员松散不堪。作为一个群体,也必须有其领导者,只有领导者很好地担任起了团体的精神领袖,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更好的使每一个人各尽其能。论个人能力,刘邦远不如项羽,但是正因为项羽的自大,不听别人劝告,而刘邦常常向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问“为之奈何”,其几名大将才各司其职祝刘邦拿下江山。所以一个优秀的群体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来带领这个人多的群体发挥出力量之大。 所以我认为,“人多力量大”这句话的试用是有前提和条件的,需要在人员配置合理的前提下,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带领群体成员都充分发挥出其每个人的力量,以使这个群里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形成一个更加出色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解析

《经济法学》课程作业 第一次: 1. 下列对胜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深层次特征 能够预测工作绩效 可以定性描述 能够区分优秀和一般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可以定性描述 2. 某个人掌握支配你的职位和责任的权力,期望你服从规则的要求。这种权力称为() 强制性权力 奖赏性权力 法定权力 参照性权力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法定权力 3. 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被称为() 事业部制 横向组织结构 矩阵制 无边界组织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横向组织结构 4. 光荣榜是一种典型的()形式。

员工参与 员工认可 弹性福利 技能工资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员工认可 5. 工作要求员工表达出来的情绪与他们的真实情感不吻合的现象,称为() 情绪劳动 情绪失调 情绪障碍 情绪缺乏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情绪失调 6. “入乡随俗”,反映的是() 角色知觉 角色冲突 心理契约 组织承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角色知觉 7. 在沟通过程中,噪声存在于哪个环节() 编码 译码 信息传递

以上都是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以上都是 8. 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是() 正相关 负相关 无关系 倒U型关系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倒U型关系 9.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 西蒙 霍桑 梅奥 卡尼曼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西蒙 10.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不包括()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 社会行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社会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 1 章导论管理者的角色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的演变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特点第 2 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认知的特性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第 3 章个性差异与管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有重要作用的个性特征个性管理的意义第 4 章激励概述激励、需要、动机的概念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 5 章工作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引发动机因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动机形成过程)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调整型激励理论):(达到激励的目的)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强化理论在管理中应用第 6 章激励的综合研究 员工组织承诺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7章群体群体的含义与功能群体的分类群体动态特性群体凝聚力团队及其管理第8 章沟通沟通含义与特性组织沟通的方式组织沟通网络有效沟通的障碍促进有效沟通的对策第9 章冲突冲突的根源冲突过程分析托马斯的二维冲突处理模式第10 章领导领导与权威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理论的发展第11 章组织结构与设计泰勒、韦伯的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第12 章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组织的发展趋势和新型组织第13 章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特征组织文化的作用如何建设组织文化创立组织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组织行为此次改为上机考试,此次只涉及三种题型(单选、多选、判断),请大家多看书,题目多出自教材。 以下为练习题[题干]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来满足。这种需要是()。 [选项] A. 外在性需要 B. 物质性需要 C. 社会感情性需要 D. 内在性需要 [答案]D [题干]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来满足。这种需要是()。 [选项] A. 外在性需要 B. 物质性需要 C. 社会感情性需要 D. 内在性需要 [答案]D [题干]一个组织既要限制破坏性的冲突,也要促进建设性的冲突。这表明冲突具有()。 [选项] A. 客观性

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姓名: 李宇哲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会计 学号: 2011106084 20 12 年8 月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传统组织行为学的消极取向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即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怎样发挥员工的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本文介绍了积极组织行为学产生的过程及其内容、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及积极心理学的区别,分析了积极组织行为学子概念的内涵、开发培训方法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括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 一、引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的标志。如何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21世纪初由鲁森斯(Luthans)提出的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经成为目前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应用的新成果,是管理学、行为学的新发展。积极组织行为学相对于传统组织行为学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翻新,以及研究重点简单的由消极性转向积极性,而是有着具体标准和严格概念界定的研究范畴。POB研究实际上是追求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而且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在组织中对绩效提升的影响性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POB尤其强调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特性。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起源于1927——1932年梅奥等人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的著名试验——“霍桑试验”。他们总结: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积极特性方面的影响,如士气、安全感、自尊、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的管理。换言之,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均对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 尽管大量的实证以及显著的表面效度支持着有关人的积极性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更多地聚焦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负面障碍等方面,如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如何确定组织中员工负面情绪所造成的金钱损失,如何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态度和行为,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冲突和应对压力、倦怠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组织行为学家Wright认为主要是以往的组织行为研究过分强调“费效分析”的价值取向,即一切行为和政策都要以它们使组织付出的成本和给组织带来的收益为基础来衡量其效果和价。Wright等将这种取向称为“忠于管理的观点”。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 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 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 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 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 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我身边的组织行为学

我身边的组织行为学 浅谈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收获。时间飞快,32个学时我们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已然结束,在这门课程里我学到了很多,组织行为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虽不深,但对这门学科(叫科学也不为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听老师的课,了解课上老师所举的身边的事例,也在理论与实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可以将这些在组织行为学中学到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组织行为学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应用性可以让我们再工作生活中应对的更加自如恰当。下面我将分享我自己的一个经历,结合我们组织行为学分析案例中的各种现象。 2016年我带领团队承做XX银行新平台个贷项目,该项目为创新型互联网金融项目,相关专业人员短缺,且工期及为紧张,为避免人员抵触,我自己培养团队人员相关技能,并从其他项目组协调了关系好的技术大牛,另外与部门领导提前申请项目经费,经常带大家出去聚餐,时刻关心员工情绪。项目中还有个危机就是核算人员有缺口,公司明确无法协调到现场,作为项目经理,在保障本职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带头攻克核算模块,在经历一个月艰苦战斗后,终于顺利完成系统开发阶段,保障了后续项目成功实施。 我的工作是做IT项目管理,案例中的重点就是团队人员管理的事情,我当时前只晓得“因人制宜”,粗狂的解释跟运用,却从未科学的使用“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人员特点及对应的管理手段都有明确的科学理论,原先自己的思想水平只在“社会人”这一层次上!对不同人投其所好,画饼诱惑。在成员情感上关注较多,现在回想,项目的成功得力于团队成员大都属于社会人,这才使得我管理没有出现大的纰漏。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经济人由于其工作动机的诱因,需要通过金钱刺激及严厉的惩罚进行管理;社会人则不能一味的金钱刺激,管理者需要更多的关注个人的需求、感情;自我实现人需要管理人员应将职责放在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条件,减少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上,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自觉地完成团队目标。复杂人则需要分析鉴别识别人的不同需求。这些让我受益颇多,是我今后管理路上的基石。 回想项目过程,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归因理论。在个人而言,有时候我们归因太过于自己的原因,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使我们变的越来越片面。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一味的分析客观事物带来的原因,完全将原因归他化,使我们无法提高完善自己,同样的事情将来肯定还会再犯。正确的归因分析,是我们进步的基石。基本归因错误与自我服务偏见都是要避免的。比如在项目管理人员时,人员出现迟到早退或者工作上的错误时,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全面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内部外部原因,当然更需要分析具体人员的“个性”,指定相应科学的反应措施,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在项目管理中,正确的归因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因素。 案例中,项目特点就是工期短,任务重。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就是压力管理。在高压工作下,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每个人能力、经验及抗压能力的不同进行工作分配,保障每个人的工作都为可完成的。其次,我在项目中以身作则,对成员进行潜在的压力鞭策。第三,申请足够的项目经费,然成员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适时的放松。组织行为学中很好的解释了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告知我们如何去管理压力。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中,个体

组织行为学24702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认知的特性。()(1分) A 变化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组合性 答案: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2.1认知的特性 难度:1 2、人就天性而言跟其他所有动物一样是追求快乐的,但人可能出于对理想、道德、价值、事业等的追求而甘愿受苦,抛弃享乐,如禁欲、苦行。这体现了超我心理过程的哪种性质()。(1分) A 超越现实原则 B 超越快乐原则 C 超越历史 D 超越有限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2.2超我心理过程的超越性质 难度:1 3、对有趣的事情反应热忱而有显著的工作效能。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反映灵活,动作敏捷。但如果事业平凡或不投其所好,他的热情马上烟消云散。体现的典型气质类型是()。(1分)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3.2传统的气质类型理论 难度:1 4、在收集信息不是重视具体数据与细节,而是着眼于概貌与全局,先建立起总的认识;喜欢动脑,有创见并重视理性的追求;偏重于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而忽视具体的贯彻执行;幻想多,务实精神不足。这种收集信息的风格是()。(1分) A 感觉型 B 思维型 C 感觉思维型 D 直觉型 答案: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7.3收集信息的风格 难度:1 5、员工们虽啧有烦言,牢骚满腹,甚至扬言要另觅高技,甩手不干,但手里的活却

仍干得起劲,因为不满归不满,不干就拿不到工资。更有甚者,正是因为想干得更好而不满现状,为了消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满,寻求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工作,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况表现了()。(1分) A 工作满意感高----工作绩效低 B 工作满意感低-----工作绩效高 C 工作满意感低----工作绩效低 D 工作满意感高-----工作绩效高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4.3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难度:1 6、喜欢长时间地工作,即使失败也不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这类人的需要是()。(1分) A 合群需要 B 成就需要 C 权力需要 D 理想需要 答案: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3.2成就需要理论 难度:1 7、1943年,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心理学家是()(1分) A 马斯洛 B 劳勒 C 赫兹伯格 D 阿尔德弗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5.2需要层次理论 难度:1 8、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来满足。这种需要是()。(1分) A 外在性需要 B 物质性需要 C 社会感情性需要 D 内在性需要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知识点:4.2内在性需要 难度:1 9、个体有独创性,广泛接受各种刺激,有广泛的兴趣和愿意冒险的倾向;它的对立面是思维狭隘,小心谨慎。这是下列哪种个性特征的描述。()(1分)

组织行为学给我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给我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通过大一学修课程《组织行为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自我,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得到什?”“我有什么资源?”“我该做什么?”等五个问题,南开大学、被誉为“中国组织行为学第一人”的孙非教授通过生动的现实案例和诙谐的语言讲述了组织行为学的真谛:通过人情、人心、人性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人的行为。 暂且我以一个班长的角度去分析自己,发现我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班长,而不是一个成功的班长,因为人的管理活动包括了众多的因素:传统的有决策、计划、控制;沟通的有交换日常信息、处理书面资料;管理冲突、社交、政治、与外界往来。管理者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继承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做优秀的管理者:儒身“仁者爱人”,道骨“水利万物而不争”,佛心“慈悲,圆通”。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说过:“人对自己的命运有无穷无尽的期盼,一直试图创造生命的意义。物质生活越丰富,工作形态越超脱,事业成就越大,社会影响力越大,对这个问题的焦虑就越强烈。”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组织行为学书籍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

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目标达成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消极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大学生确立目标、修正学习行为,最终达成目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组织行为学的了解和学习。通过本学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上对我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工作上,它可以积累我的管理学知识,潜移默化我的管理学修养。在为别人打工的时候我可以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位置和处境,为更好做好工作提供努力的方向。倘若自己办企业,可以提供给我了解手下员工的性格素质等,利于我对他们工作的安排。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但不是每个大学生就业都是自己专业的方向,人只要多学习,多提高。我们未来的工作中肯定会用到我们的组织能力。所以我相信本学期的组织行为学,教会我的往

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我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与理解 在陈老师悉心的教导下,我们班学习组织行为学已经有差不多一个月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组织行为学由陌生、不解到渐渐认识、了解它,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发现它的有些理论看似很空洞,感觉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是当结合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它就能派上大用场。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组织行为学虽然在其产生初期是一门发展较为不平衡的学科,但经过工业革命、管理运动、人群关系运动、新组织的兴起等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后,它已经成为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它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个体、群体和组织中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行为是人的活动,世人所表现出来的,和心理、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外显活动;组织行为是人们作为组织成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从这四个与组织行为相关的定义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研究内容都离不开“人”。这是因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研究范围是在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组织规律。研究目的是通过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来正确预测、解释、控制、引导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第一章导论部分我们了解到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研究方法,算是向我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这幢大楼的大致框架,然而在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则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与实际。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以西方经济学家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为出发点而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结果提出来的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是由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复杂人假设是由埃德加沙因等人经过长期研究提出的。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个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工作时,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来激励;如果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则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工作稳定性;如果员工注重尊重需求,管理人员就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颁发荣誉奖状、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对于那些解决问题能力较强,自觉性较高,善于独立处事的员工,管理者要充分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中,我们认识到: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以由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我们现在可以由实际案例来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一个上市公司需要增加其净利润,由增加净利润这一动机,公司可能会通过扩大生产、提高单价、降低成本或者扩大销售量等不同行为来达到这一动机。公司想要增加净利润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可能出于增加扩大再生产资本、对外投资、增加股东投资回报等不同动机。再者,公司想要扩大净利润这一动机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公司以降低产品质量的方式来追求减低成本,以不重视员工身心健康大量加班为牺牲来追求扩大生产,这便产生了错误的行为了。因此,只有满足了需要——心里紧张——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的需要产生,遵循这一规律,管理者才能从宏观上掌握员工心理,从而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科学管理措施,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1 卢作孚和他的事业 1.讨论卢作孚的价值观及其与“民生精神”的联系。 答:1).价值观概念: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2).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及 其它社会文化因素(历史,民族,宗教等) 3).卢作孚的价值观:A:口号“服务高于一切”——对社会、对他人负 责的价值观。 B:提倡“个人为实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事业中心论)——将国家、将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C:培养群体的团结意识。——由小到大的个人到群体到社会的责任价值观。 4).卢作孚的“民生精神”。目标:“民生主义”;宗旨:“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集中强化爱国、集团服务和艰苦创业等意识。 5).价值观与“民生精神”的联系。民生精神促进了他价值观的发展, 价值观也同时让他亲近了民。生精神,两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2.民生公司的管理有什么特点?这对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有哪 些启示? 管理特点:1).提出了“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理念,同时提 出了“服务高于一切”的口号。 2).完善业务流程、够用渠道、建立员工参与监督的制度。 3).提倡“职工股东化、股东职工化” 4).将员工教育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头等大事。 5).民生精神教育,居于员工训练的核心地位。 启示:1).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2).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 3).注重创新,创新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4).重视员工,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5).重视的价值观的作用 6).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要根据每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 7).公司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和组织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与组织的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一门研究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的学科。它致力于寻找人的更有效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整套实用的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与掌握人际间的复杂关系,而且对于研究小组织(包括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的关系很有价值。组织行为学的目标就是要系统地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人们在组织的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的特性的观点 1.个体差异。人有很多共同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差异的观点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所有的人都就是不同的,必须认识到这种多样性,并将它

视为组织的重要财富。个体差异要求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方法应该就是因人而异的,而不就是统一不变的。 2.知觉。每个人考察世界、瞧待事物的方式就是不同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考察被知觉所过滤。每个人采用各自的独特方法来观察、组织与解释事物。每个员工出于各种原因而对工作环境有不同瞧法,而且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知觉来采取行动。这导致选择性知觉的过程,即倾向于只注意工作环境中的那些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或强化自己的期望的方面。管理者必须学会预见员工的知觉差异,对她们区别对待。 3.人的整体性。人的不同特征或许可以被独立地研究,但就是在最终分析时,所有特质都就是一个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构成完整的人。技能不可能独立于使用背景或知识而存在,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并非完

全分离,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总有一定关系。管理者要考虑到工作对一个完整的人将带来的影响。员工同时属于许多不同的组织,在组织内外扮演着很多的角色。当员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所提高时,受益的不仅就是组织,还有她所生存的社会。 4.动机行为。正常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与人的需要有关,也可能与行为的后果有关。一个人的需要可能就是不现实的,但它确实就是决定性因素。这就使管理层有两种基本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一方面,可以告诉员工某种行为可以增加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可以警告员工某种被禁忌的行为将会降低需要的满足。显然,前者就是更好的方法。激励对于组织经营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