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阴阳辨证金口诀

中医阴阳辨证金口诀

中医阴阳辨证金口诀
中医阴阳辨证金口诀

一、阴阳辨证金口诀

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

小便也是清和长。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

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

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

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

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

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

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

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二、阴阳辨证真假杂病诀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

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三、六经阴阳辨证用药金口诀

配伍原则

有是证用是药。

用药规则

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五味归六经

酸苦厥阴少阳经,咸苦少阴太阳经,辛甘淡太阴阳明经。

辨证用药金口诀

太极中医辨阴阳,用药参合阴阳伤。大便稀溏太阴伤,干姜温中健脾阳。

口渴引饮溲清长,此是坎中一阳伤,津不上承口和咽,回阳化气四逆汤。

四逆汤中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生姜多汁入脾脏,辛热醒脾祛湿忙。

饥不欲食肝阴伤,一贯煎汤来煎尝。燥实痞满四证现,急下存阴莫迟缓。

舌体胖大有齿痕,此是湿伤脾太阴,少阳枢机被湿困。柴胡桂枝干姜汤。

苍术薏苡和半夏,燥湿健脾功堪夸。食难求饱常常饥,湿邪困阻太阴脾,

芳香化湿开太阴,此后肚腹会舒适。肺为娇脏不耐寒,寒邪伤肺咳嗽连,

宣肺散寒是关键,麻黄汤可急急煎。肺为娇脏不耐热,热邪伤肺痰黄粘,

宣泄肺热方法可,麻杏石膏汤煎喝。发热无寒病太阳,宣肺散寒麻黄汤;

汗出恶风营卫虚,桂枝汤方煎来嘘。无热恶寒病少阴,附子姜草四逆汤,

若兼咳嗽麻附辛,麻辛生姜四逆汤。

六经阴阳辨证用药论

澄空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

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它,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少阳枢机要流转,

重用柴胡开太阴,配合四逆升清阳。

湿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

阳黄小便必定黄,阳黄就用茵陈汤,阴黄小便要清长,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

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

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厥阴寒热药错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

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汤。

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

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用药法则

扶上之阳参桂芪,理中之阳砂蔻姜,乌附硫磺温下阳。

理中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是妙方。附子细辛真武汤,温肾助阳是好方。

胸胁胀满舌苔滑,口苦咽干齿痕舌,少阳枢机不流转,柴胡桂枝干姜汤,引阳化阴功效全,食疗生姜白面煎。

肩背冰冷不出汗,咳嗽腹满流清涎,麻黄附子细辛煎,可加四逆增效验。

六经见症辨证用药

大便稀溏太阴病,生姜干姜用之行;溲频清长少阴病,干姜附子要酌情;四肢青冷厥阴病,四逆柴胡引入经。

阴阳辨证用药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元阴元阳藏肾中,肾司二便之开合,太阴虚寒大便溏,生姜干姜开太阴;少阴虚寒溲清长,四川附子配草姜;

舌边齿痕太阴湿,少阳枢机不流利,柴胡气香升清气,味苦还能降浊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茯苓泽泻饮,清升浊降湿邪飞。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生姜干姜汤;

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增液承气用必效。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喜冷真阳证,知柏地黄可以用。

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通脉四逆柴胡汤。

四、六经病痛歌

痛连项背及颈肩,病在太阳少阴寒;

前额痛连眉棱骨,阳明病变无错误;

痛在两颧及额角,口苦咽干目又眩,少阳病变仔细辨;

头痛而重首如裹,太阴湿困莫啰嗦;

头痛连齿少阴病,溲清便频寒入经;

溲短口渴从热化,黄连阿胶煎可行;

巅顶疼痛四肢青,厥阴阳虚吴(茱)萸汤。

五、气化论口诀

阴阳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济气化成。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寒热错杂饮邪留,少阴少阳枢机求,不必他山药石求,祖宗明训记心头。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虚虚实实难愈病。口腥兼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酸痛,此是坎阳太虚弱,厥阳清气不上升,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形,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阴盛便结要温润,麻黄附子细辛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麻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虚阳外越四肢烦,溲清而频可决断,通脉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很容易。

六、脉学金口诀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七、内科学口诀

1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声重,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微恶风,咳嗽痰粘,咽喉痛,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感冒肢酸重,胸闷泛恶脉濡数,清暑祛湿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恶寒甚,发热无汗脉象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有身热,口干舌红少苔,心烦头昏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风寒袭肺咳声重,气急喉痒身酸楚,发热无汗等表证,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痰粘稠,声哑喉痛流黄涕,清热疏肺桑菊饮。风燥伤肺,是干咳,连声作呛喉干痛,舌红少津苔薄黄,清热润燥桑杏汤。痰湿蕴肺咳痰多,痰出咳平,进食油腻可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燥湿化痰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气息粗,咯吐不爽,胸胁胀,面赤,身热舌苔黄,方用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咳嗽常随情绪动,咳嗽阵作痰难咯,苔黄少津,脉弦数,加减泻白黛蛤散。肺阴亏耗咳声短,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门冬汤。

3肺痈

初期发热、咳嗽又恶寒,咯白色粘沫痰,咯痰,胸痛脉浮数,清肺解表银翘散。成痈咳吐浊黄痰,自觉喉间有腥味,《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或合犀黄丸冲服。溃脓咯吐脓量多,腥臭异常如米粥,身热面赤脉滑数,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脓量渐渐少,口干咽燥面不华,自汗、盗汗又低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4哮证

冷哮痰少咯不爽,渴喜热饮冷天发,温肺散寒,射干麻黄汤加减。热哮气息涌,痰鸣如吼,面赤口苦脉滑数,清热化痰定喘汤。肺虚自汗畏风易感冒,喉中常有哮鸣声,玉屏风散固卫气。脾虚食少倦怠乏力气息短,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5喘证

风寒袭肺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桑白皮汤。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呼多吸少气难续,金匮补肾丸、参蛤散加减,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6肺胀

痰蒙神窍,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肺肾气虚呼吸浅短气难续,张口抬肩脉无力。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阳虚水泛下肢肿心悸喘咳脉沉细,真武汤合五苓散。

7肺痨

肺阴亏损咳声短,舌边尖红脉细数,月华丸加减另服琼玉膏。阴虚火旺咳呛急口渴心烦又失眠,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咳嗽无力,声低气短痰带血,益气养阴保真汤。阴阳两虚五更泄,男子滑精,女经少,舌体淡胖有齿痕,补天大造补阴阳。

8痰饮

饮停于胃未化热,脘腹畏寒,吐清水,心悸气短头目眩,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流肠胃,心下坚,利后反快续坚满,水走肠间沥有声,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者己椒苈黄丸。饮停胸胁肋间满,椒目瓜蒌汤加减重证可用十枣汤。悬饮寒热往来,汗出热不解,柴枳半夏汤加减。饮退胸痛香附旋复花汤,如若肺阴亏损,沙参麦门冬汤善后。

9自汗、盗汗

自汗汗出恶风易感冒,体倦乏力面少华,益气固表玉屏风。营卫不和周身酸楚时寒热,调和营卫桂枝汤。阴虚火旺夜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口渴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10血证

燥热伤肺,有喉痒,口干鼻衄或身热舌红少津,脉数。桑杏汤加减。肝火犯肺,胸胁胀,烦躁易怒口又渴,咳嗽阵作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咳痰少,口咽干燥,盗汗潮热百合固金丸加减。胃热壅盛吐血红或暗,口臭便秘大便黄,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肝火犯胃心烦怒,口苦胁痛寐多梦,药用龙胆泻肝汤。气虚血溢绵绵出,神疲乏力面苍白,益气摄血归脾汤。尿血下焦热盛小便黄,心烦口渴寐不安,清热凉血小蓟饮子。肾虚火旺腰膝酸软,神疲头晕又耳鸣,颧红潮热属阴虚,方用知柏地黄丸。脾不统血面不华体倦乏力气声短,补脾摄血归脾汤。气虚下陷要升腾,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尿血久,头晕耳鸣腰脊酸,无比山药丸固摄。

11心悸

心虚胆怯善惊恐,坐卧不安寐多梦,镇惊定志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珠砂。阴虚火旺烦少寐,腰酸耳鸣,手足心热、少苔无苔脉象数,天王补心丹,重证虚烦咽燥口干苦可用珠砂安神丸。心血瘀阻唇甲青,胸闷不舒脉结代,药用桃仁红花煎。

12胸痹

心血瘀阻痛不移,入夜更甚或心悸,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浊壅塞闷如窒,肢重体胖气又短或者疼痛因肩背,痰多脉滑苔浊腻,瓜蒌薤白半夏汤。阴寒凝滞感寒甚,胸痛彻背不能卧,面苍肢冷舌苔白,栝蒌薤白白酒汤,加上枳桂附子丹檀香。心肾阴虚腰酸软,心悸盗汗,胸闷切痛心又烦,益肾养心左归饮。气阴两虚胸隐痛,心悸气短倦懒言,面色少华遇劳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上人参养营汤活血通络急急煎。阳气虚衰必畏寒,胸痛彻背唇甲淡,脉象沉细或微绝,参附汤合右归丸。

13不寐

肝郁化火急易怒,目赤口苦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痰多闷,恶食吞酸,口苦心烦,苔腻黄,温胆汤内加黄连、山栀,痰热重若大便闭礞石滚痰丸降火。阴虚火旺心必烦,五心烦热口又干,腰酸梦遗脉细数,黄连阿胶汤或者朱砂安神丸。心脾两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少华,饮食无味舌苔淡,补心养脾归脾丸。心胆气虚,梦多善惊心胆怯,气短倦怠小便清,安神定志丸主之。

14厥证

气厥实证口噤握拳呼吸粗,四肢厥冷,突然昏倒脉象伏,顺气开郁五磨饮。气厥虚证眩晕昏仆倒,面色苍白呼吸弱,汗出肢冷脉沉微,四味回阳饮加减。血厥实证昏倒牙紧闭,面赤唇紫通瘀煎。血厥虚证突然昏倒面色苍,口唇无华四肢颤,自汗肤冷呼吸弱。补气养血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痰厥昏厥有痰声,呕吐涎沫呼吸粗,行气豁痰导痰汤。

15郁证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无定处,脘闷嗳气又纳呆,女子月事也不行,柴胡疏肝散可行。气郁化火口干苦,吞酸嘈杂胸闷胀,大便秘结或头痛,耳鸣苔黄脉弦数,丹栀逍遥合左金丸。气滞痰郁咽不适,如物梗阻咽不下也难咯出,胸中闷滞或胁痛半夏厚朴汤解郁。忧郁伤神神恍惚,悲忧善哭时欠伸,甘麦大枣汤加味养心安神郁自除。心脾两虚归脾汤。阴虚火旺烦少寐,腰酸眩晕,男子腰酸或遗精,女子月经多不调,滋阴清热滋水清肝饮加减。16癫狂

(1)癫:痰气郁结神痴呆,语无伦次表情淡,喃喃独语脉弦滑,理气解郁顺气导痰汤加味。心脾两虚神恍忽,魂梦颠倒悲欲哭,养心安神养心汤。

(2)痰气上扰两目怒,急躁头痛目红赤,镇心涤痰生铁落。火胜伤饮,狂病日久势渐减,多言善惊时烦躁,形瘦面红脉细数,滋阴降火二阴煎。

17痫证

口吐涎沫猪羊叫,醒后亦如常人样,此时痫证真症候。风痰闭阻发作之前有眩晕,胸闷乏力亦可见,涤痰熄风定痫丸,。痰火内盛口干苦便秘苔黄脉弦数,心烦失眠易急躁,龙胆泻肝合涤痰丸。心肾阴虚发作久,心悸健忘头眩晕,乏力神疲腰膝酸软,大补元煎、六君子。

18胃痛

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脉弦紧,轻者红糖生姜汤,重者可服良附丸。饮食停滞脘腹胀,嗳腐吞酸不化食,矢气痛减保和丸。肝气犯胃痛连胁,攻撑作痛情志发,柴胡疏肝加减。瘀血停滞胃脘疼痛有定处,刺痛拒按食后甚,或见吐血和黑便,实证可用失笑散,虚证调营敛肝饮。呕血黑便肢不温,面色萎黄黄土汤。失血日久,唇舌淡,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归脾汤。脾胃虚寒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甚,得食痛减吐清水,纳差神疲手不温,大便溏薄舌苔白,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

19噎膈

吞咽梗阻情志起,开郁化痰启膈散,润燥饮食下无阻。吞咽梗塞又疼痛,仅下汤水津液亏,五汁安中饮加味。胸膈疼痛食下复出,面色晦滞或青紫,滋阴养血通幽汤加减。

20呕吐

呕吐发热头身痛,外有寒邪,内湿浊,藿香正气用误差。呕吐酸腐,便臭秽,饮食停滞,保和丸。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适头眩,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心烦少寐可用温胆。呕吐吞酸,左金丸,嗳气胸闷半夏厚朴。四肢不温,大便溏,呕吐面白理中汤〔丸〕。呕吐口干不欲食,舌红津少,麦门冬汤。

21呃逆

呃声有力得热减,温中止呃丁香散。呃声洪亮,口又臭,泻热止呃(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竹茹。呃逆连声情志起,顺气降逆五磨饮子。呃声低弱,面色苍,食少困倦理中汤(丸)。呃声急促不连续,口干舌燥益胃汤加枇杷叶、石斛、柿蒂。

22泄泻

泻下急迫肛门热,清热利湿葛根汤。泻后痛减不消化,食滞肠胃保和丸。胸胁胀闷,抑郁泻,抑肝扶脾痛泻药方。大便时溏面色黄,参苓白术散加减。泄泻多在黎明时,泻后痛减四神丸。

23痢疾

下痢赤白,肛门热,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痢下鲜紫神昏惊厥,此属疫毒,凉血解毒,白头翁汤。痢下白冻或赤少,温化寒湿胃苓汤。痢下稀薄带白冻,滑脱不禁桃花汤,真人养脏亦可用。痢下时止久难愈,温中清肠连理汤。遇寒即发下白冻《千金》温脾汤可佳。

24腹痛

得温痛减,温中散寒,良附丸合天香正气散。腹痛拒按属实证,小便短赤定属热,泻热通腑大承气汤。腹痛绵绵,得食痛减,温里补虚小建中汤。脘腹胀痛,矢气痛减,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如若拒按属血瘀,少腹逐瘀汤加减。25便秘

便干小赤,口干臭清热润肠麻仁丸。便秘嗳气胸胁痞顺气行滞六磨汤。临厕努挣便不出便后疲乏是气虚,选方黄芪汤加减,若是气陷肛坠胀,补中益气是妙方。大便坚涩小便长,腹中冷痛腰脊酸,温阳通便济川煎加肉桂。

26胁痛

胁痛每因情志起,走窜不定理肝气,柴胡疏肝散胀痛。胁痛口苦目黄,小便黄,龙胆泻肝清湿热。胁肋隐痛悠不休,口干咽燥舌苔少,养阴柔肝一贯煎。

27黄疸

黄色鲜明腹胀满,便秘苔黄小便赤,热重于湿,因陈蒿汤加味。黄色鲜明,头身困重,舌苔厚腻是湿盛重,茵陈五苓合甘露消毒丹。黄疸迅速色如金,高热神昏是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味。黄色晦暗如烟熏,腹胀身疲便不实,此时阴黄需健脾和胃化湿,茵陈术附汤加味。阳黄初起见表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8积聚

(1)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逍遥散行。腹胀或痛如条索,重按胀甚,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2)积块软不坚,胀痛可并见,理气方用金铃子散,活血合用失笑散。腹中积块痛硬不移,面黯寒热经不见膈下逐瘀汤软坚。

29鼓胀

腹胀胁下满,食后作胀小便短,舌苔白用柴胡疏肝散,舌苔厚用胃苓汤。腹大胀满囊裹水,面浮肢肿脘又痞,此属寒湿困脾胃,温中健脾实脾饮。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大便秘结小便赤,苔黄或灰脉弦数,中满分消合茵陈蒿汤。腹大胀满,暮急早宽,神疲怯寒,乏力方用理中丸合五苓散,畏寒肢肿方用济生肾气丸合理中丸。湿热蕴结神识昏,安宫牛黄至宝丹。昏迷前嗜睡,语无伦次痰湿蒙蔽心包窍,苏合香丸以开窍。

30头痛

头痛时作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川芎茶调散加减。头痛而胀,面红目赤,便秘小便黄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头如裹,肢重纳呆大便溏,祛风胜湿强活胜湿汤。肝阳头痛,口苦苔黄目又眩心烦易怒要平肝,天麻钩藤饮加减。肾虚头痛痛且空,腰膝酸软男遗精,女子带下而又鸣,养阴补肾大补元煎。血虚头痛痛而晕,神疲乏力面无华,加味四物汤治它他。痰浊头痛头昏蒙,脘闷呕涎脉又滑,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头痛刺痛不移,或有头部外伤史,通窍回活血汤加减。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柴胡、黄芩、加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起核雷头风,多为湿热痰上攻,清震汤内取神功。

31眩晕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口苦舌红面潮红,苔黄脉弦要平肝,天麻钩藤汤。气血亏虚面无华,神疲懒言劳累加补养气血健脾胃,归脾汤是名方。肾精不足分两类,眩晕不寐腰膝酸软是共证,偏于阴虚,五心烦热左归丸,四肢不温形寒肢冷右归丸。痰浊中阻头如蒙,食少多寐脉濡滑,半夏白术天麻汤。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舌质红无苔或少,育阴潜阳大定风珠。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心烦口苦苔黄脉弦温胆汤加黄连黄芩。

32中风

风中经络口流涎,肌肤不仁手足麻,祛风养血通经络方用大秦艽汤。肝肾阴虚风上扰,手足重滞,舌强语蹇,镇肝熄风汤络通。口噤不开,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此是闭证断无差,若兼面赤身又热先灌局方至宝丹或者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加减。若兼面白唇又暗,四肢不温静不烦,即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来煎。脱证目合口有张手撒肢冷二便遗,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汤。半身不遂后遗症,患侧手足有浮肿,肢软无力,补阳还五汤。若是肝阳上亢络脉瘀,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风痰阻络语言不利解语丹可行,肾虚精亏地黄饮。口眼歪斜用牵正散。

33痉证

邪壅经络,肢体重,项背强直头又痛,此属湿寒太阳经,强活胜湿汤显神功。热甚发痉,口噤,便秘,甚则神昏,泄热存津增液承气汤。素体阴亏血有虚,汗下之后项强急,滋阴养血四物汤另合大定风珠汤加减。寒邪较甚,脉浮

紧,无汗此属刚痉葛根汤。风邪偏胜,汗出头痛脉沉细,属柔痉,栝蒌桂枝汤和营。

34疟疾

正虐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寒罢则热,终汗出,苔白脉弦用柴胡截疟饮或用截疟七宝饮。

温疟热多寒也少,汗出不畅骨节痛,口渴引饮加便秘,尿赤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35水肿

风水泛滥,先肿睑,来势迅速,四肢全身肿,恶寒发热肢节重,有的咽喉还肿痛,越婢加术汤可用。湿毒侵淫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脉浮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少身困胸闷脉沉缓,五皮饮合胃苓汤。湿热壅盛,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口苦口粘,小便短赤大便结,分利湿热疏浊引子。阴水身肿腰下甚,纳少便溏神倦肢冷,温阳健脾实脾饮。肾阳衰微,腰下甚,按之凹陷不易起,腰部冷痛,四肢冷济生肾气合真武汤。湿热久羁燥伤阴,滋阴利水猪苓汤。

36淋证

热淋灼热刺痛小便短数,大便秘,利湿通淋八正散。石林尿中加砂石,利湿通淋石苇散,石淋日久气血虚,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六味地黄汤合石苇散。小便热涩赤痛甚,挟有血块尿色深,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尿痛带血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舌淡红,方用知柏地黄汤。气淋实证小便涩痛小腹胀痛,方用沉香散。气淋虚证,小腹坠胀,尿有余沥,补中益气汤可用。劳淋,遇劳即发,神疲乏力,淋漓不已,无比山药丸

膏淋实证小便混米泔,尿道热涩疼痛,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病久不已,腰酸膝软,脉细无力,方用膏淋烫。

37癃闭

小便点滴量极少,短赤灼热,苔黄腻,利湿通便八正散。咽干烦渴呼吸短,咳嗽苔黄属肺热,清肺利水,清肺散。情志抑郁肝郁滞,小便不通腹胀满,疏调气机沉香散。尿路阻塞细如线,腹痛胀满舌紫暗,行瘀散结代抵挡丸。38腰痛

寒食冷痛阴天重,转侧不利渐加重,散寒行湿,甘姜苓术汤加味。瘀血腰痛痛如刺,日轻夜重有定处,身痛逐瘀汤止痛。腰痛酸软,喜揉按小腹拘急手足不温,此为肾阳虚右归丸。腰痛心烦口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此为肾阴虚腰痛,左归丸归肾阴。

39消渴

上消烦热口渴,饮多尿多,脉象洪数,消渴方能润肺止渴。中消胃热食易饥,形体消瘦,舌苔黄,养阴增液玉女煎,清胃泻火饥饿不见。下消肾阴亏,尿频量多如膏脂,,滋阴固肾六味地黄汤。阴阳两虚,饮一小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不举,阴阳并补,金匮肾气丸加减。

40痹症

行痹关节游走痛,防风汤可用。痛痹关节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增,温经散寒乌头汤。

着痹关节重着,手足沉重,肌肤不仁,除湿通络薏苡仁汤加减。风湿热痹关节红肿,得冷痛减,痛不可触,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41痿证

病起发热,肢体软弱,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身体困重,麻木微肿,足胫热气上腾,加味二妙散化裁。脾胃亏虚,面不华,食少便溏肢体软,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亏损,腰脊酸软,目眩发落又咽干,甚至步履全废,虎潜丸。

42内伤发热

肝郁发热,发热常因情绪起,胸胁胀闷,妇人月经常不调,乳发胀,疏肝解郁丹栀逍遥散。瘀血发热在午后,口干咽燥不欲饮,肌肤甲错,舌质紫,血府逐瘀汤加减。血虚发热多低热,神倦乏力唇甲淡,归脾汤来益气血。阴虚发热手心热,口干咽燥大便结,滋阴清热清骨散。气虚发热劳累后,头晕乏力,气又短,补中益气汤加减。

43虚劳

肺气虚补肺汤。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心血虚,养心安神,养心汤。肝血虚,四物汤加味。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心阴虚,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益胃汤。肝阴虚,补肝汤。肾阴虚,左归丸。心阳虚,拯阳理劳汤。脾阳虚附子理中汤。肾阳虚右归丸。

八、中医妇科口诀心法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

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血热者,分虚实;滋虚热,保阴煎;清实热,用固经。肾虚者,分阴阳;左右归,快煎尝。脾虚漏,益气摄;宜固本,止崩汤。血瘀者,小腹痛;四物予,失笑散。

7.绝经前后诸症

经断期,诸症异;易烦怒,昏眩悸;手心热,腰痛戚。因肾虚,辨阴阳,左右归,亦煎尝。

带下病

带下病,任带损;湿为患,内外分;因外感,或内生;脾失运,肾失固。脾虚者,白带淋;完带汤,健且升。肾阳虚,带清冷;内补丸,下元温。肾阴虚,带赤白;柏地黄,虚火滋。湿热侵,带浊浑;止带方,湿热清。有热毒,带腐臭;味毒饮,毒热解。

妊娠病

1. 恶阻

恶阻发,孕之初;头眩晕,食即吐;胃气逆,冲脉究。若胃虚,脘闷胀,倦思睡,六君良。因肝热,酸水长,胸胁满,苏连汤;痰滞者,心悸漾,呕痰涎,夏苓汤。

2. 胎动不安、胎漏、滑胎

胎不安,漏下频,小腹坠,腰俊甚;调气血,固冲任。若肾虚,尿频遗,寿胎丸,强腰膝;固冲丸,滑胎宜。若气虚,神委糜,血色淡,举元益。固益汤,漏下止;磐石散,坠胎安。因血热,色红鲜,烦且渴,保阴煎;止胞漏,阿胶加。若血虚,黄肿颐;苎麻汤,坠下已。因外伤,跌仆闪,胎气损,圣愈痊。素徽痼,瘀胞阻;摄养失,桂茯丸。

3. 子肿

子肿病,气水辨,察肤色,视凹陷,温脾肾

行气先。脾虚者,大便溏,白术散,健脾阳。肾虚者,腰酸恙,下肢冷,真武汤。气滞者,胸闷胀,天仙藤,为散尝。

4. 子淋

于淋病,小便频,点滴下,疼痛甚;气不化,水不行,勿大利,宜清润。阴虚者,两颧红,烦不寐,知柏祟。实热者,尿热痛,口渴苦,导赤宗。湿热注,尿黄赤,渴不饮,加五淋。

5. 难产

难产者,有多样;生理异,手术良;胎不正,早查防;气血乖,调和量。虚弱者,微痛胀,面苍白,难产方。若瘀滞,剧痛样,催生饮,行则昌。

产后病

1. 产后血晕

产后晕,眩晕昏,或呕吐,或口噤;虚与瘀,两病因;速急救,促清醒;可针灸,可醋熏。属血虚,恶寒多,面苍白,冷汗作;补血加,独参妥。属血瘀,恶露少,腹拒按,喘促貌;夺命散,补兼消。

2. 产后腹、身痛

产后痛,称儿枕;运行滞,疼痛生。因血虚,朽痛吟,且喜按,耳中鸣;肠宁汤,建中增。因血瘀,小腹痛,多拒按,得热松;生化汤,祛瘀通。又身痛,寒与虚;风寒痛,独寄生;血虚痛,芪桂五;肾虚痛,壮肾汤。

3. 恶露不绝

恶露淋,责冲任;热虚瘀,三病因。气虚者,色淡红,多而稀,益气宗。血热者,色红鲜,稠且臭,保阴煎。血瘀者,色紫黯,少腹痛,生化汤。

4. 产后发热

产后热,阴血亏;阳浮散,腠理脆,邪易侵,虚瘀随;调气血,和营卫。因血虚,身热微,眩晕悸,八珍类。因血瘀,腹痛胀,下血块,生化汤。因外感,头痛强,用四物,加荆防。染邪毒,寒热战,施解毒,活血汤。

妇科杂病

1.徽瘕

徽瘕病,结块生;妇易患,瘀滞成;徽坚硬,瘕无形;辨气血,论久新。气滞者,时聚散,无定处,香棱丸。血瘀者,痛拒按;桂苓先,縻虫丸。痰湿者,脘痞闷;二陈汤,开郁良。

2.不孕

不孕症,责肝肾,气血乖,冲任寻。因肾阳,小便清,腰腿软,毓麟温。因肾阴,面萎黄,经量少,养精汤。因肝郁,乳房胀,经愆期,开郁汤。因痰湿,形肥胖,白带多,启宫方。因瘀血,经后期;小腹痛,腹逐汤。

3.阴痒

阴痒者,甚或痛,出黄水,白带凶;湿热蕴,染病虫;渗湿汤,龙胆从;肝肾阴,虚为痒;柏地黄;滋止痊。外熏洗,效更宏;蛇床方,损痒宗。

九、儿科学口诀

1咳嗽

风寒咳嗽,咳嗽频作痰白稀,喉痒声重鼻流涕,恶寒无汗身酸痛,金沸草散方无欺。风寒夹热咽喉痛,宣肺清热三拗汤加黄芩。风热咳嗽痰粘稠,口渴咽痛流浊涕,头痛发热身微汗,疏风清热桑菊饮。痰热咳嗽多粘稠,面红目赤口苦渴,溲短便干脉滑数,清肺化痰清宁散。阴虚燥咳咳无痰,口渴咽干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燥沙参麦门冬汤。

2肺炎喘嗽

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重症麻杏石甘汤。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沙参麦门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

3哮喘

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丸。外寒内热定喘汤。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4鹅口疮

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5口疮

脾胃积热,凉膈散。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

6泄泻

伤食保和丸。风寒藿香正气散。湿热葛根黄芩黄连汤。脾虚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伤阴连梅汤。伤阳参附龙牡汤。

7厌食

脾虚失运,曲麦枳术丸。胃阴不足,养阴增液汤。

8积滞

乳积,消乳丸。食积,木香大安丸。脾虚夹积,健脾丸。

9疳证

疳者甘,过食肥甘。疳者干,肌肤枯瘦。疳气,面萎黄,毛发稀疏脾气强,资生健脾丸。疳积肚膨胀,毛发也稀黄,疳积散是方。干疳,皮肤干,皮包骨头大肉脱,腹凹如舟有低热,益气补血八珍汤。兼证还有疳肿胀,身肿溲短面无华,温阳利水五苓散。

10惊风

急惊风感受风邪,感受风热咽必红,咳嗽流涕又头痛,神昏惊厥当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湿热疫毒起病急,突然壮热神志昏,惊厥抽搐又腹痛,呕吐惊厥便腥臭,方用黄连解毒汤。惊恐惊厥面时青,惊惕痉厥大便青,震惊安神抱龙丸,或者安神丸也可。慢惊身疲面色黄,嗜睡露睛大便稀,不欲饮水面浮肿,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阴虚风动面潮红,虚烦神疲手心热,舌光无苔津液亏,方选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11肠道虫证

蛔虫使君子散。蛔厥证乌梅丸。

12小儿水肿

风水相搏,水肿多从眼睑始来势迅速遍全身,恶风、发热肢酸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热内侵小便黄稍有浮肿不明显,三妙丸合导赤散。肺脾气虚面少华,倦怠乏力浮肿轻,参苓白术玉屏风。脾肾两虚,全身浮肿腰下甚,便溏脘胀神倦冷,腰酸怕冷尿清频,温肾健脾真武汤。水气凌心肢浮肿,心悸胸闷不能卧,口唇青紫指甲绀,己椒苈黄合参附汤。水毒内闭全身肿,尿少或闭头晕痛,恶心呕吐又昏迷,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13感冒

风寒感冒轻证葱豉汤,重者荆防败毒散,风寒咳嗽用杏苏散。风热感冒热重银翘散,咳嗽明显桑菊饮。暑邪感冒,新加香薷饮。

14麻疹

麻疹病变在肺脾。初热疹前期,发热鼻塞打喷嚏眼泪汪汪,两颊粘膜赤,臼齿麻疹粘膜斑,辛凉透表宣肺卫,宣毒发表汤。见形出疹期,发热起伏状如潮,疹随潮出,目屎多,疹点先从耳后发出透要用三天期,清解透表汤良方。恢复疹回期,疹点出齐热渐退,糠麸脱屑胃纳增,舌红少津是阴虚,沙参麦冬汤。麻毒攻肺,咽喉肿,声音嘶哑咳嗽重,状如犬吠,舌质红,清咽下痰汤解毒。邪陷心肝高热烦,谵语疹点密成片,遍及全身色紫红,治当平肝熄风,解毒清营,羚羊钩藤汤好方。

15风痧

邪郁肺卫疹色浅红全身起,发热恶风打喷嚏,银翘散。泻热炽盛,疹点密,颜色鲜红或紫暗,口渴心烦发高热,透疹凉血解毒汤。

15丹痧

邪侵肺卫骤发热,畏寒无汗身灼热,咽喉肿痛皮肤红,隐约红点如锦纹,解肌透痧汤。毒气在营热不解,面赤口渴咽白腐,皮疹密布红如丹或紫,凉营清气汤。疹后阴伤唇口干,舌红少津食不振,沙参麦冬汤。

16水痘

水痘明亮如露珠,大小不一周红晕。风热轻证银翘散。毒热重证清胃解毒汤。

17痄腮

风温邪毒蕴腮下红肿疼痛为特征。温毒在表银翘散。热毒蕴结腮漫肿,胀痛、坚硬身壮热,烦躁口渴能引饮,方用普济消毒饮。邪毒引睾睾丸肿,龙胆泻肝汤。

18顿咳

顿咳咳声如鸡鸣,初犯肺卫,继则肝,胃肠膀胱甚则心。初咳可用桑菊饮或者杏苏散也可。痉咳咳时连续咳,日轻夜重如鸡声,次次加剧咳不停。泻肺镇咳桑白皮。恢复期,痉咳渐渐减,咳声不扬又无力,肺阴耗损沙参麦冬汤,脾胃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

19小儿暑温

小儿暑温发病急,卫气营血可传变。邪在卫气骤发热,头痛项强微恶风,全身灼热口干渴,常伴呕吐与嗜睡,暑邪在表新加香薷饮,暑邪偏里,白虎汤。邪在气营,神志昏,狂躁不安或谵语,颈项僵直四肢抽,喉间痰声漉漉鸣,溲红便秘舌苔黄,凉营涤痰清瘟败毒饮。邪在营血,发热为主证,日轻夜来重,神昏面灰暗,瞳孔少反应,牙关紧闭,二便禁,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合增液汤。余热未尽热不整,舌苔光净,脉细数,阴虚发热青蒿鳖甲汤,营卫不和桂枝汤。痰蒙清窍识不清,痴呆失语又失聪,喉间或者有痰鸣,深度昏迷苏合香,狂躁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烦不宁。内风扰动肢强直,瘫痪振颤或癫痫,络中之风虚夹实方用止痉散无疑,真阴不足虚风内动,大定风珠。

20夏季热

暑伤肺卫,王氏清暑益气汤。上盛下虚,精神萎靡烦不安,面白下肢冷溲频便溏热不退,方用温下清上汤。

21五迟五软

五迟肝肾不足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血不足菖蒲丸。五软脾肾两亏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丸。气血虚弱八珍汤。

22五硬

阳气虚衰,昏昏多睡,全身冰冷,气息微弱哭声低,局部皮肤硬如木,益气温阳参附汤。寒凝血涩四肢凉,患处皮肤色紫暗面色晦黯唇暗红,当归四逆汤。

23尿频

脾肾气虚,小便频数,淋漓不尽,神倦怕冷食不振,益气补肾缩泉丸。

24遗尿

下元虚寒,水肿尿床不自知,醒后方觉精神疲,面色苍白肢怕冷,腰膝酸软又无力,温补肾阳菟丝子散。肺脾气虚面色苍,神疲乏力大便溏,食欲不振自汗出,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肝经湿热尿味臊,色黄性情易急躁,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

25紫癜

血液妄行起病急,皮肤瘀点或瘀斑,或伴鼻衄和齿衄,呕血、便血、或尿血颜色鲜红或紫红,犀角地黄汤。气不摄血,久病不愈,反复出紫癜,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慌头晕唇色淡,益气摄血归脾汤。

26汗证

表虚不固玉屏风和牡蛎散。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

27胎黄

湿热熏蒸茵陈汤。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

28脐风

断脐不卫生,易患破伤风。宣通经络,祛风解痉。主方撮风散。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任何学说都是由哲学指导下建立的。在养生之道里,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基础。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抽象而形象表述的结果。阴阳五行涵盖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 这两年,我家那边有一个叫“养生阁”的饭馆生意格外红火,它的特色就在于以养生为理念,合理配置每餐的饮食,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体验。一大桌味美色鲜的精致佳肴满载着店家对食客身体的关怀,饮酒前后配置相应的饮品,五谷杂粮搭配的刚刚合适,还很注意对进餐量的控制。我特别看了下他家的宣传册,上面就是在讲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味”:“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所以四季也可食甘以利脾脏。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作为一个饭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医养生之道中汲取饮食理念。同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用五行学说思考自己的日常作息也有所感悟。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起居应为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随太阳起。每日凌晨是大地阳气回升的时间,5~7点,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起床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阳气;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为好,因为11~1点是子时,这个时辰是养肾的时辰,此时睡觉正好补肾。很多时候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都是早上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按这一学说来看,这样会使得早上该补阳气时补不上,晚上该养肾气时养不了,造成肾虚症。以后真的要注意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在了解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我们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这大概就是传统养生文化的独到之处吧。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养生 中医如何看体质? 中医体质,是指个体生命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 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这种特质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质来描述。我们每个生命体中都包含有这五种特质,只是每种特质的数量不同而已。由于不同数量的五种特质排列组合是无限多的,因而形成了我们千差万别的体质类型。 目前所广泛运用的九种体质: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 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一些病理证候,而不是体质;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疾病。这九种体质实质上是我们个体在五行体质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环境、饮食、起居、七情、劳逸等因素与之发生共同作用,从而形成的九种不同病理状态。 中医眼中的两种人 一种是解剖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皮毛肌肉,五官九 窍,精血筋骨,和现代医学的人无二般。 一种是时空人,或称天文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形成了一日一循环、一年一循环。空间上,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分移,阳气升于东降于西,盛于南而衰于北。这样,阳气便在时空上形成了运动之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天地之气,阳性上升,阴性下降,升降不已,阴阳交合,发生爱力,遂成一个圆运动,形成了一个升一一浮一一降一一沉的圆运动运动模式,如下图:(引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天人合一,

时空决定我们的体质 在这个运动圆里,任何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升降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偏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天地之间, 一花、一木、一虫、一兽、一沙、一石皆有其偏性所在,包括人,正常的人。 同样的病因,既病之后,有人患实证,有人则呈虚证,有人患寒证, 有人患热证,就是因为体质之不同,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患病与否和疾病的性质⑸。 那天地之气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体各异的偏性,其又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简而言之,就是阴阳,具体的讲就是五行六气。五行六气是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综合能量,受它的影响,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都随之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这种能量之大、作用之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五行化六气,便繁衍着宇宙万物。既然,天地万物皆由五行六气化生,那么探索人的体质便要在这五行六气上着手。 体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 中医学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中医阴阳五行图基本特点 1、整体平衡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整体平衡观念: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反映内在脏腑病变。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局部疾病,要放到整体环境中讨论。 2、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之作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3、辩证施治:证,指疾病的原因和性质。不同于“症”。症是指疾病的现象,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同病异治;呼吸问题可能由肺、肾或心脏疾病引起。要用不同方法解决。异病同治:85%以上的疾病与免疫失调有关。固本扶正、调节免疫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4、阴阳学说: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阳虚则外寒。阳虚——寒症——功能衰退,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畏寒肢冷、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中医的阴阳五行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五行是:水木金火土 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的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成为喷雾器;

肾是先天之本: 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 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 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 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 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 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 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

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 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 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 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 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 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 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这是五色。 再就是五志:【人的情绪】 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 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 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 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 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

阴阳五行与音乐养生

阴阳五行与音乐养生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语言,一种心境,是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音乐的魅力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让人在流动的、玄想的体验中浇注心灵的药方,音乐以独特的形式反映了宇宙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灵状态,它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故产生了以音乐保健医疗为内容的“音乐疗法”,亦称为“音乐养生”或“音乐医疗”。音乐疗法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而从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中溯源音乐养生之旨,更能体验“乐者,心之动”,“乐者,德之华”之妙。阴阳与音乐养生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用来说明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一切事物变化现象的属性,正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关系,以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格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作为贯穿整个中医体系的一个基本脉络,阴阳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东汉《太平经》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和养生意义,认为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对音乐的阴阳之理,我们可诠释为: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养生,恰是针对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属性,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从而协调阴阳平衡。如对阳虚寒证患者,可温阳散寒,选用活跃、欢快、兴奋、激情的音乐进行欣赏。由于阴阳的相对性,也必须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等诸多因素因人因地制宜。 五行与音乐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五音与天、地、身、心相联系,将角、徵、宫、商、羽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人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在《左传》、《国语》、《管子》等史籍中也可看到五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羽属水,角属木,它们之间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徵、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在传统音乐中属相克。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所发出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由五音的精神效应所决定,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内经》中所指出,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这也就是说,属本脏之音均可用于治疗本脏病,当然我们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用于治疗他脏之病。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徵调式色彩明亮,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据不同的症情,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养生效果。 七情与音乐养生

五行学说及中医养生

浅谈五行学说对中医养生的指导作用 傅遂山 摘要: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含义 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变化。《说文解字》解释:五作“五行也,从二,从于阴阳”。意思是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 天地既生,遂有日月星辰运行,四季交替,五化更移。天气下流、地气上腾,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变化乃作。于是地上始有万物及人类的生成。此段话运用古代天文气象理论,说明五行是由天地阴阳的矛盾运动而产生。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的风、暑、湿、燥、寒五气与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应出来。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 1五行的特性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朴素认识的基础上,用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系统法则。中医学引用的五行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的常见物质,但实际意义决非如此简单,而是古人借助取类比象的方法,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脏腑组织与自身体质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 2. 2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归类推演法则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事物的五行属性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等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饮食物的颜色性味等,均按属性进行五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时令气候、起居饮食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克、统一协调的关系。 2. 3五行生克乘侮五行学说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来说明和探索事物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复杂关系的理论。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资生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生克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在自然界是正常气候,在人体属生理现象。 3指导四季养生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3. 1春季养生春季属木应肝,主气为风,具有升发疏散的功能。《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其意是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养生保健应晚睡早起,散步缓行,使精神愉快有利健康。时令为惊蛰、春分前后,天气渐暖,春雷始现,雨水渐多,万物萌发一派生机勃勃之象。应于人体,脏腑经络从冬藏状态开始舒缓扩张,在生理上易出现疲乏无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病理上春季乍寒乍暖风气当令,人体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九种体质的养生知识

+九种不同体质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中医体质分类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歁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质差异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九种不同体质,并提供相应的养生配方,同时人又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单纯体质远不如复合体质见,也就是一个人可能同具有两种右两种以上的体质特点,这种复合体质同样也需要复合的养生配方 1.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稳定的、最健康的体质!一般产生的原因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平和体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医体质养生状态。平和质所占人群比例,约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口良好,两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养生调理 1、合理膳食:日常饮食主要包括粮食类、肉蛋类、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类。注意荤菜与素菜相搭配,避免同一类食品的重复搭配。“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是古人的养生格言。现代营养学家提倡“早饭占全天总量的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是对现代人养生的具体化。 2、睡眠充足: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渡过的。医学研究表明,在深度睡眠中,人体细胞可以自我修复,尤其在夜间十点到凌晨三点间的睡眠称为美容觉,可以排除体内毒素,恢复人体功能。 心态平衡:疾病不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而且对我们的心理也造成了威胁。面对疾病,我们应该用健康的心理去对待,对科学的治疗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毅力充满信心。任何的沮丧、焦虑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作息、饮食,因此用健康的心理面对疾病是相当重要的。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于身体各个器官的代谢、运作、营养吸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需要半小时的运动量,而以有氧运动为好。可以多练太极拳。还有一个运动就是散步,一天走半个小时,既不累人,又能锻炼身体。所以现在很多上班族都会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到单位,这是非常有益的。 饮食调理 对于平和质的人,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养生指导】: 益元八珍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养生中医如何看体质?中医体质,是指个体生命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这种特质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质来描述。我们每个生命体中都包含有这五种特质,只是每种特质的数量不同而已。由于不同数量的五种特质排列组合是无限多的,因而形成了我们千差万别的体质类型。目前所广泛运用的九种体质: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一些病理证候,而不是体质;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疾病。这九种体质实质上是我们个体在五行体质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环境、饮食、起居、七情、劳逸等因素与之发生共同作用,从而形成的九种不同病理状态。中医眼中的两种人一种是解剖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皮毛肌肉,五官九窍,精血筋骨,和现代医学的人无二般。一种是时空人,或称天文人。地球的自转与

公转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形成了一日一循环、一年一循环。空间上,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分移,阳气升于东降于西,盛于南而衰于北。这样,阳气便在时空上形成了运动之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天地之气,阳性上升,阴性下降,升降不已,阴阳交合,发生爱力,遂成一个圆运动,形成了一个升——浮——降——沉的圆运动运动模式,如下图:(引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天人合一, 此圆便是中医的时空人模型。时空决定我们的体质在这个运动圆里,任何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升降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偏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天地之间,一花、一木、一虫、一兽、一沙、一石皆有其偏性所在,包括人,正常的人。同样的病因,既病之后,有人患实证,有人则呈虚证,有人患寒证,有人患热证,就是因为体质之不同,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患[5]病与否和疾病的性质。那天地之气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体各异的偏性,其又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简而言之,就是阴阳,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何谓“五行相生”? “生”就是相生,含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意思。“克”就是相克,含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意思。五行的生克,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联系的、整体相关的。在人体,主要用以反映正常的生理过程中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互相资生、助长、兴奋、促进等的运动变化,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之类。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各自具有“生我”、“我生”的两个方面,人们把这种关系比喻为“母与子”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即:“生我”的是我母,“我生”的是我子。 以金“行”为例,因土生金,故土是金之“母”;但金生水,故金又是水之“母”,也就是说,水是金之“子”。这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关系。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具体联系到人身来说,中医很早就把“五脏”类比于“五行”,故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着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如把前述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改成五脏相生,,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如把它联成一个“相生线”,五脏(五行)通过“相生”把人身联成一个整体,

使脏腑都具有相关的资生、助长、促进或兴奋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肝生心”就是肝能“真正”将心“生”出来。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也确实是一个整体,每一个脏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都有赖于其它脏器的资生、促进,如一个脏器有病,则相关的脏器就要受到影响和损害。单从相生的关系来看,如脾(土)有病,由对肺(金 )的资生减弱,故有些患脾胃病消化不好的病人,也常易得肺病或其它呼吸道病。类似这些现象,中医多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解释的。 可能会有人问,木能生火,但木能不能生土、生金,甚至生水呢?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我们可看出,木生火是直接相生的母关系,而其它则属于间接相生的作用。至于能否实际“相生”,还得参照其它条件(如相克)的影响才能反映出来。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 故水胜火. 精胜坚, 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 专胜散, 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中医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哲学!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胆---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大肠的生理功能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并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的病变归根结底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五行体质

五行体质 一、木行人: ·基本特征: 肤色偏青白色,长脸型,头型较小,身材四肢长,身材挺拔,肩背宽大,手足灵巧细长多青筋。好学勤快。心高气傲,善隐忍。 ·病理状态: 1、强木: 这类人群性格好动,善变,脾气比较大,如果受教育程度高,追求涵养和过于收敛压抑自己,会由于长期肝气被郁而病肝胆、脾胃。发生情志方面的疾病,肝胆的炎症,脾胃不适,眼疾、筋拘挛等,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肝胆肿瘤大多出现在40~50岁左右。 火。 养生食疗方: (1)酸枣仁粥; 酸枣仁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先将酸枣仁炒熟,加水适量,煎熬20分钟,取出酸枣仁,留汁,将粳米与药汁一同放入锅内,用武火煮20分钟后,转用文火煮至米开粥稠;加入红糖后调匀,盖紧焖5分钟即可服食。该粥宜每明临睡前1小时温热服之。 (2)二子茶: 决明子50克,枸杞子15克,冰糖50克。将决明子略炒香后捣碎,与枸杞子、冰糖共放茶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焖15分钟代茶频频饮用。 2、弱木: 木运不及之人体质较差。肝胆为五脏六腑中最弱。表现为筋络拘挛,运动障碍,或易于惊骇。这类人内心感到压抑、郁闷,患病多是从肝郁开始的.是各种肝病的好发人群。 养生食疗方: (1)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15克,生姜30克,羊肉250克。将生姜、羊肉切片或切丝。共煮汤食。 麦枣补脑汤: 小麦30克,红枣10枚,核桃肉15克,猪脑1个。小麦、红枣、核桃肉洗净,加入猪脑,添水适量,置锅内,隔水炖1小时即可。

·基本特征: 肤色偏红色,易发痤疹,头型较小,尖脸型,浓眉,手足小,脊背宽广而肌肉丰满,行动快,性急,有气魄,讲义气,处事明快。 ·病理状态: 1、强火:常见心血管疾病:如阵发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发病年龄可以比较早),心脏病,易猝死於心脏病;支气管哮喘,鼻炎,慢性咽喉炎,干咳,慢性支气管炎等。顽固的皮肤病,季节性皮肤干燥瘙痒。疮疡。便秘、痔疮出血,大肠息肉、肿瘤。反复发作泌尿系统感染,血尿、尿路结石等;肾虚腰痛,足跟痛;头发早白,谢顶(从前额开始脱发),阳痿也发生得早等。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等。 养生食疗方: (1)玫瑰枣仁心: 猪心1个,枣仁20克,玫瑰花10克。洗净猪心去脂膜,将枣仁略炒与玫瑰花儿研末,灌入猪心,装碗,隔水蒸或上笼屉蒸至熟透,食用时将猪心内的枣仁与玫瑰花心去掉,把猪心切片,拌调料服用。 (2)苁蓉安神粥 肉苁蓉30克,茯神10克。粳米100克。先将茯神研为粗粉;再将苁蓉、淘洗干净的粳米、茯神粉一同放入沙锅,加清水1000毫升,用大火烧沸后转用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2、弱火: 心血管疾病:心阳不振,气血鼓动无力,易于发生气滞血淤,血脉不通,则发生各种痛症、面瘫、脑梗塞、心肌梗死,极少出血性的疾病发生。有发生脑出血的机会,先天脑血管畸形是其原因。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梗阻性疾病。还有“昏惑悲忘”神志方面的疾病。 养生食疗方: (1)乌桃汤: 乌骨鸡1只,洗净,黄酒500克,胡桃肉100克。加水煮熟乘热食肉饮汤。 (2)羊肉煲: 鲜羊肉100克。熟附子、山药、当归各10克。姜、葱、盐适量。 羊肉洗净,切成块,与熟附子、山药、当归一同煲到肉熟后,加姜、葱、盐调味。

五行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五行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导读:中医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 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行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血旺盛…… 中医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五行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血旺盛。而五行虚弱在中医里并不一定指五脏有重疾,还包括很多被忽略的亚健康状态。 *金肺 金对应肺,与呼吸道疾病相关,如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语音低微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肺了。 肺最强时间:7:00~9:00 肺最弱时间:21:00~23:00 强肺关键词:润 ●白色食物可让肺强健起来。如百合,可润肺止咳,对呼吸道的调养效果最好。此外,白萝卜、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润肺的功效。 中医养生法

呼吸吐纳:柏树可清肺安神,每天上午8~10时或下午3~5时,在柏树下用鼻子吸气、嘴呼气,共做12次,长期坚持具有补充肺气不足的作用。 两款食疗法 罗汉果茶 罗汉果1个,将其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频饮。 秋梨膏 秋鸭梨500克,红枣200克,生姜50克,蜂蜜250克。 将鸭梨去皮,切成小丁,加适量水烧开,用小火煮30分钟;生姜切成片与红枣用同样的方法煮成汤,过滤去渣。 然后把鸭梨汤,枣、姜汤,蜂蜜一起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 因为罗汉果、秋梨的金气最重,且有极强的药性,可使肺功能迅速强壮。 *木肝 木对应肝,肝开窍于目,木资充盈才能眼睛明亮,如有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宁、胸胁隐痛、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肝了。 肝最强时间:1:00~3:00 肝最弱时间:13:00~17:00 强肝关键词:舒 ●肝怕劳累,肝气最弱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必须工作,则至少每隔1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鹏 阴阳五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医学,军事,政治,预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形成了一套神秘古老的东方医学。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为万物根本,万物所生皆是由阴阳交感而来。阴阳是两种相对立的事物和关系,阴阳之间存在对立性即相对性。普遍性,阴阳交感而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有阴阳。关联性,阴阳不能独立而存在,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处于动态平衡的,阴盛则阳衰,阳亢则阴虚,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正是阴阳有这些特性而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天之阴阳生六气而为,风寒,暑,湿,燥,热。地之阴阳为五运,木,火,土,金,行,即五行。风为木厥阴之,暑为相火阳之,湿为土太阴之,燥为金阳明之,寒为水太阳之,热为火阴主之,即为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万物受之所生,受之所长,太过则病,不及则亡。 阴阳应于人体,表为阳,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等等。五行,应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分为木,火,土,金,水。而人体有十二正经,分为三阴三阳,而应天之三阴三阳。天之穴气太过,人受之为病,即风邪犯厥阴肝经,归肝所主。寒邪犯太阳,膀胱

经主之,余皆如此,则给予了我们辨证和治疗的思路。 因五行为地之阴阳,所以有阴阳的特性,即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相互转化,五行相生,而又有相互消长,相互根用。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为常态。若是太过则出现相克相侮,木胜则克土,若木不足而土有余,则木被土反侮,余皆如此。 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地之万物与之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色为:青,赤,黄,白,黑。方位为:东,南,中,西,北。五气为:风,暑,湿,燥,寒。五行其实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阴阳转化过程中气机变化的五种形式与状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性为生发,火性为生长,土性滋养,金性肃杀,水性收藏。 根据五行的特点,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起着巨大作用。例如:《金匮要略》首篇便论述了疾病防治方法,举的是肝之病,肝实证之时,会克脾土,所以治时应先保护脾胃。而肝虚不再用此法治之。虽然没告诉我们肝虚如何治疗,但是我们知道,木不足则需要更多的水来转化,水肾主之。所以治肝虚,先补肾,即为虚则补其母,同时有防止了肝肾两虚的情况出现。 五行对应五色为,木火土金水应青赤黄白黑。青为风,肝主之,赤为热,心主之,黄为湿,脾主之,白为气血,肺主之,黑为劳,肾主之。《金匮要略》云:“色赤为风”。因风易生热,所以赤为

中医面诊 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有图)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五行是:水木金火土 按大自然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 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

氧气 肾是先天之本: 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 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 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 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 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 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 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 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 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 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再就是五色: 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 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 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 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 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人的情绪】 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

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 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 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 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再就是五味: 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 肝功能弱的人,喜酸; 心功能弱的人,喜苦; 脾功能弱的人,喜甜; 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 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