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9届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要超出答题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丨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钢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曱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

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1.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

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

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

“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

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

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

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

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

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

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

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

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

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 无甚差异,可笑丨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丨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

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

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初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巧地写

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

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关注

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

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自然本

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含着属

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文学的

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的文学

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老舍的

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6.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4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

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月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一一莫釐,和西山最高蜂一一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

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一一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潫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呑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旱放车一个玻璃盘旱。.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蠢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一一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 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

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

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

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

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

韵味丰富。

8.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5分)

答:▲

9.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方面的“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丨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呑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

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

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诛不从,再谏之;再诛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

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注]①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②越人视秦人之肥瘠:意思是好像毫无关系的人。越在东南,秦在西北,相距遥远,秦国人的胖或瘦,与越国人毫不相关。

10.

1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

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B.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

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C.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

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D.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

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智伯为其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

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豫让因为舍身为主报仇而被视为忠义之士,为人颂扬;但作者认为豫让不能帮助智伯

“销患于未形”,他的处死之道还有不忠的地方。

C.作者列举了段规、任章的例子,用实例论述了人主既以国士之礼待臣下,臣下就该为人主“扶

危于未乱之先”的道理。

D.文章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第二段中对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

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充分论证了豫让不配“国士”之称,观点独到,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5分)

译文:▲

(2)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复醉的求醉之举,

表现出诗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表现出诗人醉意朦

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的静谧

和诗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

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感伤。

E.“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写诗人希望自己在余生里能像眼前江面上飘逝的小舟一般,

不被世事萦怀,而在自然之中获得精神解脱。

15.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片均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

要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以幼子雨夜难眠的情景来表现生活艰辛的诗句是:(2)《离骚》中作者以荷叶莲花为服饰,表明自己品行高洁的诗句是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丨丨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目前葡萄酒市场仍然存在以次充好、质量抽检不合格、假冒品牌等乱象,“原装不原,红酒

不红,?等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

②李密在《陈情表》中声情并茂地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进退两难的苦衷和想要奉养祖母的私

情,并最终打动了晋武帝。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

果却是玩火自焚,最终圈住了自己。

④启功先生不以书法家身份自矜,凡是向他求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

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色了。

⑤语言的学习,学的只是理论,效果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才会收

获到那些不可言喻的心得体会。

A.①?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许多例子都证明城市发展需要空间腾挪,成都地铁建设通过地下资源有效避开了土地资源

不足的问题,拓展了蓉城发展的空间。

B.评选和朗诵有关成都的最美诗词,借诗歌增添城市名片的魅力,“成都诗词大会”无疑将让

成都“诗歌之城”的美名再度远扬。

C.会议强调,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区域联动,形成协调配合、行动一致、各司其职的工作

机制,切实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D.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

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成为了当务之急。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③①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⑥⑤②

D.①③④⑥⑤②

20.根据下面这幅题为“车祸的影子”的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2)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2分)

21.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参照下面语段中划线部分,另选两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仿写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6分)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 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组成千年不变的甜甜密密与团团圆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资深美剧迷,发现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高收视率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末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的制毒师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犯罪心理》中提到的哲学家、文学家有几百人,包括荷马、卡夫卡、荣格、鲍勃.迪伦、尼采、莎士比亚、田纳西.威廉姆斯、安德烈?莫洛亚……相反,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看到类似的场景,也很少有类似的内容。

上述这个对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9届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曲解原文。原文只说“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

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2.A“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偷换概念。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

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3.B“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以偏概全。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

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4.D“更重要”有误,原文只是“重点谈”。)

5.BE (B项3分,“风格丑而不俗”出错,原文是“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并不是

“不俗”;E项2分,“艺术性”错。)

6.①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1分)(依据:材料一、三,老舍的创作折

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

②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1分)(依据:材料一,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

生活的时代)

③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1分)(依据:材料二、三,老舍的创

作京味十足)

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1分)(依据:材料一、二、三,老舍的

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

7.AD(A项“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错,原文只是在第⑥

段一笔带过。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且“色彩”“声音”的描绘只出现在鼋头渚画面中。)

8.内涵:“碎锦”指太湖零散而丰富多彩的美景。(1分)

作用:①点明写作对象,统摄全篇(总领全文)(1分):作者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展开描绘,以“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1分)②运用比喻手法,(1 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分)。

9.“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3分)

思想感情: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1分)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1分)

10.A(俾:使)

11.B

12.C(段规、任章没有被以国士之礼对待)

13.(1)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自己)的君主听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

他土地来使智伯心志骄横,从而加速他的灭亡。(从、请、骄各1分,大意2分)

(2)智伯死后,(豫让)才控制不住忿恨不平的冲动产生的勇气,甘心把自己归附到刺客这类人中。

(胜、悻悻、流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君子建立功名,奉事主君,既然被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在祸患没有形成之时把祸患消解,在不出灾难之前保障安定,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君主,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机,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谁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体改变容貌,呑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 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三次跳跃劈斩赵襄子的衣服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了但留下遗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事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用对国士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可是, 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使智伯心志骄横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作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在自己就任的职位上贡献力量,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劝诛不听,就第二次劝诛,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

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昏庸愚昧,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君主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远远地看着秦国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豫让才控制不住忿恨不平的冲动的勇气,甘心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之类的人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

14.CE(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的三种声音没有进行对比,诗人也还没有“超然了悟”。E项

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的想象。)

15.①上片“倚杖听江声”一句,描写了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于是倚杖听江声的画面。(1分)

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1分)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豁达超旷之情。(1分)

②下片“夜阑风静縠纹平” 一句,描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1分)词人由此感受到自己所

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1分)表达出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1分)(每点3分,景1分,情1分,分析情和景不可分离的关联1分)

16.(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7.B(①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②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

富。③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可改用“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④假以辞色:指用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别人。⑤不可言喻:指不能用言语来说明。可改用“不可言传”指的是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18.B(A.成分残缺。在“地下资源”后加“的利用”。C.并列语序不当。应为“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行

动一致”。D.不合逻辑。“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19.C(③句是全段的话题,包含了“意境”与“意象”两个方面,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句紧承③

句,前半句是对“境生于象”的说明,后半句是对“超乎象”的说明。④句承①句中的“意象……是材料”与“意境……是升华”用比喻使之形象化。⑥句承④句的比喻,⑤句承⑥句的“千姿百态”,

⑥⑤两句同时回应③句揭示两者关系。②句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指代前面的内容)

20.(1) —辆汽车在行驶中撞在了一棵大树上,车后的影子看起来像一个酒瓶。(3分)

(2)批评了当下存在的因醉驾而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丑恶现象。(2分)

21.示例:

唯在端午,大江南北,同观千帆竞发;或在春节,将一只只饺子,包成绵亘千古的合合美美与快快乐乐。

唯在重阳,长城内外,共插一枝茱萸;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

唯在除夕,天南地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棕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唯在重阳,塞北江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情思,洒作千里一地的缕缕幽幽与心心念念。

(每句句式一致1分,节日与所选代表性习俗相对应1分,写出江南江北“共同”“一起” “团圆”等类似的意义1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