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生态学的定义(经典定义)

2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6各层次)

3 生态学提出的时间、作者和国别

4 植物和动物生态学建立的标志

5 生态学研究起始于动物,成立于植物生态学

6 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三个热点

7 生态学研究发展的2个方向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1 名词解释:春化现象:冻害:冷害:黄化现象:光周期现象: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腐殖质:生态因子:温室效应:

2 生态因子的作用

3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映,将植物分为几类,有什么意义?

4 动植物对极端温度适应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5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6 陆生植物分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水生植物分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

7 陆生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的机制

8 为什么人在冬天要穿棉衣?

9 物种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1 名词解释:种群:生态入侵:生活史: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

2 种群空间结果(布局)分类那三种类型,为什么集群分布较为常见?

3 年龄锥体的三个类型及其内涵,说明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年龄分别为什么类型?

4 动态生命表反映出那三个方面的信息?

5 种群增长的模型(连续型和离散型),各自应用的范畴

6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是什么?

7 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8 生活史对策中,K对策和r对策各有那些特点?

9 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10 密度效应有那些普遍规律?

11 有性繁殖的生态学意义

12 举例说明动物的婚配制度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

13 种内竞争对生态位的影响

14 竞争对生物个体和种群影响是否相同?

15 举例说明社会性寄生的两种类型

16 运用食草作用理论,说明怎么管理好草原?

17 Lotka-V olterra竞争模型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1 名词解释:生物群落:群落交错区:生活型:层片:边缘效应:岛屿效应:定居:演替:

2 中国群落分类系统29个植被型,10个植被型组,560个群系

3 什么是演替顶极,试述三种学说,并比较异同

4 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的异同?

5 群落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6 植物恢复过程中植物和土壤发生哪些变化?

7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8多样性随那些条件而变化,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

9群落分类的6大原则是什么?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1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生态危机:生态金字塔:分解:流通率:

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分?

3食物链包括哪四种类型,哪些起主要作用,哪些起辅助作用?

4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其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什么?

5不同种类肉食动物间相互的消费效率关系

6 分解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分解始于什么时间?

7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包括哪些?

8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9 生态系统能流输入包括哪两个入口,输出包括哪三个出口?

10异养生态系统和自养生态系统如何区分?

11影响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12全球水循环是否平衡,地域性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13全球碳循环包括哪些重要的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

14中国植被自然状态下是碳汇还是碳源,考虑人类活动时是碳汇还是碳源?15保持碳循环平衡的生态对策是什么?

16氮循环的复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圣才出品】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 学科、专业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名称:714基础生态学(A卷) 一、名词解释(12小题×3分/小题,共36分) 1.水华 2.生态平衡 3.顶级群落 4.竞争排斥原理 5.生物富集作用 6.群落交错区 7.生态入侵 8.耐受性法则

9.次级生产 10.光补偿强度 11.种群 12.植物区系 二、填空题(10小题×2分/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______、______以及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 2.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决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如______、______以及迁移对策等。 3.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绘制成年龄椎体,按照年龄椎体形状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以及______种群。 4.生物多样性可分为物种多样性、______以及______三个层次。 5.生态系统主要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以及______和______。

6.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测定法以及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 7.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以及寄生和共生等。 8.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包括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其中水生演替系列主要包括以下演替阶段:______阶段、沉水植物阶段、______阶段以及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9.一个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由______和______条件决定。 10.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正改变着地球的功能,导致全球环境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臭氧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三、简答题(6小题×9分/小题,共54分) 1.简述K-选择和r-选择的主要特征。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1.与传统的经典生态学不同,环境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干扰下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1.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2.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3.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4.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 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通常包括自然法制、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三个方面。 7.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 RS(遥感)、 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 A )中首次提出的。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只有一个地球》 C.《人口炸弹》 D.《增长的极限》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则越不容易( D ) A. 保护 B. 恢复 C. 维护 D. 破坏 3.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 C ) A. 越高 B. 越强 C. 越低 D. 越弱 4.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的关系是( C ) A. 寄生 B. 偏利共生 C. 互利共生 D. 没关系 5.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是( A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 C. 湖泊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6.一个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的物种是( B ) A. 顶位种 B. 中位种 C. 基位种 D. 关键种 7.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C ”是指( D ) 50 A. 绝对致死剂量 B. 绝对致死浓度 C. 半数致死剂量 D. 半数致死浓度 8.农业生产是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 A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存在价值 9.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 B A 土壤中食物多 B 环境条件较稳定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 1属性;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 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 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湿地生态学

一、5个名词解释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或生物超市。 2.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是一类生物海岸类型,由珊瑚虫的遗骸夹杂其他各种造礁和附礁生物遗体,经过地质年代的作用形成的 3.湿地的水文周期:是地形与邻近水体影响下水流的输入与输出过程的综合表征。 4.沼泽: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其上主要生长着沼生植物,其下有泥炭的堆积,或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层。 5.水文周期:湿地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格局。内陆湿地水文特征通常受气候条件及地下水位的影响。 6.淹水频度。对于非潮下或永久性淹水湿地,湿地处于静水的持续时间叫作淹水持续时间,湿地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淹水次数 7.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基质、微生物及动植物群落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相互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等过程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氮、磷等去除的复杂生态系统。 8.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9.湖泊湿地:是湖泊的一部分,但两者并不等同。是发育在湖泊边缘,也就是在枯水期水深2m以浅的部分,并且总面积不低于8hm2 。 10.满岸流量:当河水开始漫进泛滥平原,这时的河川径流 气体调节:自然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大气化学成分产生的效应,它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调蓄水量: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二、填空,选择一类 1.中国最大的湿地——西藏拉鲁湿地国家级保护区,中国荷都——山东微山湖红荷湿地,“湿地之神”——丹顶鹤 2.拉姆萨尔公约分类系统中湿地类型:滨海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 3.滨海湿地的类型: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沼湿地,红树林沼泽,海岸咸水湖,海岸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4.河口沙洲湿地:是一类特殊的盐沼湿地,主要在大河高浊度河口,凭借径流的大量水沙输出,于海岸潮汐能较小的区域发育而成。 5.岩石离岛:海岛四周被海水包围,高潮时露出海面的陆地. 6.内陆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泥炭湿地,淡水林泽,湿草甸 7.湿地水文周期或湿地的水文状态,主要取决于:进水与出水之间的平衡;地表景观外形;地下土壤、地质和地下水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定义了湿地的水量预算,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限定了相应的湿地蓄水能力 8.周期性的潮汐淹水是海岸湿地的重要水文特征。 8.湿地水文周期随着气候变化和区域先前的条件发生改变。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园林生态学 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着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 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 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适应方式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完整word版)群落生态学复习提纲

“群落生态学”单元复习提纲 问答题 ■试述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一)群落的概念: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里的气候、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那里就会出现一定的生物组合,即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community)。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有时也指某一分类单元物种数目的总和,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鸟类群落和昆虫群落等。(二)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 一个群落总是包含着很多种生物,其中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群落结构。 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常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貌,根据植物的外貌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生长型,由不同的生长型和生活型决定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 3、群落中的优势现象。 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对决定群落的性质不是起同等重要的作用。存在有其特有的优势种。 4、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通过计算各种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得到的就是物种间的相对数量。 5、群落的营养结构。 群落营养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即谁是捕食者,谁是被食者。这种取食关系决定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试述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答:(一)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1、梯度假说(gradient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缓慢连续变化着的环境因素。 2、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物种间的竞争排除关系。 3、生态交错区假说(ecotone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决定于生境的不连续性,即决定于环境的突然变化。 (二)3种假说对物种分布的预测及其图解 1、梯度假说预测:物种的分布曲线是一典型的钟形曲线,群落相似性沿着环境梯度是均匀发生变化的 2、竞争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被平截,在平截处,一个物种会取代另一个物种,而相邻群落的相似性将均匀发生变化 3、生态交错区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在生态交错区处被平截,而且在生态交错区物种成分的变化将会引起群落相似性的不连续。 ■试述群落的主要类型。 答:群落的主要类型: 1、北方针叶林 2、温带落叶阔叶林 3、热带雨林 4、草原 5、苔原 6、沙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