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无碴轨道类型及特点之一

国外无碴轨道类型及特点之一

国外无碴轨道类型及特点之一
国外无碴轨道类型及特点之一

无碴轨道是一种少维修的轨道结构,它利用成型的组合材料代替道碴,将轮轨力分布并传递到路基基础上。无碴轨道按照结构可以分为整体结构式和直接支承式。路基上的无碴轨道一般由基础防冻层、支承层、承载层、防排水系统、轨道扣件系统,以及其他附属设施共同构成。而桥梁和隧道中的无碴轨道的系统构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章介绍国外主刑无碴轨道系统结构。

第一节无碴轨道类型

无碴轨道从诞生、发展、到目前为止,其结构型式种类繁多,技术上也各有特点。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对无碴轨道的统一分类法。按照无碴轨道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整体结构式和直接支承结构式,如表2-1所示。整体结构式是指支承钢轨的混凝土块与混凝土基础浇注或预制成为一体,所以按照建造工艺又可再分为现浇混凝土式和预制版式。直接支承结构式是指在基础上直接铺设无碴轨道的一种结构。

第二节博格板式无碴轨道

一、概述

博格板式无碴轨道系统的前身是1979年铺设在德国卡尔斯费尔德一达豪的一种预制板式无碴轨道。通过对其进行包括预应力结构、结构尺寸、纵向连接等方面的优化改进;采用先进的数控磨床来加工预制轨道板上的承轨槽;使用快速方面的测量系统,使用精度容易满足高速铁路对轨道几何尺寸的高要求。高性能沥青水泥沙浆垫层可以为轨道提供适当的刚度和弹性。博格公司轨道板施工研制生产了成套的设备,使得博格板式轨道机械化程度高于一般轨道结构。博格板式无碴轨道已获得了德国联邦铁路管理局颁发的许可证,可用于300km.h-1的高速铁路,目前正在德国纽伦堡至英戈尔施塔特的新建高速线上铺设。

二、系统组成

(一)系统构成

路基上博格板式轨道系统和构造见图2-1和图2-2。其层次构成依次为:级配碎石构成的防冻层(FSS)30cm厚的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HGT)、3cm厚的沥青水泥沙浆层、20cm 厚的轨道板,在轨道板上安装扣件。博格板式轨道系统轨顶至水硬性混凝土顶面的距离为

474mm。

(二)轨道板

预制轨道板是在预应力台座上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55,可以采用普通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预制轨道板的横向为预应力钢筋,纵向为普通钢筋,板与板之间在纵向通过伸出钢筋进行传力连接。采用这种预制轨道板的轨道均匀性好、耐久性强,横向及

纵向的抗滑移阻力高。

在混凝土预制轨道板的收缩徐变完成后,使用数控磨床对承轨台进行机械加工(承轨台在生产时已留出了加工余量),可以达到极好的精度,大大减少了现场调试工作。轨道板进行安装定位时不需过渡轨,只需对承轨台上指定的测量点进行精确定位即可。

预制轨道板有以下3种形式。

1、标准预制轨道板

标准预制板为长度6.50m,板厚200mm的单向预应力混凝土板,板与板之间有纵向连接,适用于路基、桥长25m及以下的桥梁和隧道。

2、特殊预制轨道板

特殊预制轨道板为最大板长4.50m。板厚300mm的钢筋混凝土板,可用在长度大于25m 的桥梁上。特殊预制轨道板设有减振系统(质量弹簧系统)。必要时还可在特殊预制板里安

装信号设备。

3、其他补充型预制轨道板

由于存在着桥梁、隧道、道岔和新线与既有线路的接处等控制点,必要时需对预制轨道板的长度进行调整,为此可生产长度从0.60m到小于6.50m不等的预制轨道板。

(三)水硬性材料支承层(HGT)

该层厚度为300mm,由素混凝土构成。水硬性材料支承层的作用是保证系统刚度从防冻

层经预制轨道板到钢轨的递增。

在隧道和明洞里不设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直接铺设在结构底板上。

(四)防冻层

路基上应铺设一层防冻层,以防止路基因冻融循环所引起的冻胀。防冻层由级配碎石组

成,也具有防止毛细作用发生的功能。

(五)沟槽

为防止轨道扣件处混凝土出现裂缝,在承轨台之间预设了沟槽。

(六)承轨台

轨道扣件安装在承轨台上。承轨台用数控机床磨削加工,加工精度为0.1mm。

(七)轨道扣件

预制轨道板磨削工序完成之后,在工厂里预安装轨道扣件。

三、博格板式轨道的特点

博格板式轨道除了完全满足德国铁路对于轨道的技术要求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轨道板在工厂批量生产,进度不受施工现场条件制约。

2、每块板上有10对承轨台,承轨台的精度用机械打磨并由计算机控制。工地安装时,

不需对每个轨道支撑点进行调节,使工地测量工作可大大减少。

3、预制轨道板可用汽车在普通施工便道上运输,并通过龙门吊直接在线路上铺设,无

须二次搬运。

4、现场的主要工作是沥青水泥沙浆层的灌注,灌浆层在灌注5~6h后即可硬化。

5、具有可修复性,除在每个钢轨支撑点处(轨道扣件)调高余量外,还可调整预制板

本身的高度。

6、博格板式轨道的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四、适应不同基础设施条件的博格板式无碴轨道

(一)、路基

博格板式无碴轨道在路基上的标准截面见图2-3。为了将工后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必要时应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在路基上铺设预制轨道板(间隙为50mm),首先使用调高装置对轨道板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再将轨道板与水硬性材料支承层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处理,灌浆后密封灌浆孔。接下来进行轨道板的连接。先在窄缝处灌浆然后连接张拉预制轨道板两端露出的螺纹钢筋,使接缝处始终处于压应力状态下,最后在宽接缝处浇注混凝土,起到保护作用。

(二)、长度小于25m的桥梁

对于长度小于25m的短桥来说,气候变化对桥梁变形影响很小。因此,在短桥上可使用博格板式轨道系统的标准预制轨道板。见图2-4为短桥上的博格板式无碴轨道标准截面图。

(三)、长度大于25 m 的桥梁

当桥梁长度超过25m时,受温度变化和活载引起的桥梁挠度的影响,桥面在纵向和横向会发生位移。因此,桥上需使用特殊预制轨道板,设置限位块,以避免这种位移对轨道板产生不良影响。图2-5为长桥上的博格板式无碴轨道标准断绝图。

(四)、隧道

隧道内的博格板式无碴轨道标准截面见图2-6。

五、减振降噪措施

在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地段,无碴轨道需要降噪和防振处见图2-7为减振降噪博格板式

无碴轨道。

第三节雷达型无碴轨道

一、概述

雷达型无碴轨道于1972年铺设于德国比勒非尔德至哈姆的一段线路上,以雷达车站而命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从最初的雷达普通型发展到现在的雷达2000型,并且针对路基、桥梁、隧道不同基础进行了部分修改。图2-8为最早的雷达普通型无碴轨道结构形式。

图2-9为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结构形式优化过程。

雷达型无碴轨道最初为整体轨埋人式轨道,到雷达柏林(READ-BER-LIN)已经发展为钢筋木行梁支撑的双块埋入式无碴轨道,但承载层仍然是槽形。发展到雷达2000型时,成为由钢筋木行架连接的双块埋入式轨道,其混凝土承载层改成平板。图2-10为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结构系统图,图2-11为标准支承块结构组装图。

二、系统构成

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系统结构如下:基础为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厚度300mm,强度不应低于15N·mm-2。B355W60M型双块式轨枕按照650mm的间距排列,每组轨枕枕块下依靠两个钢筋木行架支撑,轨枕块精确定位后浇注混凝土,混凝土标号为B35。轨枕与轨道承载层整体相连,现浇轨道板厚240mm,轨枕上安装IOARV高弹性胶垫,采用Vossloh300型扣件系统。扣件螺栓锚在双块式轨枕内,使用UIC60钢轨。无碴轨道的混凝土板(B3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率为0.8%~0.9%,从而将可能出现的裂缝宽度限制在0.5mm范围内,可

防止连接钢筋受到腐蚀。

三、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的特点

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具有如下特点。

(1)与雷达普通型轨道相比,轨顶到水硬性混凝土上表面的距离减少到473mm,轨道板各层的厚度累计减少了177mm;在轨距不变的前提下,轨枕全长由2.6m减少到2.3m。所

用混凝土量大大减少。

(2)埋入长轨优化为短枕,后期浇注混凝土与轨枕之间的裂缝减

少。

(3)对土质路基、桥梁、高架桥、隧道、道岔区段以及减振要求区段,可以采用统一结构类型,技术要求、标准相对单一,施工质量容易控制,更适应于高速铁路。

(4)槽形板的取消,使得轨道混凝土承载层的灌注混凝土的捣固作业质量易于保证。

(5)两轨枕块之间用钢筋木行梁连接,轨距保持稳定。

(6)表面简洁、平整,美观漂亮。

四、适用不同基础设施条件的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

(一)路基

对于安装于土质路基上的无碴轨道,根据ZTVT-StB规定,在厚度为30cm的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上铺设轨道承栽层。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是一种拌合水泥加以稳定的支承层,该支承层在适应性试验中显示的最低强度应为15N·mm-2。该层每隔5m设沟槽,以控制裂缝的

形成。

在ZTVT-StB规定中,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下应铺设防冻层。防冻层位于土质路基之上,

而土质路基的铺设应遵照DS836中的要求。

(二)桥梁、隧道

图2-12为桥梁上和隧道中的雷达2000型结构图。

桥梁上的雷达2000型上部结构与路基上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由于要保持混凝土承载层与桥面混凝土板的横向稳定,两者纵向之间接触面设计成了凸凹结构。桥梁上的雷达

2000型可以使二期恒载大大降低。

由于雷达2000型的结构高度较低,为减少隧道断面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实例是德国科隆-法兰克福线双线高速铁路(300km·h-1),线间距4.5m,隧道断面92m2。

(三)道岔区

为了整个轨道系统(用于干线和道岔区段)一致性,实现系统工程的相互衔接,调整了用于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系统的道岔区段设计,以降低轨道高度。该项开发的核心是基于B355W60M双块式轨枕对混凝土道岔轨枕进行设计和定位。

五、雷达型无碴轨道的应用情况

现在德国铺设的无碴轨道线路50%以上为雷达型无碴轨道。这种无碴轨道除了在德国成规模地应用外,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认同并使用。

韩国高速铁路一期工程虽然以有碴轨道为主,但在新建段(汉城-大邱)的3座隧道和光明车站的6股站线(车站侧线)上也铺设了几段无碴轨道,采用的是德国雷达普通型无碴轨道结构型式(见图2-13),单线延长里程53.841km。目前,韩国认为已充分掌握该项技术,计划在第二阶段大邱至釜山新建高速线上全部采用无碴轨道。

印度(宽轨)和荷兰新建铁路中的无碴轨道也采用了德国雷达2000型(见图2-14和图2

-15)。

我国在秦沈线的沙河桥和渝怀线鱼嘴2号隧道(曲线)分别铺设了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692m和710m。正在建设的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岔区(路基)也将采用轨枕埋入式无碴轨道。

我国台湾省的台北-高雄高速铁路的道岔区也部分采用了雷达型无碴轨道。

总之,雷达型无碴轨道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运用,还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

准进行改进,以适应本国铁路的发展。

高速铁路有砟、无砟轨道结构及精调.

第二章高速铁路有砟、无砟轨道结构及精调 第一节概述 无砟轨道是以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等取代散粒道碴道床而组成的轨道结构形式。由于无碴轨道具有轨道平顺性高、刚度均匀性好、轨道几何形位能持久保持、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等特点,在各国铁路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一些国家已把无碴轨道作为轨道的主要结构形式进行全面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是无砟轨道的主要优势和缺点。 一、无砟轨道的优势主要有: 1、轨道结构稳定、质量均衡、变形量小,利于高速行车; 2、变形积累慢,养护维修工作量小; 3、使用寿命长—设计使用寿命60年; 二、无砟轨道的缺点主要有: 1、轨道造价高:有砟180万/km,双块式350万,1型板式450万,2型 板式500万。 2、对基础要求高因而显著提高修建成本:有砟轨道可允许15cm工后沉 降,无砟轨道允许3cm,由此引起的以桥代路及路基加固投资巨大。 3、振动噪声大:减振降噪型无砟轨道目前尚不成功,减振无砟轨道选型 存在较大困难。 4、一旦损坏整治困难:尤其是连续式无砟轨道。 第二节无砟轨道结构 一、国外铁路无碴轨道结构型式 国外铁路无碴轨道的发展,数量上经历了由少到多、技术上经历了由浅到深、品种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铺设范围上经历了由桥梁、隧道到路基、道岔的过程。无碴轨道已成为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1.日本 日本是发展无碴轨道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就开始了无碴轨道的研究与试验并逐步推广应用,无碴轨道比例愈来愈大,成为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主要形式。据统计,日本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60%以上,而90年代则达到80%以上。

轨道钢规格、重量以及相关知识

轨道钢规格、重量以及相关知识

轨道钢理算计算公式:钢轨类型(公斤/米) 尺寸(毫米)截面面积 F(厘米2) 理论重量(公斤/米) 高A度底B宽头C宽腰D厚轻轨 5 50 44 22 4.5 6.41 5.03 8 65 54 25 7.0 10.7 6 8.42 11 80.5 ... 钢轨 1.概述 &Nb sp; 铁道器材是铁路的重要器材,钢轨是铁路器材的主要标志。 A—轨高B—底宽C—头宽D—腰厚 (1)分类。钢轨以每米大致重量的公斤数,可分为重轨与轻轨两种: ①重轨。按所用钢材钢种分为:普通含锰钢轨、含铜普碳钢钢轨、高硅含铜钢钢轨、铜轨、锰轨、硅轨等,详见本节“8”中所提供的标准(1)、(2)。主要有38、43、50kg 三种。此外还有用于少数线路上的45kg轨,已计划在运量大和车速高的线路上用的60kg轨。GB2585—81规定了我国38~50kg/m钢轨的技术条件,其尺寸和代号等如表6—7—10所示。 ②轻轨。品种在“8”的标准(5)中规定。主要有9、12、15、22、30等不同轨型,其断面尺寸和轨型类别等如6-7-11所示。技术条件详见“8”中标准(3)。 (2)制造及用途。钢轨采用平炉、氧气转炉冶炼的碳素镇静钢轧制而成。其用途是承受机车车辆的运行压力及冲击载荷。 (3)生产厂和进口国。我国现用的钢轨,主要是国内一些钢厂生产,如鞍钢、武钢等。此外,由于用量较大,尚需进口一些按我国技术标准要求的理化性能和按国外有关标准方法判定的钢轨及钢轨附件。进口生产国有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 2.尺寸规格 钢轨的长度和其他几何尺寸及公差等,由“8”中有关轻重轨相应标准规定。 3.外观质量 (1)轧制后的钢轨应笔直,不得有显著弯曲与扭转。对于轻重轨的局部弯曲和扭转及其矫正变形量,轨端面的倾斜等,不得超出标准规定。 (2)钢轨表面应洁净光滑,不得有裂纹、结疤、划痕等缺陷;其端面不得有缩孔痕迹和夹层等。对于轻重轨整体表面所允许存在的缺陷及其几何量的程度,均不得超过标准的规定。 4.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 (1)理化指标:国产钢轨的机械工艺性能和化学成分指标,见表6—7—12、表6—7— 13。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汇总

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2、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3、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4、折返: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2、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3、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折返:列 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 营的方式。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 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 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 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 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 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 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 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 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 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 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 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 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 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 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 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 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 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 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 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 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 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 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 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 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 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 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 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 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 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 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 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 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 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 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 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 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 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 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 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 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 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 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 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 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 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 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 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 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 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 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 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 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 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 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 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 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 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 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 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 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 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 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 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 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 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 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 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 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 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 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 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 (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 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 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 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 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 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 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 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 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 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 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 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2、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3、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折返:列 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 营的方式。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 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 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 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 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 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 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 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 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 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 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 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 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 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 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 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 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 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 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 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 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 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 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 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 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 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 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 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 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 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 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 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 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 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 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 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 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 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 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 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 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 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 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 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 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 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 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 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 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 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 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 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 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 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 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 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 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 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 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 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 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 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 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 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 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 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 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 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 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 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 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 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 (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 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 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 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 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 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 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 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 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 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 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

(完整版)无砟轨道控制要点

无砟轨道整体道床监理控制要点 现将我们石家庄铁源咨询公司监理的夏茂隧道无砟轨道施工中的监控要点和监理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进行汇报,希望能对后续进行无蹅轨道整体道床施工的参建同仁们有一些帮助。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监理夏茂隧道无蹅轨道整体道床施工中的监理人员配置情况:现场需满足3名现场监理,工作侧重方向各有不同,分混凝土旁站、结构检查和跟踪轨道精调三个大方向,现场以旁站和结构检查为主。轨道精调又由监理部成立的精调测量小组负责日常的平检工作,试验室负责对原材料和拌合站进行严格把控,并安排具有丰富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经验的人员负责无砟轨道监理分站长。监理部还定期进行全方位的质量大检查,通过现场检查、见证取样、旁站、量测、精调作业平行测量、试验检测等各种控制手段,严格施工工艺过程质量控制。要求现场监理对重点部位、隐蔽工程、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在监理过程中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组织施工单位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施工规范、试验规程规定进行施工,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按验标要求进行监理见证、取样平行试验,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夏茂隧道无蹅轨道道床板施工截止目前还未出现过因施工质量缺陷引起的返工现象。 现对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各工序控制要点分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如下: 1、双块式轨枕 现场监理严格把控双块式轨枕的进场验收工作, 发现存在外观缺陷和尺寸超过验标要求的不予接收,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清退进行更换。在平时的巡视检查中,还要注意排查轨枕在存放阶段的被车辆撞伤或摔伤引起的质量缺陷,及时要求对其清理出场。 2、道床板基底凿毛 基底凿毛前,应先检测有无欠挖现象,若有浮浆时要全部凿除直至合格,并放出凿毛宽度,然后采用高压水枪喷洗配合钢刷清理底板虚渣和杂物。在无蹅轨道施工一开始施工单位是用人工风镐和电锤凿毛,效率低、费劳力,并且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凿毛见新面50%。要求购买凿毛刨铣机后,道床板基地凿毛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省了劳动力。 3、钢筋安装 首先将靠边的纵向钢筋划线定位,在钢筋端头标注搭接长度700mm,相邻搭接接头中心错开距离不小于1000mm。同一截面上的钢筋搭接率不大于50%。粗调后将垫块置于纵向钢筋下,其垫块数量满足4个/㎡, 确保纵向钢筋距道床板底面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5mm,安装横向模板时,应在模板前后30~50㎝处的纵向钢筋下垫上垫块, 钢筋节点绝缘卡安装必须齐全,不得有缺扣、少扣现象。

无碴轨道技术概论

无碴轨道技术简述 摘要 无碴轨道是以混凝土或沥青砂浆取代散粒道碴道床而组成的轨道结构型式,它具有轨道稳定性高,刚度均匀性好,结构耐久性强和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等特点,对于高速铁路较传统的有碴轨道有更好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大量兴建,无碴轨道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本文将结合无碴轨道的相关特性,就无碴轨道的技术特点,无碴轨道的功能设计、现场安装施工工艺等方面给出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无碴轨道技术特点现场安装工艺 一、无碴轨道概述 1.无碴轨道简介 无碴轨道具有轨道稳定性高、刚度均匀性好结构耐久性强、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和技术相对成熟的优点。发展无碴轨道拄术是我国铁路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实现铁路跨越式发

展的重要举措之一。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究使用无碴轨道,从室内试验,现场试铺到在高速铁路上的普及推广,历经40余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系列化标准化产品,无碴轨道在铁道线路上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善列车走行的基础条件,实现了旅客列车平稳性、安全性舒适性要求,并且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 2.国外无碴轨道的研究 目前高速铁路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采用无碴轨道作为主要的轨道结构型式。世界上无碴轨道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主要国家是德国和日本.而德国和日本的发展道路又不相同。日本是发展铁路新型轨下基础较快的国家,早于1923年日本国铁在宝兰正线的伏右别隧道就铺设过整体道床。1962年~1990年对隧道内整体道床的直线地段采用埋入式混凝土支承块式,通过运营证明这种形式轨道质量良好,轨道变形小,维修工作明显降低。1966年,日本国铁技术研究所分别在高速铁路和窄轨线路试铺M,L,A型板式轨道。日本铁路铺设板式无碴轨道已近2700多千米,且使用已近30多年,应该说日本采用无碴轨道技术建设高速铁路经验与法国的有碴轨道技术建设高速铁路经验,其丰富程度几乎相近。德国于1959年在希埃思坦隧道和汉斯坦堡隧道第一次试铺了钢筋混凝土轨下基础,试铺长度分别为190m和233 m。1979年在RHIA车站修建了轨枕埋入式无碴轨道结构,即目前RHEDA2000最早的结构形式,德国还设计了类似当今博格板的5 m大板无碴轨道。目前德国已建成的高速铁路计917 km,其使用的无碴轨道形式有RHEDA2000、博格板式轨道和旭普林式无碴轨道。RHEDA2000、博格板式轨道和旭普林式无碴轨道在铺设施工上实现了机械化,并采用瑞GRP型轨检小车与全站仪配合。按德国资料介绍可以实现无碴轨道施工误差趋于“零”。 3.我国无碴轨道研究现状 国内对无碴轨道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国外的研究几乎同时起步。初期曾试铺过支承块式、短木枕式、整体灌注式等整体道床以及框架式沥青道床等多种型式。正式推广应用的仅有支承块式整体道床,在成昆线、京原线、京通线、南疆线等长度超过lkm的隧道内铺设,总铺设长度约300km进入90年代以来,为适应我国铁路提速以及发展高速铁路的需求,我国无碴轨道的研制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自1995年以来,在部科研项目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无碴轨道(板式、长枕埋入式和弹性支承块式无碴轨道),先后进行了试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国在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无碴轨道的结构设计,包括:普通A型板式轨道和长枕埋人式无碴轨道; (2)制定了两种无碴轨道部件的设计以及制造与验收技术条件; (3)制定了桥上和隧道内无碴轨道工程施工技术细则与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4)小跨度简支箱梁(32m以下)的变形限值以及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5)与无碴轨道相关的隧道设计技术要求: (6)无碴与有碴轨道间过渡段的主要技术要求; (7)无碴轨道结构的动力测试与长期观测技术。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无碴轨道的前期研究主要针对隧道内及小跨度简支梁上,并均建立了相应的无碴轨道试铺段。因此可以说,对于隧道内和小跨度梁上在保证下部基础稳定(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之内)的情况下,铺设无碴轨道存在的技术问题相对较少。而对于大跨度桥梁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梁体徐变上拱、梁端转角限值的确定、桥梁与无碴轨道间的纵向力传递特性等。对于墩台沉降限值的控制,如同路基基础一样,由于沉降计算的离散性较大,除在设计上进行保证外,仍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沉降观测,进行墩台工后沉降的预测。

我国无砟轨道简介

无砟轨道简介 一、定义 板式无砟轨道是一种由混凝土底座、CA砂浆层、轨道板、扣件和钢轨等部分组成的一种新型的轨道结构。 二、简介 板式无砟轨道取消了传统有砟轨道的轨枕和道床,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直接支承钢轨,并且在轨道板与混凝土基础版之间填充CA砂浆垫层,是一种全新的全面支撑的板式轨道结构。它具有以下优点:稳定性、平顺性良好;建筑高度低、自重轻,可减小桥梁二期荷载和降低隧道净空;轨道变形缓慢,耐久性好;不需要维修或者少维修且维修费用低。无砟轨道对工程材料和基础土建工程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初期建设费用高于有砟轨道,但是它的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因此,在铁路客运专线中采用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已成为现在高速铁路建设的主流模式和必然趋势。 三、种类 我国目前采用的板式无砟轨道有三种结构形式: 分别是从日本新干线板式轨道引进的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和从德国博格板式轨道引进的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以及CRTSⅢ。 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是由混凝土底座、CA砂浆层、轨道板、凸形挡台等部分组成,凸形挡台的作用是防止单元轨道板发生横向和纵向移动。 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的轨道板是连续的,没有凸形挡台。 CRTSⅢ系统主要由钢轨、扣件系统、充填式垫板、轨道板、水泥沥青砂浆垫层、混凝土支承层(路基)或钢筋混凝土底座(桥梁)等部分组成。 四、应用 CRTSⅠ型无砟轨道主要应用于哈大客专(哈尔滨至大连)、沪宁城际(上海至南京)、海南东环、哈齐客专(哈尔滨至齐齐哈尔); CRTSⅡ型无砟轨道主要应用于京津城际(北京至天津)、京沪(北京至上海)、京石武(北京至石家庄至武汉)、宁杭客专(南京至杭州)、合蚌客专(合肥至蚌埠)、津秦客专(天津至秦皇岛)、杭甬客专(杭州至宁波)、大西客专(原平至西安);

铁路无砟轨道铺设

1.2无砟轨道工程 1.2.1概述 管段内采用CRTS I轨道板铺装工程范围为D1K182+040~DK257+258.58段。 根据线下工程进度安排,轨道板铺设于2017年2月15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完成。铺设双块式无砟道床102.515铺轨公里。路基地段无砟道床0.081铺设公里;桥梁地段无砟道床0.192铺轨公里;隧道地段无砟道床101.822铺轨公里。 1.2.2双块式无砟道床铺设施工总体方案 双块式无砟轨道床施工包括轨道组装定位、轨枕组装与定位、道床板混凝土铺筑养生等主要内容。 无砟轨道的铺设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无砟轨道的铺设的施工方法,利用先进的测量设备保证轨道道床的精度和施工的进度。 轨枕铺设前,采用专用平车运往工点临时存放或直接堆放在隧道待铺区。堆放时,每层轨枕间设置垫木进行层间分隔和缓冲。 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将按照测量放样、散布纵向钢筋、散布轨枕、吊放工具轨、轨道组装粗定位、侧模与走行轨道安装、铺筋绑扎、轨道精调、道床板铺筑、混凝土养生、侧模与走行轨道拆除等几大工序组织施工,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序流程图”。

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工序流程图 为达到设计的施工进度,将每个作业面分成几个作业区段,平行组织现场作业,在每个区段上,各种作业流水进行。为达到业主计划的施工进度,在左右线隧道的进出口和斜井地段的几个作业面同时组织施工,平行组织现场作业,各种作业流水进行。主要专业作业机具和检测仪器,将使螺杆调节器螺杆安装及调道床板钢筋安装及绑扎 双块式轨枕运输及线间存道床板钢筋运输及线间存下部结构顶面清洗 碾平及粘合中间层 钢筋探测及钻销钉孔 人工铺设纵向钢筋 利用散枕装置散布轨枕 自动装卸车运送和安放工 轨枕方正和扣件安装 粘结钢销钉 螺杆调节器运输及支架安 粗调机粗调轨排 扣件安装 长轨铺设设备铺设长钢轨 水泥砂浆填塞螺杆孔洞 自动装卸车拆卸工具轨 螺杆调节器拆卸及倒运 纵向模板拆洗机拆卸清洗模板 混凝土表面处理及养护 混凝土浇筑机浇筑混凝土 轨排精调 模板纵向及横向连接 纵向模板安装机安装纵向模板 接地焊接

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无碴轨道结构是用耐久性好、塑性变形小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代替道碴材料的一种轨道结构形式。由于取消了碎石道碴道床,提高轨道保持几何状态的能力,增强了轨道的稳定性,相应的维修工作量也减少,目前成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轨道结构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无碴轨道已经普遍应用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双块式无碴轨道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检测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科技攻关,但其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控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隧道内,受场地条件、运输组织等方面的限制,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组织及进度控制等方面相对较难,通过五指山隧道的无碴轨道施工的研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今后的无碴轨道施工很有借鉴价值。 1 双块式无碴轨道的结构 双块式无碴轨道由钢轨、扣件、双块式轨枕、道床板等部分组成。 (1)钢轨。采用60kg/m、100m定尺长无螺栓孔新軌,材质为U75V。 (2)扣件。采用WJ-8A扣件,一般扣件间距为650mm,不宜小于600mm,也不宜大于680mm。 (3)双块式轨枕。采用SK-2型双块式轨枕,由工厂 制造。 (4)道床板。采用C40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面设置1.5%“人”字形排水横坡。 无碴轨道施工前,要重点进行以下准备工作:隧道沉降评估,仰拱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CPⅢ控制网的测量,线路基标测设,原材料的的检验和试验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场无碴轨道施工专用设备(专用设备详见表1)及轨枕、扣件检查验收。

2.2 基底处理 底板处理是成功施工无砟轨道的第一步。采用人工手持风镐对隧道仰拱填充面混凝土进行凿毛,专人清除泥块、浮碴等杂物,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2.3 道床板钢筋网铺设 道床板钢筋采用在洞内绑扎组装、在洞外加工方法。采用在纵、横向钢筋搭接处采用绝缘卡加塑料绑扎带隔开钢筋的绑扎方法,以确保纵、横向钢筋节点绝缘。为确保道床板结构受力条件和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每张钢筋网在横向伸缩缝处断开,网下用5cm×10cm×10cm 的C40预制垫块进行支垫(间距1m),按6.25m的纵向间距组装。绝缘卡安装数量多,每个节点都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安装,并进行绝缘检测。 2.4 轨排组装和运输 双块轨枕在组装前,必须再检查其几何状态,以确保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在轨枕的几何状态正确后,每排架10根轨枕在轨排组装平台上完成组装,必须是要按顺序摆放到设有等距隔板的组装平台上,人工配合机械通过台架定位、对位钢板,可以控制精确调整、固定轨排几何结构尺寸。采用扣件将轨枕同排架连接成6.25m轨排前,将门吊吊起空排架移动至组装平台上方,准确对位后落下,检查轨枕间距、钢轨轨距、水平、高低、方向满足规范要求后,用扣件扣紧即形成供铺设的轨排,扭矩控制在200N·m±20N·m。 2.5 轨排联结及粗调 在调整时以先中线后水平的原则顺序循环进行调整,根据测量组在水沟侧壁标注的高程、弹线以及仪器测量控制,使用轨道排架吊装粗调架的横向、竖向调整机构完成轨排的初调工作。 2.6 剩余钢筋的安装 在轨排基本就位之后,就可以安装剩余的纵向钢筋。因特殊的电气绝缘需求,必须安装塑料绝缘卡及绑扎带来保持轨枕桁架和非绝缘配件之间以较小的间距的绝缘。此处需特别注意的是,因轨枕间桁架

无砟轨道质量缺陷处理方案概述

CRTSⅠ型板式无碴轨道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无砟道床的伤损等级分为Ⅰ、Ⅱ、Ⅲ级。对Ⅰ级伤损应做好记录,定期观察其发展变化;对Ⅱ级伤损应适时维修;对Ⅲ级伤损应及时维修。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静态检查记录表

附录一混凝土裂缝修补-表面封闭法 一、修补材料 1. 用于表面封闭的涂层材料主要性能应满足表附1-1的要求。 表面封闭涂层材料的性能要求表附1-1 2.底涂材料可选用经适当稀释的表面封闭涂层材料。 二、主要修补机具 钢丝刷、真空吸尘器、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等。 三、修补工艺 1.清理裂缝区域后,使用钢丝刷将裂缝两侧刷毛,用真空吸尘器清除灰尘。 2.称量并配制表面封闭用修补材料。 3.沿裂缝表面涂刷一层底涂材料。 4.待底涂材料表干后,涂刷表面封闭用涂层材料,涂刷3遍以上,以涂层厚度达到300μm以上为宜。每遍涂刷都要等到上遍涂层材料表干后再涂,且两次涂刷的方向

相互垂直。 四、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二混凝土裂缝修补-无压注浆法 一、修补材料 无压注浆法修补混凝土裂缝宜采用低粘度树脂材料和弹性聚氨酯材料。低粘度树脂材料的性能应满足表附2-1的要求,弹性聚氨酯材料的性能应满足表附2-2的要求。 低粘度树脂材料性能要求表附2-1

弹性聚氨酯树脂材料性能要求表附2-2 二、主要修补机具 手动双组份注浆器、切割机、电热吹风机、真空吸尘器、角磨机等。 三、修补工艺 1.用切割机将裂缝扩宽。扩缝宽度5~10mm,深度不小于5mm。 2.用真空吸尘器清除裂缝内杂物。 3.采用电热吹风机去除裂缝内水分。 4.通过手动双组份注浆器向裂缝沟槽内注入低粘度树脂材料,使其渗入混凝土裂缝内部。 5.对于活动裂缝,在裂缝沟槽内通过手动双组份注浆器注入弹性聚氨酯树脂材料,使其填满裂缝沟槽;对于非活动裂缝,可先在裂缝沟槽内撒入石英砂后,再注满低粘度树脂材料。 6.当修补材料固化后,将裂缝表面打磨平整。 四、环境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