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扬州慢》和苏词聊聊宋词断句

从《扬州慢》和苏词聊聊宋词断句

从《扬州慢》和苏词聊聊宋词断句
从《扬州慢》和苏词聊聊宋词断句

从《扬州慢》和苏词聊聊宋词断句

这篇文章主要是谈谈我近期对宋词断句的一点感触。先前有问大家关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如何断句的问题,当时有提到的两种断句方式分别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和“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大家都有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这篇文章的前一部分就是为了回应大家的那些宝贵观点的。至于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苏轼的经典词作来聊聊宋词的断句。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断句问题。这句词出自宋朝姜白石的《扬州慢》。在叶嘉莹先生的《北宋名家词选讲》里面有对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进行简要的评述,但是这些评述仅仅是作为一个例证来阐述后人对格律的忽视,作者对这两句词断句方式的阐述只是点到为止。这里我就较为详细地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两种断句方式吧。首先将本词摘录如下:

扬州慢

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的大意应该不难理解,主要写作者漫游江南,路过扬州之时,看到美丽的扬州城在经历了兵荒马乱之后成为一片废墟,荒芜萧条的场景。昔日的繁华如云烟般逝去,留下的是废池乔木、黄昏清角。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其感怀家国、哀时伤乱的情感。而最后一句更是本词的精华所在。最后一句直译如下:“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我们如果细细品读这句词,应该能够较为深刻地感受到在作者内心激荡着的那种情感:曾经的扬州城如此美丽富饶,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华盛世之景象,可是无情的战争如恶魔一般,昔日美丽的家园在敌人的铁蹄下消失于无形,留下的是哀鸿遍野,满目疮痍!而桥边的芍药花却在这战乱后的土地上骄傲地盛开,每一年都开得如此娇艳动人,血色的芍药花成为战乱后扬州城里最灿烂的一抹笑靥!可是,尽管芍药花开得再鲜艳,再灿烂,当年欣赏她的人儿已经不在了,当年的名都——扬州城也已经不在了!血色芍药,只能在这片战乱后的大地上孤独地绽放着仅属于她的美丽妖娆。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有多哀伤、多惆怅,以至于才会吟咏而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们将本句的停顿放在“年年”之后,红药年年,将红药赋予了一个盛开的动作,使诵读着更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悲伤痛苦的情韵的激荡,一个简短的“知为谁生”的质

问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战后如芍药般美好事物的同情与悲悯,从而进一步地对战争进行强烈的痛斥!

对于上面的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从词的美感的角度来评价。一首词读出来是否优美,是否能够打动人,主要是看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能够结合得漂亮,我想这也是一个文学素养较高的词人所追求的目标。对这句词,两种断法从内容上来讲其实都是说得通的,但是如果我们加入词的形式这个因素,一首词朗诵下来停顿的位置对这首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一首词,哪里有一个停顿,哪里就多了一个姿态,一个情感的反馈,使读者的思想在停顿的地方进入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徜徉。停顿把握好了,词的美感自然就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反之,没有把握好停顿,便很容易把一首词的美感破坏,这是必然很让人痛惜的。所以两种断句方式读起来给人的感觉也是大不相同的。

关于停顿断句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苏词里面得到很多的例子,下面我就聊聊关于苏词的一些断句问题。

叶嘉莹先生的《北宋名家词选讲》里面有对苏轼的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苏轼作为一个伟大却充满争议的北宋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篇章,也在诗词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我不谈苏词的伟大意义,我仅聊些我感触较深的一点:苏轼对格律的突破。喜欢词的同学都知道,“写词”这种说法是不够贴切的,更为确切地说应该是“填词”。填出来的词主要是和曲相配合,让歌者歌唱。从创作形式上来看,倒和现在的歌词有点类似。所以填词便毋庸置疑地受到很多约束,首先要选择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都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平仄、韵脚等等。这几周为了对宋词的声律格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我借了几本关于介绍诗词格律的书来看,本以为是仅仅了解一个格式,结果一看我立马就泪奔了:要系统地掌握格律得从声律学起,声律里面对发音有了更为细致的分类,而且根据诗词的不同类型不同形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宋词格律的要求也是纷繁复杂,每一种类型的宋词,每一个词牌名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平仄、押韵、断句等在内的格律形式。根据我目前智商的实际水平,目测仍无法掌握宋词格律这门学问,所以谨代表我表达一下对古词人的钦佩。好!回到正题,要说对宋词格律的掌握,最好的应该是柳永,不管是句法、停顿以及文字和音乐的配合,柳永都运用得十分娴熟。但是对于苏轼,有人批评他作的词可以拗折歌者的嗓子,因为苏轼并不完全按照词牌名来作词,所以无法与曲较好地配合,这样便使得歌者唱苏轼的词的难度大大提升。当然,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也可以认为苏词对以往的如柳永的词来说有了很大的突破。这突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是表面的文法不合格律,但是稍加变化仍然可以按照格律来诵读。第二种就是文法和格律完全不合规则。

第一种情况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展开论述。苏轼的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中有这么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按照《水龙吟》的格律来断的话实际上应该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可参考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最后几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当然,关于这两种断法在叶先生的书中已经说得十分透彻,我就不赘言了。

我主要想探讨一下第二种情况:文法和格律都不符合规则。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苏轼最为经典的一首词来作为例子:《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想一说到念奴娇这个词牌名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开始滔滔不绝地背:“大江东去,浪淘尽······”这首词确实是“念奴娇”系列词中的经典,甚至有人将“念奴娇”这个词牌名直接改为“大江东去”。而这首词也是我非常喜欢诵读的一首,背了一遍又一遍。先谈谈我以前在背诵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读起来仿佛驾一叶扁舟,穿行于巨浪滚滚的扬子江中,豪气冲天!可是这首词也不是整首都是一种高昂的格调,在诵读的时候总是有几个地方必须把调降下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一般诵读者从上阙开始读到下阕时,在这句都会降好几个调,然后到后面的“羽扇纶巾”声调再一次回升。但是在声调之外似乎还有一个问题,便是这句的断句方式。这句读下来是六—五—四的断句,我每次读这句的时候如果按照它断句形式来读的话就像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但是我们看看这内容,这种读法却又很不搭。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法把这句读好。好,现在我们从格律的角度来看看这句词。这一句的断句形式是六—五—四的断句,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念奴娇》这个词牌名可以发现,在下阕开始的断句方式是六—四—五。我们可以看看辛弃疾《念奴娇·海棠花落》一词,下阕开始是:“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词牌名的断句形式便可以得到验证。由此可见,苏轼填词在断句方面并不完全按照词牌名的规则。而另一方面,这首词在平仄上也和词牌名的规则有较大的差异,关于这点,我感触不多,就不展开了。

好,读到这里目测有人要问我了,我扯了那么多,到底对宋词在格律上的突破作何评价?作为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想我必须亮出我的观点了,我是这么认为的:词人对于格律是遵守还是突破的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按照格律来写词纵然易于诵读与歌唱,而突破格律在形式上也是一种创新。而最为完美的情况便是我上面所讲的:

一首词是否成功,最主要的就是看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能够结合得漂亮。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相当多的人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酲解愠?。在这样的限制下,词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诗那样,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 这样的局限,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以诗为词?,打破诗和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无往不适,凡可以入诗的都可入词,把词从?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来,扩大了

苏轼宋词10首欣赏

苏轼宋词10首欣赏 《浣溪沙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浣溪沙》词调,在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宋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宋]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诅楚文 [宋] 苏轼 碑获於开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厅。 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观下,今墓在开元寺之东南数十步,则寺岂祈年之故基耶?淮南王迁于蜀,至雍,道病卒,则雍非长安,此乃古雍也。 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 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瓚。

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 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构多难。 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 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邛,社鬼亦遭谩。 辽哉千载后,发我一笑粲。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宋] 苏轼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宋]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宋] 苏轼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灭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宋] 苏轼 朝来取饭化,乃是维摩遣。 全锋虽未露,半藏已曾转。 说有陋裴頠,谈无笑王衍。 看经聊尔耳,遮眼初不卷。 三吒故自醒,一吷何由喘。 请归视故椟,静夜珠当反。 安居三十年,古衲磨山茧。 持珠尚默坐,岂是功用浅。 再和二首 [宋] 苏轼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 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而这种种的情怀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端倪,从而使其词的意境深远,回味悠长。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

宋词-李清照24首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词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声声慢(寻寻觅觅) 点绛唇(寂寞深闺)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 忆秦娥(临高阁)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雁儿(小阁藏春) 满庭芳(小阁藏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 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 念奴娇·春情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临江仙·梅 多丽·咏白菊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行香子·七夕点绛唇(蹴罢秋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 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 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苏轼著名的词

苏轼著名的词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其书画也自成一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第18课唐诗与宋词 知识要点 1.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诗人有2300多位,诗歌近5万首,有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多种风格。 李白(豪迈飘逸、清新瑰丽,《蜀道难》《将进酒》)、杜甫(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白居易(语言通俗、寓意深刻,《琵琶行》《长恨歌》)成就最大。 2.宋词分为婉约词(北宋:柳永、南宋:李清照)和豪放词(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3. 唐诗与宋词 随堂练习 1. ______(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_______多位唐朝诗人,创作出______首诗歌。内容丰富,气象万千。 代表人物描写主题名句摘抄边塞诗: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田园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浪漫主义诗歌: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现实主义诗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 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________”。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 白居易的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 3. 宋词的主要两个流派:一是________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北宋)、________(南宋)。 4. 说一说:苏轼对宋词发展的作用。 5.()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高适()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 A.“诗仙” B.“诗圣” C.“诗史” D.“诗父” ()下面属于白居易诗的是 A.《秦中吟》 B.《蜀道难》 C.《新安吏》 D.《早发白帝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在唐诗中应属 A.田园诗 B.边塞诗 C.讽喻诗 D.离情诗 ()古代日本文士把《白氏文集》作为“博士必读文”,“白氏”指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6.()高适的《别董大》应属 A.田园诗 B.边塞诗 C.浪漫主义诗歌 D.现实主义诗歌 ()“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是白居易对谁的诗的称赞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柳宗元 ()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 A.辛弃疾 B.苏轼 C.柳永 D.李清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作者是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I李清照的词集I李清照的诗集李清照:一剪梅;红 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武陵春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忆秦娥;咏桐李清照:满庭芳李清照: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李清照:晓梦李清照:感怀李清照:春残李清照:钓台李清照:题八咏楼李清照:偶成李清照:贵妃阁春贴子李清照:皇帝阁春贴子李清照:夫人阁端午贴子李清照:皇后阁端午贴子李清照:皇帝阁端午贴子李清照:分得知字李清照:咏史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李清照:失调名;瑞脑烟残李清照:失调名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李清照:殢人娇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李清照:新荷叶李清照:减字木兰花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李清照: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李清照:南歌子李清照:临江仙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李清照:怨王孙/忆王孙李清照: 孤雁儿/御街行李清照:小重山李清照:诉衷情李清照:庆清朝慢李清照:行香子李清照:好事近李清照:多丽;咏白菊李清照:长寿乐南昌生日李清

照:乌江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李清照:夏日绝句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念奴娇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名言名句李清照的诗李清照的名句李清照的诗词名句李清照的词名句 1、《忆秦娥》 临高阁。舌L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 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2、《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 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4、《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 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5、《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 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6、《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 1、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 2、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5、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6、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 7、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竹外桃花二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音音音,尔负心,真负心,辜负我,到于今。记得当年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抛我古墙阴,秋风荒草白云深,断桥流水无故人。凄凄切切,冷冷清清。——苏轼《古琴吟》 1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1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13、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苏轼《行香子》 1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东坡《赤壁赋》 15、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16、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苏轼 17、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苏轼《南乡子》 1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苏轼 19、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 20、云海,天涯两渺茫!功成,名遂还乡!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苏东坡《南乡子》 2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从苏轼与李清照对词的音律的态度来看苏词在音律方面的成就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M46 XIANDAI YUWEN 2010.08 自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著录了李清照的一段论词之语之后,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的观点和苏轼“以诗入词”“自是一家”的论述就一直是词坛上争论的焦点。虽然李清照词论中“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内容包括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等多个方面,但作者论述的重点还是词的音律问题。她在《词论》中批评苏轼的词是“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继而又提出“五音”、“五声”、“六律”、“清浊”等一系列的音律标准,对此做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分析,说明她的词论主要是从音律标准方面来论述“词别是一家”,而对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多有垢词。而从苏轼、李清照二人对词的音律的态度及具体创作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 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与诗、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所具有的音乐性。词必须合乐可歌,其创作上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乐以定词”,即创作时用字用语必须符合曲调的要求,使字调的升降与音乐的高低密切结合,以使歌唱时行腔发调圆润动人,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否则,歌唱时就会走腔落调,拗口绕舌,唱不成调子。因此,她在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之后,对词的音律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她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本应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而她自己作词时,就非常注意词的音律,并运用音乐性的语言来加强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如《声声慢》一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的音韵处理,使这七组叠词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十四个 叠字中,除“觅觅”外,其余十二字的声母全属齿音;除“惨惨”外,其余十二字的韵母全属齐齿呼韵母,读来婉转 凄楚,从而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李清照这种写法,但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李清照对词的音律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词在艺术上的日臻完美,对进一步提高词的表现功能起着积极的作用,音律之美也强化了宋代婉约词典重雅丽,婉转唯美的审美取向。但李清照严格地套用旧有的曲调的音律为标准来批评苏轼的所有词作“不协音律”,显然也是片面的。 苏轼其实也是十分注重词的音律研究和运用的,他并没有说过词可以不守音律规则。他曾经十分喜欢陶诗《归去来兮辞》,但对该诗不合音律就感到不满意,在《与朱康叔十三简》中说得特别明白:“旧好诵陶潜《归去来》,常患其不合音律,近微加增损,作《般涉调?哨遍》,虽微改其词,不改其志”。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又中说“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在《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还自称“白琢歌词稳称声”。无论是“常患其不合音律”,所以要“微改其词”,还是“稍加隐括,使就声律”,这些都是他主观上追求音律,使词协律可歌的表现,说明苏轼在词的创作实践中并无故意不协音律规则。在他的《醉翁操》序中,亦有“琅琊幽谷,山川奇丽……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其有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馀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士以补之云。”(见《东坡乐府》卷二)可见,苏轼不但讲究音律,认为作品“与琴声不合”,“为词所绳约”需要改 从苏轼与李清照对词的音律的态度来看 苏词在音律方面的成就 ○刘 璞 摘 要:李清照的词论主要从音律方面批评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而对比两人对词的音律的不同态度,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关键词:苏轼 李清照 词论 音律 创新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大全(最新)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4.《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8.《念奴娇·萧条庭院》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9.《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10.《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 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 摘要 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 引言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 韦某一笑是诗词 发布时间:18-01-1612: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词豪放恣意。 今天来拜读一下苏轼的古诗和宋词。 诗歌 1、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5、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6、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7、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9、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的宋词 10、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

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 苏轼和李清照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宋朝词人,苏轼是宋词豪放派领袖,而李清照是婉约派领军人物。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些其他关系,李清照是苏东坡的徒孙。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今天,我们从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来分析两人笔下的秋千少女,谈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特色。 两首词虽然题材相同,但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将传统上只写爱情的词,变革为表现人性情的词,使词拥有了和诗一样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的词和他的诗一样,具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陆游在《跋东坡七夕词后》中对东坡词的评价最为中肯:“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而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写的是一场清晨的邂逅,词风清新婉丽,但是却几乎句句都是千古名句。那个春天的景和那个春天秋千架上的人,都留在了时光里,留在了万千读者的心里。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词的上半阕写景,既写了暮春时的景色,又借景抒情: 花褪残红,却又有青杏初生。春去夏来,花落果生,反映了自然界季节交替的规律。

下面两句则把视线移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心也就随之开阔起来。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流水绕着人家,整个画面便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又多了几分烟火人家的味道。 最后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一抑一扬,既表达了词人的伤春情感,又写出了词人的旷达襟怀,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枝上的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越吹越少,絮飞花落,最容易让人动愁。但是柳絮少了,凄凄芳草却长满人间,就算没有柳絮,没有姹紫嫣红的春天,但是绿意蔚然的夏天同样美好。 下半阕写人,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了对爱情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行人走在高墙之外,笑声从墙内传过来,只写笑声,而没有墙内佳人的容貌和动作,一藏一露,便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两句,写荡秋千的人已经离去,而墙外的行人却还留恋不舍,最后发出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慨叹,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女性词人,她的词情感更为细腻,多了几分女儿家的情思和清愁。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而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她早年的作品,词里带着少女的欢快和纯情。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时的状态: 慵整纤纤手,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因为长时间握着绳子而有些麻,轻轻地活动着手指,少女的娇憨之态淋漓尽致。 薄汗轻衣透,少女荡秋千穿的是较方便的轻衣,但是由于荡秋千时太过欢快用力,一身薄汗几乎湿透轻衣,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少女的形态娇弱而美丽,如清晨花蕊上的露珠,饱满而明亮。 露浓花瘦,点明了时间是早上,欢快的少女和带着薄雾的清晨,整个画面就更加的清新明快。 下片写少女见有客来时的惊慌情态: 袜刬金钗溜,少女的惊慌之态一览无遗,连鞋都来不及穿,慌乱之间,珠钗和鬓发也乱了。 后三句却又写少女虽含羞带怯,却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在门口回头,假装嗅青梅,想要探一探来人是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