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若干特点

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若干特点

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若干特点
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若干特点

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若干特点【作者】曹忠斌【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辽阳电视台【正文】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没有开始于农村的改革开放政策,就不会有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而农民问题又是我们全面认识、科学分析、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新时期中国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在以计划为主的强制机制作用下,利益一致、职业相同或相近、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分配基本一致、居住环境相同的农民,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已经或正在开始表现出地位的等级序列的差别或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和差别是以占有生产资料(在创造财富中的支配与被支配地位)和在现代社会生产中从事不同职业或由职业引起的利益一致与不一致为出发点的。据199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分析,“在农村,占全国农户总数98%的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家庭又成为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到1989年底,5.36亿农村人口中的4.09亿劳动者已有9500万成为乡镇企业职工,1444多万个体工商户从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有313万民办教师和文化工作者,有127万农村医生以及社会福利工作人员,有100多万脱产、半脱产到县乡两级政府任职的合同制工人。”“他们的身份已经从农民分化出来,成为区别于原有农民的各个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三期载文(截止1993年底)按所持户籍划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9%左右,按居住地划分,“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1%左右;而按职业性质划分,农业劳动者只占从业人数的57%左右,“农业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已仅仅成为一个户籍或居住地域的群体概念。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办公室1992年对全国29个省市区312个固定观察点的7604个农户抽样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持农业户口)职业构成中,农业劳动者占63.4%,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和外出民工)占12.2%,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占0.9%,个体或合伙工商劳动者和经营者占6.5%,私营企业经营者占0.8%,受雇劳动者占3.0%,乡村干部占0.6%,文教科技和医疗工作者占1.1%,家务劳动者占8.1%,其它劳动者占3.3%。”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划分,中国农村原有农民阶级在新时期已经分化为企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流动民工、雇工、外聘工人、无职业者11大类。对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是对变动中出现的若干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能够为正确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总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更能对自觉发展壮大工人阶级队伍、巩固工农联盟、扩大爱[!--empirenews.page--]国统一战线提供科学认识,以便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农民这个近30年没有发生变动的阶级,在新时期阶层结构的变动中又表现出哪些特点和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呢?一、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它促进了社会发展总水平的提高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制度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经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当农村在集体经济之外引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的形式之外又形成了新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形式,在农业之外又开发了其他产业之后,农民相互之间的地位差别才开始出现,这种所有制、经营方式、产业的多样化反映在农民身上,就是农民之间在劳动中分配地位、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所从事职业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才使农民阶级分离为不同的阶层。农民阶层的变化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就全国来讲,从纵向来看,国营、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但横向比较来看,包括公有制的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的混合经济发展最快,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强有力的增长点。就农村来讲,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最快,并进一步推动了农民阶层的分化。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分为国家、集体、个人三部分,主要

是集体和个人。1994年,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190亿元,比上年增加50%,工业总产值和出口收购额都已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利税总额超过2599亿元,为国有工业的122.4%,在乡镇企业中有一亿农民就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引起、促进了农民阶层结构的巨大变动,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财富增多,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形成。最新数字表明,现在全国个人的储蓄、债券、股票、手持现金达18000亿元,相当于国有资产的一半,而10亿农村人口占有相当份额。而农民企业家、管理者、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在明显发展,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明显增加。二、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是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小城镇建设加快的相互作用中加速加大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民创造了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生产力,使农业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促进了农业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这是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基本前题,也是变动从产业开始,带动促进地域变动的重要因素。进入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发展为种植业、养殖业、乡镇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已发展到60%。种地糊口已不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营生。根据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报告,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长率为2%,联产承包后,14亿多亩土地不够种了,向乡镇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出[!--empirenews.page--]路。到1993年,乡镇企业已经容纳了1.12亿农民,乡镇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并且有大约6700万被称为“民工潮”的农民到异地务工经商,而且大致还以每年增加1000万的速度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民阶层变动的主要渠道,一个最有力的支点。农村撤县设市、农村集镇的发展,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进展,促进了农民阶层分化。城市是第三产业的载体,在新兴城镇苏州唐桥镇体现得尤为典型。据调查,1994年底,全镇从事第二产业的已占劳动力总数的25%。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繁荣。中国农村还有8.5亿人属于农民身份,占总人口的72.4%,要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农业分离出来,要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要使农村变为城镇,这将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但这确是中国发展、复兴、强大的过程。三、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是在市场因素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的新机制下出现的改革前中国城乡两元社会结构明显地分为城市里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和农村里的农民。农民与干部、知识分子的划分不仅是职业和阶层的区别,更是身份等级的差异。其特点是界线分明,并具有权力控制的严密性,一旦取得某种身份就很难改变。身份之间的不平等性、差异性和身份内的相同性、平等性形成鲜明对比。阶层地位的获得还具有先赋性和遗传性,造成这种阶级、阶层格局的原因是计划体制下的权力因素,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落后的生产力状态等因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国家对生活资源控制的减弱、商品与市场的发展,使大批农民有了改变自己农民身份的机会。这就是通过市场把劳动者、经营者和生产资料等生产力要素从计划和行政管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劳动者有权自主经营、独立选择劳动方式和经营方式,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了条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一些农民先离开农业而从事其他产业,直接进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原来由国家、集体直接安排农民地位、职业的现象正在减少或正在消灭。农民阶层结构变动了,这种变动是由市场的作用和竞争所决定的,一种新的由市场决定农村劳动力资源、职业地位的体系打乱了原有计划和行政权力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位的分层体系,农村劳动力资源越来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流动性,分层体系的运行也从以权力为轴心向以市场为轴心转变。在市场机制下,经济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并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行政权力将处于宏观调控和服务的范围内。人们地位的获得靠的是能力和机遇,为每个人自由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相同机遇的分层体系将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四、农村阶层结构变动存在着不稳定性,并伴随产生了边缘群体所谓不稳定性是指现阶段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没有创造出

使从农业、农村分离出来的农民真正愿意、真正能够彻底地离开农业,从土地上、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的条件,不稳定性的明显标志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兼业现象。在浙江海宁盐官镇,不仅乡[!--empirenews.page--]镇企业的工人都管辖一小块土地,而且企业的厂长、经理、乡镇企业的干部、医师、教师,只要他们的户口仍在农村,他们大多不会放弃土地,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根本不回家种地。兼业的存在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自然、半自然经济的一种否定,也标志着传统农民向商品生产、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大步。然而,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不稳定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兼业现象毕竟是过渡时期的现象,它既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产物,又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不彻底、不完善的产物。改革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奔向城市,出现了像“民工潮”这样周而复始的迁徙流动,这些“边缘人”由于原有体制的束缚、文化的差异、与农业、农村割舍不断的联系而始终不能为城市所接纳,加之这些“边缘人”同属一种身份类别,而非同一阶层,情况就更显得复杂多样。只有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只有改革城市户籍、住房、就业制度,才能消除农村阶层结构中的不稳定性,才能促进社会综合协调发展。五、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存在着整体性和不平衡性禁锢在土地上的人少了,这就是一个提高;而从事农业的人在搞市场农业、科技种田、规模经营,这也是一个提高;转移到乡镇企业从事第二产业比从事第一产业又前进了一步;民工、边缘群体到先进地区从事二、三产业,比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又有了极大的提高;至于农业科技队伍、乡村医生、管理阶层的扩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新的优化。由于全国农村范围内独立利益主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由单靠政府本身推进成为不同利益主体共同推进,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有了自身动力。另一方面,整个农村范围内的利益主体的出现和发展又是中国改革的巨大成果,这个成果使中国改革具有了自动发展的趋势。物质利益分配受到前所未有关注的同时,各阶层、各利益集体参与政治的热情大大提高,有的已成为新的政治力量。据统计,私营企业主当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的有5400多人,政协委员8600多名,共青团团委委员1400多人。其中,全国八届人大代表8名,八届政协委员23名,共青团十三大代表8名。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后,从事农业的人数不断下降,而农业产出却不断提高,进城务工的农民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减少,反而以每年增加一千万的速度加速流动;农民阶层结构变动加快并没有因为进城农民增加而减弱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国每年新增县级市近40个,并有力地带动了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交通、资源、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阶层结构变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性。就全国来讲,南北、东西、沿海和内地不同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1978~1992年,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分离出的农业[!--empirenews.page--]剩余劳动力占全国同期分离出的41.7%,而西南、西北两大地区总共才能转移出937万,只占总数的14.4%。与此同时,农村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新增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华东为49.3%,西北为38.4%,西南仅为26.6%。不平衡性是必然的,并且是动态的,而且具有促进竞争、激励落后的积极意义。但要适度把握,以缓解矛盾,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六、农村阶层结构变动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使农村社会矛盾呈现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尽管各个阶层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表现为不同的利益群体,但他们又有共同的追求和利益,共同的目标,这就是“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农村又出现了利益格局矛盾复杂化的趋势,这些大多反映为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表现。矛盾复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经营者之间、生产经营者与雇佣劳动劳动者之间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出现了贫富悬殊现象,而另一方面落后地区农民和因病残、天灾、人祸丧失劳动力阶层收入相对减少,6500万贫困人口的存在,以及多数人认为百万富翁致富的手段是非法或灰色的等引发人们强烈的心理震荡。反映在工农之间、农民和政府之间的工农产品剪刀差也在以较大幅度扩大。1989年为3.2%,1990年上升到8.4%;农业的比较效益在下降,

农民的负担还在不断加重,负担超过人均5%,有的地方达10%以上。农村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的趋势也表现在失业人群中。截止199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7%亿人,由于失业人口大量存在,社会利益冲突增多,表现为犯罪上升,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形形色色的黑社会势力。由于社会控制的削弱,一些人可以利用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创造条件;由于旧体制的束缚仍然存在,许多社会成员现有地位并非是能力和机遇所决定的,而且也难以进行自由流动,使人们感到竞争的机会远非平等,而各项保障制度的缺欠或不完善也使人们产生不安全感。不同阶层的出现,必然导致不同利益要求的出现,这一方面使矛盾冲突更加复杂、频繁,另一方面更使各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更加活跃,这就需要我们对由于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化而出现的11种阶层进行科学认识,按照中国共产党壮大工人阶级队伍、巩固工农联盟、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全面把握,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的步伐,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出现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阶级阶层 结构出现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方面发生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伴随着这两个巨大转变,原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构成的相对简单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现在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了,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要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正在形成。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迁,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工人队伍空前壮大,农民工成为新生力量 1978年,在我国4亿多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900多万人,占17.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近4900万人,占12.2%。近40年之后,到2016年,在全国7.7亿多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2亿人,占28.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近3.3亿人,占43.5%。 随着工人队伍总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工人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农民工成为工人队伍中庞大的新生力量,2016年全国农民工的总量达到2.82亿人。在整个非农从业人员中,扣除党政干部、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之后,约占工人队伍的60%。虽然农民工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其文化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也低于工人队伍的平均水平,但他们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流水线、一般建筑业和日常服务业的骨干支撑。 二是服务业工人的人数超过了工业工人,成为工人队伍中人数最多的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工人是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最少的部分,而到2016年,服务业工人的人数不仅超过了工业工人,也超过了农民。特别是随着以通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房地产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支与新技术、新业态密切联系的、有别于传统体力劳动工人的新型工人队伍迅速成长,人数已达数千万人。 三是工人队伍中的国有企业职工比重较大幅度减少,其经济社会地位分化较大。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工人中大约75%是国有企业工人,25%是集体企业工人,几乎没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几年,经过国有企业改革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大发展,国有企业工人的人数大幅度减少,到2015年,全国6200多万国有部门从业人员中,扣除700多万党政机关公务员、3000多万国有事业单位人员等,国有企业工人实际已下降到只有3000多万人,集体企业工人也只剩下400多万人,而私营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外资企业和各种非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工人,达到近2亿人,其中私营企业工人有1亿多人。 1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安710062)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唐史可以为分前后两期,其分野在唐朝中叶,“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①所谓唐朝中叶,即指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社会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陈先生没有使用“唐宋变革”这样的提法,但对自唐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不否认。我国史学界老一辈的学者中有不少人也都极少使用这一提法,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直面“唐宋变革”这一学术命题,并且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唐宋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细分起来虽然比较复杂,但就其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其中统治阶层又可分为皇室与官员,被统 宋代已基本改变了没战俘为奴婢的传统做法。此外,犯罪者的私有奴婢,也不像过去那样完全作为财产没官了。南宋开禧三年,吴曦以谋反获罪,其妻妾等按律应没官为奴婢,但众官集议后认为,没官系“贷而不死,世为奴婢,律比畜产”,但“此法虽存,而不见于用,其母女妻妾……合于流罪”。④南宋末年方回亦曰:“近代无从坐没入官为奴婢之法。” 不仅官奴婢很少来自战俘和罪没,而且宫廷中奴婢的构成亦产生了变化。宋英宗时,司马光曾上书反对宫中从巿井雇佣市井下俚妇女,认为“此等置之宫掖,岂得为便。”可见雇佣制已渗入到宫廷服侍阶层,对传统的官奴婢制度形成了一个冲击。宋代官奴婢制度的衰落在职官制度上亦有反映。唐代主管“簿录俘囚、配没奴隶、掌奴婢簿籍”的刑部都官曹,在宋代,据《宋史?职官志》载,其职能已变为掌天下役人及雇工人了。 (4)奴婢阶层的雇佣化,使奴婢的身份地位,比之唐代有了进一步提高。奴婢能与雇主订立契约本身,就已标志着奴婢身份地位的提高。奴婢“贱籍”的消失,更说明奴婢与良人在身份上的接近。宋神宗时,“朝廷广开言路,微至于庶人皂隶,苟有可言,皆得上闻。”“皂隶”居然也可以上言,这在中古时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太祖时有大臣上言说“近廷臣承诏各举所知,或有同行贿获荐者。请自今许近亲、奴婢、邻里告诉,加以重赏。”太祖批准实行。这反映奴婢已不似唐代,不仅可以告发主人“叛逆”、“谋反”之罪,而且也可以告发主人的其他罪行了。在中古时期,主奴之间,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主人享有处置贱口的很大特权,贱口不能告主人,主人亦不可能去控告自己的奴婢,因为奴婢像牛马一样,属于无责任能力的财产,而宋代奴婢,却是具有一定权利和责任能力的刑事诉讼主体了。贱口可以告主,同样主人也可以告奴婢。如宋太宗时,有奴婢主人因失一猪而将奴婢告官,可见,奴婢此时已成了被告对象,说明其本身已不是物品了。宋真宗等还多次颁布诏旨,规定对奴婢犯罪的处罚原则,实际上等于正式取消中古长期以来奴婢主人的私刑权。仁宗时宰相陈执中本家笞女奴迎儿致死,曾引起轩然大波。开封“道路沸腾”,陈执中为此被“罢免相位”。另外,唐宋官府还以多种方式解放奴婢之类贱民,如唐武宗时从寺院一次就解放了15万奴婢。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唐中叶以来门阀世族的衰败与中古良贱身份体系的瓦解,基本是同步的。这是因为,中古良贱制度的形成,是与以部曲奴婢劳动制为特征的世族土地所有制的存在紧密相关的。当唐宋之际门阀世族土地所有制彻底瓦解从而导致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之时,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唐宋社会的巨大变化。 注释: ①参见拙作《试论北魏时期良贱身份制度的法典化》,《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②《太平广记》卷256《唐五经》。 ③《云麓漫钞》卷4。 ④《宋会要辑稿?刑法六》。

浅析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浅析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引言 (7) 一、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概况 (7) (一)云南省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比重比较分 析 (9)

(二)食品消费的比重居高不下 (10) (三)耐用品消费额稳中有升 (11) (四)医疗保健进一步提高保障制度急需完 善 (12) (五)交通和信息费用消费比重上升 . 12 (六)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 (13) 二、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原因分析 (14)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14 (二)城乡二元次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15 (三)农民消费观念相对滞后 (16) (四)农村市场供给结构不合理 (17)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18) 三、结论与建议 (20) (一)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 和扩大消费基础 (21)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拓 展旅游、教育、住房等消费领域 (22)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23) (四)完善和扩大消费信贷的制度和范围,鼓励信贷消费 (23) 致谢 (24) 注释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另起一页,四号黑体,顶格)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摘要: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农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依据 现阶段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从农村居

民各项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出发,分析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以及形成的原因,得出了虽然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消费领域有所扩宽,但农村居民尚未完全摆脱生存型为主的消费模式的结论,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The analysis Yunnan Prinvence Abstract:The rural economy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 income, the rur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markable changed. This thesis according to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s of the rural residents from Yunnan province. Based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analysis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Reasons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指什么 相关概念说明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关概念 一、定义和特征 (一)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是指受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专门技术、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应用的人员。 一是“三高”。(别担心,此“三高”,非彼“三高”也)知识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经济地位高。大学学历及以上占67%,高收入者占33.7%,拥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三强”。自主意识强、创新意识强、职业流动性强。平均每人换过1.77份工作,过去三年换过工作的占44%;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65%的人认为自己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三是“三外”。大多数都在体制外、党外,不少人是海外归国人员。四是“三大”。在企业发展中作用大、影响大,同时工作压力也挺大。他们直接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披露,企业高管和资深专业人才平均每周加班分别超过12小时和7小时。 (二)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指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接受委托,在鉴证、咨询、服务等组织中提供知识性产品服务的人员,以及在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或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员。

这个群体总体呈现年轻化、知识化、收入较高等突出特点。数据显示:这一群体中35岁以下的约占72%,本科以上学历的约占77%,中高收入者约占73%。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五个显著特征。 一是职业资格较高,专业性突出。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整体学历最高。如执业房地产估价师学历100%在大专以上,94%的注册税务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80%以上的律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他们职业资格要求较高,多数需要通过专业资质考试或认证。二是工作涉及面广,服务性鲜明。该群体接触社会面广,服务范围广泛,涉及各领域、各行业。近年来,全国律师共办理诉讼和非诉讼案件1300多万件,为50余万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提供公益法律服务1000多万件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4万件;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专业服务的范围涵盖了包括2800余家上市公司在内的420多万家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三是内部构成复杂,差异性明显。各类组织发展很不平衡,不同行业或领域的中介组织或社会组织之间、同一行业或领域的中介组织或社会组织之间、甚至同一个中介组织或社会组织之间,其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收入待遇、地位影响、利益诉求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四是思想主流积极,责任感较强。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社会责任感较强,具有服务社会的专业优势和职业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大量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四个群体中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度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结构则是居民日子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一具农业大省,,农村居民3919.31万,占总人口数的56.8%,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全省居民的消费事情有着重大妨碍。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从表1中的eles参数恐怕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日子需求能充分满脚,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别脚。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日子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日子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日子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脚。进一步观看,虽然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日子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事情下,首先思考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继续便是思考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其他按顺序罗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进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躯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落,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别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特别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日子、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别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妨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惟独别断扩大农民收入,才干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敞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总体分析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总体分析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模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还在变动之中。有些社会阶层还没有成型,有些社会阶层还在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个比较成型的模型,不过,比较粗略一点的模型还是可以做出来的。有的学者完全按职业划分阶层,把职业的分析当作阶层分析。这比较实际,但阶层和职业毕竟是两回事。也有的学者把社会阶层分为五个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办法,不过,我觉得如果舍去各阶层的具体内容,抽象地分为五等级,那只是一个符号系统。这样分出的阶层看不出一个社会的特点。任何社会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五个等级。所以,我吸收上述五等级简明的优点,考虑各个阶层的职业内容,以财富(收入)为基础,再参照权力、声望因素,将当前中国社会分为以下几个阶层:1。上等阶层。政府高级官员、国家银行及其它国有大事业单位负责人,国有大型企业或大型股份公司经理、大中型私有企业主,他们的总人数在700万左右,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数量很小,对社会影响很大。他们掌握着国家重大事情的决策权和大企业的决策权。他们制订一个政策可能影响众多人地位的升降。他们的一项投资决策可能影响成千上万人的就业

机会,他们控制的宣传工具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就财富而言,政府高级官员并不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但收入也比较丰厚,他们的权力和声望都处在社会各阶层之上。国家银行和国有大型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大公司经理,财富、声望、权力三项综合无疑处在社会各阶层之上。大私有企业主财富处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顶端,权力和声望的地位次于他的财富地位。但这些人有的当上了某一级政协委员,有的与各级权力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个阶层的成员之间除了工作交往以外,平时还有非工作交往。上等阶层有一个共同的心态,这就是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政府高官怕失去权力,他们担心机构改革影响自己的位置,对于“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他们抱着矛盾的心态,既怕因改革不积极而失去官位,又怕改革以后削弱了权力。大型私有企业主对改革以前否定私有经济的政策心有余悸,担心一个早晨会失去财产。他们最希望宪法中写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当今上等阶层的人不一定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知道,今后这个阶层的成员必须是名牌大学毕业或有更高的学历。他们想把自己的地位传给子女,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子女选择好的学校,并动用一切社会关系为子女安排好的位置。 2。中上阶层。高级知识分子(约30万)、中高层干部(约30万)、中型企业经理(约700万人)、中小型私有企业主(约90万)。外资企业

居民消费结构

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看中国的经济发展 摘要:近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时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关键字: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9.13%,分别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和小康生活标准。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总体小康的阶段。笔者分别对我国城乡居民2001-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消费支出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有较大辐度的提高。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5309元增至7912.85元,年均增长650.96元,增长辐度为149.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735.1元增至2556.15元,年均增长205.26元,增长辐度为147.32%。食品消费支出额不断上升,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当属食品消费。2001至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为221.60元,占消费总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4.04%;农村居民年均增长值为83.82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40.84%。但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逐年下降,城镇居民从38.2%减至36.83%,年均减少0.3425%;农村居民从47.7%减至45.5%,年均减少0.55%(200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主要是“非典”期间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人们较之过去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及营养平衡搭配,而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肉类、禽类、蛋、牛奶、豆腐、青菜和水产品等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庭饭桌上的常菜。大多数居民家庭已养成了多吃水果少吃猪油的习惯。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城镇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9.30%增至12.60%,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19.31%;农村居民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6.32%增至11.56%,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5%。私车已由权力财富的象征变成了家用交通工具,人们购车的平均价格已从几万元上升到十几万元。 尤其是近年以来,在有车族中见面问候语“你换车了吗”大有替代“你买车了吗”趋势。手机已经不仅仅是广大城乡居民的日常通讯工具,其品牌和知识信息密集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机主身份的象征。手机彩铃和上网业务则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工作便利。 2、消费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升级。根据《2001-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状况一览表》统计结果,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住房仍是人们消费的热点,但较之过去,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周围的学校、交通、商店、医院、公共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室内装饰的环保化、个性化。很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工作之余逛公园、去娱乐场或与亲友聚餐、品茶,不再为繁重的家务所累,致使家政服务公司供不应求,娱乐场、餐馆、茶社、酒吧异常火爆。外出旅游则成为了广大老少居民假日活动的焦点话题。年轻人更加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老年人更加关心自身健康和休闲娱乐,于是各种业务培养班、健身馆、按摩洗浴中心、信息咨询事务所越来越多。还有各种为居民提供生活方便和服务的行业如物业公司、物流公司、投递公司、皮鞋美容店、服装干洗店等已由零散向连锁方向发展,上门服务和异地连锁服务模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构成及作用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构成及作用 新的社会阶层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及构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全民集体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转变,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调整、分化、重构,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产生出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利益特点,具有不同价值趋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目前,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人数约为7500万人,涉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他们掌握或者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全国近1/3税收和40%进出口贸易总额。其规模和经济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推进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十)·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在6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置,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边疆危机。80年代,法国占有越南,签订《中法新约》。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强占以重要港口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瓜分狂潮中迟来一步的美国,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就是由于列强侵略的步步加剧,并不断地提出新的特权要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1. 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 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2. 消费结构的含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的是人们在消费中消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 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的是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3.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全球产业结构一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是发生在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把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日本和西德由此加快了产业化进程。第二次是 20世纪 60~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这些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能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化水平。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进行第三次调整。发展重点向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及其他的企业服务业。具体产业结构变化如表 1。 4. 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美国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 段:工业化前期阶段、工业化早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非工业化阶段。归纳起来,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着如下的规律:第一、美国先后出现了分别以三个产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在工业化阶段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和农业比重下降,服务业变动不大或者稍有上升;而在服务经济化阶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结构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居民万,占总人口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全省居民的消费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

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 善。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其次是居住。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衣着、其他、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

致全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倡议书

致全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倡议书 (2013年1月21日市新联会成立大会通过) 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齐心协力推进四好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简称市新联会)正式宣告成立了!作为市新联会首届理事,倍感光荣和激动,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值此,我们诚挚地向全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出如下倡议:坚定信念,爱国报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树立爱国、报国情怀,以投身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最大光荣,把自身事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增长才干,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体现自身价值,争做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创业创新,锐意进取。当前我市受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加快经济转型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对此,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抓住有利机遇,知难而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持稳中求进,开拓创新,通过创业求发展,通过创新求突破,不断把企业、事业做好、做强、做优,为促进**经济繁荣、增强综合竞争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义利兼顾,回报社会。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心系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热心公益,奉献爱心,争做先富帮后富的楷模。努力挖掘潜力,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和安排社会就业,在保就业方面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尊重劳动,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诚信守法,弘扬美德。诚信是市场经济有序运作的道德基石,守法是市场经济对企业、个人的基本要求。把信誉作为无形资产,建设企业、单位先进文化,规范自身行为,靠信用赢得机会、提高竞争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是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2020年最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范文

最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范文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 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 __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调研报告.docx

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充满生机和活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调研报告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人士大多分布于经济、科技领域,对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概念,这是对新的社会阶层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全新政治定位和社会定位。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努力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是新时期统战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安阳县委统战部联合安阳县政协、安阳县工商联,通过发放调查表、走访、座谈、调阅社团资料、电话询问等形式,对全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情况进行了广泛的摸底调查,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力量,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安阳县做贡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安阳县新社会阶层的现状和特点 安阳县新社会阶层人员主要有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人员两部分组成。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其人员主要来自于工人、农民、干部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截止目前,全县六类新的社会阶层人数已达2万余人。其中私营企业821户,参与投资2300余人;个体工商户7613户;从事广告、劳务介绍等中介组织19户,从业人员130余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签发《经纪人资格证书》的自由经纪人210人;律师事务所2所,职业律师19人;民办中小学25所,教职工460余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3所,教员教师110人;自由文化人、个体行医者等专业人员2500余人。在调查中发现,非公有制企业中还有数量可观的高学历高

(完整word版)应用统计学 利用spss进行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

关于某市近20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分析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居民随着年份的增加,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通过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结论,为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宏观经济的调控提供参考。 引言: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按1993年国家统计局对生活消费品类别的划分方法,把居民生活消费品分为八个大类,即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结构的变动不仅是经济领域内的重要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合理的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也为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数据的理解及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于网络(见附录),其中主要包含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8个指标,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而相关性如果单独分析这些指标,无法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将这八个指标综合为几个少数因子,通过这些公共因子来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且各数具比较完整,无异常数据因此直接处理。 我们先通过图形来观察各项消费的平均值支出所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由图像可以看出食品所占消费比重最大,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及居住次之,其它相差不大而其他商品及服务最小。

通过图形二我们可以看到各消费随着年份的增加的变化,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虽然在2002年左右食品消费所占比例发生一定程度的震荡但保持一直下降的趋势。 (2)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随着年份增加而不断上升。 (3)居住消费支出保持较大幅度的震荡变化上升下降总体趋势不是太明显。 (4)其它消费支出变化趋势较相近,且震荡幅度不大。 图一 图二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调查问卷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调查问卷姓名:职业:联系方式:(必填)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岁。 A、25岁以下 B、26——34岁 C、35——44岁 D、45——54岁 E、55岁以上 3.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大专以下 B、大专 C、大学本科 D、硕士研究生 E、博士研究生 4.您目前的政治面貌是() A、中共党员 B、民主党派成员 C、共青团员 D、群众 5.您目前主要的职业身份是() A、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 B、自由职业人员 C、新媒体从业人员 D、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 6.您现在每月的所有税后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大概为() A、3000元以下 B、3000-6000元 C、6000-10000元 D、10000-50000元 E、50000以上 7.您是否了解您在单位中的福利权益有哪些类型(可多选)

() A、工资、福利 B、社会保障(各类保险、住房公积金) C、健康体检 D、职称评聘 E、绩效考核及评优评先 F、进修、培训 G、休假待遇 H、加班待遇 I、补充养老金(企业年金)J、不太清楚 8.贵单位已经建立了下列哪个组织(可多选):() A、党组织 B、工会 C、团组织 D、都没有 9.您参加过十九大精神的专题学习吗?() A、参加过1次 B、参加过2次 C、参加过3次以上 D、没有参加过 10.您是下列组织的成员吗(可多选)() A、工会、妇联 B、社会团体 C、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 D、社区福利类、志愿服务类社团组织 E、非正式的联谊组织(社区、网络、沙龙) F、其他 G、没有参加任何组织11.您加入上述组织的目的是() A、希望归属一种组织 B、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C、希望通过组织维护自身利益 D、多参加一些活动 E、多认识一些人 F、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G、其他,(请写明) 12.您对参政议政活动是否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不感兴趣 D、不了解 13.您是否愿意参与参政议政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