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昌一中徐强】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

【南昌一中徐强】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

【南昌一中徐强】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
【南昌一中徐强】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课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南昌一中徐强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类型;

●分析和理解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也逐渐发展变化;

●分析和理解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2.过程与方法

● 培养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培养运用网络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结合湖南省株洲红旗高架桥坍塌事故,谈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合理规划的重要性。

【教学分析】

1.重点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2.难点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3.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4)班的学生。对于城市的孩子他们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较完整的感性认识,但影响因素并未能有全面的概念,故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上面。考虑到时拍摄录像课,学生的情绪较紧张,故本节课运用了较多的网络资源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地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愉悦。对于地租理论,用语言表达学生不易深刻理解,故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动画的演示了影响地租高低了两个重要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形态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知道了城市的形态有团块状、条带状和组团状;知道了南昌市的城市形态是属于团块状;知道了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知道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且功能区之间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知道了三种主要功能区的位置特点、功能区特征和分布情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 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 —— 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II 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图2.8)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板书设计】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I交通便捷程度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其他因素

I收入II知名度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IV历史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教学反思】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发表的报告指出,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2007年世界上已有33亿人生活在城市,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50%。这份研究报告称,到2030年,城市人口比例将扩大到60%,城市人口总数将达到50亿。

高中地理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由以下三节内容组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正确的认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人类能更合理的对城市进行布局。故本节教学内容有引领全章的地位。

城市的孩子,他们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较完整的感性认识,但影响因素并未能有较全面的认识,故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上面。

考虑到现场拍摄录像课,学生的情绪较紧张,故本节课在设计时运用了较多的网络资源和生活中的实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地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利于培养学生体验生活地理和实用地理的理念,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愉悦。

对于地租理论,用语言表达学生不易深刻理解,故教学上采用提供相关背景材料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解决问题的问题探究法,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同时更好的提升处理地理信息、归纳总结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动画的演示了影响地租高低了两个重要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同时注重教师积极有效的参与、引导。

反思一:课堂上要真正关注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学生主动学习不够。知识是我直接“给”的多了些,经过我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少了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反思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课在讲述城市的合理布局时,适时引入湖南省株洲市高架桥坍塌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由传授知识和技能上升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思三:课堂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本节课中结合南昌市的具体情况,运用网络地图,探讨影响南昌市内部城市形态的其他因素,这一环节设计时就是想体现教师只是一个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这一理念。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版教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 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 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 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 团式、条带 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 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承转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 利用和功能 分区 1 城市土地 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 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 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 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 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 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 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

人教版必修2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 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教学课程设计】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设计 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创设情景,导其深入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 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 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 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 了解基 本概念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归 纳能力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他类型的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已。 〈1〉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即 教材P20图2.3),让学生从图5中两种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单 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对城市住宅 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市住宅区出 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2 通过读图5,让学生讨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布的 位置特点,从而得出: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 低地、工业区联系。进而得出: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问 题,发现 规律的 能力

公开课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完整(有答案)

第二章 第1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了解城市形态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重点) 3、合理布局功能区(难点) 二、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______用地、_______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交通用地等 2、功能区的形成 ______ 效应 3、功能区的特点 (1)无明确的________ (2)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4、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形状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___状城市中最为________的 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集聚成片 区位特征接近消费者,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地段(CBD特点:建筑物_____、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____) 低 级 位于内城、工业区 附近;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系 ①不断向市区外 缘移动; ②趋于交通干线 两侧分布 高 级 城市______;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分布 位置 _____、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靠近市中心处或环境优 美处 远离市中心 三、环境因素对工业区布局的影响 1、无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工业 (1)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布局在居民区内 (2)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近郊 2、污染水源的工业 如印染厂、电镀厂等应位于河流的_____地区 3、污染大气的工业 如水泥厂、火电厂等应位于(1)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2)盛行风的______向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合理布局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 〈拓展〉玫瑰风图判断风向 ——各点与坐标轴中心形成的线段长度表示风频的大小 甲乙丙 _________风_________风________风 典型地区:______ 典型地区:______ 典型地区:______ 乙

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规划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分内容。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或者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城市个体,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教材首先运用三幅城市形态图直观说明城市外部形态和地形、水系及交通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北京市功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 .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 .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 .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 1教材第 27 页: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 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 2 和“活动” 3 ,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 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 例较小而已。 2、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青岛实际讲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 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 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在不同 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其四,可利用青岛市城市商 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说明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重要影响。 3、“中心商务区”: 出示纽约的―曼哈顿的图片,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然后以教材第 32 页的阅读材料为例,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等因素 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四中心地理论 以教材第 34 页的“活动”为情境和切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导人该理论,并结合“活动”的内容,讲解“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等概念。 读图 2 一 10 中心地理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1)城市等级与其数量的关系,为什么?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特征? 3)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最后归纳出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探究活动: 第 35 页的“活动”熟悉该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 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现实、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小结:略 练习: 课后作业:新课堂 板书提纲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1 .区位 2 .自然地理区位 3 .人文地理区位

2.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2015.3.11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1. 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及模式,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 因素 4、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因素 【课前预习】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用地、休憩及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同一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区位的需求是相同的→在同一空间集聚→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休憩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等) 3.功能分区的特点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三种模式。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土地的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高低。 影响地租的因素有和。 (2)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 (3)社会因素:收入、、种族、等对住宅影响大。 (4)我国许多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4.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工业区:不断向 _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趋向于沿分布(运输量大,交通便利) 【预习自测】 1.工业区趋向于沿主要_________________分布。为什么? 2. 工业区外迁的原因? 【课堂练习】

4.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城市具有相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B.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有关,与自然环境无关 C.大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D.因为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现代北京市中心不是商务区而是重要行政区 5.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布局合理的是() 4.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①靠近交通干道②拓展城市范围③降低生产成本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市中心的地租最高 B.市中心环境较好 C.市中心交通最便利,便于商业职员上、下班 D.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 10.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地价最高的是() A.成片住宅区 B.中心商务区 C.大型绿地区 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4、工厂企业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的低平地带布置厂房,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大量的运输需求 D、接近能源地 5、对市中心的土地付租能力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功能活动分别是() A.商业和工业 B.商业和住宅 C.住宅和工业 D.工业和住宅 6、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A.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重要性程度 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支持的程度 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 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 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20~21题。 20.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 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设计 2011.4 四川省资阳中学李玲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又为今后学习选修模块4《城乡规划》打下了基础,是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分解: 1. 运用地图判断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的关系。 2. 运用地图分析不同功能区的类型、特点、区位。 本条“标准”具体来说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

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①要会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结合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目标: 1、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集聚而形成的功能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分布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当地实际工业区不断外移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深刻领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生活的城市,由此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1、重点: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参考学案(第1课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参考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常见的功能区。 2.了解城市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重点】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习难点】 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知识梳理】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____、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___、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 (3)常见功能区

【合作探究】 一.阅读教材及图2.1 、图2.2 、图2.3 和图2.4分析 1、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 2、填写下表 二.读图2. 5完成活动题: 1、分析香港有哪些功能区? 2、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归纳空间分布特点或者不同功能区的位置关系 【当堂检测】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若数字①~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A.住宅区B.商业区 C.绿化带D.工业区 2.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流向是()A.西北风、向北流B.东北风、向南流 C.东南风、向南流D.西南风、向北流 读下面“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 4.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 A.城市居民区的边缘地带B.城市的边缘地带 C.通达度最高的地区D.工业区的中心部位 【训练提升】 下图为中南半岛某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 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3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难点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24,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5′) 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1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 是指________的高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7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3、读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5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 4、读图2.8,说说除了地租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三)小组讨论(5′)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 (1)交通的便捷程度;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在OA段,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商业区; 在AB段,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住宅区; 在BC段,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工业区。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说课(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说课(湘教版必修2)课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一、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是本部分的开篇之作,课本主要涉及以下三部分知识:1、城市区位分析;2城市土地利用及功能分区3、中心地理论(城市体系)。这三部分都是从空间角度对城市加以描述和介绍。 第一部分,从区位的基本概念着手,理论性较强,课本提出了影响城市分布的两大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在这部分课本没有对各个区位因素逐一加以论述,而是以活动题“海口地理位置示意”“武汉地理位置示意”让学生加以分析。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之后,教材总结了城镇空间布局的四个特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体现本部分的区位侧重点“综合分析”。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区位的另一大方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随后在“学习有用地理”“学习致用”理念下安排“阅读”内容《城市区位的选择》,符合知识的逻辑规律及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是两部分紧密相连的知识,教材首先介绍了我国土地分类,随有以活动的形式提出了土地利用类型,然后通过“大、中、小三类城市土地利用”的图让学生分析得出各类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布特点,归纳出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主要从位置,大小方面去描述。城市功能区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深化,两者密切相关,教材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内容方式,先提出功能区的分类,再提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在案例选择方面,选取上建成区与郊区,及中心商务区,理由是城市各类功能区不是孤立的,而紧密相连,在讲城市化时,郊区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城市土地利用中,最重要、最受人关注的或者说与乡村区别最大的是中心产区(CBD),这是教材选取它做为城市案例的原因所在。阅读材料中的“西方城市空间结构本种理论与我国的古代城市规划,得出影响城市的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河南省焦作市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

《2.1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空间结构—以焦作为例》。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重点难点 只有了解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才能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1)案例教学法:运用乡土地理教学,选取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地理有用,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 (1)调查研究法: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焦作各功能区,通过走访、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 1、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究新课——知识在现构建网络——学以致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感性——实践——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过程

(完整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根据教学内容此“标准”可理解为:①该“标准”强调了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②“运用实例分析和解释”,既强调了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即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强调了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要求。 [教学设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化的基础知识,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节教学设想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拓展学生思维,学以致用。首先,本节课采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并逐层展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地理。第三,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第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和特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城市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

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②以平罗县城城市功能分区为例,激发学生观察、调查地理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成4组,分别调查居住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布位置、主要功能区的区位。 [教学过程]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说课稿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说课稿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对于本课的学习,事先以要求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了适当的预习,此外,从学习能力上来看,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以及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为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分布规律,难点是城市功能分区规律形成的原因的探究。 其实,就本课的内容而言,本课的知识点相对明确、简单,但考虑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转移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情感碰撞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于是,对于本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讨论法以及传统的讲授法,并设计了“课堂导入——学生讨论——顺势引导——深化认识——启迪思考”的教学过程,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如下: 在“导入新课”过程中,通过讲述自己在东阳市生活了三四个月的亲身经历,并且展示东阳市市区相关的商业网点和商业街的图片,以此引出新课内容,通过这个活动,期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减轻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本课主要的知识点有三方面: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规律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对于这三方面内容的把握,我主要通过设置的9个问题加以串联,使课堂教学过程完整、连贯,但在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上,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对于“城市土地利用”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展示东阳市相关图片,比如东阳二中、东阳市人民政府等图片来展开,通过图片的欣赏,一方面,完成了学习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间接地使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的道理。 对于“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分布规律”主要通过学案中布置的两个课内活动展开,一个是城市地租水平线的绘制,另一个是不同城市功能区比较的表格填写。期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以及生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来主动发现地理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对于最后一部分内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主要是在前一部分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展开,引出“同心圆结构”,然后又通过设问“引起地租变化的原因除了距市中心远近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以及相关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交通通达性也会影响地租水平”,并由此过渡到其他两个空间结构理论的探讨中,并通过沈阳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东阳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两个案例加以印证和总结。 为了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最后又展示了“香港城市绿化”的相关材料,指出在城市的发展中,我们不仅需要繁华的商业、发达的工业,更需要舒适、温馨的城市绿化环境,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从过本节课教学,我将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②知道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及住宅区),掌握其分布特点。 ③了解常见的一些城市空间结构学说。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地租水平线,发现城市功能分区的分布规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