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10年上期年级导学案

执笔: 1 ,审核:,执教:,第课时,总第课

时。

2010年上期年级导学案

2010年上期年级导学案

执笔:,审核:,执教:,第课时,总第课时。

2010年上期年级导学案

执笔:,审核:,执教:,第课时,总第课时。

2010年上期年级导学案

执笔: 1 ,审核:,执教:,第课时,总第课

时。

三年级数学教研记录

蠡县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主持人宋雅清 活动地点学校教研室参加人全体数学教师及艺体组教师活动形式主题式课例研究 活动内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活动过程 1、课题由来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2、主讲人说课和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3、备课组发言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4、教师评课 张少敏:本节课,杨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宋雅清: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分数乘法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 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 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五、教后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课时安排:13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9.15 地点:会议室 主题: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会议内容: 一、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相关内容如下: 教学类结构:简单地说,指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结构和特点,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课型.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涉及数的认识、数运算、规律探索、图形测量、概念形成、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等教学内容。 数运算的教学结构:对数运算教育价值的理解,对数运算教学长段递进式目标设计的理解,注重结构学习的整体性. 数运算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 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二、教师讨论.老师们对书中见解感觉有点高深,理解难度有点大,需要更多的案例来配合理解.

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 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 课时安排 1.加法:4课时。 2.减法: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2014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1、例2,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准备】教科书第7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5页主题图、例1;《课堂作业本》第 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位数除除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过程,在理解算 理得基础上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乘法口诀。 【1】按指定的顺序背诵乘法口诀。 【2】根据给出的得数找相应的乘法口诀 【3】小结:乘法口诀在我们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进行乘法 和除法的计算。 二、走进情境,探索口算除法 1.出示主题图: 观察这幅图,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板书: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3次运完,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4】李叔叔他们三个人共运走124箱茄子,平均每人运走多少箱? 2.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如果想到了解决的计算方法,再思考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3.指名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思考:怎样计算60÷3的得数? 可以直接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2】回报交流:【可能有以下几种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 6÷3=2 60÷3=20 【2】 20×3=60 60÷3=20 【3】【借助小棒图】把60看做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60÷3=20 3】600÷3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4】240÷3可以怎样计算? 5】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三、组织练习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在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口算题 课时安排约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

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1.潘庄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8年9月12日 地点:办公室 主题: 怎样撰写教学计划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要在学期开学前制定出来,它的内容包括;科目、班级、任课教师、课本(含名称、编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学生简况、本学期该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进度的具体安排等。计划的制定,可以用文字形式叙述,也可采取列表的形式编制。 2.单元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课时划分,每节课的类型,以及教学方法等。 3.常见的教案种类,有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讲义式教案近似教学用的讲义,它把要讲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活动全部编写出来。一节课内容的行文一般是3000~4500字。这种教案的优点是内容详细,教师可边看边讲,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进度。缺点是容易使教师照本宜科,受讲稿束缚。提纲式教案是纲要式的,只把要讲的

大纲小目、重点和难点摘要写在上面。内容集中、简练,篇幅不多,同一页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它的优点是重点突出,便于以讲为主,避免出现照念讲稿的现象,教师有时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灵活发挥。主要问题是教师难以把握进度,对问题的讲解、发挥难以把握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综合式教案有两种是在一份教案里,某些部分是讲义式,写得较详细、具些部分则是纲要式,写得简明扼要;二是一堂课准备两份是详细讲稿,一份是从讲稿中抽取出来的提纲。在提纲中,一般包括板书设计,大多是要写在黑板上的内容。两份教案可同时对照使用。上述三种教案的选择,取决教务能力和教学经验。 (2)教案的内容格式。教案的内容格式一般可分两部分,一是一般情况,二是教学内容、教法和进程。一般情况部分,是指的教案都应写上的规范化的内容。‘它包括:上课班级、名称、上课日期、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型、教学工具等。教学内容、教法和进程部分,是教案的正文,它的行文方式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教学内容、教法与进程混合起来写,以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为讲授的次序,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进程等方面的说明则写在相应的括号里。另一种是把教学内容和方法、进程分开来写,教学内容写左边,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法和进程则写在右边,中间可用直线空隙隔开。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和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3)将课本第9页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三)巩固拓展: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听口令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2、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四)全课总结:

【强烈推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课时安排:1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

三年级数学教研记录

三年级数学教研记录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蠡县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杜景芳: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胡丽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杨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5、主持人总结 各位老师对这节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杨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新北师版二下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本单元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如何描述物体的方向与位置,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包括“东南西北”和“辨认方向”两节,前者是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后者是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辨认方向,认识东南西北是学会辨认方向的前提。 学生虽然已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但是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向的这一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学好这部分内容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方向,能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能辨认物体所在的方向。 3.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 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辨认方向。 教材创设到操场上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通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认定了东方之后,再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把四个方向与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联系起来。再通过说一说“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进一步把四个方向与操场四周具体

的事物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方向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 系。 2. 让学生体会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让学生把在操场四周看到的事物记录下来,带回教室进行展示与交流,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发现记录方式的不同会给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不便,从而体会到统一规定地图上方向 的必要性。 3. 引导学生感受辨认方向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 东南西北1课时 2 辨认方向1课时 东南西北。(教材第15、第16页)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定的必要性,会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重点: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难点: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课件。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野营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内容)

刘集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 记 录 表 (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每到一次课堂作业发下来,或者每当一次练习、测试结束后,我时常会听见一些小朋友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那么简单的题目居然被自己做错了!还有很多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懊悔。细细一想,“是啊!为什么孩子们做的时候不细心点呢?做后怎么不去认真检查呢?”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一定能大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就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保障。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呢,笔者结合几年来中低年级的教学实践来看,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端正学习态度、正视检查意义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要充分认识到答题或者做事情之后检查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些科学家、名人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让学生明白检查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另外要使学生对自己错误的特点和习惯进行总结,这样可以

使学生在遇到最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就会多加留心和注意,这时“错误”就会通过学生的检查而无所遁形了。检查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认真读审题目、细心落笔答题 解题时的读题、审题以及第一次的落笔是解答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之所在。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如果做到这一点,检查就会变得轻松和容易。 三、掌握检查方法、熟练进行检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在答题后,不是没有去检查,而是“不会”检查。每次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很多孩子看去来是在“拼命”地检查,如果教师仔细观察或者向他们进行询问时,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是用眼睛看来看去,内心的思维却总是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也教师老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模式当中,因此这种检查

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 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 1三角形的特性。 情境图。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 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三角形的分类。 (1)分两个层次编排。(2)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3)三角形按边分类。 3三角形的内角和。 4图形的拼组。 (1)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 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生活中的数学,介绍平面图形密铺的知识。密铺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教材提供了一些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让学生知道什么 是密铺并感受密铺创造的美。并在最后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密铺现象,即小蜜蜂 用六边形密铺成的蜂窝。要注意这里介绍密铺,主要是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给 生活带来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密铺的概念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如对于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用来密铺不用让学生研究。 三、教学措施: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