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7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战略研究

17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战略研究

2008 .3

17

物流管理

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战略研究

直接沟通与联系。它意味着沟通使信息根据需要而足够便捷的流动,从而使沟通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为了创造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工作环境,更是为了普遍提高物流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绩效,情感沟通是物流企业十分基本、日常又重要的基础管理沟通工作。正面感觉和情感,有助于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而负面的情感则会干扰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能力的发挥。其次建议多一些小规模、定期性、跨部门的交流,让员工可以充分、经常性的感受到物流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实现与物流企业的情感互动。

建立一定的管理沟通模式。管理沟通模式的设计应当包括物流企业管理沟通的监督、支持体系,与管理沟通的效果考评体系。这也就是物流企业对物流企业管理沟通模式的维护、管理。一是采取不定期的非正式或正式场合听取员工对管理沟通机制的反馈,以员工满意度调查为依据进行沟通满意度调查,也是不断完善管理沟通机制,评估该机制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二是采用前馈控制方式,利用专职沟通工作人员所能得到的各类内部沟通信息,进行认真、反复的预测,把物流企业所要达到的物流企业沟通目标同预测相比较,并采取措施修改计划,以使预测与计划目标相吻合。

通过以上措施建立的管理沟通机制,全方位地传达来自管理层的正式消息,管理层的意图经过不同的方式编码,传送给员工,统一思想,统一消息,避免了非正式沟通中的流言蜚语,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与误解。管理层也通过这样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机制,及时得到员工的反馈信息,对沟通绩效进行考评,检验物流企业的决策是否被正确理解与执行,管理层可以及时调整,使得公司上下互相协调,从而达到物流企业的终极经济及社会目的。

作者单位:彭素欣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李 岩 燕山大学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论企业信息沟通优势的形成[J].当代财经,2007,(3):71-74.

[2]朱贤俊.破解多经企业管理沟通难题[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9):132-135.

[3]杨倩.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沟通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5):123-126.

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战略研究

摘要:2005年年底,我国入世承诺到期,货运代理行业对外资逐渐全面放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如何去应对这些变化和竞争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为公司采取并实施物流经营战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物流经营战略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10-0017-02

文/李凌

Study on Freight Forwarder Corporation M anagement

Strategy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Li Ling

(Shandong Foreign Trade V 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 At the end of 2005, China freight forwarder mar-ket is open to the whole world totally as per WTO guarantee.Facing to the intense competency. Most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ers have realized: traditional forwarders have strong strength, broad network, and professional stuff. This pap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any.

Key Words: third-party logistics; freight forwarders; man-agement strategy of logistics

企业战略是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企业使命、目标、经营

方向、方针和实践步骤做出长期、系统和全局的谋划[1]

。在物流

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机会,积极调整自己的战略,变传统的简单服务为物流服务。从物流发展方向来看,可以把物流经营战略概括为以下几种战略。

一、物流服务导向战略

现代物流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传统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等物流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克服供应链一体化存在的效益背反思想,赋之予新的增值服务内容,实现在较大范围内降低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成本,以达到满足客户需求、优化资源

配置的目的[2]。

物流服务导向战略模式有三种:其一是以提高服务附加值为目标的基础物流服务。我国的货运代理企业应充分发挥区域

2008

.3

物流管理

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战略研究优势,结合劳动力成本低的便利条件,大力开发以基本的流通服务和劳务附加值为主的基础物流服务,实现物流环节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抢占物流的第一市场。其二是以培育新的客户群为目标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客户对运输和物流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为客户提供包括运输、仓储、商务附加服务在内“量体裁衣”式的灵活物流服务,不但可以有效地支撑货运代理主业,更可以增加附加收入。其三是以实现产业更新为目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系统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是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销售专业的物流决策和管理技能,主要职能是总体成本控制和对供应链实施动态监控,代表了物流需求的最本质思想。

二、市场需求导向战略

市场需求导向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把物流企业的服务与客户的物流需求进行整合,从而把物流企业和客户双方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建立有机联系,形成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关系,共同发展。

货运代理是介于货主和承运人之间的服务中介,其产品是“运输服务”,是一个与“客户满意”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及时、正确地了解客户需求能为我们的经营提供明确的方向。但是,满足客户需求是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双方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同时有必要对客户的需求实行“分级管理”,即对客户需求进行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满足他们对物流服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成本,改进自身的服务水平。

三、规模经营导向战略

规模经营导向战略是指以降低营运成本为核心,对现有企业的货源、资金、网络、设施等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提升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对于我国的货运代理企业而言,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是合理配置其现有资源、推动其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根据对整个市场的预期目标和自身经营战略的需要而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物流企业要占领国际市场,应该首先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从事外贸运输的经验和能力,包括货运代理、船舶代理,与物流有关的业务;二是具有全球性或者区域性物流网络,能够从事整体的服务。联盟的货运代理企业形成一张“货运代理网”,可以称之为从事货运代理的“虚拟企业”。联盟应以骨干企业为中心,通过参股、控股、全球范围内的兼并、收购、联营等方式加强货运代理企业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团优势。

四、专业技术导向战略

专业技术导向战略是指依据市场细分和集中一点的竞争

战略理论,有效配置有限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专业化经营的根本是要求货运代理企业基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优势的认识,找准市场定位。

专业化是培育货运代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擅长的业务,是企业品牌、主业、实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资源优势的外化。而专业化是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货运代理企业经营的是服务的代理活动,业务内容比较广泛。较低层次的有:订舱、包舱、租船、仓储、集装箱拼箱拆箱、编制单证、签发提单、报关、报验等。较高层次的活动有:各种物流方案的设计,如仓储方案的设计、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的设计等。这些活动不可能由一个货运代理公司进行。因此,将部分业务外包是不可避免的。

五、资源优化导向战略

资源优化导向战略是指企业将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整合,来提高经营效率的战略。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而言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还要挑选素质较好、专业技术水平较高、懂外语、懂计算机技术、富有创造精神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因为他们代表着企业的未来。

对于货运代理企业,信息不仅仅包括物流信息,即单纯的与运输、包装、装卸、存储等活动,还包括如商品交易和市场信息等活动。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货运代理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根据市场特点进行适时的技术改造,才能保证在瞬息万变的货运代理市场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六、小结

上述五种战略互为融合,相互依存,统一于中国货运代理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实践。就国内货运代理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而言,根本的是专业化和规模化。而根据目前国内企业的资源条件,无论是实施规模经营,还是推进物流服务,必须借助“外力”,通过合资、合作等战略联盟的手段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高自友,孙会君.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第1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