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打印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打印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打印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打印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第一课时:词语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掌握“航、衔、寓、梯、袭”等生字。

2.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和讲练答疑,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

要求达到会读,会写,正确理解并使用的程度.

二:能力训练点:1.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和词语组词,组成词组并造句。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好“卫星、航天员、军衔、理论、出征、公寓、俱乐部、通道、朝夕相处、梯队、综合、演练、空间站”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会读,完全理解并会使用.

教学难点:重点字,词的意思及使用特点.

重难点处理法:把重点字,词用举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模仿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讲授法,练习法).

学习方式:多听, 多说, 多读, 多写, 多练,朗读,查词典理解,组词组,造句。

教学工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听写下列词语

俱乐部航天员朝夕相处空间站

二,导入新课:

世界上除了地球还有哪些天体呢?你们想一想人们有没有登上月球的水平和技术?

三,教学步骤:

一)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或听写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二)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三)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四,讲授新课:

一)疑难生字

航:10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返航、导航、航空。

衔:11画,左中右结构,会意字。组词:头衔、衔接、加衔。

寓:12画,上下结构,形声字。组词:公寓、寓言、寓意。

梯:11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电梯、楼梯、梯形。

袭:11画,上下结构,形声字。组词:袭击、突袭、沿袭。

二)疑难词语的解释:

1.【卫星】:(名)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太阳系除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星外,其他行星已发现有卫星,已证实的地球有一颗卫星、火星有二颗、木星十六

颗、土星二十三颗、天王星十五颗、海王星八颗、冥王星、一颗,还有一些

尚待证实。

如:测地卫星,导航卫星,电视卫星。

2.【航天员】:(名)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工作人员。

如:他是“神舟五号飞船”的航天员。

3.【军衔】:(名)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如,元帅、将官、校官、尉官等。

4.【理论】:(名)①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如:

理论家;没理论;文学理论。

②辩论是非;争论;讲理。如:他正在气头上,我不想和他多理论。

5.【出征】:(动)出外作战。

如:率兵出征。

6.【公寓】:(名)能容许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为楼房,房间成套,设备较好。

如:这是研究生公寓。

7.【俱乐部】:(名)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或场所。

8.【通道】:(名)来往的路或供上下的楼梯。

9.【朝夕相处】:(组)天天在一起。

如:同学们朝夕相处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10.【梯队】:(名)①军队战斗或行军时,按任务和行动顺序区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称

为一个梯队。

②指企事业单位或某项事业的后继接班人。

11.【综合】:(动、形)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如:综合治理;综合平衡。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2.【演练】:(动)训练;演习;操练。

如:1.运动员们正在演练各种技巧动作。

2.小演员们加紧演练,为国庆献礼。

13.【空间站】:(名)①一种围绕地球航行的载人航天器,设置有完善的通信,计算等设备,

能够进行天文,生物和空间加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②设置在月球、行星或宇宙飞船等上面的空间通信设施。也叫航天站。

三)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四)各小组中进行各种活动巩固学过的内容:

第一组:听写并默写词语。

第二组:用“理论、通道、朝夕相处、综合、演练”等词语造句。

第三组:利用本节课词语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生字

词语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新课.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第二课时:词语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掌握“瞩、朝、乐、”等生字。

2.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和讲练答疑,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会写,正确理解并使用的程度.

二:能力训练点:1.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和词语组词,组成词组造句。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好“奉命、指示、下达、专用、袭人、瞩目、从容、稳健、浩瀚、庄重、定格、刚劲、风采”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会读,完全理解并会使用.

教学难点:重点字,词的意思及使用特点.

重难点处理法:把重点字,词用举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模仿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讲授法,练习法).

学习方式:多听, 多说, 多读, 多写, 多练,朗读,查词典理解,组词组,造句。

教学工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用下列词语造句

理论→朝夕相处→综合→演练→

二,导入新课:

哪个国家的载人飞船第一个登上月球?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我国对月球的探索达到了什么水平?

三,教学步骤:

一)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或听写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二)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三)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四,讲授新课:

一)疑难生字

瞩:17画,左右结构。组词:瞩目、瞩望。

朝:12画,左右结构,会意字。

【注意】:“朝”是多音字,在“朝夕”一词中读“zhao”,不读“chao”。

组词:朝阳、朝气、朝朝暮暮。

乐:5画,独体,象形字。

【注意】:“乐”是多音字,在词组“乐曲”中读“yue”,不读“le”。

组词:乐舞、乐谱、乐章。

二)疑难词语的解释:

1.【奉命】:(动)接受命令;遵守命令。如:奏命出发。

2.【指示】:(名、动)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如:1.局

长指示我们必须按期完成任务。2.我们要执行上级的指示。

3.【下达】:(动)向下级发布或传达(命令、指示等)。

如:1.上级部门已经下达命令了。

4.【专用】:(组)专供某种需要或某个人使用。如:这是专用电话。

5.【袭人】:(组)侵袭到人;熏人。如: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

6.【瞩目】:(动)瞩目。举世瞩目;万众瞩目。

如:奥林匹克是举世瞩目的活动。

7.【从容】:(形)①不慌不忙;镇静;沉默。如:举止从容;从容不迫;从容就义。②宽裕。

如:时间很从容,可以仔仔细细地做。

8.【稳健】:(形)稳而有力;稳重。稳健的步子;办事稳健;稳健的性格。

如:他迈着稳健的步子上了台。

9.【浩瀚】:(形)①形容水势。浩瀚的大海;湖水浩瀚。

②形容广大,繁多。浩瀚的沙漠;典籍浩瀚。

10.【庄重】:(形)不庄随便,不轻浮;态度庄重。

如:太严肃的场合你要放庄重点儿。

11.【定格】:(动)①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②固

定不变的格式;一定的规格。如:写小说并无定格。

12.【刚劲】:(形)(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笔力刚劲。如:1.枣树伸出刚劲的树枝。2.

爸爸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13.【风采】:(名)风度;形象。风采动人。如:他夺人风采,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三,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各小组中进行各种活动巩固学过的内容:

第一组:听写并默写词语。

第二组:用“从容、指示、风采、稳健”等词语造句。

第三组:利用本节课词语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生字

词语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新课.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第三课时:课文理解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用普通话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

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

容提出的问题。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和读写能力,初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3.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问题范例进行不少于300

字的习作。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读音,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处理法:通过交流体会,讨论理解重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朗读、问答法、思考法、交流法)

学习方式:

1.边读,边想象,初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画出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并进行解释。

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段分析课文。

教学手段:插图、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二,导入新课: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从而导入。

欢送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5时30分摄. 人民网记者廖文根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5.质疑问难。

2)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进行报道,角度独特。它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虽然只有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使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不时

穿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情绪。二是文章的语言特别洗练干净,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3)亲临现场

教师指导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场,聆听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给我们发来的报道。

1、请朗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4)学习疑难词语

(1)为了确保大家播音的质量,我们先来读一下屏幕上的容易读错的词语。

请大家注意一下,红色字是容易写错的字,有下划线的字是多音字。好,我们再齐读两遍。还有这样一些词语,我们要弄懂它的意思。请看屏幕。好了,这些生词在读的时候还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刻领会。

5)解释课文中的新词语。

1.【乘】:(动)坐(车、船、飞机)。

2.【怀】:(动)心里存有

3.【乳白色】:(形)象奶汁那样的颜色。

4.【迈】:(动)跨。

5.【极限】:(动)最高的限度

6.【登】:(动)有低处到高处步行。

7.【印】:(动)留下来痕迹。

8.【太空】:(名)极高的天空。

10.【几多】:(数)询问数量(表示不定的数量)。

11.【史册】:(名)历史记录

12.【征服】:(动)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民族)屈服、制服。

13.【致意】:(动)表示问候之意。

14.【深情】:(形)感情深厚。

15.【率】:(动)带领。

16.【随后】:(动)表示紧接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

17.【护送】:(动)陪同前往使免遭意外。

18.【穿过】:(动)通过。

19.【渴望】:(动)表示迫切地希望。

如:1.她多么渴望自己也有一把小提琴。

2.全世界的人民都渴望和平。

同义词“希望”。“希望表示心里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可作动词,也可以做名词,“渴望”只能作动词。“希望”所表达的感情没有“渴望”强烈。

如:1.他们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2.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20.【执行】:(动)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如:1.军人应该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

2.他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21.【期待】:(动)期望;等待

如:1.父母期待他早日学成归国。

2.我期待着再次见到他。

22.【标准】:(名、形)衡量事物的准则。

如: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你的汉语发音越来越标准了。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走进人物

教师指导语: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完全具备了航天飞行要求的综合素质。你能从文章里找到相应的句子吗?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4)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七)送英雄出征

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送行人有教练、专家、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圆飞天之梦。送行人数众多表示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而激动、高兴的心情,也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

小组活动:

第一组: 梳理前两段内容。

第二组:回答问题。

第三组: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一、评价出征意义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概内容。

2.预习新课。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第四课时:课文理解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用普通话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和读写能力,初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3.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问题范例进行不少于300字的习作。

三,情感与价值观:1. 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读音,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处理法:通过交流体会,讨论理解重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朗读、问答法、思考法、交流法)

学习方式:

1.边读,边想象,初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画出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并进行解释。

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段分析课文。

教学手段: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复述课文的前两段段。

二,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做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5.质疑问难。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2、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送行的场面的)

3、(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4)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5)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三)探究质疑

教师指导语: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此文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作进一步的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

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

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

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四)品味鉴赏

(1)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

(2)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五)句型学习

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字数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表达相近或相关内容,起强调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排比。

例如:(1)晚会上,来宾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唱歌跳舞,气氛很热烈。(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由+动词,引出动作的主体。如:“由……组成”“由……担任”“由……(来)主持”“由……(来)完成”

(1)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队伍走过主席台。。

(2)班长由热夏提来担任。

第一组:回答问题。

第二组: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后两段段。

第三组: 用重点句型造句。

板书设计: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评价出征意义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

(插叙)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四,布置作业:

1.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

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2. 预习课文二。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第五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通过做练习,复习并巩固已学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做练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练习要求。并按要求做练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天然化妆品的保健作用。

重难点处理法:把重点字,词用举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思考法)。

学习方式:学生首先独立做题,然后上黑板做,最后师生共同纠正。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讲了有关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的课文,今天我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三,教学步骤: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上黑板做。

3.最后师生共同纠正。

一)讲授新课

练习

一,选择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B

2.A

3.B

4.B

5.C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

1.我渴望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渴望)

2.我们从各部门选拔出来一批后备干部。(选拔)

3.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演讲。(从容)

4.大家十分信任他。(信任)

5.我们期待着他取得好成绩。(期待)

三,用制定的词语回答问题。

1.由艾力和买买提组成的前锋线将首发上场。(由……组成)

2.他们正努力地学着各门功课。(着)

3.我们这儿不具备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具备)

4.有的在家复习功课,有的去逛街,有的在家看电视。(有的……有的)

5.家乡的天空越来越蓝,街道越来越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

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A

2.B

3.B

4.D

五,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二)小组活动:第一组:选择正确答案。

第二组:分析课文结构。

第三组: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练习

1.完成句子.

2.回答问题。

4.改写句子。

三)布置作业:1.做练习册。

2.预习课文二。

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第六课时:词语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掌握“测、型、系”等生字。

2.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和讲练答疑,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会写,正确理解并使用的程度.

二:能力训练点:1.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和词语组词,组成词组造句。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

3.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宣扬航天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好“海拔、系列、三维、探测、类型、含量、分布”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会读,完全理解并会使用.

教学难点:重点字,词的意思及使用特点.

重难点处理法:把重点字,词用举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模仿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讲授法,练习法).

学习方式:多听, 多说, 多读, 多写, 多练,朗读,查词典理解,组词组,造句。

教学工具: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给下列汉字注音

喷射载绕测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有关嫦娥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吧!

三,教学步骤:

一)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二)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三)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四,讲授新课:

一)疑难生字

1.射:10画,左中右结构,会意字。组词:射击、射门、照射。

2.喷:12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喷洒、喷泉、喷漆。

3.载:10画,半包围结构,形声字。

注意:“载”是多音字,在“运载”中读“zai”,不能读成“zai”

组词:记载、登载、装载。

4.绕:9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环绕、缠绕、绕行。

5.测:9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测验、推测、检测。

二)疑难词语的解释:

1.【海拔】:(名)以平均海水面做标准的高度。也叫拔海。

2.【系列】:(名)成组的事物:一系列|系列化|系列故事。

3.【三维】:(形)

4.【同步】:(形)1.同时起步,协调一致。 2.物理学名词。两个或几个随时间变化的量,

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

5.【探测】:(动)1.探求测度。 2.测量。

6.【类型】:(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

7.【含量】:(名)一种物质中所包含的某种成分的数量:这种食品的脂肪~很高。

8.【分布】:(动)散布(在一定的地区内):人口~图ㄧ商业网点~得不均匀。

三,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各小组中进行各种活动巩固学过的内容:

第一组:听写并默写词语。

第二组:用“海拔、探测、类型、含量、分布”等词语造句。

第三组:利用本节课词语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生字

词语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新课

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第七课时:课文理解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用普通话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和读写能力,初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3.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问题范例进行不少于300字的习作。

三,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

3.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宣扬航天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读音,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处理法:通过交流体会,讨论理解重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朗读、问答法、思考法、交流法)

学习方式:

1.边读,边想象,初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画出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并进行解释。

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段分析课文。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朗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吗?(使人们期盼团圆的中秋佳节)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关嫦娥的文章。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教学步骤

1)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你认为能体现文中作者观点的句子划下来。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用生字词造句。四人一组初步解决。解决不掉的,举手,让全班同学帮忙或老师点拨。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4.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6. 交流读书心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结合读中的难点,重点指导读通顺。

2)解释课文中的新词语。

1.【奇妙】:(形)稀奇神妙;美妙

如:我觉得她的歌声最奇妙的,我最喜欢他。

2.【依靠】:(动)依靠别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

如:依靠集体的力量,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3.【最终】:(副)最后。

如: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终还是客队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

4.【修正】:(动)改正,修改使正确。

如:他修正了文章中存在的几个不太严谨的论点。

5.【预计】:(动)事先估计或计算。

如:这项工程预计要花费100万人民币。

6.【分析】:(动)将事物的现象、概念等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从中找出属性及关系等。

如:老师特别注意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

提问思考:本则新闻播报了一则什么消息?

小组活动:

第一组:回答问题。

第二组: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第三组: 用“奇妙、依靠、最终、修正”等词语造句。

板书设计:

课题: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课文理解

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熟记课文生字词

3.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概内容。

4.预习新课。

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第八课时:课文理解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用普通话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容

提出的问题。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和读写能力,初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3.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问题范例进行不少于300字

的习作。

三,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

3. 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宣扬航天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

养和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读音,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故事,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处理法:通过交流体会,讨论理解重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朗读、问答法、思考法、交流法)

学习方式:

1.边读,边想象,初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画出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并进行解释。

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段分析课文。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前提测评

朗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

自从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来,中国就加速了月球探测和开发计划;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今天我们就随着记者到发射现场去看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遍。嫦娥从“月亮城”起飞(板书)

三,教学步骤

一)指名读课文。精读训练、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二)反馈交流。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明确:(文章记述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的过程和对中国航天史的意义。意义: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不能脱离课文内容。

2.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

明确: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赏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3.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明确:(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有关词语是: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18时29分、未来两周内。)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课文第3、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找出选文中的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事物:嫦娥一号。事情: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2)学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嫦娥一号从环地球卫星变为月球卫星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明确: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

思考题2、嫦娥一号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明确:在预计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前往月球“探亲”的嫦娥一号要完成四大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

4万公里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

思考题3、嫦娥一号的升空有何重大意义?

明确: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小组活动:

第一组: 你知道人类在航天科学上有哪些成就吗?。

第二组: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航天科学研究?。

第三组: 了解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的情况。

所谓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现在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为“八大行星”,“九大行星”已成为历史。

板书设计: 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课文理解

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

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事物:嫦娥一号。

事情: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概内容。

2.预习新课。

3.做练习册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精彩瞬间

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9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吸引力。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够想像。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熬过这一关。 离心机训练。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100千米的时速旋转。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杨利伟说。 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3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 “你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 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根儿疼。 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晚上饿了,也没自己加过餐。“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个很痛苦的事情。”杨利伟对记者说。 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在穿越“黑障”时,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在疾速下降,外面是烧灼的火苗,通红一片,过载达到10个G,噪音冲击有160多分贝。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力量,同超重对抗。两分多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区,向着陆场奔去。 杨利伟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神舟一到十号飞船 资料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地点: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航天员:杨利伟神舟五号,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轨时间:115.5小时 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1日1时升空。发射地点在九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运送升空的运载火箭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2名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 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神舟八号飞船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为无人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 搭载人数:2男1女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计划中的一艘无人驾驶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第4艘载人飞船。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天员载入天空。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2012年6月18日执行了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第一次执行手动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2年6月24日,刘旺在景海鹏与刘洋配合下航天员成功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第一次带活体蝴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一、自主学习(18分钟)认真阅读教材,包括小字、图表等,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惑”处。 (一)自学教材 15分钟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西方先进的文明也随之传入我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 ①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②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③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④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⑤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⑥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年在创办的《》; ⑦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年创办于 的《》。 (二)自主检测2分钟 1.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 A.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跪拜 D.点头 (三)我的疑惑 1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先独立思考并写下答案,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班内交流展示。材料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

神州五号飞船

执笔:备课组长:审核: 课型:新授预设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2011.5.15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场面描写是重点,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是难点。学法指导: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意义。 设计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依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 ( ) tuǒ圆 (2)浩hàn ( ) (3)bù( ) 署(4)bù ( )阵(5)围绕 ( ) (6)调 ( ) 度 (7)瞬 ( ) 时 (8)遨()游 2、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椭.圆( ) ②步骤.(. ) ③衰.减()④浩瀚.( ) ⑤屏.障() 3、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曙光: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863计划”: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鲜为人知的是,这枚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以及火车和铁路的相关史实。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点:纺织技术、蒸汽机和工厂。 学习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一、自主学习 1.纺织技术的革新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兴起。 (2)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发 明了纺纱机,命名为“”。 2.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 (2)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远离河流,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进入19世纪,传统的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最终确立。 3.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来运输货物。那是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马拉动的。 (2)1825年,由设计蒸汽火车问世,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万千米的铁路网。 (3)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 A.农业 B.纺织业 C.工商业 D.冶炼业 2.飞梭的发明者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凯伊 3.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A.珍妮机 B.飞梭机 C. 蒸汽机 D.发电机 4.第一位把蒸汽动力变为工业动力的人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5.下列对于“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19世纪 B.最初的路轨是木制的 C.火车第一人是史蒂芬孙 D.最先出现在美国 6.下列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美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受益国 C.只在英国进行 D.19世纪后传到西方其他国家 四、综合提高 运用所学知识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神舟一到神舟十一飞船简介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资料 神舟一号 飞船名:神舟一号飞船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飞船简介: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地,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 神舟二号 飞船名:神舟二号飞船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 我国第二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神舟三号 飞船名:神舟三号飞船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飞船简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无论卫星还是飞船,在发射升空时,人们都无法看到她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因为火箭顶端的整流罩要把她们严密地遮挡保护起来。 与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飞船相比,神舟三号从外形和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在内部所做的一些改进。具体来说,神舟三号飞船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部分组成。返回舱在飞船的中部,为密闭结构,其前端有舱门,供宇航员进出轨道舱使用。其外形为大钝头倒锥体的钟形。据介绍,神舟号的返回舱容器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座舱,是飞船惟一可再入大气层返回着陆的舱段,舱内设置了可供三个宇航员斜躺的座椅,座椅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 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端,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在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

神舟号飞船的资料

神舟号飞船的资料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资料 神舟一号 飞船名:神舟一号飞船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飞船简介:

是中华人民 __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地,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 神舟二号 飞船名:神舟二号飞船 发射时间:xx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返回时间:xx年1月16日19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 我国第二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神舟三号 飞船名:神舟三号飞船 发射时间:xx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返回时间:xx年4月1日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年级:八年级 科目:历史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海宽 时间:2011-11-15 审核: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 记住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2.记住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3页到104页的内容,ABC 三组同学完成下面的知识梳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4页到105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知识梳理: 【共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 【归纳整理】小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请你在下表内的横线上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1.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 “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B .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 .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中共七大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 A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 .毛泽东思想 C .马列主义 D .邓小平理论 4.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 A . 中华民国成立 B .五四爱国运动 C .抗日战争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 .甲午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美援朝 D .抗日战争 6.出现右图的场面是因为( ) A .百团大战振奋了人心 B .台儿庄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C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 .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7.武汉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如实记载了日本侵略军向在华中地区的中国人民投降的一幕。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幕应出现在哪一年( ) A .1942年 B .1944年 C .1945年 D .1946年 8.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C 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D 美国的原子弹起了主要作用 9.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败一胜的关键在于 ( ) A .是否有外国支持 B .武器是否先进 C .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主要作用 D .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10.假期里,阳阳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井冈山》 ③《甲午风云》 ④《血战台儿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④①② 11.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请回答: (1)《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3)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12.右面是红色旅游 重要景点的图片: 请回答:(1)根据图文信息,分别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2)感受红色旅游,你有什么体会?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请A 、B 、C 三组同学对照学案自我检查!C 组同学加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十一"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杨利伟出征太空在我国航天史上的伟大意义 2、能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3、能分析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1、杨利伟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 三、学习难点 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四、教学设计 通过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记录片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唤起民族自豪感。学习文本看不同人物的民族自豪感介绍外国航天成果,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安排一教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记录片观看要求:观后谈谈体会,这是怎样的一次飞行第二板块 文本阅读思考题 1、本文只写了杨利伟出征前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共写了几个场景?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杨利伟是一位综合素质优秀的航天员 3、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说一说其作用。学生依据思考题阅读文本。 集体讨论交流:1、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场面,一是等待与送行的场面;二是杨利伟出征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庄重而热烈。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衬托场面的热烈,送行人员的装束打扮体现场面的庄重,人们的表现反映心情的激动。第二个场面庄严而豪迈。具体体现在杨利伟的报告,李继耐的命令,杨利伟的敬礼、拥抱与挥手上。 2、杨利伟的优秀主要表现在:步伐的从容而稳健;神态是微笑和深情;敬礼的标准;心情的激动以及插叙中的概括介绍。 3、议论性语句示例: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出征。(突出了这次航天飞行对个人和民族都具有伟大的意义)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突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随着杨利伟标准的敬礼,……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突出这次飞行的里程碑意义) 课后学习 1、词语积累 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体会。 资料: 美国航天史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发展概况 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转向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汽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T.von卡门等人也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20.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能背诵、默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一、走近作者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篇,诗词近800首。 二、了解背景 《登幽州台歌》: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己亥,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又北上接取家属。往返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组诗。 【自主学习】 1、初读《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感知诗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重音和节奏。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3、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4、背诵这两首诗。 【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探究《登幽州台歌》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神舟五号飞船介绍

神舟五号十大焦点 1、什么时候能升空? 从今年9月15日神舟五号进入发射倒计时以来,随着发射日期被初定为10月15日至17日之间,人们的期望值也日渐提高。神舟五号成功升空那天,将被永远记入史册,成为中国航天历史的里程碑。 2、到底在哪里发射? 人们一直认为神舟五号将在酒泉发射,其实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并不在酒泉,而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南部,之所以将内蒙古境内的卫星发射基地命名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因为该地点在戈壁滩中,远离城区,附近较为著名的城市就是酒泉,因此得名。 3、神舟五号是什么模样? 从之前的图片来看,神舟五号与早前升空的神舟四号十分相似,都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及能源舱三部分组成。不过神舟五号的前部是圆柱体,并非神舟四号的半球形,其内部空间有5.5平方米,可坐3个人。 4、第一位宇航员是谁? 人们对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是谁最有兴趣。目前,12名宇航员和两名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教练正在基地进行最后训练,他们均有资格出征太空。这14名宇航员都曾接受国内心理专家精心设计的心理问卷测试,均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目前,前3名的人选已经排定。 5、宇航员穿什么衣服? 据了解,不论是准备发射,还是在飞船或太空站工作,宇航员会根据太空任务的不同,穿着不同的衣物,这些衣物不但舒适而且可以保护他们。 6、神舟五号带些什么? 在神舟五号小小的内部到底都要装些什么东西呢?据报道,神舟五号会携带1公斤左右的植物种子,而且舱内备有手枪、匕首等自卫武器,以防止返回舱未能在预定地点降落时,宇航员可以对付野兽、鲨鱼等危险动物或敌人。 7、神舟五号能转多少圈? 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后将先以远地点350公里左右、近地点200公里左右的椭圆形轨道运行,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共绕地球飞行14圈。

神州五号飞船的运行过程

神州五号飞船的运行过程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 的研究领域或层次,分门别类地研究各个领域或层次的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 规律,形成各科的系统知识,以此构成整个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以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构成其理论体系。自然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它是一种 社会意识形式,但不同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意识形式。它所反映的 是关于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真理,具有超民族性、超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由谁来研究、掌握、运用自然科学,往往带上阶级的烙印。自然科学 不是社会上层建筑,而是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教育和技术发明等途径可转 入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并入生产过程,成为直接的生产力;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科 学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最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社会革命,成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人类的科 学活动源于生产实践,自然科学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同时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自然科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制约。用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不是任何 时候都可以进行,有年份、月份、日期和时刻的选择。比如,哈雷彗星以76年为周期回归,哈雷彗星探测器应选在其面向太阳的几个连续年份中发射;火星与地球的会合周期为780天,火星探测器应在火星与地球会合前后连续的几个月份中发射;有些航天器必须在某个月内连续的几天中发射;由于工作条件和轨道要求,以及气象的限制,有些航天器必须 在某日内某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内发射。这种允许航天器发射的时间范围,叫作发射窗口。 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过程时间表: 10月15日09:00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10月15日09:10 “神舟”五号与“长二F“火箭分离 10月15日 09:34 航天员杨利伟向地面报告:“感觉良好” 10月15日 09:45 李继耐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0月15日 11:58 神五运行平稳大约1个半小时绕地球飞一圈 10月15日 14:06 航天员杨利伟进行太空飞行中的首次休息 10月15日 17:36 曹刚川与航天员进行“天地对话” 10月15日 19:18 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上展示中国国旗 10月16日 00:14 飞行进入第十一圈航天员安然入睡 10月16日 04:19 神五飞行进入第14圈将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系列飞船全记录

神舟系列飞船全记录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及答案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 减( ) (y ān ) 红 (zhu ì) 落 尘(āi ) (w èi ) 蓝 暗(h 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

神州飞船系列发射的时间以及宇航员

神州飞船系列发射的时间以及宇航员 神舟一号 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虽然也是无人飞船,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为把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础。 神舟四号 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返回: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是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神舟五号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发射: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实现航天员单人单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迈出舱门面对欢呼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 返回:2005年10月16日20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球飞行76圈后返回。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 返回: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刻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标志了中国突破空间出舱技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 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 神舟九号 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返回: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

神舟飞船历次发射详尽资料

神舟飞船历次发射详尽资料 飞船名称发射时间返回时间在轨时间航天员 神舟一号 1999-11-20 06:00 1999-11-21 3:41 21小时无人 神舟二号 2001-01-10 01:00 2001-01-16 19:22 6天多无人 神舟三号 2002-03-25 22:15 2002-04-01 6天多无人 神舟四号 2002-12-30 00:40 2003-01-05 19:16 6天多无人 神舟五号 2003-10-15 09:00 2003-10-16 06:28 15小时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10-12 09:00 2005-10-17 04:00 4天多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09-25 21:10 2008-09-28 17:37 2天多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11-01 05:58 2011-11-17 19:32 16天多无人 神舟九号 2012-06-16 18:37 2012-06-29 10:00 13天多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神舟十号 2013-06-11 17:38 2013-06-26 08:07 14天多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待发射 神舟五号航天员简历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人,大学文化程度,1965年6月出生,特级航天员,副军职,少将军衔,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神舟六号航天员简历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一九六五年五月出生,一九八二年六月入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副师职,上校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一千七百九十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一九九八年一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今

八年级上第11课--20课学案

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1课《中国石拱桥》学案 教师寄语:爱国——心路之桥、奋斗——征途之桥、热诚——友谊之桥、 科教——兴国之桥、科普——育才之桥。 预习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 1.注音:洨( ) 匀称( ) 鷟( ) 佥( )河堤( ) 2.解释词语: 古朴:杰作: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推崇: 3、简介作者: 任务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2、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任务三、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列数据: 举例子: 摹状貌: 作诠释: 引典籍: 作比较: 列图表: 下定义:

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预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预习内容: 任务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 任务二、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任务三: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学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